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碭山宣傳圖

碭山宣傳圖

發布時間:2022-08-05 18:16:21

❶ 碭山梨花節的發展回眸

安徽碭山縣是全國著名的水果之鄉。碭山酥梨是中外馳名的名、優、特水果,已有2500年的栽培史。全縣酥梨面積50萬畝,年產酥梨12億斤。素有「梨都」之稱號。 碭山梨據國家統計局農業經濟調查總隊最新統計,九七年碭山水果總產量位居全國第6位,進入中國水果強縣之列。碭山縣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隴海鐵路、310國道貫穿全境,黃河故道橫卧其間。全縣轄13個鎮,總面積1193平方公里,總人口100萬。碭山被稱為「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武術之鄉」、「中國嗩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是吉尼斯紀錄認定的世界最大的連片果園產業區。境內黃河故道蜿蜒46.6公里,兩岸連片果園近百萬畝,年產各類水果30億斤,堪稱世界之最。碭山酥梨年產量15億斤左右,佔全國梨總產量的八分之一,系全國水果生產10強縣之一,是全國水果加工第一大縣。
2009年梨花節開幕式首次在古黃驛站碭山梨樹王廣場舉辦,活動現場在安徽旅遊航空一號的起飛中達到了高潮,碭山梨花文化旅遊節也因此多了一個空中賞花的項目。
2010年梨花節開幕式上,世界吉尼斯工作人員經過認證授予碭山縣【世界梨樹種植面積最大的縣】證書。碭山酥梨栽培區域以碭城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的5鄉14鎮370個行政村,梨園連片面積之在,堪稱世界之最。每年清明時節,梨花吐蕊綻蕾,競相盛開。全縣雪堆雲涌,銀波瓊浪,一片花海,景象蔚為壯觀。碭山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為做好酥梨大文章,進一步提高碭山酥梨知名度,達到廣交朋友、招商引資、聚天下有識之士、建設開發碭山、振興梨都經濟之目的,自八九年開始由縣委辦公室、政府辦公室組織舉辦起梨花觀賞活動,多年來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收到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八九年第一屆梨花觀賞活動到九二年的第四屆以文學、藝術家為主賓,以梨花筆會的形式,賞花、吟頌碭山。邀請來賓多為省內、外乃至全國著名的書畫、文學、藝術界的朋友,如全國著名作家劉知俠、陳登科先生等,他們來碭後,相伴到園藝場、果園場、良梨鄉等大梨園里觀賞梨花,舉辦筆會,交流心得。書畫家乘興揮毫撥墨,妙寫丹青,留下幅幅墨寶;學者、作家面對無垠的雪海銀波,文思泉湧,欣然寫下篇篇佳作,相繼發表在全國各級報刊雜志上;詩人們豪情逸飛,吟唱出首首優美詩篇,歌頌碭山,贊美梨都,極大地提高了碭山的知名度,產生出較大的社會影響。
根據一至四屆梨花盛會的經驗、教訓和宣傳影響面,縣委、縣政府認識到舉辦這樣的活動是利用自身優勢,文交天下朋友,宣傳自我,達到招商引資、振興碭山經濟的大好契機。九三年第五屆梨花觀賞活動就明確提出了「梨文化搭台,經工貿唱戲」的指導思想。廣交國內、外文化藝術界和經貿界的朋友,大范圍地開展聯誼活動,達到招商引資進一步振興碭山經濟之目的。縣委、政府明確縣委副書記王欽孔同志掛帥,趙文明、彭玉生、徐登光、李明立等同志組成臨時工作機構,開展活動。本屆活動第一次舉辦了大型開幕式,組織了碭山工農業產品宣傳彩車遊行活動,進行了飛機空中散發產品宣傳單、直升飛機空中觀賞碭山花海項目,五屆活動成為碭山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盛會,產生了極大的轟動效應。本屆活動邀請來賓除文化、藝術界朋友外,上級黨、政、軍和商家、企業家,中央到省內外的新聞界朋友,也成為主要邀請對象,接待人數大大超過往年。本次梨花觀賞活動中開展了許多業務洽談項目,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九五年以來,七、八、九的三屆梨花觀賞活動,縣委、縣政府明確了縣委副書記周學超同志,為碭山縣梨花觀賞活動領導小組組長。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縣委常委會議研究決定,成立新設常設機構——碭山縣梨花觀賞活動辦公室。任命徐登光同志為主任,活動至此納入了縣委、縣政府正常的工作日程。九五至九七的三年中,梨花辦為開發碭山資源優勢,從旅遊農業的角度考慮,千方百計地開辟新的旅遊景點,真正達到吸引眾多國內外賓朋友來碭觀光、考察、貿易、投資的目的,活動開展一年勝似一年,年年辦出了新意。九五年他們在全縣50萬畝梨園里,園內選景,景中選優,選定了各具特色的7個梨花觀賞新景點。分別冠以具有詩情畫意,又頗耐咀嚼、引人遐想的景點名稱。即「烏龍披雪」、「鰲頭觀海」、「瑤池煙霞」、「武陵勝境」、「貢梨園」、「故黃映雪」、「古渡曉月」等,樹碑勒石,營建曲徑迴廊的觀賞亭、台,修復觀賞道路,美化沿途村容、村貌,設立沿途彎道指示標牌,把一年一度的梨花觀賞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 碭山七、八、九的三屆活動,都舉辦了大型的開幕式。活動項目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主題越來越明確,收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越來越大。七屆活動開幕式,全縣組織了中、小學生方陣檢閱,產品彩車遊行,數家武館千百名武林精英在梨園里向遊人表演武術,展示了「武術之鄉」的精神風貌;八屆開幕式樣的千輛農民摩托車誇富大遊行,百班嗩吶鬧碭城的活動,更使碭城萬人空巷,中、外來賓大為振奮;九屆開幕式的16個遊行方陣、126輛彩車大檢閱、晚上50分鍾的焰火晚會等,開創了碭山歷史的先河。30萬人焰火大聯歡,把梨都人民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團結、奮進、高昂的精神風貌,三年三大步的兩個文明建設新形象,偉大的成就,祥和的盛世,展現給了千萬國內外來賓和港、澳、台同胞,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取得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 八、九的三屆活動中,重點邀請對象是全國水果及其它工農業產品銷售、加工行業的客戶和新聞界的嘉賓。活動主題明確,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第八屆活動的幾天里,省內外20多家會議在碭山召開,全縣21家骨幹企業簽定產、銷合同116份,成交額一億兩千萬元;九屆活動中,省內外32家會議在碭山召開,工經貿各業達成投資意向和貿易合同72份,成交額達兩億六千萬元,水果銷售合同金額八千萬元。僅以董小魚私立果行為例,幾天中就與南昌、福建、浙江、海口、廣州等10多家果行負責人進行聯誼活動,洽談酥梨銷售業務,酥梨銷售額竟達一百五十萬元。多年來,梨花觀賞活動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客商紛紛來碭投資立項,開辦獨資和合資企業諸如酥梨飲品加工、網套紙箱、果菜脫水加工、肥料、養殖等,上馬投產10多家,成為振興碭山經濟的一支生力軍。 為提高碭山知名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碭山,宣傳碭山名、優、物產品,七、八、九屆梨花觀賞活動,還重點邀請新聞界的朋友們。縣委書記張立柱、縣長馬俊、政府辦公室主任王光林同志多次到北京開展聯誼活動,親自邀請中央電視台各欄目負責同志來碭山。中央電視台每年應邀來碭,與碭山結下了真摯的友誼。省、地電台、電視台以及北京、河南、湖南、江蘇、廣東等電台、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人民畫報》、「金陵之聲」、《經濟新聞報》及省、地報刊雜志新聞工作者,年年來梨都現場采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祖國各地》、《神州風采》、《中國報道》、《金土地》、《天涯共此時》等欄目,北京電視台《走南闖北》、安徽省電視台《生活之友》、廣東衛視台《華夏600秒》、河南省、湖南省電視台專題欄目,對碭山多次進行新聞或專題報道。《人民日報》、《人民畫報》、《經濟新聞報》、《安徽日報》、《華東新聞報》等全國有關報刊雜志,年年以新聞、通訊、消息、圖片的形式,多方位的介紹碭山,宣傳碭山,極大提高了碭山知名度,產生了不可低估的政治影響。 九八年第十屆梨花觀賞活動,縣委、縣政府一改傳統做法,將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到碭山酥梨的宣傳上,邀請了首都和省城包括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華計、《人民日報》等30家新聞單位到碭山采訪。一個多月時間內,陸續發表了40多篇文章,從不同角度介紹了碭山酥梨生產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情況。梨花辦協同縣政協辦公室、玄廟鎮政府、董小魚銷售酥梨大戶,在黃河故道舉辦了「黃河故道梨花觀賞活動開幕式」,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民間斗羊活動。皖、魯、豫三省五縣120頭綿羊決斗,吸引了10萬餘人觀看,把十屆活動推向了高潮。 每年梨花觀賞活動中,數萬中外賓朋友雲集碭山,碭山人民載歌載舞,到處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氛。西南門鎮曹官莊村的龍燈、舞獅、旱船走上街頭,青年書畫展、機關幹部書畫展、個人書畫展屆時開幕,白天活動豐富,晚上晚會連台,整個碭城,各個景點彩旗飛舞,氣球飄揚,歡歌笑語,鑼鼓喧天。花的海洋中,碭城呈現出萬民狂歡的新景象。梨花觀賞活動辦公室每年適時地組織稿件、圖片,印製《梨花報》、《梨都碭山》畫冊、《碭山酥梨》、《碭山縣旅遊交通圖》、《梨花觀賞景點介紹》、《碭山名優特產品介紹》等宣傳材料,無償贈送到來賓手中,使來賓在觀花賞景中,全方位地了解碭山,認識梨都,收到很大的宣傳效果。
碭山縣梨花觀賞活動迄今舉辦十年,每年宏大的活動中,都成立以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牽頭的領導小組,成員包括縣委、政府辦公室、宣傳部、梨花辦、機關工委、農經委、財委、經委、教委、交通局、公路局、財政局、行管局、文化局、商業局、供銷社、城建局、工商局、廣播局、體委、供電局、農業局、林業局、鄉鎮企業局、果園場、園藝場、城關鎮、西南門、良梨、隴海等鄉鎮。下設辦公室,具體工作由梨花辦協調操作。籌備工作中,各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協調工作,形成巨大的合力。十屆梨花觀賞活動,每屆參與人員數十萬,如此龐大的綜合工程,沒出現任何問題,給碭山史志上抹上重重的一筆亮彩。尤其是縣委辦公室、政府辦公室、梨花辦、文化局、體委、教委、公安局、行管局、廣播局等部門,工作量大,配合密切,為搞好每一屆活動作出了極大貢獻。每年的梨花觀賞、宏大的集體活動增強了全縣人民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凈化了人的思想,展示了全縣人民緊緊圍繞在縣委、縣政府周圍,團結、拼搏、求實、奮進的敬業精神,有力地推動了我縣兩個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
2011年4月日中國碭山梨花旅遊暨民俗文化節在碭山百萬畝梨園中拉開了帷幕。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文海英,省政協副主席趙韓,省委副秘書長、皖北辦主任丁海中,省旅遊局局長胡學凡,省文化廳巡視員肖桂蘭,人民日報安徽分社社長劉傑,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嚴端祥,市領導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當天,遊客們還將欣賞到空中跳傘表演。「安徽旅遊航空1號」也將在開幕式當天從碭山黃河故道景區起飛。普通遊客將可購票登機從空中飽覽梨都碭山「千樹梨花千樹雪,一溪楊柳一溪煙」的美景。

❷ 求碭山梨花圖片(樹要大,花要多,像素要高)

像素不是很好但花子足夠多了哈哈

❸ 「八仙過海」為什麼有8個神仙

八仙分別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

八仙的由來

「八仙」一詞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擁有不同的含意,直到明朝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游記》(一般稱為《東游記》),才正式定型為漢鍾離(或鍾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

道教的八仙緣起於唐宋時期,當時民間已有「八仙圖」,在元朝馬致遠的《岳陽樓》、范子安的《竹葉船》和穀子敬的《城南柳》等雜劇中,都有八仙的蹤跡,但成員經常變動。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並沒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中,有張四郎卻沒有何仙姑。明《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則以風僧壽、玄虛子取代張果老、何仙姑。

劉海(或作劉海蟾)雖然現在不在八仙當中,但在許多地區仍位於八仙之列。明《列仙全傳》用劉海頂替了張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區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劉海代替漢鍾離的,而台灣亦有用劉海替代藍采和。

日本也有類似的神明組合,稱為「七福神」,但其中多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於中日兩地文化影響,加上七福神搭寶船的形象與八仙過海類似,也有學者認為七福神是由中國八仙而來。

鐵拐李

先說鐵拐李,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於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屍體為虎所食,只得投身於一個跛乞丐。《歷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於碭山岩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日後回歸,發現其屍體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後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並且還跛了一隻右腳的醜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鍾離權

八仙中名氣僅次於鐵拐李的是鍾離權。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於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後來訛為漢鍾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鑒》、《續文獻通考》等書稱,鍾離權,復姓鍾離,字寂道,號雲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咸陽人,其父鍾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鍾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確實有位叫鍾離權的人,《全唐詩》錄有他的三首絕句,並附有小傳雲:「咸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後仙去。」他留世的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卧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等句,還頗有一些「仙味」,當是一位好道之人。

張果老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新、舊《唐書》有傳,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次裝死以避徵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借民間傳聞,誇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歷來大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岩,唐末人。《金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均有記載。有說他是京兆人(今陝西、西安一帶),唐咸通中及第,曾當過兩任縣令。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後之禍,易姓為呂。他始名紹光,二十餘年科場不第,遂罷舉而縱游天下,後被鍾離權點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還好酒好色,世間流傳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他的傳說既多且雜,但從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後被人們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後因嫌家居太悶,游於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常採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一次,遠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採摘楊梅果子,經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她也藉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續通考》說何仙姑為唐武則天時廣東增城縣人,出身時頭頂出現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歲時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隻仙桃,從此不飢不渴,身輕如飛,並可預見人生禍福。後來她應召進京,途中離去。一說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多稱她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稱她幼遇異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稱她放牧於郊野,遇異人送仙棗,食後而成仙,宋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何仙姑一些為人占卜休咎,預測禍福的事跡,一時士大夫及好奇者爭先前往彼處占卜,可見她不過是一位精於占卜的民間女巫。

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的事跡。是唐末至五代時人。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隻腳穿只靴子,另一隻則光著腳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卻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熱氣(《續仙傳》)。平時他手持三尺有餘的大拍板,一邊打著竹板,一邊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觸景而生,不僅令世人覺得高深莫測,而且頗具仙意。其一雲:「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波,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他行為癲狂,有人施錢給他,他大都送給貧苦人,藍采和居無定處,四海為家。這個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漢,僅由於他的行為癲狂,又好周濟窮人,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而被神化成仙。

韓湘子

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有說侄孫),《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於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侄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大理丞。韓愈曾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侄,為人輕狂不羈,不喜讀書,韓愈曾責怪他,他卻能在七日之內使壯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變顏色,並且每朵上邊還有「雲橫秦嶺家何在……」的詩句,韓愈驚奇萬分。還有說韓湘子是韓愈外甥,其事跡和《酉陽雜俎》所言大同小異,韓湘子其人物原型為韓愈的族侄,五代時即被仙化。

曹國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後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後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鑒》雲: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於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鍾離權、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游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❹ 安徽省碭山縣地圖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鐧懼害鍦板浘

❺ 商丘的什麼地方最好玩

白雲寺 位於民權縣城西南20公里白雲寺村內。創建於唐貞觀年間,原名白衣庵,後良介和尚改為寺,因夏秋白雲繚繞,景色奇異,更名為白雲寺。金末毀於戰火,明代傑修和尚募化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佛定和尚擴建,佔地450畝,建有山門、鍾鼓二樓、五大佛殿、藏經樓及東西五大廊房等千餘間,僧侶800餘人,為中州五大名寺之一。康熙三十年南巡經此,手書「當堂常賞」四字,石刻於山門之陰。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蘭祠 花木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女英雄,「代父從軍」的壯舉廣為人知。自從美國動畫片「花木蘭」放映以來,她作為「巾幗英雄」的形象,更是風靡全世界。

花木蘭本姓魏,北周時可汗募兵,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戍邊歸來,隋文帝欲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又現女兒真面目。
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商丘虞城縣營郭鎮建造了木蘭祠。該祠始建於唐代,後多次重修擴建。

閼伯台
閼伯台位於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上古時,帝嚳之子契在此為火正,一是管理火種,二是祭祀火星並觀察火星的運行,以便及時地告知人們防災避禍並適時地播種收割。由於太歲星在卯時出現叫「單閼」,在甲年出現叫「閼逢」。久而久之,觀察火星與太歲星的火正契就被稱為「閼伯」。契死後,人們就在他生前觀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就為後人所稱之閼伯台或火星台或火神台。

微子墓
位於商丘城西南12公里青岡寺集上,商(丘)柘(城)公路從其西側穿過。微子名啟,殷紂王庶兄,周初封於宋,卒後葬於此。墓地原建有廟宇,後廢,墓冢亦漸成平地,僅存明萬曆四十年(1612)歸德知府鄭三俊所立石碑一通。1980年在墓地堆新冢,並修建碑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巡祠 商丘古城南門外有一佔地廣闊的陵園。園內有唐代「安史之亂」時因守睢陽而殉國的張巡之墓。唐朝的睢陽是通往江淮的交通要道。公元757年,安史之亂判軍為了打通睢陽,然後南下江淮,派大將尹子奇率兵13萬奪取睢陽。睢陽太守許遠求助於雍丘防禦史張巡。張巡立即帶兵3000進駐睢陽,與許遠守軍3800人合兵抗戰。張巡善謀略,精兵法,此前已多次以少勝多,抗擊了安史叛軍。許遠自知軍事上不如張巡,戰守事宜全由張論指揮。張巡率眾抵抗,日夜苦戰

梁園
今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於明正德六年(1511),為古城堡式建築,城池外圓內方,形似銅錢。磚城牆周長725華里,城門為拱卷門。城內地勢為龜背形,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城內建築多為走馬門樓、五門相照的四合院建築群。根據五行相剋相生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剋,東西兩門相錯。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御史、總兵、.....

孔子還鄉祠
史籍記載,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西周初年,微子啟封於宋。死後,其弟微仲繼位。微仲死後,子宋公稽立。宋公稽死後,子丁公申立。丁公申死後,子泯(min)公共立。泯公共死後,弟煬公熙立。泯公共次子鮒祀殺煬公,欲立太子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鮒祀自立為厲公。弗父何則為宋國上卿,受采邑於栗(即現在的商丘市夏邑縣)。弗父何在栗定居後,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勝,世子勝生正考父,王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它殤公十年(公元前710.....

壯悔堂
位於商丘古城北門內,為明末才子侯方域壯年著書處,是一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的硬山式建築。上下貫通的四排圓柱和八十八根根線構造成一木間架,牆裝青磚,頂蓋壟瓦。屋脊有青獸壓頂。屋內有木屏相隔。門窗鏤花剔線,圓柱浮雕龍鳳。該建築通體顯現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築藝術。

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始建於隋,宋元佑八年(1093年),歷時6年建成。因建於寺內,故名崇法寺塔。「寶塔盤雲」古為永城八景之一。

崇法寺塔為八角樓閣式9層磚塔,高346米,底層直徑77米。塔體為椎柱形,每層檐下均有仰蓮相托。仰望塔身,如九朵蓮花開放。塔每層均有東南西北四門。八角皆有石龍頭,龍頭系鐵鈴,隨風而鏗鏘齊鳴,悅耳動聽。

伊尹墓
伊尹為商朝湯武王的宰相,輔佐湯武王滅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他還是廚師之祖。

伊尹死後葬於商丘,其墓位於虞城縣西南20公里的魏崮堆村。墓高3米,周長46米。墳墓四周有高大的古柏180餘棵。其中有鳥柏一株,枝葉酷似鳥形,據說其年輪花紋也為鳥形,甚為罕見。墓前伊尹祠,原有祭殿、卷柵、鍾樓、配房、大門、圍牆等,現僅存兩座大殿和花戲樓。每逢農歷二月二、四月八、九月九,鄰近幾省的鄉民前來趕廟會,人流如雲,熱.....

芒碭山 逶迤起伏的芒碭群山,占據茫茫豫東平原制高點,錯落突兀的十三座山頭,從古至今素有十三座「仙女峰」之美稱。一九九八年辟為文物旅遊區。

永城市芒碭山文物旅遊區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西依京九,東傍京滬,北枕隴海。有歐亞大陸橋之稱的連霍高速公路縱貫其間。文物旅遊區佔地十二平方公里,內括四大景區,三十個旅遊景點,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不同時代的文物古跡幾乎涵概了中國歷史演變的全過程。這里分.....

造律台遺址
造律台遺址位於永城市城西南25公里古縣城內東南側。相傳西漢丞相蕭何曾在此制訂法律,故名。該遺址現存賀圓形土丘。高約7米,底部南北長54米,寬34米,文化層堆積厚度為8~9米。上層為商代遺存,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存。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勝墓
陳勝墓位於芒碭山西南麓的陳勝墓是中國第一位舉起反秦大旗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墓。墓體坐北向南,是石券土冢,墓前有近代大文學家郭沫若親筆題寫的「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的高大石碑。現在,陳勝墓和西漢梁國王陵一起被列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八關齋
八關齋位於商丘城南500米處,進入院內,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優美的八角亭內,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32米,每面寬05米,上面有顏真卿晚年撰寫的《宋洲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記載,田神功在安史之亂中解了宋洲之圍,唐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洲刺史徐向等為逢迎田神功,在城南開元寺設八關齋會,邀請一千僧人赴齋。石碑初稱顏魯公碑,因碑文所記是八關齋的佛事,後人便逐漸將此碑叫成八關齋了。八關齋歷千餘載,幾度興廢,新.....

隋堤 隋堤 位於永城市中部鄭(州)永(城)公路線上,西起馬牧鄉鄭店,東至侯嶺鄉呼庄,綿延45公里,呈土崗狀,高出地面05~2米不等。隋大業元年(605)開通濟渠,現兩岸築堤植桃、柳,供煬帝楊廣乘龍舟游江南時觀賞。北宋時稱汴河,後河道淤沒,堤址仍存。此為堤岸舊址比較明顯的一段。舊時「隋堤煙柳」為永城八景之一。 .....

❻ 民族英雄有哪些

中國著名民族英雄有衛青、岳飛、文天祥、於謙、戚繼光、史可法、鄭成功、林則徐、鄧世昌、王銘章、張自忠等。

一、衛青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謚號為「烈」。

二、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趙構、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入獄。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三、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

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

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四、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五、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號道鄰,漢族,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祖籍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後史庄,生於開封府祥符縣(今開封市祥符區雙龍巷)。

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任西安府推官。後轉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為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當時正值夏天,屍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與揚州民眾隨後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

史可法死後南明朝廷謚之為「忠靖」。清乾隆帝追謚為「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❼ 鄭徐高鐵.............................. .........................碭山段 及碭山南站圖紙

應該去找設計院 不是在這里啊 住到設計院附近 天天守候

❽ 碭山在哪

碭山在安徽的最北部,現屬安徽省宿州市轄區。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碭郡及碭縣。
《漢書·地理志》:「碭山出文石」。《水經注》:「獲水又東逕碭縣故城北,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訓詁學家顏師古註:「以有碭山故名碭郡,碭,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縣名。」《明史·地理志》:碭山縣「東南有碭山,其北有芒山」。《環宇通志》:「碭山,在碭山縣東南七十里,縣之名取此。」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建梁國,革碭郡,碭縣屬梁國。
新莽時(9年),改碭縣為節碭縣。漢光武帝時復稱碭縣。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遷梁國於下邑(治所在今碭城東3里毛李庄處),碭縣屬梁國。三國(魏)革梁國,碭縣屬徐州。
晉武帝泰始元(265年),復梁國,碭縣並入下邑縣。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縣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碭郡、碭縣。碭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處),碭縣治所魯城(其址查無考)。北齊(555年)廢碭郡、碭縣,置安陽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隋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芒碭山以北為碭山縣轄區。
唐,碭山縣屬瞧陽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叫以碭山、單父、虞城、曹州這域表置輝州。後唐碭山縣屬單州。
宋,屬單州。
金興定元年(1217年),碭山縣改屬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興定五年升永城縣為永州,轄下邑、碭山、郟三縣,芒碭山一帶又屬碭山縣年轄。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年)碭山縣為洪水盪沒,遷治年至保安鎮。
元憲宗七年(1257年),復置縣,還舊地屬東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為永城縣,芒碭山一帶再屬永城縣。是年,碭山縣並入單父縣,至元三年,復置大氣層山縣,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明洪武八年(1375年),碭山縣屬徐州。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為府,碭山縣屬徐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碭山縣屬江蘇省徐海道;民國22年屬江蘇行政督察銅山區;民國24年屬江蘇省行政督察第九區;民國37年11月,碭山縣屬豫皖蘇三分區所轄;1949年元月,屬中原行政區商丘專署所轄;1949年10月,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署。
1953年2月1日,碭山縣屬江蘇省徐州專署所轄;1955年2月17日改屬安徽省宿縣專署所轄;1956年劃屬蚌埠專署。1961年,碭山縣仍劃歸安徽省宿肥專署(現稱宿縣地區行署)所轄。2000年4月屬宿州市。

閱讀全文

與碭山宣傳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啤酒促銷活動策劃書 瀏覽:138
餐飲部服務員培訓方案 瀏覽:345
銀行樓盤營銷推動方案 瀏覽:605
祈陽浯溪古鎮旅遊策劃方案 瀏覽:619
湖南農業電子商務 瀏覽:905
網路營銷能做什麼 瀏覽:680
執法培訓方案範文 瀏覽:156
網路營銷的職能是什麼 瀏覽:882
銀行宣傳營銷主題方案 瀏覽:73
十萬農戶培訓方案 瀏覽:588
普法策劃方案 瀏覽:477
陰陽師推廣方案 瀏覽:540
鄉鎮量服培訓方案 瀏覽:697
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方案 瀏覽:972
應聘網路營銷職業的個人簡歷 瀏覽:886
網路營銷對企業內部的作用 瀏覽:754
屬於電子商務基礎層的是什麼 瀏覽:805
簡述市場營銷中品牌對營銷者的作用 瀏覽:579
2017保安培訓方案 瀏覽:133
促銷活動優化之處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