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西名勝古跡演講稿
名地名景
金沙灘
金沙灘在縣城南30公里處的黃花梁腳下,是當年宋、遼交戰的古戰場,也是傳說中楊繼業兵敗罹難的地方。
京劇、豫劇、晉劇、湘劇、川劇、秦腔等都有「金沙灘」這個劇目,金沙灘人也有自己一代一代流傳的故事。傳說宋、遼在金沙灘一帶交戰中,遼王心懷叵測,佯請宋王到遼營舉行「雙龍會」,妄圖一網打盡宋室君臣。宋室君臣四下派人打探情報並掌握了遼王的這一真實意圖後,深知是「鴻門宴」,為確保宋王迅速安全地撤離危險地帶,楊繼業讓大郎假扮皇帝趙光義,命二郎延安、三郎延定、四郎延輝、五郎延德、八郎延順等隨行保護,自己帶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等,保駕宋君突圍。雙龍會上,大郎用袖箭射死遼天慶王,遼臣見狀,即命四下伏兵包圍了赴宴的宋室全部文臣武將。經過一場惡戰,四郎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朗戰死,而三郎死得最慘,在荒荒草灘被亂馬踏成肉泥。據說,三郎當年遇難之處就是現在金沙灘西三里處的鹽豐營村南那片多年生芨芨草灘。如今芨芨草長得高大茂盛,老人們說那是三郎碧皿澆灌的結果。再說六郎在前開路,楊繼業和七郎斷後,父子三人拚力征戰,終於使宋王突出重圍,安全返回宋營。六郎回頭一看,卻不見父親楊繼業和七弟延嗣,六郎將宋王妥善安置後,掉轉馬頭,殺進重圍尋找父親和七弟,結果三人都遭圍困,遼軍卻潮水般湧向金沙灘和兩狼山。七郎奉父命到雁門關搬取救兵,潘仁美公報私仇,以七郎臨陣脫逃為由,將七郎綁於一株老松樹下,命軍士亂箭射死,同時七郎身後的老松樹也因射穿洞窟而死。據說,這株老松樹是棵「樹王」,「樹王」一死,這一帶綠樹便落葉紛紛,相繼死去,最後變成一片荒漠。由於救兵不至,楊繼業便如《今公殉國——李陵碑》一文中說的,兵困兩狼山,血染李陵碑,為宋室江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據史載,楊繼業兵敗陳家谷(令朔城區境內),被俘絕食而亡。這個地點離金沙灘有百里之遙,是宋王朝諱言楊繼業碰碑,還是民間藝人變幻出楊繼業碰碑,眾說不一,但金沙灘確實是當年宋、遼兩軍激烈角逐的戰場。如今金沙灘早已改變了昔日風沙彌漫的荒涼景象,縱橫交錯的防風林帶和碩果累累的經濟林,既給其披上常青綠裝,又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金沙灘古戰場因楊繼業父子可歌可泣的抗遼壯舉而聞名於世,楊繼業父子作為一代忠烈古令傳誦,有關金沙灘古戰場和楊繼業父子抗遼的傳奇故事,當地民間更是有口皆碑。
為紀念楊繼業父子英雄業績和他們浴血鏖戰的古戰場,這里相繼有冠以古戰場名字的金沙灘鎮政府,金沙灘林場、金沙灘火車站、金沙灘煤運站、金沙灘農牧場等金沙灘鎮是這一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成為懷仁縣經濟開發區之一。
清涼山
清涼山在懷仁縣何家堡鄉悟道村西約五里遠的地方,山勢陡峭,峰巒疊嶂。山上有一寺名清涼寺,據說是文殊菩薩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場。主峰有一座磚塔名華嚴寺磚塔,磚塔高約十多米,七檐八角,遼代所建,峰北山凹處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薩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在須彌座上。主峰磚塔與峰北山凹處的石窟遙相呼應。據考證,石窟、佛雕和磚塔均建於遼、金時代。每逢夏秋之季,石窟所在的山凹里以及緊挨山凹的山坡上,各類灌木鬱郁蔥蔥,多種野花遍地開放,為當年這里的佛事活動提供了更加幽雅清靜的環境條件。現在古建築遺址和佛教活動所留遺物比比皆是,由此可以推斷當年這里的佛事活動十分興盛。明代有一詩人,曾這樣吟:
詠清涼山
清涼山對射堂開,幾欲臨流問渡杯。
抵是陽城勤撫字,非緣孟尉不追陪。
盟虛鸞鶴漸逋客,望入煙雲護梵台。
雪勒春寒花事晚,只今猶及看花來。
清涼山還留下一些神奇的傳說和故事。一謂「舀不盡的鍋頭缽兒的水」。據傳,清涼山建寺前,半山腰的岩石中有一缽兒坑水清澈透明,無論多少人飲用都舀不盡,永遠是那麼滿那麼清,清涼山建寺後,和尚和遊人都飲用此水。人們因奉其為「神水」而建一石窯將水保護起來。後來,時過境遷,隨著廟毀窯倒,此水漸漸乾涸了。二謂「早種晚收的紅糜子土地」。據傳,在磚塔所在山峰東側的半山腰處,有一塊坡地約40平方米,原系和尚們種菜之用。一天,和尚們從深山裡採集回一些紅糜子籽種,為加快籽種發芽,他們用「神水」浸泡了一下,第二天將籽種撒在菜地里,不料產生了奇跡:人們眼睜睜地看見紅糜子出土、拔節、抽穗,晚上就能收割。不知是這片荒地有寶,還是「神水」神奇,反正此後和尚們不愁吃不愁喝,可以一門心思念佛修行。三謂「金牛運石碾出車道溝大道」。據傳,清涼山當年並沒有溝道,而是綿延一片的山巒,清涼山建寺後,不知何時有一金牛拉著一輛金車住在主峰深處,每當夜深人靜之時,金牛便駕著金車往山外運石頭,從不歇息。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搬運和碾壓,清涼山主峰該緩則緩,該陡則陡,愈顯得挺拔。俊秀。同時在主峰南邊碾壓出一條幾丈寬的溝,當地人為懷念金牛功績,稱這條溝為「車道溝」。現在清涼山景區已成為人們旅遊度假的一個絕好去處。有詩曰:
清原十里彩雲誰,好景願宜首曇來。
山色不隨春色去,花顏困閘笑顏開。
休乘寶筏尋真境,目酌金層對法呂。
北頤玉龍誰蹈尺,皇歸知是否徘徊。
懷仁的「利民大橋」
1月9日,懷仁縣新建的新華大橋在雪後顯得格外壯觀。這里原來是一個橫跨鐵路、公路,而且居民多的三角地帶,交通隱患極大。去年,該縣投資2800餘萬元建起了這座全長550多米的高架立交橋,被當地群眾譽為「利民大橋」。
丹陽王墓
丹陽王墓位於懷仁縣城北4公里的大運公路邊。《懷仁縣志》記載墓主人是丹陽王叔孫建,但無確鑿史料及出土文物為證。建造年代當是北魏無疑。
該墓分墓道、甬道、前室、後室和東西側室。墓室平面均呈弧邊長方形,四角攢尖頂,墓室高7.2米,墓室面積前後室為8平方米,東西側室為28平方米。墓室內有少量的磚,磚的了頭制有陽文魏體「丹揚王墓磚」五字。四條甬道壁及前後甬道、前後室的地面都是考古資料上未見的花紋磚。花紋有類似寶相花瑞獸,各種忍冬,變形龍、鳳,武士紋等共15種類型。在墓道和甬道交接處兩邊各有1.5平方米的壁畫。繪著三面六臂手持異形武器的武士、瑞獸、花卉等。1994年在省、市考古部門的支持下,該墓已全部復原。
該墓從尺寸、形制上看比方山永固陵、司馬金龍墓都大,但不如其精緻。未發現隨葬器物和人骨架,只發現少量金箔屑,是研究北魏墓葬習俗及修正史料的重要遺跡。丹陽王墓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沙灘墓群
在懷仁縣城南25公里的金沙灘鎮第三作村南及尚南頭村西一帶。年代為漢代。大型封土的墓葬現存共16個,沒有封土的墓葬比比皆是。
配合基建施工曾發掘了7個大中型、30餘個小型墓葬,大多數是漢代墓。大中型墓都是磚室墓,分為單室墓、多室墓兩種,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小型墓有豎穴土坑和磚室兩種。隨葬品主要有陶壺、陶樓、陶灶等,也有少量釉陶、漆耳杯、漆盤、石桌、銅鏡。曾出土漢代墓葬中罕見的鋪地方花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寺磚塔
華嚴寺磚塔位於懷仁縣何家堡鄉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涼山。山分為南北兩峰,南峰海拔1467米,北峰海拔1500米。二峰之間山凹盆地上有華嚴寺遺址。考之殘垣斷壁和部分殘存筒板瓦等,當系遼代始創,清代重建。寺院座北朝南,全部范圍原有正殿、樂樓、東西廂房等。寺之西北有蹬道,通向山腳,為進入寺院的道路。寺前方靠右散存三件殘石雕像和塔址遺跡。正北山腰開鑿石窟,石窟背山面谷,依岩雕鑿。窟前磚砌出前檐洞,外檐磚雕精緻,明間上題曰「清涼寺」。石窟的開鑿年代史籍無載,從現存佛像考查,系遼金時期雕鑿。窟門洞上有咸豐八年(1858)重裝題記。至於窟檐洞和磚雕當系清代重加無疑。東側有文殊院遺址。石窟是寺中附屬奉佛場所。在西南峰頂端造塔,為主要建築。這些文物的遺存,足證這里當年是佛教的繁盛之地。
華嚴寺磚塔,俗稱清涼山塔。創建年代不詳。從其他佐證和現存結構分析,應為遼代中期遺構。塔聳立在山巔,座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八隅邊長1.50米。七級空心,通體施各種尺寸的溝紋磚砌築,高13米左右。最下層磚砌單層須彌座,高約1米。座下施石材,也不設方形基座,依塔身用磚直砌數層,逐漸內收,為束腰。每面束腰上枋、下枋以倚柱劃分為三間壺門,壺門中凸肩收成曲線,高0.26米,寬0.50米。倚柱做成金剛、力士支撐上部平座和塔身。
塔身由外壁、塔心室組成。外壁各轉角處都砌成抹角方形壁柱,高約2.5米,上承普柏枋。塔身正南面開高1.55米、寬0.60米的磚券門,上置門額,供人出入塔心室。室內空間較小,平面呈方形,四隅各寬1米,稍有收分,總高3.4米。頂部用大小不同的磚挑疊砌成方形和八角形,逐層遞減內收,使攢尖頂略收即平,形式與製作都比較精緻。
塔身上檐設仿木結構的四鋪作斗拱一周,以上各層不用。斗拱放於普柏枋上,其用材較大。配置情況:角柱上各施轉角鋪作一朵,其做法櫨鬥上用足材泥道拱上承柱頭枋,中間隔以散斗。外挑出華拱一道,上托撩檐枋挑撐著塔檐。塔檐雕拼成椽、飛、連檐、瓦口等。翼角為磚木混合結構,下出老角梁,仔角梁。上部六層檐、椽做法亦同。頂部剎桿、寶瓶等其他構件現已不存。塔的立面形象呈圓錐體,和其他遼塔一樣。二層以上的塔身驟變低矮,塔身寬度由底向上遞減,塔檐距離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線輪廓,故造型優美秀重。
塔下採用須彌座,使用大量的浮雕,如壺門、束腰、柱額、牆面、塔檐各部完全模仿木構建築,這是遼、金時期佛塔的重要特徵。其次,把各種動、植物圖案和飛天、力士等雕拼上去,以達到華麗美觀的作用。另外,塔身上檐柱端及補間無施斗拱,和同時期的塔相比較,常可見到。塔的最下層很高,以下各層間距特短,外部塔檐層層緊接。層間不設門,不開窗孔,這種做法,在遼塔中是最常見的一種。塔重疊數層,但毫無重壓之感,處理得很自然。
遼代統治者崇信佛教,在五京轄地廣建寺院,不僅吸收融合了當時漢族建築文化,同時繼承和發展了隋、唐時期的固有結構和施工技術,創造出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佛寺殿塔,如大同下華嚴寺薄迦教藏殿、善化寺大雄寶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和山門等,均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磚、石塔得到空前發展,其式樣與類型增多,
雕拼手法更加洗練精熟,和早期塔比較,遼、金塔以雕刻細膩、裝飾華麗和逼真的仿木構形式取勝。特別是從遼道宗清寧初年開始,和我國富有傳統的建造技法相結合,如台基、平座斗拱,不同式樣的勾欄拼上去,多姿華麗,成為遼、金塔高基座形式的重要特徵。
遼代中期磚塔平面設計盛行八角形,塔體做成密檐式,空心塔之構造大多承襲唐代「單套筒」構制。塔的外輪廓線呈錐體狀,和唐以前的不同。須彌座大多雕字紋樣式或歌舞、伎樂、金剛、力士等。再如斗拱的使用,遼塔轉角大都有45°斜拱,其他各代卻不同。就塔檐變化來說,唐代以前均為古老的疊澀檐,而遼代塔檐做法與我國木構建築的出檐結構可謂惟妙惟肖,如連檐、瓦隴、翼角等。上述時代特徵是很明顯的,可以華嚴寺磚塔的年代相印證。
華嚴寺磚塔,不僅為研究當地歷史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且重要的是對研究中國造塔的結構做法、體例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鵝毛口遺址
在懷仁縣城西北10公里鵝毛口鎮鵝毛口村西1公里處的瓜地溝內。瓜地溝又分為大瓜地溝和小瓜地溝,是桑乾河的支流——鵝毛河的兩條小沖溝。遺址就在兩條沖溝的源頭一帶和源頭周圍幾個相連的小山包上。該遺址是一個石器製造場,范圍約兩萬平方米,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1963年7月在山西北部考察時發現。製作石器的原料以凝灰岩為主,次為煌斑岩,極少數是石英岩製作的。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龜背狀斧形器、石斧、石鋤、石錘、石鐮等。鵝毛口遺址的石器絕大多數是打制的,其中一些類型很原始,而某些類型如石斧、石鐮、石錘等又具有新石器時代特徵,因此屬新石器早期。鵝毛口遺址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知道有用沒,沒用的你可刪!
Ⅱ 運城魅力城市的宣言
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後稷稼穡,中華文化從這里一路搖曳而來;穿過漢風唐雨,經歷宋韻之聲,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永樂宮中笑談古今往事,鸛雀樓上眺望三晉風流,關公的誠信就是這座城市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
華夏之根——山西運城
Ⅲ "愛我運城"演講稿
汪曾祺說:中國人有一種很「皮實」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我想,更傾向於士大夫身上那種儒道互補的孑然氣質。
天上雲卷雲舒,堂前花開花落,那種榮辱皆忘,寵辱不驚的淡然,正是皮實的精髓所在,它彌漫在岳陽樓的滔滔的江水之上,有了居廟堂之高的博大,它洋溢在快哉亭浩浩的雄風之中,有了處江湖之遠的灑脫。
時間的風吹過歷史長長的河,多少人的榮與辱在裡面泛起淺淺的漣漪,傅雷先生說:所有的榮與辱對於高貴的心靈都是一樣的,折射出他們不中庸,不苟且的人格,而區別於小人。
確乎,榮與辱的界線早已模糊在「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傲然獨立里,早已朦朧在司馬遷受宮刑的屈辱與熠熠生輝的《史記》間。那鍾鼓饌玉,鍾鳴鼎食之家的榮,那抑鬱不得志,不容於世的辱,都只是時光里的曇花一現,最終留下的,是榮辱背後灼燒真我的眼睛。
約翰.克利斯朵夫從宮廷的演奏者到潦倒的鋼琴家,冉阿讓從偷麵包的苦刑囚到德高望重的市長到再次變為深居簡出的老人,老舍從《駱駝祥子》到自沉太平湖底,他們的人生里都充滿了榮與辱的交替變幻,在榮辱間艱難地前行,但他們並未如履薄冰或歡呼雀躍地來面對這些,他們以一種從容的,鎮定的而又堅韌的態度走過了這一切,良辰美景,狂風疾雨,榮耀的光環,屈辱的包袱,並沒有叫他們改變一點點神色和方向,而是在時光中守住了自己。
喜歡林雨堂老先生的一句話:一個人的榮與辱都不是生活的核心,而是一段小小的插曲。它們本就是由世俗人界定的東西,又哪裡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值得在意呢?
一個人的榮與辱確實只是滄海一粟,偉大的心靈從不因此而增添或缺失什麼,又想起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他把草芥一樣的生命匯入了浩浩天下的河流,以天下之榮辱為個人之榮辱,終於褪下黯淡的塵世雜塵,讓嘔啞的沉吟成為後世永恆的旋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賢者以灑脫看待榮辱,傲然成為挺立的風景,山水間有了其千古詠嘆,而聖者以悲憫和博大看待榮辱,成為與蒼生融為一體的高貴雕塑,屹立在歲月中微笑。
千古共榮,千古同悲。堂前依然花開花落,天上依舊雲卷雲舒,往來的時光,站在榮辱之上,我看見了偉大的微笑。
Ⅳ 演講稿祖國的名勝古跡600字
手錶、扇子、眼鏡、筆和本子是好朋友。有一天,它們待在家裡不耐煩了,手錶便嚷嚷要出去旅行。四個好朋友都答應了:「很好!整天待在家裡,腦袋都要生銹了!這樣吧!我們五個人各去一個地方,五天後再回到這里來,並說說什麼是快樂。」於是,它們決定明天一早就動身。
手錶去了一個需要表的青年那裡。扇子乘飛機去了炎熱的重慶。眼鏡則去拉一個近視的小男孩那裡。而筆到了一個剛學字的小孩那。本子嘛,去了一個可敬的老師那兒。
五天後,它們按約回來了。它們高興地擁抱一下。眼鏡便興致勃勃的發話:「我覺得我是最快樂的,因為我去了一個近視的小男孩那裡,他需要我。有了我,他可以方便地寫字、看書等做各種事。我能幫助他,所以我很快樂。」
華麗的手錶興奮地說:「我覺得我是最快樂的,因為我去了一個需要表的青年那裡。這個青年總要按時間做許多事情,自從有拉我,他做事就不會耽誤了。經理也給了他很多表揚。我能幫助他,我也很快樂。」
「你們都很快樂,我也不例外,」扇子笑著說,「我去了『大火爐』重慶,那兒真的很熱。但自從人們有了我,酷暑的煎熬就會減輕了。我能幫助別人,心裡很高興。」
「我嘛,去了一個剛學字的小男孩那裡,」筆說,「自從他有拉我,練字方便多了,字越寫越好看,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呢!我能給他提供方便,我很快樂。」
本子站在一旁蹦蹦跳跳的,說:「我去的地方是學生們那裡。教書的老師每天要學生們做練習,有了我,學生們就再也不愁練習寫在哪兒了!我給學生們提供了方便,心裡真高興!」
大家討論一番,才明白了,快樂其實在我們身邊隨時都會發生,讓別人快樂就是讓自己快樂。五個小夥子從此以後盡全力幫助別人,生活得更加快樂。
Ⅳ 關於古文化的演講稿
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先夏時期中國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們分別被稱為《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有楚靈王稱贊左史倚相說:「良史也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歷代注家都說是「古書名」,賈逵說:「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國之戒。」鄭玄說,「三墳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書」。楚靈王說這話的「昭公十二年」是公元前530年。可否由「能讀」,推斷「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是前代的文字讀物。據說是孔子撰寫的《尚書序》則稱:「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問題是,為什麼三皇時代的書稱為「墳」、五帝時代的書稱為「典」、伏羲時代的書稱為「索」、帝禹時代的書稱為「丘」?《尚書序》的回答是「墳」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據說是孔子撰寫的《尚書序》則稱:「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問題是,為什麼三皇時代的書稱為「墳」、五帝時代的書稱為「典」、伏羲時代的書稱為「索」、帝禹時代的書稱為「丘」?《尚書序》的回答是「墳」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顯然,這是從上述用字的含義上來解釋的,並沒有涉及這些遠古典籍所使用的載體是什麼材質。
在相當一段時間里,筆者都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尚書序》的說法,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去追究這種說法是否合理,更不用說去探討是否還有其它的解釋了。然而,隨著對符號學的深入思考(參閱筆者所著《符號之謎》一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特別是1997年以來對《山海經》的考證,以及對帝禹時代繪制《山海圖》可能採用的信息載體的思索(目的是在今天重新繪制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這項工作已完成,包括42平方米的《帝禹山河圖》),筆者開始意識到「墳」、 「典」、「索」、「丘」可能是指不同的圖書符號載體。
眾所周知,「墳」的正體字由土和賁構成,異體字由土和文構成。根據《辭海》,它有多種含義: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順貌,土松而起貌,書籍的一種。因此,《尚書序》將《三墳》的墳字解釋為大,頗為勉強。在筆者看來,《三墳》里的「墳」字,其實是指當時的圖書載體和文字載體是用土製成的,它可能是一種類似兩河流域的泥版,也可能是陶版(包括陶制器皿)。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土也包括石頭,因此《三墳》之書,也可能採用石板載體。事實上,人類很早就在泥土上和石頭上作畫寫字了,例如,直接在泥地上刻畫(中國文字的發明,就曾受到鳥獸足跡的啟發),在洞穴上和岩石上作畫,在卵石上寫字(這種有字的石頭,被稱為會說話的石頭),而古希臘人所說的象形文字的本意是指埃及人刻在石頭上的聖字,摩西在西奈山從上帝那裡獲得的《十戒》,也是刻寫在石板上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漢字的墳,也可以解釋為有文字的泥版。
「典」字的含義有:常規,法典,典章,主其事也,質物(典當),姓(太昊娶少典氏),典籍(原特指五帝之書,我們今天知道其內容的只有堯典和舜典)。那麼,這種被稱為「典」的書,到底是一種什麼模樣呢?這就要從典字的象形來追溯了。在漢字里,典、共、供、具、兵、其、六等字,以及冀、黃、翼和異的原形正體字,都有一種共同的符號,即一橫下面加兩個支撐狀的點,這種符號的象形含義乃是一個陳列架或陳列物品的有腿的桌幾;當然,這不是普通的桌幾,而是用於陳列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都用於重大儀式或宗教巫術儀式上。
因此,「典」的原義是指一種陳列或安置在桌幾上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文書,它的作用相當於公告牌、公約板、神諭碑、法規文書和行為規范告示。它可能是從契約演化來的,即把小巧的便於收藏的契約大型化、公開化、庄嚴化,其材質可以是木板、竹板、石板,也可能是皮革、絲帛(附著在硬質材料上)。典這種文書的發明者,應當就是少典氏部落。典的進一步演化就是冊,史載殷先人「有典有冊」,冊就是後來的竹簡或木簡,它們是由典的不斷小型化、輕便化、折疊化、捲曲化而形成的。
「索」字的含義有:大繩,絞,法,獨,盡,搜求,牽引,願欲,須要,涕流貌。但是,索作為一種文書或信息載體,應當是指結繩紀事符號體系,或許還包括以絲帛或其它編織物為載體的文書(在絲帛上寫字繪畫,或者編織出能夠傳遞信息的圖案符號)。事實上,中國人最先發明了養蠶和絲帛,因此也就有條件用絲帛作為信息載體;類似的例子是,由於中國製造出了又細又長又輕又結實的繩子,以及又輕又薄又結實的絲綢和紙,因此中國人才能率先發明風箏。從這個角度來說,八卦原名八索,也就順理成章了。所謂《八索》就是絲帛文書,它源於結繩紀事和結繩占卜(卦的字形含義原指測時,結繩符號的功能之一也是計時);這就是《尚書序》稱「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的由來。
「丘」字的含義有:阜,山,土之高者(或曰,四方高,中央低為丘),墟,大冢,墓,空,大,聚,區域(四邑為丘)。從字形來說,丘指有平緩坡度的地形地貌。問題是,兵字為什麼也要用丘字元呢?其實,兵字實際上是斤和陳列桌幾的合形,即把「斤」這種兵器(斤就是斧,具有斜面形狀)陳列在桌幾上,相傳這是由蚩尤最先發明的,所謂「蚩尤作兵」即蚩尤部落最先把兵器作為神器來供奉。
那麼,《九丘》這部書,為什麼偏偏要選擇用丘字來形容或指稱呢?《尚書序》取其「聚」的含義,應當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並不完全。這是因為,丘還有山川的意思、區域的意思、龐大的意思、空墟的意思和大冢(通常都有豐富的隨葬品)的意思。有趣的是,上述含義綜合起來,很像是一種模擬的實物地圖,即在不同模擬區域上有著象徵該地理方位的物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在社稷壇的五色土上陳列著相應方位的物產。更深一層地說,「丘」字在《九丘》中的使用,還表示中央的統治權力遍布天下東西南北中的所有區域。
有鑒於此,《尚書序》所謂「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實際上正是《山海經。五藏山經》的另一種說法,或者是《五藏山經》的另一種版本。根據筆者對《山海經》二十餘年的研究,認識到《山海經》一書系由帝禹時代《五藏山經》、夏代《海外四經》、商代《大荒四經》、周代《海內五經》合輯而成,時在春秋末年,編輯改寫者為公元前516年追隨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學者或其後裔。而且《五藏山經》具有地理實測和國土資源考察基礎,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尋,其地形地貌基本符合4200年前的中國景觀,實乃中華文明與文化第一歷史寶典,亦為人類文明的共同文化遺產。
因此,《九丘》是一部實物地圖地理書,它平鋪在一處聖潔的地面上(不需要桌幾或支架),有點象今天的模型沙盤,也可能是一幅巨畫,畫有五區九州的山川地貌和物產,以及那裡的人文景觀。或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1999年9月9日,筆者和夫人孫曉琴歷時多年,終於創作完成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將《五藏山經》所記載的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的447座山,以及河流258處、地望348處、礦物673處、植物525處、動物473處(其中許多神奇的動物都是由人裝扮的)、人文活動場景95處等等內容全部繪出。為此,筆者曾欣然作詩曰:「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內外,千古一圖收。」大禹若有靈,當驚圖復出矣!
綜上所述,可知《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確實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典籍,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有必要從源頭抓起,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必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是為此文。
Ⅵ 弘揚傳統文化宣傳南丁格爾精神主題班會演講稿
文案中國整理編輯: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好!
很榮幸登上這個舞台(文案中國原創代寫:廣告文案類、品牌故事類、演講稿類、總結計劃類、公文類 、指導類、軟文類 qq、經濟3518、文書252750、法律類、企業文案類 、新聞類等常年文秘代理。),跟各位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其實對我來說,這個演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們不是那麼簡單的聽眾,大一的小鮮肉們專注於如何適應嶄新的大學生活,大二的你們腦子里都是即將到來的期中考試,還有大三的學姐們在為今後自己的職業做規劃。簡而言之,我是個剛入門的演講者,你們是多樣化的聽眾,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未來的白衣天使,是要踏入神聖的醫學殿堂的南丁格爾,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妨來聊聊南丁格爾精神。
"終身純潔,忠貞職守。勿為有損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葯。盡力提高護理之標准,慎守病人家務及秘密。竭誠協助醫生之診治,務謀病者之福利。"南丁格爾誓言短短幾句,大家耳熟能詳,她提著小馬燈穿梭在克羅米亞戰場的故事也是人盡皆知,"人道、博愛、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也一直閃爍著高貴的靈魂光芒。
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白衣天使背後的翅膀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沉重,好像是在一周前看到的一則觸目驚心的新聞:鹽城一患者家屬毆打護士致其流產!在承受緊張的工作壓力的同時,有時竟還要忍受毆打、謾罵,值得嗎?"英國曾感染埃博拉女護士病情復發,情況嚴重"等新聞也時常出現刺激著人們的眼球,我們不禁要問,忽視這個行業不僅工作壓力大,工作環境還時常如此危險,我們為什麼還來學護理專業?我們在進校時就被教導要做謹誓南丁格爾的理想主義者,但是理想主義者偉大的激情在現實面前是那麼不堪,為了衛生事業去奉獻自己的一切,值得嗎?"人道、博愛、奉獻"真的是未看清現實的自我麻痹嗎?我先不做回答,我想談談我暑假的經歷。
暑假我作為思源計劃支教隊的一員,在甘肅省朵什鄉進行了為期近二十天的支教生活,沒有洗澡水,飲用水都要自己去一桶一桶地打,支教隊三十二人,近二十天沒有洗過一次澡。在朵什鄉,有破落的屋檐,簡易的房舍,孩子們渴望的眼神,我們到了當地,水土不服再加上晝夜溫差大,很多隊員生了病,我去買葯,當地的衛生所只有一個醫生,模糊的普通話里夾雜著藏語;我支教的班級里小孩子居多,他們精力充沛,難免會磕到碰到,圖片里第一個孩子是跟支教隊的一個隊員結對的小朋友,她叫石研燕,就是這樣一個已經上五年級的孩子,在膝蓋磕破皮流血以後,還是會用自己的小臟手在上面揉,物質的匱乏與知識貧瘠的枷鎖緊緊桎梏著我們關懷的人和群體。他們無助,更無助的其實是我們,我們頂著復旦高材生的名頭,在這樣的問題面前手足無措,我來自中國頂尖的醫學院,即不能為他們的健康做點什麼,也不能保證今後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我們無能為力,那麼所謂的人道,所謂的博愛,所謂的奉獻,彷彿就成了那想觸碰又收回的手。
其實在人生的重要關口,我們時常面臨選擇,發出人生意義何在、我現在所作所為真的有價值嗎?等等諸如此類的追問,這是最樸素的人生觀的體現。不可否認,當今社會,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觀念充塞於前,護患矛盾也已經成為醫療領域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難免使我們的道德和價值選擇面臨困惑。但是,既然我們選擇了護理,就是選擇了服務和奉獻。我們的選擇是高尚的,世界上沒有任何職業比救死扶傷的醫護工作更偉大、更神聖。古希臘作家普盧塔克(Plutarch)說,我們在內心的所得,將改變外界的現實。內心的修煉,才是我們護生在大學里應該做的事,很多醫護人員拿"無奈","隨他吧"來描述自己對當下醫療環境的感受,"無奈"是多麼華麗的借口,又是怎樣苟且偷安的怯懦。當你沒有盡力所為的時候,你是沒有資格談什麼無奈的,與其浮誇地評判、虛妄地質疑,勉強擺出一個找尋答案的姿態,不如問問自己,你有沒有一顆真正想去改變、去服務、去奉獻的心。
今天,你我,在座的所有護生都很幸運,因為我所知道的上醫護理人,也許是在過去,也許是在現在,都在努力踐行著"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為人類健康的事業奉獻著自己的血液:有在紅房子的百年老院里,憧憬過、年輕過、奮斗過,為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紅房子人,而努力、自豪,迎接新生命的老前輩護理人,有在中山醫院急診科說出"在你的生命旅途中,我們雖然擦肩而過,但是我曾挽救過你,也許你看不到,但我會給自己肯定"的護理人,有在各大醫院輪轉,首次接觸各大科室,揮灑著自己可愛、單純和美麗的青春歲月去執著追求的護理人,有在雲南支教,觸摸腳下一寸寸土地的溫度,用真心去感染一顆顆純凈的心的護理人。
愛在左,心再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護理學,意味著神聖與聖潔,意味著奉獻與付出,意味著仁愛與善良,意味著不容懈怠、不知疲倦,意味著我們一旦步入這一殿堂,必須執著追求,情理兼修,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因為護理人相信,人道是愛護生命,關懷幸福,尊重人格權利和道德;博愛是普愛世間所有人,不問出生、貧富、國際、種族;奉獻是腳踏實地,方能越千難而歷萬險,用一顆真心,建無量功德。
"人道、博愛、奉獻"六字的南丁格爾精神。無論是今天,還是未來的每一刻,在座所有護生,請各位時刻謹記,思之,亦行之。
謝謝各位!
Ⅶ 以祖國在我心中,寫一篇關於中國十大名勝古跡的演講稿
滔滔的江水,滾滾的黃河,連綿不斷的山路,都屬於我們偉大的祖國。祖國的山川雄奇,祖國的河水秀逸,祖國的胸懷無比廣闊.
當侵略者的鐵碲踐踏我們美麗山河的時候,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臉上流著淚,心中淌著血。為了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祖國,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爭.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冷對暗殺者的手槍;吉鴻昌高掛寫有「我是中國人」標語的木牌,走在一片藍眼睛、黃頭發的洋人之中;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發動了西安事變……
英雄長已矣!古往今來,一曲曲悲歌,一個個驚天動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講述一個簡單而樸素的信念,祖國在我心中.
正是這千千萬萬的赤子,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祖國的希望;正是他們,在自己的「今天」,用滿腔的熱血,譜寫了無愧於時代的《義勇軍進行曲》,才使得我們今天的共和國國歌響徹神州,那麼氣勢磅礴,那麼雄壯嘹亮。
再翻開五千年的歷史,我發現祖國的生命精髓長城——那道傷痕,記載了多少滄桑,又表現得如此頑強,那是一種標識,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嚮往!長江——那是祖國的脈搏吧!跳躍著永不枯竭的悸動,揮灑著無邊無際的情傷。黃河——那是祖國的血液,沸騰著、沸騰著,奔涌著,奔涌著,無力不摧,昂著向前,何等的自信和驕傲啊!五嶽——那是你的手掌,指著蒼涼的天,戳著悲愴的地,怒斥著醜陋的奸佞……
恥辱和不幸已經成為過去,中華民族迎來了新的輝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在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下,無論軍事、科技、政治、體育,我們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剛剛結束的雅典奧運會上,體育健兒憑借自己的「十年磨劍」,使中國首度躍身體育強國之列。五星紅旗一次次高高飄揚在雅典的上空,雄渾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讓無數的華夏兒女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祖國在我心中」,簡簡單單的六個字,道盡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聲。正是因為有這樣一顆中國心,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奧運健兒奮勇拼搏,屢創輝煌,而每一個炎黃子孫看到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都會熱血沸騰,壯志激昂。
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的血換來的,看到胸前飄飄揚揚的紅領巾,在我心裡,便有了這樣一條信念,祖國就是媽媽,國家重於小家,長大後用雙手把她建設的更強大。
祖國有廣闊的疆土,有輝煌的歷史,有漫山遍野的寶藏,有山川五嶽秀麗的風光。思想的野馬在賓士,我用我的心描繪著祖國媽媽,她飄散的長發是千百條悠然流貫的河川,她硬朗而峭拔的脊樑是連綿不斷的山峰,而她明亮的眼睛則是洞庭的水,西湖的波吧!
祖國是東方的明珠,是亞洲騰飛的巨龍,是遠方地平線上初升的太陽。祖國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我們大家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