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高句麗宣傳

高句麗宣傳

發布時間:2022-08-01 05:38:08

1. 高句麗與高麗 是怎麼回事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系,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佔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系。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 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系。 1. 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餘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紇升骨。 2. 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佔有樂浪。並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佔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 隋統一後,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於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內地,分布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 4. 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系,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並,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朝鮮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 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6.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系。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准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近代韓國與現在的朝鮮半島南北朝。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王氏高麗對高句麗歷史的歪曲
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自《舊五代史》開始,歷代正史卻將不分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並承認兩者有繼承關系。關於中國史書不辨兩個高麗的原因,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可以看出:「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麗21王的譜系清晰可考,但高句麗滅亡之後幾百年,怎麼會出現一個王建的高麗來,史館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接起來的「高麗世次」,公式繼承高句麗社稷。中國各政權從此不辨兩個高麗,承認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有繼承關系。

2. 高句麗怎麼了為什麼隋唐兩朝五代人拼盡全力一定要滅了他呢

答案:關於高句麗,我以前寫過n多篇文章。 已經重復了n次。 高句麗不是現在的韓國人的祖先,而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建立的中國地方政權!

韓國人因為宣傳的力量太強,看到“高句麗”這三個字不禁與韓國人聯系在一起,很多人都堅定地認為高句麗是現在的韓國人的祖先。

韓國人的自我催眠能力真的很強,當然不得不感到對外催眠能力更強。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再次強調高句麗不是現在的韓國人的祖先,而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成立的中國地方政權! 韓國人為什麼認為高句麗是祖先?作為大統一王朝,隋唐必須把遼東半島納入管理體系。 當然,也包括朝鮮半島北部。 因為漢武帝時代朝鮮半島北部也是大漢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漢政府在其上建設了四個郡。 一句話,隋唐攻滅了高句麗,不過是收復漢代的舊疆。

換言之,隋唐如果不攻高句麗而自由發展,將會成為國家的重大威脅。 用歷史的視角來看吧。 隋唐撲滅高句麗後,強制轉移了很多居民後,出現在遼東半島的大金政權,如果不小心,平遼就會滅宋,統治中原百餘年。 之後出現的大清政權發育更快,一下子統治了整個中國。 隋唐君臣冷靜地認識到高句麗的存在對隋唐政權的威脅太大了。

所以隋唐兩朝竭盡全力攻擊高句麗,完全消除這個風險。

3. 唐朝高麗國是現在的哪裡

帖主問的是高句麗還是高麗?和唐朝並立的是高句麗,而真正的高麗是在唐朝滅亡十幾年後才建立的。

高句麗是從漢末就在現代的吉林附近與漢朝發生的聯系,與漢朝、三國曹魏圍繞遼東郡和樂浪郡反復爭奪。漢四郡被其吞並後,其領土范圍涵蓋了吉林、遼寧和北朝鮮等地區。

而至於十世紀才建立的高麗王國,也就沒出朝鮮半島。

4. 高句麗時期佛教的發展情況

1、高句麗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朝鮮半島沒有像樣的政權,戰國的燕長城是穿過鴨綠江,箕子朝鮮是周朝的地方諸侯,進入漢代之後為衛氏朝鮮取代,但依然是漢朝的藩屬。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滅衛氏朝鮮設置樂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鮮半島中部以北地區實行了和中原地區相同的統治方式。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五女山城)。
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內),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 427年)遷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此時整個北朝鮮和韓國西部是唐朝的,為安東護府,此時的吉林和黑龍江為靺羯部落,新羅土地僅僅為韓國的東部。
2、高麗
唐朝東北一帶,自高句麗、百濟滅亡後,新羅亦漸衰。唐末,復分為高麗、後百濟及新羅三國,新羅末年,朝政腐敗,土地兼並盛行,農民起義連綿不斷。892年梁吉領導的江原道起義,規模較大。901年,新羅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奪起義軍領導權稱王,國號摩寰,後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殺裔稱王,定都開城(松岳),改國號高麗,建立高麗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3、高句麗與高麗的區別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
首先是兩個政權建立的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高句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沒有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高句麗奉行擴張政策,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導致了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句麗終於為唐朝統一。
高句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部分轄境為我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部分劃歸了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一部分仍然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了內地,後與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後其王族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句麗最終消失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
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
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其次是轄境內居民構成不同。高句麗轄境內的居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
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句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之舊」的。在王氏高麗數百
年的歷史發展中,這些成員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最後是王氏高麗非高句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句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並未言自己是高句麗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同時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
以常理分析,如果王建是高句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反證王氏不是高句麗的後裔。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李朝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李氏朝鮮(李氏朝鮮經過中國明清兩朝逐漸發展為現代朝鮮和韓國),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

5. 能夠抵擋隋唐數百萬大軍70餘年,為什麼高句麗這么難打

並不是高句麗難打,而是因為隋唐當時的兵力全部被氣候,疾病等原因損失十之八九,所以不打則已經敗了,最後導致隋唐敗了。

1.地形,高句麗境內多山,不利大軍開進,而且高句麗在境內修建了數不清的要塞,層層抵抗,這些堡壘很多都是就著山地建的,現在還有很多遺址,山地堡壘連成片,在古代基本無解。地形復雜意味著不可能速勝,只能徐圖。隋朝雖然有百萬之眾,其實真正作戰的並不多,大多數是被無數要塞阻擋在山區寸步難行,隋軍一度 突破到鴨綠江邊,但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根本沒辦法繼續進攻,才答應高句麗的求和。

這兩人由於後來的廣泛宣傳,為人所熟知,其實隋唐與高句麗交鋒的還有兩帝,一是隋文帝楊堅,為報復高句麗的入侵,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派水陸大軍30萬,攻打高句麗,因氣候、疾病等原因損失比例高達十之八九。但高句麗懾於隋朝兵威,上表屈服。二是唐高宗李治,在充分汲取前朝經驗的基礎上,唐高宗前後用了14年時間,最終在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滅掉高句麗。

6. 高句麗做了什麼,隋唐兩個朝代都要消滅他呢

以高句麗的人力儲備,它是隋朝滅南陳後,對他威脅最大的政權。它的存在就像當年的南陳一樣,對隋、唐兩代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

而由於韓國人宣傳的力度太過強大,很多人一看到「高句麗」這三個字,都會不由自主地把它與韓國人聯系在一起,高句麗除了對中原的領土進行大肆的攻打,表現出野心外,而且,一直破壞中原統一進程,以火中取栗。趁亂賺取利益。因此,他經常聯合中原王朝周邊少數民族,根深蒂固地認為:高句麗就是現在的韓國人的祖宗。和後世的後金是不是有點小相似?如果放任它坐大,高句麗找到機會染指中原幾乎是必然的。


7. 2004年9月17日,高句麗歷史歸屬學術討論會。中國學者孫進已的一段簡短的發言內容是什麼

孫進的發言:「高句麗是中國的歷史,是因為高句麗的主體發生在中國。直至今天,原高句麗三分之二的領土都在中國,而當時四分之三的高句麗居民都歸順了中國。」「在高句麗的大部分歷史里,高句麗一直歸屬中原。雖然韓國主張高句麗歷史由『一統三韓』(新羅統一三國)的過程,而由新羅繼承。但高句麗不屬於『三韓』。歷史事實是唐朝合並高句麗,而新羅合並百濟。」

8. 關於高麗

高麗
開放分類: 文明、歷史、東亞、帝國

gāo lí

[中] 高麗
[韓] 고려
[英] Corea

高麗〔918-1392〕,簡稱麗,是亞洲中世紀時一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的王國(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回復獨立。 13世紀至14世紀時曾向元朝稱臣,被元朝劃為行省之一,全稱為「征東行中書省」,直到元朝滅亡為止。為免與高句麗混淆,在中國大陸又稱之為王氏高麗。
9世紀末,同北方的渤海(698—926)並存的後期新羅(670—935),由於農民反對封建殘酷剝削的斗爭,逐漸衰落下去。在此過程中,西南地區的甄萱和北部地區的弓裔,分別成立了後百濟國(900—936)和泰封國,從而朝鮮半島被分裂成了「後三國」。
後三國各自擴張領土,展開角逐,空前加強封建剝削和壓迫。
在這種情況下,松岳(開城)地方的大封建勢力、原弓裔的泰封國臣下王建(高麗始祖王)趁弓裔因殘酷暴政喪失民心的機會,918年6月夥同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等人發動政變,推翻泰封國,建立了新王朝。國號定名為高麗,定都於開京。 還有當歐洲進入黑暗時代後,高麗人被分為了三個對立的王國: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東南部的Shilla。在中國的幫助下,Shilla於公元七世紀征服了其它兩個王國,後來又消除了以前與中國人的關聯。然而在當地領主的壓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權在公元8、9世紀被分裂。公元十世紀,高麗族人又一次聯合起來,組成了Koryo,之後,在公元993年,恢復之後的領土,以Amnok河與中國接壤。公元1170年,一場軍事政變將平民貴族趕下了台,這一軍事統治長達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發了一場30年之久的戰爭。蒙古族經常被他們在中國的戰爭所干擾,但最終還是積聚了足夠的權力以承擔Koryo與入侵者在1258年達成的和平協議。在蒙古族的領導下,Koryo保留了他們特有的文化,並以一場旋風式的藝術成就向征服者們展示了自己的優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機構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這些發生在15世紀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國誕生的一部分。Choson將統治高麗一直到20世紀。公元1234年,高麗已成為學習和木版印刷技術的重要中心。

歷史
918年後高句麗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推翻弓裔,定都於遷都至自己的家鄉松岳,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成立後,採用了中土國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稱臣為止。這與後來朝鮮王朝採用比中國低一級的名稱的諸侯制度區別很大。例如: 首都被稱為「皇都」;
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
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後」,而不是朝鮮王朝的「大妃」。
官制與中原相同,尚書省、中書省、六部、樞密院等。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關系,向遼國稱臣。此後為防入侵,高麗在北方修築了千里長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1135年西京平壤發生「妙清之亂」,引發全國范圍內的農民暴動。 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國王和王室貴族遷都江華島,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元朝軍隊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麗更改官職爵號,尚書省和中書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台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朕改為孤,奏改為呈等等。同時廢止了高麗的廟號制度。之後的李氏朝鮮亦繼承了高麗向中原稱臣之後的官職及習慣。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沈陽設置征東行省,干涉高麗國政。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再設征東行省,這以後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時回復獨立。 1359年紅巾軍侵入高麗。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北元,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
高麗 (314 至 1598)
當歐洲進入黑暗時代後,高麗人被分為了三個對立的王國: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東南部的Shilla。在中國的幫助下,Shilla於公元七世紀征服了其它兩個王國,後來又消除了以前與中國人的關聯。然而在當地領主的壓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權在公元8、9世紀被分裂。公元十世紀,高麗族人又一次聯合起來,組成了Koryo,之後,在公元993年,恢復之後的領土,以Amnok河與中國接壤。公元1170年,一場軍事政變將平民貴族趕下了台,這一軍事統治長達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發了一場30年之久的戰爭。蒙古族經常被他們在中國的戰爭所干擾,但最終還是積聚了足夠的權力以承擔Koryo與入侵者在1258年達成的和平協議。在蒙古族的領導下,Koryo保留了他們特有的文化,並以一場旋風式的藝術成就向征服者們展示了自己的優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機構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這些發生在15世紀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國誕生的一部分。Choson將統治高麗一直到20世紀。公元1234年,高麗已成為學習和木版印刷技術的重要中心。

【 跆拳道黑帶品勢—— 高麗】
高麗: 高麗人是跆拳道的宗主國,再混合韓國精神,而後用動作表現出來的,既高麗品式。此高麗型之練習進行線路乃采「士」字型,隨著動作之演變,展現出我民族之各種悠美姿勢形態,且含有精巧奧妙之技術。這一型所表現的,乃混合先人之精神,將節度和緩慢性,表現無遺。

9. 高句麗王的政治制度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系,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國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 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 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佔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系。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閱讀全文

與高句麗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消費者偏好對國際市場營銷的影響 瀏覽:214
全區校園足球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336
食堂安全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903
寢室評比策劃方案 瀏覽:629
網路水果市場營銷策劃 瀏覽:27
關於慶祝五一勞動節的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337
大賽宣傳方案策劃書 瀏覽:350
幼兒園元旦活動系列方案策劃書 瀏覽:953
培訓機構培訓老師方案 瀏覽:226
活動的線上推廣方案ppt 瀏覽:186
市場營銷答案形考1答案 瀏覽:762
農技推廣基地建設方案 瀏覽:855
首鋼培訓中心招生方案 瀏覽:838
市場營銷學生的優勢 瀏覽:694
天津金立聯合電子商務公司 瀏覽:843
排球指導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57
小學生健康教育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512
曼秀雷敦男士化妝品的市場營銷策劃過程 瀏覽:166
電子商務研究背景 瀏覽:289
酒店網路營銷營銷目標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