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衛組織頒發消除瘧疾認證的標準是什麼
中國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我覺得是能成功的。由於從2017年至今已連續近4年無本地原發感染瘧疾病例報告,且積累和總結了許多好的經驗做法,有助於全球瘧疾防控工作 。
中國也曾是瘧疾流行大國,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瘧疾防控,經過 70 年幾代人的努力,2017 年至今已連續近 4 年無本地原發感染瘧疾病例報告,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瘧疾消除標准。 2019年,中國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區共報告瘧疾病例約170萬例,與2000年的300萬例相比下降43%,高風險人群感染率也從5‰降至2‰。中國在與瘧疾的長期較量中,從中草葯中發現並提取了青蒿素,積累和總結了許多好的經驗做法,有助於全球瘧疾防控工作。
綜上所述,我認為中國主動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這件事可以體現每一個國家都十分看重居民的身體狀況。與此同時,瘧疾已經成為可以用葯物治療的疾病。如果我國一直保留瘧疾認證,勢必會影響國家發展和居民正常的生活狀態。
Ⅱ 防治瘧疾宣傳徵文應該怎麼寫
在以下的文章中進行精簡就可以不了。。。宣傳重點是主要表現症狀及危害。。瘧原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經瘧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本病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於夏秋季發病較多。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並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瘧疾多呈周期性發作,表現為間歇性寒熱發作。一般在發作時先有明顯的寒戰,全身發抖,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寒戰持續約10分鍾至2小時,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40℃或更高,面色潮紅,皮膚乾熱,煩躁不安,高熱持續約2~6小時後,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段間歇期後,又開始重復上述間歇性定時寒戰、高熱發作。
嬰幼兒瘧疾發熱多不規則,可表現為持續高熱或體溫忽高忽低,在發熱前可以沒有寒戰表現,或僅有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等症狀。嬰幼兒瘧疾高熱時往往容易發生驚厥。
治療瘧疾應採用抗瘧原蟲葯物,如氯喹、奎寧、青蒿素等。
瘧疾仍然是當今人類的最大殺手之一。「瘧疾」一詞在拉丁語中的含義是「壞的空氣」,甚至古羅馬人就意識到應避開某些沼澤地區的瘴氣。但是,瘧疾並不是由帶病菌的空氣、而是由不流動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羅納德·羅斯在1892年懷疑的那樣。
在瘧疾患者體內發現了一種大小如紅細胞的寄生蟲。它是如何侵入人體的?羅斯設法 追蹤這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它先存在於蚊子的胃內。在那兒繁殖後,這的幼蟲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內。當蚊子叮人時,唾液中的寄生蟲隨之進入人體的血液中。幾周之後,被感染的人就會出現瘧疾特有的發熱和寒戰而病倒。這種發熱呈一過性,並且反復發作。
羅斯的研究並沒有治癒瘧疾。一旦找到瘧疾的病因,人們就能夠設法消滅在沼澤里繁殖的蚊子。
只有雌性蚊子才叮人吸血,用來使這的卵健全成長。所以,只有雌性蚊子才會傳播瘧疾。
瘧疾現在幾乎已經在城市和城鎮內絕跡的,但仍然流行於許多農村地區,特別是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地區的農村。
奎寧是最古老的治療瘧疾的葯物。作為唯一有效的葯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預防仍然是對付瘧疾最好武器。如今在瘧疾流行的地區旅遊,當有蚊子出沒時,人們應該服用抗瘧葯,並使驅蚊劑來避免蚊子的叮咬。
瘧疾(malaria)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蚊叮咬傳播的污染病。臨床上以周期性定時性發作的寒戰、高熱、出汗退熱,以及貧血和脾大為特點。因原蟲株、感染程度、免疫狀況和機體反應性等差異,臨床症狀和發作規律表現不一。
瘧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遠在公元2000年前《黃帝內經·素問》中即有《瘧論篇》和《刺論篇》等專篇論述瘧疾的病因、症狀和療法,並從發作規律上分為「日作」、「間日作」與「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國人Laveran在瘧疾病人血清中發現瘧原蟲;1897年英國人Ross發現蚊蟲與傳播瘧疾的關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
瘧疾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於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於瘧疾者愈200萬人。我國解放前瘧疾連年流行,尤其南方,由於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解放後,全國建立了瘧疾防治機構,廣泛開展了瘧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瘧疾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
Ⅲ 全國瘧疾日的歷年主題和宣傳口號
2008年「全國瘧疾日」
宣傳主題為「瘧疾--一種沒有國界的疾病」。
宣傳口號回
(一)防治瘧疾,消答除貧困。
(二)全社會攜手,共同抗擊瘧疾。
2009年「全國瘧疾日」
宣傳主題
各省因地制宜
宣傳口號
消除瘧疾,共享健康
使用蚊帳,遠離瘧疾
預防瘧疾,保障健康
全程服葯,根治瘧疾
消除瘧疾,共建和諧
消除瘧疾危害,促進和諧發展
一頂蚊帳,一份關愛,遠離瘧疾
2010年「全國瘧疾日」
宣傳主題
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實現消除瘧疾目標
宣傳口號
小小蚊帳作用大,消除瘧疾要靠它
遏制蚊蟲孳生,消除瘧疾隱患
把預防做在前頭,把瘧疾除在源頭
預防瘧疾人人參與,健康生活家家受益
發熱病人要血檢,防治瘧疾早發現
根治瘧疾要規范,全程服葯最關鍵
2011年「全國瘧疾日」
宣傳主題
消除瘧疾,履行承諾
2012年「全國瘧疾日」
宣傳主題
全民行動,消除瘧疾
2013年「全國瘧疾日」
宣傳主題
投資未來,擊敗瘧疾
2014年「全國瘧疾日」
宣傳主題
消除瘧疾、共享健康
Ⅳ 中國瘧疾為什麼沒有了
這是我國建立的精準防控體系的功勞。
瘧疾與人口的流動高度相關,而經濟體制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海內外人口流動。因此,抗瘧工作的重點是擴大和加強了瘧疾監測,其中一項主要措施是擴大區域抗瘧疾聯盟。
2004年「非典」疫情平息後,中國建立了「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系統」,並將其應用於疾病預防控制。2017年,為進一步鞏固消除瘧疾成果,防止輸入瘧疾引起再傳播,中國制訂了消除瘧疾聯防聯控機制,協作開展消除瘧疾工作。
健全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所提供的有效治療與預防、對人口流動的監控,和在技術、資本、人才不足時廣泛的群眾動員,以及長時間的堅持,是中國最終消滅瘧疾的關鍵,也是防治包括新冠在內大多數流行性疾病的關鍵。
瘧疾的分類
瘧疾有四種,它們分別是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是兩種最常見的瘧原蟲,而惡性瘧原蟲是最致命的。惡性瘧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最常見的瘧疾,這也直接導致了該地區的高死亡率。
對於孕婦和未出生的嬰兒,瘧疾是及其容易感染這類人群的,這也是新生兒死亡、新生兒體重下降和母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惡性瘧可能蔓延到其他地區,它最可怕的點在於可以在瘧疾根除的地區繼續繁殖。
Ⅳ 關於瘧疾的描述正確的是
1.什麼是「瘧疾」?
瘧疾並不是什麼新的疾病,我國20世紀90年代前普遍存在,在24個省(自治區)流行。民間稱之為「打擺子」,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都聽到或看到甚至得過瘧疾。經過幾十年幾代醫療衛生人員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國已經沒有了瘧疾流行,所有病人均由境外輸入。
引起瘧疾的罪魁禍首是「瘧原蟲」,能夠使人得瘧疾的瘧原蟲有4種,分別是「惡性瘧原蟲」、「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他們都是通過蚊子叮咬,把「瘧原蟲」從病人傳給健康人的。
2.得了「瘧疾」會怎麼樣?
「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進入人體以後,經過數天在肝臟短暫停留後進入血液中,並「安家」在紅細胞里。瘧原蟲在紅細胞里以血紅蛋白為食物,不斷繁殖,數量迅速增加,最後把紅細胞撐破,又鑽入正常的紅細胞里再繼續繁殖,一直不斷重復這個過程,導致紅細胞被大量地破壞,病人表現出「有規律性的發冷又發熱」。
4種瘧原蟲進入人體後繁殖都比較快,尤其是「惡性瘧原蟲」,如果未及時使用「抗瘧葯」,7~10天可導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有43.5萬人死於瘧疾。
3.哪裡還有「瘧疾」?
目前瘧疾流行最嚴重的地方是非洲和東南亞地區,我國公民去上述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蚊蟲叮咬。
「瘧疾」治療癌症不是「新方法」
①20世紀80年代初期,外科醫生亨利·海姆利希提出了「瘧疾療法」,聲稱注射瘧原蟲可誘發瘧疾高熱,刺激免疫系統有效對抗艾滋病、萊姆病和癌症。該醫生後來被美國醫院解聘並吊銷醫師資格,並被世界衛生組織譴責。
②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學院和法學院教授喬治·安納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沒有證據表明,瘧疾在治療艾滋病或癌症方面能起到作用。
③瘧疾自然流行最嚴重的非洲及東南亞地區,那裡的癌症發病率並不比沒有瘧疾流行的地方低。
Ⅵ 全國瘧疾日是在哪一天
4月26日。
今年的宣傳主要題是,防止輸入再傳播,鞏固消除瘧疾成果。為廣泛宣傳瘧疾防治知識,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支持消除瘧疾工作,提高社會和公眾尤其是出入境人員的瘧疾防控意識。
4月26日是全國瘧疾日。瘧疾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於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於瘧疾者愈200萬人。我國解放前瘧疾連年流行,尤其南方,由於流行猖獗,造成大量勞動力喪失,由於當時沒有有效葯物治療,瘧疾病死率也很高。解放後,全國建立了瘧疾防治機構,廣泛開展了瘧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瘧疾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
Ⅶ 青蒿素的發現,使屠呦呦能夠有一個怎樣的歷史地位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對整個中國及世界有了很大的貢獻。據了解,目前屠呦呦團隊所研究的青蒿素的抗葯性研究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就是說,瘧原蟲所產生的耐葯性可以得到了一定的解決,這又是一大歷史貢獻,在一定層次上又提高了屠呦呦的歷史地位。
瘧疾的治療與防控在我國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的奮斗,從建國以來,每年都有很多例瘧疾案發生。但從青蒿素的研發成功後,我國在2017年就實現了沒有本地感染的案例報告,這說明,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就即將成為全方面瘧疾發生率減少的國家,在以後,全面瘧疾還有可能在全國消除。青蒿素的發現拯救了許多人,所以屠呦呦的歷史貢獻是很大的。
Ⅷ 2011年瘧疾的宣傳資料單
瘧 疾 熱 點 問 答
1.瘧疾是一種什麼病?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於人體、經媒介按蚊傳播、引起以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和脾大、貧血等體征為特點的寄生蟲病,分為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4種。
2.瘧疾是如何傳播的?
當雌性媒介按蚊叮吸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時,瘧原蟲隨血液進入蚊體,在適宜溫度條件下,瘧原蟲經過發育、繁殖形成子孢子。進入蚊子唾液腺的子孢子在蚊子再吸血時隨唾液進入人體傳播瘧疾。輸入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使用被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傳播瘧疾。瘧原蟲也可經胎盤傳給胎兒,但較少見。
按蚊的種類很多,但在自然情況下僅有少數種類能傳播瘧疾。在我國已知的60餘種按蚊中,中華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被公認為我國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
3.瘧疾的流行特徵是什麼?
在全球,瘧疾廣泛流行於北緯60°至南緯30°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當前,非洲、南美洲以及東南亞、太平洋島國等地區瘧疾流行嚴重,且主要為惡性瘧。
在我國,歷史上瘧疾流行於遼寧省南部以南除西北沙漠、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外廣大地區。其中北緯33o以北僅流行間日瘧,多數地區流行程度低;北緯25o~33o之間流行間日瘧和惡性瘧,流行程度較高;北緯25o以南流行間日瘧和惡性瘧,流行程度較高。
當前,全國分為高傳播地區,包括雲南的邊境地區、海南的中南部山區,流行仍較嚴重,流行間日瘧、惡性瘧;疫情不穩定地區,包括安徽、湖北、河南、江蘇、貴州等省的部分地區,疫情尚不穩定,時有局部或點狀暴發;疫情基本控制地區,包括除上述兩個地區以外地區,疫情已得到控制,僅有間日瘧散在發病。
4.瘧疾都有哪些典型症狀?
典型的瘧疾多呈周期性發作。一般在發作時先有明顯的寒戰,全身發抖,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寒戰持續約10分鍾至2小時;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40℃或更高,面色潮紅,皮膚乾熱,煩躁不安,高熱持續約2~4小時後,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段間歇期後,又開始重復上述發作。間日瘧和卵形瘧隔日發作一次,但間日瘧在發病初期常有每日發作者;惡性每日發作一次,但在間歇期患者體溫不回復正常,呈?留型或雙峰型。
嬰幼兒瘧疾發熱多不規則,可表現為持續高熱或體溫忽高忽低,在發熱前可以沒有寒戰表現,或僅有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等症狀。嬰幼兒瘧疾高熱時往往容易發生驚厥。
5.瘧疾有哪些並發症?
凡出現嚴重並發症,並需住院治療的瘧疾患者為重症瘧疾。其中,腦型瘧多見。腦型瘧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或昏迷,絕大部分由惡性瘧發展而成,以兒童,特別是幼兒及無免疫力的患者為多見。預後凶險,治療不當常致死亡。常見的症狀有昏迷、驚厥、去皮層僵直和呼吸加深、過度換氣、換氣降低常伴有眼球震顫和流涎、間歇性呼吸常伴有瞳孔對光的反射減弱甚至消失以及視網膜出血、水腫、動脈搏動、靜脈擴張和外周血管萎陷、乳頭水腫等;大部分患者的體溫達39℃~40℃,但亦有體溫正常甚至偏低者,往往伴重度貧血和高原蟲血症。
6.瘧疾是如何診斷與鑒別診斷的?
瘧區居民或非瘧區居民曾於瘧疾傳播季節在瘧疾流行區住宿、夜間停留或近二周內有輸血史,具有典型或非典型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發作多次後出現脾大和貧血,重症病例出現昏迷等症狀者:
(1)經顯微鏡檢查血塗片查見瘧原蟲(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陽性時,即可診斷為確診瘧疾病例;
(2)具有典型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發作多次後出現脾大和貧血,重症病例出現昏迷等症狀,未進行顯微鏡檢查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時,即可診斷為臨床瘧疾病例;
(3)具有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但熱型和發作周期不規律,且未進行顯微鏡檢查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時,用抗瘧葯作假定性治療,3天內症狀得到控制,可診斷為臨床瘧疾病例;
約有1/3以上臨床表現不甚典型的患者,需與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其他疾病相鑒別,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敗血症、假性急腹症、附紅細胞體病、巴貝西蟲病、急性粟粒型結核、傷寒、回歸熱、敗血症、艾滋病(AIDS)、鉤端螺旋體病、阿米巴性肝膿腫、病毒性肝炎、登革熱、日本血吸蟲病、絲蟲病、黑熱病等。
7.應如何預防和控制瘧疾?
(1)及時發現、規范治療瘧疾病人,對間日瘧患者於第二年春季進行根治;
(2)對進入高瘧區的人員必要時進行預防服葯,方法為每月1次服磷酸哌喹600mg(成人用量);
(3)對來自高瘧區的人員加強檢測,發現病例時應及時給予規范治療;
(4)開展滅蚊,重要的是消除積水、根除蚊子孳生場所。
(5)加強防護,在蚊蟲活動季節正確使用蚊帳,戶外活動時使用防蚊劑及防蚊設備。
Ⅸ 怎麼樣防治瘧疾
北京4月24日,4月的天氣陽光明媚,春意盎然。但是一到春季,就有一種疾病需要特別關注,那就是瘧疾。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局長毛群安在今天上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消除瘧疾進程總體順利,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報告有瘧疾輸入性病例。2017年全國共報告瘧疾病例2675例(2672例輸入病例,3例輸血感染病例),首次實現全年無本地病例報告,所有病例全部為境外輸入。
2017年,我國首次實現全年無本地瘧疾感染病例報告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於人體引起的寄生蟲病,主要由受感染的按蚊叮咬、或者經輸血感染。最新數據報告顯示,全球共有91個國家和地區有瘧疾流行,其中15個國家(除印度外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佔全世界瘧疾負擔的80%。2016年,全球估計有2.16億例瘧疾病例,比2015年增加了500萬。
防治瘧疾,避免蚊蟲叮咬是最有效預防措施
隨著夏季越來越近,出國旅行的人也越來越多,該如何預防瘧疾?對於到過瘧疾流行地區的出國人員,如果回國之後發現了發熱等瘧疾症狀,該怎樣及時處理?
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瘧疾室主任、研究員周水森介紹,由於我國出境人員越來越多,所以每年都有很多輸入病例。假如回國以後出現了發冷、發熱和出汗的疑似症狀,在兩個環節要特別注意:一是入境時主動向檢驗檢疫部門申報,以便及時檢測和救治。因為境外輸入惡性病比例很高,如果不及時救治,可能會得重度瘧疾甚至導致死亡;二是回國後一年以內如果再出現發冷發熱的疑似症狀,應到當地醫院及時就診。
談到國內診斷瘧疾的方法,周水森稱,現在對瘧疾的治療分兩類:一類是惡性瘧。境外輸入的大部分是惡性瘧,是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來治療,我們國家有產品,當地機構也免費提供;還有一類是間日瘧,這是我國主要的瘧原蟲蟲種,可以用氯喹和伯氨喹八日療法,並在第二年春季進行一次加強。
周水森提醒,出境前往瘧疾流行國家或地區,防止蚊蟲叮咬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例如使用蚊帳、殺蟲劑、蚊香等。流行季節也可攜帶預防葯物如磷酸哌喹或磷酸氯喹。建議最好是到當地的疾控機構或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進行咨詢,獲得預防信息以及預防葯物。
內容來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