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臨沂三區概況
蘭山概況
蘭山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處中國東部地區南北交匯地帶和長三角、環渤海兩大經濟區的中間地帶,是臨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轄7鎮4街道、472個村社區、1處省級工業園,總面積83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6萬,流動人口56萬。近年來,蘭山區共榮獲國家環保模範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法制縣區創建先進單位、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省服務業發展先進區、省雙擁模範區省級文明區、全省最佳投資城市等多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蘭山區歷史文化悠久。駐地臨沂城,始建於公元前492年,至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山東省的重點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出土《孫子兵法》的漢墓竹簡博物館,是書聖王羲之、「至孝」王祥、著名書法家軍事家顏真卿、「篤聖」閔子騫的故里,素有「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美譽。
蘭山區交通運輸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區內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網路四通八達,京滬高速、膠新鐵路縱貫南北,日東高速、兗石鐵路橫跨東西,327、205、206國道和數條省際幹道縱橫交織。臨沂飛機場已開通國內16個城市的航線,是魯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
蘭山區人居環境優越。轄區河網密集、城水相依,沂河、祊河、涑河等七條河流穿境而過,擁有水面50平方公里;鎮山、孝河和羲之園風景區別具特色;氣候條件良好,全年平均氣溫14.1℃,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成功創建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
蘭山區商貿物流發達。商貿批發城總營業面積900萬平方米,各類專業批發市場93處,市場經營戶4萬多家,從業人員20多萬人,日客流量30萬人次,年交易額850億元。現代物流發達,電子商務、會展經濟、網上交易活躍,物流配送覆蓋全國各地。現有金蘭、天源、林豐等大型物流貨運配載市場13家,配載業戶4000多家。先後被授予中國市場名城、中國十大品牌市場、全國現代物流基地示範城市、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市場等稱號。
蘭山區產業特色鮮明。培育發展了食品、板材、有色金屬、機械等八大特色產業,是全國最大的肉製品加工基地、板材生產基地,電解銅生產加工能力國內名列前茅。有4家企業進入中國民企500強,3家企業(金鑼集團、山松生物、億利達集團)在境外上市。
蘭山經濟發展迅速,立足「全市當龍頭、全省爭先進、全國創一流」,圍繞建設「區域經濟龍頭區、現代服務業核心區、宜居城市標志區、先進文化示範區」,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積極應對宏觀形勢的新變化,堅定信心抓機遇,攻堅克難促發展,千方百計保民生,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近年來,蘭山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全市「四三二一」思路和「三年翻番、五年跨越」要求,團結奮進,務實拼搏,科學發展,勇爭一流。2011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578.5億元,增長12.3%;地方財政收入30.16億元,增長21.9%;固定資產投資381.6億元,增長2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4232元、9342元,分別增長15.2%和1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0億元,增長18%。
羅庄概況
臨沂市羅庄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8°05′~118°25′,北緯34°45′~35°03′。北靠蘭山區,東與河東區隔沂河相望,西與蒼山縣接壤,南與郯城縣為鄰。南北最大縱距31.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29.5公里。總面積500平方公里。
羅庄區地理位置優越,是魯南蘇北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206國道縱貫南北,兗石鐵路橫穿北部,距臨沂飛機場10公里,距日照、嵐山、連雲港三大港口僅百公里。區內設有國家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開放開發綜合實驗區和省級外向型農業開發示範區。
地形地質
羅庄區境內以平原、丘陵兩種類型為主,地勢西高東低,東部是沂河沖積平原,西部多為丘陵。
境內地質構造比較古老,處於沂沭斷裂帶西側,其構造體系大部分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地層主要出露古生界、中生界地層,在沂河沖積平原覆蓋有新生界第四系鬆散堆積物。按出露地層從老到新依次是:(1)奧陶系,岩性主要有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的白雲質灰岩、角礫泥灰岩、泥灰岩及泥質灰岩,總厚度687—750米,主要分布在高都、付庄及冊山等街道辦事處;(2)石炭系,岩性為頁岩、砂岩、殘余鐵礦、粘土頁岩及煤層等,總厚度267—317米、主要分布於羅庄、盛庄、高都、冊山、付庄等街道辦事處;(3)三疊系,岩性為砂岩、頁岩、粘土岩、砂質頁岩夾煤層,厚度達355米,零星分布於羅庄、雙月湖街道辦事處。(4)白堊系,岩性為砂岩、砂礫岩、凝灰質角礫岩,僅分布在高都街道辦事處的東部。(5)第四系鬆散沉積物,主要分布在沂河附近,其岩性為沖洪積亞沙土、亞粘土及中粗砂夾礫石,部分地區為中細沙。
土壤
羅庄區地處臨郯蒼平原腹地,土質肥沃,主要有褐土、潮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4大類。
褐土類,面積約11.5萬畝,包括褐土性土、淋溶褐土、潮褐土和褐土4個亞類,主要分布在羅庄街道辦事處西部和付庄街道辦事處西部。
潮土類,面積約5.2萬畝,包括潮土和濕潮土2個亞類,潮土主要分面在盛庄、高都和冊山街道辦事處的近河區域,小面積的濕潮土分布在湯庄街道辦事處南部。
水稻土類,面積約5.5萬畝,主要分布在冊山街道辦事處、高都街道辦事處的西南部和盛庄街道辦事處的東南部。
砂姜黑土類,面各約2.5萬畝,主要分布在羅庄街道辦事處東部、盛庄街道辦事處西南部和湯庄街道辦事處的西北部。
山脈河流
境內山脈均起自蒙山,共有大小山嶺48座,海拔55米至272.4米,相對高差217.4米。
慶雲山位於冊山、付庄、羅庄三個街道辦事處交界處。
石猴山,原名五子山,位於雙月湖街道辦事處湖西崖村西。
蟠龍山,位於羅庄街道辦事處山南頭村西北。
響馬嶺,位於盛庄街道辦事處紅土屯村西;
青風嶺,位於盛庄街道辦事處花埠圈村西,兩嶺系姊妹嶺。
鳳凰嶺,位於付庄街道辦事處西部,景色清幽,林蔥水碧,綿延五里。
境內有沂河、武河、南涑河、陷泥河、燕子河五大河流,共有25條干支流,河流總長度186公里,分屬沂河河系和中運河河系,統屬淮河水系。
沂河,又稱沂水,發源於沂源縣松山北麓,全長574公里,流域總面積1.07萬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入羅庄區境內,為羅庄、河東兩區界河。流經我區盛庄、西高都、冊山三個街道辦事處,境內流長18.5公里。沿河地帶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武河,又稱邳蒼分洪道,系清康熙年間為引沂濟運而開挖,1957年,為承泄江風口分洪閘分泄沂河洪水又進行了開挖。武河全長74公里,羅庄區境內流長5公里,是高都街道辦事處、冊山街道辦事處與郯城縣的界河。陷泥河、南涑河、燕子河均流入武河。
南涑河,發源於蘭山區義堂鎮堰西村,全長40.5公里,總流域面積250.3平方公里。由蘭山區馬廠湖鄉流入我區,流經羅庄、付庄、湯庄三個街道辦事處。
陷泥河,發源於蘭山區大嶺鎮的南沙埠庄村西北,全長31公里,流域面積180.6平方公里。由蘭山區金雀山街道辦事處流入我區,流經盛庄、高都、冊山三個街道辦事處,境內流長22.74公里。
自然資源
羅庄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為經濟繁榮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礦產資源。
現已發現的有煤炭、鋁釩土、石灰石、砂粘土、鐵礦石、焦寶石、瓷石、花崗石、矸土等40餘種。其中煤、鋁釩土、石灰石儲量居全市首位。煤炭主要分布於羅庄、付庄、冊山、湯庄等街道辦事處,儲量7024.36萬噸。鋁釩土主要分布於盛庄街道辦事處,儲量242萬噸。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冊山街道辦事處,儲量1.8噸。河沙儲量極為豐富,沙色肉紅,抗壓性強,質地優良,沂河河床沙層平均深15米左右,儲量達2.02億噸。
水資源。
水質優良,大都符合人畜飲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標准。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75.8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6—9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27.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73.1%。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1.2億立方米,可供開采量7763萬立方米。全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少5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6。
生物資源。
全區有小麥、水稻、玉米、地瓜、穀子等糧食作物10餘類,花生、大豆、棉花、黃煙、蔬菜等經濟作物品種300多個,香稻、小豌豆、蠶豆等稀有作物10多種;有楊、柳、椿、泡桐、法桐、馬尾松、側柏、板栗、柿子、核桃、山楂、蘋果、銀杏、梨、桃、杏、花椒等樹木300餘種;玄參、太子參、棗仁、杜仲、薄荷、半夏、蟾酥、全蠍等野生葯材近百種;豬、牛、羊、驢、馬、雞、鴨、鵝、鴿、鹿、鴕鳥等養殖動物50餘種;狐狸、野兔、刺蝟等野生動物20餘種;麻雀、燕子、啄木鳥、貓頭鷹、喜鵲、烏鴉、山斑鳩、環頸雉等鳥類50多種;鯉魚、鰱魚、鯰魚、鱉等淡水魚類20多種。
氣候特點
區境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氣溫適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回暖較快,少雨多風,空氣乾燥,常發生春旱,又由於受寒潮侵襲,易發生晚霜凍和倒春寒危害。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降雨量集中。秋季氣溫下降迅速,降水變率大,常出現初霜凍、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冬季空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乾冷天氣較多。常年盛行風向多為西北、北、東北、東南和西南風,旱、澇災害較為嚴重
河東概況
河東區座落在美麗的沂河東岸,是1995年初臨沂撤地設市時建立的新區,是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的「半壁江山」,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全國節水先進區、全國綜合利用先進區、全國最具有創新發展潛力的市區、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區、全國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區、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基地和中國脫水蔬菜加工城、中國五金產業工貿城、中國地熱城、中國蓮藕之鄉;是山東省投資環境十佳縣區、山東省縣域經濟最具發展潛力十佳縣區和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區、全省新農村電氣化先進區、全省教育工作先進區。全區轄9個鄉鎮、街道和1個省級工業園區、1個臨沂湯泉旅遊區,版圖面積730平方公里,人口63萬。
河東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全區共有各類文物古跡256處。距今1萬年前的鳳凰嶺文化,填補了山東省上古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空白,也確立了沂蒙文化的早期文化基礎。民間流傳的「湯神」、「雹神」、「商神」三種神文化影響深遠。西周時期,建有禹國及魯國啟陽、祝邱、中邱等邑,有祝邱城遺址、大范庄遺址、泉上屯遺址、鳳凰嶺遺址、青峰嶺遺址等著名遺址。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曾在今相公街道居住。明清古建築群——崔家大院,對明清時期文化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褚庄泥塑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民間藝術一絕,150多年歷史的「龍燈扛閣」秧歌多次獲國內外民間文化藝術大賽獎項。革命戰爭年代,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粟裕、張雲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里工作、戰斗過,河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奮戰,在這片熱土上譜寫出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境內有新四軍最後一個軍部舊址、華東軍區暨華東野戰軍誕生地、華東軍政大學舊址等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河東是一片秀麗的土地,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地處臨郯蒼平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是全省知名的優質商品糧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擁有沂州木瓜、沂州海棠、「沂平」牌蕃茄、「正旺」牌大蒜、「長虹嶺」牌草莓、「玉湖」牌蓮藕、湯河條柳編、「河陽紅」春水蘿卜等12種名優特產;是中國蓮藕之鄉、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基地、山東沂州海棠之鄉、山東木柳工藝之鄉和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區。境內沂河、沭河、湯河等河流經過,水資源豐富。湯頭溫泉聞名遐邇,溫泉開發山東第一、全國領先,被授予「中國地熱城」。沂河三道橡膠壩形成了31平方公里的水面。境內有濱河景區、臨沂國際影視城、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湯泉旅遊區、萬畝荷花園、萬畝板栗公園等旅遊度假勝地。
河東是一片開放的土地,經濟發展、充滿活力。東臨日照、嵐山、連雲港三大港口,兗石鐵路橫穿東西,陸海大通道膠新鐵路臨沂北站位於境內,臨沂飛機場與全國各主要城市通航,三條國道和兩條省道縱橫交錯,京滬高速、日東高速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長深高速、嵐棗高速,構成城區的「井」字型外環,海運、路運、空運交通便利。工業經濟蓬勃發展,食品加工、五金機械、紡織服裝、輕工工藝四大主導產業優勢明顯,脫水蔬菜、木柳工藝兩大產業集群群峰凸起,脫水蔬菜產業被評為「山東省最具影響力十大產業集群」之一,被授予「中國脫水蔬菜加工城」。城市建設快速推進,一座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最具競爭力的現代化濱水生態城市正在沂河東岸快速崛起。第三產業欣欣向榮,湯泉旅遊、商貿物流、濱河開發「三大板塊」齊頭並進。五金鋼材,江北第一、物流天下,被授予「中國五金產業工貿城」。對外開放深入推進,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國際市場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河東更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人心思進、前景廣闊。2007年,河東再次迎來了新的發展的春天。臨沂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以河為軸,跨河東進,把河東打造成與河西相對應的『半壁江山』」的戰略部署,為河東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使河東成為臨沂發展的主戰場,極大振奮了全區幹部群眾的精神,鼓舞了全區幹部群眾的鬥志。為全面貫徹市委、市政府打造「半壁江山」的戰略部署,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科學決策,精心謀劃運作,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即把2007年確定為打造「半壁江山」的「啟動年」,把2008年確定為「突破年」,把2009年確定為「提升年」,把2010年確定為「優化年」,把2011年確定為「爭強年」,確保一年有一年的新目標,一年見一個大成效,一年上一個新台階,保證三年變樣、五年大變樣。2008年,全區完成地方生產總值增長16%,規模以上固定資產增長27%,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全區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城鄉面貌明顯變化,人民生活不斷得到實惠和提高,經濟社會在新起點上實現了新發展。
2009年是我區打造「半壁江山」的提升年。按照科學發展的目標要求,結合全區發展實際,區委、區政府研究制定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以及城鎮建設「345」發展戰略定位。「一二三四五」
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即緊緊圍繞打造「半壁江山」這一目標,抓住「城鎮建設和項目建設」兩個關鍵,打造「湯泉旅遊、商貿物流、濱河開發」三大板塊,突出「大工業、大開放、大園區、大品牌」四個重點,實現「黨的建設、鎮域經濟、文化發展、新農村建設、和諧河東」五個提升。城鎮建設「345」戰略定位,即「3」就是「三最」,建設「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最具競爭力」的現代化濱水生態城市;「4」就是「四區」,打造「鳳凰文化區、工商物流區、湯泉旅遊區、幸福宜居區」;「5」就是「五城」,五金城、地熱城、食品城、汽車城、航空城五個品牌,全面建設富強美麗的新河東。【圖文編輯/河東區政府網路信息管理中心】
Ⅱ 山東省臨沂市有哪些旅遊景點
1.雪山彩虹谷
雪山彩虹谷景區位於沂水縣城東2.5公里,總面積350公頃。雪山彩虹谷景區主要有雪蓮湖、彩虹谷、情人谷、歡樂谷、迷彩谷、摸魚池、滑草等主要景點,景區有以「晴天幽谷見彩虹」而著稱的彩虹谷,蒙蒙細雨中,可感受屬於北方人的江南風情;浪漫溫馨的情人谷,讓對對情侶在撲鼻的幽徑上盡享愛的芬芳;驚險刺激的歡樂谷,以特色彩虹主題文化為核心,給每一個人無法忘記的震撼;重現硝煙戰火的野戰谷,感受烽火歲月,重走紅色之旅,體驗和平珍貴;「飛躍彩虹」滑草項目,幾秒內從長長的滑道飛馳而下,整個身體彷彿從彩虹中穿過;精彩紛呈的紅嫂劇場演出,還原了當年炮火連天歲月中感人肺腑的故事場景;趣味十足的彩虹漂流,在潺潺的流水中感受速度的樂趣、回歸童真的摸魚池、兒童游戲區及彩虹谷滑雪場等體驗項目,是一處集觀光、休閑、度假、娛樂、參與、表演於一體的高檔旅遊區,立志打造中國浪漫彩虹愛情文化聖地。
2.天然地下畫廊
沂水天然地下畫廊旅遊風景區位於沂蒙生態第一鄉、「紅嫂故里」--山東省沂水縣院東頭鄉留虎峪。景區由三部分組成:包括百萬年繪就的「天然地下畫廊」;按三星級標准規劃建設的度假村--「怡然居」;有「沂蒙第一生態谷」之稱的生態山林。是一處集地下奇觀、休閑娛樂、會議、餐飲、居住、商務、科普、健身等為一體的休閑游樂中心。
3.蒙陰蒙山景區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位於山東省蒙陰縣南部,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搜索素稱「亞岱」。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於94年12月被原國家林業部批准設立,95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4.天上王城景區
天上王城景區位於沂蒙山腹地的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地處臨沂、淄博以及沂水、沂源、蒙陰兩市三縣交匯點,景區主體分布在紀王崮上。紀王崮海拔577.2米,頂部闊大,面積約4平方公里,南北長數公里,是沂蒙七十二崮中唯一有人居住過的崮,因此被譽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
5.平邑蒙山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橫跨平邑、費縣、蒙陰、沂南四縣,其中平邑蒙山約佔60%的面積及80%的山峰和景點,為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蒙山國家森林公園、蒙山風景名勝區的主園區。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位於平邑蒙山風景旅遊區內,為山東第二高峰、沂蒙山區最高峰。
6.竹泉村
竹泉村旅遊度假區以竹泉古村為依託,由青島龍騰集團投資1.56億元,由山東省旅遊設計研究院勘察設計。一期規劃控制面積1000畝,設計開發面積800畝。竹泉村旅遊度假區包括竹泉村景區、溶洞景區、香山湖景區和原始森林景區等。是一處以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為核心,集觀光、休閑、住宿、餐飲、會議、度假、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目前一期工程竹泉村景區已竣工完成並開門納客。它的打造構架起了一處古村落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民俗體驗等各種相關產品的互連體系。是山東省第一個系統開發的古村落度假區。
7.蒙陰地下銀河
蒙陰地下銀河旅遊景區位於山東蒙陰縣城西北8公里處的完庄村。南接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的蒙山,東鄰紅色旅遊聖地--英雄孟良崮!旁傍天月湖,隱於長山之下,景區佔地4000餘畝,是集游山、玩水、野營、寫生、訪古、溶洞探密與一體的娛樂休閑旅遊勝地。
Ⅲ 臨沂藍天熱力公司8258888電話態度很好,就是不給解決問題,這個問題得怎麼辦
供熱公司不能及時處理投訴進行報修的,用戶可以向當地的供熱行政主管部門投訴,要求其退還或賠償供熱費用,並且當地的供熱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其進行處罰。
以青島市為例,根據《青島市供熱條例》規定:
第五十一條 經測定,確認被測房間供熱溫度不達標,屬於供熱單位原因的,供熱單位應當採取措施,保證供熱溫度達到規定標准。在供熱溫度達標之前的期間,為室溫不合格的天數。對被測房間室溫不合格的天數,供熱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向用戶退還熱費:
(一)供熱溫度高於或者等於16℃、低於18℃的,退還熱費的20%;
(二)供熱溫度高於或者等於14℃、低於16℃的,退還熱費的50%;
(三)供熱溫度低於14℃的,全額退還熱費。
因用戶遮蔽散熱器、擅自改動室內供熱設施等原因,致使供熱質量不達標和造成相關損失的,責任由用戶承擔。
第五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供熱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供熱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在採暖期開始前五日進行試供熱的;
(二)供熱溫度不符合規定標准且逾期不改正的;
(三)設備檢修、充水試壓未按照規定通知用戶的;
(四)未按照規定向供熱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有關資料的;
(五)未及時處理用戶投訴的。
(3)臨沂宣傳照擴展閱讀:
相關法律法規:
根據《青島市供熱條例》規定:
第四十八條 供熱單位應當設立投訴受理機構,公開供熱投訴服務電話,安排人員二十四小時值守。
第四十九條 供熱單位接到投訴後,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處理:
(一)對供熱設施漏水的投訴,必須在接到投訴後的一小時內到達現場搶修;
(二)對供熱溫度等有關供熱質量的投訴,在採暖期開始後的十日內,必須在接到投訴後的五小時內到達現場處理;在採暖期的其他時間,必須在接到投訴後的二小時內到達現場處理。
Ⅳ 拍寫真婚紗照臨沂哪裡的比較好啊
我喜歡 台北新娘,在那裡拍過幾次寫真 他們員工 服務的特別好。
Ⅳ 介紹臨沂蘭山區
蘭 山 區 基 本 情 況
(2006年8月)
臨沂市蘭山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處聯結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的新歐亞大陸橋東橋頭堡樞紐位置,轄7鎮4街道,377個村53個社區,一處省級工業園和一個縣級商城管委會。面積660平方公里,人口92萬人,流動人口30萬人。是臨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和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省級文明區、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區、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區、全省雙擁模範區、全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省外經外貿工作先進單位、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區、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區、全省教育工作示範區、全省基礎教育工作先進區。2005年度經濟社會綜合評價指數在全省121個縣(市、區)排名第10位、指數增幅居第3位,成為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
歷史文化悠久。蘭山區是省級重點歷史文化名城,駐地臨沂城,始建於魯哀公3年(公元前492年),至今有249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孫子兵法》漢墓竹簡博物館、書聖王羲之故居、「至孝」王祥故里等多處文化古跡,素有「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美譽。
區位優勢獨特。蘭山區東瀕黃海,西通中原,南鄰蘇皖,北依泰岱;區內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網路四通八達,京滬高速公路、膠新鐵路縱貫南北,日東高速公路、兗石鐵路橫跨東西,327、205、206國道和數條省際幹道縱橫交織。臨沂飛機場已開通國內20多個城市的航線。
人居環境優越。蘭山區城水相依,具有最適宜的人居環境。全年平均氣溫14.1℃,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沂河、祊河、涑河等多條河流穿境而過,擁有水面36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茶山、孝河和羲之園風景區別具特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商貿物流發達。蘭山區是聞名全國的商貿批發城。擁有各類大型專業批發市場68處,市場經營戶4萬多家,從業人員逾10萬人,日客流量20萬人次,年交易額425億元。近年來積極運用現代物流理念改造提升批發市場,大力發展現代經營業態,電子商務、期貨貿易、會展經濟、網上交易日趨活躍,一座現代化的中國商貿城正在崛起。
產業特色鮮明。蘭山區民營經濟在山東省領先。有板材、食品、有色金屬、機械等八大優勢特色產業,是全國最大的肉製品加工基地、板材生產基地,電解銅生產加工能力國內名列前茅。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GDP的95%,位居山東省第一。有3個鎮街道進入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有4家企業(金鑼集團、金升有色集團、翔龍集團、大陸集團)進入中國民企500強,3家企業(金鑼集團、山松生物、億利達集團)在境外上市。有金鑼、金升等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名牌產品、著名商標18件,「金鑼及圖」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經濟發展迅速。蘭山區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建設「中國物流名區、山東經濟強區、人居環境佳區」,積極實施「依城興區、工業強區、商貿富區、開放活區」戰略,抓重點,育亮點,攻難點,全區經濟社會實現又快又好發展。2005年完成GDP215億元,增長26%;財政總收入1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超過7億元,分別增長36%和59%;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62:34。今年上半年完成GDP117億元,同比增長22%;1—7月份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4億元,增長50.3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72.43億元,增長3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04億元,增長15.62%,批發市場成交額267.83億元,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99.58億元,增長51.9%。
目前,蘭山區正以「爭先進位創百強」為目標,牢牢把握「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力求新突破」這個主題,進一步強化措施,努力在發展現代物流、集約發展工業、擴大招商引資、提升城市功能、建設新型農村、搞好文化旅遊產業、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推動全區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力爭用2—3年時間躋身全國百強縣區。努力把蘭山區建設成為開放富裕文明美麗的「大臨沂、新臨沂」標志區,聚集輻射能力強大的區域經濟發展核心區,城鄉統籌、工商共榮、區強民富的科學發展示範區。
蘭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沂源猿人」的發現,可以把沂、沭河流域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1982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臨沂城東鳳凰嶺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時,驚喜地發現了細石器。這表明,在距今1~2萬年前,遠古人民便在沂河兩岸繁衍生息,創造著人類文明。
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主要為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4000多年前的山東龍山文化。1979年,臨沂城南盛庄街道王家三崗遺址,出土了石斧、石鐮、石箭頭、骨器和大量陶器。陶器中有橙色三鑿形實足陶:夾砂灰陶背壺、黑陶鏤孔豆、高柄鏤孔黑陶杯等,屬於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實物;1980年在蘭山區朱保村內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18件,其中有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5件;1973年夏,臨沂城東相公鎮大范庄遺址60餘座墓葬中,出土石鏟、石鏃、陶器等文物1000多件。在725件陶器中,有夾砂灰陶494件、泥質黑陶212件、夾砂白陶14件、夾砂紅陶5件、為壺、杯、碗、鼎、等器具。其中蛋殼黑陶高柄鏤孔杯和陶規,既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又具有山東龍山文化早期的特徵。這些文物足以證明,遠古時期這里的文化就已很發達。
大約和山東龍山文化處於同一個發展階段,山東地區出現了一些傳說中的部落。主要者一是諸夏族,二是東夷族。諸夏族傳為黃帝、炎帝和顓頊帝的後裔,居住今魯南、魯西南地區;臨沂則是「東夷」之地。東夷的祖先是太 (伏羲氏),他教民漁獵、制嫁娶、作八卦。另一始祖是少xxx ,他以「鳥名官」,郯國即其後代。東夷人與諸夏人融合成華夏人,斷而形成為漢族。
文字發明以前,文學藝術活動是集體的、口頭的,又是和其他藝術互相結合的。甲骨文發現證明,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已經存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文獻。蘭山區目前雖然沒有發現甲骨文,但東夷人使用文字卻很早:1963年和1979年,考古工作者對毗鄰的莒縣陵陽河遺址兩次發掘,在出土的陶尊上,發現了26個圖象文字。這些文字的年代早於甲骨文近千年。這可充分說明,包括蘭山區在內的東夷文化是多麼輝煌!
奴隸社會代替氏族社會後,青銅器成為奴隸社會的高度文明標志。1963年,今屬羅庄區的冊山鎮晏駕墩遺址東南「老崖頭」,出土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計有圓柱足鼎1件,馬蹄式足鼎2件,盤、罌、罍各1件。銅匝內心有10餘字的銘文,被確定為邾國之遺物。據《臨沂縣志·金石》記載,境內曾出土有銘文77字的青銅器「陳逆簠」1件。銅的熔點為1083℃,它的製造,無疑是在龍山文化陶業技術基礎上的升華。
周滅商後,封邦建國,臨沂城北南坊街道之古城,即為當時禹國之都。系子爵,xxx姓,夏後氏後裔,春秋歸魯國,戰國入楚國。因此,蘭山區古文化除繼承、發展東夷文化外,兼具魯、楚文化之風格。同時,又深受齊國文化的影響。
臨沂何時產生鐵器?從齊國有鐵官設置推斷,約在春秋晚期,古「鐵」字作「xxx」,想必是東夷人最早使用鐵器的緣故。春秋末,開始使用牛耕。隨著城市出現,商業發展起來。據《春秋》記載,「哀公三年……城啟陽。」啟陽即今臨沂城,文字可考歷史現已有2480多年!
戰國秦漢時期,這里文化空前繁榮。1972年4月,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10餘部先秦古籍;二號漢墓出土了《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成為新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1976年5月,在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中,出土了漢代帛畫1幅,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T型帛畫同樣價值連城。1978年5月,蘭山區南坊街道洪家店劉疵墓出土了由1140塊玉製成的金縷玉衣,結構精美。漢代畫像石在蘭山區遺存豐富,其藝術風格多樣,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寫真,亦有浪漫主義的神話,諸如《田獵畫像》、《車馬畫像》、《執器造像》、《伏女傳經畫像》等均栩栩如生;而歷代碑刻,如《集柳碑》、《北齊北徐州興復寺碑》、《隋橋像碑》、《隋密洪範等橋像碑》等皆書法精美。此外,各個時期的石器、骨器、陶器等也有大量出土。所有這些,都反映出蘭山區文化的燦爛歷史。
英才輩出 蘭山區英才輩出,代有人傑。古往今來,涌現了眾多的文化賢達,堪稱人文薈萃之地。春秋時期,這里的文士開始崇尚儒學,如孔子的弟子高柴,即為蘭山區李官鎮南高里村人。儒學的興起和戰國時的百家爭鳴,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政治思想領域里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學對我國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儒家經典《詩》、《論語》、《尚書》、《易》、《春秋》、《禮》和《孝經》,在本地迅速傳播。臨沂人王吉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西漢解釋《春秋》的經文著作有《公羊傳》、《穀梁傳》、《左氏傳》、《鄒氏傳》和《夾氏傳》,王吉是唯一能講《鄒氏傳》的學者。當時《論語》有今文經本《齊論》、《魯論》和古文經本《古論》3種,傳《齊論》者以王吉與貢禹最著名,傳《魯論》則以王吉之子王駿和蘭陵人蕭望之著名。王駿著有解釋《魯論》的《魯王駿說》20篇問世。兩漢時期儒學名人的涌現,標志著臨沂文化的發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臨沂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歲月。明代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就有臨沂人文集13部,占總數的13%。這個數字,足可說明總是。但這一時期的文化繁榮,當以下列3個方面為代表。
在文學方面,王戎、顏延之、顏竣、王微、王僧達、王儉、王融、王筠、王籍、顏協、王規、王褒、顏之推為佼佼者:王戎以散文顯於西晉文壇,與著名詩人阮籍等6人,被稱為「竹林七賢」;王僧達以詩文著稱,著有文集10卷;王儉善詩文,死後謚號「文憲公」;王融的散文大多陳述政見,詩歌注重聲律,與沈約等為「永明體」代表作家,有《王寧朔集》;王籍系梁著名詩人,其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至今膾炙人口;王褒稱霸於北周文壇,有《王司空集》;顏之推對經、史、文學和音律均有高深造詣,所著《顏氏家訓》,譽滿海內外。
在史學方面,以王准之、王韶之、王xx之等為代表:王准之的尊祖父王彪之,對江左舊事非常熟悉,記錄的「舊事」密藏於青色箱櫃之中,稱「王氏青箱學」。王准之既通《青箱學》,又精《禮傳》,撰有《儀注》行世;王韶之有高尚史德,所撰《晉安帝陽秋》,真實地記載了東晉至劉宋初年的史實;王xx之著有《齊職儀》50卷。
在書法等藝術方面,除王羲之父子外,王xx、王珣、王僧虔、王志亦久負盛名。王 xx乃著名政治家王導的從弟,好學能文,多才多藝,工書畫,善音樂,號稱「江東書畫第一」和「書聖」;王珣時稱「草聖」,其書《伯遠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共稱「三希」珍品;王僧虔在齊代書壇堪稱「第一」,其子王志,梁代即稱「書聖」。倘若只認為王羲之是「書聖」,豈不謬乎?
從東晉至南北朝,全國的文化中心南移江左。在文化上有卓績者,大都是隨司馬睿渡江的世族大家子弟,其中主要為王氏和顏氏。臨沂籍名賢及其異彩紛呈的文化,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里的閃光瑰寶。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隋代在文化上有貢獻的臨沂籍人,大多是由江左回到北方的。其中以王胄著名。王胄初仕陳,陳亡後供隋職,以文詞為煬帝器重。隋煬帝對王胄的詩作了很高的評價:「氣高致遠,歸之於胄;詞清體潤,其在世基;意密理新,惟庾(信)自直。過此者未可以言詩也。」王胄有文集10卷行世。
唐代著名訓詁學家顏師古,系琅琊臨沂顏氏後裔。唐太宗曾命他考定《五經》、撰寫《五禮》和為班固的《漢書》作注。顏師古有集60卷,其《漢書注》、《急就章注》、《匡謬正俗》等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參考書。顏師古之重孫顏真卿,是唐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顏真卿善於吸取各書家之長,一變古法,自成一格。其楷書端莊敦厚,氣勢雄渾;行書遒勁鬱勃,圓熟而不媚俗,世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深受歐陽修、蘇軾等名家推崇。
宋、金、元時期,此間人文不可與先前同語。究其人才寥落的原因,主要乃是戰亂頻仍、經濟落後、文化遭到摧殘的緣故。從明代起,開始有了新的轉機:明孝宗時大臣陳玉,工詩,有懷古詩《諸葛武侯祠》、《纜夫謠》等傳世。其後,萬曆年間的禮部主事周京,著有《金城集》、《吳越游稿》和《賁園集》。周京還擅長書法,他習趙孟xx書風並參以歐陽詢筆意,所書之碑文,「人摹拓為法帖」。
清代及民國時期,蘭山區人文載入國史者較少,但從方誌中看,可謂人才濟濟:乾隆壬午舉人王中溥,著有《卷石齋文集》、《樵誨軒詩稿》;乙酉舉人李天經,著有《消寒集》、《吾過集》、《讀左便》;城內劉金銘著有《青盛堂全書敘目》、《經史學治譜》、《古今理學淵源譜》、《古今文學會通譜》等;彭蘭琪著《幾緘宗教》、《國本政談》等;陸華川著《念貽堂詩稿》;夏侯先著《諸子評林學說》、《晚香集》……值得提及的是,清雍正年間,著名畫家李方膺曾任本地知縣。李方膺系「揚州八怪」之一,擅長畫松、竹、梅、菊及魚蟲。他的繪畫藝術對臨沂畫壇有著深刻影響。
民國初年,有識之士,開展了以提供民主、科學、新文學的新文化運動。1916年,李淑九、劉敢臣創辦《東魯日報》;繼之,夏侯先創辦《教育月刊》,陳大鈞創辦《通訊社》,「所以廣播見聞,代表輿論,鼓吹文明,助流政教者也。」無疑對此間文化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蘭山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出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清代文史學家趙翼所說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只有在領導社會主義的國度里,才能真正成為現實。
革命傳統 蘭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鴉片戰爭前夕至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這里的重大斗爭即有10餘次。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蘭山群眾便把打擊官府和地主得來的錢財散發給貧苦百姓。同治元年(1852年)十二月,捻軍首領李成率起義軍攻打臨沂城,捕殺貪官污吏。甲午戰爭期間,蘭山人民積極組織大刀會,「阻止歐洲人向內地入侵」。義和團運動中,蘭山縣民眾展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斗爭,砸毀了南關的耶酥教禮拜堂和西關的德國天主教堂部分物品,迫使外國傳教士倉皇逃到海口避難。
「五四」運動期間,為了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 ,臨沂城各學校師生紛紛舉行罷課,學生和工商界人士300多人,舉行了遊行示威,並進行罷市和查封、燒毀日貨。1922年11月,西部山區農民500餘人,手持木棍,匯集到臨沂縣公署門前,反抗重稅壓榨。1925年9月,臨沂八區人袁永平和臨沂城南七里溝村人侯六合以「反奉」為號召,組織「紅槍會」,攻佔了臨沂城。1932年5月,臨沂五中、三鄉師等學校學生與部分市民,砸毀了國民黨臨沂縣黨部大門樓上「以黨治國」的橫匾。1933年7月,廣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著名的蒼山暴動。1941年8月,臨沂城人民在日偽盤踞的城內,搗毀「洋行」進行暴動……著名革命老區的蘭山人民,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些革命傳統,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得到了光大和發展。
Ⅵ 臨沂宣傳頁印刷公司哪家好
可以印刷 價格便宜 速度也快 我前幾天印的彩頁0.07元/份
銘銳印務,134~6818~8812
Ⅶ 山東臨沂是個怎樣的地方呢
臨沂,那是我老家呀,怎麼沒有直達車?哦,對了,不知你身在何處!從北京座北京到日照的火車就能到,很快的。具體介紹如下
臨沂
蒙山高,沂水長,沂蒙山區好地方。素以沂蒙山區而著稱的山東省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轄三區九縣,面積1.72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
臨沂市地處東南沿海,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區位上,東靠日照港、嵐山港和連雲港,屬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范疇,處於山東和江蘇兩個經濟大省的交界處,南北交匯,海陸兼濟,發展空間廣闊。經過建國後幾十年的艱苦奮斗,臨沂市已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臨沂飛機場通達全國十幾個城市,京滬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新亞歐大陸橋鐵路、沿海鐵路大通道在臨沂市境內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個非常便捷的陸海空立體交通主幹網,加上不斷完善的現代化通訊網,使得沂蒙大地對外聯系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客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里多緯交匯,內外雙向互動,輻射海內外,一個大開放、大交融、大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臨沂市地貌類型多樣,融北國的粗獷風光與南國的魚米之鄉風韻於一體,鍾靈毓秀,儀態萬方。北部是綿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一望無際的沖積平原。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養生長壽」而聞名,橫亘數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險、奧、幽、曠、奇、雄、秀於一體,遙對泰山,雄奇壯美。蜿蜒的沂河,如鑲嵌的玉帶,縱貫全境,充滿靈氣。南部的臨郯蒼平原,沃野萬頃,稻花飄香。優美的《沂蒙山小調》唱出了臨沂無限秀美的風光。
臨沂市是一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幾十萬年前的沂河兩岸就活動著人類祖先的足跡,臨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就出土在這里,擁有精美的漢畫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漢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博物館存有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300餘件。臨沂還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書聖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算聖劉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鄉。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著沂蒙大地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光輝。
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三萬沂蒙的優秀兒女獻身疆場。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紅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業績。
臨沂市資源豐富,人民勤勞朴實,是一塊充滿活力的熱土。從毛澤東同志批示過的歷家寨,到全國第一個電氣化村劉團村,再到艱苦奮斗的新典型羅庄、沈泉庄、九間棚,體現了臨沂人民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改革開放的春風使沂蒙大地生機勃勃,萬象更新,工、農、商、旅、交通、城建、通訊、電力及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臨沂批發城聞名全國,位居全國綜合批發市場第三位,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現正致力於發展現代物流形式,建設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一座歷史古城正在以昂揚的姿態和嶄新的面貌迅速崛起,發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臨沂市也是山東省的旅遊資源大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悠久的歷史,昌達的文化和革命老區的光榮傳統為臨沂市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旅遊資源。立足這些旅遊資源優勢,近幾年臨沂市的旅遊業快速發展。在「十五」計劃中市委市政府又確立了具有臨沂特色的「沂蒙好風光」戰略,旅遊開發突出了「綠色沂蒙」、「紅色風情」、「文韜武略」三大主題,沂蒙旅遊的形象和品牌正在越來越鮮明,越來越突出。
臨沂的明天會更美好,臨沂旅遊的明天也一定會更美好!
Ⅷ 沂蒙影視基地在哪兒
沂蒙影視基地,位於著名的沂蒙山革命老區,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因為拍攝為共和國60周年獻禮的長篇歷史電視劇《沂蒙》而設立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風貌基礎上稍加修飾而建立的紅色影視基地,又稱山村好萊塢,先後有電視劇《沂蒙》《沂蒙六姐妹》《沂蒙英雄》《地道英雄》《娘》電影《鬥牛》《島城風雲》在此拍攝里 .
曾不為外人所知,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橋以及殘破的老石屋、茅草屋。自從在這里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鬥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視劇後,這個偏僻的山村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更隨著電視劇《沂蒙》在央視的熱播,以及在山東衛視和臨沂新聞綜合頻道的隆重推出,聚集了無數關注的目光!尤其電影《鬥牛》的主演黃渤先生榮獲台灣金馬獎影帝後更是將我們沂蒙山的一個小山村宣傳了出去,這就是地處沂蒙山腹地的馬牧池鄉常山莊村。
馬牧鄉常山莊村,一個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處處保持著戰爭年代歷史風貌的小山村。這里仍保留著的古樸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橋以及殘垣斷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腦海里浮現的便是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村貌。 近日,臨沂市委宣傳部組織多家網路媒體采訪《沂蒙》影視拍攝基地。采訪中看到,拍攝基地已經修建了地主大院、李家大院、日本憲兵司令部、據點炮樓等景點。2008年大型電視連續劇《真心英雄》、《地道英雄》、《沂蒙六姐妹》、《娘》等影視劇在這里拍攝,為該基地又留下許多有價值的紅色旅遊景點。同時,隨著《沂蒙》等大型電視連續劇在建國60周年之際的熱播,這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沂蒙古村落」現在正成為紅色影視拍攝和紅色旅遊的首選地。
沂南縣目前正對這一資源進行高標准規劃和包裝,開發建設《沂蒙》影視拍攝基地旅遊區。按照規劃,下一步將修建引景區(大門、長廊、停車場等)、綜合服務區(酒店、旅館等)、抗日山村、沂州影城、常山古寨、沂蒙水苑、歡樂農庄等景區,其中在抗日山村中,主要建設影視街、紅軍街、抗日街、支前街、民俗街等各具特色的景點。目前,該項目開發的主體規劃已經確定,相關基礎建設工作也已經全面展開。
沂南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革命戰爭年代,這里是黨的活動歷史在沂蒙山區最早的縣份之一。原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曾經說過:「山東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今沂南縣馬牧池鄉)。」黨政軍領導機關較長時間駐在這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軍高級將領,都曾在這里戰斗過、工作過,境內發生了九子峰戰斗、留田突圍、大青山戰斗、孟良崮戰役等上百次戰斗,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在這塊奉獻的熱土上,涌現出了「沂蒙母親」王換於,「沂蒙紅嫂」明德英,「火線橋」隊長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尤其是沂蒙紅嫂明德英的事跡,成為軍民魚水情的千古絕唱,先後推出了電影、芭蕾舞劇等影視作品,教育影響了幾代人,「沂蒙紅嫂」更成為沂蒙人民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集體稱謂。
這里就是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至今仍保留著戰爭年代歷史風貌的小山村、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 如今,這個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沂蒙紅色影視拍攝基地,被譽為中國「山村好萊塢」、 「中華紅色堡壘第一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前來觀光旅遊……
Ⅸ 臨沂有哪些正規的紅色教育培訓機構
臨沂市委黨校,沂蒙幹部教育培訓中心,新沂蒙潤東紅色教育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