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中醫葯國際營銷戰略研究的問題
建議您看看這篇文章,基本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中醫葯國際營銷應該細化,醫、中葯、中葯材個類別角度不同,還要看具體定位在什麼國際區域。
中國已淪為日韓中葯材基地歲末,英國再次向中葯發難。英國嚴格實施歐盟規定以來,在英銷售的200多種中成葯中,尚無任何一個中成葯成功獲得注冊,這也意味著,2014年4月30日以後,目前在英國市場上的中成葯存貨將全部下架。此前,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的《葯中葯:海外市場中葯材農葯殘留檢測報告》稱,對美國、英國等七個國家的產自中國的中葯材產品進行了抽樣檢測,發現樣品中含有多種農葯殘留,同仁堂、雲南白葯、胡慶余堂、天士力等全國九大中葯品牌紛紛中槍。然而,迄今為止,國內中葯企業尚未針對海外市場做出有效的回應,以緩解海外市場對中葯的信任危機。此消彼長。就在國內中葯企業海外市場遇阻的同時,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卻大批量地從中國進口粗加工的中葯原料精加工成中成葯,獲取巨大的利潤。目前業內公認的是,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外的企業直接壟斷了中成葯國際市場約90%的份額。中國淪為日韓中葯材基地?世界中葯市場,日本、韓國所佔份額高達80%~90%,日本中葯制劑的生產原料75%從我國進口。國內中葯企業喊了多年的「中葯國際化」或正在演變為「中葯材國際化」。據了解,目前全世界中成葯市場每年銷售額達到300多億美元,而在全球擁有絕對中葯材資源優勢的中國卻只佔了5%的份額。前不久召開的全國醫葯外貿形勢發布會透露,目前,我國中葯產業年規模已達4100億元以上,但2012年中葯類產品出口僅為24.99億美元。其中,中葯材及飲片出口為8.58億美元,中成葯出口僅2.65億美元,提取物出口11.64億美元。中成葯國際出口仍然面臨困難,而且再度出現了300萬美元的逆差。而世界中葯市場,日本、韓國所佔份額高達80%~90%,日本中葯制劑的生產原料75%從我國進口。這些國家從我國進口粗加工中葯原料再進行精加工後,製成符合國際標準的片劑、膠囊等。鑒於中葯材的國際化已遠遠超過中成葯,我國四大葯都之一 ——安國中葯材種植基地,每年都舉辦中國國際葯材節。負責搭建展會平台的徐先生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預計到2015年,安國中葯材出口將達到5000萬美元,其中80%是銷往日韓等國家的制葯公司。有數據統計,目前日本是除中國以外,最大的中葯生產國與消費國。如今日本有漢方葯廠200多家,處方用漢方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年銷售額高達15億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適用「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中葯大約有148種。目前日本漢方葯年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億日元,在國際市場上的中成葯、中葯保健品貿易中,由日本生產的占很大份額。一位長期關注中葯海外市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日本最大的漢方葯制葯企業——津村葯業,是我國中成葯國際化最大的競爭對手。這家企業在2001年成立上海津村制葯有限公司,2005年大規模進行美國 FDA申請,無論是在日本國內市場,還是在美國市場,津村都奠定了極其穩固的市場地位。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中葯產業發展也勢頭強勁。目前,在韓國國民醫療支出中,中醫葯佔15%,這一比例僅次於我國,與我國中葯注重原料種植相比,其對原料的加工操作規范,標准嚴格,且包裝宣傳到位,相同等級的參類產品單價是我國的25倍。西化還是堅守傳統?在效仿日韓與堅守傳統方面,業界仍有爭議。對於津村葯業,國內中葯企業並不陌生,其漢方葯中的草葯,大約80%需從我國進口,津村葯業已先後在我國建立了70多個GAP葯材種植基地。在基礎研究方面,津村葯業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葯理、毒理、劑型成分分析的標准化、規范化等方面的研究,津村葯業在全面傳承了中醫葯的精髓之後,又科學化地將其與西方醫葯學接軌。反觀國內中葯企業,首先在中葯材基地的源頭方面,就遠不如津村葯業的布局。同仁堂十幾年前進行了葯材種植基地的布局,目前同仁堂在國內擁有8個GAP基地,是我國擁有GAP基地最多的中葯企業,但較之於津村葯業70多個基地,可謂懸殊。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官營銅告訴本報記者,我國中葯行業必須完善質量標准和安全准入制度,這或許是破解葯材安全難題的途徑之一,而加大GAP建設,則是源頭的重中之重。在試水海外之路上,中國葯企也走得沒有津村葯業那麼順當。二十多年以來,許多國內知名中葯企業試水海外,巨額資本投入海外市場大多都折戟於初步階段。三九集團、同仁堂等佼佼者的中葯出口也僅限於華人圈。不過,近幾年來,國內一些中葯企業在努力突破海外市場的准入門檻上,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目前中國有復方丹參滴丸、血脂康等10種中葯處方葯正式向美國FDA申請檢測認證,其中有7種進入Ⅱ期臨床試驗,其餘3種正啟動Ⅰ期臨床試驗。11月初,扶正化瘀片在美成功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也讓國內中葯企業倍受鼓舞。而在效仿日韓與堅守傳統方面,業界仍有爭議。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葯部副主任於志斌對中葯出口額占海外市場5%這一份額並不認同,他表示,中葯包括中葯飲片、中葯材、中成葯等各種產品,各個國家計算口徑不同,現在全球還沒有統一的官方數據。對於中葯國際化問題,於志斌認為應該由中國按照中醫文化來制定標准,不能完全走西葯的路子。對於天士力、扶正化瘀片等突圍美國FDA,他表示欽佩但並不支持所有的企業都去這么做,「顯而易見的是,過於高昂的臨床代價將阻礙中醫葯國際化進程。」於志斌表示,中葯經國人服用了幾千年,有來之不易的臨床經驗。目前中葯國際化的艱難主要還是基於海外對中醫文化的不了解,未來中葯應該效仿當年西醫葯進入中國時的路子,帶上中醫出國,與中葯一起走出國門。「未來中葯的國際化必然是制葯工業貿易與服務貿易的一體化進程。」
Ⅱ 為湖南中醫葯大學制定一份廣告策劃方案
我想說的就是有一個團體想讓這個學校更好,也就是幾年內仍會有很多投入去改善版學校的軟體,權硬體,似乎這個團體的努力也引起了長沙或者湖南的一些注意,使得這個團體可以更好的進行他們改造計劃,朝著他們的目標前進,得償所願的讓這個學校一點一點走上正軌。
可是我真正想說的就是,這個團體不是基於學生的利益而進行改革,而是為了你們自己的學校進行努力,學生在你們的改革中充當是實驗品,你們作風和行為不能讓這個學校畢業的學生感到自豪,你們的種種行為讓身為這個學校的學生感覺到不恥,你們的這種培養方式無法發揚學生的個性,不利於學生的成長。
即使將來有一天湖南中醫葯大學能變得更好,很好,有了學校良好的校風,不錯的治安,正規的保安,但是 但是 那是這些註定不屬於同樣寶貴的我們的學生時代
Ⅲ 如今中國的中葯如何現代化
中葯的超微粉技術應用 中醫和中葯是傳統醫葯優秀文化不可分割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要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就必須首先對中醫葯有一個正確、客觀、全面、系統的理解與認識。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自上而下過度強調了現代中葯研究、中葯現代化和中葯科技產業化的發展問題,而嚴重忽略了對現代中醫研究,中醫對中葯研究的主體指導地位以及中醫產業化開發的問題,出現了「鬍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軟」的政策導向問題。沒有在中醫與中葯的研究及發展方面實現平行互動。由於中葯西制、中葯西用、廢醫存葯傾向,並以中西結合為名而實行以西代中為實的策略,導致了如馬兜鈴酸事件、龍膽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湯事件等所謂「問題中葯」的社會爭議,接連不斷地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中葯信譽危機,這不僅對中葯產業經濟發展是一個信譽重創,而且在中國加入WTO後將為國外西葯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掃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揚中醫葯的口號下必須重新審視我們過去的政策導向及具體策略,必須以最大程度地滿足13億中國人民衛生保健的實際需求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必須站在為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做出更大貢獻的歷史高度。在促進中葯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同時加強傳統中醫葯研究開發並推動中醫產業發展。 在發展中醫葯國際化之前首要目標應是中醫葯本土化發展的最大化。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本土是中醫葯文化的發源地,而且還因為中醫葯在中國最具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最具經濟可行性。中醫葯本土化發展應成為中醫葯國際戰略的重中之重,因為它是最大的經濟,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醫葯現代化應在中醫葯研究與研究中醫葯兩個方面同時展開,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中醫葯國際化不僅是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偏面追求唯技術論和唯成分論,只有加速中醫葯的消亡,我們這一代人將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之間實現東西方醫葯學雙向接軌,以文化輔軌,以理論接軌,以服務為基礎,以產品為載體,才能真正體現中醫葯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中醫葯國際合作與發展戰略。 中葯現代研究方面應在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應以復方中葯制劑的方劑學研究與開發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葯復方制劑質量控制及臨床療效兩大標准體系。中醫現代研究方面應在充分保留傳統中醫基礎理論內涵的同時,以中醫現代醫學生命科學表述研究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醫生命科學理論及其標准語言體系,尤其在經絡基礎研究及應用技術開發方面是中醫最具國際化發展機會的重大領域,應創立具有中國比較優勢的現代中醫經絡文化並以此為基礎大力開發具有巨大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全球經絡養生產業。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除以往重視國家各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資源與技術力量之外,還應加強對民間中醫葯技術與人才資源的開發,尤其是對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民間驗方與治療技術及各醫院門診的內部制劑和協定處方的研究開發給予高度重視,在技術、資金以及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中醫葯的靈魂在其獨特的先進文化,而中醫葯的活力在於其豐富的臨床醫學實踐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療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醫葯人體臨床應用的醫學實踐研究更具有科研開發的可行性和應用推廣的實用性。過去以往比較重視對中葯新資源、新成分、新機理、新標準的葯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實驗動物葯理學研究,卻對在生命整體水平上的醫學實踐及臨床比較學研究重視不夠。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證醫學研究又缺乏中醫葯學科特色及文化內涵,不能完整系統地體現中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的技術優勢,需要在未來進一步開展具有中醫葯特色並充分體現中醫葯比較優勢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將現代西方循證醫學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於中醫葯研究,否則將丟失對中醫葯循證醫學研究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盡管循證醫學的初衷有利於包括中醫葯在內的一切傳統醫學、自然醫學療法及成果在疾病臨床治療規范方案中的應用推廣,但不要因為所採用和實施的具體方案有誤而影響到我們最終目標實現。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不僅要重視科技與產業化發展,而且更要努力並加快培養與未來中醫葯發展相適應的能夠真正領會中醫葯真諦,有堅實的中醫理論與實踐功底,又具有現代生命科學廣泛知識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須從加強中醫葯的傳統文化教育入手,不僅要繼續重視和加強中醫葯高等教育,而且還要努力發展傳統醫學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從小學開始就要將祖國醫學養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質教育之中。因此,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不僅是中醫葯行業內的頭等大事,也是全民族發展的大事,應在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高度給予重新認識和政策定位。
採納哦
Ⅳ 對我國醫葯品牌的戰略思考。
都是網上找的.你自己看看.
對我國醫葯品牌的戰略思考
一.企業品牌的重要性
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定義委員會曾給品牌下了一個定義:品牌是指打算用來識別一個(或一群)賣主的貨物或勞務的名稱、術語、記號、象徵、設計或其組合,並打算用來區別一個(或一群)賣主或其競爭者。事實上,現在的品牌含義已大大地被拓展了,它已與企業的整體形象聯系起來,是企業的「臉面」,即企業形象。一個好的品牌商品往往使人對生產該產品的企業產生好感,最終將使消費者對該企業的其他產品產生認同,從而能夠提高企業的整體形象。品牌戰略實際上已演變成為企業為適應市場競爭而精心培養核心品牌產品,最終提高企業整體形象的一種戰略,是企業用來參與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特別是當前國際市場生產力已經處於過剩狀態,所有開放市場經濟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進入了買方市場,市場競爭的環境、手段與過去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新情況下,企業取勝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單純以產品本身來競爭,還包括品牌的競爭。可以說,未來國際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將是品牌的競爭,品牌戰略的優劣將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出奇制勝的法寶。因此,中國醫葯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樹立自己的醫葯品牌戰略。
二.中國醫葯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的意義
2.1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振興民族葯業
在當今品牌經濟時代,一個國家品牌企業的多寡,決定該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也決定該國經濟強盛與否。2003年美國《商業周刊》推出的 100個全球最有價值品牌的前10個品牌,美國佔了8個,這是美國企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表現。醫葯經濟也是這樣。進入上述品牌排名的醫葯企業有美國的輝瑞(Pfizer)公司,強生(Johnson)公司和默克(Merek)公司,其品牌價值分別為104.6, 94.1,27.1億美元。其單個品牌價值遠遠大於「2002中國最有價格品牌」第9位的「三九集團」(82.08億元人民幣)和第24 位的「山東新華醫葯集團」(26.15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美國醫葯具有競爭力,是與他們具有世界一流的品牌企業分不開的。所以,我國醫葯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壯大企業的品牌實力,可以有效提高醫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振興國家的民族葯業。
2.2 增強企業的研發實力 品牌的核心和依託是產品。
品牌企業正是依賴於一個個受消費者認可和喜愛的品牌產品,去佔領市場並創造利潤,使品牌得以鞏固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的周期縮短,產品的生存周期必然不斷縮短。因此,企業必須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才能適應消費者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而產品創新的前提是技術創新,只有持續不斷地技術創新,才能推動品牌價值的持續提升,制葯企業更是這樣。制葯工業屬於高新技術產業,可以說其競爭就是研究和開發(R&D)能力的競爭。世界上著名醫葯企業之所以具有品牌競爭力,就是因為它們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實力。2002年輝瑞公司的研發投入為51.8億美元,默克公司26.7 億美元,強生公司27.0億美元,分別占其銷售收入的18.4%, 12.3%和15.7%。以輝瑞為例,1999-2003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40.36,44.35,47.76,51.76,71.00億美元,研發投入逐年遞增。可是,中國每年專用於新葯開發的資金只有1000萬- 2000萬元人民幣,加上制葯企業自身投入的資金總計也不到醫葯工業產值的1%。新葯研製投入嚴重不足,直接導致新葯的創新研製能力及制劑水平低下,這是我國醫葯企業品牌力低下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實施品牌戰略,必然能提高我國醫葯企業的研發實力。
2.3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 企業要爭創品牌和發展品牌,必須發展其規模優勢。
這是因為:其一,品牌的基本特徵是知名度高、信譽度高、市場份額高,企業要實現較高的市場份額,就必須努力擴大企業的規模,否則,市場份額上不去,必然無法爭創品牌;其二,品牌的另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綜合實力強,尤其是盈利能力強,這也是企業的規模優勢所決定的;其三,只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才具有較高的研發實力,才能不斷推出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
三.醫葯企業品牌現狀分析
3.1 對品牌認識模糊 「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根據其理論,品牌塑造是企業理念、企業行為和企業視覺三者的完美統一。然而我國一些醫葯企業將品牌塑造等同於「視覺識別」因素之一的廣告傳播,認為品牌就是靠廣告「轟炸」出來的,認為有銷量就有品牌,結果巨大的廣告投入並沒有換來高價值的品牌;將品牌戰略與名牌戰略混同,把品牌策略的實施局限於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上,導致許多企業品牌創立快,倒得也快。
3.2 產品質量堪憂 質量是品牌的生命,唯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造就高價值的品牌。截止2003年1月,我國5000多家醫葯工業企業,只有1464家生產企業獲取1892張GMP證書;全國葯品批發企業17000多家,葯品零售企業則達到約12萬家,700多家大中型葯品批發企業、零售連鎖企業和大型零售企業,通過GSP認證的約只有110家,不僅制約了葯品質量的提高,阻礙了我國葯品進入國際市場,也影響了企業品牌價值的增值。
3.3 企業規模太小 影響企業品牌提升的因素之一是企業規模的大小和經濟集中度的高低,規模大、經濟集中度高的企業有益於品牌價值的增值。我國5000多家醫葯工業企業中,幾乎 90%為小型企業。即使是我國規模較大的品牌醫葯企業,與世界品牌醫葯企業相比,差距也是極其巨大的(表2)。從醫葯經濟集中度的角度來看,世界前15家制葯公司佔世界葯品銷售額的1/3,而2000年,我國制葯企業前60家僅占國內葯品銷售額的35.7%。如此低的企業規模和經濟集中度是難以塑造高價值品牌的。
3.4 創新能力太低 產品創新是品牌的活力之源。我國所生產的24類1350多種原料葯中>97%是仿製的,而自主開發的獲得國際承認的創新葯物只有2個(青蒿素和二巰基丁二酸鈉),直接導致大部分企業名牌產品少,品種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以生物制葯為例,僅α-干擾素就有深圳科興、沈陽三生等 10多家企業生產;中葯牛黃解毒片全國竟有150餘家企業生產。由於產品低水平重復,導致惡性競爭,致使一些企業產品價格一降再降,甚至處於虧損邊緣,何談品牌塑造。
四.我國醫葯企業的品牌戰略
4.1 優化品牌成長的政策環境 品牌的發展離不開其政策環境支持。目前,全國大多數醫葯企業規模小,設備落後,葯品的技術含量低,產品低水平重復嚴重,致使葯品銷售處於低層次(例如價格戰等)、不規范(例如實施賄賂等)競爭之中;同時,醫療機構補償機制不合理,造成醫葯混為一體,以葯養醫,致使醫師、醫院葯房,甚至醫院的個別領導成為葯品消費的代理人,使得很多醫葯企業在葯品銷售過程中,不是設法塑造品牌,以品牌的力量贏得市場,而是設法以回扣、紅包等各種非正當交易獲取市場份額。要改變上述現狀,國家的相關職能部門首先要調整醫葯產業結構,提高醫葯產業的進入壁壘,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生產;其次,加大衛生體制改革力度,盡快實行醫葯分業管理,消除醫院方面對葯品消費的代理作用,實現公平的葯品營銷環境,最終形成醫葯企業以品牌爭天下的良好氛圍。
4.2 樹立科學的品牌理念 科學的品牌理念是人們對品牌科學的、系統化的理論認識體系。在市場經濟已進入品牌經濟競爭的時代,很多醫葯企業還停留在重視有形資源投入的產品經濟時代。在品牌經濟的競爭時代,企業管理者應認識到,品牌塑造不是單純的廣告、人員促銷,而是企業理念、企業行為和企業視覺的完美統一。企業要塑造高價值的品牌,應首先進行正確的理念定位,確定企業使命、企業經營哲學和企業價值觀,並將企業理念嚴格地貫徹到企業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中去,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鍛造出一流的品牌,贏得市場,進而贏得消費者忠誠。
4.3 進行並購和重組( M&A),壯大企業規模 為壯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品牌實力,全球醫葯企業掀起了並購、重經波瀾。近年來,規模較大的並購、重組的醫葯企業有阿斯特拉捷利康、輝瑞、默克、強生等。並購和重組大大增強上述公司的品牌實力。例如:由Astre(瑞士)和Zeare(英國)兩家公司合並而成的 AstraZeneca(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總資產達到670億美元,在國際最大制葯公司中的排名由1998年的第13位上升為1999年的第5位。當前,為壯大品牌實力,我國醫葯企業也邁開並購和重組的步伐。據報道,經過並購和重組,至2002年11月,我國醫葯行業企業數目已減至4296家,但這些企業規模仍然偏小。因為規模小,所以企業數量多,進而導致產品重復多、科技含量低,不能形成品牌效應。要想根本改變上述現狀,增強企業的品牌實力,必須對企業實施並購和重組。
4.4 增強企業的研發實力,強化葯品質量管理 進入WTO之前,我國長期不受葯品知識產權的約束,致使企業葯品創新能力缺乏。為改變上述現狀,必須著手增強企業的葯品創新能力,相關管理部門及企業應制定葯品創新的戰略規劃,建立、充實、強化自己的研發隊伍,對現有研發設施盡快進行GLP的認證或改造;在企業規模化的過程中,強制相關企業每年必須將銷售收入約20%作為自己的研發基金,並長期堅持;由於歷史形成的研發力量薄弱,讓企業的產品一下子做到完全創新是不切實際的。目前,相關部門和企業應制定時間表並沿著模仿創新,仿創結合的路子走下去,盡快實現自主創新。與此同時,企業必須加快 GMP、GSP的認證或改造進程。雖然國家規定到2004年6月30 日止,所有制葯企業都要完成GMP改造,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企業不僅要達到本國的GMP標准,而且要達到WHO的 GMP標准以及美、日等發達國家的GMP標准。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最終塑造出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價值的品牌形象。
五.結合中葯談品牌戰略管理的策略。
我國的中葯品牌曾有著悠久歷史和強大的影響力,如「同仁堂「、「德仁堂」等品牌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和認可。但我國中葯產業的品牌現狀卻不盡人意,因此加強國內中葯品牌的戰略管理已勢在必行。我國要實施「中葯現代化「和「中葯走向世界「的發展戰略,就要努力實施中葯的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有較大影響、較強競爭力和較廣市場覆蓋面的世界名優中葯品牌。
目前全球中葯(含植物葯)年產銷量大約在200億美元左右,而我國國內中葯年產銷量僅為50億美元左右,生產企業則多達1 000餘家,其中多數為生產條件和技術均較差的中小型企業,各生產企業各自為營,相互封鎖割據,造成了大量資源、資金、人才、設備的重復建設和浪費,因此,當前我國僅是一個中葯大國而非中葯強國。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應採取必要的策略和措施,對現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為此,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一些策略來實現目標,尤其要引導和規范各中葯生產企業發展自己的有競爭力的品牌。隨著中國人世後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品牌作為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統一體,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新的競爭要求中葯行業對其品牌管理施以新的思路,使中葯品牌在國際競爭中長盛不衰,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擴張策略
中國中葯業目前品種數量過多而經濟規模普遍較差,因此運用資本的力量拓展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就應成為一些企業的首選策略。就目前情況來看,應以基礎較好的幾個強勢品牌為依託,企業間進行強強聯合、多家聯合、跨省聯合,通過企業間的合並與重組,形成具有較大規模的強有力的企業集團,在此基礎上實現品牌的擴張,即以企業規模的擴張帶動品牌的建立和發展。如深圳三九葯業集團收購數家中葯企業,以企業聯合重組,塑造「三九「強勢品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整頓策略
中國中葯業90%以上都是小規模的企業,生產與經營十分分散,無論是從企業規模還是從品牌規模而言,中國中葯企業都難以同國外大公司相抗衡。目前中國中葯品牌的總體現狀可以用「多、雜、弱「三個字來概括:「多」是指中葯牌號多,企業多;「雜「是指品牌形象雜;「弱「是指品牌能力弱。為此,國家通過GMP認證工作,淘汰一些生產管理條件差的企業,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集約化生產,促使經濟規模趨向合理,也推進中葯品牌的整頓和管理。這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應該堅持下去。
品牌策略也不僅僅是制度上的問題,也不僅僅是規模化及專業化問題。作為一種營銷方式,品牌效應要在一定基礎上來進行。
質量第一
任何產品,恆久、旺盛的生命力無不來自穩定、可靠的質量。葯品作為治病救命的特殊產品,消費者對其質量(療效)的期望值是相當高的,因此導致對品牌的忠誠度和遺棄率也相當高。患者一經認可一種葯品,其購買和使用的行為將有可能是長期的,比如眾所周知的正紅花油、保濟丸等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品牌。相反,哪怕只有一次失效的經歷,患者都有可能從此將其「打入另冊,永不敘用」。
誠信至上
人無信不立,同理,品牌失去誠信,終將行之不遠。為什麼同仁堂、胡慶余堂、九芝堂等的品牌形象能歷久不衰?為什麼曾經紅極一時的三株、巨人、太陽神等都只各領風騷三五年?除了產品的市場屬性和生命周期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靠腳踏實地、誠信為本,後者靠華而不實的廣告吹噓和虛擬概念炒作。時間是檢驗誠信與否的標尺。長期以來,我們能經常聽到同仁堂、九芝堂等的產品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美談,而對靠炒作出名的葯品(保健品),除了其自吹自擂的「療效「外,最後都免不了落個被消費者充之如敝屨的結局,有的甚至因為療效不確而吃下官司,最後敗走麥城。
定位準確
著名的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曾經說過:市場定位是整個市場營銷的靈魂。的確,成功的品牌都有一個特徵,就是以始終如一的形式將品牌的功能與消費者的心理需要連接起來,並能將品牌定位的信息准確傳達給消費者。比如同是感冒葯,由於市場定位的不同,有較高經濟收入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白加黑,而經濟狀況較為拮據的則首先可能會想到速效感冒膠囊或感冒通片;同樣,一個真正關愛妻子,並力求一點浪漫氛圍的有錢中年男士,在首飾服裝之外一般是不會忘記買上幾盒太太口服液的。這就是這些品牌一以貫之的定位和准確、貼切、適當的訴求表達的效應。
市場定位並不是對產品本身採取什麼行動,而是針對現有產品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是對潛在消費者的心理採取行動。因此,提煉對目標人群最有吸引力的優勢競爭點,並通過一定的手段傳達給消費者,然後轉化為消費者的心理認識,是品牌營銷的一個關鍵環節。
個性鮮明
一個真正的品牌葯品,絕不會包治百病、人人皆宜、療效絕對。就像吉普車適於越野、轎車車適於坦途、賽車適於運動比賽一樣,對於葯品的功效訴求和目標靶向,一定要在充分體現獨特個性的基礎上力求單一和准確。單一可以贏得目標群體較為穩定的忠誠度和專一偏愛;准確能提升誠信指數,成為品牌營銷的著力支點?
我們經濟看到的「味道好」、「療效佳」、「高品質」等廣告訴求語言,根本談不上是有個性屬性的語言,自然了就不可能准確描述品牌的個性。而象「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口腔潰瘍,一貼OK!」「克咳,全家好心情。」等個性十路、鮮明獨特的訴求,就較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品牌形象也伴隨著這些琅琅上口的廣告語而迅速建立。
巧妙傳播
有整合營銷傳播先驅之稱的舒爾茨說:在同質化的市場競爭中,唯有傳播能夠創造出差異化的品牌競爭優勢。醫葯產品與其它產品相比,同質化現象尤為突出。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簡單的廣告傳播便足以樹起一個品牌;到90年代,鋪天蓋地的廣告投入也可以撐起一個品牌;時至今日,品牌的創立就遠沒有那麼簡單了,除了需前述四個方面作為堅實基礎外,獨特的產品設計、優秀的廣告創意、合理的表現形式、恰當的傳播媒體、最佳的投入時機、完美的促銷組合等等諸多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同時,醫葯產品的市場傳播還必須考慮其持續性和全面性。為什麼像飛龍、三株那樣的企業盡管極盡傳播之能事但最終卻竹藍打水一場空?主要原因就是產品或者創意是虛弱的,無法支持其傳播的持續性;為什麼不少中小企業的一些產品確實不錯但卻難以打動更多的消費者?主要原因就是營銷策劃缺乏周密的整合思路,自然也就無法全面收到市場傳播的效果
Ⅳ 廣葯集團提出的「時尚中葯」戰略大家知道嗎
據我所知,「時尚中葯」戰略是2016年廣葯集團提出的,用最先進的科研技術,用現下最流行的年輕人易於接受的市場推廣模式,打造的當下普羅大眾最需要的健康產品。而且廣葯集團圍繞「時尚中葯」,不斷推進中葯現代化、國際化、科普化、大眾化的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
Ⅵ 關於中葯的一些海外營銷策略
首先這個葯品是否在國外合法,被當地政府承認是個問題。這個你需要咨詢下相關的專業人士啊,比如法國的一些醫療法規之類的。也可以借鑒一下同仁堂的經驗。
首先推廣的產品我覺得以葯物組成簡單,葯性平和,應用廣泛而且安全的。比如江中健胃消食片
Ⅶ 用SWOT分析方法來分析我國中葯進入國際市場的優勢,劣勢,制定一個市場營銷策,可復制粘貼,可原創,
隨著全球回歸自然的潮流,疾病譜和醫療模式的改變,中葯日益受到世人的關注,市場需求日益增加。從國際中葯市場的現狀看,目前國際上中草葯市場的年銷售額約300億美元,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但我國的中葯卻僅占國際市場份額的3%~5%,且其中大部分為低附加值的中葯材,這與我國為中葯發源地的地位極不相稱。因此,如何使中葯邁出國門走向世界,變成我國真正有競爭優勢的支柱產業已成為我國中葯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本文應用SWOT分析方法對我國中葯國際市場拓展的優勢-S(Strengths)和劣勢-W(Weaknesses)以及所處環境的機會-O(Opportunities)和威脅-T (Threats)進行分析,探尋相應的發展策略。
一、對我國中葯國際市場拓展的SWOT分析
優勢(S)分析
中葯產業是我國在國際上擁有潛在優勢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少數領域之一。我國中葯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結構完整的產業體系,以中葯農業為基礎、中葯工業為主體、中葯商業為樞紐和中葯知識產業為動力,相互支持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我國發展中葯和天然植物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不僅體現在我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天然葯物資源、獨到的中醫葯理論體系、數千年積累的臨床實踐經驗、豐厚的中醫葯文化底蘊、中醫葯人才優勢及政府對中醫葯的重視和支持等,而且還體現在中葯在慢性疾病、疑難病及一些西醫、西葯不能治療或療效不理想的難治性疾病的治療和保健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
劣勢(W)分析
目前,我國建立的中葯質量標准和質量控制體系還不完善,缺乏一系列完整的能被國際公認的質量標准和質量控制體系。同時又由於缺乏明確的有效成分含量的檢測方法,重金屬含量、農葯殘留量、有毒物質含量嚴重超標以及包裝材料質量等問題,我國中葯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難以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
此外,我國中葯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很弱,傳統劑型仍占很大比例,新劑型應用相對較少,能夠形成規模效益的單個科技含量較高的新品種很少,單個品種和同類品種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國中葯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進程。長期以來,我國中葯主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國際市場佔有率很低。
機會(O)分析
由於新的化學葯物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從化學合成物中發現新葯的成功率越來越低以及近年來化學葯物的毒副作用日益顯現、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等不利因素的存在,使人們開始把眼光投向傳統醫葯領域,中葯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國際社會對天然葯物的需求不斷增加。
我國已加入WTO,根據自由貿易協定,各成員間的關稅壁壘和人力限制將被取消,我國中葯可以憑借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價格優勢進入各國市場參與公平競爭,這為我國中葯產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且,近年來,世界各國對中草葯產品法律法規的限制均有所松動,許多國家表現出對中葯不同程度的接受趨勢。中葯作為治療葯物已引起全世界醫葯界的重視和關注,並逐步為國際社會所接受。我國中葯正面臨著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契機。
威脅(T)分析
首先,中葯出口面臨著其他國家傳統葯物的有力競爭。我國的中醫葯僅為全世界諸多傳統醫葯學的一種,來自歐洲、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植物葯也同樣佔有一定的市場。目前,韓國的中葯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早已超過中國,而日本的「漢方葯」年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億日元,僅津村「順天堂」一年的產值就相當於我國中葯產品的年出口總額。除此之外,日本在新的植物葯制劑開發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救心丸、牛黃清心丸、正露丸等,成功地打開並佔領了國際市場。
其次,跨國制葯企業已經實質性地進入了天然植物葯行業:一方面通過購並現有天然植物葯企業佔有市場;另一方面又加大研發投入,開發自己的天然植物葯產品,如葛蘭素史克(GSK)開發並推出了天然植物葯睡眠改善產品「Alluna Sleep」。
再次,我國中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比較淡薄。長期以來,我國對中葯的知識產權研究和重視不夠,許多中葯產品未申請專利,或作為商業機密進行保護,致使一些有價值的古方、驗方、祖傳秘方以及蒙葯、藏葯等特殊品種長期流落民間,有的甚至被一些發達國家的醫葯企業無償利用。以韓國為例,其利用我國傳統處方所開發的制劑,在國際醫葯市場的佔有率為10%,僅「牛黃清心丸」一個品種的產值就達0.7億美元,並在我國申請了「牛黃清心丸」的發明專利。
二、我國中葯國際市場拓展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中葯國際市場拓展的SWOT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時期中葯國際市場拓展有獨特的優勢,也有其劣勢,新的形勢下中葯國際市場的拓展充滿了機會,但也存在一定的威脅。我國中葯產業必須正確認識新形勢下國際市場拓展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做到利用優勢,克服劣勢,把握機會,化解威脅,只有這樣中葯才能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全球范圍內大力宣傳和普及中醫葯知識
中葯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的葯物,中葯要想真正走出國門,其前提條件是中醫葯知識在國內外的普及。為此,可以採取如下措施:加強與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交流和合作,定期舉辦中醫葯的學術研討和中醫葯博覽會,大力宣傳中醫葯;通過在國外開設中醫葯學校,傳播中醫葯文化和知識;通過在國外建立示範中醫院或名醫坐堂的中葯店,以醫帶葯。例如我國中葯行業的老字型大小同仁堂,通過海外開店、中醫坐診與銷售中葯相結合,給海外消費者一個直接了解中葯的環境,增強其對中葯的信任;中葯的療效反過來又提高了中醫葯在消費者心中的影響力。總之,通過各種途徑在全球范圍內大力宣傳和普及中醫葯知識,讓世界了解中醫葯,從而為中葯國際市場的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完善中葯的相關標准與規范並大力推進實施
應參照國際相關標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建立健全中葯安全性的保證體系,加強中葯質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中葯種植(養殖)、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的標准和規范,從而保證中葯產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通過推行和實施《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葯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葯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GCP)、《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等,規范中葯研究、開發、生產和流通過程,不斷提高中葯行業的標准化水平,逐步建立中葯標准產業鏈,為中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打下良好基礎。完善中葯的相關標准與規范並大力推進實施是實現我國中葯企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葯打人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加強中葯學基礎性研究並研製開發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新劑型
中葯本身具有其自身的復雜性,而在中葯配伍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方劑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上,尚無法闡明中葯的葯性理論、物質基礎、作用原理、配伍規律等,因而必須進一步加強中葯學的基礎性研究。通過基礎性研究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加強中葯的科技含量,保證中葯療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我國政府應大力支持中葯基礎性研究的科研課題,用科學證明中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劑型開發方面,應突破中葯就是「丸、散、膏、丹、湯」的傳統中葯製作方法和觀念,向高效、優質、安全、穩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長效)、「三小」(劑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貯存、攜帶、服用方便)的現代化劑型發展。既要保留葯材的質、氣、味,滿足中醫辨證論治、隨症加減的需要,也要符合現代葯品使用的趨勢,努力向小丸、微丸、口服液、膠囊、軟膠囊等方向改進,嘗試中葯緩控釋制劑的研究,並注意改善外觀包裝,使之更易被國際市場接受。
提高中葯國際市場營銷水平
中葯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開展國際市場營銷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投資、對外合作和出口葯品等3大類。中葯進入國際市場,面臨的不僅是消費群體和競爭市場的變化,中葯被納入的監督管理體系也發生了變化。無論中葯是以葯品身份還是以食品身份進入國際市場,均要做到符合進口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因此,企業要重視研究各個國家關於中草葯產品、食品及保健品等的法律、法規,結合自己產品條件和特點,找准目標市場,明確市場定位,分種類、分檔次,採取恰當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又由於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存在較大的社會文化差異,各國對中草葯的需求不盡相同,企業必須重視對國際目標市場的調研,真正了解國際市場的需求。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開發適宜的中葯品種及包裝,然後再選擇有效的經銷渠道和促銷方式打入國際市場。在中葯走向國際市場的進程中,尤其應充分發揮中葯在慢性疾病、疑難病及一些西醫、西葯不能治療或療效不理想的難治性疾病的治療和保健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
此外,為盡快進入國外市場,那些已經走出去的中葯企業可以考慮收購或者並購中國以外國家或地區的現有葯品批發企業或葯廠,利用他們已經建立的市場銷售渠道和營銷經驗把傳統中葯打入國際主流傳統葯品市場。
增強中葯企業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中葯企業規模較小,缺乏和世界上大的跨國醫葯公司競爭的實力。針對我國中葯企業目前的狀況,可以通過兼並、收購、聯合等方式組建一些可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型中葯企業集團,發展規模經濟;引導中小型企業走專業化分工或集約化生產的道路,從而增強我國中葯企業的競爭力。考慮到開發國際市場的高風險性,企業間聯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和分擔風險,充分利用各自的生產、營銷網路等優勢,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另外,在天然植物葯方興未艾的國際大背景下,推動國際天然植物葯市場迅速成長對我國與歐美日等國有著共同的利益,因此可以採取中外聯盟合作的方式。我國中葯出口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參與國際競爭方面又存在明顯的不足,在相互競爭的同時,優勢互補、聯盟合作對中外雙方均有現實的意義。中外聯盟合作戰略是我國中葯出口企業在當前環境下迅速壯大實力,盡快走向國際市場的現實途徑,也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必然選擇。
加強中葯知識產權保護
有效地保護中葯知識產權是促進中葯現代化、國際化的重要保障。醫葯產業的特點之一是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高度依賴,知識產權保護是發展中葯產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重中之重。面對復雜的國際醫葯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中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強中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使中葯走出國門,必須重視國際知識產權研究,收集、研究、掌握國際上有關中葯(植物葯)相關信息和動態,在世界范圍內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和中葯的商標注冊,使更多的中葯產品獲取馳名商標,成為知名品牌,進而在國際市場上佔有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
Ⅷ 祛痘淡斑中葯面霜 推銷策略
祛斑應該選擇科學的祛斑方式,並且選擇具備正規備案的祛斑產品,但是祛斑只用祛斑產品是不行的。還需要結合自身色斑形成的具體原因來分析如何科學祛斑的。
除了選擇使用適合自己的祛斑方式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保證良好的作息時間,不要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