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宜昌市夷陵中學網站打不開,網路是通的!
http://www.yc.chinanews.com.cn/bmfw/ylzx-newhtm.htm
可以的啊!
夷陵中學是一所現代化的全員寄宿制省級重點高中及省級示範學校。學校佔地面積7萬余平米,校園建築依地勢而建,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教學設備先進生活設施齊全,是莘莘學子求學的理想之地。
學校現有3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200餘人;現有教職工170人,其中研究生學歷12人,本科以上學歷97%。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省管專家1人,市優秀專家2人,在崗特級教師5人。夷陵中學素以校風淳樸、治學嚴謹而著稱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的一生發展作準備」的辦學理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辦學成就。2002年,成為湖北省唯一兩所「宏志班」承辦學校之一。
宜昌市夷陵中學
校長
楊碧君
高中數學特級教師
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進個人
宜昌市優秀青年園丁
宜昌市首批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宜昌市「2151」人才
宜昌市首屆學科帶頭人
宜昌市新長征突擊手
宜昌市優秀共產黨員
宜昌市優秀專家
宜昌市夷陵中學
黨委書記
戴思源
語文「特級教師」
95-98年度市管專家
湖北省校園管理先進個人」
宜昌市政協委員
宜昌市專家協會理事
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
宜昌市夷陵中學
副校長
周久雲
中學高級教師
中國數學學會會員
1980年,他被推選為宜昌市青年聯合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1987年被共青團宜昌地委授予"優秀青年園丁"稱號
1992年被宜昌市教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2000-2001年度,被中共宜昌市委授予「宜昌市先進宣傳思想工作者」光榮稱號
宜昌市夷陵中學
黨委副書記
陳明信
中學高級教師
1987年被市政府評為優秀園丁
1993年被評為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
1999年被評為市宣教戰線優秀黨員
宜昌市夷陵中學
副校長
付全新
中國化學會會員
宜昌市學科帶頭人
中學高級教師
夷陵中學總機……………6334163/6334803/6331591
夷陵中學傳真……………6334531
夷陵中學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夷陵中學辦公室…………6334163-8507
夷陵中學教務處…………6334163-8105/8106
夷陵中學政教處…………6334163-8109/8110
夷陵中學總務處…………6334163-8101/8103
夷陵中學校工會…………6334163-8601
夷陵中學校團委…………6334163-8108
夷陵中學服務中心………6334163-8607;6334069
------------------------------------------------------
< 返回頂部
〖 關閉窗口 〗
❷ 是市一中的陽光班好,還是夷陵中學的宏志班好些
宏志班好一些吧,宏志班裡的學生思想作風較為純正,一心只想著學習,學習氛圍更加濃厚,能讓人更靜的心下來學習。
❸ 夷陵中學
夷陵中學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學是一所現代化的全員寄宿制省級重點高中、省級示範學校。學校佔地面積9萬余平方米,校園建築面積4萬余平方米,教工宿舍1.7萬余平方米。學校依地勢而建,自然分布成四個平台(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和百草園),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環境優美,教學設備先進,生活設施齊全,是莘莘學子求學的理想之地。
我校現有4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800餘人,現有教職工198人,其中專任教師169人,研究生學歷教師12人,本科以上學歷達97%。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市管以上優秀專家2人,正高職高級教師4人,市學科帶頭人11人,高級職稱教師59人,中級以上職稱教師超過80%;國家級學會理事、會員25人,省級以上學會理事、會員51人,市級以上學會理事、會員83人;近三年來,我校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在省級以上學術會議交流獲獎論文300餘篇,50餘位青年教師在國家、省、市級優質課及優質課件競賽中獲獎,10門學科由我校教師代表宜昌市赴省參賽並獲一等獎,其中,語文、數學、英語、化學、政治等學科由我校教師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競賽分別獲得一、二等獎;省級以上科研課題11個,其中,《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的實踐研究》系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重點科研課題,《湖北省高中歷史「三年四維」目標管理實驗》等課題已先後通過省級驗收。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的一生發展作準備」的辦學理念,以「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發展」為培養目標,實行開放式辦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成為宜昌市對外教育文化交流的窗口學校,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夷陵中學素以校風淳正、治學嚴謹而著稱。我們崇尚「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學校一切活動均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遵循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和成長規律。我們結合全員寄宿的辦學特點,通過不斷探索,初步形成了科學的管理體系、育人體系、課程體系及評價體系。我校堅持開放式辦學原則,把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結合,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培養和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園網、現代遠程教育網和國際互聯網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面向未來,走向世界,充實和提高自己。學校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在實踐中求真知、長才幹,增強社會責任感,獲得向成年過渡的積極體驗。我校全面開放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形體房,為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拓展天地;廣泛開展「二課」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開放的課程體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校本課程學習,形成了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教育教學模式和為學生自主性學習創造多種條件的開放式辦學格局。《光明日報》2002/5/22)、《中國教育報》(2002/5/3)、《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湖北教育報》、《湖北教育》等媒體多次報道我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先進經驗,1999年以來,省內外150餘所兄弟學校先後來我校觀摩學習。
近幾年來,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綠色學校」、「湖北省文明單位」、「湖北省普通高中示範學校」、「湖北省綠色學校」、「湖北省普高研究性學習試點學校」、「湖北省初中等學校教育信息化示範項目計劃學校」、「湖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北省巾幗文明示範崗」、「湖北省校園管理先進單位」、「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服務集體」、「湖北省優秀考點」、「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園」、「湖北省學生軍訓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百家食品衛生先進單位」、「湖北省綠化先進單位」、「宜昌市十大人才工作先進單位」、「宜昌市示範學校」、「宜昌市名牌學校」、「宜昌市文明單位」、「宜昌市科教興市先進單位」、「宜昌市教育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黨委多次被評為宜昌市宣教戰線「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領導班子多次被市教育局評為「五好班子」。
2002年5月,我校以綜合得分94.66分(其中辦學條件全省第一)的高分通過省政府教育督導室評估驗收,2003年3月順利通過復評,成為「湖北省普通高中示範學校」。
2002年9月,我校被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教育廳確立為中央文明辦資助的全省兩所「宏志班」承辦學校之一。
2003年11月,湖北省第19屆省重點中學「宜化杯」田徑運動會在我校舉行,全省32所省級重點高中、2所地市級重點高中派出代表團參賽,這是此項賽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設備設施最好(首次使用塑膠跑道運動場)的一屆比賽,各項准備工作充分,得到省市教育廳(局)領導和所有參賽代表團的高度評價,宜昌市人民政府特別頒發「突出貢獻獎」。
2007年高考,宜昌夷陵中學成績喜人。全省文理科前10名中,夷陵中學佔有5席。周堯以695分摘得全省理科第一名,候傑、馬傑靈分別以687分、681分,占據全省理科第三名、第九名。張秋婷、姜晨分別以624分、623分,占據全省文科第五名、第八名。其中,張秋婷還成為宜昌市高考文科狀元。
2006年高考,宜昌夷陵中學趙君秋以647分,奪得全省文科狀元。劉玥岑奪宜昌市理科狀元。
網路還是有用的。
❹ 宜昌夷陵中學面向整個宜昌市招生嗎
我是夷陵中學的一名學生,夷陵中學除了在城區招生還有來自縣區的。專門有一個宏志班,一般都是家庭條件不太好但是學習成績優異的縣區學生。
❺ 宜都一中的重點班和夷陵中學的平行班進哪個好
我是夷陵(後簡稱10)的,有幸進入了該校重點班,讓我來說一下吧:
1.我認為10的老師比宜都要好,要負責,畢竟是省重高,怎麼也不可能砸自己的牌子.而且近年來縣區的許多優秀的老師同學紛紛湧向10,比如:07屆兩個重點班老師都來自枝江1中,年級常進前10也有近過半是縣區來得學生.
2.就宜都而言,文科挺出名是真的,但理科真的沒聽說過有什麼成績,所以我的意思是,你如果傾向於理科,請務必來10(10這兩年很重視理科,成績也相當不錯),文科近年10也有不小的成績,只是不及理科重視,學校也喜歡低調宣傳文科,似乎文科10很不景氣,但從過去的成績可以看出,10文科老師是一流的,方法是一流的,只要自己肯努力,沒什麼難得.另外,有認識的07屆宜都來10的同學有相當牛B的(理科,文科都有)
3.總體看10的校風很不錯(至少我那個班是這樣的,但畢竟是學校,肯定也有不足),環境也不錯,很安靜.大家多是市內有相當水準的學生,在一起也可以取長補短.
4.對於1本問題,10是這樣的:重點班(2個)接近100%,平行班20%左右,每年大約33%左右的一本率,本科基本都可以,只要3年別放棄自己.
5.只要努力,取得大型考試的好成績(前50吧),就可以保證分科時進入重點班,好處就不說了.
6.注:高1活動比較多,其他時候就少了,但學習和休息時間自認為較有些學校很是合理 一些.
總之:要我說,來10吧,只要對自己負責,10就一定會對你負責.
❻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的學校歷史
成長階段(1949-1965)
一、沐浴春風獲新生
1949年7月,宜都解放,該校由人民政府接管。8月,全校教職員工參加了人民政府主辦的「暑期教師講習會」。 結業後,原教職員工基本留用。隨後,縣委委派解放前曾在宜都一帶搞黨的地下工作的王素任該校校長。又經縣委決定,將湖北省私立宜都清江中學(由曹子龍兄弟在抗戰勝利後於私立宜都清江中學原址辦的,不是該校之前身)並入該校。仍用「宜都縣立初級中學」校名,暫用舊學制,教材是新編的臨時課本。當年9月如期開學,當年錄取新生238名,分甲、乙、丙、丁、戊五個班 每班40餘人,乙班為女生班,戊班全是城關鎮的學生,其他三個班為各鄉鎮的學生。當時全校在籍學生16個班759人,教職員工63人。1949年12月20日,縣政府授予學校「宜都縣立初級中學」的校印,從此,這一天也被定為該校的校慶日。
一經解放,該校即著手破除舊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學秩序,遵照並貫徹執行黨和政府有關教育的方針、政策、計劃、指示等,積極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切實向工農開門,肅清封建教育思想,組織全體教職員工投身革命運動,學習時事政治,學習蘇聯教育經驗,致力改革教學。廢除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學校領導體制,建立以校長為首的有教職員工和學生代表參加的校務會議,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廢除訓育處,設教務處(後改為教導處)、總務處兩處。取消公民課,開設政治課,講授《共同綱領》、社會發展史和時事政策。提倡勞動教育,開展艱苦建校等活動,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輪流勞動,拆舊樓,平場地。1950年冬,我縣普遍展開了土改、鎮反和抗美援朝三大運動。全校師生組成三個宣傳隊,帶了腰鼓、秧歌、快板、歌詠等文藝節目,分赴農村慰問演出,還參與鬥地主,丈量土地,既配合運動開展宣傳,又直接經受鍛煉。1949年下學期和1950年冬季,不少學生響應黨的號召,踴躍參軍參干。1951年,全校師生慷慨解囊捐獻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
1952年春,增辦一年制短師和三年制初師各一個班。從這年起 改為秋季始業,秋季新招的一年級實行新學制,採用全國統編教材。此時,學校已有較大發展,在籍學生已發展到20個班1093人。由於切實向工農開門,招生時優先錄取工農子女,對其確有困難者評發人民助學金和臨時困難補助費等,學生中工農子女的入學率得以逐年增加。此時,董化接任了該校的校長。
1952年寒假,全校教職員除幾位老病者外,均赴省(武昌)參加思想改造運動。全省3000多名中學教師參加,時任湖北省的省委書記、省長李先念專程到會作了《人民教師必須進行思想改造》的重要報告;省政府副主席程坦親自主持,省委宣傳部長、教育廳長等負責日常工作。會議歷時100天,共分三個階段:一是大張旗鼓地進行正面宣傳,打破對思想改造的顧慮,端正學習態度;二是痛下決心,大膽揭露自己的舊思想(重點是封建思想、奴化思想和法西斯思想),亮出病患,以備治療;三是用工人階級思想自我檢討、分析批判。這些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都有與時俱進、改造自己的強烈願望,加之感受到了黨和人民政府的溫暖,便自覺「敞開心扉給人看」,「競掃穢瑕換新天」,「金丹換骨脫凡身」。1953年4月,思想改造運動結束,教師返校,開學上課。
學校各種組織也相繼建立起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自1950年在校建團以來,到1953年時,已發展團員104人,而且建立了團總支部。在校少先隊員人數也較1950年建隊時大有增加。學生會1953年建立,在配合學校行政組織學生學習和開展各項活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時,廣大學生勤奮向學,蔚成風氣;全校教師通過解放以來的各項政治運動,提高了思想覺悟,擁護黨的領導,自覺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為了加強黨對學校的領導,上級除了繼續委派共產黨員來校擔任校長、副校長外,而且開始在教職工中發展黨員。此時,在校內,最高決策機構是由校長主持的校務會議,負責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執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計劃、規定,制定學校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學校八教學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重視了教學的計劃性,加強了基礎知識的教學,試行了新的教學方法,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當時,教育部所規定的課程均已開齊,一律使用全國統編教材。同時,學校也堅持五育並重,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校長、主任既領導教學,也抓德育。該校從1953年開始試行並在1955年推行「勞動衛國制」標准,組織學生參加建校和種菜等勞動;在學生中,以英雄人物命名的體育鍛煉組紛紛建立,體育活動蓬勃開展,衛生保健工作也抓得卓有成效,學生體質明顯增強;課外文娛活動也頗為活躍。
從1953年起,加強了以集體主義為中心的道德品質教育和勞動教育,至1954年又加強了對學生的升學和參加生產勞動的思想教育。1955年教育部頒發《中學生守則》,該校據以向學生進行德智體諸方面的規范教育。由於正確地貫徹執行了黨的教育方針和知識分子政策,經過幾年的努力,至1956年,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政治空氣濃厚,學習環境適宜,學生勤奮於學,教師潛心於教,形成了良好校風,教育質量也頗高,在宜昌專區已經小有名氣。
二、躋身完中受挫折
1955年2月22日,根據國務院[1955]國政常字第13號文件,將枝江縣並入宜都縣。這樣,該校的招生范圍也要擴大,加之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宜昌專署教育局決定,從1956年起,該校開始增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校名也自此改為「湖北省宜都縣第一中學」,各學科都用全國統編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語文課試分漢語、文學兩科教學。建國7年來,在黨的領導下該校已初步摸索到了辦社會主義中學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即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以教學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育質量逐年穩步提高。
1957年6月,黨在該校開始建立黨支部,趙文科為第一任支部書記。在黨支部具體領導下,全體教師認真學習黨的整風文獻,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學校各項工作井然有序,穩步推進。
1957年10月,上級任命管先潤接任校長。1958年元月,新任黨支部書記明振環到任。明振環,山東高密人,抗日時打過游擊,49年的南下幹部先在武漢水電學院當組織部長。管先潤,沙市人,原在宜昌地區公安處偵察科任職,因年輕有為調任姊歸縣公安局副局長,58年政法支援文教才調來宜都一中任正校長。兩人一到任,即均被任命為縣委委員,這在一中校史上,是空前的。僅此令不少一中人至今談起來仍興奮不已。1971年3月,管先潤調到宜昌師范(即後來的宜昌師專)任書記,直至退休。明振環則在該校一直工作到離休,1993年5月18日病逝。
從1957年12月開始的全縣教師集中開展的整風反右運動至此也已結束,4月開學上課。為了貫徹黨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學校進行教育大革命。開展勤工儉學活動,辦起了工廠、農場、把生產勞動列入教學計劃。但是,由於當時對黨的這一方針領會不夠,理解片面,加之「左」的思潮的影響,以至在這年秋季,學校將高中部師生投入大辦鋼鐵運動,分期分批拉到江家灣去挖煤洞、采礦石、建土爐煉鐵;先後兩次將初中部師生派到百里洲去幫助生產隊撿棉花、搞冬播;留校的師生也辦起了各種小工廠(場),建起了小土高爐,還種試驗田,放衛星,奪高產,搞大躍進。
這半年通過參加煉鐵、辦廠(場)、支農等活動,廣大師生雖經受了勞動鍛煉,所辦的小煉油廠還煉出了人造石油和機用潤滑油,受到縣委的精神和物資獎勵,但是在整個1958年下期,勞動時間多,讀書時間少,教學受到了沖擊。三年困難時期,根據國務院和教育部的有關「保證師生身體健康、勞逸結合」的通知精神,該校也作了一些具體調整。但是,由於急躁情緒和「左」的思潮影響,某些調整措施則是不適當的。如停開體育課,把體育課時間用來搞開荒種地;在遭受自然災害生活極為困難的1959­—1960年,還在搞大兵團作戰,拖出高中一、二年級師生到江北安福寺附近開荒種糧;調初中部師生到窯灣築堤建水庫養魚等等。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也相對地減少了教學時間,不利於師生勞逸結合,影響了教育質量。而且從1958年教育大革命以來,批了當時蘇聯的一套所謂「修正主義的教育教學模式」。自己的教育教學模式又還在摸索之中;原用的統編教材被擱置起來,而採用本省暫編的試用教材;有的學科即使還在使用統編教材,也搞「砍換刪補」,上躍進課。這些也都影響了教育質量。再者,由於接踵而至的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該校錯劃了一部分人。不少老師竟在一夜之間,或被批判,或被遣送回鄉,更有甚者被送去勞教了。1958——1959年,開展反右傾運動,學校開始批「白專道路」、「拔白旗」,有的教師被清理出校,校長管先潤也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革職下放到農村勞動,又挫傷了一些教師的積極性。
盡管有如此種種困難,但廣大教師還是自覺接受黨的教育,努力培養自己愛國愛黨的感情,擁護社會主義,兢兢業業地鑽研業務,致力教學。從解放後到1960年止,學校涌現了一批名師。語文組先後有楊子健、廖致亭、鄭應時、喻信、向震、艾壽彭、張壽彝、陳瑋、張念親、陳克銘、鄒繼賢、張朝正、彭琳、劉武揚、陳少元、李明炎、李光縣、餘子光、鄭啟春、黃昌恆、譚范甫、蒲元、胡敦禹、韋啟良、龔萬樹、朱萃玉、張文斌、張家恭、劉枝榮等。數學組先後有李蔭青、張澤湘、黃在華、劉華民、劉百臻、周邦憲、向子玖、黃世熾、張紀、劉克作、鄧希賢、余良幸、李先澤、廖蓋亞、覃秀瀑、淡懋田、杜代耕、李承勛、曾幼安、田學孟、唐厚炎、王曙亞、向從榜、王行聖、鄭蘭彬、閻友法等。理化組先後有卞嘉樂、向榮楚、李緒述、李全楚、杜集注、吳特生、周永年、鄢子明、王伯歐、王繼倫、劉行偉等。外語組先後有敖燮遠、余伯常、王和甫、劉鈞、楊振曄、汪宗甲、楊勇豪、汪紹珍、喻仁安、鄧承海等。歷史組先後有凌鳳翔、馬正英、廖明衡、胡萃華、胡懷民、李致和、梁承茂、胡保田、高科興等。地理組先後有鄭大珍、李遜之、張璞臣、曹建安、譚陛階、楊先全等。美術組先後有曹月初、程光哲、吳章彩(也教語文)、張廉光、黃桂滔等。體育組先後有龔昌佐、張楚、陳福會等。宜都一中當年的學子對這些先賢師尊們的道德文章,至今仍念念不忘;尤其敬佩鄒吉燁校長的雲水風范。
鄒吉燁先生19世紀40年代畢業於武漢大學外語和歷史系,抗戰勝利後來該校任教英語和歷史,並任教導主任。解放後歷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他處世為人,儒雅可親;學識淵博,治校有方。1952年就被調到宜昌師范(即後來的宜昌師專,現在的三峽大學)任副校長,1958年又上調到省屬重點高中水果湖中學任副校長、校長,直至退休。1988年,該校舉行50年校慶,鄒吉燁先生特填詞《調寄沁園春-敬賀枝城市第一中學建校五十周年》一首,憶昔望遠,情深意長,茲錄於下:
猶記當年,短巷書聲,遜閣燈光。有清江逶迤,瀅瀅灧灧,大江東去,浩浩湯湯。涇渭分明,文質互見,蒼翠青蔥看宋梁。人未老,既滋蘭樹惠,四有流香。 憶昔若菊相將,共指點山水話高長。賴鐵肩妙手,開宗立論;校慶五秩,天和文章。本固干強,百年大計,萬國衣冠囑炎黃。重寄語:學書且學劍,志在興邦。
發展階段(1977-1997)
一、撥亂反正抓教學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幫」,該校也因之在政治上重獲解放。特別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整頓恢復,該校各項工作都有了明顯可喜的進展。
1976年10月以後,在揭批「四人幫」的同時,該校即著手重建和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其時,學校只有高中部11個班,學生617人。1977年伊始,即採取補救措施,對高二年級已經分定的各專業班,適當增加文化課的課時和內容,使這部分學生在畢業前能盡量多學點文化科學知識。6月,縣委派來工作組,由彭義全任組長,宋光明任副組長,領導抓綱治校。同時,對學校領導班子作了一些調整,彭玉全兼任學校黨支部副書記,主持學校黨支部的工作;宋光明兼任學校副校長,主管教學工作;楊萬忠主持教導處工作。9月,該校經縣確定為重點中學,校內也在各年級辦起了重點班,畢業班還按文、理分科。至此,停止分專業班,開始注重智育,抓書本知識,抓課堂教學。
1978年5月,根據縣文教科通知,廢除校革委會之名,劉才雄由校革委會第一主任改任校長;教導處增加了周心順、汪應雄兩位副主任,由周心順主持教導處工作。學校認真貫徹「全教會」精神,試行重新修訂的「中教五十條」,執行部訂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教學工作被提到重要位置。廢止了教師按連排編制,恢復按學科分別組成的教研組、備課組,開始注意發揮骨幹教師的作用,以老帶新開展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學習全國統編教材與大綱。
1978年秋季招生,廢除了推薦制,仍實行通過考試擇優錄取的招生制度,並從這年秋季高中一年級開始,各科使用統編新教材,並要求各科教學均須依據全國統編的大綱和教材,從實際出發,注重「雙基」,注意查缺補漏,努力提高質量。
德育工作擺在了重要位置。從1977年以來,開展「學雷鋒、樹新風、創三好」活動,用正面典型教育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勤奮學習,遵守紀律,力爭好成績,以挽回「四人幫」所造成的損失。體育衛生工作和勤工儉學活動,都逐步得到正常開展。
這兩年,學校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極「左」的影響還存在,教學的中心地位還沒有確立起來,學校幹部或多或少還心存餘悸,教師的積極性也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二、抓綱務本邁新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校的局面就煥然更新了。
從1979年起,該校開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上來。根據「調整、整頓、改革、提高」的方針和「中教五十條」精神,宜昌地區和宜都縣都確定該校為重點中學,對該校領導班子作了進一步調整。1979年2月,調來馮星輝任校長,10月調來王德茂同志任黨支部書記。1980年下期,新任命的教導主任張文海和前一年任用的兩位副教導主任周心順、汪應雄,都是從該校教師中提拔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年富力強。1981年秋,馮星輝同志調到夷陵中學任校長,9月,上級又調回劉才雄同志繼任校長。經過幾年調整,該校領導班子得到充實和加強。按「中教五十條」的規定,該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又設有校務委員會,校務委員會由校長主持、各部門負責人及教師代表組成。學校定期召開校務委員會,廣泛徵集意見,共商學校大計。同時,學校重新確立了全面貫徹方針,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抓綱務本」,把學校中心工作轉移到教學上來。尤其是校長劉才雄同志不僅一身正氣,治校有方,而且以身作則,作風扎實,雷厲風行,學校的局面迅速改觀。不少的教師開始在政治上積極爭取進步,業務上扎實鑽研教學藝術,潛心教書育人,有的教師,如已經平反且又重返教壇的張文斌老師已在沖破舊的框框,學習和探索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廣大教師已經成為該校全面貫徹方針、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開創新局面的堅強依靠和中堅力量。
隨著撥亂反正工作的進展,該校原有冤假錯案得到了清理、改正,所有被錯劃的「右派」都得到平反,並得到恰當地安置,另外還解決了7名教師的夫妻分居問題,安排了11名家屬及子女就業,先後解決了63名教職工的住房問題。廣大教師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經濟待遇、生活條件也得到了不斷改善,積極性大大地調動起來了。
在注重智育的同時,學校也加強了德育工作。1979年先在學生中進行民主與法制的教育,接著開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宣傳貫徹《中學生守則》;繼1977年以來持續開展「學雷鋒、創三好」的活動,並自1981年以後,持續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教育活動,從1982年起,將每年三月定為「文明禮貌月」,開展爭創「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學生」的活動。通過表彰先進,引導和激勵學生蓬勃向上,健康成長。平時注意加強政治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特點,開展了辯論賽、「模擬法庭」等活潑多樣的活動,大力表彰先進,宣傳好人好事。1986年,學校召開了首屆團代會、學生會,選舉產生了新的團委會、學生會。經過幾年的實踐,摸索出了一套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較之前幾年有了明顯的提高。1986年7月,根據省教育廳文件(016號),該校王晨、余麗華兩同學分別獲得省「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稱號。
1980年下半年起,學校開始貫徹上級有關辦好重點中學會議的精神,進一步端正了辦學思想,明確了重點中學之「重」,在於教學質量高,在於模範地全面正確地貫徹方針。因而確立了「抓綱務本,重法求實」的教學指導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不再按成績分班,不搞重點班與普通班;建立健全了教學管理制度,狠抓教學環節的落實;控制考試次數,不搞考分排隊;嚴格控製作業量,不搞題海戰術。同時,要求教師教學必須緊扣大綱和教材,認真扎實備課,狠抓「雙基」,改進教法,培養能力,發展智育,提高45分鍾的教學效率;並要求各教研組加強教學研究活動,不斷總結經驗,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這樣,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從1980年高考起,該校每年都有畢業生考上清華和北大之類的全國著名重點大學。而在「文革」前的十七年裡,只有一個考生考取北大。1984年起,學校進一步加強了教學和教研工作,確立了「以教帶研,以研促教,教研結合」的工作思路,要求各教研組每學期制定詳細的教研計劃,並由教導處負責督促實施。對高三年級的教學,學校予以了高度重視,加強了高三教師的配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復習備考計劃,成立了以校長劉才雄為組長的復習備考領導小組。1984年高考,該校大中專上線人數達到189人。這是該校歷史上上線人數最多的一年。1985年高考,該校榮獲宜昌地區第二名,理科上線人數居九縣一市之首,尤其是文科考生王仲秋以567分的優異成績奪得全省文科狀元稱號,被北大錄取。
在體育衛生工作方面,1979年下期重新開始貫徹《國家體育鍛煉標准》,1980年又貫徹教育部、衛生部、國家體委等幾個單位聯合發出的《加強學校體保衛生工作的意見》,學校逐步健全對體育衛生工作的領導,把它納入學校重點議事內容,並加強督促檢查,切實開展工作,學生的體質明顯增強。1984年2月,學校接受並通過了宜昌地區行署教育局對該校貫徹落實兩個「暫行規定」的檢查驗收,學生的體育達標率超過了70%,名列驗收合格的7所學校之首。學校的勤工儉學也取得了出色成績,1985年和1986年,該校連續被評為宜昌地區「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總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校在黨的領導下,經過撥亂反正,整頓恢復,沿著黨的教育方針指引的正確軌道前進,領導班子對辦學指導思想日益明確;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廣大教師勤懇負責,教書育人;莘莘學子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尤其是學校的環境面貌、教學設備和師生的生活條件等改善之大,即使是在興旺的十七年也是無法比擬的。
三、內部改革皺春水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改革浪潮滾滾而來,為增添辦學活力,1989年,該校邁開了改革的步伐。元月,學校召開了第六屆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宜都一中教師課時補助方案》、《教學質量獎方案》、《文明禮貌考勤獎的規定》等規章制度,率先打破了「大鍋飯」,對於革除「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績」的積弊起到了積極作用,讓教職工認識到干多干少,干好乾壞就是不一樣,激發了工作熱情,有效地促進了教育教學工作。
1990年秋季,上級對學校的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任命周振佩同志接任校長,劉才雄同志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又任命李光林為教務處主任。1992年春季,劉才雄同志調到市教育局任巡視員,上級調來鄭蘭斌同志任學校黨支部書記。連同原有的兩位副校長喻可昶、王宏遠組成了新的領導班子。新組建的領導班子有魄力,有能力。緊跟形勢,大刀闊斧改革內部運行機制;順應民心,竭盡全力修建教工宿舍。
1993年,學校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在全市率先試行以「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和崗位責任制」為內容的「四制」改革。首先是制定並實行了校長負責制。校長具有學校的決策權、指揮權、人事權、財經權。校長對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學校的全面改革、保證辦學方向和培養「四有」新人,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德育工作、隊伍建設和行政管理,對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的福利待遇等方面負有全面責任。
其次是進行雙向選擇,實行教師聘任制。其基本做法是:一是公布聘任條件、原則以及各個崗位編制數,同時成立聘任領導小組;二是由校長提名並按幹部管理許可權上報、任命中層幹部;三是個人申報崗位,各處室年級組負責人按編制數在應聘人員內舉薦本單位的聘任名單;四是經過聘任領導小組充分協商,確定受聘人員。五是校長頒發聘書,並簽定聘任合同。實行聘任制後,聘者和被聘者都有解聘和辭聘的權利。對於落聘者,學校安排做其他工作,也鼓勵另找單位;對於拒聘者,按編外人員處理。
三是根據不同的工作種類制定了崗位責任。以職定責、定權、定目標,嚴格考核,獎懲分明。
四是實行結構工資制,學校大膽改革內部管理,將工作量、工作績效與經濟效益掛鉤,多勞多得,優勞多得,同時,考慮到崗位有別、年齡有異,適當注意平衡。形成了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良好運行機制。
❼ 宜昌市一中和夷陵究竟哪個比較適合我
這是我去年看到一中和夷陵爭吵時寫下的東西,你可以看一下。
在這里我不想呼籲什麼,說什麼不要再吵了,那都是無用功,畢竟在宜昌這是兩所最好的中學(可能大家不那麼想,總覺得自己的學校最好,其他學校怎麼能來相提並論!),初中的優等生畢竟有限,大家都想招到最好的學生來續輝煌,所以這樣的宣傳……
身為夷陵的學子,我們聽著老師給我們講著我們的輝煌,我們當然信以為真,畢竟夷陵中學這幾年考的好一些,這是事實,我想沒有什麼好爭論的。但是我們可以想像與此同時一中的老師是如何向他們的學生講述他們的輝煌的。我們不能否認別人的成績而誇大自己的成績,我們說一中那麼多虛假,無論對學生對社會說了那麼多謊話。那麼我們的學校呢?我只能說,我不知道,將心比心,可能我們的學校也有不少水分(我只是聯想一下!)
兩所學校,無論如何為了以後,為了將來回說些什麼,宣傳些什麼,我們都可以理解,但是當謊言一次一次的混淆視聽,當有些人破壞了道德的底線,我們應該聽誰的?
我那麼聽說過:10中學2007年高考有8項第一,是教育局公布的,權威性不言而喻!那麼一中呢?他們說他們有10項第一!這又是哪裡來的?還公然在網站上發布,還有些家長聽信後說:「還好來了一中,要不然都被10中學騙了,我們的孩子就來一中,真正的素質教育!」我聽著真是想笑,於是自然教育局下令一中就停止了10項第一,現在不是沒有宣傳了嗎?由此看來,到底誰的第一是真的顯而易見!
對於這件事,我們該說什麼呢?聽誰的呢?10的都覺得10是對的(從我們的角度來說自然我們對,還有教育局的認可),那一中的同學也自然聽信自己的學校,人為自己的學校對的,這也無可厚非。那我們?怎麼辦?兩個學校各執一詞,這時候拿到我們來各自譴責人家的錯誤,人家的卑鄙,人家的謊言嗎?不是的,將心比同一理,大家聽到的不一樣,都有水分,真理在學校之間永遠不存在!
又說道素質教育:我不清楚一中的情況如何,我可以談談10的活動,我想我們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吧!高一上第一個重大活動是合唱,在九月底開始。然後十月份就是體育藝術周。這期間有高一的朗誦比賽,化學游藝晚會,攝影繪畫書法比賽。高一和高二文科班的歷史劇比賽。高二的英語朗誦比賽。然後是三天運動會,最後是閉幕式,也就是文藝晚會,每個班排節目!高一上的活動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了。到了高一下,主要是球類運動會,籃球,足球,排球,還有全明星賽。向我們(本屆高一)到最後還有英語和語文的兩個演講比賽。這都是比較大型的活動,小的放鬆休息我就不列舉了!難道我們不素質教育嗎?在大宜昌市還找得到第二所學校嗎?不會了。一中的活動不會比我們更多。誰說我們死搞?我們就是素質教育!
我現在想說:學校現在發展越來越好,也很民主,暑假要建水果超市還有體育館了(喊了十多年的口號總算要實現了,領導說資金預算都到位了,暑假開工),現在高一(我高二了)自己選禮服(10網站上有,他們選的是豪傑春香里的樣式,太平鳥定做,不知道什麼時候發,我們就沒這個運氣了)
06屆生源10首次高過一中,07屆33分以上過了半數來到10,08屆30分以上大多是都在10具體數據記不到
我畢竟是10的,我不會說一中哪些不好,在旁人看來也都是表面,我只能說,如果你來到這里,你不會後悔的!
你選好後無論結果如何麻煩告訴我一下,畢竟我打了那麼多……
❽ 夷陵中學和宜昌市一中 文理那科比較強
我是夷陵的2010畢業生,是學理科的。
平心而論,在校的時候我討厭夷陵中學,但是說實話夷陵在管理方面比一中更嚴格,而且高三復習更成系統。
其實你自己看去年的報紙,一中的一本上線人數遠遠小於夷陵。文科一中差不多隻有70+,而夷陵是160+。一中理科160+,夷陵理科180+。
但這幾年一中夷陵的尖子都是兩個學校輪流,畢竟我覺得優秀的人到哪裡都差不多,一中的尖子當初上夷陵也一定是尖子,夷陵的尖子去一中也一樣是尖子。
其實綜合能力方面,我沒有說法,兩個學校最後拼的還是升學率。夷陵今年有2個學生都是沒有任何奧賽獎項,然後因為綜合能力很好報送了浙大。
不論你要進哪個學校,一定要盡量找關系進師資力量最好的班!這很現實。一中夷陵的平行班也出人才但是比起重點班的人的發展還是差很多。
如果你讀夷陵中學,一定要堅持住讀,我個人覺得住讀生生活更有規律,更便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