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港式茶餐廳設計特點有很多,都有什麼呢
港式茶餐廳始於香港,在大陸已經悄然興起,港式茶餐廳擁有與西式快餐廳一般的運營方式,以大家消費人群為目標客戶,可以說港式茶餐廳走的是大眾化和親民化的線路。
因為其省時省力的服務項目,及其多種多樣的美食店類型與有效的價錢而廣火爆,以至變成大家生活不能缺乏的一部分。許多想要加盟代理茶餐廳的人都是在勤奮找尋港式茶餐廳設計的對策,與全部的飯店設計一樣,茶餐廳設計藉以突顯茶餐廳文化藝術。
2、茶餐廳大廳與包廂區域設計
相對性與包間來講,茶廳在茶餐廳中歸屬於一個半敞開式的室內空間,布局要比散座注重一些,而包間就需要注重整裝裝修布局的風格了。茶餐廳中有那麼幾類包間風格:新中式風格、休閑娛樂風格、綜合性風格。新中式傳統式風格可配備精雕細琢的古典紅木傢具、鏤花窗門,古典風格綢緞乃至刺綉圖案的靠背、枕芯,具備傳統式民族風格的蠟燭台、小燈籠,給人一種古時候皇室的覺得,休閑娛樂風格以舒服為主題風格,全部的陳設設計看上去都十分綿軟悠然自得:光亮的尼龍布料布藝沙發,大棵的綠植,設計精緻具備科技感的茶器,都把人馬上帶到一種釋放壓力的情況。
Ⅱ 「悅港茶餐廳」的港式英語翻譯,謝謝!
中國解放前有過上海的洋涇浜英語,港式英語倒是頭一次聽說。香港是英國殖民地,使用的都是標準的英式英語,不存在港式英語。由於香港的自由港特點,漢語倒是受英語及其他語言的影響產生了港式漢語。所以你所說的 「悅港」 要麼用香港慣用的拼音 Yue Kong Restaurant,要麼半英半港寫作 Happiness Kong Restaurant,要麼用全英語寫作 Happiness Harbor Restaurant。
Ⅲ 如何開一家正宗的港式茶餐廳
作為最草根、最本土的飲食場所,港式茶餐廳究竟具備什麼特色。對於香港人來說,這個不會是一個問題,不過,如果要有系統地向外推廣,整理歸納也是需要的。概括來說,港式茶餐廳的特色包括:第一,集中西飲食文化於一身,午市套餐既可以是俄羅斯羅宋湯配梅菜扣肉飯,又可以是中式老火湯加肉醬意粉,各適其適;第二是價錢便宜,十元八塊已有交易,普羅市民也可以負擔;第三是食品多樣化,一間小小的茶餐廳,餐牌隨時有過百項選擇,粥、粉、面、飯一應俱全,甚至餐牌上沒有的,只要你講得出,他們都會盡量混搭(MIX AND MATCH)炮製,極富彈性;第四是不重形式,只求傳意的有趣術語,例如用「OT」代表檸茶,「靚仔」、「靚女」代表「白飯」和「白粥」,又有「茶走」、「加色」、「飛沙走奶」等,都令人發出會心微笑 在香港,大街小巷,無倫是繁華鼎盛的中環,還是僻靜的屋村裡,都必然有茶餐廳的存在。香港人的一日三餐,有不少都是靠茶餐廳解決的
Ⅳ 想知道香港茶餐廳的相關問題…
歷史 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4]早年香港只有高級餐廳(當時稱為西菜館或餐室)會提供西式食物,而且收費昂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受西式飲食風俗影響日甚,冰室遂相繼興起,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冰室當時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以三文治、奶油多士等小食,部分更設有麵包工場,製造新鮮菠蘿包、蛋撻等。後來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逐漸增加,又與西菜館和餐室的模式結合,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提供傳統中國小炒及歐美食物,後來更發展至晚飯小菜,款式可謂多元化。最早以茶餐廳名義經營的為1946年開辦的中環蘭香閣茶餐廳,1952年開業的蘭芳園則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茶餐廳。時至今日,茶餐廳在香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07年4月,香港政黨民建聯要求政府申請把茶餐廳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政事務局表示會進一步考察和研究,以確認茶餐廳是否符合入選資格。特色 在香港,茶餐廳遍布各區,營業時間不定,通常由早上6時至凌晨1時,旺角等繁忙地區的茶餐廳更可能通宵營業。茶餐廳是一種地道香港食肆,主要顧客是普羅大眾。其主要特色包括:食品多樣化:茶餐廳供應了中式及西式的食品,更有不少香港獨有的飲食(見茶餐廳食品)。這些特色食品,其實往往是顧客隨口而出,在其他好奇的食客跟隨而發展出來,可見香港茶餐廳文化的包容度。一間小小的茶餐廳菜單內往往有數十種食物,選擇繁多,顧客可以隨意搭配,以選擇合適的食品。 講求效率:茶餐廳一般都不收小費,顧客光顧後自行到收銀處付費。而且不需要等候,由點菜至結賬都講求速度。每逢午飯時段,地盤工人、貨車司機以至辦公室職員都會同時光顧茶餐廳。不同階層、行業的顧客在茶餐廳內邊吃飯、邊高談闊論、閱讀馬經等,成為茶餐廳的一大特色。 食品價錢相宜:傳統食肆售賣的食品價錢通常比較貴。茶餐廳裏的一頓飯可能只需20多港元,茶餐廳裏的常餐、快餐會包含飲料,或免費提供清水或熱茶。不過由於現時通貨膨脹,有不少地區的茶餐廳在租金及人工的雙重壓力下,食品的價格已跟大集團的快餐店相差無幾。 茶餐廳與香港文化2004年9月,香港電台在網上舉行「最能代表香港的設計」投票,茶餐廳以1930票獲得冠軍。香港的電視節目、電影、音樂錄影帶等,往往都有在茶餐廳內拍攝的情節,可見茶餐廳的普及程度。例子有動畫麥兜、梅艷芳和鄭秀文2002年合唱《單身女人》的音樂錄影帶。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不少政府高官都曾公開表示愛好茶餐廳食品,作為支持香港本土文化、貼近普羅大眾生活的一種表示,像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部分藝人與名人亦喜歡到茶餐廳,中環威靈頓街的翠華餐廳便以多明星光顧而馳名,門外亦常見狗仔隊蹤影,跑馬地奕蔭街的祥興咖啡室亦常見星蹤。2006年,周博賢以港式茶餐廳為主題,創作了歌曲「我愛茶餐廳」,內容歌頌茶餐廳以及其文化對港人的正面影響;歌手是謝安琪。衍生產品因為茶餐廳的獨有特色,部份飲品和食品會以「茶餐廳風味」作為宣傳綽頭。較常見的包括茶餐廳檸檬茶和茶餐廳奶茶。著名茶餐廳香港島 蘭芳園 中環結志街2號 樂香園咖啡室(「蛇竇」)(原位於中環威靈頓街15號C地下,2008年底暫時休業,2009年5月11日於中環機利文新街重開) 金鳳茶餐廳 灣仔春園街41號 祥興咖啡室 跑馬地奕蔭街9號地下 九龍 澳洲牛奶公司 佐敦白加士街47號地下 美都餐室 油麻地廟街63號地下 澳門翠苑茶餐廳 旺角上海街557號旺角熟食中心2樓8號鋪 維記咖啡粉面 深水埗福榮街62號及66號 連鎖茶餐廳 翠華餐廳/港式餐廳(例如中環威靈頓街15-19號) 新釗記(例如上環德輔道中245號) 銀龍粉麵茶餐廳(例如旺角西洋菜街59號地下) 檀島咖啡餅店 (例如灣仔軒尼詩道176-178號)
Ⅳ 請問茶餐廳適合多少年齡的消費群體~應該針對那部分人!用什麼樣的宣傳方式最好
一定會!原因:
1)適合年輕客戶
2)裝修光線要柔和
3)盡量設置雙人桌
4)要用沙發
5)桌面情趣不能少(比如放一隻玫瑰)當然還有音樂
6)請禁止吸煙
到大中院校發傳單,在商貿街發傳單
Ⅵ 香港荼餐廳飲食文化有關資料
港式地道飲食文化 – 茶餐廳話今昔 對訪港旅客來說,要領略地地道道的「港式文化」,方式有很多。不過,其中最具風味的,莫如花半小時及極相宜的價錢,享受一下港式茶餐廳文化。「茶餐廳」,其實就是港式平民食堂。顧名思義,可以分「茶」的部分及「餐」的部分。其歷史可追溯至戰後,少說也超過半個世紀了。當時,香港仍在戰亂中恢愎過來,人們生活力求簡單,就算外出用餐,很多時都要求簡便的兩餐,或一頓悠閑的下午茶,歇歇腳,聊聊天。又或在炎熱的夏季里,吃幾口涼透入心的刨冰,所以,初期的茶餐廳,亦叫「冰室」,「冰廳」,「茶冰廳」,亦有不少其它名字,如「餐室」,「咖啡室」,「咖啡餅店」,甚至有人索性稱自己的店子作「餐廳」,但老饕家們一看菜牌,便知其脫不了「茶餐廳」的神髓。港式茶餐廳興旺,除本身獨特飲食風味外,與社會及經濟亦不無關系。香港很多新一代家庭,下班後都不喜歡自己做飯,最方便的,莫如到附近茶餐廳享受一頓既便宜又可口的便餐。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受到沖擊,市民消費力受到一定影響,變相促成茶餐廳這類食肆開得有如雨後春筍,旅客亦間接受惠,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再地道不過的港式飲食文化,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下與市民打成一片。說到菜牌,可為人津津樂道。「茶」的部分,必然以獨具風味自家研製的咖啡及奶茶作主打,再配合其它冷熱飲品,當中又以刨冰類最受歡迎,其中「紅豆冰」、「菠蘿冰」,更長期是盛暑時候的熱賣小品。小吃方面,亦是從西方演變過來,但具港式味道的一系列出品,深得本地人愛戴。不少傳統茶餐廳,都具備自己的麵包工場,製作各款咸甜麵包糕餅,於早餐及下午茶時段推出,其中以「菠蘿包」,「雞尾包」,「腿蛋包」,「蛋撻」及「紙包蛋糕」最深入民心,早已達到「港式情意結」境界,不少移居海外的港人,回港第一件事,很可能就是到其心愛的茶餐廳享受一番哩。茶餐廳重點招徠,不難想像,就是那杯咖啡、奶茶,或是那件香氣四溢的包點。「餐」的部分,亦是多姿多采。一間具規模的茶餐廳,必然具備「粥」、「粉」、「面」、「飯」四類食物以饗食客。「粥」,貴乎其綿綿之「粥底」,「粉」則以家傳戶曉之「干炒牛河」為代表,特別注意其「鑊氣」,「面」則以傳統之粵式「雲吞面」、「牛腩面」,及潮州「魚蛋面」為代表。至於「飯」,一般以「中飯西吃」的「碟頭飯」配例湯最受歡迎。具備粥粉面飯,食客就不愁沒有選擇了。早年的茶餐廳﹑冰室等,懷舊味極濃,無論從簡陋的坐位,天花的吊扇,以至簡單的餐具等,彷彿都這么具吸引力,具一份凄迷感,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食品都崇尚簡單,雖不是什麼精緻美食,很多卻極有口碑。菜式一般較少選擇,卻也有其「主打」招徠小品,那怕是一杯紅豆冰,或一件麵包,當食客叫好的消息傳開後,就不愁沒捧場客。下午茶時份,開個小差,或套用港式俗語:「蛇一蛇」,那裡好得過茶餐廳這「蛇竇」,以前「樂香園咖啡室」位於中區皇後戲院側,門口狹窄,最為白領歡迎。急步「閃」進去歇一歇,喝杯奶茶,閑聊半小時,保證上司看不見亦抓不了人。「蛇竇」之「美名」,遂於中區上班一族不脛而走。現時,「樂香園」已遷往威靈頊頓街一處較寬闊的鋪位,然而「蛇竇」一名,亦為人樂道,沒有改變過來,看來,三時一刻「蛇一蛇」這種有趣的白領心態,亦已成為辦公室文化的一環哩!懷舊茶餐廳的魅力,往往是那份不經意的休閑,不經意的發思古幽情,及那些不隨時代改變的招牌味及小吃。店東的那份固執,正好保留著此地土生土長的飲食情懷。對各地訪客來說,茶餐廳這就可以讓他們領略地地道道的港式文化,舊日情懷,在這種瞬息萬變的動感之都,就是來得那麼珍貴! 香港生活,注重高效率及節奏明快的辦事方式。一日三餐,除要求方便快捷,亦要求美味,直接促成港式地道飲食文化-「茶餐廳」的衍生。亞洲金融風暴後,港人的消費力受到相當程度的打擊,於是,標榜價廉物美的茶餐廳,很多時就取代了大型食肆,深受本地人的愛戴及支持。近年,隨著另一港式飲食文化-大牌檔的式微,茶餐廳的經營亦起了點變化,不少亦喜以一類食品作主要招徠,例如「燒臘」,「魚湯」,「魚蛋牛雜」等。這類茶餐廳多自其招牌菜起家,然後加進「茶」及「餐」的部分,擴大其菜譜而成。的確,以燒味作主打的茶餐廳亦有不少捧場客。最成功的例子莫如有多間連鎖店的「太興」。他們善於創新,把燒味的傳統吃法改為西式焗飯吃法,並加進一新口味的配料,如桃子配叉燒,青芥辣配燒肉等,大受香港年青一輩食客歡迎,亦以創新方式,推出「冰鎮奶茶」,把凍奶茶的杯子藏於一小堆冰粒中,賣相獨特,幾個小概念,已經令此新派茶餐廳空前成功。位於灣仔軒尼詩道的「桃園面家茶餐廳」,可算是創新派茶餐廳的表表者。據負責人柯小姐透露,其家族在八零年代是在油麻地經營麵店,後往加拿大發展,回港後原先想朝麵店概念邁進,不過在加拿大居住期間受西餐烹飪的影響,加上碰上做簡便西餐非常出色的廚師,遂嘗試以創新簡餐作主流,配合傳統之麵食,再滲入具台式風味的特式飲品小食,加上較新派的裝修,摒棄了「粥」,「粉」兩大類,而改以一新食客口味的「焗飯」及「燴飯」代替,甫開業即大受食客歡迎,其中以「超級三色焗飯」(煙肉什菌焗雞扒,芝士白汁焗煙肉時蔬配香草茄汁焗豬扒)尤為膾炙人口。材料方面,務求多元化,給客人多一點選擇,擺脫傳統茶餐廳一成不變的「基本步」。甚至最普通的一杯咖啡,亦花心思自行配豆及決定烘焙度,配上奶油混合鮮奶以代替傳統的淡奶,果然令人耳目一新尖沙嘴的「表哥餐廳」,是香港著名導演張堅庭先生的創作。張導演從小就喜歡茶餐廳氣氛,也是常客,卻不太滿意大部分茶餐廳的衛生環境與出品,於是決心自己開業,以其賣座電影「表姐你好嘢!」裡面的「表哥」角色為餐廳命名。他花上不少精神親自監制菜單,務求一新食客口味。連最普通的一件多士,亦堅持用人手打制密度低、傳熱快的麵包,務求烤出來的多士,包面脆香,內里松化,配合用上五種茶葉混合而成的奶茶,可謂下午茶一絕。「表哥」的牛腩、牛筋、膠嫩爽口,咬下即有柱侯香味,中間夾雜姜﹑蒜余香,惹人垂涎。連最普通的一碗白粥,亦以魚骨熬制,滿足食客之味蕾。要談新派茶餐廳,其鼻祖「翠華餐廳」就不可不提了。此集團經營的茶餐廳,引進新思維,新管理概念,不太理會懷舊的一面,而著重以嶄新口味,創意菜譜取悅顧客。取價方面,卻亦公道。其燒銀鱈魚、魚湯、粉面及各款扒類套餐,都極為普羅大眾歡迎,沖破傳統口味的框框,令食客能品嘗到一般傳統茶餐廳所不能提供的味道,對喜歡作新嘗試的香港人來說,的確是一份驚喜,難怪繼「翠華」後,有不少新派餐廳,亦取其經營路線作藍本。新派茶餐廳跟傳統懷舊式茶餐廳的經營方針大相徑庭,他們不會因摒棄舊東西而感可惜,反之,經營者絞盡腦汁,在茶餐廳較低價錢的經營成本前提下,為食客帶來新的驚喜。懷舊或是創新?兩種茶餐廳的經營手法,誰也不沾誰的光。然而,兩者都見證著這輝煌的香港地道飲食文化今昔面貌。隨著社會進步,新一代的食客對茶餐廳亦有所要求,看來,走創新的路線似是無可避免。不過,亦有為數不少的茶餐廳經營者,長期堅持傳統,使港式茶餐廳文化得以保存下去,對訪港的旅客的確是個喜訊,這種文化陪著香港人成長,數十年來見證著這個「亞洲國際都會」的興盛,實在非常有存在價值。不少再度訪港的旅客都喜歡到他們熟悉的茶餐廳享受一頓下午茶,或是吃頓便餐。尖沙咀一家茶餐廳,在牆上放告示牌,歡迎旅客留下名片,日積月累,竟儼然像一個小型聯合國哩!或許他們不懂「飛沙走奶」這些趣怪行內術語,但誰又可以抗拒啡香、茶香、蛋撻香?
Ⅶ 求幾句茶樓的宣傳語
描寫「茶樓」的句子:
難得的一個雨過天晴的午後,慵懶的陽光讓人心收不下,約好幾個女伴坐擁在花紅柳綠的戶外茶樓一起享受這樣的春光。
那我就先在這家茶樓休息一會兒。
他精通茶樓經營,有較豐富的茶藝知識。
這里擁有自己的茶樓、快餐店、酒吧和中式餐館。
我們感到有點口渴,准備到茶樓上去喝上一杯。
港式奶茶及港式茶樓早已廣為人知。
茶樓有編鍾古樂表演,可前去觀看。
酒店另設有中餐廳、茶樓、中小型會議室等。
在靜心等候了一陣子,突然,黃英傑的通訊耳機響起:目標准備離開茶樓,立即行動。
綠葉掩映的銀河茶樓,提供140餘種名優茶品,是親朋好友休憩聊天的理想去處。
受害人當日早上與三名男子於中環士丹利街一間茶樓內飲茶,他們坐於洗手間附近的一張桌子邊。
由於區內老人很多,參加者建議加設老人街,有太極園、茶樓、大戲棚及以唐樓改建成的歷史博物館,為區內長者提供消防設施。
酒店為貴賓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包括住宿、餐飲、美食、茶樓等。
岸邊還停泊著一艘古老的西式遊艇;建築物後方是一條仿古街道,兩邊分布著茶莊、裁縫店、當押店、雜貨店、茶樓、郵局、銀行、商行。
到香港旅遊,沒有上茶樓品嘗點心,旅程就說不上完美!
杭州坐落在中國東南部最發達的沿海地區,以其繁榮昌盛的經濟,多姿多彩的文化,美麗如畫的風景而聞名遐邇,尤其是西湖和湖畔居茶樓更是享譽遠近。
Ⅷ 港式茶餐廳有什麼特色啊
作為最草根、最本土的飲食場所,港式茶餐廳究竟具備什麼特色。對於香港人來說,這個不會是一個問題,不過,如果要有系統地向外推廣,整理歸納也是需要的。概括來說,港式茶餐廳的特色包括:第一,集中西飲食文化於一身,午市套餐既可以是俄羅斯羅宋湯配梅菜扣肉飯,又可以是中式老火湯加肉醬意粉,各適其適;第二是價錢便宜,十元八塊已有交易,普羅市民也可以負擔;第三是食品多樣化,一間小小的茶餐廳,餐牌隨時有過百項選擇,粥、粉、面、飯一應俱全,甚至餐牌上沒有的,只要你講得出,他們都會盡量混搭(MIX AND MATCH)炮製,極富彈性;第四是不重形式,只求傳意的有趣術語,例如用「OT」代表檸茶,「靚仔」、「靚女」代表「白飯」和「白粥」,又有「茶走」、「加色」、「飛沙走奶」等,都令人發出會心微笑
什麼是茶餐廳?茶餐廳是一種起源於香港的快餐食肆,提供揉合了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飲,是香港平民化的飲食場所。隨著香港人口的移動和香港文化的傳播,香港以外的地方也不難找到茶餐廳的蹤影,中國大陸、海外的唐人街等有茶餐廳算是尋常不過。
在香港,大街小巷,無倫是繁華鼎盛的中環,還是僻靜的屋村裡,都必然有茶餐廳的存在。香港人的一日三餐,有不少都是靠茶餐廳解決的
祝你吃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