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發揚光大中國地方戲曲,讓世界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請你擬一條宣傳標語,讓中國的戲曲文化走向世界
搜一下:為發揚光大中國地方戲曲,讓世界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請你擬一條宣傳標語,讓中國的戲曲文化走向世界
② 如果請您為了保護我們傳統的提線木偶戲劇想一段宣傳語,您會想到了什麼
摘要 1、悲歡離合靠它演繹,歡喜悲戚是戲劇;眼前戲腔緩急,一折演得淋漓。世界戲劇日,勿忘那一幕幕經典的演繹,讓我們把中華戲劇傳遞下去!
③ 宣傳京劇廣告詞
宣傳京劇廣告詞:
1、京劇是國粹,想聽就陶醉。
2、崑曲為魂,秦回腔為骨,歷經風雨,國答粹京劇。
3、京劇國粹,絕妙好音。
4、京劇國粹,當之無愧。
簡介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1] 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
④ 三拓旗劇團的劇團簡介
劇團發展至今聚攏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戲劇演員和設計師:朱荔莘、秦楓、史妍、唐夏娃、吳迪、饒松、張聖岳、田雷、曹璐、高捷、王建秋等。將三拓旗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劇團,是所有成員共同的願景。從1996年到2010年,劇團主要作品有:《體驗良心》,《戰爭與人》,《伊庫斯》,《6:3》 (I,II,III) ,《達人未愛狂想曲》,《2008羅密歐和朱麗葉》,《東游記》,《壹光年》,《鬼馬電梯》,《九種時刻》等。 三拓旗——三人成眾 拓展為旗
標志涵義——主體圖案是由一個倒立運動的小人演變而來的;上方的逗號代錶停頓,但沒有終結;眼睛代表心靈之窗,在這里是小人的腦袋。全圖寓意為戲劇的游戲與儀式,主張只有從心靈迸發的力量才能驅動全身,使行動不止。整個標志又借鑒了我們表現「三」或者「OK」時的手勢,這通常是三拓旗成員合影時的常用動作。 成立前的醞釀階段:
1996年10月原創短劇《變》(編導:趙淼/演員:張洋,孫晨,趙淼,王江,潘雷,劉旭,白樺,劉禹,趙里楠,胡藝莎,盧曉宇,張怡,劉禹,尹鵬,趙淼等/地點:北京大望路中學 三樓教室 經過老師同意在開學的第一個班會上演出這個戲。)
1996年11月 原創短劇《黑與白》(編導:趙淼/演員:陳迪,孫晨,張洋,趙淼,王江,潘雷,劉旭,白樺,劉禹,趙里楠/地點:北京大望路中學 四樓電教室 經過老師同意在開學第一個家長會上演出這個戲。)
1996年12月17日 在北京大望路中學成立 初建名稱為: 戲劇電影研究社(三拓旗劇團前身)
創建者:趙淼
第一批劇團正式成員:趙淼,張洋,孫晨,潘雷,盧曉宇,胡藝莎,張怡。
1997年學校寒假 拍攝DV短劇《我們的故事》(編導:趙淼/攝像:孫晨,趙淼/演員:張洋,孫晨,趙淼,潘雷, 胡藝莎,盧曉宇,張怡,劉禹,尹鵬/拍攝時間:2月)
1997年5月 原創短劇《老陳讓房》(編導:趙淼/演員:趙淼,張洋,胡藝莎,盧曉宇,孫晨/地點:北京朝陽少年宮劇場)
1997年 原創短劇《這一夜,我們在一起!》(編導:趙淼/演員:張洋,孫晨,趙淼,潘雷,胡藝莎,盧曉宇,張怡,劉禹,尹鵬。)因故未上演
1997年10月 原創短劇《父親的生日》(編導:趙淼/演員:趙淼,潘雷,張洋/地點:北京大望路中學 一樓教室)
1997年下半年更名為:戲劇電影學社
1997年12月12日 原創短劇《體驗良心》(編導:趙淼/演員:張洋,孫晨,趙淼,胡藝莎,盧曉宇,張怡/舞台監督:潘雷/地點:北京大望路中學 四樓電教室)
1997年參與活動人員:劉禹,尹鵬,白樺,王江,趙里楠,張娜,韓璐璐,筍飛,梁超。
1998年5月 原創短劇《戰爭與人》(編導:趙淼/演員:孫晨,張洋,王江,潘雷,劉旭,胡藝莎,盧曉宇,張怡,王江/地點:北京朝陽少年宮劇場)
1998年8月 原創短劇《走出沙漠》(編導:趙淼/演員:張洋,孫晨,趙淼,趙里楠,胡藝莎,盧曉宇,張怡/地點:北京大望路中學 二樓形體教室)
1998年下半年正式更名為:三拓旗劇團
1998年下半年趙淼設計劇團標志
1998年12月 戲劇《荒誕滑稽戲》(根據達里奧·福戲劇改編/編導:趙淼/演員:張洋,趙淼,潘雷,劉旭/美術:耿建濤/音響:張娜,韓璐璐/地點:北京大望路中學 操場西側形體教室)
1999年至2001年劇團休眠階段(這一階段劇團成員或是報考高校,或是尋找工作。大家都不知道劇團是否還能延續下去,三拓旗劇團進入了為期兩年的休眠期。)
2001年9月26日在中戲 建立三拓旗分社:木門創造社(為期一年)
劇團宣傳語:戲劇是革命的!
2001年加入木門創作社的正式成員:李亮,丁禮寧,孫博,張寒冰,劉洋,高雅,朱珠。
2001年11月底 排練原創劇展《意識流》因故未演出(策劃:傅若岩,趙淼/編導:趙淼/《和尚和尼姑》導演:李亮/演員:趙淼,朱珠,張毅,張寒冰,孫博,付闈瑋,丁禮寧/《國王與馬夫》導演:張毅/演員:趙淼,張毅,朱珠,高雅,劉培,王婷,李亮,丁禮寧/《大學生》導演:孫博/演員:曾光,張寒冰,楊欣/《高中生》導演:張寒冰/演員:楊欣,張寒冰,劉洋,孫博,丁禮寧,高雅,付闈瑋/《結尾》導演:趙淼/演員:孫博,王婷,趙淼,曾光,朱珠。)
2002年10月18-20日 英國戲劇《伊庫斯》(編劇:彼得.謝弗/策劃:趙淼,傅若岩,張毅/製作:傅若岩/導演:趙淼/演員:張毅,劉培,喬智,張洋,周筠,洪雪,張楠,丁禮寧,高艷宏,王梓,張聞宇,黃偉,馮可冉/舞台監督:李亮/舞美設計:尹婷/燈光設計:田建平/化妝設計:張馳,張亞南,孫霞/服裝設計:白潔/劇介設計:趙淼/音響:王建峰/紀錄片:張涵/攝像:孫浩等/地點:北京北劇場)
2002年加入正式成員:張毅,洪雪,周筠,王梓。參與活動人員:張楠,崔甜怡,范超,於慧欣,趙曉璐,史琳,何可人。
2003年7月28日 「非典放鬆游」(演出前一天,為了放鬆疲憊而緊張的隊伍,我們去通州廟上口福樂度假村放鬆。從此,三拓旗開始了一年兩次集訓游的傳統。定期的活動中,我們進行工作總結和部署計劃,開展團隊協作訓練和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在活動中舉行新成員的加入儀式。集訓活動加強了劇團的凝聚力和推動力。)
2003年7月-10月 原創肢體戲劇《6:3》(製作:傅若岩,王建秋/編導:趙淼/演員:馬英娣,吳迪,蔣博寧,王梓,張毅,周筠/舞美設計:茹毅/燈光設計:劉嘉寧/化妝設計:張馳,李峰/服裝設計:白潔/多媒體製作:王建秋/舞台監督:董瑞婧,洪雪/幕後製作班底:李亮,丁禮寧,曹露,崔博斯,高捷,曲鳴,亞楠,張聞宇,黃偉./第一版演出時間7月29至30日/地點:北京人藝小劇場/第二版演出時間:10月27日至29日/地點:北京人藝實驗劇場)
2003年11月8-15日 德國劇本朗讀劇《字母》(製作:傅若岩/導演:趙淼/演員:吳迪,蔣博寧,廖偉,史妍,陳潔/地點:北京人藝實驗劇場)
2003年正式加入成員:王建秋,馬英娣,蔣博寧,董瑞婧,高捷。
2004年2月8日 「上半年度集訓游」(通州廟上口福樂度假村)
2004年12月29-30日 原創新媒體戲劇《三面體》(共同製作:人大十二工作室,三拓旗劇團/策劃:童岩,洪雪,趙淼,王建秋/藝術指導:童岩,徐柯/製作:王建秋,洪雪/多媒體統籌:洪雪/編導:趙淼,林耀華〈馬來西亞〉,下地陽一〈日本〉/多媒體設計:葉笑寒,劉天然,高海倫,霍偉明,曹燕魎 /演員:李少紅,王梓,王建秋,洋洋,蔣博寧/攝像:王建綱/地點:中國人民大學 徐藝美術展廳)
2004年正式加入成員:吳迪,謝亞楠,曹璐。
2004年8月6-7日「下半年度集訓游」(北戴河鴿子窩華北局民航培訓中心)
2005年2月7日「上半年度集訓游」 (通州廟上口福樂度假村)
2005年5月28日-6月12日 挪威童話劇《熊尾巴的故事》(製作:傅若岩/編劇:王梓燁,趙淼/導演:趙淼/製作助理:曹蕾/舞美設計:茹意/燈光設計:崔博斯/音響:史志莉/舞蹈設計:李少紅/前期統籌:王建秋/攝影:姜斯軼,秋秋/演員:王茜,宇菲,區寧,托雅,孫箭,董瑞靖,吳亞楠,夏晶/地點:北京北劇場)
2005年8月10--11日 原創新媒體形體劇《6 :3II》(共同製作:三拓旗劇團,人民大學十二工作室/策劃:童岩,趙淼,王建秋,洪雪,李亮/新媒體藝術監制:童岩,徐柯/製作:王建秋/編劇:李亮,丁禮寧,趙淼/編導:趙淼/製作助理:黃彥卓,孫維維,董瑞靖/視覺包裝:王建秋,謝亞楠,洪雪/宣傳推廣:洪雪,曹璐,董瑞靖,謝亞楠,趙淼,秋秋/舞台監督:區寧,洪雪,孫維維/媒體統籌:洪雪/媒體設計:葉笑寒,施孝武,孫墨,劉茜,王磊/演員:吳迪,周筠,馬英娣,饒松,楊可嘉,孫箭/舞美設計:曹璐/舞美協作:張光偉,王月琛,續航,吳迪/燈光設計:曲鳴/造型設計:胡磊/造型協作:李曉楓/音響實施:史志莉/舞蹈設計:焦璐/地點:北京人藝小劇場)
2005年正式加入成員:饒松,孫箭。
2005年8月17-23日 「下半年度集訓游」(大連,煙台,蓬萊,青島四城游)
2006年2月3-4日 「上半年度集訓游」(通州廟上口福樂度假村)
2006年 參與廣播劇《每個姑娘都單純》錄制(廣播導演:小牙,吾善/配音:洋洋,趙淼,蔣博寧)
2006年3月-6月 參與「中國人民大學首屆青年戲劇節」籌劃與演出工作(策劃:趙淼/製作統籌:蔣博寧,王建秋,洪雪/地點:中國人民大學)
2006年8月2-8日 原創魔幻串燒劇《豆豆的魔法時刻》(出品:中國兒藝,北京晚報/出品人:周予援,杜鵑/演出團體:三拓旗劇團/製作人:姜江,尹璐/編導:趙淼/執行製作/王建秋/舞美設計:曹璐/燈光設計:高捷/造型設計:胡磊/服裝:李曉楓/化妝:何劍,劉嬌/多媒體設計:洪雪/音響設計:史志莉,王劍峰,王君鵬/平面設計:秋秋/外宣:劉紅磊/演員:鄧志鴻,王茜,蔣博寧,吳迪,區寧,饒松,紅安/攝像:王建綱,洋洋/媒 體統籌:下午茶/MIDI:顧峰/特別支持:袁鴻/拼音協力:吳清/舞台監督:史春生,李玲,劉乃閣,石頭,劉羿兩/打擊樂:風雷打擊團/雜技:王騰,張家龍,郭強等/地點:中國兒童藝術劇場)
2006年9月10日 「下半年度集訓游」(通州廟上口福樂度假村)
2006年正式加入成員:區寧,黃彥卓。
2006年12月17日19點30分 在北京南羅鼓巷老伍酒吧 舉行 建社十周年慶典
劇團慶典宣傳語:精彩與眾不同
慶典主持:阿鵬(特邀),洋洋。
2006年慶典籌備組成員:洋洋,王建秋,洪雪,趙淼,王梓,饒松,黃彥卓,張涵,州州。
2007年8月-9月 原創形體戲劇《6:3III黑故事》(監制:傅若岩/製作人:王建秋,何勤勤/編劇導演:趙淼舞美設計:曹璐/燈光設計:高捷/造型設計:胡磊/新媒體設計:洪雪/場記:傅學斌/音響:張一/平面設計:秋秋/追光:洋洋,王梓/舞台監督:黃彥卓,孫箭 /攝影:田民,洋洋/演員:饒松,朱荔莘,王茜/演出時間:8月25-26日大學生戲劇節,9月18-22日/地點:國話先鋒小劇場)
2007年正式加入成員:朱荔莘
2008年1月-2009年3月 原創形體戲劇《達人未愛狂想曲》(出品:三拓旗劇團/聯合製作:零壹演坊,三拓旗劇團/監制:傅若岩,廖偉/製作人:王建秋/編導:趙淼/達人顧問:吾善/執行製作人:陳方舟/製作助理:周怡冰/舞蹈設計:俞辰曦/舞美設計:曹璐/燈光設計:高捷/造型設計:ALEX/化妝:趙陽,小蟲,王曉晨,韓林/音響:陳方舟/平面設計:王建秋/宣傳:王爾丹/攝影:亞楠 拾加視覺STUDIOA+)、/演員:朱荔莘,母丹,史妍,秦楓,王倬,孫博,吳迪,蔣博寧,刁琳琳,郭振迦 等/地點:北京人藝實驗劇場)
2008年5月30日-6月4日 形體戲劇《2008羅密歐與朱麗葉》(出品:中央戲劇學院,三拓旗劇團/出品:徐翔/總監制:廖向紅/統籌:張國強,於虹,賈自強/藝術總監:姜若瑜/編劇:莎士比亞/導演:趙淼/製作人:何勤勤/舞美設計:張超/造型設計:徐彬/燈光設計:游承濂 /舞蹈設計:俞辰曦/執行製作:陳方舟/舞台監督:孫青,姜婷婷,王筠/燈光師:王立軍/化妝師:華丹,宋琳,趙津/監督助力:鄧博文,林子天/演員表:史妍,王茜,王珩,王光罄,蔣博寧/地點:中戲黑匣子劇場)
2008年9月-2009年2月 原創形體戲劇《東游記》(出品:三拓旗劇團/運營:傅若岩/製作人:王建秋/編導:趙淼/東游顧問:吾善/執行製作人:陳方舟/製作統籌:淡淡/舞美設計:趙淼/燈光設計:高捷/造型設計:ALEX/化妝:趙陽,小蟲/音響:陳方舟/平面設計:聶競竹/宣傳:王爾丹 /攝影:於迅 /舞台監督:馬青青,劉傑/演員:朱荔莘,史妍,秦楓,王茜,刁琳琳,彭梓桁/地點:北京蜂巢劇場)
2008年正式加入成員:秦楓,陳方舟,郭振迦。
2009年9月-2011年1月 原創形體戲劇《壹光年》(出品:三拓旗劇團/策劃:謝文忠/監制:趙淼,趙洋/製作人:王建秋,李淑俊/編導:趙淼/執行製作人:陳方舟/製作統籌:周怡冰/舞美設計:曹璐/燈光設計:高捷/造型設計:ALEX/化妝:趙陽,小蟲/音響:陳方舟/平面設計:國斐,幕斯/宣傳:王爾丹,嵊嶸/文稿:王璐/攝影:亞楠,郭笑天/光年顧問:李亮/燈光師:陳璐,劉澈/海報創意:幕斯,秋秋/演員:朱荔莘,秦楓,唐夏娃,王茜,田雷,任素汐,曹力尹 等/地點:國話先鋒小劇場)
2009年12月5-6日 戲劇工作坊(地點:北京 國家大劇院 一號排練場)
2009年正式加入成員:唐夏娃
2010年9月20日 名稱調整為:三拓旗劇團
2010年9月21-23日 原創形體戲劇《鬼馬電梯》(出品:三拓旗劇團/監制:趙淼,王建秋,趙洋/製作人:李淑俊,王建秋/策劃:孟醒/執行製作:陳方舟/編導:趙淼/劇本統籌:馮村/編舞:俞辰曦/舞美設計:曹璐/燈光設計:萬神/造型師:趙陽,張從/音響師:咚咚/鬼馬顧問:李亮/協力:杜袁騰,王翔龍/演員:朱荔莘,秦楓,唐夏娃,吳迪,曹力尹,張聖岳/地點:北京蜂巢劇場)
2010年12月18日 戲劇工作坊(地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2010年正式加入成員:田雷,張聖岳。
2011年3月20日 戲劇工作坊(地點:北京 九劇場 非非小劇場)
2011年5月1日 戲劇工作坊(地點:北京 國家大劇院 新聞廳)
2011年5月21日 戲劇工作坊(地點:北京 九劇場 TNT小劇場)
2011年5月31日-7月24日 「1、2、3」戲劇季(三拓旗15周年演出/趙淼戲劇作品展)
戲劇季宣傳語:用身體表達愛。
2010年正式加入成員:陳瑩。 形體戲劇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戲劇流派,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歐洲,90年代成熟,20世紀初期在歐美及世界各地盛行。所以說運用人類最直接最純粹的表達方式——身體語言與戲劇形式進行有機融合,以動作為主體超越語言表現局限的(Physical Theatre)形體戲劇,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一種頗具時尚的戲劇表演形式。不可否認,形體戲劇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默劇的子孫後代,只是在傳承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雅克·勒考克(1921--1999)正是那個讓形體戲劇從默劇中脫穎而出,並且使其不斷發展的奠基人。三拓旗劇團正是秉承著雅克·勒考克的戲劇觀念和方法成長起來的職業劇團。
雅克·勒考克的身份是豐富的,他是導演、演員、表演教師、形體戲劇理論研究者,雅克國際戲劇學校的創辦人,整個歐洲甚至世界的形體劇場都不可能繞過他的存在。他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熟知的音樂劇《獅子王》的導演朱麗·泰摩爾;義大利戲劇人達里奧·福;太陽劇團的創始人阿里安娜·姆努什金;共謀劇院的共同創始人西蒙·麥克伯爾尼;法國當代名劇《藝術》的作者雅斯米娜;還有英國《三個黑故事》的編導約瑟夫;加拿大《契克夫短篇》編導吉爾摩和目前不久韓國戲劇《沃與采克》的主創人員等等,他們或是雅克的學生,或是曾和他一起共事,或是深受他的影響。
在雅克·勒考克的戲劇探索中,通過身體對生活的模仿或者說再現,可以將我們的想像力延伸,這種生活的情境重構再加上中性面具的幫助,就可以使演員的表演層次一層一層的提升。我們就從一開始的中性的表演狀態,走向不同的戲劇表演風格。而這種不斷上升的表演層次,就激發了我們豐富的想像力,可以將我們從抽象的舞台空間帶入到生活本身之中。而通常的表現方法是具象默劇和圖像默劇。第二種對於深度的探索,就是雅克對於生活最精髓的探索,我們稱之為人類共通的詩意本質。這種詩意本質所關注的是所有事物的抽象的一面:空間,光線,顏色,物質和顏色所組成的事物,而它們一切都可以在我們的心靈中找到迴音。雅克所尋找的這種存在於人類之間的集體潛意識,這種人類對於事物相同的情感聯想,是在創作中最難達到的境界。但是,盡管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經歷的不同、感受不同、背景不同,我們所看到過的、聽到過的、觸摸過的、品嘗過的不同,這些元素是以不同方式存在於我們的身上,但是它終將會組成屬於我們人類普遍的基本特質,我們就可以依據這個特質來傳達出共通的內心沖動和創造慾望。雅克·勒考克也正是在自己的創作和教學中灌輸這個主旨,即如何達到人類共通的詩意本質,從而顯示出藏在生命表象下的真實。
⑤ 徵求關於羅密歐與朱麗葉戲劇的宣傳語
寫成一封信的形式挺好……比如,
朱麗葉:這個下午,你還期待著與羅密歐重逢嗎?請在XXXX時間到XXXX地點來……
xxxx社團
⑥ 急求!廣告宣傳語,寫在展板上的,要寫出宣傳話劇社還有將要演出的一個話劇,
你是大學生?什麼叫可以寫出春雷?是名字自由選定的意思么?
給你一個 你看看
POP可以畫成一株小草,背後是黑夜的閃電。
《春雷》陣陣,話語聲聲;
X日XX(地址),歲月青春。
⑦ 保護戲曲文化的宣傳語..戲曲的簡介
戲曲匯聚了中國文化的精華,
戲劇是中國文明的搖籃,
讓戲劇進入我們的校園,
讓戲劇融入我們的生活。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目錄
中國戲曲
發展時期1、萌芽
2、繁榮
3、延展
4、鼎盛
黃金歲月1、元代戲劇
2、明代戲劇
3、清代戲劇
主要特色
藝術品貌1、以歌舞演故事
2、遠離生活之法
3、超脫的時空形態
4、虛擬手法
與民間文藝一、最早的起源在原始歌舞
二、說唱藝術
三、終結戲劇之果
角色行當1、主要類型
2、行當與角色創造
戲曲臉譜臉譜的分類
戲曲音樂
劇種大全中國戲曲
發展時期 1、萌芽
2、繁榮
3、延展
4、鼎盛
黃金歲月 1、元代戲劇
2、明代戲劇
3、清代戲劇
主要特色
藝術品貌 1、以歌舞演故事
2、遠離生活之法
3、超脫的時空形態
4、虛擬手法
與民間文藝 一、最早的起源在原始歌舞
二、說唱藝術
三、終結戲劇之果
角色行當 1、主要類型
2、行當與角色創造
戲曲臉譜 臉譜的分類
戲曲音樂劇種大全展開 尹桂芳竺水招
編輯本段中國戲曲
(ChinaOpera)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淮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編輯本段發展時期
1、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2、繁榮
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元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3、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 淮劇《占花魁》邱海東陳麗娟表演
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編輯本段黃金歲月
1、元代戲劇
元代的戲劇叫元雜劇。元雜劇不僅是一種成熟的高級戲劇形態,還因其最富於時代特色,最具有藝術獨創性,而被視為一代文學的主流。元雜劇最初以大都(今北京) 為中心,流行於北方。元滅南宋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劇種。元代的劇壇,群星璀璨、名作如雲。 元雜劇得以呈一代之盛,藝術發展和社會現實從兩個方面提供了契機。從藝術的自身發展來看,戲劇經過漫長的孕育和遲緩的流程,已經有了很厚實的積累,在內部結構和外在表現上都達到了成熟。恰恰此時的傳統詩文,在經歷了唐宋鼎盛與輝煌之後,走向衰微。在有才華的藝術家眼裡,劇壇藝苑是一塊等待他們去耕耘的新土地。從社會現實方面來看,元蒙統治者廢除科舉制度,不僅斷絕了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們貶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於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這些修養頗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會底層。在疏遠經史,冷淡詩文的無可奈何之中,他們只有到勾欄瓦捨去打發光陰、去尋求生路。於是,新興的元雜劇意外地獲得一批又一批的專業創作者。他們有一個以「書會」為名的行業性組織,加入書會的劇作家,稱為「書會先生」。這些落魄文人在團體內,又合作又競爭,共同創造著中國戲劇的黃金時代。與從前的偏於抒發主觀心緒意趣的詩詞不同,元雜劇以廣泛反映社會為已任。顯然,這是由於作家們長期生活於閭巷村坊,對現實有著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緣故。 元雜劇的劇本體制,絕大多數是由「四折一楔」構成。四折,是四個情節的段落,像做文章講究起承傳合一樣。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這有點類似於後來的「序幕」。元雜劇在藝術上是以歌唱為主、結合說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聯成一個套曲。全套只押一個韻,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這種「一人主唱」可以極大地發揮歌唱藝術的特長,酣暢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參軍戲傳統的影響,常常插科打諢,富於幽默趣味。將音樂結構與戲劇結構統一起來,達到體制上的規整,這表明元雜劇的藝術成熟和完善。
2、明代戲劇
由於傳奇這種戲劇樣式一直延續至清代,故又被人習慣地稱作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一個劇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注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傳奇的音樂也是採取曲牌聯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展,一折戲中不再限於一個宮調;曲牌的多少,也取決於劇情的需要;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傳奇包括眾多的地方聲腔。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是崑山腔和弋陽腔。崑山腔經過嘉靖時期的魏良輔(生卒年不詳)的改革,創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的「水磨調」,講究宇清、板正、腔純。將弦索、蕭管、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規模完整的樂隊伴奏。而一出《浣紗記》的演出,使崑山腔通過舞台的光大流布,成為全國性劇種。產生在江西的弋陽腔則主要流行於民間,由江湖戲班演出,每流傳到一地,即結合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衍變為地方化的聲腔。弋陽腔不用管弦伴奏,僅以鑼鼓 崑曲《牡丹亭》-游園
為節奏,一唱眾和,採用徒歌、幫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間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與崑山腔典雅、清細的風格,形成中國戲曲內部的兩種不同走向。明代戲曲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角色分工更加細密。比如崑山腔就有12個角色,主角不限於正生、正旦,凈、丑也不止是調笑了。 明後期的舞台,開始流行以演摺子戲為主的風尚。所謂摺子戲,是指從有頭有尾的全本傳奇劇目中摘選出來的出目。它只是全劇中相對獨立的一些片斷,但是在這些片斷里,場面精彩,唱做俱佳。摺子戲的脫穎而出,是戲劇表演藝術強勁發展的結果,又是時間與舞台淘洗的必然。觀眾在熟悉劇情之後,便可盡情地欣賞摺子戲的表演技藝了。《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拜月亭記》中的「踏傘」、「拜月」,《玉簪記》中的「琴挑」、「追舟」等眾多的摺子戲,已成為觀眾愛看、耐看的精品。
3、清代戲劇
《長生殿》取材於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戀愛故事。從帝妃之間產生了一點真情的那一刻,楊玉環為衛護自己與李隆基穩定的關系,她妒忌、偵審、吵鬧、百般邀寵;而作為天子的唐明皇則是「弛了朝綱,佔了情場」。朝綱廢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祿山的叛亂和軍民的怨恨。在軍士嘩變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馬嵬坡賜死楊玉環。然而,馬嵬之變不是戲劇的結束。此後,洪升把情感的實現寄託到理想的天國。男女主人公飛升仙境,在情悔與夢幻中,愛情最終得到升華與凈化。《長生殿》不是簡單的愛情劇,它是在廣闊的社會政治背景下訴說眾人皆知的李楊愛情故事。帝妃間「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與天上人間的不盡思念,是洪升對至情理想的謳歌與悲劇性呼號;與此同時,在劇中展示的社會動亂、民生疾苦的長幅畫卷里,又分明寄寓著洪升的民族興亡感和對帝王「溺情誤國」的政治批判。所以,《長生殿》對李楊形象的塑造,贊揚針砭兼而有之。洪升筆下的情,包容著善與否兩個對立的方面,這是他和他的作品難以克服的矛盾。
編輯本段主要特色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這種綜合性是世界各國戲劇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台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誇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⑧ 戲曲有哪些常用語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戲曲虛擬】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程式】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壓軸】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串】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反串】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票友】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優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行當】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生】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凈】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末】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丑】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聲腔】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自報家門】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起霸】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亮相】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趟馬】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打出手】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臉譜】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行頭】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翎子】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髯口】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水袖】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盔頭】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
⑨ 「因為戲劇,城市有了溫度」的宣傳語,對於這個宣傳語,你有什麼看法
對於這個宣傳語,我覺得是比較贊同的,因為人們在看戲劇的過程當中,可以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溫度和這個城市的文化。
⑩ 晉劇宣傳語有哪些
晉劇宣傳語有:
1、悲歡離合靠它演繹,歡喜悲戚是戲劇;眼前戲,腔緩急,一折演得淋漓。世界戲劇日,勿忘那一幕幕經典的演繹,讓我們把中華戲劇傳遞下去!
2、生旦凈末丑,鑼鼓聲相遞;又見彩綉鮮衣,京腔忙唱起。一出歡喜,一出悲戚,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世界戲劇日,讓我們細細品味戲劇里無窮的魅力!世界戲劇日標語。
3、戲劇舞台真精彩,愛恨情仇在其間。喜怒哀樂真情感,人間百態演不完。音樂優美調悅耳,臉譜變化有內涵。世界戲劇日,愛戲劇,揚國粹,讓中國戲劇走向世界!
4、一尺水袖甩出嗔怒哀怨;一根藤條轉眼萬里回還;一張桌子拜祭世間冷暖,一個大幕掩映天上人間。戲劇迷離奇幻,也是心靈的翻版。世界戲劇日,願戲劇無限美好,祝生活華彩萬般。
5、台上一身功,台下十年功。台上台下一個人,戲內戲外不輕松。要想取得成功,必定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世界戲劇日,提醒你工作努力,生活才能獲得幸福!
6、唱念做打姿態美,生旦凈末角色全。中華大地戲劇豐,各種腔調多精彩。演繹生活百種態,台上台下一片天。世界戲劇日到了,願祖國戲劇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7、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踏入社會,戴好臉譜,就算是丑角也要娛樂大眾。回到家裡,摘下臉譜,哪怕是平凡也能其樂融融。世界戲劇日,用心去演,你就是主角!
8、地方戲劇絢麗奪目,中國戲劇多姿多彩,生活戲劇五彩繽紛,愛情戲劇花團錦簇,世界戲劇日,祝福朋友生活如戲劇之喜劇美輪美奐多姿多彩!
9、唱念做打演繹愛恨情仇,生旦凈末扮盡人生百態,長腔短調傾聽悠揚悅耳,五彩臉譜觀賞美不勝收,台上一分都要竭盡全力,台下十年方得真正功夫。世界戲劇日,發揚國粹,讓中華戲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10、舞台雖不大,生活咫尺全。幾張小桌椅,就是一個家。閃轉騰挪間,爬山過溝峽。睜眼當摸瞎,馬鞭當駿馬。虛擬在舞台,處處生活現。唱念兼做打,喜怒哀樂佳。世界戲劇日,愛我國粹,讓中國戲劇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