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徽派建築特點是什麼
特點:
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者謂之「武」,方正者謂之「文」,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
在裝飾方面,大都採用磚、木、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
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它至今仍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概況:
徽派建築講究規格禮數,官商亦有別。除脫富麗堂皇的徽商巨賈之家外,小戶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緻與講究。
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中國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
2. 徽派建築特點 主要元素
徽州古建築的形成過程中,由於受到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下,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裝飾、自成一格的關系多方面的融合。「徽派建築」是傳統民居最鮮明的風格,體現了山區的特點,風水意向和惠州區域的審美傾向。「三雕」之美令人嘆為觀止,青磚門蓋、石雕窗、柱木柱與建築融為一體,使建築像詩一樣精緻,是徽式民居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徽派建築」有何特點。
一、徽派建築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尊重自然山水大環境。古徽州對村落選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風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慮,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交通順暢,建築融匯於山水之間。
2.富於美感的外觀整體性。群房一體,獨具一格的馬頭牆,採用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面和馬頭高低進退錯落有致,青山﹑綠水白牆﹑黛瓦是徽派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在質朴中透著清秀。
3.較靈活的多進院落式布局。建築平面布局的單元是以天井為中心圍合的院落,按功能﹑規模﹑地形靈活布置富有韻律感。
4.精美的細部裝飾。徽文化中「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磚雕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是徽派建築一大特色。
二、中國徽派建築的「八大」元素:
1.馬頭牆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而高高的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之為封火牆。
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這也許是古徽州建築設計師們為什麼要將這種封火牆,稱之為「馬頭牆」的動機。
馬頭牆的「馬頭」,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做官」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為馬頭牆的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那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2.圍合式院落、庭院
庭院是千百年來中國建築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以房屋圍合的形制中,裝載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這種內向封閉而又溫馨舒適的院落空間,曾經滋養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為最為普遍的傳統生活方式。在使用上,院落空間幾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內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建築形式後面的人文精神。
圍合,不僅僅指的是物理的保護,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東西,圍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局部空間而感受到安全感與歸宿感。圍合也必然形成大間距,既保證了居民私密空間的距離,同時又掃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閉感覺,促成空氣流通,營造了良好的局部氣候條件。圍合力弱的空間,人處於這樣的環境。
3.朱紅色大門、鏤空花窗
單純的高會給人壓抑的感受,故而在圍牆上又常鏤空雕刻花窗,圖案往往是喜鵲登梅,喻寒盡春來的喜訊,既是在家妻兒的嚮往,又是對在外家人的祝福。窗雕圖案多採用諧音與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壽桃暗指「福祿壽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圖案則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則是「四季如意」,如雕馬和猴者,則諧「馬上封侯」之音,蝙蝠倒掛意指「福到」,還有很多抽象的各種龍圖案,龍象徵王權,刻龍是指望家族仕途通達,不敢刻太明顯是以區分百姓與皇家之別吧!有一許氏民宅的窗欞上雕的「八仙圖」,八仙圖並無八個人物出現,卻表現的是八位神仙的法器,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暗示八仙,是所謂的「暗八仙」。這些圖案不僅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還具有採光通風、防塵、分割空間的功能。極力再創虛與實的對比。
朱紅色,又稱中國紅,是紅色顏色之一,介乎紅色和橙色之間,是一種不透明的硃砂製成的顏色,因為宮殿裝修的主色調使用的是金黃色和朱紅色,因此朱紅色表示高貴與權威,朱紅色的大門象徵著莊重。
4.石雕、木雕、磚雕
石雕、磚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築的「三雕」。徽州木雕、石雕、磚雕藝術善於處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築物整體之中,又能像水墨畫一樣,清新淡雅,特別是木雕藝術,更為古色古香的建築錦上添花。
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是古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於裝飾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築物的構件和牆面。粉牆上飾以磚雕、石雕花窗,或放長條石桌、石凳,點綴小品,使建築、山水、花木融為一體,庭院小,頗得園林之趣,體現了建築的有機功能,但石雕、磚雕囿於材質堅硬,並未見有精妙之處;常見徽州木雕把不同類別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鳥、山水、八寶博古、幾何形等共處一個畫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顯得民間風味濃郁,裝飾性強。
不論磚雕、石雕還是木雕,雖然是住宅和附屬在建築物上的部件,如門罩中的磚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鳥題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欄板,屋檐下檐條、雀替,樓層欄板上帶有主題性的木雕,但它們統統都是一幅獨立的畫,一件完整獨立的藝術品。
5.坡屋頂
在中國,坡屋頂幾乎是傳統建築的代名詞,在傳統建築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的坡屋頂造型設計,會使宮殿、廟宇等宮殿建築產生雄渾、挺拔、高崇、飛動和飄逸的獨特韻律,也會使民居建築產生親切、自然和溫馨的感覺。
坡屋頂有許多優點,比如節能,夏天聚熱於頂部,冬天又不感覺室內冷。因為熱氣是往上跑的,坡頂可以聚熱氣於兩坡交叉位;風也是往上跑的,因為風會通過低處的窗往上坡頂窗聚合(其實是和戶外的風流聚合),這樣室內通風也會比較好;不積水,防水性能好。
6.飛檐
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在檐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和創造,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的屋頂轉角處。飛檐是其屋檐上翹,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是中國建築上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國傳統建築檐部形式,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飛檐設計構圖巧妙,造型優美的屋頂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飛翹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靈獸,似麒麟,像飛鶴,有人喜歡靈獸,有人喜歡祥雲,或是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代表著臨水而居的親水文化。
7.四合院
四合院建築的規劃布局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徵。形成以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里為干線、社區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路系統,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符合人的心理、保持傳統文化和鄰里融洽關系的居住環境。
四合院採用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築風格,強調居住空間的私密性,中國的住宅建築大部分都是內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異。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南西北四面的房屋並不獨立存在,在樓房合圍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較小,被稱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寬綽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連接,方便起居。
八、青磚、黛瓦或粉牆
「粉牆黛瓦」即雪白的牆壁,青黑的瓦,用來描寫房屋的。建築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磚、粉牆、黛瓦,形成質朴、淡雅的風格,屋蓋是青瓦,外牆用磚砌,屋頂、屋檐、空斗牆、觀音兜山脊或馬頭牆,形成高低錯落的形體節奏和粉牆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築群體風貌。
江南水鄉民居總的面貌是:平房樓房相摻,山牆各式各樣,形成小巷和水巷駁岸上那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景觀,建築造型輕巧簡潔,虛實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臨河貼水,空間輪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稱之為「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
「徽派建築」是晚期成熟的一種古建流派,因而其技術特點和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廟宇、牌坊和園林建築材料。作為設計和實施者,「徽州幫」在江南民間工匠組發揮了風格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徽派建築」如今依然充滿活力,而新的建築群在大江大河的南北方可見。作為一種傳統的建築風格,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融古雅,簡潔與富麗於一身的徽式建築仍然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3. 如何做一個徽派建築為主題的地產項目
徽派建築其實我認為還是一種儒家文化之下的徽商文化,整體上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下的建築布局,比如風水、宜居、陰陽等,細節方面就是青瓦白牆、馬頭牆、雕刻、圍合等;要和現代的生活方式融合,還需要花一番功夫
4. 急求徽派建築的結構特點,文化內涵
徽派建築的特點 1、在布局特徵方面,徽州建築布局一般順應自然山水形勢,包括建築的起承 轉合和層高的起伏。這使徽州建築群的秩序依附於自然山水的脈絡。而徽州建築 中天井的靈活性及單體形態的簡練性,使得建築與自然更加協調。 2、從形象特徵來看,徽州建築除祠堂、牌坊和景觀建築外,民居等大多數建 築的形象,都通過國粉牆黛瓦的馬頭牆組合起來,而失去單體的個性。這使得徽州 建築形象上群體組合的韻律更突出。 3、就其精湛的磚、木、石雕工藝而言,從入口門罩和八字牆上的磚雕,到登 堂入室後,梁架隔扇欄桿上的木雕、彩繪,以及台階、柱礎的石雕,無不精美絕倫。 大凡見過徽州建築中的三雕,再看中國其他地區民居的類似雕刻,總不免有粗疏 之感。 4、 徽州 「其風最為近古」 徽州文化的精神特徵更多地體現儒家倫理的有序、 。 敦厚、沉穩、靜謐。如果說,蘇州建築園林特質如湯顯祖所概括的那種不拘法度 的「風流」,徽州建築則表現為一種「理趣」 。 5、街巷景觀量豐富,幾乎達到「步移景異」的程度。街巷空間目標模糊,曲 折通幽,層次豐富。 6、徽派建築注重人本觀念,如:用於村民交往的公共亭閣、廊橋,增加了 私密性的影壁,以及小巷的門樓或拱門,無不體現對人的關懷之心。 四、徽派建築的文化意蘊 在徽州建築的物質文化中隱含著深層的精神文化。它們雖然是無形的,卻在 時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從而為建築物質文化的產生 與發展提供了感性的有利條件。 徽派建築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集中反應了徽州的山 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學傾向,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軸線 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代表徽州人一種 特殊的精神寄託,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 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至今仍保持著獨有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 徽派建築文化受到了古典生態觀中風水理論的深刻影響,外表具有宗教的神 秘色彩, 實質上體現了古代人們樸素的自然觀和生態觀, 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觀念, 也體現了對自然的順從和適應。它們以最直接的方式與自然接觸,採用自然採光 和通風的形式,定居地靠近水源及物質材料的獲取場所,建造材料與營造方式都 是當地所能獲取的。 此外,儒家思想的宗法禮制文化、程朱理學的封建倫理、道家老莊哲學、 「賈 而好儒」 的徽商文化無一不在這些精美的建築中體現出來。 它們既是物質的財富, 又是精神的寶藏;既是技術產物,又是藝術的創作,其精神內涵的作用遠遠超出 了建築本身的功能。 結語人類的一切文化都是從造物開始的。一座稱得上建築的房子,總是物化了一 個時期的思想和技術,物化了一個時期的文化,物化了人們的人生觀。建築是一 種豐富的信息載體與文化形態,它是那個時代、那個民族、那個國家、那個地域 的社會觀念、經濟基礎的綜合。既有人們對材料、結構、加工工藝的理解,即自 然科學的信息凝聚,也有人們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的反饋,即社會科學信息的記 錄。這些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歷史悠久的徽派建築,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 人類文化遺產,其獨特的建築造型與豐富多彩的設計思想,不僅為我們後人建造 了一個精彩的物質世界,也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豐富而充實的精神文化世界。
5. 誰能幫我寫模型製作策劃書
衷心祝福你寫作成功
6. 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以宏村建築為例)有哪些它是中國那段歷史時期的建築
宏村,古取宏廣發達之意,稱為弘村,位於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距今約有900年的歷史。宏村最早稱為「弘村」,據《汪氏族譜》記載,當時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間更為宏村。
宏村建築是典型的徽州建築風格,層層跌落的馬頭牆高出屋脊,有的中間高兩頭低,微見屋脊坡頂,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古徽州建築素來以素雅奇巧見稱,其色淡雅,粉牆青瓦;其形獨具匠心,依山作牆,順水成溪,牆外山水秀美多情,牆里庭院曲徑通幽;並之以復雜多變的架梁構造,精巧繁復的紋飾雕刻,古樸大氣的裝飾擺設,形成別具特色的徽派建築風格。
宏村現存民居群落多為明清兩朝所建,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雅,營造之精,堪稱世界建築之精品。宏村建築多為木石結構,青石鋪巷,映著粉牆黛瓦,氣韻生動。堂內樑柱分列,各種木雕層次繁復,豐富多彩,是民間雕刻藝術的精華,其中以承志堂為上上之作。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那些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面貌。
7. 要寫論文 ,關於徽派建築的,老師讓寫關於徽派屋頂的形式與美感 怎麼寫啊。。。。
暈,我的日語論文就是,這個,但是是日語的,我是中文翻譯成日語的。題目是,淺談徽派建築和日本建築的區別
8. 徽派建築特點
徽派建築的特色
徽派建築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村落民居、祠堂廟宇、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其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徽州村落的選址大多嚴格遵循中國傳統風水規則進行,山水環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山水意境,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受傳統風水「水為財源」觀念的影響,寄命於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視村落的「水口」,建構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水口園林。徽式宅第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體現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點。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間。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澤典雅大方。裝飾方面,清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使房屋精美如詩,堪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建築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規模宏大,富麗堂皇。而散綴各地的各式牌坊,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傳統的建築流派,徽派建築一直保持著其融古雅、簡潔、富麗於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
徽派建築工藝特徵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佔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朴高雅,渾厚瀟灑。
徽州古建「三絕」
徽派建築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號稱「古建三絕」。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類型,建築方面有嚴格的區分,不能隨心所欲。一般都富麗堂皇,氣勢恢宏。
牌坊以石制為主,仿木結構,有四柱沖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種式樣,造型雅緻。根據功用可分為旌表坊和題名坊兩類。旌表坊必須經朝廷頒旨才能興建,只有官績顯赫、孝行義舉突出的人以及貞女烈婦,才有資格享受。題名坊一般建在府邸、書院、祠堂、墓門道前,作為莊重、權威的標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稱為「三間屋」,有明三間、暗三間、迴廊三間之別。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傳統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間式,一般為三開間、內天井,民間俗稱為「一顆印」。平面布局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後或在左右兩側。入口處形成一內天井,作採光通風用。在此基礎上建築縱橫發展、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廳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說是兩組三間式相向組合而成,可分為大四合與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廳與後廳相向,中間是大天井。前廳是三間式,但地坪較高,為正廳堂;後廳亦為三間式,但進深可略淺,地坪面較前廳低。前後二廳以廂房相連,活動隔扇,樓梯間有設於廂房的,也有設在前廳背後的。內部木板分隔,外牆均為磚牆出山馬頭牆。天井則根據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廳背後再設廂房、小天井。這種大四合式住宅前後均有樓層。小四合式前廳三間與大四合式同,後廳則為平房,也更小,進深淺,一般中間明堂不能構成後廳,而作為通道,兩個房間供居住,天井也較小,樓梯均在前廳背後。
大廳式住宅的大廳,主要是用於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和開展祭祀活動等,也作為日常起居場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體部分。大廳多為明廳,三間敞開,兩根圓柱顯示著大廳的氣派。也有用活動隔扇封閉的,以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二廊,面對天井。大廳式住宅可從正中入口設屏門,平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也有在側面開邊門出入,天井下方則設客房。還有由正門出入,門兩側設二廂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相連,為由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背向,入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兩個小房間,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這種穿堂式建築比正式三間式小,有天井採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習俗。有的大戶人家宅屋成片相連,一百多個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幾種基本格局的拼接組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