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糧食日主題是什麼
2021世界糧食日主題為 「行動造就未來。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 。世界糧食日起始於1981年10月16日,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其宗旨在於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每年世界糧食日,包括糧農組織在內的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都會開展各種宣傳與紀念活動。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活動主題是「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糧食安全系列宣傳活動主題是「端牢中國飯碗共築全球糧安」。
促進人們重視農業糧食生產,為此激勵國家、雙邊、多邊及非政府各方作出努力;鼓勵發展中國家開展經濟和技術合作;鼓勵農村人民,尤其是婦女和最不利群體參與影響其生活條件的決定和活動;增強公眾對於世界飢餓問題的意識。
『貳』 節約糧食手抄報的內容是什麼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 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記住: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你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你仍然以為我們祖國地大物博……由於人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節約」一詞在人們的心裡已日漸忽視和淡忘了。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種種的浪費現象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其後果是很嚴重的!13億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費1元,一年全國就浪費了4745億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費5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65萬噸糧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噸水,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56億噸水!積沙成堆,積水成河。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夠節約一點點的話,就不會出現這些巨大的浪費了!
『叄』 世界糧食日宣傳稿
------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然而,由於全球人口數量不斷增長、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以及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因素,世界農業和糧食生產形勢已十分嚴峻。聯合國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全球有40個國家面臨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全世界有8.54億人營養不良,每年有560萬兒童因飢餓和營養不良而夭折。在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尤為嚴重,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
糧農組織認為,如果國際社會要消除飢餓,農業必須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角。發展農業對於拉動國家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至關重要,但農業的發展往往受到投資不足的困擾。糧農組織在一份題為「2005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的報告中指出,由於75%的飢餓人口生活在農村,因此要想實現在2015年前將全球飢餓人口減半的千年發展目標,發展中國家必須將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地區,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
由於稻米對於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作用,2002年第57屆聯合國大會還將2004年定為「國際稻米年」,主題為「稻米就是生命」。2004年10月6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布,將「2004國際稻米年科學研究獎」授予中國科學家、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朱有勇和一位日本科學家。
2011年 糧食價格–走出危機走向穩定
『肆』 珍惜糧食的衍生作品
愛惜糧食 為國分憂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我們唱起雄壯的國歌時,我們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幸福。我們為自己是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而自豪,我們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歌唱。但同時,你們有沒有為我們的祖國憂愁呢?
我國人口眾多。世界上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已達十三億。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佔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著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成為我國第一個大問題。你們為我國這一最大的問題憂慮過嗎?
不錯,我們有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早已解決了舊中國幾千年沒法解決的人民吃飯問題。我們應該為之自豪!可是,透過下面的數字,我們也應該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僅使吃飯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
有這么一組數據。2000年我國穀物、棉花,肉類的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於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於人口猛增,人均佔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12億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這真是一張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萬人就要吃50億公斤的糧食!所以,增產糧食,節約糧食,對我們的國家更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同學們都知道聯合國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把世界糧食日的那一周定為節糧周。我們要開展各種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活動。今天,我們知道了國情,進一步明確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在做起,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觀刈麥》
無農不穩,無糧則亂
珍珠為寶,稻米為王
存糧如存金,有糧不擔心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珍惜糧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珍惜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有「粒粒皆辛苦」的詩文,而如今我們不少同學卻對來之不易的糧食不予珍惜,浪費的現象隨處可見。在世界糧食日這天,我們應該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了大家在公共食堂對糧食浪費的現象,並製作成展板,讓我們每個人對這個被自己忽視的問題加以重視,喚醒我們節糧愛糧的意識。而糧食屬的工作人員,為了配合宣傳也帶來了自己精心准備的宣傳海報、展板、簽名版、演講稿等等。內容包含了當今世界糧食供給與貿易流通,我們國家對糧食的緊缺程度的數據資料,以及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對糧食與農業的認識等等。而在那塊珍惜糧食的簽名版面前,許多同學也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許下了節約糧食的承諾。他們不辭辛勞的努力只是為了讓我們珍惜身邊的每一粒用汗水與辛勞所耕耘出來的生命的能源。
節約糧食,珍惜生命
——記節糧愛糧知識宣傳活動順利開展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在這充滿意義的一天,外國語學院宣傳部聯手浦東新區糧食屬,於東食堂橋頭舉辦了一次節糧愛糧主題宣傳活動。
『伍』 世界糧食日宣傳標語
放心糧油
一、保障食物權利,愛糧節糧,共創節約型社會
二、提倡科學儲糧,確保儲糧安全
三、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
四、食物權是人人享有的一種生命權利
五、糧食來之不易,大家共同珍惜
六、食用放心糧油,保障人民健康
七、加強糧食行政執法,提高服務人民質量
八、慶祝十月十六日「世界糧食日」
九、隆重紀念「世界糧食日」
『陸』 世界糧食日活動倡議書怎麼寫
同學們,每年的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糧食日」,我們國家將「世界糧食日」所在的一周定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宣傳周」,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它是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確定的。
我國有十三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2%,就是世界平均每四個人當中舊有一個中國人。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佔世界耕地面積的7%人口多耕地少,吃飯就成為我國的第一大問題。也許有的同學肯定會說:這怎麼可能呢?我們這里一日三餐講究搭配,講究營養價值,雞鴨魚肉已是平常人家的家常菜。
但是只要你們去查一查資料,多看一些新聞媒介,你們就會知道,在我國的邊遠地區,由於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等原因,還有許多人在餓肚子,還有許多像你們一-樣大的孩子連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何談讀書上學呢?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十三億人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一天安門廣場還要大。
也許有同學認為,節約幾粒米沒有多大用場,讓我們一起來算筆賬:如果一一個人一天節約一粒米,全國13億人可節約2186萬斤,這么多米可以救濟4000多災民吃10年,可以給1000多名學生吃60年,所以節約糧食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會背古詩《鋤禾》吧。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可以從這首古詩中可以看出糧食的珍貴。據統計,-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多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民多少辛勤的勞動,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的心血和汗水。
目前,我國人均佔有糧食還不足400公斤,剛才我說了還有少數盆困地區還有很多人吃不飽肚子,而且我國耕地面積仍在逐漸減少,人口都在不斷增加,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中國還是-個缺糧的國家,糧食是不能浪費的。
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要繼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節糧宣傳周」里,在以後的每一天,要開展愛糧惜糧,節約糧食的宣傳活動,要求人人從自己做起,個個養成愛糧節糧的好習慣。
『柒』 世界糧食日主要內容是什麼
世界糧食日主要內容是愛惜糧食,主題是「共同成長,繁榮和持續,行動造就未來」。
同時,周是國家糧食安全宣傳周糧食安全系列宣傳活動的主題是「保障中國飯碗,構建全球糧食安全」。
根據糧農組織2019年10月在聯合國發布的《2019世界糧食及農業狀況》,大約14%的世界糧食在收獲後到達零售前遭受損失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世界上每年價值約4000億美元的食物在進入商店之前就被浪費了,原因是錯誤的收獲和處理食物、疾病和氣候。此外,發達國家在消費層面浪費了更多的糧食,特別是其中,東南亞,北美和歐洲。
世界糧食日始於1981年10月16日。每年10月16日,世界各國政府都會圍繞糧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舉行紀念活動。其目的是引起世界對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的高度重視。每年世界糧食日,包括糧農組織、各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都將開展各種宣傳和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