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心理宣傳推文

心理宣傳推文

發布時間:2021-01-06 10:28:43

㈠ 關於心理的主題活動

如果是我的話,來我自會考慮現在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太差,就不搞什麼心理主題活動,直接做一個DIY主題活動,讓所有人都能親自參與並製作,這樣比那個只說不做的心理活動好多了。
一是可以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現在有好多人喜歡這方面的。
二是可以給他們自己培養並增加成就感,看到自己的勞動果實,這還能不開心,還能不心動,還能沒有成就感?
三是這個活動過後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對自己動手製作產生興趣,從而做到因為同一個興趣而成為朋友,加深友誼!
四是現在學生整體比較宅,不是因為他們比較懶,而大多數時間不知道該做什麼好,所以就乾脆宅在家裡,有了這樣一個興趣愛好,可以在沒事的時候自己動手製作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什麼的,那該多好!沒事開發開發自己的大腦,發散一下自己的創作思維!

㈡ 心理協會宣傳稿

用心另來眼看世界吧,這世上不是自每個人都很順利,只是看自己怎麼解決,比如你走路的時候被人撞了,別人給你道歉了,有時候你還是會覺得很火,但是你卻沒想到撞你的人心裡其實比你還難受,還是想想那句「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開心」
(ゞ沙羅曼蛇ど專利請勿復制謝謝合作) 讓自己忙起來,讓自己沒有空閑去想不開必的事,讓自己充實地過好每一分鍾,再有早晨醒了以後不要戀床,醒了就起來,忙起來,推開窗,呼吸清晨的新鮮空氣,放鬆全身,讓自己想像成一個快樂的小天使…… (ゞ沙羅曼蛇ど專利請勿復制謝謝合 作)

㈢ 鼓勵人積極的心理美文

這是一個充斥著浮躁的社會,這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每個人的小情緒都不由自主地跟著浮動的空氣躁動起來。「心靜自然涼」有時候不得不再一次驗證它真理性的存在。

社會越來越進步,生活越來越提高,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卻不是越來越幸福。為什麼?我們可以說這是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也完全可以說這是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因為有慾望,所以不滿足;因為忙攀比,所以不幸福。

可不是嗎?從小到大,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我們不都在與人較比嗎?你看看某某家的孩子多聽話,你看看某某同學學習成績多優秀,你看看某某某上了一所什麼大學、找了一個什麼工作,你看人家升職多快,你看人老公多能掙錢……如此雲雲,不都是在引導著你去比較嗎?社會大環境如此,人個體又何嘗不是呢?為什麼我就比不上誰誰誰?為什麼某某有車有房有存款而我卻沒有?出發點並不是你需要車需要房離了車離了房走不動道兒活不下去,而僅僅是因為別人有我卻沒有。細細想來,不是很可笑嗎?為什麼別人有我就要有,為什麼我要以別人有沒有判斷自己要不要有,而是不根據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必不必要?

我寧願相信是社會發展太快,我們有點跟不上步伐迷失了方向,也不想這是本性使然。為什麼要通過比較去爭取去給自己無盡的壓力呢?難道我們自己竟不堪到需要靠別人的成功才能激勵起自己的鬥志嗎?

不得不承認,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就是我,找遍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也找不到第二個我。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生存狀態,有自己不同於別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法,當然也應該有適合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奮斗目標,你只需要找適合自己的,而不是努力去壓過別人的。

是該從「向誰看齊」的慣性思維中跳出來了,為什麼要向誰看齊,而不是追求更卓越的自己?別人的可能是好的向上的,卻不一定是適合你自己的。

㈣ 求大神,,,,關於心理健康微信公眾號的建立,管理,以及推廣的策劃,,,,怎麼寫,,,不要網上的內容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圖片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㈤ 心理健康文章賞析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一、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1、客觀方面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2、主觀方面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四是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的人家的,借給你用用

㈥ 關於心理方面的文章……

心理現象與心理學

心理現象(簡稱心理)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心理學通常把心理現象劃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類。

(一)心理過程

人生活在世界上,總要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周圍環境的種種事物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我們便看到它們的顏色、形狀,聽到各種聲音,嗅到各種氣味。我們還能把自己感知過的事物記在腦子里,對種種問題進行思考,做出決定。我們還要與各種人進行廣泛的交往,對與自己有關的事物與人表現出一定的態度,或愛或憎,或喜或憂。我們還不斷地努力把各種事情做好……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表現出形形色色的主觀活動,如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以及情感、意志等。它們構成了人的心理過程。為了研究方便,通常把心理過程劃分為三個具體過程,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

認識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其中核心是思維。思維是人類心理發展高於動物的本質標志。恩格斯稱它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

情感過程是人在認識事物時產生的各種內心體驗,如喜、怒、哀、懼等。

意志過程是人在活動中為了實現某一目的對自己行為的自覺組織和自我調節。

心理過程是一個統一的過程。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之間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認識過程是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是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基礎。情感過程是認識過程和意志過程的動力。意志過程對人的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具有調控作用。

心理過程不僅表現在人的物質活動中,而且也表現在人的交往活動中。交往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學校的教學活動就是一種交往活動。例如,我們大家來到師范學校讀書,許多同學組成了班級,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形成了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大家由陌生到相互熟悉,必然要經過一系列的認識過程,產生一系列的情感體驗。在教學活動中,老師講課、師生以及同學之間的討論都是信息交流,其中要克服學習中的一系列困難,發揮意志過程的作用,最後達到相互理解,這就是師生、同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一交往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看到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的統一活動。

(二)個性心理(簡稱個性)

一個人的心理過程的發展與他的遺傳特性、社會關系、生活經驗和個人經驗相結合,最終會整合成一個人總的精神面貌。這種總的精神面貌,心理學上稱之為個性。個性並不是人一出生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個體的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形成的。個性形成以後,人會在自己的行為中表現出完整的、穩定的特徵。例如:不論情境如何,每一個人總是按一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處理事物。有人考慮問題縝密,有人則粗糙;有人總是心平氣和,而有人一不順心就勃然大怒。這些人的行為模式是固定的,可以預料的。又如,每一個人對自身的行為結果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有人傾向於把成功歸結為自己的才智或努力等內部因素,有人則傾向於把失敗歸結為問題的難度、運氣等外部因素。再如,每一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他的一言一行與這些社會關系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還如,每一個人在活動中總會表現出與其他人之間的差異。有人對環境興致勃勃,有人則索然冷漠;有人多才多藝,有人則無所特長;有人特能忍耐,有人則相當浮躁等。

兒童個性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小學兒童來講,學習活動和整體內部的交往活動對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展起著主導的作用。

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是不可分割的。心理過程是個性心理形成的基礎,而個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響著心理過程。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共同構成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概括地講,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學。

人類很早就對自身的心理現象發生興趣。古代許多思想家發表過不少有關心理現象的見解。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設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隨著實踐的需要和科研的發展,心理學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

普通心理學——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的學科。它是心理科學的基礎理論學科。

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一生中心理發生和發展的學科。它的主體是兒童心理學,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年齡特徵。這里的兒童指0~17歲的未成年人。

社會心理學——研究社會心理現象的發生和發展的學科。如研究群體的共同心理、群體如何影響個人。交往與人際關系是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心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

此外,還有管理心理學、司法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業心理學、軍事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所有這些分支組成了絢麗多彩的心理科學。

㈦ 關於心理的文章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㈧ 推薦一篇心理美文,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散文,還有200字左右的推薦理由

有一個勞改犯在外出修路的過程中,在路上撿到了1000元錢,他不假思索地把它交給了監管警察。可是,監管警察卻輕蔑地對他說:你別來這一套,把自己的錢變著花樣賄賂我,想換得減刑,你們這號人就是不老實。
囚犯萬念俱灰,心想這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相信他了。晚上,他就越獄了。
在亡命的途中,他大肆搶劫錢財,准備外逃。在搶得足夠的錢財後,他乘上開往邊境的火車。火車上很擠,他只好站在廁所旁。這時,有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走進廁所,關門時發現門扣壞了。她走出來,輕聲對他說:「先生,你能為我把門嗎?」
他一愣,看著姑娘純潔無邪的眼神,他點點頭。姑娘紅著臉進了廁所,而他像一個忠誠的衛士一樣,嚴嚴地守著門。
就在這一剎那間,他突然改變了主意。在下一站,他下車了,到車站派出所投案自首。
溫馨提示:信任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東西,沒有人能夠用金錢買得到,也沒有人可用利誘和武力爭取得到。它來自於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是活在靈魂了的清泉,它可以拯救靈魂,滋養靈魂,讓心靈充滿純潔和自信。教育者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教育者的教育前提是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信任學生,便是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信任學生,就是給學生了一個希望。即便有的時候,學生說了謊話,編造了故事,我們也不妨相信他們一次,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信任。迂迴的教育並非全都是壞事啊。

㈨ 求「心理健康宣傳月意義」文章用於講話發表!要有深度點的!1500字左右

一、心理健康及其衡量標准

健康的概念古而有之。最初,人們所說的健康是指身體健康,強調身體沒有缺陷和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深刻地意識到人體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體,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心理健康被界定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這個定義強調如果一個人與其他人比較,符合同年齡階段大多數人的心理發展水平,那麼這個人的心理狀態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後來,國內外學者對心理健康有許多論述,由於每位學者研究的出發點、側重點各不相同,各執一詞,使心理健康至今尚無一個公認的定義。

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與一個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回事。前者側重描述一個人的整體狀態,是側重人,後者側重描述一個人就某事而言的情況,是側重事。偶爾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並不意味著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與否是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心理狀態,而不是短暫的、偶爾的現象。第二,心理健康狀態不是靜止的、固定的,而是動態的、變化的。這意味著一個人的心理既可以從不健康變為健康,也可以從健康變為不健康。此外,心理健康狀態從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種連續的狀態。許多情況下,異常與正常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心理健康的狀態與其說是正確與異常這種類型上的差異,不如說是程度上的差異。

如何才能知道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什麼是心理健康的標准?由於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樣較准確的指標,所以關於標准問題在心理學界還存在很大分歧。將已有的中西方學者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的界說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我國學者傾向於生存標准,而西方學者在重視生存標準的同時,還倡導發展標准。所謂生存標準是立足於個體生命的存在,目標是最有利於保存與延長生物學壽命,故強調無條件適應環境,順從文化主流;而發展標准則著眼於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希望最有價值地創造生活,強調主動地適應和改造環境,通過挖掘個人最大身心潛力求得身心的滿足,成為崇高、尊嚴、自豪的人。這兩種標准,在我們確定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時都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尤其是發展標準的引入,對學校心理輔導工作具有現實意義。一方面從學生身心特點看,發展性問題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有些表面上看來屬於適應的問題,實際是發展受阻的一種變態反應。另一方面,它能夠對學生心理輔導與教育實踐加以正確引導,順應當前世界的新趨勢。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智力正常

智力是學生進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一個弱智學生是無從談心理健康的。正常的智力使人在認識世界、認識環境、認識自我時持客觀的態度,正確地看待各種事物,不會「自我中心」;在與他人交往時對他人的內心活動有較敏銳的觀察力,不會經常誤解他人的言行;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

2、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積極情緒,對生活中所遭受的沖突和挫折具有必要的忍耐力,對不良情緒能適度宣洩,既不會逆來順受壓抑情緒,也不會為所欲為放縱情緒。尤其對中學生來講,情緒處於激盪期,更有必要提高情緒的控制力。

3、能夠悅納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積極的自我形象,能現實地評價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不會過分掩飾自己,不會刻意取悅於人,能夠實事求是地看待別人的評價與議論。

4、良好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能與人合作,有正確的交往態度和有效的人際溝通技巧,寬以待人而不失其獨立人格,人際關系范圍廣而穩定,有知心朋友,有親密家人。

5、有較強的自製力

自製力是人能動性的體現。心理健康的人學習工作目標明確,自覺性高,能主動克服困難,有毅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包括人格各個結構要素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創造性,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7、能動地適應現實環境

不能有效處理與周圍現實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者對現實環境不會單純抱怨,束手無策,而是能動地適應與改造,對周圍現狀有較准確的認知,很快調整自己的行為。

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點認識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它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也越來越得到證實。為此,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三點認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點。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核心是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重點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礎是健康教育,其中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毛澤東早年曾寫過一篇文章,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他把身體比喻為「載智之舟」和「寓德之舍」,進而得出結論:「無體即無德智也。」由此引申開來,我們有理由認為「無心既無德智也」。如果一個人心理不健康,再好的德性,再高的智慧,也難以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生長點。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重,心理問題凸顯出來。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人們收入差距的擴大,離婚率的上升造成單親家庭子女的增多,升學、擇業的競爭造成了心理負擔過重,使得青少年特別是高中生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諸如自卑、孤獨、緊張、恐懼、猜疑、憂郁、嫉妒、報復等不良心理狀態,造成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甚至出現離家出走、殺人、自殺等惡性事件。實踐證明,解決這些問題,不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可以完全奏效的,需要加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教育,重點是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以一種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境、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與智育的結合點。過去,德育與智育往往存在「兩張皮」的現象。德育工作者曾經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總是收效甚微。現在,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德育心理又有智育心理,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條件,互相補充,辯證統一,相得益彰。智力活動的過程是觀察、注意、記憶、想像、思維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必然伴以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乃至理想、信念、價值觀。前者是智力因素,後者是非智力因素,二者的結合才是心理活動的全過程。健康的心理有助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發展。可以認為,德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紀教育對智力的發展雖然有關系,但不具有完全正相關的關系,而心理健康則對智力的發展具有完全正相關的關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與智育最好的結合點。

三、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一)咨詢的特徵及內涵

咨詢在國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的概念。涉及職業指導、教育輔導、心理健康咨詢、婚姻家庭咨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各樣的咨詢雖不盡相同,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

共同的特徵之一是咨詢體現著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人際關系。咨詢過程是建立在咨詢與來訪者良好的人際關系基礎之上的。經過專業訓練的咨詢者利用其專業技能及所創造的良好咨詢氣氛,來幫助人們學會以更為有效的方式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和生活中的難題。許多咨詢工作者認為,定義心理咨詢必須涉及與來訪者的關系,這與在咨詢中使來訪者產生變化是同樣不可缺少的。他們認為咨詢中最根本的核心條件就是共情、理解和尊重來訪者。他們所關注的不僅是咨詢者的技能,同樣也注意咨詢者對來訪者的基本態度或對他人關心的能力。

共同的特徵之二是咨詢是一系列心理活動的過程。從咨詢者的角度看,幫助來訪者更好地理解自己,更有效地生活,其中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在內。咨詢過程中,咨詢者所運用的有關理論與技術,也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從來訪者的角度看,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需要接收新的信息,學習新的行為,學會解決問題的技能及作出某種決定,這也涉及一系列的心理活動。

咨詢的第三個共同特徵是它屬於一個特殊的服務領域。在咨詢過程中,咨詢者可以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確定目標,作出決定,解決難題。特殊的咨詢,還可提供有關職業、學業、疾病的康復、心理衛生、婚姻家庭、性問題、宗教和價值觀的選擇,事業的發展,以及其他一些有關問題的咨詢服務。在一些發達國家,咨詢心理學家活躍進中小學、大學、醫院、診所、康復中心、工礦企業、社會服務機構以及各個社區之中,以幫助人們在個人、社會、教育、職業等方面達到更有效地發展及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了解了咨詢所具有的上述特徵之後,我們又重新面對咨詢的定義問題。我國的阮芳賦先生曾推薦里斯曼1963年對咨詢所下的定義:「咨詢乃是通過人際關系而達到的一種幫助過程、教育過程和增長過程」。這一定義基本表達了咨詢的實質內容。以此定義為基礎,結合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咨詢的幾種特徵,在這里,我們可以給咨詢作如下定義:咨詢是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這是我們根據對咨詢的實質的理解作出的定義。這一定義涉及到了我們對咨詢特徵的認識,(1)咨詢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2)咨詢是在心理學的有關理論指導下的活動;(3)咨詢是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活動過程。此外,這一定義還涉及到咨詢的根本目的;(4)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這一目標著眼於幫助來訪者認清自己的問題所在,通過咨詢,能提高應付挫折和各種不幸事件的能力,使之能夠自己面對和處理自己人生中的問題,即使其能夠自強自立。在這里,幫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教育的過程和使來訪者產生某種轉變,促使他們成長的過程。

(二)心理治療

一種極有影響的觀點是沃爾培格1967年的定義:心理治療是針對情緒問題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一位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以慎重細慮的態度與來訪者建立起一種業務性的聯系,用以消除、矯正或緩和現有的症狀,調解異常行為方式,促進積極的人格成長和發展。

北京大學陳仲庚教授認為,心理治療是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的一種合作努力的行為,是一種夥伴關系;治療是關於人格和行為的改變過程。

美籍華裔學者曾文星、徐靜認為,心理治療是指應用心理學的方法來治療病人的心理問題。其目的在於:通過治療者與病人建立的關系,善用病人求愈的願望與潛力,改善病人的心理與適應方式,以解除病人的症狀與痛苦,並幫助病人,促進其人格的成熟。

從上述的幾種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定義或多或少都涉及了下述幾個方面,即:(1)治療是一個過程;(2)是治療與來訪者的關系;(3)治療者運用有關的心理治療理論對來訪者進行幫助;(4)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存在的問題或心理障礙,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這幾個方面,的確反映了心理治療的工作特點及主要目的。在綜合考察了上述幾種觀點的基礎上,我們提出的心理治療定義如下:心理治療是在良好的治療關系基礎上,由經過專業訓練的治療者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過程,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的問題或障礙,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調的方向發展。

(三)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同異

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確有許多重要之處相互重疊,令人感到難解難分。相似之處有:

(1)二者所採用的理論方法常常是一致的。例如:咨詢心理學家對來訪者採用的來訪者中心治療的理論與方法或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與技術和心理治療家採用的對同種理論與技術別無二致。

(2)二者進行工作的對象常常是相似的。例如:心理咨詢人員與心理治療工作者可能都會面對來訪者的婚姻問題。

(3)在強調幫助來訪者成長和改變方面,二者是相似的。咨詢與心理治療都希望通過幫助者和求助者之間的互動,達到使求助者改變或增長的目的。

(4)二者都注意建立幫助者與求助者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認為這是幫助求助者改變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盡管有上述相似之處,盡管一些咨詢工作者也做了一些心理治療工作,一些心理治療家也在做咨詢工作,在咨詢與心理治療之間還是能夠找到一些不同點的。結合一些文獻中的看法,我們認為咨詢與心理治療的主要區別有如下幾點:

(1)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復或已復原的病人。心理治療則主要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人進行工作的。

(2)心理咨詢所著重處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主要問題有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問題,職業選擇方面的問題,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婚姻家庭中的問題等等。心理治療的適應范圍則主要為某些神經症、某些性變態、心理障礙、行為障礙、心身疾病、康復中的精神病人等。

(3)心理咨詢用時較短,一般咨詢次數為1次至幾次;而心理治療費時較長,治療由幾次到幾十次不等,甚至次數更多,經年累月才可完成。

(4)心理咨詢在意識層次進行,更重視其教育性、支持性、指導性工作,焦點在於找出已經存在於來訪者自身的內在因素,並使之得到發展;或在對現存條件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改進意見。心理治療的某些學派,主要針對無意識領域進行工作,並且其工作具有對峙性,重點在於重建病人的人格。

(5)心理咨詢工作是更為直接地針對某些有限的具體的目標而進行的;心理治療的目的則比較模糊,其目標是使人產生改變和進步。

㈩ 宣傳心理戰

戰爭是政治以特殊的方式的繼續,政治對戰爭的支配和制約是戰爭的基本規律,這主要表現在對戰爭目的、規模和進程等方面。首先,在世界向著和平與發展的過程之中,世界人民要和平、求穩定、謀合作、促發展的願望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經濟全球化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相互滲透和依存,從而構成強烈的利益互動關系,使戰爭決策受到極大的約束。任何國家無論其軍事實力怎樣強大,都不能毫無節制、隨心所欲地運用戰爭手段。同時,僅僅依靠軍事優勢還不能使對手屈服,軍事對抗最終還要回到政治解決的方式上來。其次,在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當政治不得不把戰爭作為手段時,戰爭的目的不再是攻城掠地、全部或大部殲滅敵之有生力量征服對手,而主要是摧垮敵方的對抗意志,從而使戰爭規模相對縮小,戰爭樣式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再次,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出現,為有限政治目的實現提供了低風險、高效能的手段,而戰爭耗費呈幾何級數的增長又削弱了各國對戰爭的承受能力。最後,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傳播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所有國家在對外政策和戰爭決策方面的透明度越來越高,民心向背對戰爭的制約力量顯著增強。

高新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向戰爭諸要素滲透,極大地改變了現代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戰爭的技術構成,使戰爭的能量大大增強。高技術武器裝備已成為奪取戰爭的主動權和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一是武器裝備的質量水平越來越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二是精確制導武器成為戰爭的基本火力手段;三是電子戰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四是指揮自動化系統成為戰爭的「神經中樞」。實踐證明,一個國家如果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努力增加國防實力,提高軍隊素質和武器裝備水平,一旦戰爭爆發,就可能陷入被動挨打的地步,國家利益、民族尊嚴和國際威望就要受到極大的損害。為了增強我軍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物質基礎,切實提高我軍的威懾能力和實戰能力,必須以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千方百計把武器裝備搞上去。

21世紀初期,我國將面臨的戰爭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確保國家利益和尊嚴不受侵犯與損害的戰爭。這樣的戰爭代表著全體人民的意願,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正義的戰爭。戰爭歷史證明,正義戰爭必將贏得最後的勝利。在戰爭指導上,必須高舉反分裂、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的旗幟,堅持以正義的戰爭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充分發揮正義戰爭的優勢,依靠這種優勢贏得戰爭的勝利。為此,要立足從最壞處著想,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全面籌劃戰爭准備,做到備戰、慎戰與應戰相結合。

閱讀全文

與心理宣傳推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器人培訓機構推廣方案 瀏覽:656
今麥郎市場營銷環境 瀏覽:439
醫院網路營銷招聘 瀏覽:536
湘菜館促銷活動有什麼 瀏覽:968
玉器促銷活動語 瀏覽:385
市場營銷專業主要課程 瀏覽:207
市場營銷行業五行 瀏覽:512
主題街區策劃方案 瀏覽:997
書畫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771
在大街上做個促銷活動需要准備什麼硬體東西 瀏覽:105
鐵路新職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704
2016年電子商務考試 瀏覽:867
暑假班主任培訓方案 瀏覽:456
南寧電子商務工資 瀏覽:50
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心得體會 瀏覽:691
什麼企業不需要網路營銷 瀏覽:374
天翼電子商務無故扣款 瀏覽:241
市場營銷4t 瀏覽:724
辦公軟體市場營銷方案 瀏覽:442
紅豆網路營銷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