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徐宣傳

徐宣傳

發布時間:2021-02-27 15:03:30

㈠ 三國志·徐宣傳 譯文

裴注三國志原文翻譯
徐宣
徐宣字寶堅,廣陵海西人。避難到江東,又辭去孫策的任命,返回本郡。和陳矯一道任郡裏的綱紀,他們兩人名聲相當而個人喜好不同,但是都受到太守陳登器重,和陳登齊心效命於太祖。海西、淮浦二縣的百姓作亂,都尉衛彌、縣令梁習夜間逃到徐宣家,徐宣秘密把他們送走,使他們免遭禍難。太祖派遣督軍扈質前來討伐賊人,扈質因兵少沒有出動。徐宣暗地裏去見扈質並責備他,給他講清當時的形勢,扈質於是進兵打敗了賊人。太祖徵召徐宣任司空掾屬,又授任東緡、發干令,升任齊郡太守,接著進京任門下督,跟隨太祖到壽春。恰逢馬超作亂,大軍向西征討,太祖召見官屬說:「現在就要遠征,可是這個地方還沒有安定,成為我們的後顧之憂,應該由一個清廉公正、具有大德的人來鎮守這裏。」於是任命徐宣為左護軍,留下來統領各軍。太祖返回後,徐宣任丞相東曹掾,又出任魏郡太守。太祖在洛陽去世,大臣們進入殿中表示哀悼。有人說應該更換各城的守將,改用譙、沛人。徐宣高聲說:「現在天下統一,人人懷著報效國家的忠心,為什麽一定要用譙、沛人,而讓各城的守將感到寒心。」文帝聽到後說:「這就是所謂能擔負國家重任的臣子。」文帝登皇帝位後,徐宣任御史中丞,被賜給關內侯的爵位,轉任城門校尉,一個月後升任司隸校尉,又轉任散騎常侍。跟隨文帝到廣陵,六軍都乘上船,風浪突然掀起,文帝乘的船被風浪掀得掉轉船頭,徐宣擔心自己的船落在後面,頂風破浪前進,大臣們沒有誰比他先趕到。文帝贊賞他的勇敢,升任他為尚書。
明帝繼位後,封徐宣為津陽亭侯,食邑二百戶。中領軍桓范推薦徐宣說:「臣聽說帝王用人,要估量形勢任用人才,在爭奪天下時,要把有計謀的人放在前列,在天下平定後,要把有忠心的人放在首位。所以晉文公採用舅犯的計策卻獎賞雍季所提出的見解,[呂氏春秋曰:從前晉文公要跟楚國人在城濮作戰,召來咎犯問他說:「楚國兵多,我國兵少,怎樣做才可以取勝?」咎犯回答說。 「我聽說禮儀繁雜的君主,對於禮儀的盛大從不感到滿足,作戰頻繁的君主,對於詭詐之術從不感到滿足。您只對楚國實行詐術就行了。」文公把咎犯的話告訴了雍 季,雍季說:「把池塘弄幹了來捕魚,怎能不獲得魚?可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把沼澤地燒光了來打獵,怎能不獲得野獸?可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詐騙的方法, 雖說現在可以苟且得利,以後就不能再得利了,達不是長久之計。」文公採納了咎犯的意見,因而在城濮打敗了楚國人。回國以後行賞,雍季居首位。文公身邊的入 勸諫說:「城濮之戰的勝利,是由於採用了咎犯的謀略。您採納了他的意見,可是行賞卻把他放在後邊,這或許不可以吧!」文公說:「雍季的話,對百世有利,咎 犯的話,只是顧及一時。哪有把只顧及一時的敵人對百世有利的前面的道理呢?」]漢高祖利用陳平的智慧卻把後事託付給周勃。臣私下看到尚書徐宣,具有忠厚的品行,保持正直的性格;清正高雅,超群出眾,不受世俗的拘束;立志堅定難以動搖,有忠於國家的氣節;歷任州郡長官,在任職的地方都很稱職。現在僕射的官職空缺,徐宣可以代理掌管僕射的事務;僕射位處要害,責任重大,沒有比徐宣更合適的了。」明帝於是任命徐宣為左僕射,後又加授侍中光祿大夫。明帝車駕到許昌,徐宣留下來統管朝政。明帝返回後,尚書台主事的官員呈送文書。明帝下詔說:「我審閱和僕射審閱有什麽兩樣?」終究沒有看這些文書。尚方令因濫造器物受到嚴刑拷打,死在獄中,徐宣上疏提出刑罰過重,又進諫說興建宮殿耗盡了民力,明帝都親手寫下詔書,贊揚他並採納他的意見。徐宣說:「古代有七十歲辭宮歸居的禮制,我現在已六十八歲,可以去職了。」於是堅決託病要求退位,明帝始終不允許。青龍四年徐宣去世,遺囑用粗布的衣服頭巾,用當時通行的服飾入殮。明帝下詔說:「徐宣處事非常誠實,內心正直,舉止端方,歷位三朝,公正嚴肅,有著可以託付遺孤、寄予國家命運的節操,可以說是國家柱石般的大臣。我常想讓他擔任丞相的職務,還沒來得及任命他,可惜他壽命不長!追贈他為車騎將軍,葬禮依照公爵的禮儀。」謐號稱貞侯。兒子徐欽繼承爵位。

㈡ 「淡泊若菊,清雅如風。」求這句話的詳解和典故

這兩句話是後人從前人的語句中化用過來的,單單問這兩句的典故,其實是談不上的,但是如果求根溯源,可以歸結如下:
「淡泊若菊」的源頭是「人淡如菊」,出自司空圖《詩品》中的《典雅》,比喻人淡泊的如同菊花一樣。
「清雅如風」的源頭是「清雅」,如《三國志·魏志·徐宣傳》:「尚書 徐宣 ,體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世俗。」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青裙素襦,神氣清雅,宛若士大夫家。」 明 高啟 《送丁至恭河南省親序》:「 丁儼 至恭 日抱琴與余游,余愛其清雅和易,且能相慰於寂寞之濱,故數與燕詠嘯歌。」,比喻人的氣質清爽雅緻,如同微風拂面一樣。

㈢ 1、淡泊如菊這個詞語好嗎什麼意思請舉例!

意思是:不看重功名.以平常心處世.

「淡泊若菊」的源頭是「人淡如菊」,出自司空圖《版詩品》中的《典雅》權,比喻人淡泊的如同菊花一樣.
「清雅如風」的源頭是「清雅」,如《三國志·魏志·徐宣傳》:「尚書 徐宣 ,體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世俗.」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青裙素襦,神氣清雅,宛若士大夫家.」 明 高啟 《送丁至恭河南省親序》:「 丁儼 至恭 日抱琴與余游,余愛其清雅和易,且能相慰於寂寞之濱,故數與燕詠嘯歌.」,比喻人的氣質清爽雅緻,如同微風拂面一樣.

㈣ 清雅是什麼意思謝謝

基本解釋
[elegant] (多形容人的氣質)清新秀雅;端莊或高雅
回風格清雅
詳細解釋
1. 清高拔俗。
《三國志答·魏志·徐宣傳》:「尚書 徐宣 ,體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世俗。」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青裙素襦,神氣清雅,宛若士大夫家。」 明 高啟 《送丁至恭河南省親序》:「 丁儼 至恭 日抱琴與余游,余愛其清雅和易,且能相慰於寂寞之濱,故數與燕詠嘯歌。」
2. 清新雅緻。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下:「 希逸 詩氣候清雅,不逮於 范 袁 。」《四游記·張果老騎驢應召》:「﹝小道士﹞言詞清雅,禮數中度。」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 京口 詩人,皆奉 夢樓先生 之教,詩多清雅。」 李斌奎 《天山深處的「大兵」》:「清雅的紫竹調伴著他靈活瀟灑的舞步,宛如蜻蜓點水,萍浮河面。」
3. 清靜幽雅。
《西遊記》第二五回:「那林里是個清雅的去處,決然沒有妖精。」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 長沙 小西門 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皆清雅淡遠,絕無煙火氣。」 冰心 《離家的一家》:「好清雅的院子。」
希望能幫到你,麻煩給「好評」

㈤ 」 清雅子銳」出自哪裡

1. 清高拔俗。
《三國志·魏志·徐宣傳》:「尚書徐宣,體忠厚之行,秉直亮之版性,清雅特立,權不拘世俗。」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青裙素襦,神氣清雅,宛若士大夫家。」
明 高啟 《送丁至恭河南省親序》:「丁儼至恭日抱琴與余游,余愛其清雅和易,且能相慰於寂寞之濱,故數與燕詠嘯歌。」
2. 清新雅緻。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下:「希逸詩氣候清雅,不逮於范袁。」
《四游記·張果老騎驢應召》:「﹝小道士﹞言詞清雅,禮數中度。」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京口詩人,皆奉夢樓先生之教,詩多清雅。」
李斌奎《天山深處的「大兵」》:「清雅的紫竹調伴著他靈活瀟灑的舞步,宛如蜻蜓點水,萍浮河面。」
3. 清靜幽雅。
《西遊記》第二五回:「那林里是個清雅的去處,決然沒有妖精。」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 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皆清雅淡遠,絕無煙火氣。」 冰心 《離家的一家》:「好清雅的院子。」[1]

㈥ 太俗什麼意思

形容很老土,行為舉止庸俗。

讀音:tài sú

解析:「俗」字左邊一個「人專」字,右邊一個「谷」字,人吃谷即為俗。人與人在生理層面上並無差異,都是俗人。

示例:某人穿著打扮落伍,別人看起來就覺得他太俗了。

(6)徐宣傳擴展閱讀

1、近義詞

庸俗

讀音: yōng sú

釋義:平庸鄙陋,不高尚;指平庸鄙陋之人。

出處: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屬房琯喜賓客,好談論,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輕鄙庸俗,人多怨之。」

釋義:房琯喜歡接交朋友,愛好高談闊論,引薦了許多知名士人,而鄙視平庸鄙陋之輩,所以很多人怨恨他。

2、反義詞

清雅

讀音:qīng yǎ

釋義:清新高雅;清秀文雅。

出處: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徐宣傳》:「尚書徐宣,體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世俗。」

翻譯:尚書徐宣,具有忠厚的品行,保持正直的性格;清正高雅,超群出眾,不受世俗的拘束。

㈦ 黃石升達店的徐宣傳是個垃圾

的確很垃圾,不要相信,誇大宣傳的。

㈧ 二人齊名而私好不協,然俱見器於太守陳登,與登心於太祖. 金當遠征,而此方未定,以為後憂,宜得清

出《三抄國志·魏志·徐襲宣傳》
第一句
二人齊名而私好不協,然俱見器於太守陳登,與登並心於太祖

這里二人指的是徐宣和陳矯
徐宣和陳矯兩個人齊名但等私下關系並不好,廣陵太守陳登卻對二人都非常器重,而徐宣亦與陳登一心投效曹操。
第二句
今當遠征,而此方未定,以為後憂,宣得清公大德以鎮統之

這句是曹操對其屬下官員說的話
現在應該遠征馬超,但此地也尚未安定,正需要像徐宣這樣一位清正無私有大德的人統兵鎮守。

您有幾個字有悖於原文,私以更之。
竊解如是,呈正大家。

㈨ 曹操死後,他老家、青州籍的兵士相繼擊鼓離去,有這個事嗎

您好,我來幫您回答吧
請仔細看看下面的文章,非常有幫助

《三國志》中的魏書,臧霸傳中「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青州軍擊鼓事件是曹魏的一大重要的轉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曹丕的東南地區的政策(涉及青,徐,揚三州)

臧霸何功漢魏交替間的公案

兩年前,在故鄉和巴西馬忠同學討論漢魏之間的侯爵制度,順手把漢魏交替之間曹魏的功臣名將所受爵賞列了個清單,按食邑數排了個序,大家猜猜看,排在前面的都應該是誰?
自建安年間起,截止到文帝末年的部分名將:
夏侯淵 八百戶
夏侯敦 二千五百戶
張遼 二千六百戶
徐晃 二千九百戶
樂進 一千二百戶
於禁 一千二百戶
曹洪 二千一百戶
曹仁 三千五百戶
張郃 三千三百戶
臧霸 三千戶
李典 三百戶
李通 四百戶
文聘 一千九百戶
龐德 三百戶
許褚 要到明帝時才七百戶
呂虔 要到明帝時才六百戶
曹休 要到明帝時代才有二千五百戶
這里列舉了曹魏的主要將領的食邑數情況。
如果排前三名的話,是曹仁、張郃、臧霸。
曹丕篡漢登基,確給功臣都有所加封,但曹仁的三千五,是文帝即王位後一下子加封了兩千戶,情況很特殊——一個是時間,一個是數目。
曹丕篡漢登基,確給功臣都有所加封,但最多也就是加了一千戶,而且是即「帝」位之後。曹仁一下子加了兩千戶,而且是曹丕剛即「王」位,曹仁這個「首富」來得突兀,屬於暴發戶性質,隱情後述,此不贅言。
然後是張郃,雖然他在文帝朝可以排到老二,但他在曹操時代的功績怎麼也不見得能超越張遼、夏侯這幫人物,在曹丕篡漢前後他的食邑很難超越張遼的二千六百戶(即便是張遼,其中一千戶還是曹丕稱帝後才加上去的)。不過從歷史資料來看,此人此後確有戰功,雖無明文記載,增邑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兩人,盡管有些問題,但排在前幾位,倒也不讓人奇怪。臧霸就奇怪了。論戰功、資歷,親疏,怎麼輪不到他排第三。讀史當處處存疑。
仔細考究之下,竟牽出了三國之間一段公案。
曹操去世後,前三國的制衡局面被打破。劉備趁曹丕忙於整理內部之機,東征孫權,於公元222年夏,與東吳會戰於夷陵,蜀軍大敗,劉備帥殘部退守三峽白帝城。吳將徐盛、潘璋、宋謙等紛紛要求一鼓作氣攻蜀,被陸遜斷然否決,理由是,曹丕即將攻吳。而後果如其然,然而曹丕臨江,不戰而退,又讓人大跌眼鏡。
這段歷史,曹丕的行為顯得有點莫名其妙。妨礙曹魏統一天下的,就是孫劉聯盟,現在孫劉交惡,劉備被大大削弱了,且孫權至少在名義上是服從於曹魏的,無論從道義還是從實利上,曹魏都不該舍劉而擊孫——曹丕難道真的是瘋了?
如果僅僅從表面來看,是很難理解曹丕的行為的,可當我們把歷史串通了來看,一切就不難理解了。

一、曹操死後的洛陽動亂
就當時形勢而言,吳、蜀雖然實力較小,但已經過多年整合,內部不存在問題。而曹魏不同,曹魏本來內部矛盾就比較深,曹操一死,許多矛盾立刻表面化了,如《晉書•宣帝紀》說:「魏武薨於洛陽,朝野危懼」。
首先是青州兵。曹操起家,主要依賴的,就是被他收編的青州黃巾余部,但是這幫人到底是強盜出身,雖隨曹操多年轉戰,仍處於相對獨立狀態——曹操也不見得完全信任他們——以上所列曹魏主要將領中,居然沒有一個是出身於青州黃巾!這和曹軍的兵力構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曹操在洛陽去世後,青州兵引發了一場騷動,其中又涉及到了臧霸。
《魏書•臧霸傳》注引《魏略》雲:「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霸遣別軍在洛。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臧霸所部是青徐人,也多是收編的黃巾余部,曹操收編青州黃巾時,臧霸也同時收編了徐州黃巾,《臧霸傳》雲:「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遂收兵於徐州……」這和曹操的情況是一樣的。由於這兩支軍隊本是同源,所以洛陽的青州兵逃走的時候,臧霸所部的徐州兵,也一起逃走了。
對於曹丕來說,這是形同叛亂的行為。但此時他一方面要應對鄢陵侯曹彰對他繼統合法性的挑戰(《賈逵傳》雲:「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另一方面,他又要穩定天下人心,還要准備篡漢,對此只好採取大事化小的態度。
《賈逵傳》注所引用的《魏略》很能說明問題,「眾人以為宜禁止之,不從者討之。(賈)逵以為方大喪在殯,嗣王未立,宜因而撫之。乃為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
《徐宣傳》則雲:「或言易諸城守,用譙沛人。宣厲聲曰:『今者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譙沛而沮宿衛者心?』文帝聞曰:『所謂社稷之臣也。』」曹丕說徐宣是「社稷之臣」,不是說這話的本意對,而是說徐宣明白必須安撫人心的現實。
話雖如此,但這樣的情況下,曹魏政權不能不重用譙沛人,前述曹仁同志一下子增加了兩千戶食邑,接掌南線全軍指揮權(《曹仁傳》:「拜仁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進封陳侯,增邑二千,並前三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但一時的權宜之計,不等於曹丕對該行為的認同——請同學們記住,古往今來,任何對最高權力的挑戰,都是會得到最激烈的反饋的。

二、臧霸的地位和態度
臧霸,泰山華縣人,十八歲起就亡命做強盜,後投靠陶謙,擊敗徐州黃巾軍,並收編其餘部。
此人孝順忠勇,很講義氣。曾幫助呂布和曹操作戰,呂布敗亡後,他又歸降了曹操。在曹、袁官渡決戰前,曹操統治區人心惶惶,到處發生叛亂,臧霸多次襲擊袁紹控制的青州,為曹操消除了側翼袁軍的威脅。曹操一度將青、徐兩州至海間的廣大區域,在名義上交由臧霸管轄。
臧霸以及情況相同的孫觀、孫康、吳敦等人,盡管支持曹操,也沒有政治野心,但割據色彩很重,在群雄混戰的時代,曹操對此無暇顧及,只能要求形式上的統一,盡力拉攏他們為己所用,但當群雄被翦滅殆盡後,曹丕已經不能滿足於形式上的統一,而開始追求事實上的統一了,這時候,曹丕和臧霸的矛盾,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尖銳起來。這就相當於近代史上蔣介石和張學良的關系。
談到臧霸的部隊,還必須指出的是,青徐水軍,是曹魏水軍的主力,是曹魏對抗東吳必須仰仗的重要力量。
從曹操時代以來,曹魏對事實上割據青徐的臧霸勢力,一直是優容的,一方面,固然是要借用臧霸的威望和實力,另一方面,臧霸自身對曹魏是忠誠的,為人也低調。因此曹魏對臧霸的態度是厚寵其爵位,漸奪其實權,使用的完全是懷柔手段。
如果不是曹操死後發生的青徐兵「鳴鼓擅去」事件,對臧霸這樣老實人,曹丕還真有點不好意思下手。
但這一事件,將原本緩和的矛盾突然激化了。
臧霸自建安十一年為徐州刺史後,史料未見有升遷之記載,而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後,臧霸立刻「遷鎮東將軍,進爵武安鄉後,都督青州諸軍事」——同學們請注意了,突如其來的升遷,往往不是好兆頭。
關於這個「都督青州諸軍事」,問題很嚴重。臧霸本是徐州刺史,都督青州就應該移節——把你從你的根據地調出去,是政治斗爭中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殺頭甚至是滅族的信號——但直到本年十月的《魏公卿上尊號奏》里,臧霸的頭銜仍然是「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徐州刺史鎮東將軍武安鄉侯」,這個「都督青州諸軍事」到底是史書寫錯了,還是被臧霸賴掉了,誰也說不清楚。
前面已經談過,此時「用譙沛人」成了曹丕新政心照不宣的主題,曹仁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而曹休則一年之內遷官四次,其中三次和臧霸有關。第一次是中領軍轉領軍將軍,為青徐兵「鳴鼓擅去」事件善後;第三次是遷征東將軍領揚州刺史,在臧霸和東吳之間打進一個鍥子,一方面防止東吳的異動,另一方面也提防臧霸出問題;第四次是「都督青徐」,賦予曹休在青徐兩州的最高軍事指揮權。
而臧霸呢?他顯然也察覺到了曹魏對自己的不信任,換個人恐怕就真的反了——但是臧霸真的是個老實人。他首先和曹休搞好關系,非常坦誠,另一方面,積極主張對東吳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並主動請纓為前鋒。
臧霸老實,但老實人不等於是傻子。
他表明忠於曹魏的立場,但仍然希望在此基礎上盡可能保持青徐現狀——實在不能保留現狀,退而為富家翁也可以。總之一句話,在與曹魏妥協的前提下,盡量多爭取自我利益。
三、對三國格局的深遠影響
漢獻帝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六月,魏王曹丕親自南征,但這次南征並未和東吳發生軍事沖突,前鋒滿寵的部隊也只到達了今江蘇高郵境內——如果這真是針對東吳的軍事行動,方向就不太對。長期以來,曹魏和東吳交手,一是在荊州的江陵沿江段,如赤壁之戰;一是在合肥的巢湖一帶,如逍遙津之戰。
因此,從表面來看,這是曹魏針對東吳的防禦性演練,但從其實質上講,固然也有為以後的軍事行動進行演習的目的,但一次軍事演習有必要讓剛即位的魏王曹丕親征?
因此,可以認為,這是曹魏因年前「鳴鼓擅去」事件,而對青徐地方勢力採取的一次試探性行動。一則炫耀軍威,施行嚇阻,二則檢驗地方勢力的態度,為當年十月份曹休「都督青徐」在實力上作鋪墊。
公元222年,即曹丕篡漢後的魏黃初三年九、十月間,西線吳蜀夷陵之戰剛剛結束,正如陸遜所預料的那樣,曹魏三路大軍攻吳。
《吳主傳二》雲:「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
魏軍西線、中線的進軍路線一如既往,也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而東線魏軍,則對東吳造成了較大威脅,以至於孫權卑辭上書曹丕請和,但因曹丕堅持要求孫權送其長子孫登為人質,談判破裂。
臧傳引《魏略》雲:「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謂休曰:『國家未肯聽霸耳!若假霸步騎萬人,必能橫行江表。』」此戰中,和臧霸關系良好的曹休果然依照臧霸的方案而行,《吳主傳二》雲「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取得了很大的戰果,臧霸確實是想做出點成績,讓曹丕不再猜忌他。
曹休一面批准臧霸的作戰計劃,一面向曹丕匯報,這邊取得了作戰勝利,那邊曹丕卻在犯嘀咕,臧傳引《魏略》雲「休言之於帝,帝疑霸軍前擅去,今意壯乃爾!遂東巡,因霸來朝而奪其兵。」(《魏略》不能成為正史,恐怕也和它這種直來直去的筆法不無干係,同樣一件事,《三國志》就說得委婉的多)
關於曹丕犯嘀咕,也有史料可資,《董昭傳》雲:「三年,征東大將軍曹休臨江在洞浦口,自表:『原將銳卒虎步江南,因敵取資,事必克捷……』帝恐休便渡江,驛馬詔止。時昭侍側,因曰:『竊見陛下有憂色,獨以休濟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難,就休有此志,勢不獨行,當須諸將。臧霸等既富且貴,無復他望,但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苟霸等不進,休意自沮。臣恐陛下雖有敕渡之詔,猶必沉吟,未便從命也。』是後無幾,暴風吹賊船,悉詣休等營下,斬首獲生,賊遂迸散。」
可見曹丕此次南征,其目的不在於深入吳會,平滅孫吳,而是在於根本解決臧霸的軍事實力。所以董昭的話說得非常聰明,輕輕點明了臧霸的心態不過是「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話雖不明說,但說出來,大家都明白。董傳這一段的後半部分,完全抹煞了臧霸渡江作戰的勝利——而承認這一勝利的,居然是來自敵方資料的《吳書》。
(寫到這里,俺不得不承認,能作為史家典範之一的陳壽《三國志》,確實在資料和著筆上,有其過人之長,其立傳都能從當事人本身的角度去敘述,委婉而不曲筆,可能讓你看不懂,但一定不會看錯——如果你認真看了的話。)
此次南征,中路曹仁幾乎沒動靜,西路夏侯尚年輕氣盛,小打了一下,勝負不大,只有東路,在臧霸的策劃和實施下,對東吳形成了威脅性攻勢。而同在東路的名將張遼,帶病出征,死於江都,此戰基本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唉,可憐的臧霸!
曹丕此次攻吳是假,借機撫平青徐二州是真——內部尚未平定,他哪有能力去窺視江左?所以說,曹丕並不是瘋子,雖然比不上他爸爸,但他也算是夠狡猾的了。
曹丕奪取臧霸兵權這一節,《三國志*臧霸傳》寫得很委婉:「與曹休討吳賊,破呂范於洞浦,徵為執金吾,位特進。」
此後,臧霸就老老實實地呆在洛陽備位充數,當曹丕的軍事顧問,「每有軍事,帝常咨訪焉。」大概曹丕自己也覺得對不起老實人,對臧霸相當優厚,到曹丕末年,臧霸食邑竟達到三千戶,比張遼、徐晃都高。明帝即位,又增邑五百戶,共三千五百戶。臧霸在明帝年間去世,謚號是「威」,與於禁的「厲」比起來,算是很不錯了。
在用人不疑上,曹丕不及乃父多矣。但他完成了北中國從形式上到實質上的統一,給司馬氏重新建立大一的統中華帝國奠定了基礎,在推動歷史的前行上,還是做出了貢獻的。
歷史的前行,常常是要踐踏一些花花草草的,就花草本身而言,固然是悲哀,但這卻是歷史前進中必不可少的代價。
如果我們不能免於付出,為什麼我們不能正視這一切呢?
對於曹魏的內部問題,孫劉心裡當然都很明白。劉備敢於傾國而出攻擊東吳,就是料到了曹操死後曹丕還很要花些時間來處理這些事務,無暇打擊蜀國;而陸遜當然也明白,曹丕肯定會以攻擊東吳為借口進行佯動——若他手裡的東吳主力陷到三峽里去了,曹丕在東線的佯動也完全可能變成真正的攻勢。事實上,當曹丕接到臧霸渡江取勝的捷報後,確實也一度由「驛馬詔止」變為了「詔敕諸軍促渡」,所幸陸遜及時回防,曹丕看占不到便宜,才真正撤軍。而劉備也能看到這一點,《陸遜傳》引《吳錄》雲:「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雲:『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而曹丕的佯動,也令吳、蜀兩國清醒過來,迅速調整心態,重新結成了聯盟。
正因為三國的智者都能比較清楚地預測明天,所以群星璀璨的三國時代這才剛剛開始。
所以,諸葛亮、陸遜、司馬懿們才能夠在歷史的星光下,上演那偉大的篇章。
當最明亮的星隕落的時候,不要為他嘆息,正是這往來代謝,才成就了古今。當你謳歌那璀璨奪目的光芒時,也請不要忘記了茫茫天幕上那些不顯眼的小角色,每一顆劃過黑暗的流星,都在述說著故事。
能讀出來什麼,就看你自己了。

閱讀全文

與徐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超市6月份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649
電子商務線上線下是什麼意思 瀏覽:854
教師培訓基地學校培訓方案 瀏覽:332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現狀 瀏覽:527
買衣服怎麼做促銷活動 瀏覽:343
策劃方案的基本要素 瀏覽:75
上海飾搭電子商務 瀏覽:995
幼兒園師德師風培訓自查方案 瀏覽:554
培訓學校優質生源維護方案 瀏覽:17
快餐店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423
面試網路營銷靠譜嗎 瀏覽:972
網路營銷中免費產品的特徵有 瀏覽:210
醫療市場部營銷方案 瀏覽:611
門市活動促銷布置氣球 瀏覽:864
品牌特產推廣方案 瀏覽:167
校本培訓研修實施方案 瀏覽:45
完善電子商務法律制度 瀏覽:730
超市的促銷方案ppt模板 瀏覽:47
開童裝店開業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457
農土特產品牌營銷案例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