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大同宣傳稿

大同宣傳稿

發布時間:2021-02-24 17:57:00

❶ 大同晚報怎樣投稿

郵編:037004

編輯部郵箱(該郵箱已作廢120704):[email protected]

在線投稿(1200802更新):欄目專投稿要求
主要欄目:屬

大同新聞
國內國際
體育新聞
文娛新聞
財經理財
汽車消費
熱門評論
民生服務
生活資訊
專題

❷ 介紹一下大同的歷史

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
久遠的歷史,瑰麗的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
被譽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於山西省的最北端,處在內外長城之間,是山西第二大城市。這里三面環山,桑乾河的支流御河縱貫南北。長期以來,人們對大同的認識止於煤都的富饒、雲岡的瑰麗、華嚴寺的雄渾,其實,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與北京、承德等24個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麼,大同這座城市究竟承載了怎樣的歷史和文化,使它得以獲此殊榮呢?
第一點,大同的歷史確實悠久,准確的說兩千多年,大同的歷史是有了,而且在這個歷史長河中,它建過一次都—首都,做過兩次陪都。
第二項就是文化,一個句注山(雁門關)一隔,我們的太原、晉南屬於黃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強說的話,就是桑乾河流域文化,那麼這兩個文化大不相同,這兩個文化的差異點在什麼地方呢?我覺得這么來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農業經濟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與農業文化相結合的文化,那麼這地方的文化特點就出來了,它是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正是由於少數民族文化給大同的文化帶來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貴呀!
第三條就是都城, 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裡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過都的,比如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這都是幾朝的都城,而且時間也很古,特別西安、洛陽這是古都嘛,那麼大同作為都城,僅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時期,它是北方的一個都城,但是准確的說,有九十七八年的歷史,在這個地方建都,在這九十七八年中,這個都城有過一段輝煌,這個輝煌的狀況,那還是文獻記載不多,通過近年的研究,那還是可觀的,都城加上遺址加上它的歷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當之無愧。
大同古稱平城、雲中,遼代改稱大同。歷史上這里是中原的漢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爭奪天下的古戰場,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綿延數千年的戰爭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是在這里擯棄漢人笨重的戰車長袍,推廣輕便的胡服騎射,從而成就了一代霸業。漢朝時,劉邦率軍抗擊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後來用陳平的計策,賄賂匈奴單於的妻子閼氏,才得以突圍。這一次戰爭失利使西漢政府改變了對匈奴的策略,與匈奴結下了和親之約,也就有了後來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
一座歷史名城,總是與一些傲視古今的歷史名人聯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來自草原深處的鮮卑族首領拓拔圭統一北方、建立北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與南方漢族政權抗衡的少數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內的東北部。直到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止,平城作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經過近百年的苦心經營,平城成為當時北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書寫了大同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還有北魏風韻的遺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五萬多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稱「曇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曇曜奉文成帝旨意開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令人驚奇的是曇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幾代帝王的真實寫照,連臉上腳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書》記載,「是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這種天衣無縫的配合當然不會是巧合,而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興石窟,是基於佛教對於皇權有「濟益之動」的考慮。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當今如來」的歷史強音。禮佛崇帝的要求,迎來了北魏在雲岡浩大的開窟造像工程,曇曜五窟也就應運而生,從而實現了北魏王朝政教合一的局面。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氣度是空前絕後的。舉目望去:金樓玉宇,仙山瓊閣,滿堂絲竹,盡日笙簫……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華貴絢爛的造型、圓潤流暢的線條、豐滿柔和的構圖、熱鬧歡樂的氣氛。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北魏王朝的大氣磅礴,感受鮮卑族人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過今天的分析,它(雲岡石窟)每一個造像,每開一個窟,兼顧兩個方面,一個方面,照顧了現實的帝王,一個方面把佛教的內涵,非常充分而巧妙的表達進去,我在這個方面,看到了《華嚴經》的佛教的空間觀念,《秒法蓮華經》的時間觀念,以及彌陀的西方極樂世界人們嚮往的觀念,以及將來彌勒佛在世的時候想像的那種太平盛世的觀念,無一不在雲岡石窟有所體現,而這個事情發生在北魏,距離今天一千六百年,那就是說,在北魏哪個時候,以鮮卑人的觀念理解的佛教很深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東南方發現了北魏明堂遺址,這個驚人的發現令人們興奮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是禮治文化的載體。北魏明堂規模宏大,是北京天壇的三倍。是綜合兩漢與魏晉歷代儒家的結晶,並有所創新而成的。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後的一大標志,它引領著今人去憑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構。而且明堂的發現成為一個坐標點,由此,可以准確地判斷出,現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我們大同這個平城的內城呢從北魏哪個時候到今天,將近一千六百年都過了,沒有動地方,整坨坨的在這個地方,這就不同於我們中國前頭已經從都城學會劃出的八大古都,你比如典型的象西安、洛陽,漢長安、唐長安不是在一個地方,秦長安不是在一個地方,洛陽、漢洛陽、唐洛陽,都不在一個地方,都是搬遷過地方,北京比較年輕,遼、金時候,把那地方定為上京或者是中京,元代才正式在哪個地方,定都叫大都,它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也就是七、八百年的歷史,變了三次,現在北京的考察已經很清楚,元大都的遺址是在什麼地方,遼、金時候的都城在什麼地方,明代才定了現在的地方,最起碼有三次變遷地方,那麼從都城的遷移和固定,這個點來說呢,大同又是唯一的沒有挪動地方。
五代時,後晉石敬塘為了當上「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大同由此劃歸遼地,從而一掃唐朝時的頹廢,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此後的兩百多年,大同先後成為遼、金兩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鍾愛的「西京」。歷代文人似乎只鍾情於頹廢腐敗、偏安一隅的趙宋小王朝,而對強大鼎盛的遼金政權不屑一顧。其實,先後與南宋並存於世的遼、金兩代,不僅兵強馬壯、地域遼闊,而且繼承並創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這種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發源於當時的國都北京,但因為北京後來屢次建都,早已難覓其蹤了,而在大同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位於大同市區的華嚴寺、善化寺以及觀音堂等遺存,淋漓盡致地反映了遼金文化的特徵。尤其是華嚴寺薄迦教藏殿內的遼代塑像露齒菩薩,造型極為獨特,菩薩口露香齒,盡展佛韻的神情,與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內行不動裙,笑不露齒的宋塑侍女相比,顯然是兩種不同風格的雕塑作品。宋人受『禮「制約束太深,內秀多於外露;而契丹人豪邁灑脫,齒露芬芳,是另一種美的表現。
明朝時的大同改變了都城文化的風貌,以一個軍事要沖的姿態掀開了新的一頁。當年朱元璋率明軍攻克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元軍殘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氣大傷,但仍對中原念念不忘,對明朝北部邊境構成嚴重威脅。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視北部邊境的防禦,在北方設立了九個防務重鎮,稱為九邊。其中大同鎮的戰略位置尤為重要,當時全國十二分之一的軍隊駐守在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駕親征,有「大同士馬甲天下」的美譽。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國各地的古建築調查研究。以羅哲文先生為主的燕北古建築勘察組在勘察報告中評價:「大同保存下來的古跡、文物非常多,可以說是國內有數的保存古跡文物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正是這些文物古跡向我們講述著大同兩千多年來起起落落的歷史。一座歷史名城,凝聚著歷史上一個或數個朝代的精華和氣韻。因此,中國有這樣一個說法:秦漢隋唐看西安,宋齊梁陳看南京,錢越趙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麼,北魏遼金看大同,是理所當然的事。
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鳳凰城」的美譽。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遼金兩朝陪都。它集魏晉風韻為一山、遼金風流為一城,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存,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個布局好似一隻舒展單翅的鳳凰,南關為鳳之頭,主城為鳳之身,北關象徵鳳凰的尾部,東關為左翅,惟獨沒有西關。傳說是一位勇士搭劍射掉了鳳凰的右翅,所以這只彩鳳至今無法遠走他鄉。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遼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這座塞外名城有著不凡的王城氣度。這氣度不僅輝映在雲岡石窟的大氣磅礴和華嚴寺、善化寺的雄偉精巧,更滲透在古城的血脈里。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這一條河被稱為「御河」,這名字透著都城的味道,應該北魏時就有了。
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稱,至今還保存有龍壁九座之多。其中尤以大同九龍壁最負盛名。龍壁是古代一種特殊的建築物,一般用作建築物的照壁,多建於皇宮、王府、廟宇門前。既可作為院落建築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築物的肅穆和華麗。大同九龍壁為中國九龍壁之最,比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和北海公園的兩座九龍壁都要大。這座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九龍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採用黃、綠、藍、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巍峨壯觀、光彩奪目,為古城大同錦上添花。
今天的大同市已然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近百萬市民在這里安居樂業,人們的生活似乎與其他城市並無二致。很難說得清他們操守的是什麼文化。然而這里畢竟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疊加著數十個古代民族的文化。歷史上,鮮卑人走了突厥人來,契丹人走了女真人來,蒙古人、韃靼人、沙陀種、瓦剌部走馬燈似的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征戰,你來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離合景象,大同獨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來。
大同文化究竟是胡化了的漢文化,還是漢化了的胡文化,還是胡漢交融文化,對這個問題,我經過長久的思考,發現我們大同有個特點,我們大同的居民談不上五代,就是說有五代人在大同世居,這就不象人家南方人,南方人家有祠堂,有家譜,人家一追溯,我們的祖先是明代的、宋代的、唐代的,一直追溯到春秋戰國去,人家都能夠排下家譜來,大同沒有,什麼原因呢,古代北方的民族,在這個地方出入來往、相當頻繁,因此,每一個民族來了,他們要留下他們的文化,當然這個地方也有本土的漢人,但是漢人在這個地方,占的比重有多大,應該說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不是絕對多數,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地方絕對是胡化了的一種文化,但是呢,漢文化的力量比較大,胡人來到大同以後要學漢文化,他們又把漢人的東西又學進了許多,那麼這個時候呢,又漢化了胡,你比如典型的北魏,北魏王朝(在大同)建都九十多年當中,它的治國方針,它的中心內容,大部分採用的是漢人的,所以說,大同的這個文化呢,經過這么多年的變遷,特別應該看到胡漢的交融,這是大同文化的特色,
這種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獨特文化和民俗風情不只體現在聞名遐邇的文物古跡上,而要從大同的傳統民居中去尋找。這些破破爛爛的四合院里傳承著大同最鮮活的生機和韻味。古民居、古街巷是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建國初期,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說過:北京城的價值不在於王府、宮殿和寺廟,而在於所有建築物的空間秩序,我們要保護的不只是文物。大同當然也是如此。漫步這些街巷,你可能會踢起北魏的沙塵,也可能會踩到遼金西京的瓦礫,從中感受那一千六百年的古都遺韻。
(大同)作為歷史文化名稱,它的街道的格局是非常有特點的,因為它延續了隋唐的里坊制,這樣一種格局,這個里坊制怎麼說呢?就有點象我們現在講的居住區一樣,就是居住區和商業區是分開的,那麼,每一個「里」裡面,也是棋盤式的,又分成多少個居住的單位,那麼,這個街道呢,就是把這幾個單位聯系起來,然後再組成一個大的居住區,那麼,中國的里坊制是在北宋以後開始變化的,就是把商業發展到街道上,是從北宋開始的,就是打破了過去隋唐時期里坊制的這種結構,那麼,它(大同)恰恰是很真實的保存了這種結構,現在它(大同)的街道格局,仍然是這樣,只不過是有些建築,以經變成現代的建築了,但是大體的格局沒有變,那個時候它的每一條街和街之間的路口,都有牌樓,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樓,這個四牌樓在全國也是非常少見的,但很可惜,大同被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後,不到兩年時間把四牌樓給拆掉了,非常遺憾。
現在最慘的就是街道的里坊制格局,現在比較還能夠看的出的就留下東南隅的一小塊,這種東西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希望盡快的拿出方案來,如何搶救這一片(傳統街區),北京現在不是定了五十幾片重點保護嗎,我們大同也不妨學學北京,我們就定一片行不行,東南隅這一片,把它保護好,這就是我的一個希望,這樣的話,我們大同這個歷史文化名城這個脈絡可以往下延續,
民風、民俗是最直觀的文化現象,它折射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氣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造就了大同獨特的民風。
如果講到大同的民風,可以概括這么三點,第一就是這個地方比較尚武,大同人,尤其是縣里邊,到解放前夕都保存著一種練武的習慣,你象吳家窯呀好多地方,哪個地方好象習慣每個人都舞拳弄棒,這個與這個地方戰爭頻仍、參軍的人數多有關系,另外,大同人比較善歌,幾乎每個縣都有(小劇種),你象靈丘的羅羅腔,廣靈的大秧歌,朔州的秧歌,右玉的道情,陽高的二人台,渾源的扇鼓,還有我們的北路梆子,還有朔州的喜羅,渾源的扇鼓,有十幾種之多,我們研究發現,她為什麼遺存這么多呢?這是由於當時好多少數民族在這兒交流、融合,每一個來這兒的民族都帶著老祖宗的一種音樂的載體,發展到現在那就是那些小劇種,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大同人比較愛美,過去大同的民居,老百姓的家裡邊收拾的特別干凈,大同人特別講究衣著,衣著比較愛美。
在大同,你會發現這里的人大多都長得眉清目秀,尤其是大同姑娘,幾乎個個都是美女。其實大同多美女是古已有之,《大同府志》記載民間有諺語:「宣府的教場,蔚州的城牆,大同的婆娘,為三絕」。
這與大同歷史上少數民族的融合是分不開的,包括匈奴人、鮮卑人,鮮卑這個民族,現在好象從地球蒸發了一樣,這個民族到底哪兒去了?其實鮮卑從北魏哪個時候,改了漢姓了,這些人都融合到當地了,鮮卑人有個顯著的特點,高鼻子,大眼睛,這些人和漢族人婚嫁、結合,那麼生出的後代就要漂亮一點,恐怕這是大同人產生靚哥美女的根本原因。
大同工藝品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其中,銅器加工工藝可謂聞名中外。至今在大同,手工製作銅器的作坊還在傳承著古老的手藝。大同的銅器加工始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民國《大同志稿》記載:「大同雖非銅區,而銅製品向頗著稱,物美價廉,多運往外蒙古地方。手工業中,銅工最為獨步。」民間流傳著「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的說法,足見大同銅器的聲名遠播。描龍綉鳳的銅火鍋與其說是炊具,不如說是一件工藝品。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大同時,周恩來總理將雕有「九龍奮月」圖案的銅火鍋贈送給他,一時使大同銅火鍋享譽四方。
大同素有「煤海」之稱,煤炭開采歷史悠久。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已有當地居民開採煤炭用以炊煮取暖的記載。唐宋時大同煤炭開采已較為發達,成為商品、流通市場。明代詩人於謙曾有一首詠《煤炭》的詩: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炬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由於煤炭採掘歷史悠久,礦工眾多,以往民間有每年冬至慶祝礦工節的習俗。當天,大街小巷、商店住戶門前都要用煤塊壘成圓碉形「旺火」。到了晚上,滿城大大小小的旺火點燃, 一片歡騰熱鬧的氣氛。如今大同市已發展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同礦務局是全國最大的煤炭企業,每天通過鐵路、公路將優質煤炭源源不斷地輸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大同,展示著兩千多年的文明史,融匯著數十個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著豐富的資源,傳承著古樸的民風,今天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依然散發著恆久的光輝。

❸ 我想往大同日報投稿。誰能知道是如何投稿嗎

直接按報紙上的地址郵寄,並想好相關欄目編輯收即可.注意在信封要註明是投稿....

❹ 關於大同的歷史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等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滅亡了代國,其領土就跟這些游牧名族接壤,經常受到他們的侵擾。

不久,趙國就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憑借這支部隊,趙國軍隊將東胡,林胡,婁煩這個幾個民族從大同地區驅逐了出去,並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三個郡,雲中郡、雁門郡和代郡,並建立了大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後來,趙武靈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靈丘縣。

西漢初年,剛剛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頓單於四十萬騎兵,圍困了七天七夜。據說,最後靠陳平獻美人計而逃脫。從此,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七十多年,漢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親政策為主。

等到漢武帝時期,大同是邊關重地,飛將軍李廣也長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戰。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於大同是山西北部難得的一塊平原,而且又緊靠游牧民族所佔據的蒙古高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門戶。所以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爭奪的焦點。

等到三國時期,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烏桓和鮮卑佔領,平城逐漸成為廢墟。等到南北朝時期,蒙古高原上的鮮卑族逐漸強大起來了。他們建立了北魏王朝,他們在漢代遺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國正式遷都平城,大同開始了他作都城的歷史。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族大融合的一段時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時期。大同作為北魏帝國的首都,見證了一段歷史。

在遼代,大同作為這里的地名被正式確定下來,一直到現在。看來,游牧民族對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嚮往。

明代,大同終於又回歸漢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但也意味著,他又成為邊塞之地,殺戮的戰場。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這里成為保衛北京最重要的軍事重症,將會承擔更多的沖擊。

1453年,蒙古大軍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帥50萬大軍御駕親征,如同漢高祖一樣,又被包圍了。但這一次,他沒有劉邦那樣幸運能夠逃脫,而是全軍覆沒,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俘虜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對北京太重要了,所以這里留下了堅固的城牆。城牆的夯土是如此的結實,以至於建國後一直沒有拆除完畢。當城牆磚被後人漸漸拿去建房子之後,就剩下黃黃的土牆了。

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多年,曾經讓大同的市容大受影響。近年來,大同重新維修了城牆,加添城牆磚,重修城樓,讓大同城牆的雄姿重現於世。

(4)大同宣傳稿擴展閱讀

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北的采涼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今屬朔州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上功績卓著;是都城建設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設獨具特色;是改革創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時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響深遠,蔭及盛唐;是佛教中國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從平城時代開始的;

是古都藝術的新模式,無論是北魏時代的雲岡石窟,還是遼金時代的華嚴寺、善化寺等,均堪稱曠世精品,開創了大同模式;大同還是軍事防禦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顯著的古都、藝都、佛都、軍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❺ 「我愛大同」投稿活動,投照片最燦爛的笑容。獲獎者者已在大同的城牆上展示。請問在線投稿的網址是什麼

你打電話咨詢啊

❻ 探訪隊的宣傳稿怎麼寫啊

劉汝國劉汝國(?——1589),字少溪,宿松縣柳坪鄉長溪山人,原籍湖北黃梅,因操石匠手藝,遷居陳漢山區,入宿松籍。劉汝國生得面目黎黑,身材魁梧,臂力過人,能舉重數百斤,並學得一身武藝,會舞弄刀、槍、劍、戟,每到一處,常以獻技和傳授武術聯系群眾,本性豪爽耿直,崇俠尚義,人稱「鐵面太師」。明神宗在位,政治日趨腐朽,各地豪強爭霸,盜賊蜂起,社會動盪,民不安寧。劉汝國常自語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以除暴安民為己任,哪能時刻考慮自己的生計呢?」適有番僧數人遠道來邀,汝國大喜,認為得天有助,遂相約以傳藝為名,走鄉串市,招來群眾,密議相機起事。神宗萬曆十六年(1588年),歲大旱,民大飢,而官府衙吏和地方豪強狼狽為奸,窮征暴斂,有加無已,汝國挺身而出,率眾造反。 同年夏初四月,黃梅義民梅堂,在蘄春大同組織農民抗糧,汝國應邀同往起事,事發,州府派兵鎮壓,不幸梅堂被捕梟斬於市。梅的父、女及汝國的妻子,均被株連下獄。汝國隻身逃走太湖深山得脫,後回到宿松,潛伏民間,繼續活動。入秋,官捕日急,汝國面臨這種險惡的現實,乃約集同黨虞夢新、詹三漢、陶九兒、賈九兒、趙燦等暨各路義民,於十一月齊聚羅漢尖東麓的長溪山,歃血為盟,以「順天安民,鏟富濟貧」為誓,起事造反,汝國被推為「順天安民王」兼「統兵元帥」。依山結寨,招來四方義民,共議大事,不一月,由開始數十人,發展到六七百人,並迅速佔領了東起楓香驛、西至黃梅亭前鎮、北至蘄春張家塝等大片土地。他們還出征英山、潛山、太湖、蘄春、黃梅、湖口各縣。破城池,剖倉放糧,接濟貧苦農民,各地飢民歡迎義軍。此事震動京師,詔下兵部急調各路大軍,限期進剿。十七年(1589年)正月,安慶指揮陳鉞、千戶邦典,從太湖、宿松兵分兩路進剿。義軍布下疑陣,誘敵深入,一舉殲敵於陳漢山前,邦典被俘,陳鉞戰死,劉師大捷。二月,應天巡撫周繼,湖廣巡撫邵陛,江西巡撫庄國楨,奉詔分領各路重兵,聯合進剿,義軍利用山區有利地形,巧與周旋,使敵潰敗告退。三月,官軍集中主力,分道包抄,義軍避實擊虛,迅速把主力轉移至太宿邊境的柴家山,先後徹底消滅了湖州把總王夢勛,蘄春州判陳策、都司周宏模等股官軍。四月,官軍增調悍將吳淞總兵陳懋功懋率步炮各營,向柴家山猛撲,血戰經旬,死亡枕藉,汝國身邊只剩幾人,最後轉戰至太湖全堂寺,不幸被俘。敵許以富貴,誘汝國投降,汝國仰天嘆曰:「朝政腐敗,天怒人怨,削富濟貧,順天應人,義無反顧,事既不成,死又何憾,不屑富貴餌也」!遂引頸就戮。事載:《萬曆實錄》、《太湖縣志》、《宿松縣志》、《中外歷史年表》、《北京十三陵地下宮殿碑文》。朱書朱書(1654——1707),名世文,字字綠,亦名杜溪。世居宿松碎石鄉朱家大屋。明末,朱父光陛為避兵亂,挈眷屬,設館授徒於太湖、潛山等縣山區。1654年,朱書誕生於潛山縣敢山沖。朱書自幼聰明穎悟,5歲即能口誦《四書》,10歲能背誦許多古典詩文,並深通其中治亂興衰、忠孝大節的道理。因家庭貧困,常夜燃枯枝照讀,當時鄉人稱他有「匡衡鑿壁」、「董子下帷」的苦讀風。20歲時(1674年),隨父由潛山遷回故里(今碎石林塘北庄)定居。鄉村人看見朱書的文章,稱為「汪洋浩瀚如江河之東沛,不規之繩尺,自入先輩大家之室」。由於父逝,家境更加困難,為了生計,他在杜溪和嚴恭山設立書館。31歲那年,在舊縣(今繁昌新港)遇桐城戴名世,互贈詩文,訂為文字交。33歲時,至皖江應試,與方苞友善,旋以選貢入太學。當時海內知名人士,雲集京師(今北京),朱書生活儉朴,褐衣布履,樂在其中。他與方苞、戴名世一起,專心致力於古、時文的研究。34歲,在京考授教習,開始漫遊,浮大江,出浦口,走淮南,入畿輔,輾轉於燕、趙、齊、魯等地,後因母逝奔喪,回家住了一段時間,寫了不少詩文。38歲時,利用行補官學教習機會,先後以8年時間,歷游齊、魯、燕、梁、秦、楚、吳、越諸地,寫出《游歷記》和《杜溪文稿》若干卷,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戴名世作序在金陵刊稿成書。朱書晚年,因摯友方、戴力勸,才認真從事時文、科舉。49歲,復至京師,應順天鄉試,50歲,連中甲乙兩科,康熙四十二年,以殿試二甲四十名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聲譽一時赫然公卿間。51歲時,被召入武英殿,纂修《佩文韻府》和《淵鑒類涵》,寫入殿紀事詩四十首,獲御賜松花崗硯及鹿雉魚等物,他在京三年,起早歇晚,積勞成疾,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十九日在京師逝世,終年54歲,歸葬於故鄉杜溪。朱書一生,勤於筆耕、創作頗豐,著有《仙田詩在》、《朱杜溪稿》、《游歷記》、《怡齋詩文集》、《松鱗堂偶抄》、《寒潭瑣錄》、《評點東萊博義》等。朱死後不久,受南山文字獄案株連,大部分文稿失傳,現僅存《朱杜溪先生集》、《游歷記存》、《評點東萊博義》等書。朱書的才華和文學,受到當時文壇各大家器重和推崇,方苞為朱書撰寫墓表,稱贊他「文章雄健」,戴名世稱他是「才氣橫絕一世,文章為百世之人」。朱書在文學上的建樹,不僅為宿松第一,有的贊曰:「杜溪藝苑精華,博士共推皖北。」時人每論及桐城文風,都說「朱書、方苞、戴名世堪稱閃耀在清代文壇上空的3顆明星」。黎宗岳黎宗岳(1876——1915),字嵩祝,名堃甫,宿松縣新興鄉金碧村人。他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時隨祖父讀書,聰穎過人,善為文,工書法。17歲入邑庠,19歲以優異成績考入安慶敬敷書院。當戊戌變法的時候,宗岳年僅22歲,寫出數萬言的「奏議書」,向朝廷陳述治國的道理,以及應興應革的大事,深獲兩江總督劉坤一的贊賞。26歲考取優貢,27歲中副舉,進京捐一個「內閣中書」閑職。後來得到肅親王的賞識,提拔他為六品警官兼探訪局長,當時國家多事,有志之士,傾向革命,紛紛建立秘密組織,旨在推翻清廷,朝廷屢命探訪局羅織罪名,陷害革命志士。黎宗岳對此不滿,便邀集同仁,在京城創辦國報館,以疏通風氣,開化人心,因而遭到權貴妒忌,被革職回家。34歲時,宣統繼位,黎宗岳到武漢與黎元洪面晤,提出「國家當務之急,應以創辦實業為先」的主張,並親赴上海籌辦企業,暗中與宋教仁、吳祿貞等秘密聯系准備武昌起義,不到兩年時間,他辦起了擁有股本100餘萬元的「國產公司」。宣統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義,宗岳籌措巨款,解決了革命軍補給不足的困難。武昌起義後,黎宗岳被任命為長江各軍參謀長,指揮東下,連克沿江各城,十月下旬佔領九江,迅速成立了駐潯「軍政府」,與武漢遙相呼應。當時清廷兩艘軍艦徘徊於潯陽江面,同僚主張炮擊,宗岳不同意,獨自乘舟登艦,曉以大義,陳其利害,不費一兵一彈,使兩艦官兵欣然歸順。緊接著,他率領潯軍司令黃煥章直取安慶,迫使安徽巡撫朱家寶放棄抵抗,至江邊投降。1912年1月,清廷退位,民國成立,黎宗岳任大通軍政府都督。4月,革命內部不團結,胡萬泰唆使孫毓筠進攻大通,黎不忍同室操戈,毅然解甲,北上京師。黎宗岳在北京參加組建「共和黨」,力主民主共和,痛斥袁世凱陰謀篡國、暗殺宋教仁等非法行徑,因而遭到監禁,後經議會聯名保釋。他復去上海、武漢經營實業,創辦「華年人壽保險公司」、「粵漢鐵路公司」、「九江電燈公司」等民族企業。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復辟稱帝,黎宗岳在武漢集合同志,組織「共和軍」,准備北伐討袁,計議甫定,因監制炸彈失事,不幸炸傷,經搶救無效,逝年39歲,數日後,袁世凱垮台,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特對黎宗岳從優褒恤,表彰其同建共和之功,各省志士紛紛致電哀悼。遺體歸葬故里茅家山。黎宗岳,生平智謀出眾,膽略過人,孜孜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他志在發展民族經濟,推翻專制,組建共和。官至都督,從不謀私,身後家貧如洗,不愧為辛亥革命的元老。方玉珍「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這首宿松城鄉婦孺會唱的民歌,為本縣著名採茶戲藝人方玉珍所作。 方玉珍(1869——1920),字雨水,名玉珍。本縣馬塘鄉桃園村人。他10歲時在私塾讀了半年書,從小愛唱山歌和採茶戲,記憶力強。16歲時,因生活所迫,帶領其弟玉新到江西星子縣李河打鐵,晚上便唱採茶戲,深受群眾歡迎。方玉珍到星子不久,便參加了李河戲班,演唱《韓湘子化齋》、《山伯訪友》、《烏金記》等傳統劇目。他自己演小生、須生或小丑,其弟演花旦或青衣,兄弟倆經常演「夫妻戲」、「兄妹戲」,巡迴獻藝於九江、星子、德安、瑞昌、武寧等地,獲得觀眾好評。由於他嗓音好,表演逼真,享有「蓋五縣」之美名。方玉珍不但能唱會演,而且善於取材,自編一些民歌和小戲,例如《過界嶺》一戲,就是取材於二郎河附近的一個故事編成的,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邊姊妹多,不做生活專唱歌」的雅譽。歌中的「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的詞句,蔑視封建禮教,歌頌了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他的姐妹均因愛唱採茶戲,也先後嫁到二郎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方玉珍回到家鄉,收王子林、王國府、朱婆生等10餘人為徒弟,教唱採茶戲,還組織戲班到縣城、華陽、石牌、黃梅、九江、彭澤、星子等地演出,也曾獻藝於上海、武漢等埠。戲迷們只要聽說方玉珍的戲班要到,立即籌錢籌糧,支持演出。方玉珍晚年還在九江縣的黃老門、蔡家山等處教戲。1920年12月病逝,享年51歲。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戲劇藝術。

❼ 大同文化

被譽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於山西省的最北端,處在內外長城之間,是山西第二大城市。這里三面環山,桑乾河的支流御河縱貫南北。長期以來,人們對大同的認識止於煤都的富饒、雲岡的瑰麗、華嚴寺的雄渾,其實,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與北京、承德等24個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麼,大同這座城市究竟承載了怎樣的歷史和文化,使它得以獲此殊榮呢? 第一點,大同的歷史確實悠久,准確的說兩千多年,大同的歷史是有了,而且在這個歷史長河中,它建過一次都—首都,做過兩次陪都。 第二項就是文化,一個句注山(雁門關)一隔,我們的太原、晉南屬於黃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強說的話,就是桑乾河流域文化,那麼這兩個文化大不相同,這兩個文化的差異點在什麼地方呢?我覺得這么來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農業經濟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與農業文化相結合的文化,那麼這地方的文化特點就出來了,它是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正是由於少數民族文化給大同的文化帶來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貴呀! 第三條就是都城, 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裡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過都的,比如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這都是幾朝的都城,而且時間也很古,特別西安、洛陽這是古都嘛,那麼大同作為都城,僅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時期,它是北方的一個都城,但是准確的說,有九十七八年的歷史,在這個地方建都,在這九十七八年中,這個都城有過一段輝煌,這個輝煌的狀況,那還是文獻記載不多,通過近年的研究,那還是可觀的,都城加上遺址加上它的歷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當之無愧。 大同古稱平城、雲中,遼代改稱大同。歷史上這里是中原的漢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爭奪天下的古戰場,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綿延數千年的戰爭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是在這里擯棄漢人笨重的戰車長袍,推廣輕便的胡服騎射,從而成就了一代霸業。漢朝時,劉邦率軍抗擊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後來用陳平的計策,賄賂匈奴單於的妻子閼氏,才得以突圍。這一次戰爭失利使西漢政府改變了對匈奴的策略,與匈奴結下了和親之約,也就有了後來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 一座歷史名城,總是與一些傲視古今的歷史名人聯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來自草原深處的鮮卑族首領拓拔圭統一北方、建立北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與南方漢族政權抗衡的少數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內的東北部。直到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止,平城作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經過近百年的苦心經營,平城成為當時北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書寫了大同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還有北魏風韻的遺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五萬多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稱「曇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曇曜奉文成帝旨意開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令人驚奇的是曇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幾代帝王的真實寫照,連臉上腳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書》記載,「是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這種天衣無縫的配合當然不會是巧合,而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興石窟,是基於佛教對於皇權有「濟益之動」的考慮。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當今如來」的歷史強音。禮佛崇帝的要求,迎來了北魏在雲岡浩大的開窟造像工程,曇曜五窟也就應運而生,從而實現了北魏王朝政教合一的局面。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氣度是空前絕後的。舉目望去:金樓玉宇,仙山瓊閣,滿堂絲竹,盡日笙簫……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華貴絢爛的造型、圓潤流暢的線條、豐滿柔和的構圖、熱鬧歡樂的氣氛。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北魏王朝的大氣磅礴,感受鮮卑族人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過今天的分析,它(雲岡石窟)每一個造像,每開一個窟,兼顧兩個方面,一個方面,照顧了現實的帝王,一個方面把佛教的內涵,非常充分而巧妙的表達進去,我在這個方面,看到了《華嚴經》的佛教的空間觀念,《秒法蓮華經》的時間觀念,以及彌陀的西方極樂世界人們嚮往的觀念,以及將來彌勒佛在世的時候想像的那種太平盛世的觀念,無一不在雲岡石窟有所體現,而這個事情發生在北魏,距離今天一千六百年,那就是說,在北魏哪個時候,以鮮卑人的觀念理解的佛教很深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東南方發現了北魏明堂遺址,這個驚人的發現令人們興奮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是禮治文化的載體。北魏明堂規模宏大,是北京天壇的三倍。是綜合兩漢與魏晉歷代儒家的結晶,並有所創新而成的。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後的一大標志,它引領著今人去憑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構。而且明堂的發現成為一個坐標點,由此,可以准確地判斷出,現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我們大同這個平城的內城呢從北魏哪個時候到今天,將近一千六百年都過了,沒有動地方,整坨坨的在這個地方,這就不同於我們中國前頭已經從都城學會劃出的八大古都,你比如典型的象西安、洛陽,漢長安、唐長安不是在一個地方,秦長安不是在一個地方,洛陽、漢洛陽、唐洛陽,都不在一個地方,都是搬遷過地方,北京比較年輕,遼、金時候,把那地方定為上京或者是中京,元代才正式在哪個地方,定都叫大都,它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也就是七、八百年的歷史,變了三次,現在北京的考察已經很清楚,元大都的遺址是在什麼地方,遼、金時候的都城在什麼地方,明代才定了現在的地方,最起碼有三次變遷地方,那麼從都城的遷移和固定,這個點來說呢,大同又是唯一的沒有挪動地方。 五代時,後晉石敬塘為了當上「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大同由此劃歸遼地,從而一掃唐朝時的頹廢,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此後的兩百多年,大同先後成為遼、金兩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鍾愛的「西京」。歷代文人似乎只鍾情於頹廢腐敗、偏安一隅的趙宋小王朝,而對強大鼎盛的遼金政權不屑一顧。其實,先後與南宋並存於世的遼、金兩代,不僅兵強馬壯、地域遼闊,而且繼承並創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這種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發源於當時的國都北京,但因為北京後來屢次建都,早已難覓其蹤了,而在大同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位於大同市區的華嚴寺、善化寺以及觀音堂等遺存,淋漓盡致地反映了遼金文化的特徵。尤其是華嚴寺薄迦教藏殿內的遼代塑像露齒菩薩,造型極為獨特,菩薩口露香齒,盡展佛韻的神情,與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內行不動裙,笑不露齒的宋塑侍女相比,顯然是兩種不同風格的雕塑作品。宋人受『禮「制約束太深,內秀多於外露;而契丹人豪邁灑脫,齒露芬芳,是另一種美的表現。 明朝時的大同改變了都城文化的風貌,以一個軍事要沖的姿態掀開了新的一頁。當年朱元璋率明軍攻克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元軍殘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氣大傷,但仍對中原念念不忘,對明朝北部邊境構成嚴重威脅。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視北部邊境的防禦,在北方設立了九個防務重鎮,稱為九邊。其中大同鎮的戰略位置尤為重要,當時全國十二分之一的軍隊駐守在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駕親征,有「大同士馬甲天下」的美譽。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國各地的古建築調查研究。以羅哲文先生為主的燕北古建築勘察組在勘察報告中評價:「大同保存下來的古跡、文物非常多,可以說是國內有數的保存古跡文物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正是這些文物古跡向我們講述著大同兩千多年來起起落落的歷史。一座歷史名城,凝聚著歷史上一個或數個朝代的精華和氣韻。因此,中國有這樣一個說法:秦漢隋唐看西安,宋齊梁陳看南京,錢越趙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麼,北魏遼金看大同,是理所當然的事。 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鳳凰城」的美譽。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遼金兩朝陪都。它集魏晉風韻為一山、遼金風流為一城,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存,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個布局好似一隻舒展單翅的鳳凰,南關為鳳之頭,主城為鳳之身,北關象徵鳳凰的尾部,東關為左翅,惟獨沒有西關。傳說是一位勇士搭劍射掉了鳳凰的右翅,所以這只彩鳳至今無法遠走他鄉。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遼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這座塞外名城有著不凡的王城氣度。這氣度不僅輝映在雲岡石窟的大氣磅礴和華嚴寺、善化寺的雄偉精巧,更滲透在古城的血脈里。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這一條河被稱為「御河」,這名字透著都城的味道,應該北魏時就有了。 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稱,至今還保存有龍壁九座之多。其中尤以大同九龍壁最負盛名。龍壁是古代一種特殊的建築物,一般用作建築物的照壁,多建於皇宮、王府、廟宇門前。既可作為院落建築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築物的肅穆和華麗。大同九龍壁為中國九龍壁之最,比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和北海公園的兩座九龍壁都要大。這座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九龍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採用黃、綠、藍、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巍峨壯觀、光彩奪目,為古城大同錦上添花。 今天的大同市已然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近百萬市民在這里安居樂業,人們的生活似乎與其他城市並無二致。很難說得清他們操守的是什麼文化。然而這里畢竟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疊加著數十個古代民族的文化。歷史上,鮮卑人走了突厥人來,契丹人走了女真人來,蒙古人、韃靼人、沙陀種、瓦剌部走馬燈似的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征戰,你來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離合景象,大同獨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來。 大同文化究竟是胡化了的漢文化,還是漢化了的胡文化,還是胡漢交融文化,對這個問題,我經過長久的思考,發現我們大同有個特點,我們大同的居民談不上五代,就是說有五代人在大同世居,這就不象人家南方人,南方人家有祠堂,有家譜,人家一追溯,我們的祖先是明代的、宋代的、唐代的,一直追溯到春秋戰國去,人家都能夠排下家譜來,大同沒有,什麼原因呢,古代北方的民族,在這個地方出入來往、相當頻繁,因此,每一個民族來了,他們要留下他們的文化,當然這個地方也有本土的漢人,但是漢人在這個地方,占的比重有多大,應該說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不是絕對多數,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地方絕對是胡化了的一種文化,但是呢,漢文化的力量比較大,胡人來到大同以後要學漢文化,他們又把漢人的東西又學進了許多,那麼這個時候呢,又漢化了胡,你比如典型的北魏,北魏王朝(在大同)建都九十多年當中,它的治國方針,它的中心內容,大部分採用的是漢人的,所以說,大同的這個文化呢,經過這么多年的變遷,特別應該看到胡漢的交融,這是大同文化的特色, 這種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獨特文化和民俗風情不只體現在聞名遐邇的文物古跡上,而要從大同的傳統民居中去尋找。這些破破爛爛的四合院里傳承著大同最鮮活的生機和韻味。古民居、古街巷是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建國初期,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說過:北京城的價值不在於王府、宮殿和寺廟,而在於所有建築物的空間秩序,我們要保護的不只是文物。大同當然也是如此。漫步這些街巷,你可能會踢起北魏的沙塵,也可能會踩到遼金西京的瓦礫,從中感受那一千六百年的古都遺韻。 (大同)作為歷史文化名稱,它的街道的格局是非常有特點的,因為它延續了隋唐的里坊制,這樣一種格局,這個里坊制怎麼說呢?就有點象我們現在講的居住區一樣,就是居住區和商業區是分開的,那麼,每一個「里」裡面,也是棋盤式的,又分成多少個居住的單位,那麼,這個街道呢,就是把這幾個單位聯系起來,然後再組成一個大的居住區,那麼,中國的里坊制是在北宋以後開始變化的,就是把商業發展到街道上,是從北宋開始的,就是打破了過去隋唐時期里坊制的這種結構,那麼,它(大同)恰恰是很真實的保存了這種結構,現在它(大同)的街道格局,仍然是這樣,只不過是有些建築,以經變成現代的建築了,但是大體的格局沒有變,那個時候它的每一條街和街之間的路口,都有牌樓,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樓,這個四牌樓在全國也是非常少見的,但很可惜,大同被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後,不到兩年時間把四牌樓給拆掉了,非常遺憾。 現在最慘的就是街道的里坊制格局,現在比較還能夠看的出的就留下東南隅的一小塊,這種東西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希望盡快的拿出方案來,如何搶救這一片(傳統街區),北京現在不是定了五十幾片重點保護嗎,我們大同也不妨學學北京,我們就定一片行不行,東南隅這一片,把它保護好,這就是我的一個希望,這樣的話,我們大同這個歷史文化名城這個脈絡可以往下延續, 民風、民俗是最直觀的文化現象,它折射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氣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造就了大同獨特的民風。 如果講到大同的民風,可以概括這么三點,第一就是這個地方比較尚武,大同人,尤其是縣里邊,到解放前夕都保存著一種練武的習慣,你象吳家窯呀好多地方,哪個地方好象習慣每個人都舞拳弄棒,這個與這個地方戰爭頻仍、參軍的人數多有關系,另外,大同人比較善歌,幾乎每個縣都有(小劇種),你象靈丘的羅羅腔,廣靈的大秧歌,朔州的秧歌,右玉的道情,陽高的二人台,渾源的扇鼓,還有我們的北路梆子,還有朔州的喜羅,渾源的扇鼓,有十幾種之多,我們研究發現,她為什麼遺存這么多呢?這是由於當時好多少數民族在這兒交流、融合,每一個來這兒的民族都帶著老祖宗的一種音樂的載體,發展到現在那就是那些小劇種,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大同人比較愛美,過去大同的民居,老百姓的家裡邊收拾的特別干凈,大同人特別講究衣著,衣著比較愛美。 在大同,你會發現這里的人大多都長得眉清目秀,尤其是大同姑娘,幾乎個個都是美女。其實大同多美女是古已有之,《大同府志》記載民間有諺語:「宣府的教場,蔚州的城牆,大同的婆娘,為三絕」。 這與大同歷史上少數民族的融合是分不開的,包括匈奴人、鮮卑人,鮮卑這個民族,現在好象從地球蒸發了一樣,這個民族到底哪兒去了?其實鮮卑從北魏哪個時候,改了漢姓了,這些人都融合到當地了,鮮卑人有個顯著的特點,高鼻子,大眼睛,這些人和漢族人婚嫁、結合,那麼生出的後代就要漂亮一點,恐怕這是大同人產生靚哥美女的根本原因。 大同工藝品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其中,銅器加工工藝可謂聞名中外。至今在大同,手工製作銅器的作坊還在傳承著古老的手藝。大同的銅器加工始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民國《大同志稿》記載:「大同雖非銅區,而銅製品向頗著稱,物美價廉,多運往外蒙古地方。手工業中,銅工最為獨步。」民間流傳著「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的說法,足見大同銅器的聲名遠播。描龍綉鳳的銅火鍋與其說是炊具,不如說是一件工藝品。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大同時,周恩來總理將雕有「九龍奮月」圖案的銅火鍋贈送給他,一時使大同銅火鍋享譽四方大同素有「煤海」之稱,煤炭開采歷史悠久。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已有當地居民開採煤炭用以炊煮取暖的記載。唐宋時大同煤炭開采已較為發達,成為商品、流通市場。明代詩人於謙曾有一首詠《煤炭》的詩: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炬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由於煤炭採掘歷史悠久,礦工眾多,以往民間有每年冬至慶祝礦工節的習俗。當天,大街小巷、商店住戶門前都要用煤塊壘成圓碉形「旺火」。到了晚上,滿城大大小小的旺火點燃, 一片歡騰熱鬧的氣氛。如今大同市已發展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同礦務局是全國最大的煤炭企業,每天通過鐵路、公路將優質煤炭源源不斷地輸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大同,展示著兩千多年的文明史,融匯著數十個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著豐富的資源,傳承著古樸的民風,今天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依然散發著恆久的光輝。

❽ 誰有關於"愛我美麗大同,爭做文明小公民"的演講稿

關於這種東東還是自己寫比較好

閱讀全文

與大同宣傳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超市6月份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649
電子商務線上線下是什麼意思 瀏覽:854
教師培訓基地學校培訓方案 瀏覽:332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現狀 瀏覽:527
買衣服怎麼做促銷活動 瀏覽:343
策劃方案的基本要素 瀏覽:75
上海飾搭電子商務 瀏覽:995
幼兒園師德師風培訓自查方案 瀏覽:554
培訓學校優質生源維護方案 瀏覽:17
快餐店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423
面試網路營銷靠譜嗎 瀏覽:972
網路營銷中免費產品的特徵有 瀏覽:210
醫療市場部營銷方案 瀏覽:611
門市活動促銷布置氣球 瀏覽:864
品牌特產推廣方案 瀏覽:167
校本培訓研修實施方案 瀏覽:45
完善電子商務法律制度 瀏覽:730
超市的促銷方案ppt模板 瀏覽:47
開童裝店開業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457
農土特產品牌營銷案例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