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脈診宣傳語

脈診宣傳語

發布時間:2021-02-05 23:39:19

① 脈的成語和詞語

脈的成語 :
含情脈脈、
一脈相承、
來龍去脈、
血脈相通、
脈絡分明、版
國脈民命、
急脈緩權受、
法脈准繩、
一脈親承、
熟諳脈絡、
一脈香煙、
斯文一脈、
張脈僨興
脈的詞語 :
山脈、
動脈、
脈搏、
脈沖、
靜脈、
脈脈、
脈絡、
氣脈、
脈動、
脈理、
支脈、
葉脈、
地脈、
國脈、
經脈、
把脈、
診脈、
脈息、
礦脈、
脈壓、
命脈、
號脈、
切脈、
按脈、
脈象、
余脈、
芤脈、
脈石、
脈案、
深脈、
脈診、
矊脈、
緩脈、
帶脈、
六脈、
道脈、
青脈、
息脈、
義脈、
關脈

② 中醫脈診中如何准確定位寸關尺

基本正確。這三個地方代表著不同臟器的情況。(具體的我也不太記得了,只記得尺內那個地方是腎臟)如果要是容靠重壓才能感覺到的話可能有腎虛的情況。診脈時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要並在一起,放在相應位置就好了(*^~^*)

③ 中醫搭脈

◇◇新語絲(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中醫的切脈習俗

作者:王其學

古代中醫,要是不懂得切脈習俗,就很難立住腳。切脈,不光要「熟讀王叔
和」,還要在「切脈習俗」中,施展法術,靈活應對、見機行事。若是僅僅憑著
自己的「醫道」,不理會「切脈習俗」,患者和病家就可能不買你的帳、疏遠著
你,你的醫道就變得無用,不會「興時」。

過去,有的「先生」,就連《內經》、《溫病》都沒讀過,只是憑著《湯頭
歌訣》中幾個處方,熟練的掌握了一套切脈習俗,居然也可以興騰一時,名揚一
方,被人稱為「一方名醫」。有俗話說:「心肝脾肺腎,跑一天沒人問。心肝脾
肺賢,一天兩吊錢」。就是說,對於「腎」字和「賢」字都分辨不清的庸醫,有
時倒比熟讀經書的「先生」掙錢多。這是為什麼?就因為他用「切脈」的招數把
病人「粘」住了!只要「先生」把病人「粘住」,取得了病家信賴,那就好辦了。
即使把人治死,那也是「治好了病,救不了命」,把人治死了,那是「命該如
此」,並不會喊冤。頗有點「一家願打、一家願挨」的味道。其他的人,你無論
多麼高明,都有勁使不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一種很復雜的文化現象,但
是,應當首推華而不實的「切脈習俗」。

切脈,像是一道關卡。這一關,連接著醫患雙方,暗藏著不少玄機。什麼玄
機?基本上就是猜謎語。誰猜得准誰的脈訣就好,誰猜的不準,誰就站不住腳。
弄好了,「先生」有可能征服病人,說你的「脈訣」好,取得信任,任你擺布,
然後把你的大名傳揚出去。弄不好,就會失去信任,遭到揶揄,獲得一個壞名聲。

道理本來很清楚,病,生在病人身上,到底哪裡不舒服,存在什麼症狀,病
人最清楚。包括脈訣好的中醫先生在內,誰都比不了自己明白,可是,愚昧無知
的病人,往往拒絕說出症狀,自己的症狀,要讓「先生」「試」出來。還有,有
些人是文盲加「語盲」,即使想主動「主訴」,也常常是「茶壺里煮餃子,倒
(道)不出來」,抓不住主要的說,繁繁地訴說一些與症狀無關的生活瑣事、生
活情節,總是說不清楚主要症狀。這就給「切脈習俗」帶來了充足的理由。

西醫進來後從不試脈,直接問診。面對沒有文化、愚昧無知的病人問診,居
然也有「問診技巧」,有的醫生僅僅幾句話,就能問出症狀來,有的實習生常常
問半天,也問不明白。這種情況進一步表明,中醫的切脈,是建立在大多數國人
沒有文化、愚昧無知情況之上的。這正是中醫的切脈習俗存在數千年的一個文化
環境和社會原因。現在,中醫和中醫的切脈習俗為什麼銷聲匿跡了?因為民族的
整體文化科學素質提高了。病人很樂意把自己的症狀告訴醫生,害常常擔心落下
症狀。切脈習俗,只是在偏遠落後的地區和城市的陰暗角落裡,有極少數愚昧的
殘存。

我們發現,愚昧原來也可以打造某種文化。愚昧文化,在中國傳統醫學領域
中的表現,就是這種玄之又玄的切脈文化。中國的患者很有特色,他們找「中醫
先生」看病,好像是專門來找別扭的,或者是來「考先生」的。患者把一隻手伸
過來,放在脈診子上,表示出讓先生試脈的樣子,一句話都不說。如果先生問:
「你哪裡不好?」病人會很反感地反問:「還用問我?你試試脈不就知道了?」
如果這么一問,先生的「醫道」,已經在患者的心目中打了折扣,所以,「聰明」
的「先生」大都不去直接詢問症狀。

這種根深蒂固的切脈習俗,與《周易》算卦像是一隻連通器。病人找先生,
本來為看病,不為「考先生」,但病人往往把他與算卦的先生聯系起來看。算卦
先生可以憑著數幾根草棒或者搖幾個錢兒,來占卜吉凶禍福,看病先生當然也應
該憑著試脈知道症狀。蹩腳的情理、荒唐的邏輯,以真理的名義長久的存在,似
乎也不應當責怪「考先生」的病人。誰不知中國的占卜術和醫術,同是源自「陰
陽五行」的基本理論?它們本來就是互相通融、不能分家的,這就是中醫切脈習
俗中,「切脈關」存在的另一個緣由。

「切脈」就是「猜謎語」。面對「考先生」的病人,先生就必須「猜謎語」。
不過,「會打拳的不發毛」,聰明的先生是不會問其症狀,也不會立刻說出謎底
的,需要的是和他「靠上」。你不願說啊,我還不願問呢!咱們就靠下去,看誰
靠過誰?於是,那先生,一言不發、正襟危坐,手按寸關尺,心想應對詞,眯縫
起眼睛,表現出「開動腦筋」的樣子來。病人一看,先生那幅認真、仔細勁兒,
真夠先生材料。於是,病人在心理上,首先退卻一步。先生繼續堅持,再過一會
兒,病人還會再退一步。於是,先生占據了主動。眼見得病人已經耐不住性子,
看看到了火候,先生忽然把切脈的手收回來,十分肯定地說:「中焦阻塞了,脈
上帶著呢!」僅此一句,已經憋不住了的病人,被十分陌生的「中焦」、「阻塞」
等詞語一下子提醒了,知道「脈上帶著」,瞞不過先生,於是,那些自覺症狀,
順著這陌生的詞藻,滔滔不絕地脫口而出……

當然,也有的先生,通過一面試脈、一面拉家常,進行「症狀刺探」。所啦
內容,看似與疾病無關,實際上是為了「誘導出症狀來」。啦夠多時,脈試多遍,
「刺探」的差不多了,把「刺探」出的一個症狀猛地說出來,病人居然會很吃驚,
贊嘆先生的「脈訣好」,而且會隨著先生的口,繼續往下說,直到說出各種症狀
來。於是,先生一面說「該當如此的,脈上帶著呢」,一面進一步順藤摸瓜,盤
問再三,終於掌握了全部症狀。這就是所謂「辨證論治」中的「辨」字之一宗。

如此「切脈」施行起來,醫者居高臨下,患者如聽天書,謎底揭出來,醫患
雙方哈哈一笑,游戲一般,一方願「打」,一方願「挨」,顯得和諧而自然,表
現著某種「緣法」。至於開方取葯?回去吃了是否管用?呵呵!那是另一回事。
在這個當口上,醫者只要過了「切脈關」,業已先取得了半成勝利,常年如此,
焉非「名醫」乎?

以上切脈舉例,是醫者針對「閉口」病人症狀,進行激發、誘導,「憋」其
自述,「誆」起癥候的一種「法術」。直到病人自述出全部症狀後,病人竟然不
知道那隻是「自述」的結果,仍然覺得是「脈上帶著」的,是先生試出來的,並
沒有任何被誘導、被激發的感覺,反倒稱贊先生的脈訣好。看似奇怪,實是百姓
迷信脈訣的千年習俗。

那麼,是不是有脈訣特別好的先生,可以僅僅憑著切脈來試出症狀、斷定病
情、開方治病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沒有!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就只好舉出小說
里的例子了。小說里不僅有「憑脈斷症」的大量例子,還有「懸絲切脈」的不少
玄說。舊時,先生,特別是年輕的先生,給某些大家閨秀看病,因為「男女授受
不親」,是不能直接接觸人家大小姐手腕子的,甚至不能靠近人家的閨房,怎麼
辦?那就在大小姐的手腕上拴一條絲線,牽引到外面,讓先生在外面「試」那絲
線傳導過來的「脈」。小說里的先生,居然也可以在絲線上「試」得准確無誤。
這,可信么?當然不能。

除了小說,據說也真的有先生僅憑試脈,就能斷出疾病來的。如果這是事實,
那就需要分析出裡面暗藏的玄機來。這玄機就是先生在試脈的同時,或者聽到了
病人的咳嗽聲,或者聞到了病人的某種氣味,或者看到了病人的排泄物,分析出
了存在的某一種症狀,然後,歸咎於脈象,就說「試脈試出來的」。另外,有的
中醫先生,為了證明自己的「脈訣好」,不惜安插親信、收買「耳目」,在切脈
之前,已經對病人症狀了如指掌。所以,在中醫的脈訣上,存在不少機關和騙術。
但是很奇怪,中國的百姓對這種騙術卻是非常相信的。所以有時我們就覺得,中
醫的切脈習俗,是燦爛的民族文化中的一縷瑕疵和悲哀。

中醫學在「四診」中,明確規定了「望聞問切」的診斷程序,除非神志昏迷
或不能表達症狀的患者,都不能僅僅憑著脈象來確定疾病。「切脈」只是對「望、
聞、問」這「三診」的補充、參考和驗證,屬於最後一關。況且,切脈的目的,
並不是為了知道症狀,而是為了確定罹病的臟腑、經絡、性質和程度。至於症狀,
哪兒痛、哪兒不好受,屬於「問診」的范圍,比如「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飲食
四問便……」豈可用切脈來「猜出」症狀?況且,臨床上常常出現「症脈不符」、
互相脫離的情況,有時需要「棄脈從症」,有時則需要「棄症從脈」。更有極個
別患者,屬於天生的「反關脈」,撓動脈不生在內側,而生在外側,就連試脈的
位置都難以尋找,那「症脈不符」就會更加明顯,甚至完全沒有脈象的參考。所
以,是不能「憑脈斷症」的。一個優秀的中醫,是要遵守「四診」口訣的:「望
聞問切,治病要訣,憑脈斷症,任嘴胡說!」

可是,到了臨床上,幾乎所有的中醫都要遵守「切脈習俗」。他們為了取信
於患,避開問診,試圖從脈象上、從其他方面獲得病人的症狀,常常殺費苦心。
於是,望聞問切的那個「問」字,是無法落實的。那「四診」,也只是擱置在書
本上,作為宣傳中醫科學的依據。以致,做一輩子中醫先生的人,只要他還有良
知,對於這種切脈習俗,都會或多或少的感到困惑。

讀史,有時可以釋惑。《史記·扁鵲列傳》介紹說,扁鵲的朋友長桑君,把
葯丸和秘方傳遞給他後,「忽然不見,殆非人也」。可見長桑君不是普通人,而
是一個神仙。神仙隱遁之後:「扁鵲以其言飲葯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
盡見五藏症結,特以診脈為名耳。」扁鵲吃了神仙的葯,他的眼睛就成了神眼,
隔著幾道牆壁就能看見牆那邊的人,大概比現在的X光、CT還要便捷和准確。用
這樣的神眼,就看見病人的「五臟六腑」「氣血經絡」的運行狀態了,什麼病能
瞞得了神眼?可是,過分的神奇,百姓不相信。所以,扁鵲就「以診脈為名耳」。
他把用神眼看見的疾病,是成是切脈「切」出來的,病人就相信了。

由此可知,中醫的診脈,本來就是一種虛假的東西,是一種被玄虛了的、與
科學背道而馳的惡習,完全沒有任何科學性。就連最具權威的史書《史記》,對
此也是否定的。

(XYS20080910)

◇◇新語絲(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④ 為什麼在戰國至三國時期產生四部經典著作

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四部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中國古代小說作品的合稱,這早已是一個人人皆知的文學常識。但是如果要問,四大名著之稱是誰從何時叫起的,恐怕就沒有人能回答上來了。



從理論上說,四大名著之稱再早都不會超過300年,原因很簡單,其中的《紅樓夢》乾隆年間才面世,到現在也就200多年。此前有四大奇書、六才子書、十才子書等稱呼,但從來沒有四大名著之說。

與四大名著最接近的是四大奇書,從相關記載來看,四大奇書之說最早出自李漁之口:「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書之目,曰《史記》也,《南華》也,《水滸》與《西廂》也。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兩人之論各異。愚謂書之奇,當從其類。《水滸》在小說家,與經史不類。《西廂》系詞曲,與小說又不類。今將從其類以配其奇,則馮說為近是。」(《三國演義》序)

有意思的是,李漁通過比較,否定王世貞的說法,將四大奇書的發明權給了馮夢龍。至於馮夢龍究竟是如何說的,什麼時候說的,限於資料,已經無法弄清。這很可能只是當時坊間一個流行的說法,不過借用馮夢龍的名頭而已。

四大奇書與四大名著的前三部都一樣,唯一的不同就是《紅樓夢》取代了《金瓶梅》。既然如此,那四大名著的說法怎麼也得有200多年的歷史吧。其實不然,這事不能憑感覺,還是要靠材料來說話,翻檢清代文獻資料,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四大名著一詞。

那麼,這一叫法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各類典籍加上報刊,浩如煙海,要找到這個詞語最早的出處談何容易,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時至今日,隨著文獻數字化的開發,各類大型資料庫相繼建立,利用這些豐富的電子資源,成千上萬冊典籍,一秒之內就可以做到逐字檢索,四大名著的問題也可以由此得到解決,至少是部分解決。

就目前搜檢的情況來看,四大名著一詞最早出現在1919年。這一年的2月14日,《申報》開始刊載求古齋書帖社的廣告,號稱「四大名著特價六折」,後面是對《廿五史彈詞》《隨園詩法叢話》《金聖嘆、陳眉公才子尺牘》《唐詩白話解》這四大名著的簡介。這份廣告又見於同年5月8日的《新聞報》上。

顯然這是為推銷書籍而創用的一個詞語,說白了,就是一個賣書的噱頭。雖然是叫四大名著,但內涵與現在的完全不同。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四大名著之說並非直接由四大奇書演變而來。至於求古齋書帖社是否第一家使用四大名著一詞,此前是否有人用過,還需要材料來證明。大體可以這樣說,四大名著一詞是清末民初書商為推銷書籍所創的詞語。

此後,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其間的報刊上不斷出現四大名著一詞,但基本上都是出現在廣告中,具體內容也經常變化,比較隨意,算是一個廣告套語,始終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值得注意的是,1947年8月2日,《人民日報》刊載一則「新華社東北十九日電」《東北解放區新文化事業日盛 蔣黨慘重摧殘滬出版界》。文中提到,在東北解放區,「政治書籍中以毛主席四大名著及陳伯達之『中國四大家族』等書最受讀者歡迎」。那麼毛主席的四大名著是哪四部著作呢?筆者在1951年8月7日刊載的一封讀者來信中找到了答案,文章提到天津聯合出版社1950年印行的《人民大憲章學習資料》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一九四五年召開了七全大會;毛澤東同志更發表了《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四大名著。」

由此可見,直到1951年,四大名著的說法雖然已相當流行,但其內涵並沒有固定下來,處在各說各話的狀態,我們今天理解的四大名著的說法是更晚的事情。1952年,《歷史教學》雜志第5期刊載《關於高初中本國近代現代史教材教法的一些問題》一文,再次提到毛澤東的四大名著,可見這一說法已進入中學歷史,流傳相當之廣。



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說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小說,人們遂將這四部小說合稱四大名著。這一說法有其道理,但目前還沒有見到確切可信的資料。

進入1980年,情況發生變化。從這一年開始,四大名著這個稱呼開始和《三國演義》等這四部古代小說聯系起來。這一年10省17院校《作家談創作》編輯組編印《中國當代作家談寫作》一書,其中有一篇黃飛卿的《構思點點》,文中寫道:「我小時候喜歡看故事書,以前看過些古典小說,什麼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都看過。」這里雖然沒有具體說出四大名著包括哪四部小說,但明確說是古典小說。

1982年,《上饒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刊載汪嘉言的文章《漫談自學語文——為上饒師專學生講》,其中提到「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同一年,《國外社會科學》第3期刊發了署名「平」的文章《〈紅樓夢〉全譯本在法國出版》,提出另一說法:「中國的四大名著(另外三部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和《金瓶梅》)之一的《紅樓夢》,無疑是中國小說中水平最高,寫得最精彩和最全面的。」

可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四大名著開始指向中國古代小說,但還有不同的說法。之所以此時發生這一轉變,與時代文化風氣有關。粉碎「四人幫」之後,開始撥亂反正,以前被視為封建落後的古代文學作品解禁,民間出現了讀書熱潮,《三國演義》這四部小說作品本來就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為歷代讀者所喜愛,此時受到熱捧,被稱作四大名著,自在情理之中。

其後,四大名著逐漸成為專有名詞,內涵固定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四部小說的合稱。



文章寫到這里,可以進行總結了。據筆者搜檢各類資料庫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四大名著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末民初,是出版商為宣傳書籍而創用的一個詞語,長期以來其內涵並不固定。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和古代小說聯系起來,很快成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小說的合稱,成為專有名詞。

如果筆者上述推斷成立的話,四大名著成為專有名詞也不過才40來年的時間,這可能和很多人的感覺很不一樣,但事實就是如此。不管是誰最先將四大名著與古代小說掛鉤,這一叫法很快就得到認可並廣為流傳乃至成為一個基本的文學常識,原先不斷變化的內涵被固定下來,濃厚的廣告色彩退去,被賦予一種莊重感,這應該說是人們的共識和選擇。在可以想見的未來,這個叫法應該是不會再改變了。(苗懷明)

來源:光明日報

⑤ 請問精通脈診的老中醫

號脈是要有實踐經驗的,首先要知道寸關尺相應的臟腑,像脈的沉浮、數遲、大小、有力無力等等都是相比較而言,所以是要有實際經驗才能准確。很多脈都是感覺,無法講清楚的。比較容易感覺的如:沉脈、浮脈,就是輕按皮膚為浮,重按為沉脈。數脈,一呼吸超過5次為數,低於4次為遲脈?(記不太准了)。虛為無力,實脈有力。可以找個健康男女分別號脈,就體會到脈跳的有力無力,脈洪大和弱的區別了。最好找本講脈經的書,再讓老師傅帶帶。這些都是用語言一下子講不清楚的。

⑥ 哪裡可以學習手診脈診

你好,診脈的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科學依據這個很難解釋清楚,就是那些知名教授也無法完全解釋清楚,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要長篇大論,而且你沒有基礎不一定看得懂。
遍診法見於《素問·三部九候論》,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三部診法見於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三部,即人迎《頸側動脈),寸口,跌陽(足背動脈)。以上兩種診脈的部位,後世已少採用,自晉以來,普遍選用的切脈部位是寸口。寸口診法始見於《內經》,主張獨取寸口是《難經》,但當時這一主張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晉代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才推廣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
寸口又稱脈口、氣口,其位置在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是: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為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皆起於肺而止於肺,故臟腑氣血之病變可反映於寸口。另外,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與脾經同屬太陰,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臟腑氣血之盛衰都可反映於寸口,所以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全身的病變。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志,其稍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後(肘端)為尺。兩手各分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寸、關、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
寸關尺分候臟腑,歷代醫家說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為准:
左寸可候:心與膻中 右寸可候:肺與胸中
左關可候:肝膽與膈 右關可候:脾與胃
左尺可候:腎與小腹 右尺可候:腎與小腹
脈象形成的原理
脈象即脈動應指的形象。心主血脈,包括血和脈兩個方面,脈為血之府,心與脈相連,心臟有規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脈管也隨之產生有節律的搏動(因而形成脈膊故能心動應指,脈動應指,心臟有規律的搏動)和血液在管內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血液循行脈管之中,流布全身,環周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脈,均匯聚於肺,且肺主氣,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肝藏血,主疏泄,調節循環血量;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因此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閱讀全文

與脈診宣傳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專業如何用非概率抽取本 瀏覽:360
關於電子商務前景 瀏覽:848
建築施工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好處 瀏覽:148
我國網路營銷研究 瀏覽:83
東莞市聞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91
綠韻天成電子商務 瀏覽:743
市場營銷第一單元試題 瀏覽:651
運動會比賽流程策劃方案 瀏覽:943
國慶登山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6
2012年4月網路營銷與策劃 瀏覽:116
女裝品牌服裝店營銷方案 瀏覽:673
砍價會策劃方案 瀏覽:708
電子商務誠信的現狀 瀏覽:94
酒店網路促銷方案 瀏覽:971
平安校園安全隊伍培訓方案 瀏覽:254
紅雲紅河集團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928
村居雙語培訓方案 瀏覽:98
電子商務在中國的興起 瀏覽:498
韓都衣舍網路營銷分析 瀏覽:300
茶具促銷活動內容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