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水法宣傳牌

水法宣傳牌

發布時間:2021-02-03 17:04:10

❶ 水法宣傳周寫作一千字

水法宣傳來周寫作一千字源
喜地發現,小草又從泥土裡掙扎著鑽了出來.重新開始它那富有挑戰性的生活.「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雖然它會枯萎,但它曾經勇猛激越地挑戰過烈日風雨;哪怕它終究平凡,但它曾經精彩.
星星和月亮同在,它們將夜空裝點得更加璀璨;鳥雀與昆蟲同在,它們將歌曲演奏得更加動聽;綠葉與花朵同在,它們將花園渲染得更加芬芳.
我挽著大姐的手臂,漫步在熱鬧的街市,腳步聲在地面上輕快地跳躍.繁華的街市,真美!
經過一個轉角,我們注意到一個檯子,顯眼得坐落在角落裡.檯子上方橫掛著一條顯眼的長幅:愛心捐款.檯子下方,放著幾個紅色捐款箱,箱前徘徊著
幾位工作人員,他們面帶微笑的看著路人.過路的人,也只不過側頭看看,便匆匆離去.角落裡顯得有幾分清靜.
「去看看.」大姐拉上我的手.走近了,才發

❷ 世界水日手抄報的主題

標題:
世界水日
內容」(可以節選):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英語:World Day for Water,或World Water Day)。
世界水日簡介
「世界水日」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重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水日的來歷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第47屆聯合國大會於1993年1月18日通過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以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教育活動,以提高公眾的認識[1]
世界水日的宗旨:

一、應對與飲用水供應有關的問題
二、增進公眾對保護水資源和飲用水供應的重要性的認識
三、通過組織世界水日活動加強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的參與和合作
[編輯本段]世界水日由來
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但是,現代社會的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活動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對有限的水資源及水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水質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門間競爭性開發所導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資源進一步短缺,水環境愈加惡化,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福祉。
為了喚起公眾的水意識,建立一種更為全面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相應的運行機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以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大會回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的有關條款;考慮到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還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進一步考慮到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1.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議,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2.請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和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所提出的建議,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如出版、散發宣傳品、舉行會議、圓桌會議、研討會、展覽會等,以提高公眾意識。
3.請秘書長就聯合國秘書處盡目前條件之可能,且在不影響現行活動的情況下,以任何方式與方法幫助各國組織"世界水日"活動,提出建議,集中在一個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特定主題,做出必要的部署,並保證活動的成功。
4.建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執行其任務時把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放在優先地位。
1996年,由水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國際機構組成的世界水理事會成立,並且決定在世界水日前後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這就是世界水論壇會議。
世界水日確立背景
「世界水日」的確立,是有背景的: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世界水日主題
1994年:關心水資源人人有責(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婦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為乾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們(人類)永遠生活在缺水狀態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衛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紀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與發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類的未來(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與災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與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應對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衛生(water sanitation)
2009年: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機遇
(Transboundary water - the water-sharing, sharing opportunities)
[編輯本段]中國水周主題
1996年: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強化節水
1997年:水與發展
1998年:依法治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999年: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2000年:加強節約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2001年: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2年: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3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004年:人水和諧
2005年: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006年: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2007年: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
2008年:發展水利,改善民生
2009年:落實科學發展觀,節約保護水資源
水的性質
水(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在自然界,純水是非常罕見的,水通常多是酸、鹼、鹽等物質的溶液,習慣上仍然把這種水溶液稱為水。純水可以用鉑或石英器皿經過幾次蒸餾取得,當然,這也是相對意義上純水,不可能絕對沒有雜質。水是一種可以在液態、氣態和固態之間轉化的物質。固態的水稱為冰;氣態叫水蒸氣。水汽溫度高於374.2℃時,氣態水便不能通過加壓轉化為液態水。
分子結構: 水分子是V形分子、極性分子。
在20℃時,水的熱導率為0.006 J/s?cm?K,冰的熱導率為0.023 J/s?cm?K,在雪的密度為0.1×103 kg/m3時,雪的熱導率為0.00029 J/s?cm?K。水的密度在3.98℃時最大,為1×10^3kg/m3,溫度高於3.98℃時,水的密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在0~3.98℃時,水不服從熱脹冷縮的規律,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水在0℃時,密度為0.99987×10^3kg/m3,冰在0℃時,密度為0.9167×10^3kg/m3。因此冰可以浮在水面上。
水的熱穩定性很強,水蒸氣加熱到2000K以上,也只有極少量離解為氫和氧,但蒸餾水在通直流電的條件下會離解為氫氣和氧氣。具有很大的內聚力和表面張力,除汞以外,水的表面張力最大,並能產生較明顯的毛細現象和吸附現象。純水沒有導電能力,普通的水含有少量電解質而有導電能力。
水本身也是良好的溶劑,大部分無機化合物可溶於水。
在-213.16℃,水分子會表現出現厭水性。
物理性質:
摩爾質量:18.0153g/mol
密度:水0.998g/cm3(20度) 冰0.92g/cm3
熔點:0度273.15k
沸點:100攝氏度373.15k(1標准大氣壓下)
比熱:4.184J/(g.K)
世界水日相關
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1993年1月18日,聯合國第17次大會通過了193號決議,決定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我國國家建設部也決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目的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從而增強人們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觀念。
說起來,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卻佔了97.2%,陸地淡水僅佔2.8%,面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淺層地下水等淡水,又僅占淡水儲量的0.34%。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數量極有限的淡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污染。據科學界估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已有70%,即17億人喝不上清潔水,世界已有將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因此,保護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從環境角度來說,最完善的措施是攔水和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注重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工業方面提倡節水產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廢水處理;農業方面應採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礎,它不僅關繫到人類生活的質量,還影響到人類「水法宣傳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水,不僅僅是H2O
一、古代和現代人對水的不同定義
人類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體。古代哲學家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於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氣、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由它們構成世界上一切物體。
直到1784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才證明水不是元素,是由兩種氣體化合而成的產物。1809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測定,1體積氧和2體積氫化合,生成2體積水蒸氣。後來的科學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所有的水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眼中,水和水絕對是不一樣的。唐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經》中,將水界定為三個等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傳他曾著《水品》(或《泉品》),品評天下名泉名水,將宜煎茶的水按水質好壞分為二十等。而另一個愛評泉的人,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曾鬧出評出兩個天下第一泉的逸聞來。
在中國人眼中:水,不僅僅是H2O,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
二、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的發現。
在我國古代,有一句俗語深入人心,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相信:水的好壞對人體十分重要。什麼樣的水養成什麼樣的人,水好的地方也容易出美女。而現代自然科學為古人的這種樸素結論找到了科學依據。
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與地殼化學元素的含量、分布規律是一致的。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密切,即人體和地殼物質保持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況,所以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能在地球上正常地生活。
而飲水是提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與在人體中的構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這些礦物質少到不能滿足人體生理的需要,或者多到超過人體所能吸收與排泄的限度時,也就是人體與環境中的水源、食物與空氣間某些礦物相互交換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時,人體就不能適應這種外界環境,就會發生某些疾病。
三、兩個流行說法:為什麼不需要水中礦物質
有一種說法是,我們主要從日常飲食中獲得大部分的礦物質,而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因此並不需要斤斤計較於水中的那點礦物質。另一種說法是,我們承認原生水中的天然礦物質對人體是好的,但那是因為以前的水無工業污染,比較干凈。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喝衛生無污染但沒有礦物質的純凈水了。
正因為這種觀念,令1994年開始在國內興起的純凈水(或稱超純水、蒸餾水),在我國飲用水市場上占據了霸主地位。中國內地上萬家企業大量使用反滲透法技術生產純凈水。它們大多以城市自來水為水源,在生產過程中清除水中雜質的同時,也過濾掉了水中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
但更多的科學家和權威機構並不認同這些觀點。2000年7月,新華社專電報道「專家提醒」:不宜將「純凈水」作為通常飲用水大量地長期飲用,嬰幼兒及少年兒童尤應慎重。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03年3月也發布同樣的消費提示:人體大多適宜喝弱鹼性水,老人與小孩子不宜長期喝純凈水。
四、被人們忽略了的水作用
要知道水中礦物質的作用,我們先要明白水的真正作用。從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研究進展來看,水不但起解渴、載體的作用,而且直接參與生物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傳遞等作用。由此,水中礦物質對生物體不僅是補充必需的營養,而且對維持水正常構架起著主要作用。
水生理學專家明確指出,純凈水在失去礦物元素以後,它的水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異變和退化。水分子過分串聯,變成線團化結構,不易通過細胞膜被人體吸收。但更不理想的是,這種超純水因為不含任何礦物質,就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導致人體細胞內的生命動力元素逆向滲透,向體外流失。
五、水中礦物質和人體pH值的密切關系
水中的礦物質,除了為人體補充營養的作用,同時維持體液滲透壓、保持水平衡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維持體液中和性,保持酸鹼平衡。
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鹼性的內環境。正常人血液pH值(酸鹼度)應在7.35-7.45左右。人的細胞活動必需在這個環境中進行。也就是說,人體內環境的酸鹼性受到精確調節,人體液中主要正負離子的當量總濃度相等,從而維持體液中和性,處於偏弱鹼狀態。反之,用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來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純凈水的技術工藝,是將水中的鈣、鈉、鉀、鎂等礦物質陽離子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起聚集至陰極分離析出,而分解的氧、硫酸、硫黃等酸元素則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氫離子(H )的濃度成為酸性水。
同樣,以純凈水為基礎、在純凈水中人工添加含氯化鉀、硫酸鎂等人工礦化液的礦物質水,也難以滿足維持人體弱鹼性的功能。反而可能因為這些偏酸性的人工礦化液在水中分解產生大量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而使得酸度更低。
六、我們該喝什麼水
水專家呼籲:我們應當飲用沒有污染的水、沒有退化的水、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
他們強調:一定要分清「飲料水」和「飲用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飲料水偏於商品經濟效益,消費者主要滿足臨時解渴,不是每天的必需品。而飲用水是民用必需品,每天必須喝。作為飲用水,聯合國衛生組織有嚴格的含義,即人從出生到70歲,平均每天飲用1~3kg不會出任何問題。
要滿足這樣的要求,水源是至關重要的。百萬年以來,人體和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淡水水源,形成了和諧的依賴關系。這是經科技加工出來的、純而又純、遠離自然屬性的水無法比擬的。因此,世界上著名的飲用水品牌,從依雲到富維克,到國內的知名品牌農夫山泉,都以它的天然水源為自豪,在瓶標上都會標注其水源地。
珍惜每一滴來自天然的好水,因為它與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諧一致。
全球水資源狀況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
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至1994年3月,大約有10億人得不到充足的潔凈飲用水供應。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天有6000到3.5萬名兒童因缺乏飲用水或因缺水造成的後果而死亡,其中非洲的形勢最嚴重。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危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
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
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❸ 求製作水法宣傳窗的資料·!!!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進行的,離開了這個背景,事物的演變會發生很大變化,「水資源價值論」也不例外。本章在科學地界定水資源內涵基礎上,概略地介紹了世界水資源狀況,概述了我國的水資源數量與質量,並對其進行了簡評,最後圍繞著水資源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水資源經濟管理中的水資源市場展開論述,為水資源價值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一節 水資源內涵

水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和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水資源短缺已演變成世界倍受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

近20年來,「水資源」名詞在我國廣泛流行,但對其內涵,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無公認的定論。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對水資源的理解有差異,甚至相反;(2)水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等,且相互之間可以轉化;(3)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它至少包含水量和水質兩方面,這兩方面在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影響下是可變的;(4)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受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水資源利用效率,由於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5)這主要是由於水資源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耦合系統,它涉及到眾多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學、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等等,並且與人類社會發展和生存環境相結合。

在國外,較早採用「水資源」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1894年,該局設立了水資源處(陳家琦,1994),其主要業務范圍是對地表河川徑流和地下水的觀測。1963年,英國通過了水資源法,在該法中將水資源定義為「具有足夠數量的可用水源」。1965年,美國通過了水資源規劃法案,同時成立了Water Resources Council(水資源理事會),此時水資源具有濃厚的行業內涵。在《英國大網路全書》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態的水,包括氣態水、液態水和固態水」。此定義被廣泛引用,這與英國大網路全書權威性有很大關系。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建議「水資源應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個水源應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可用的質量,並能在某一地點為滿足某種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具有悠久的歷史,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利科學體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解決成都平原水旱災害的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顯的一例。長期以來,水利界人士一直認為水利就是興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國家文字中,暫時還找不到與我國「水利」一詞完全相對應的較貼切的譯文。因此,我國水利與水資源兩詞並行,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隨著時間的發展,西方的「水資源」也越來越具有「水利」的意義(陳家琦,1994)。

《中國大網路全書》是國內最具有權威性的工具書,但在不同卷冊中對水資源給予了不同解釋。如在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卷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質)、水域和水能資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資源(葉永毅,1987)」;在水利卷中,水資源則被定義為「自然界各種形態(氣態、固態或液態)的天然水,並將可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作為供評價的水資源(陳志愷,1992)」。為了對水資源的內涵有全面深刻的認識,並盡可能達到統一,1991年《水科學進展》雜志社邀請一部分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了一次筆談,它們的主要觀點是:

(1)降水是大陸上一切水分的來源,但它只是一種潛在的水資源,只有降水中可被利用的那一部分水量,才是真正的水資源。在降水中可以轉變為水資源部分是「四水」,即:a水文部門所計算河川徑流是與地下水補給量之和扣除重復計算量;b土壤水含量;c蒸發量;d區域間徑流交換量(張家誠)。

(2)從自然資源概念出發,水資源可定義為人類生產與生活資料的天然水源,廣義水資源應為一切可被人類利用的天然水,狹義的水資源是指被人們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那部分水(劉昌明)。

(3)水資源是指可供國民經濟利用的淡水水源,它來源於大氣降水,其數量為扣除降水期蒸發的總降水量(曲耀光)。

(4)水資源一般是指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此稱為狹義水資源;廣義水資源還包括航運用水、能源用水、漁業用水以及工礦水資源與熱水資源等。概言之,一切具有利用價值,包括各種不同來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屬於水資源范疇(陳夢熊)。

(5)不能籠統地稱「四水」為水資源,只有那些具有穩定徑流量、可供利用的相應數量的水定義為水資源(施德鴻)。

(6)「水」和「水資源」在涵義上是有區別的,水資源主要指與人類社會用水密切相關而又能不斷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賀偉程)。

(7)水資源是維持人類社會存在並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它應當具有如下特性:a可以按著社會的需要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b這個水量有可靠的來源,其來源可通過水循環不斷得到更新或補充;c這個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d這個水量及其水質能夠適應用水要求(陳家琦)。

從上述眾多的水資源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水資源的定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它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並且出現了從非常廣泛外延向逐漸明確內涵的方向演變的趨勢。由於其出發點不同,相對於特定的研究學科領域而言,它們都具有合理的因素。從各個有關水資源學科出發,水資源涵義非常明確,研究對象十分清楚,但是如果從宏觀角度系統地認識水資源,水資源定義又很模糊,讓人感到五花八門,難以掌握。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上述各種水資源的定義,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水的形態、利用、水量等展開論述,很少涉及水資源的質即水質,然而,水質對於水資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考慮水質而研究水資源,必將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失誤。

本世紀70年代以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出現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水資源出現了短缺,所謂短缺是指相對水資源需求而言,水資源供給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導致生產開工不足,飲用發生危機,造成了巨大社會經濟損失,逐漸顯現出水資源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水資源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優先發展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的趨勢;(2)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們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導致水資源功能下降,使本來就具有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給經濟環境帶來極大不利影響,嚴重地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嚴重的水環境惡化的世界性難題,污水處理回用已迫在眉睫;(3)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必須正確處理它們對環境所造成的沖擊,盡可能將其對環境所形成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這樣水利工程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也只有這樣,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確決策。因此,從現實角度來看,水資源不僅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環境屬性,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經濟屬性。世界銀行負責環境持續發展的副總裁伊斯梅爾·塞諾丁說:對世界上正耗盡的水資源的管理需要有一個全球性政策,水應該被看做是一種經濟資源(伊斯梅爾,1994)。

基於上述理由,作者給水資源重新進行了界定,認為:水資源包含水量與水質兩個方面,是人類生產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是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社會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參與自然界水分循環,影響國民經濟的淡水(姜文來等,1995a)。

細加分析此定義,我們會發現它有三個顯著的特徵:(1)將經濟、技術因素隱含在水資源中,強調了水資源的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因而水資源量具有相對的動態性。一些暫時無法利用的水,如南極的冰山,盡管暫時對國民經濟沒有影響,但當經濟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開發利用時,它就是水資源,水資源量含有一定的經濟技術水量。(2)將失去使用價值的污水劃歸到水資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資源概念中,污水沒有相應的地位,很少論及。世界各國每年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們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每年因水資源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約400億元。污水也是待開發利用的資源,目前正在興起的污水資源化技術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保護水環境帶來了佳音,如果在理論上不給它相應的地位,這是很不符合現實要求的;(3)明確強調水資源是環境資源,因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限制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在研究水資源時,立足於水量、水質兼顧,避免兩者的分離出現偏差的同時,必須考慮水資源環境的制約因素,否則,在理論上是不完善的,在實踐上是要付出代價的。

最後值得說明的是,在本章以下幾節中所提到的水資源,並非是作者所定義的「水資源」,它是通常所說的水資源,這主要是由於數據來源所造成的。

第二節 世界水資源概況

一、 世界水資源概況

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的化合物,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學術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尚未定論。水是地球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它成為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種觀點逐漸被理論界和決策層所接受。水能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等三種基本形態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分布極其廣泛。表1-2-1是地球水圈賦存於各種介質中的水分布情況。
所謂的水圈是由地球地殼表層、表面和圍繞地球的大氣層中液態、氣態和固態的水組成的圈層,它是地球「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躍的圈層。在水圈內,大部分水以液態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動植物體內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於大氣中形成大氣水,還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態形式存在於地球的南北極和陸地的高山上。從表1-2-1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量是極其豐富的,其總儲水量約為13.86億立方公里,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水圈內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勻的,大部分水儲存在於低窪的海洋中,佔96.54%,而且97.47%(分布於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為鹹水,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與永久積雪(佔68.70%)和地下(佔30.36%)之中。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1%,實際上,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量遠低於此理論值,主要是因為在總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無人居住的地區如南極洲,或者降水集中於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由此可見,盡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盡的,但適合飲用的淡水水源則是十分有限的。

水圈中的水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存在著明顯的水文循環現象。根據循環的實際,水文循環可以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基本形式。水文大循環就是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中的相互轉化,如海洋中的水,經過蒸發轉化為大氣水,大氣水在一定條件下凝結,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陸地表面,最後通過不同的形式回到海洋之中,完成一個循環過程。小循環就是上述三種介質中任意兩種之間的水相互移動,如陸地中的水,通過植物蒸騰的形式進入大氣,然後又回到陸地的過程。值得說明的是,不同的淡水和海洋正常更新循環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有的更新時間較長,有的更新時間極短,表1-2-2是各類淡水水體的更新時間。

表1-2-3表明,地球上的水在海洋與陸地之間進行不斷地循環,徑流與蒸發的代數和等於降水量,從全球角度來看,降水量等於蒸發量。如果細加分析,它暗含了這樣一個真理:地球上的水數量基本上是恆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承載力,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客觀存在,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在開發利用水資源時,不要超過其限度,因此,我們應該必須十分珍惜這種寶貴的資源。

二、 世界水資源供需簡要分析

世界水資源供需狀況並不樂觀。1996年5月,在紐約召開的「第三屆自然資源委員會」上,聯合國開發支持和管理服務部(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Devetopment Support and Managment)對153個國家(佔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資源,採用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即水資源豐富國(包括吉布地等100多個國家)、水資源脆弱國(包括美國等17個國家)、水資源緊缺國(包括摩洛哥等17個國家)、水資源貧乏國(包括阿爾及利亞等19個國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種評價法目前世界上有53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南部、達爾馬提尼亞沿岸、希臘、土耳其、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鮮、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帶、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國西南部、中國。目前的趨勢和預測已經表明,到21世紀初,水危機將成為幾乎所有乾旱和半乾旱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聯合國發表的《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預測結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將增加至83億,生活在水源緊張和經常缺水國家的人數,將從1990年的3億增加到2025年的30億,後者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面積也將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資源、控制對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凈化後的水,否則,全世界將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

總之,水危機已是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水資源危機發展將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擔憂!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已是擺在全人類面前刻不容緩的課題。

第三節 中國水資源

一、 水資源數量和質量

(一) 水資源數量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如果按水資源總量考慮,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若按人均水資源量計算,人均佔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按149個國家統計,統一採用聯合國1990年人口統計結果),已經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表1-3-1是我國水資源總量統計結果。

表1-3-1表明,我國各流域由於面積不同,加之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水資源稟賦差別很大,全國年降水總量為61 88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即河川徑流量)為127 115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8 288億立方米,扣除重復利用量以後,全國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 124億立方米。實際上,只單獨考慮水資源量的多少並沒有什麼意義,必須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生產條件相結合,必須與水資源的質量結合起來,才具有其社會意義。

(二) 水資源質量

水資源是水資源量與水質的高度統一,在一特定的區域內,可用水資源的多少並不完全取決於水資源數量,而且取決於水資源質量。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水資源功能,決定著水資源用途,例如,優質礦泉水,具有良好的水質,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較高價值,與此相反,嚴重污染的污水不僅沒有任何使用價值,而且能夠給人帶來各種危害(破壞景觀、影響健康、帶來各種經濟損失等)。因此,在研究水資源時,水質是非常重要的,是決不能忽略的,只考慮水量或者水質的作法都是不科學的,必須予以糾正。

1. 地表水資源質量狀況

多年來,我國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水環境持續惡化,由於污染所導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斷發生,不僅使工廠停產、農業減產甚至絕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和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威脅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為了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引起政府和更多民眾關注環境,我國每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夕均發表《中國環境公報》,其中水環境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予以公布,表1-3-2是我國地表水污染狀況。

表1-3-2是根據全國2 222個監測站監測結果統計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存在著差異,如果以污染程度大小進行排序,其結果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其中,遼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綜合考慮我國地表水資源質量現狀,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的Ⅰ、Ⅱ類標准只佔32.2%(河段統計),符合Ⅲ類標準的佔28.9%,屬於Ⅳ、Ⅴ類標準的佔38.9%,如果將Ⅲ類標准也作為污染統計,則我國河流長度有67.8%被污染,約占監測河流長度的2/3,可見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非常嚴重。

2. 地下水資源質量

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嚴重,地下水資源污染也不容樂觀。「八五」期間水利部組織有關部門完成了《中國水資源質量評價》,其結果表明,我國北方五省區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無論是農村(包括牧區)還是城市,淺層水或深層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主要是城市周圍、排污河兩側及污水灌區)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污染呈上升趨勢(金傳良等,1996)。

具體而言,根據北方五省區(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1 99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資料,按照《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在69個城市中,Ⅰ類水質的城市不存在,Ⅱ類水質的城市只有10個,只佔14.5%,Ⅲ類水質城市有22個,佔31.9%,Ⅳ、Ⅵ類水質的城市有37個,占評價城市總數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至於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是令人觸目驚心,2 01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監測資料表明,符合Ⅰ—Ⅲ類水質標准僅有443眼,占評價總數的22.0%,符合Ⅳ和Ⅵ類水質標准有880和629眼,分別占評價總井數的43.7%和34.3%,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飲用水衛生標准進行評價,在評價的總井數中,僅有328眼井水質符合生活標准,只佔評價總數的31.2%,另外2/3以上到監測的井水質不符合生活飲用衛生標准。

總之,我國水環境總的態勢是局部有所好轉,整體持續惡化,形勢十分嚴峻,前景令人擔憂。

二、 我國水資源簡評

(一) 水資源人均量低,分布極不均衡

我國河川徑流量27 115億立方米,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居世界第六位(表1-3-3)。

從表1-3-3可以看出,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比較,我國水資源總量是可觀的,但是由於人口眾多,導致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於上述主要國家,也大大低於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從單位耕地面積水量來看,也遠遠小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們用全世界7.2%的耕地,養育了全球1/5的人口,從中可以窺測我國的水土資源是多麼稀缺。應該特別強調,由於我國國土遼闊,各地區之間自然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導致水資源豐富程度出現顯著的差別(表1-3-4)。

表1-3-4表明,我國水資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極不協調,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閩台諸河、西南諸河等流域,國土面積、耕地和人口分別佔全國的36.5%、36%和54.4%,但水資源總量卻佔全國的81%,人均水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畝均佔有量是全國平均值2.3倍;遼河、海灤河、黃河、淮河流域,面積為全國的18.7%(相當於南方的一半),水資源總量卻只為南方4片的10%;北方耕地佔全國的45.2%,人口佔全國的38.4%,水資源總量更少,特別是海灤河流域尤為明顯,人均佔有水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畝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這種不均衡分布,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調水成為經濟和政治的熱門話題。

(二) 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威脅社會可持續發展

我國水資源供需狀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一直受缺水困繞,水資源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缺水量越來越多,缺水地區迅速由點到面,幾乎成為全國性問題,並且此問題越來越突出。據統計,目前我國缺水量358億立方米(P=75%),其中農業缺水300億立方米,工業及城鎮缺水58億立方米。據預測,2000年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表1-3-5)。

2 表中數據的保證率P=75%,單位為億立方米;
3 供水量包括新增水量。

從表1-3-5可以看出,到2000年,全國需水量為7 096.19億立方米,相應的供水量為6 6677.97億立方米,缺水量為418.22億立方米,缺水遍及各個流域,其中黃淮海遼流域缺水比較嚴重,佔缺水量的63.9%,特別是海河流域缺水量最大,高達123.29億立方米,形勢非常嚴峻。值得說明的是,這組數據預測年代比較早,在預測時所採用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偏低,如果考慮現在的發展格局,這組數據顯然偏低,盡管如此,它足以說明我國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程度。最近,有關專家充分地考慮了國民經濟發展「九五」計劃目標因素,對全國水資源供需狀況進行了概算,結果表明,到2000年,全國總需水量6000億立方米,相應的供水能力為5222億立方米,總缺水量778億立方米,它表明水資源供需前景比以前預料嚴重得多。

進入21世紀,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據預測,2010年,全國總供水量為6 200~6500億立方米,相應的總需水量將達730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近1000億立方米,2030年全國總需水量將達10000億立方米,全國將缺水4000~4500億立方米,到2050年全國將缺水6000~7000億立方米。值得說明的是,在1949~1994的46年間,我國的供水量僅增加4000億立方米,在此期間水資源開采利用較容易,難度較小,如果在今後30餘年水資源供水量增加4000~4500億立方米(或者50多年增加6000~7000億立方米),完成這項任務非常艱巨。

水資源危機嚴重地威脅了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首先,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采力度,水資源過渡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通常認為,當徑流量利用率超過20%時就會對水環境產生很大影響,超過50%時則會產生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如1995年松海黃淮等片開發利用率已達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達98%,此外,過度開采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環境問題。其次,水資源短缺將威脅糧食安全。糧食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充足的糧食供給是現代化社會的首要標志之一。糧食的生產依賴水資源的供給,隨著水危機的不斷加劇確,城市、工業與農業爭水日益突出,例如,華北地區四省市1993年與1980年相比,在總取水量減少27億立方米條件下,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了33億立方米,農業用水量減少60億立方米,勢必影響糧食生產,威脅糧食安全(特別指出,現在農業水資源減少並沒有絕對影響糧食生產,是因為農業節水還有相當的潛力,當潛力發揮待盡時,影響會非常顯著)。第三,國民經濟損失不斷加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依賴水資源程度越來越大,水資源危機勢必給國民經濟帶來損失,並且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損失不斷加大,僅從現狀來看,全國城市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僅勝利油田1995年因黃河斷流減產30億元。

由此可見,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如果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沒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能適應這種殘酷的現實,水資源很難支持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求,水資源危機將成為所有資源問題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它將威脅中華民族的騰飛,前景十分令人憂慮!

第四節 水資源市場

水資源管理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水資源管理通常是指水資源開發中所採取的實際步驟和辦法,廣義的水資源管理內容極其廣泛,涉及到經濟、技術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機構的設置和完善、有關的法規政策制度和實施細則的制定和執行、水資源規劃、水資源的計劃安排協調和分配、水資源開發的實施運營和維護、經濟和資金(包括投資、效益、水費等)、技術咨詢和培訓、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其中水資源經濟管理佔有重要地位,本節著重探討水資源經濟管理的基礎—水資源市場。

一、 建立水資源市場的必要性

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為水資源市場的建立提供了背景

我國經濟體制正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水資源如何在市場經濟模式中得到最優配置並產生巨大的綜合效益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國法律規定,水資源等自然資源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僅從法律條文來看,水資源具有明確的所有權,但從實踐上看,由於客觀上存在著水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使用權的分離,導致了水資源產權模糊。現代產權經濟學認為,產權制度對資源配置具有根本的影響,它是影響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水資源產權制度完善與改革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場經濟需要完善水資源產權,水資源產權交易又離不開水資源市場。

2. 建立水資源市場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21世紀議程》是中國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指導性文件,突出了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思想,其中明確指出:不合理的資源定價方法導致了資源市場價格嚴重扭曲,表現為自然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以及資源需求的過度膨脹,我們的目標是在自然資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使用者付費」經濟原則,以促進採取有益於環境方式開

❹ 我國的節水宣傳周是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❺ 關於世界水日的手抄報

世界水日」是人類在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節水日日期:3月22日

世界水日的宗旨:
一、應對與飲用水供應有關的問題
二、增進公眾對保護水資源和飲用水供應的重要性的認識
三、通過組織世界水日活動加強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的參與和合作

世界水日由來

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但是,現代社會的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活動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對有限的水資源及水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水質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門間競爭性開發所導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資源進一步短缺,水環境愈加惡化,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福祉。

為了喚起公眾的水意識,建立一種更為全面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相應的運行機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以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大會回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的有關條款;考慮到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還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進一步考慮到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1.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議,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2.請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和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所提出的建議,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如出版、散發宣傳品、舉行會議、圓桌會議、研討會、展覽會等,以提高公眾意識。

3.請秘書長就聯合國秘書處盡目前條件之可能,且在不影響現行活動的情況下,以任何方式與方法幫助各國組織"世界水日"活動,提出建議,集中在一個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特定主題,做出必要的部署,並保證活動的成功。

4.建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執行其任務時把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放在優先地位。

1996年,由水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國際機構組成的世界水理事會成立,並且決定在世界水日前後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這就是世界水論壇會議。

世界水日確立背景

「世界水日」的確立,是有背景的: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世界水日主題
1994年:關心水資源人人有責(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婦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為乾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們(人類)永遠生活在缺水狀態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衛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紀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與發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類的未來(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與災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與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應對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衛生(water sanitation)

中國水周主題
1996年: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強化節水
1997年:水與發展
1998年:依法治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999年: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2000年:加強節約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2001年: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2年: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3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004年:人水和諧
2005年: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006年: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2007年: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
2008年:發展水利,改善民生

世界水日相關

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1993年1月18日,聯合國第17次大會通過了193號決議,決定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我國國家建設部也決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目的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從而增強人們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觀念。
說起來,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卻佔了97.2%,陸地淡水僅佔2.8%,面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淺層地下水等淡水,又僅占淡水儲量的0.34%。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數量極有限的淡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污染。據科學界估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已有70%,即17億人喝不上清潔水,世界已有將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因此,保護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從環境角度來說,最完善的措施是攔水和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注重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工業方面提倡節水產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廢水處理;農業方面應採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礎,它不僅關繫到人類生活的質量,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能力。我們必須增強水的危機意識,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資源。

「水法宣傳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水,不僅僅是H2O

一、古代和現代人對水的不同定義
人類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體。古代哲學家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於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氣、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由它們構成世界上一切物體。
直到1784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才證明水不是元素,是由兩種氣體化合而成的產物。1809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測定,1體積氧和2體積氫化合,生成2體積水蒸氣。後來的科學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所有的水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眼中,水和水絕對是不一樣的。唐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經》中,將水界定為三個等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傳他曾著《水品》(或《泉品》),品評天下名泉名水,將宜煎茶的水按水質好壞分為二十等。而另一個愛評泉的人,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曾鬧出評出兩個天下第一泉的逸聞來。
在中國人眼中:水,不僅僅是H2O,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

二、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的發現。
在我國古代,有一句俗語深入人心,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相信:水的好壞對人體十分重要。什麼樣的水養成什麼樣的人,水好的地方也容易出美女。而現代自然科學為古人的這種樸素結論找到了科學依據。
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與地殼化學元素的含量、分布規律是一致的。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密切,即人體和地殼物質保持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況,所以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能在地球上正常地生活。
而飲水是提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與在人體中的構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這些礦物質少到不能滿足人體生理的需要,或者多到超過人體所能吸收與排泄的限度時,也就是人體與環境中的水源、食物與空氣間某些礦物相互交換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時,人體就不能適應這種外界環境,就會發生某些疾病。

三、兩個流行說法:為什麼不需要水中礦物質
有一種說法是,我們主要從日常飲食中獲得大部分的礦物質,而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因此並不需要斤斤計較於水中的那點礦物質。另一種說法是,我們承認原生水中的天然礦物質對人體是好的,但那是因為以前的水無工業污染,比較干凈。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喝衛生無污染但沒有礦物質的純凈水了。
正因為這種觀念,令1994年開始在國內興起的純凈水(或稱超純水、蒸餾水),在我國飲用水市場上占據了霸主地位。中國內地上萬家企業大量使用反滲透法技術生產純凈水。它們大多以城市自來水為水源,在生產過程中清除水中雜質的同時,也過濾掉了水中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
但更多的科學家和權威機構並不認同這些觀點。2000年7月,新華社專電報道「專家提醒」:不宜將「純凈水」作為通常飲用水大量地長期飲用,嬰幼兒及少年兒童尤應慎重。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03年3月也發布同樣的消費提示:人體大多適宜喝弱鹼性水,老人與小孩子不宜長期喝純凈水。

四、被人們忽略了的水作用
要知道水中礦物質的作用,我們先要明白水的真正作用。從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研究進展來看,水不但起解渴、載體的作用,而且直接參與生物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傳遞等作用。由此,水中礦物質對生物體不僅是補充必需的營養,而且對維持水正常構架起著主要作用。
水生理學專家明確指出,純凈水在失去礦物元素以後,它的水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異變和退化。水分子過分串聯,變成線團化結構,不易通過細胞膜被人體吸收。但更不理想的是,這種超純水因為不含任何礦物質,就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導致人體細胞內的生命動力元素逆向滲透,向體外流失。

五、水中礦物質和人體pH值的密切關系
水中的礦物質,除了為人體補充營養的作用,同時維持體液滲透壓、保持水平衡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維持體液中和性,保持酸鹼平衡。
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鹼性的內環境。正常人血液pH值(酸鹼度)應在7.35-7.45左右。人的細胞活動必需在這個環境中進行。也就是說,人體內環境的酸鹼性受到精確調節,人體液中主要正負離子的當量總濃度相等,從而維持體液中和性,處於偏弱鹼狀態。反之,用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來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純凈水的技術工藝,是將水中的鈣、鈉、鉀、鎂等礦物質陽離子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起聚集至陰極分離析出,而分解的氧、硫酸、硫黃等酸元素則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氫離子(H )的濃度成為酸性水。
同樣,以純凈水為基礎、在純凈水中人工添加含氯化鉀、硫酸鎂等人工礦化液的礦物質水,也難以滿足維持人體弱鹼性的功能。反而可能因為這些偏酸性的人工礦化液在水中分解產生大量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而使得酸度更低。

六、我們該喝什麼水
水專家呼籲:我們應當飲用沒有污染的水、沒有退化的水、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
他們強調:一定要分清「飲料水」和「飲用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飲料水偏於商品經濟效益,消費者主要滿足臨時解渴,不是每天的必需品。而飲用水是民用必需品,每天必須喝。作為飲用水,聯合國衛生組織有嚴格的含義,即人從出生到70歲,平均每天飲用1~3kg不會出任何問題。
要滿足這樣的要求,水源是至關重要的。百萬年以來,人體和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淡水水源,形成了和諧的依賴關系。這是經科技加工出來的、純而又純、遠離自然屬性的水無法比擬的。因此,世界上著名的飲用水品牌,從依雲到富維克,到國內的知名品牌農夫山泉,都以它的天然水源為自豪,在瓶標上都會標注其水源地。
珍惜每一滴來自天然的好水,因為它與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諧一致。

全球水資源狀況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

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至1994年3月,大約有10億人得不到充足的潔凈飲用水供應。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天有6000到3.5萬名兒童因缺乏飲用水或因缺水造成的後果而死亡,其中非洲的形勢最嚴重。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

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

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世界水日:拯救地球生命之液

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生命之水」。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但進入21世紀,因為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污染和全球變暖,地球生命之液已經向人類亮出黃牌。
民以食為天,而糧食生產離不開充足的水源。糧農組織對9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用水速度已經超過了水的再生速度,從而導致水資源的日益匱乏。資源短缺給糧食安全和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水對保證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健康狀況的改善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世界銀行官員克勞迪婭·薩多夫指出:「水問題是一個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方面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聯合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卻讓人並不樂觀: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得不到干凈的水,每天大約有6000名兒童死於不衛生的水和不合格的衛生及清潔條件所引起的疾病,這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發展中國家中,不衛生的水和不清潔的環境成為人們患病的主要原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今年年初說:「全世界半數的學校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清潔的廁所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
水資源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由於生命之液枯竭,全球的「環境難民」數量不斷增加。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全世界有3/4的農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夠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已超過因戰亂出逃的難民。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與鄰國分享河流和湖泊水系的國家裡,由於水資源供應不足和分配不均,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緊張形勢。水資源之爭已成為地區或全球性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是一場全球性的運動。尋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資源、提高人們節水意識、開發循環利用新技術、增強國際合作等等至關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而保護水資源和整個環境保護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今年3月14日警告說,全球變暖正在導致喜馬拉雅冰川迅速後退,令數以億計的依靠冰川融水的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人面臨水短缺的威脅。
令人欣喜的是,全世界已經就拯救生命之液達成了共識。2005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決定,世界各國應在2015年之前將無法獲得潔凈飲用水的人口減少一半。200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增加了一項承諾,爭取在2015年之前使無法獲得適當衛生服務的人口降低一半。在今年的世界水日來臨前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水協與北京清水同盟等機構在北京發表清水宣言:「珍惜水資源,讓她更清漣。」
拯救地球生命之液,時不我待。

世界水日: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這個日子我們應該抽時間思考:10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清潔用水;每個月因飲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人和印度洋海嘯的死難者一樣多。盡管如此,這些人的不幸幾乎沒有得到一場自然災害所能引起的關注。
水對西方人而言是理所應得的尋常之物,而一個蘇丹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時間去取當日定量配給的水。一個歐洲人每天用水約135升,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居民通常每天只有10升水可供使用。在亞洲和非洲,傳統上由婦女負責為家人汲水。她們平均要走6公里才能到達附近的河流。如果獨自沒法運足夠的水回家,孩子就來幫忙——他們把時間花在打水上,而不是上學讀書。盡管如此,水往往不夠用,導致腹瀉和瘧疾頻發。在過去10年裡,死於腹瀉的兒童超過了二戰後所有武裝沖突中死難者的總數。例如,因為缺水,一家人在同一個盆里洗手。由最年長的男性開始洗,等輪到最小的孩子時,洗過的手比洗前還臟。而孩子就用這雙臟手吃飯。
在紅十字會啟動供水工程之前,尚比亞小鎮馬查的衛生狀況就那樣惡劣:瘧疾和腹瀉在兒童中尤為流行。因為公共衛生設施不完備,當地的學校不得不關閉。許多村民在灌木叢中便溺,因為廁所不夠。尤其在雨季,污水被河水沖刷出來,就會有發生瘟疫的危險。對村中的婦女來說,每天只能給家人搞到10到20升水,生活真是可悲。河流離家很遠,她們每天能挑回來的那點水總是不夠用。紅十字會開展了大規模援助項目:在住房附近打了水井,修繕並新建了廁所,讓村民明白衛生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重新開課了。學童現在甚至穿上了干凈的校服。尚比亞紅十字會的志願者為這個項目出了力,明年它將擴大實施范圍。
長期缺水和缺乏污水處理設施也是制約窮國發展的一大障礙。健康則是推動經濟良好運行的發動機。為減輕人們的痛苦,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水這個課題必須更多地得到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國際紅十字會聯合會打算利用其在提供清潔水和創建衛生環境方面的經驗,於2005年2月24日通過了一項10年計劃,旨在到2015年前將無法得到清潔水的人數減半。

❻ 這個是節水標志么有什麼意義

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後,水利部即確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故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時間的重合,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

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1993年1月18日,聯合國第17次大會通過了193號決議,決定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我國國家建設部也決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目的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從而增強人們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觀念。

說起來,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卻佔了97.2%,陸地淡水僅佔2.8%,面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淺層地下水等淡水,又僅占淡水儲量的0.34%。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數量極有限的淡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污染。據科學界估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已有70%,即17億人喝不上清潔水,世界已有將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因此,保護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從環境角度來說,最完善的措施是攔水和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注重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工業方面提倡節水產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廢水處理;農業方面應採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礎,它不僅關繫到人類生活的質量,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能力。我們必須增強水的危機意識,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資源。

2。「水法宣傳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❼ 世界水日手抄報資料

世界水日」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節水日日期:3月22日

世界水日的宗旨:
一、應對與飲用水供應有關的問題
二、增進公眾對保護水資源和飲用水供應的重要性的認識
三、通過組織世界水日活動加強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的參與和合作

世界水日由來

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但是,現代社會的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活動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對有限的水資源及水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水質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門間競爭性開發所導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資源進一步短缺,水環境愈加惡化,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福祉。

為了喚起公眾的水意識,建立一種更為全面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相應的運行機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以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大會回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的;考慮到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還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進一步考慮到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1.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議,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2.請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和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所提出的建議,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如出版、散發宣傳品、舉行會議、圓桌會議、研討會、展覽會等,以提高公眾意識。

3.請秘書長就聯合國秘書處盡目前條件之可能,且在不影響現行活動的情況下,以任何方式與方法幫助各國組織"世界水日"活動,提出建議,集中在一個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特定主題,做出必要的部署,並保證活動的成功。

4.建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執行其任務時把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放在優先地位。

1996年,由水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國際機構組成的世界水理事會成立,並且決定在世界水日前後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這就是世界水論壇會議。

世界水日確立背景

「世界水日」的確立,是有背景的: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世界水日主題
1994年:關心水資源人人有責(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婦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為乾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們(人類)永遠生活在缺水狀態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衛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紀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與發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類的未來(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與災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與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應對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衛生(water sanitation)

中國水周主題
1996年: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強化節水
1997年:水與發展
1998年:依法治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999年: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2000年:加強節約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2001年: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2年: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3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004年:人水和諧
2005年: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006年: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2007年: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
2008年:發展水利,改善民生

世界水日相關

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1993年1月18日,聯合國第17次大會通過了193號決議,決定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我國國家建設部也決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目的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從而增強人們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觀念。
說起來,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卻佔了97.2%,陸地淡水僅佔2.8%,面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淺層地下水等淡水,又僅占淡水儲量的0.34%。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數量極有限的淡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污染。據科學界估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已有70%,即17億人喝不上清潔水,世界已有將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因此,保護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從環境角度來說,最完善的措施是攔水和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注重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工業方面提倡節水產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廢水處理;農業方面應採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礎,它不僅關繫到人類生活的質量,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能力。我們必須增強水的危機意識,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資源。

「水法宣傳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水,不僅僅是H2O

一、古代和現代人對水的不同定義
人類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體。古代哲學家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於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氣、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由它們構成世界上一切物體。
直到1784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才證明水不是元素,是由兩種氣體化合而成的產物。1809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測定,1體積氧和2體積氫化合,生成2體積水蒸氣。後來的科學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所有的水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眼中,水和水絕對是不一樣的。唐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經》中,將水界定為三個等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傳他曾著《水品》(或《泉品》),品評天下名泉名水,將宜煎茶的水按水質好壞分為二十等。而另一個愛評泉的人,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曾鬧出評出兩個天下第一泉的逸聞來。
在中國人眼中:水,不僅僅是H2O,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

二、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的發現。
在我國古代,有一句俗語深入人心,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相信:水的好壞對人體十分重要。什麼樣的水養成什麼樣的人,水好的地方也容易出美女。而現代自然科學為古人的這種樸素結論找到了科學依據。
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與地殼化學元素的含量、分布規律是一致的。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密切,即人體和地殼物質保持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況,所以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能在地球上正常地生活。
而飲水是提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與在人體中的構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這些礦物質少到不能滿足人體生理的需要,或者多到超過人體所能吸收與排泄的限度時,也就是人體與環境中的水源、食物與空氣間某些礦物相互交換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時,人體就不能適應這種外界環境,就會發生某些疾病。

三、兩個流行說法:為什麼不需要水中礦物質
有一種說法是,我們主要從日常飲食中獲得大部分的礦物質,而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因此並不需要斤斤計較於水中的那點礦物質。另一種說法是,我們承認原生水中的天然礦物質對人體是好的,但那是因為以前的水無工業污染,比較干凈。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喝衛生無污染但沒有礦物質的純凈水了。
正因為這種觀念,令1994年開始在國內興起的純凈水(或稱超純水、蒸餾水),在我國飲用水市場上占據了霸主地位。中國內地上萬家企業大量使用反滲透法技術生產純凈水。它們大多以城市自來水為水源,在生產過程中清除水中雜質的同時,也過濾掉了水中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
但更多的科學家和權威機構並不認同這些觀點。2000年7月,新華社專電報道「專家提醒」:不宜將「純凈水」作為通常飲用水大量地長期飲用,嬰幼兒及少年兒童尤應慎重。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03年3月也發布同樣的消費提示:人體大多適宜喝弱鹼性水,老人與小孩子不宜長期喝純凈水。

四、被人們忽略了的水作用
要知道水中礦物質的作用,我們先要明白水的真正作用。從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研究進展來看,水不但起解渴、載體的作用,而且直接參與生物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傳遞等作用。由此,水中礦物質對生物體不僅是補充必需的營養,而且對維持水正常構架起著主要作用。
水生理學專家明確指出,純凈水在失去礦物元素以後,它的水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異變和退化。水分子過分串聯,變成線團化結構,不易通過細胞膜被人體吸收。但更不理想的是,這種超純水因為不含任何礦物質,就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導致人體細胞內的生命動力元素逆向滲透,向體外流失。

五、水中礦物質和人體pH值的密切關系
水中的礦物質,除了為人體補充營養的作用,同時維持體液滲透壓、保持水平衡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維持體液中和性,保持酸鹼平衡。
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鹼性的內環境。正常人血液pH值(酸鹼度)應在7.35-7.45左右。人的細胞活動必需在這個環境中進行。也就是說,人體內環境的酸鹼性受到精確調節,人體液中主要正負離子的當量總濃度相等,從而維持體液中和性,處於偏弱鹼狀態。反之,用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來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純凈水的技術工藝,是將水中的鈣、鈉、鉀、鎂等礦物質陽離子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起聚集至陰極分離析出,而分解的氧、硫酸、硫黃等酸元素則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氫離子(H )的濃度成為酸性水。
同樣,以純凈水為基礎、在純凈水中人工添加含氯化鉀、硫酸鎂等人工礦化液的礦物質水,也難以滿足維持人體弱鹼性的功能。反而可能因為這些偏酸性的人工礦化液在水中分解產生大量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而使得酸度更低。

六、我們該喝什麼水
水專家呼籲:我們應當飲用沒有污染的水、沒有退化的水、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
他們強調:一定要分清「飲料水」和「飲用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飲料水偏於商品經濟效益,消費者主要滿足臨時解渴,不是每天的必需品。而飲用水是民用必需品,每天必須喝。作為飲用水,聯合國衛生組織有嚴格的含義,即人從出生到70歲,平均每天飲用1~3kg不會出任何問題。
要滿足這樣的要求,水源是至關重要的。百萬年以來,人體和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淡水水源,形成了和諧的依賴關系。這是經科技加工出來的、純而又純、遠離自然屬性的水無法比擬的。因此,世界上著名的飲用水品牌,從依雲到富維克,到國內的知名品牌農夫山泉,都以它的天然水源為自豪,在瓶標上都會標注其水源地。
珍惜每一滴來自天然的好水,因為它與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諧一致。

全球水資源狀況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

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至1994年3月,大約有10億人得不到充足的潔凈飲用水供應。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天有6000到3.5萬名兒童因缺乏飲用水或因缺水造成的後果而死亡,其中非洲的形勢最嚴重。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

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

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世界水日:拯救地球生命之液

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生命之水」。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但進入21世紀,因為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污染和全球變暖,地球生命之液已經向人類亮出黃牌。
民以食為天,而糧食生產離不開充足的水源。糧農組織對9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用水速度已經超過了水的再生速度,從而導致水資源的日益匱乏。資源短缺給糧食安全和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水對保證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健康狀況的改善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世界銀行官員克勞迪婭·薩多夫指出:「水問題是一個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方面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聯合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卻讓人並不樂觀: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得不到干凈的水,每天大約有6000名兒童死於不衛生的水和不合格的衛生及清潔條件所引起的疾病,這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發展中國家中,不衛生的水和不清潔的環境成為人們患病的主要原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今年年初說:「全世界半數的學校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清潔的廁所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
水資源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由於生命之液枯竭,全球的「環境難民」數量不斷增加。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全世界有3/4的農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夠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已超過因戰亂出逃的難民。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與鄰國分享河流和湖泊水系的國家裡,由於水資源供應不足和分配不均,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緊張形勢。水資源之爭已成為地區或全球性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是一場全球性的運動。尋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資源、提高人們節水意識、開發循環利用新技術、增強國際合作等等至關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而保護水資源和整個環境保護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今年3月14日警告說,全球變暖正在導致喜馬拉雅冰川迅速後退,令數以億計的依靠冰川融水的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人面臨水短缺的威脅。
令人欣喜的是,全世界已經就拯救生命之液達成了共識。2005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決定,世界各國應在2015年之前將無法獲得潔凈飲用水的人口減少一半。200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增加了一項承諾,爭取在2015年之前使無法獲得適當衛生服務的人口降低一半。在今年的世界水日來臨前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水協與北京清水同盟等機構在北京發表清水宣言:「珍惜水資源,讓她更清漣。」
拯救地球生命之液,時不我待。

世界水日: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這個日子我們應該抽時間思考:10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清潔用水;每個月因飲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人和印度洋海嘯的死難者一樣多。盡管如此,這些人的不幸幾乎沒有得到一場自然災害所能引起的關注。
水對西方人而言是理所應得的尋常之物,而一個蘇丹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時間去取當日定量配給的水。一個歐洲人每天用水約135升,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居民通常每天只有10升水可供使用。在亞洲和非洲,傳統上由婦女負責為家人汲水。她們平均要走6公里才能到達附近的河流。如果獨自沒法運足夠的水回家,孩子就來幫忙——他們把時間花在打水上,而不是上學讀書。盡管如此,水往往不夠用,導致腹瀉和瘧疾頻發。在過去10年裡,死於腹瀉的兒童超過了二戰後所有武裝沖突中死難者的總數。例如,因為缺水,一家人在同一個盆里洗手。由最年長的男性開始洗,等輪到最小的孩子時,洗過的手比洗前還臟。而孩子就用這雙臟手吃飯。
在紅十字會啟動供水工程之前,尚比亞小鎮馬查的衛生狀況就那樣惡劣:瘧疾和腹瀉在兒童中尤為流行。因為公共衛生設施不完備,當地的學校不得不關閉。許多村民在灌木叢中便溺,因為廁所不夠。尤其在雨季,污水被河水沖刷出來,就會有發生瘟疫的危險。對村中的婦女來說,每天只能給家人搞到10到20升水,生活真是可悲。河流離家很遠,她們每天能挑回來的那點水總是不夠用。紅十字會開展了大規模援助項目:在住房附近打了水井,修繕並新建了廁所,讓村民明白衛生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重新開課了。學童現在甚至穿上了干凈的校服。尚比亞紅十字會的志願者為這個項目出了力,明年它將擴大實施范圍。
長期缺水和缺乏污水處理設施也是制約窮國發展的一大障礙。健康則是推動經濟良好運行的發動機。為減輕人們的痛苦,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水這個課題必須更多地得到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國際紅十字會聯合會打算利用其在提供清潔水和創建衛生環境方面的經驗,於2005年2月24日通過了一項10年計劃,旨在到2015年前將無法得到清潔水的人數減半。

❽ 水法宣傳的音頻資料那裡可以下載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76_370726_1.htm

❾ 取一空集氣瓶和用水法牌,手機

設 NO2體積為 x ml ,空氣為 y ml 則 氧氣為 0.2y N2為 0.8y
4NO2 +O2 +2H2O==4HNO3
3NO2+H2O==2HNO3 +NO
反應後氣體變紅棕色,則剩餘的是NO和空氣中的N2
第一版個反應0.2y 的O2 消耗的NO2為 0.2y*4==0.8y
則第權二個反應中NO2為 x-0.8y
則NO為 (x-0.8y)/3
所以 (x-0.8y)/3 +0.8y==60
又 x+y===150 ml
x==100 ,y==50
即NO2 100ml 空氣50 ml

❿ 北京市水法的五個杜絕宣什麼內容

北京水法宣傳的是杜絕「跑冒滴漏污染」

閱讀全文

與水法宣傳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雙十一運動衣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595
促銷活動重點要素 瀏覽:986
電子商務企業三個階段 瀏覽:87
白板校本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367
市場營銷基本原則是什麼 瀏覽:997
市場營銷專業如何用非概率抽取本 瀏覽:360
關於電子商務前景 瀏覽:848
建築施工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好處 瀏覽:148
我國網路營銷研究 瀏覽:83
東莞市聞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91
綠韻天成電子商務 瀏覽:743
市場營銷第一單元試題 瀏覽:651
運動會比賽流程策劃方案 瀏覽:943
國慶登山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6
2012年4月網路營銷與策劃 瀏覽:116
女裝品牌服裝店營銷方案 瀏覽:673
砍價會策劃方案 瀏覽:708
電子商務誠信的現狀 瀏覽:94
酒店網路促銷方案 瀏覽:971
平安校園安全隊伍培訓方案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