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陝北宣傳片

陝北宣傳片

發布時間:2021-02-03 07:36:40

1. 《我和我的家鄉》發出預告片,從預告片來看這部劇怎麼樣

這次《我和我的家鄉》預告片發布出來後,我是十分的喜歡和期待這部影片,在預告片中,電影的主角幾乎全都出現了,而且預告片中的搞笑片段也是層出不窮,非常適合全家老小一起觀看。預告中播出的幾個單元劇故事,都很有吸引力。

《我和我的家鄉》是繼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之後拍攝的姐妹片,其中匯聚了寧浩、徐崢、陳藝謀、鄧超、俞白眉等等知名導演,而且幾乎大半個娛樂圈的喜劇圈的明星都是有參演的。

而這次也是《我和我的祖國》的姐妹篇,寓意也是通過講述中國東西南北五大地域的故事,來表達人們對家鄉的思念和熱愛,以及提醒在外務工和學習的人,不要忘了自己的家鄉,更不要忘了去建設自己的家鄉。

2. 青歌賽劉妍

劉妍 - 演員,模特 編輯詞條
陝北民歌新秀劉妍,84陝西安塞人,共青團中央十七大代表,陝西省僑商聯合會副會長,陝西省旅遊形象推廣大使,安塞縣民間藝術培訓中心職員。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錄制,並出訪紐西蘭等國宣傳陝北民歌。2014年2月參加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錄制,一舉拿下2014年第一周周冠軍,沖刺第一月月冠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劉妍
別名
妍妍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陝西·安塞
出生日期
3月6日

職業
歌手、演員
畢業院校
中央音樂學院
經紀公司
陝豪文投
代表作品
愛飛揚、陝北女娃娃等等。
主要成就
原創歌曲《愛飛揚》
配偶
薛雄楓
目錄
1基本資料
2中山電視台主持人劉妍
3學生劉妍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生日:6月3日

星座:太陽雙子 月亮天平

血型:A

畢業院系:上海大學新聞專業 星路歷程 劉妍,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中學老師,父親是物資局的工會主席。從小就愛好文藝的她,在五歲時開始學習鋼琴,每周在爸爸的陪同下去上課。當別的小孩子都在玩耍的時候,她也想去玩,可是爸爸告訴她,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事情的。於是,養成了她做事認真甚至追求完美的個性。

獲獎經歷 *2010北京國際車展HANMAC手機杯模特大賽「網路關注獎」

*新絲路模特大賽賽區最具活力獎

*新浪車模大賽最甜美車模獎

*CCTV-3<<挑戰主持人>>亞軍

*中國小姐風采大賽賽區冠軍及最具才智獎

*鳳凰衛視中華小姐大賽入闈全國50名,赴馬來西亞參加總決

*光線傳媒明星音樂學院考試全國40強 影視作品 *在韓雪主演的《愛情占線》中 飾演 秘書 凱露

*央視一套播出,陳小春與俄羅斯巨星聯合主演《獵人筆記之謎》中擔當中方女二號,飾演 國際刑警 陳芸芸

*參演 吳宇森導演 舒淇 吳彥祖主演的 電影《天堂口》

拍攝廣告 *與周傑倫 曾愷玹合拍 美特斯邦威

*拍攝運動品牌Adidass廣告

*拍攝營養品廣告 活力氨基酸

*拍攝 金福豬 廣告宣傳片

*拍攝電信宣傳片

*拍攝綠力98手機廣告

模特經歷 *大型車展經歷:

2008北京國際車展 雷諾 車模

2009上海國際車展 奧迪 車模

2010北京國際車展 賓士 車模

2011上海國際車展 阿斯頓-馬丁 車模

接受過的訪問 新浪網 專訪

京密網 專訪北京電視台 專訪 平面拍攝 服飾"四月天"宣傳畫

滿意請採納謝謝

3. 百鳥衣的主創團隊

藝術總監 編劇:陳曉玲
國家一級導演,曾任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佳劇目--大型舞劇《媽勒訪天邊》的藝術總監;歷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藝術總監;中越青年大聯歡晚會《青春 友誼之歌》總導演、撰稿。2007年獲國際節慶協會(IFEA)頒發的IFEA中國傑出人物獎。
總編導:章東新
著名大型晚會、大型活動導演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作中心國家一級導演
全國舞蹈比賽創作一、二、三等獎獲得者
2008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執行副總導演
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執行總導演
副總編導:李紫君
國家一級編導
南寧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篇章導演組長
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第一篇章總導演
2010年中越建交6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執行總導演
作曲:孟可
著名音樂製作人
中國國家東方歌舞團作曲家
2004年應邀為雅典奧運會閉幕式接旗儀式8分鍾中國舞蹈音樂及宣傳片音樂擔任作曲與編曲工作
代表作品:2006青年歌手電筒視大賽頒獎晚會主題歌《為你歌唱》、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等
丁紀
著名音樂人,2008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儀式音樂主創,曾連續數年參與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編曲工作,並多次在海內外深具影響力的國家級大型晚會中擔任音樂製作。
代表作品: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開幕前表演開場《金獅迎奧運》作曲等。
服裝造型總設計:張柏源
著名服裝造型設計師
北京舞蹈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客座教授
中國戲曲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客座教授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服裝設計師
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服裝道具設計室主任
舞美視頻總設計:金卅
中國歌劇舞劇院資深舞美設計師
代表作品:音樂舞蹈詩劇《追尋契丹》舞美設計、2008年中央電視台《中華情》元旦雙語晚會舞美設計等
燈光指導:張南
著名舞台燈光設計師,俄亥俄州立大學戲劇系燈光設計碩士,戲劇文學碩士,現任教於美國著名私立女子大學 Smith College戲劇系。2000年話劇作品《俄耳甫斯降臨》獲得美國舞美技術協會授予的 Ezekiel燈光設計獎並多次參展,2001年入選美國舞美技術協會的青年設計師論壇。其它的設計作品包括由美國著名導演 Austin Pendleton執導的《孩子的時刻》,OBIE獎得主Paul Zimet的音樂劇《鸚鵡》和《反面》, Brazz Dance舞蹈團波士頓現代舞專場,遼寧歌劇院的輕歌劇《紅海灘》,北京兒藝音樂劇《福娃》,舊金山索諾瑪歌劇院《傑克倫敦》,阿肯色劇院《福爾摩斯》等二十餘部。
燈光設計:劉傳龍
中國歌劇舞劇院燈光設計,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燈光設計專業。
主要燈光設計作品:歌舞劇《天上西藏》、《雁門關外好人家》,情景歌舞晚會《四季情韻》、《紫氣祥雲》,陝北民歌交響音畫《信天游》、川劇《夕照祁山》、《風雨女人路》,情景音樂晚會《綠色暢想》等多次擔任各種政府演出活動燈光設計。
執行編導:馮蔚
國家一級編導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作中心編導
全國舞蹈比賽創作一、二、三等獎獲得者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編導
代表作品:舞蹈《鳥仔》、《小河淌水》、《佤之祭》、《高原雲蹤》等
執行編導:周莉亞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作中心編導
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
多產舞劇編導,代表作品:舞劇《粉墨春秋》、《騎樓晚風》、《馬可 波羅》等
編導:王竹
南寧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創作中心主任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編導
代表作品:舞蹈《壯族大歌》、《唱山歌》等
(舞美視頻製作由紫尚雲天(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擔綱)

4. 陝北碗托宣傳片

這個首先得采風 拍素材,然後編輯才可以得,你可以找個廣告公司,幫你做一個

5. 我沒有什麼意思,只是想記下來

這是在新浪上看到的,施潤玖的訪談。

受訪者:施潤玖 電影導演 紀錄片編導

訪問者:劉潔 中國傳媒大學 博士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副教授

時間:2004年11月9日

劉你畢業後就開始拍片子了嗎,那時侯你主要拍寫什麼類型的片子?

施92年我畢業後,開始是打算到八一廠工作的,後來聽說要從場記干起,而且一干就是好多年,之後才能做副導演,又要干好多年之後才能幹導演,我一琢磨,決定不去了。從那會兒開始到現在,我什麼都干,特別雜,電影也拍,廣告也拍,紀錄片也拍,專題片也拍,城市宣傳片也拍,電視劇雖然沒有拍過,但是估計馬上也要拍了。拍什麼,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局限,只要是跟影像有關的,跟我的本行有關的,我都可以做,再就是只要是有意思的我都會去做。我覺得,如果能跟那些我拍的人,或者是與我合作的人可以交流,我就幹了。

劉這么說來,你不是最近幾年才接觸紀錄片的?

施一畢業我就開始拍紀錄片了,但是那個時候不是給大陸人拍的,給台灣中視拍的。有個欄目叫「八千里路雲和月」,是凌峰和他弟弟辦的。凌峰是第一個到大陸來拍片子的台灣人,當時他們就覺得有一些反映大陸的片子,做得太走馬觀花了,想拍一些特別深入的東西,所以就策劃了一個新的片子叫《中國》,准備在台灣播放。當時,我剛剛畢業,我們有兩三個同學在幫他們幹活,後來我也去了。其實,那時候我們也拍得像走馬觀花似的,只是比那種在一個地方只呆一、兩天的做法要好些。我參加拍攝了介紹陝北、上海和東北的片子。比如說東北那個片子,因為它主要是針對台灣觀眾的,有很多台灣人不了解東北現在的變化或狀況,所以就先得找一些歷史上的東西,找一些台灣人能知道的東西。東北有三寶,這三寶是怎麼回事,都是哪兒出的;東北有朝鮮族、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留下的孤兒,我們就去拍這些人;東北有二人轉,我們就去拍二人轉,看二人轉是什麼。這種拍法,基本上都是和民俗、文化相關的,跟人本身不是接觸得特別多、不是特別深入。從長春開輛車一直拍到延邊,走哪拍哪。就像這樣,你能做得多,就能多掙錢,當時不知道這就是商業化運作。

劉那時跟中視做了多長時間?

施拍完東北就不能幹了,沒法幹了,因為你感興趣想拍的東西,他們看了說這不靈啊,觀眾會看不懂的。為什麼呢?那個時候不知道,以為他們是傻B,可現在明白了,因為他們是台灣人,台灣人有台灣人的口味,我們拍的東西和他們的那根弦搭不上。

劉後來你拍過、也導過一些有關新音樂人及搖滾樂隊的音樂電視紀錄片,在電影故事片《美麗新世界》(1998年)和《走到底》(2000年)中,你擔當著導演工作,後來你怎麼會拿起了DV拍起了紀錄片呢?

施我一直都在用DV,從DV一開始有我就用了。最開始用V8什麼的,後來各種換代的機器也用過。現在那種高清晰的也出來了,今年在日本已經開始有賣的了。

劉我是想說,原先你有很多時候是在做「命題作文」,到了2000年你拍《後海的故事》的時候,就開始用DV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了,是吧?紀錄的動機,實際上是和創作者的思維、情緒、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我特別想知道你那個時候的狀態和想法。

施在拍完第二部電影《走到底》之後,我進入了一段空白期,那會兒對現狀的懷疑,還有生活習慣啊,年齡啊等等,很多事情都趕到一塊兒了。我發現中國的電影市場特別糟糕,於是對現存的電影拍攝方式和營銷方法產生了巨大的懷疑,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到底對他人和自己有什麼現實意義。電影本身雖然是一個特別好的東西,但因為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個文化綠地越來越被沙漠化了。舉個例子,就好像你一直特別有興趣在吃乳酪,可隨後你忽然發現乳酪原來是發了酵的一種東西,而且裡面長了蛆,是經過蛆攪動出來的,這時你就會覺得特惡心。就是這種感覺,你以為你吃的是很新鮮的東西,其實卻是一種腐臭的東西。我很困惑,不知道該干點什麼……

劉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太知根知底了,弄完之後又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所以就特別茫然。

施對,就是覺得沒意思,而且這么拍下去,沒勁!在我腦子里適合在國內電影院里放的電影越來越少。我不知道該拍什麼樣的片子,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樣的東西能夠讓更多的人理解,喜歡進電影院。所以,我特別茫然。正好在這時,剛剛成了央視「紀事」欄目製片人的周兵找到了我,問我有什麼想拍的,我說我想在後海這邊拍一點東西,他說正好有一個節目計劃叫「中國人在21世紀」,就是這么巧!所以,我索性換一種方式,拍一個紀錄片。

劉從表達自己、體現個性來說,你覺得音樂電視紀錄片、電影故事片、紀錄片,哪一種方式更適合你?為什麼?

施從東方哲學的觀點來看,是「無我」的,哪裡有「我」?哪有什麼所謂的獨立的個性呢,沒有,「我」不過是當下的因緣合和。包括佛教、儒家的學說,尤其是到孟子實際上說得都是這個。因此,電影也好,電視也好,它不應該是一個障礙。表面上電影有電影的特點和規律,電視劇有電視劇的拍攝方式,紀錄片有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可這種拍攝方式不能成為一個拿攝影機的人的障礙,也不能成為一個導演的障礙,反而應該是在我了解了這個方式後,我怎麼用這個方式來說事兒,我怎麼把這個世界呈現出來給大家看。電影、電視劇的方式可以呈現,紀錄片的方式也可以呈現。只要我適應了不同的拍攝方式,適應了拍攝的基本過程,那一切就OK了,就沒有什麼障礙了。同時,我認為拍攝本身就是個工具,就是個媒介,只不過像我這種人過早地學會了用這種媒介,我很熟悉這種語言方式。所謂影視其實也是一種語言,攝影機就像一支筆,拍攝就像用筆寫東西,就是這個道理。掌握了這種語言之後,我們就可以選擇寫什麼、說什麼了,就像一個作家他可以去寫一些花邊新聞,混口飯吃,也可以去寫一些歷史的東西,可以寫「聖經」,也可以寫小說,什麼都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干什麼都可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嘗試,這個嘗試只有一個原則,就是我拍的這個東西是不是有意思,說得好聽點就是有沒有「意義」,僅此而已。

視紀錄為一種日常生活

劉你後來在紀錄片的創作中找到了那種「意義」和心理上的塌實感了嗎?

施找到了,是慢慢找到的,就是後來拍攝心態不一樣了才找到的。我可能和很多其他的紀錄片導演不一樣,他們我是了解的,包括我進電視台工作後接觸過的紀錄片導演,他們大多沒拍過什麼片子,或者說沒拍過大片子,所以就特別想拍大片子,於是就想在片子里去折騰點兒什麼。我呢,是一直在拍大片子的,即使是個小小的MTV,最高造價都是在十五六萬左右,而且都是拿膠片拍的,這就是我跟別人的不同切入點。我拍紀錄片不是為了找導演的感覺,也不想從片子里怎麼著,純粹是為了體驗生活,而且我也不在乎拍出來的東西人家會怎麼想、怎麼看。我拍過故事片,本身也是學戲劇的,對這個東西怎麼出來的我比較了解。相反,我對紀實性的、生活本身的東西反而不太了解。所以我常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而其他編導可能是想從生活中提煉出什麼東西來,我不想這樣,拍片子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寫日記一樣,今天看見這些,就把它拍下來了,不想明天應該怎麼拍,拍完了就擱那兒,也不看回放。等拍了三四個月後,你會突然發現這裡面可能有什麼有意思的東西,或者在拍的過程中會突然發現一個線索。我就是這樣來紀錄的。

劉你說這次拍靖大爺,是在你的許多拍攝經歷中顯得最輕松的一次。這是因為你放棄了功利的目的性,還是因為你找到了一種合適的紀錄方式?

施都有吧,其實這是自我的一種感覺,就是拍紀錄片可以邊工作,邊休息,然後邊體味,是一個很輕松的過程。其實很多時候我發現,如果我們把拍攝當作一種生活的時候,它是很輕松的。很多人會說,哎呀我要去工作了,於是他在上班的時候是一個狀態,回家後又是另外一個狀態,然後他就在這兩種狀態,或者三種狀態,甚至無數種狀態之中轉換,不累不煩才怪!其實,我覺得工作、休息、娛樂本來就是生活的一個整體狀態,拍紀錄片、休息、體味本來也是一個整體狀態。我跟這些老人們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他們都是很孤單的老人,沒有什麼娛樂,天天就這么呆著,可我覺得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當我扔掉了娛樂,扔掉了那些生活當中我們認為必須做的事情的時候,這樣的狀態反而會給我帶來很多的……怎麼講,就是我覺得這個才是一種生活,而且這種生活相對簡單,沒有什麼讓我煩心的事兒。當然,老人們每天面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說:「哎喲,死,越來越近了。」我就覺得我們年輕人多考慮一些這樣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壞處,因為,面臨死亡我們能夠做到真正心安理得地死嗎?能夠做到死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痛苦嗎?好象很難,太難了。就是這個東西,讓我覺得生活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的,也不應該是像這些老人那樣的,生活應該有別的樣子。

劉這和你原來拍片的方式差別挺大?。

施對,原來都是可操控的,都是一種設計、一種表現。我覺得,在拍紀錄片的時候就不會有太多的計劃性,這是最好的方式。最後所呈現出來年東西應該是我和被拍攝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在拍攝過程中我們之間肯定會有一個願望的。這樣,拍出來的東西才會比較單純。現在對我來講,最大的難題是我自己本身夠不夠單純。

劉你的紀錄片,我看了那部紀錄精神病患者的《安定醫院》(2002年)和這部《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2002年),雖然《後海的故事》沒看到,但從介紹中我知道你紀錄的是生活在什剎海地區的三個家庭一年間的日常生活。從這些片子裡面,我發現你特別關注那些生活在都市裡的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比如那些生活貧困者、下崗失業者、精神病患者、老年人等等……外在地來看,一邊是現代而激越的新音樂和搖滾,一邊是充滿青春氣息和美好夢想的電影世界,一邊是生活在都市中心的「邊緣人」的生活,這三者好像是不太和諧的,但它們卻又真實地統一在你的內心和表達里,為什麼你的紀錄對象會去選擇這樣的一個群體?是紀錄的策略選擇?是受到「講述老百姓故事」這個傳播價值取向的影響?還是你找到了內心情感上的對應?

施其實,我拍的所有片子里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啊!你看《美麗新世界》、《走到底》講的都是小人物,那些搖滾啊什麼的紀錄的也是小人物,我至今沒拍過那些出了名兒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所謂的成功人士,所謂的有頭有臉的人,他們能佔全部人口的多少呢?生活真正的主角不可能是他們,而應該是那些佔百分之九十九的那些人。我不認為他們「邊緣」,因為他們是生活中的大多數人,是他們在組建著這個世界的真實狀況,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智慧處理著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境遇。在一個片子里,如果要設立一個主角,我肯定是拍這些人。我認為他們是主角!而且這些人,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地位、沒有金錢,就沒有智慧。他們的智慧可能比那些擁有權利和金錢的人的智慧大得多。我只是在紀錄我見到的生活罷了。

劉當時為什麼選擇什剎海這一帶地區來拍攝,有特別的考慮嗎?

施這是一片老居民區,現在被政府劃為保護區了,在這里還能感受到一些老北京的傳統生活方式。我喜歡歷史的東西和具有東方傳統文化的東西。

劉你是北京人嗎?

施我六十年代末出生在上海,後來在北京讀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我也住過北京的胡同。我對傳統文化特別有感情,雖然我在上學的時候所看到的電影和學習資料大都是西方的東西,但是我從學校畢業後就深切地感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我接觸的很多人大都是具有東方傳統文化思想的人,所以我就想通過紀錄這個地區來了解傳統的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些東西可能就構成了我紀錄的方向。

劉你是學「戲劇導演」專業的,剛開始拍紀錄片的時候,有沒有下意識地到日常生活中去找「戲劇性因素」,有這個過程嗎?

施肯定會有啊,這是肯定會有的,在我剛開始拍紀錄片的時候是這樣的。

劉我在看《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時,感覺這種東西很淡,表面的故事性、戲劇性在這個片里是看不到的,生活的日常化色彩較重,在生活一次一次的重復中,我們便能夠看到一些東西、體味到一些東西。我想聽聽你現在的想法?

施那就成講課了(笑)。按照戲劇的理論來說,所謂「戲劇性」,原則上是反映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的,這是一個基本的定理吧。但是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並不僅僅是說在表面上因為一個事件使他們發生了沖突,我覺得不能這么理解,因為那是把「戲劇性」庸俗化的一個說法和解釋。真正的沖突,它首先是發自於人內心的一種沖突。表面上可能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實際上這個人的內心,以及這個人所面對的那些人的內心正在進行著一種較量,這種沖突才是最根本的沖突,才是上品的沖突。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拍攝對象的時候,他肯定有自己內心的沖突,如果我首先不是去試圖嘗試理解人內心的沖突,也就無法正確地判斷出到底什麼是生活的「戲劇性」。比如說,我覺得靖大爺和外部肯定是有一種沖突的,但是實際上他根本就不在乎這種外部世界的沖突,就因為他不在乎,這種東西反而會顯現得更清楚。作為一個編導,雖然我可以把這種沖突刻意地表現出來,比如可以拍他騎車在鼓樓大街上走,然後我再接一個王府井的鏡頭,人們看了可能就會覺得,哎呀,這個沖突真劇烈!其實,這種方式很拙劣,因為你刻意要去表現一個現代化城市裡的什麼什麼似的,這就沒有意義了吧。所以,既然拍的話,我就要拍人物內心的東西,其實這本身就是沖突,就具有「戲劇性」。真正的「戲劇性」就在於像靖大爺他這樣的人居然生活在這個現代社會里,這才是最大的戲劇性!

紀錄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劉我覺得,紀錄片除了社會、歷史的責任感之外,說到底就是創作者內心的需要、言說的需要,甚至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就是說,創作者為什麼要去拍,拍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拍,其實都是和他的文化背景、思維特點、感悟能力、生活方式、思想情緒等等是一致的。

施是的。那一段時間,我特別想休息一下,想好好調整一下,思考一些我以前所做的事情,但休息也不能不幹事吧,拍紀錄片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人在茫然的時候愛往「根兒」上找,那時自然就選擇了後海那三家人、安定醫院里的醫生和病人,還有就是靖大爺,他們特別能讓我找到一種思考的對應感。靖大爺是個特別謙虛的人,第一次見我就管我叫我「老施」(老師),把我嚇一跳,到現在他還叫我「老施」。一見面,就覺得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拍紀錄片,選人實際是件很重要的事,人選錯了,再怎麼拍內涵就那麼大。

劉靖大爺那會兒快90了,什麼沒見過!他活得特別平和、特別透徹,但好像他又不刻意去表現自己的透徹,是嗎?

施他從不表現自己,基本上是收斂的,他的一生特別傳奇。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他從農村來到北京當學徒,後來自己在繁華的地安門大街上開了一家理發店。早先他還抽過鴉片,娶過兩個老婆,解放前夕還想找個第三房,那個女的是個妓女,後來聽說要解放了,估計以後就不能這樣了,於是他就把這個快要結婚的女朋友介紹給了一個朋友。解放後,他還參加過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的建設。後來,理發店被公私合營了, 從此他開始走街串巷,上門給人剃頭。

劉可是在片子里,這些內容你都迴避掉了,你只表現了靖大爺現在的情況,這涉及到片子後期剪接時的選擇意識。

施對。這個片子我主要想拍的是他和那些老頭的關系。他們是個群體,但是這個群體很快就要消失了。像他們這樣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體現的就是中國近、現代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包括他們的想法和對人、對生活的看法,跟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代人如果消亡了,再往下的人就完全不一樣了。我的本意是拍給那些年輕人看的,讓他們能夠看到中國傳統社會的這些人的生活態度。就是後海拆了,這個景上的事兒其實關系不大,關鍵是他們這種人的生活態度,所以這樣的東西應該給更年輕的人知道。

劉你為什麼要這樣選擇?

施最好的選擇就是不選擇。我以前是拍故事片的,故事片可以用各種手段來表現,可以把一個沒有的東西通過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像是客觀存在的東西。而紀錄片不一樣,它要表現的東西本來就在那,不用你再去編,不用你再去創造了,去拍、去發現就是了。當然這里會有一個選擇問題,可我認為這很難說得清楚,為什麼呢,就像庖丁解牛一樣,你要解剖這個牛,該從哪兒下這一刀,我覺得是個積累的問題,也就是說你拍得時間長了,自然就會選擇這一刀,這一刀是自然下去的。其實,當下就包含著一切,所以我只拍了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當下的情況,其他我在後期剪接的時候就去掉了,我想追求一種簡單和純粹。

劉我在看《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的時候,直覺到你的紀錄和靖大爺他們的生活是貼得很近的,畫面很平實,好像不怎麼講究;在表達的基調上,沒有隨意的拔高,也沒有自作多情地去悲天憫人,你好像特別注重去紀錄老人們的生活狀態,去紀錄老人們的對話,去紀錄那些附著在老人們身上的時代痕跡、社會痕跡、文化痕跡以及各種人文的痕跡,你是開拍時就想好了去這樣做嗎?

施這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我就是用拍攝這種方式和他們來交往的,所以我也就把我和他們交往的正常方式紀錄了下來。我和他們溝通是沒有障礙的,最重要的是心理的溝通,他接受不接受你是很明顯的,你裝都沒有用。在我拍這個片子的時候,我和靖大爺一起生活了三個多月,只有當你真正了解了你的拍攝對象,甚至可以和他(他們)達到一種默契的時候,他(他們)在你面前的表現才會是最自然的。換句話說,只有你不是在用DV做秀,你的拍攝對象才不會在你的面前做秀。靖大爺都活這么大歲數了,什麼沒見過啊,你要拍我就拍吧,他根本不用掩飾。在片子里,你看在跟那些老頭們溝通的時候也是很順暢的,其實這全靠靖大爺,要讓我去跟他們聊,根本聊不到這份上,單靠我們去采訪他們根本沒戲。 在拍的時候,我還是很講究畫面構圖的,還是比較刻意的,不能不講究。只不過可能是審美的角度不一樣,我認為越自然的就越好看。我選擇的景別、機位肯定是按照自然的方式來選擇的,看的時候好像看不出來,以為是隨便瞎拍的,但是這是有技巧的,真要隨便瞎拍也拍不出這樣。

劉我看到有個鏡頭,就是靖大爺在騎車,鏡頭是跟著平行滑動的,像是有軌道似的,很穩。

施是我走著拍的。他在馬路邊上,我在馬路中間,基本上就是平行在走,那時馬路上沒車。這就是小機器的好處,大機器就做不了的。

劉在那段時期,你每天面對著那些「意識並沒有衰老」的老人們,看著他們每天在希望和失望中掙扎,你內心感悟到什麼?這段拍攝經歷對你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

施我在看、在聽、在感悟著生命,也在學習。表面上是我在拍他們,實際上我跟他們學習了很多東西。我跟靖大爺沒有隔閡,覺得他就是我認識的一個人,我一看見他,跟他一聊天,就知道我跟他有共通的東西。我們倆在很多想法是一樣的,雖然他年齡比我大得多,但是在生活上有很多關鍵的事我們是能夠達成一致的,而且我非常理解他。比如說對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看法,很多很多,包括應該怎麼對人、處事,還有他的這種世界觀、生活的理念,其實跟我所理解的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應該拍他。我拍他和那些老頭,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提升,一種非常深入地提升。我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明白了我自己選擇的這種生活道路是怎麼一回事。我一直認為,拍紀錄片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是在向生活學習。我選用的方式就是——拍攝,然後我忠實地把我拍的東西放給觀眾看。一部紀錄片所反映的人和事,既然能夠被拍,肯定有它吸引人和被關注的理由,所以紀錄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從自己的土壤里生長出來

劉《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我仔細看了幾遍,你是分了五天來紀錄靖大爺外出給老主顧們理發的,其中這十一位老主顧,有工人、三輪車夫、退休幹部、餐館老闆……後來,靖大爺又去了那個「周輔臣」和「趙明」家,我看到這兩位老人與開始他們在畫面中出現的樣子相比,又蒼老了很多,生命就這樣走著……最後,靖大爺在別人給他剃完頭後,背著手慢悠悠地在人行道上走遠了……這時畫外音解說道:「靖大爺覺得,人活著就是個吃飯的問題,想不通就受罪,想通了就幸福了。」我感覺到,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表述中,形式與內容都很順貼,「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的日子沒有奇異的故事,沒有奇特的戲劇化場面,就那麼平淡、就那麼日常化,對於拍過、也導過故事片的你來說,這么拍讓你懷疑過嗎?

施沒有,這么拍好像不是刻意的,是特別順的一件事。我很同情一些拍紀錄片的人,他們特別想拍一個作品,特別想向電影感上去靠,我特別能理解他們。可我很難跟他們說清楚,其實你越往電影上靠,那麼你就越喪失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紀錄片有紀錄片的方式,MTV有MTV的方式,找到這個方式,你就這么去拍,只要人選對了,或者說只要你的主題和內心的東西吻合了,那拍出來以後肯定是個好東西。當然這里還有語言的表達問題,就是你是用華麗的語言,用相對白描的語言,還是用詩韻的語言,但是不管你用什麼,他都有一個文體在那,就是小說有小說的文體,散文有散文的文體,至於用什麼文體,那是各人對文體的掌握度的問題,還有就是拍攝的對象和拍攝的現場給你的感覺問題。我歷來的工作方法就是從來不看回放,先拍再說,包括我拍電影也是這樣,所以往往會留下一些遺憾。因為,我相信自己在現場的那種感覺,如果這種感覺是穩的,是順的,或者說我感覺到一種真實,那就沒有問題,哪怕在攝影上有點問題都無所謂,都可以忽略不計的。這段時間我每天都有一種欣喜,我覺得我的生活也變得和這些老人們一樣了,他們一下子把我帶出了現在這個時代。他們確實是像你說的是邊緣人,是脫離整個這個大時代的,但是其實就因為這一點,我才覺得高興,因為我終於可以跟所謂的上個時代的人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了,可以暫時和現在這些亂七八糟讓人頭疼的事情沒有關系了,這種狀態特別地難得。

劉你就是想在一種平常、平淡和反復中去展現,對嗎?

施對,這是順乎老頭們的生活的。怕就怕現在有些人玩結合,你要用電影講故事的方式去拍紀錄片,那就毀了。因為你要用講故事方式去拍紀錄片,本身這個想法就特別矛盾,因為你已經建立了一個主觀的概念——這裡面有故事,那要是萬一沒故事你不是會很失落嗎,那你拍片子時不是很痛苦嗎。其實拍紀錄片不應該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愉悅的過程,當然後期可能會很痛苦,因為你要決定如何取捨。如果說這個拍攝過程讓你感到很痛苦,那這個片子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特別擰巴的東西,是比較別扭的東西。其實,老頭們的生活看似平淡,可變化就在其中。每天我跟靖大爺在一起的時候,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我原先沒有想到的。比如我拍其他人,拍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就能夠預測他可能會怎樣想、怎樣做,這往往八九不離十。但是靖大爺就不一樣,因為他接觸的人多,每天他都可能接觸到不一樣的人,每天都有新的發現。這次去找這個人是這個狀況,一個月之後那個人的狀態發生變化了,於是他也會跟著發生變化,這是個特別有意思的事。

劉這就讓我更加明了了一種看法,紀錄片本來就是跟著創作者的心走的,它自然會透著一種生命的意蘊和態度。應該說,每一次紀錄都有一個態度,但它往會被一些人忽略掉,就像人們常常忽略了生活的細節一樣。

施是的,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DV機器越來越便宜,大家對影像的東西越來越著迷,似乎每個人都可以拿起機器來拍。但是,這里就有一個拍攝者的態度問題,有一些人是在這裡面撈名、撈利、撈女人的,可我最想知道的是拍攝者怎樣看待世界和生命。現在有很多電視節目是垃圾,因為它們沒有任何對世界、對生命的態度,只是在一味地復制。DV這東西越來越流行自己拍,所以好東西也就越來越難得。

劉態度,其實是和一個人的生命觀、生活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施我對宗教、哲學、歷史很感興趣,慢慢琢磨也明白了一些東西。國家強調要提高教育水平,我們學了那麼多的知識,也學了那麼多所謂的文化,可後來發現我們一直是按照書本的經驗在生活,好多東西是沒有用的。為什麼沒有用?因為它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現實生活本身。雖然,我拍到的那些人他們不是知識分子,而只是生活過來的人,但是,知識甚至真理就緣於這里,我們所學的概念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因此,先把我們所學的這些東西放下,去真正地生活,去感受生活的真實,去比對人的生活的艱辛,回頭再看時,那些學習來的東西才能有用武之地。如果光知道怎麼寫、怎麼拍是沒有用的,寫出來、拍出來的東西還是別人的東西,只有我生活了,真正如實地生活了,我才能拍出自己的東西,才能拍出那種生活里長出來的東西。

字數超出最大允許值,有刪減

6. 陝北礦業公司宣傳片的觀後感

我也要,你放上來我看看

7. 時常看一些有關軍人英勇的視頻,背景音樂很是激動人心,因此尋求幾首關於刻畫軍人的音樂

我明白你的意思
我給你推薦幾首吧
1.ERA的 THE MASS 嚴格來說這也是一首歌 不過它是一種格林高麗的曲風 大氣磅礴 用的好像是德語的頌唱 最早我是在鐵血上看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的視頻時發現的 有人傳說是德國第二裝甲師的進行曲 中俄聯合軍事演習視頻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2MDM0MjQ=.html 原版MV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ODA1ODI0.html 後來很多軍事節目和視頻都用這首曲子
2.1492征服天堂 (Conquest of Paradise) 這是一部電影(1492征服天堂)(哥倫布轉) 裡面的電影原聲集的第二首曲子 也是格林高麗的曲風 用的是合唱 低沉而具有穿透力 網上看到的事一個要中國人民奮起抵抗外國反動勢力對北京奧運會的破壞的背景音樂 後來在士兵突擊裡面經常用 作者是 vangelis 一位偉大的電影配樂師 John Williams 的《召喚英雄》也有這首曲子的影子 我也不清楚到底誰的版權 這次我還看見以為達人用這首曲子做了一個2009國慶閱兵的視頻 也很不錯 軍事節目也用的比較多
3.《加勒比海盜》的電影原聲也有幾首比較經典的 比如barbossa 和he's a pirate 純音樂 很振奮人心 這曲子是我玩戰地2看到EA在中國的宣傳片用的 不過是2首的合成 視頻內容是中美對抗 CG製作 還有中國的J10 J11B 甚至WZ10都拿出來了 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4OTk1Ng==.html
以上都是一些現代戰爭的 主要是一些格林高麗聖詠曲風的 其它的非主流的比如英格瑪的(現代戰爭)(又是這種曲風的團隊) 英格瑪和ERA的歌曲都比較OK 我全部買了他們的碟子
還有很多游戲音樂 比如WOW的The Shaping of The World WOW 出了一張原聲碟 都比較可以 可惜我沒買到 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棒子的游戲《神泣》 這游戲不咋地 不過音樂配置是相當的豪華 你可以去找找
這些都是西方代表的比較激昂的 東方的就相對比較含蓄 充滿人文的調調 最具代表的我覺得還是日本三國志裡面的《英雄的黎明》 我很喜歡 中國的呢仙劍裡面有幾首 比如 《魔珂無量》 《御劍江湖》 等等 說不完了
還有西方的比較含蓄的 推薦去找找《指環王》裡面的原聲

8. 《舌尖上的中國》相應的美食及背後的故事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伴著如此溫潤的台詞,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紅遍大江南北,前天深夜剛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收官,昨起又在紀錄頻道重播。「舌尖上」的話題持續高溫,在微博、論壇和口口相傳間不斷發酵。一部非黃金時段播出的紀錄片,為何吸引了那麼多的觀眾?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
「就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希望大家看著開心,感動就好。」昨天中午,《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在微博接受訪談時坦言,很多評論有點過度詮釋,他不喜歡被別人拔高,從簡單的片子里拔出很多高深思想。
簡單背後,透出別致思考。將鏡頭對准普通人,關注美食背後的故事,便平添了人情味。「故事很短,但是很生活。」網民「東巴」說。
因為有著遠離家鄉、在淤泥里行走的挖藕人,才有蓮藕排骨湯的溫暖;因為有著阿公阿婆浸米、磨粉、蒸粉、舂搗的辛苦,才有全家團聚吃年糕的溫馨;因為有著將蝦和鹽攪碎後放在竹篩上曬太陽的簡單,才有老夫婦共賞日落的相濡以沫……
舌尖上的故事娓娓道來,沒有空洞宣講飲食文化,而是直面百姓生活,展現製作工藝和生產流程,將吃回歸家庭。
一顆顆黃豆,經石磨碾壓,雪白汁液汩汩而出,再通過發酵等一系列時間的轉化,才能成為附著菌絲的毛豆腐……看似簡單的過程,帶我們尋找食物源頭,思考傳統美食從何而來。
陳曉卿希望,觀眾不只欣賞到美食,還能以美食為窗口,看到中國人和食物的關系,和社會的關系。「片中充滿了人物故事,故事有趣,人有意思。」陳曉卿說,「以往美食節目,更多介紹烹飪技術和吃的禮儀、文化。而這一次,更多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希望觀眾能從對美食的熱愛中,品讀到對生活的熱愛。」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正是陳曉卿對《舌尖上的中國》最初也是最終的定位。
首次用高清設備拍攝美食
在以前的電視熒屏里,中國美食常由「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展示,或以「比賽」來詮釋。而《舌尖上的中國》,則藉助輕松緊湊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展示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宣傳片的一幅畫面更是獨具匠心。初看,是遠山近水與一葉扁舟;近觀,原來是筷子與肉。美食,及其背後的人與事,無不散發著濃郁的中國韻味。
這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美食紀錄片。高清技術將製作過程還原到極致——翻炒,拍打,擀麵,出鍋……廚房裡司空見慣的細節動作,都被清晰、真實地拍攝下來。
醉蟹、醬排骨、水煮魚、蘭州拉麵、米皮螺螄粉、鹵汁肉夾饃……五花八門的美食,在高清鏡頭下紛紛披上完美色澤。唯美的畫面,讓人垂涎三尺之餘,頓生親自下廚的沖動。
「攝制組把整個片子的製作水準提得比較高。」陳曉卿介紹,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敘事節奏上,要符合國際銷售市場,「不能像以前一樣,念一首唐詩,再開始說一段故事。基本上都特別短促,信息量密集。」更重要的是,攝影團隊非常出色。「策劃時強調,要拍出那種垂涎欲滴的視覺效果,結果我基本能給80分以上。」
陳曉卿說,製作之初的目標就是做得專業。「引起這么多反響,和整個攝制團隊的辛勤勞動密不可分,大家在策劃、拍攝、剪輯中都付出了很多智慧和勞動,我只是團隊中的普通一員,為此感到榮幸。」
跋山涉水拍美食卻沒口福
拍攝前,陳曉卿曾與美食家蔡瀾、沈宏非深入探討,達成共識——所謂美食,其實就是熱愛生活的一種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廟堂。他們決定以此為拍攝基調。
13個月內,20多人的攝制組走訪國內60多個地方,從繁華的東南沿海到偏遠的大山深處,尋找鄉間的草根美食達人,呈現原生態美食製作。「草根達人不遲鈍、不保守,嗅覺往往比一些烹飪專家敏感。」
說起攝制過程,甘苦自知。陳曉卿回憶,在滇南竹林取景時,四周毒蚊飛舞,他們靈機一動,想到在竹筍尖上點蚊香。在寧波象山,原來想在祠堂拍攝年糕製作,結果不巧,趕上有人大擺三天流水席婚宴。「雖然常常不順利,但是工作過程依然是美好的。」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卻難得親口嘗鮮。陳曉卿坦言,拍片子和當廚師一樣,都很辛苦。「做菜不是為了自己吃;拍片是為了讓觀眾高興,所以拍攝中變胖是不可能的。」他解釋說,中國人特別講究趁熱吃。等拍完再吃,肯定涼了。「更多熱乎勁,留給觀眾。」陳曉卿還透露了拍美食的一個小訣竅——如果想在視覺上表現新鮮欲滴,最好趁沒熟的時候拍。
拍攝期間,主創人員的家屬是否也能分享口福?陳曉卿回應說,攝制組常從各地帶回特色美食:肉骨頭、黃饃饃、米酒、青稞、乳扇、蓮蓬……但家屬感受更多的,是相思之苦。曾有一位妻子訴苦說:「拍松茸,孩他爹去雲南一周,我獨自在家帶娃;去湖北一周,我還獨自在家帶娃;陝北、廣西、西藏……一周又一周,我仍然獨自在家帶娃。」

9. 如何推進陝北民歌藝術的產業化發展

陝西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1、加強陝西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特色園區和基地的建設
發展以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為依託,以拓展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加大重點開發項目資金投入為紐帶,以獨特的人文和科技優勢為動力,以強化和規范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化機制創新為突破,構築以西安為中心,關中、陝北、陝南三大板塊聯動,以民間文化藝術旅遊業和民間文化藝術文娛演出為發展重點,以一批重點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大型產業集團和文化企業為支撐的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發展基本格局,推進陝西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化道路的發展。在體制創新上,建立全省統一協調的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管理體系,積極組建民間文化藝術產業集團,大力發展地方和民營民間文化藝術企業;在市場培育上,培育和建立民間文化藝術資金、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加強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品牌、知識產權保護
2、著力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產品和產業品牌
以歷史悠久賦有神奇魅力的地方特色為主線,以民俗、民風、民藝和黃土地的文化內涵及文物古跡背後故事為主題,形成創新型民間文化產業特色品牌,實現產品文化附加值的不斷提高。創造出具有歷史文化積淀的陝西地方特色精神產品,作為產業最大的(實物產品以外)賣點。因此,在拉動相關產業鏈及其地方特色經濟發展中,除旅遊帶動外,電視媒體尤其是上星頻道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作為民間文化產品對外推介、宣傳的主要平台之一,著力打造具有民俗、民藝和歷史文化積淀的人文陝西、綠色陝西的高水準文化題材宣傳片,則是帶動這一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3、開發以旅遊帶動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的路徑
由於陝西旅遊業有相當大的優勢,不僅具有地域文化優勢,有眾多蜚聲海內外的文物古跡,而且旅遊社團組織龐大,擁有相當數量的市場份額,具有旅遊促銷推介的經驗和能力。因此,陝西民間藝術可以搭乘陝西旅遊這一快車先行啟動宣傳工作,(首先針對電視媒體,上星頻道作為對外宣傳平台之一,著力打造具有民俗、民藝和歷史文化積淀的人文陝西、綠色陝西)以擴大陝西民間文化藝術的對外影響。對現存的民間藝術團體進行組織規劃,將其納入文化藝術旅遊項目進行開發,走民俗、民間藝術旅遊路線,依靠旅遊帶動民間藝術產業的發展。另外,可以根據陝西各地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特色,建立主題性陝西民間文化藝術景點,並且有選擇地建立民俗、民間藝術村鎮,有效開發以旅遊帶動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化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陝北宣傳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員工階段培訓方案 瀏覽:175
麵包甜品行業促銷方案 瀏覽:851
雙十一運動衣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595
促銷活動重點要素 瀏覽:986
電子商務企業三個階段 瀏覽:87
白板校本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367
市場營銷基本原則是什麼 瀏覽:997
市場營銷專業如何用非概率抽取本 瀏覽:360
關於電子商務前景 瀏覽:848
建築施工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好處 瀏覽:148
我國網路營銷研究 瀏覽:83
東莞市聞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91
綠韻天成電子商務 瀏覽:743
市場營銷第一單元試題 瀏覽:651
運動會比賽流程策劃方案 瀏覽:943
國慶登山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6
2012年4月網路營銷與策劃 瀏覽:116
女裝品牌服裝店營銷方案 瀏覽:673
砍價會策劃方案 瀏覽:708
電子商務誠信的現狀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