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北越宣傳語

北越宣傳語

發布時間:2021-01-25 23:55:40

㈠ 國慶節快樂越南語怎麼說呢

ngày quốc khánh sung sướng。

越南使用的官方百語言是越南語。越南語是一種聲調語言,即用聲調來區別詞度義,跟高棉語、泰語和漢語有很多相似之處。代越南語問採用拉丁化拼音文字答,被稱為「國語字」。

越南國慶日由來:二戰時期,越南人經過抗法、抗日的長期艱苦鬥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於1945年8月「八月革命」取得勝利,日本法西斯被逐出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亦宣布退位。

9月2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宣布獨立,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即「北越」)。

(1)北越宣傳語擴展閱讀

跟多數東南亞語言(泰語、寮國語、馬來語等)一樣,越南語也是形容詞後置的語言。所以「越南語」就不是「 Việt(越)Nam(南)Tiếng(語)」,而是「 Tiếng Việt Nam」;

「京族的正式語言」就應該寫成 「ngôn ngữ(言語)chính thức(正式)của[屬於、的] dân tộc(民族)Kinh(京)」。

不同的虛詞表達不同的意思。đã(已經)、đang(當, 正當, 正在)、sẽ(將要)是三個不同的虛詞,各有自己的涵義,添加在動詞的前面就表達出動詞進行的三種不同狀況:viết(寫)、đã viết(已經寫;寫了)、đang viết(正在寫;寫著)、sẽ viết(將要寫)。

㈡ 當年 的越戰 問踢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有時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方面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n Tranh Ch?ng M? C?u N??c),是越南共和國(南越)與美國同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民族解放陣線」之間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來美國參與的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很多人也認為它也是冷戰的一部份,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南越政府軍隊被北越人民軍和南越解放軍消滅,越南獲得最終的統一。
背景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簡稱「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共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實行獨裁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步入戰爭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暴動。1960年,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權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印度支那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戰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專制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逐步升級

1965年,美軍用凝固汽油彈轟炸西貢南部的一個越共游擊隊的建築。腐敗無能的南越政府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持。1964年8月2日,一艘執行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美國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志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國會則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可以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對付這一挑釁行為。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林登·約翰遜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約翰遜隨即將戰爭大大升級。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短短數月之後,美軍在越人數已高達22萬。約翰遜還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制,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面沖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譬如說,美軍在未經批准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軍的戰斗機在准備起飛,美軍的飛機也不可以發動攻擊。對於北越的交通與重要設施也多半限制在可以攻擊的范圍以外。事實證明,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是徹底的失敗。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1965年11月14日,美國第1騎兵師和北越66團在德浪河谷爆發第一次遭遇戰,經過3天激戰,北越死亡超過1200人,美軍死亡約200人。美軍取得了勝利,但同以後無數次的戰役一樣,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北越已做好准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美國駐越軍原司令官威斯特摩蘭(Westmoreland)相信更多的「德浪河谷戰役」將會迫使北越認輸,發動了一系列「搜尋並摧毀(search and destroy)」北越軍隊的行動。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准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就撤離戰場。威斯特摩蘭不斷的向國內報告美軍所取得的勝利,宣稱北越的戰鬥力正在被逐步削弱。而實際上,為了應付北越似乎無窮無盡的攻勢,駐越美軍在1967年底已達到50萬,並且威斯特摩蘭還要求更多。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習慣了威斯特摩蘭戰報的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斗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這次攻勢中,北越損失了超過5萬人,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使約翰遜不得不承認失敗,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根據美國政府的邀請,韓國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白虎、猛虎等戰斗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有三十萬以上的韓國士兵參加了越戰。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韓國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韓國(原名南朝鮮)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反戰運動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4年在大學的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道,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以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信息。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發生大規模沖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系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松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徵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拿生命冒險,但卻沒有選舉權,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范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1969年,尼克松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軍。但在美越談判進行的同時,戰爭仍在繼續。1969年3月,美軍開始秘密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軍事基地;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政權;5月,在朗諾的默許下,美軍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裡的北越軍事基地。到1971年,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4萬。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尼克松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面轟炸。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文進勇接任越南人民軍司令。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系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越南、美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西貢政權)在巴黎正式簽定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隨後兩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戰爭結束

1975年,南越平民登上美軍直升機撤離美軍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並未結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幾個月內,南越政府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四月,北越發動春祿戰役和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以防南越軍隊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同年,柬埔寨和寮國的***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共產主義的全面勝利告終。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傷亡統計
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游擊隊的人員: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
美軍: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
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韓國軍隊: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亞軍隊:死亡500人,2400人受傷。
泰國軍隊:死亡350人。
紐西蘭軍隊:死亡83人。

大事記
1961年:5月,美國在越南南方發動「特種戰爭」,妄圖在18個月內「平定南越」。
1963年:11月,在美國策劃的軍事政變中,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艷被擊斃。軍人楊文明和阮慶先後上台。
1964年:8月,美國製造北部灣事件,開始轟炸越南北方。
1965年:3月,美軍在峴港登陸,把越南戰爭升級為以美軍為主的「局部戰爭」。6月,南越軍人阮文紹發動政變上台,成立戰時內閣,任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
1967年:4月,南越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9月,阮文紹當選越南共和國總統。
1968年:3月,美國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轟炸越南北方。5月,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雙方在巴黎開始舉行會談。10月,美國「全面停炸」越南北方,「局部戰爭」破產。
1969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雙方會談擴大為包括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及越南共和國在內的四方會談。美國在南越開始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6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其他組織宣布成立以黃晉發為首的越南南方共和革命臨時政府。9月,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去世,孫德勝當選主席。
1973年:1月27日,美國終於被迫簽署《關於在越南戰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協定》。3月29日,美軍完全從南越撤出。

對越南的援助
1955年,胡志明在訪問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期間簽署了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財政援助的條約。

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了戰爭期間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對越南提供各種援助的相關文獻。文件顯示,1955年到1962年間,蘇聯向北越提供的財政援助總額約14億盧布,並幫助北越建設了34個大型工業企業和一系列醫療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重建了50個農業項目。越南戰爭期間,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還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物資,共約240萬噸。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援助約160 萬噸,蘇聯援助約51萬噸,其他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古巴等)共援助約25.4萬噸。

影響和餘波
越南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88萬孤兒,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20萬*女。但這還不是苦難的終結,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和與中國陷入戰爭(中越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19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美國
越戰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柬埔寨
柬埔寨戰前的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間努力維持自己脆弱的獨立地位。朗諾的政變和美軍入侵把柬埔寨徹底的捲入了戰爭。波爾布特領導的柬埔寨***「紅色高棉」乘機獲得了政權。波爾布特推行極左統治下,柬埔寨發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一百餘萬平民死於該時期,其中包括越南僑民。由於波爾布特政權的人口滅絕政策不僅造成了地區動盪,而且也嚴重威脅越南政府的國內安全,應流亡越南的前民柬反對派的邀請,越南出兵將波爾布特驅逐出城市,並著手扶植韓桑林政權,紅色高棉則繼續在農村對新政府發動游擊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給予了越南超過二百億人民幣的援助,客觀上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負擔。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的盟友,出於擔心國家利益受到中國和柬埔寨極端政治勢力的損害他倒向了蘇聯。在1979年,因為越南入侵柬埔寨,破壞了地區均勢,中國出兵越南,導致中越戰爭。

㈢ 越南大作戰

是指越南戰役吧?別名合金彈頭,因為1代開始的場景是越南,所以該游戲被稱為越南大作戰(或越南戰役)
至於現實確實發生過越南戰爭

---------------------------------------------------------------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共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為越南共和國及美國對抗共產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也是該國至今戰敗的戰爭(雖然美國政府自稱是「光榮的撤退」)。越戰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北越軍和南越共軍最終打敗了南越政府軍隊,攻佔了全越南。

戰爭的背景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印度支那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年)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行個人獨斷獨行的威權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步入戰爭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顛覆。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府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中南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權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逐步升級

南越政府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持,即靠近北越軍事基地,挑起沿岸設施使用雷達從而暴露位置,由南越海軍炮火予與摧毀。1964年7月31日,一艘在靠近北越領海的中立海域進行此種支援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並在附近的航母支援下擊沉其中一艘。8月4日,馬多克斯號與Turner Joy號往北航行時,後者被雷達訊號追蹤並宣稱受到攻擊,兩艘船隨即採取應對措施。美國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北越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志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政府宣稱北越攻擊了位於公海上的美國軍艦,但並未提及他們的任務。美國國會於8月7日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以他的判斷動用包含武力在內的一切行為來應付此事件。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約翰遜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而他個人雖然一開始並不願意派兵參戰,不久後美國在越戰中的參與程度依舊無可避免的不斷攀升。1965年二月,美軍在Pleiku的基地遭到攻擊,美國空軍隨即發動第一次報復性打擊。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成為第一批進入戰區的美軍戰斗人員。7月24日,一架F-4C被射下後,約翰遜總統將在越美軍提升至十二萬五千人;翌日第101空降師的四千人員進入越南。11月27日,五角大廈要求提升美軍數目至四十萬人以便執行計劃中的大規模掃盪行動;到了年底,美軍在越數目已高達十八萬四千人。到了1966年八月,已有多達四十二萬九千名美軍士兵駐守在越南。

正當美軍數目不斷增加的同時,在1965年8月18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五千五百名士兵發動了戰爭中的第一場大規模陸戰;在空中支援並一場大規模炮擊下,美軍成功摧毀越共在Van Tuong的基地。同年11月14日星期日早上10時48分,美國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的三個營和北越第66團在德浪河谷相遇,北越正規軍有2000人駐守,是奠邊府戰役的精銳之師,於是爆發美軍及北越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戰斗。3天激戰後,北越陣亡1037人,美軍陣亡234人,以平手收場,但北越將南越分為兩段的計劃也因此失敗。這兩場戰役使北越從此決定避免與美軍進行正面沖突,改而採取游擊戰的戰術。

空中作戰也同樣的大規模提升;約翰遜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制,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面沖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例如,美軍在未經批准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軍的戰斗機在准備起飛也不行。

因此,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幾乎無法發揮功效。農業社會的北越的工業大多已地下化,剩下來的目標因有中蘇兩國的人員在附近而安全無恙;同時,因為不能攻擊蘇聯與中國的船隻或運輸部隊,使北越能順利的接收他們提供的軍資而武裝起軍隊。就這樣,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在地面上,成功獲得大規模增兵的美軍駐越最高司令官威斯特摩蘭(Westmoreland)將軍發動了一系列「搜尋並摧毀(search and destroy)」的行動。他相信如以「德浪河谷戰役」時那樣,以大規模火力消耗敵軍人力,北越最終將被迫認輸。同時,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准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撤離戰場。北越已做好准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

此時不論是威斯特摩蘭將軍或華盛頓的政治人物都不斷表示美軍正在取得勝利。但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因此,美國開始透過南越軍隊和一些美軍來進行和平化政策,希望加強對已控制住的鄉下地帶的統治及治安,避免再度被越共滲透。然而,南越軍隊的腐敗及對平民的殘暴使該政策基本上毫無進展。

這時,為了吸引北越軍隊進行正面戰斗並阻止物資不斷透過胡志明小道進入南越,美軍決定投入大量部隊進入溪山基地。依照計劃,這將迫使北越部隊發動一場類似十年前,越南部隊擊敗法國軍隊的奠邊府戰役的攻擊。當雙方都大舉加強自己的陣地後,不斷的炮擊使戰場變的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壕溝戰爭;於是美國開始動用龐大的空中火力,北越軍隊在攻勢被擊退三次後,決定開始撤離戰區。此戰役中,美國強大的後勤力、直升機、空中力量等,已數百的傷亡消滅了數倍的敵軍。然而事實上,這似乎是北越為了使美國分心的結果;因為美軍高層注意力幾乎都在溪山,以致於對接下來的春節攻勢幾乎完全沒有準備。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然而南越百姓卻沒有如預期的發動大規模動亂,使北越部隊在遭受美軍壓倒性傳統武力的打擊下,大部分的攻勢都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被擊潰,但在西貢中維持長達三天,越南的傳統首都順化激戰持續一個月。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春節攻勢,北越部隊遭受約三萬余陣亡、四萬負傷的沉重打擊;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的慘烈狀況在美國公眾中造成了震驚,約翰遜總統和威斯特摩蘭將軍一直宣稱北越軍事力量在節節削弱。並承諾戰爭會在短期內結束。但春節攻勢表明北越依然具有巨大的軍事力量,戰爭的結束依然遙遙無期。北越軍事上的失敗,卻同時是精神上以及宣傳上的大捷,使春節攻勢成為越戰中的轉戾點。政府高層內部因為春節攻勢而失去戰意。當威斯特摩籣將軍計劃動用二十萬六千的增兵以完全消滅敵軍的要求被泄漏出去時,大眾更是普遍認為這是駐越軍隊的瀕死掙扎,最後迫使原本同意增援的約翰遜放棄增援。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另外,受美國政府邀請的韓國,也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白虎、猛虎等戰斗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累計有三十萬以上的韓國士兵參加了越戰,最多時有五萬人在越南。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和平民。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韓國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韓國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另外美國的西太平洋友邦,包括日本、中華民國、菲律賓等國家或多或少皆有間接介入戰役,較廣為人知的是,美軍曾由台灣抽調空軍 F-5 戰機入越,並於台中派駐 F-4 中隊填補,目前台灣號稱東南亞最大的清泉崗機場,亦是為支援B-52進行轟炸而構築的機場。此外,台灣的軍事顧問、電子作戰以及特務人員在南越亦十分活躍,為此中華民國駐越大使館亦曾遭受攻擊。一般皆相信,台灣可能有派出少量的特種部隊入越參戰。

反戰的運動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4年在大學的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道,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以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信息。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發生大規模沖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系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松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徵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拿生命冒險,但卻沒有選舉權,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范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㈣ 怕冷嗎越往北越溫暖是誰的廣告詞

這是加拿大旅遊宣傳廣告詞。
加拿大旅遊宣傳廣告詞:怕冷嗎?越往北越溫暖 。
加拿大旅遊宣傳廣告詞:怕冷嗎?越往北越溫暖 。

㈤ 美國越戰始末

美國越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在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美國越戰就是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年)為美國助越戰爭時期。

1. 第一階段,從1955年—1960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艷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北越共產黨。中國與蘇聯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由此引發越南的南北戰爭。

2. 第二階段,從1961年——1964年美國的介入,1961年4月底,肯尼迪在決定增加駐越軍事顧問和派遣首批美國特種部隊的同時,下令進行強化的秘密戰。事件的導火索為北部灣事件,美國開始正面在越南投入士兵。同時中蘇的介入,962年夏天,應越方要求,中國領導人決定向越南無償提供可裝備230個營的武器裝備。

3. 第三階段,從1965年—1968年美國直接參戰,1965年3月2日,美國總統約翰遜批准了「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越南峴港登陸,越南戰爭正式爆發。

4. 第四階段,從1969年—1973年美軍在越南的行動,美國政府的戰爭越南化政策包括逐步撤出美國部隊、擴充並重新裝備南越軍隊以及加大對北越的轟炸力度,同時由於國內壓力和出於人道主義,宣布從南越逐步撤出美國部隊。

5. 第五階段,從1973年—1975年美國軍事力量從南越撤出後,南越阮文紹政權十分孤立。1975年4月30日,北越坦克轟鳴著沖入了南越總統府。楊文明隨即宣布投降。

(5)北越宣傳語擴展閱讀: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越南為自己的 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戰爭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

㈥ 越南統一後,原來的北越是怎麼對待南越人民的

當時越南統一過後,南越和北越的戰爭算是已經告了一段落了,南越的這次戰爭算是徹底的失敗了,但是也是宣告了越南的統一,統一後北越的人並沒有饒過南越的人,雖然是同胞但是卻是曾經廝殺的敵人,而且當時政府是由北越掌握自然不會善待南越的人民。當時的北越全方面的追殺南越人民。

在輿論上使南越人民接受社會主義的熏陶。同時,北越也是有仇必報,對於原來所有的南越政府官員,以及與美軍有關系的人員都被送進了勞改營進行改造,對於罪大惡極的直接處死。除此之外越南開始進行新一輪社會政治、經濟改造,准備給南越重換天地,像美軍在西貢市建立的所有雕像都被毀壞,換上了胡志明的雕像。

㈦ 美國為什麼打越南,理由是什麼

1964年夏天,美國總統約翰遜請求國會給他授權,以武力還擊越南北方政權的挑釁。約翰遜的理由是,停泊在越南北部港灣的美國軍艦遭到了北越政權的無端襲擊。國會最終同意了約翰遜的請求,美國出兵越南。到1968年,有50萬名美國大兵在越南作戰,他們中的5萬人再也沒能活著回國。然而,美國政府利用軍艦遭襲事件發動越戰的做法一直都遭到質疑。許多
歷史學
家的研究表明,越戰前夕,美國中央情報局想方設法通過越南北部海灣向北越政權進行滲透,刺探情報,美國派駐此處的軍艦遭襲並非如美國政府告訴老百姓的那樣,是在沒有發起任何挑釁行動的情況下遭到襲擊的。

多年後,越戰時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反省那段沉痛的歷史時說:「約翰遜政府有充分的依據將北部灣事件作為其後來採取一系列軍事行動的理由嗎?答案是:絕對沒有。」以上例子只是越戰中眾多謊言中的一個。多少美國優秀青年就這樣被政府「騙」上了戰場,又把命丟在了越南。對此,美國人自己也深有感觸。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好萊塢反戰電影《生於七月四日》就描寫了一名越戰老兵從雄心壯志上戰場到頹廢沮喪回祖國的慘痛經歷。主人公最終認識到,自己受了政府的謊言欺騙,並加入反戰的隊伍。如今,當伊拉克沙漠上的美國大兵因屢屢遭襲,而氣憤地要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下台時,美國人似乎再次聽到了越南戰場上那些孤魂的呼喚。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有時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方面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ến T
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是越南共和國(南越)與美國同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民族解放陣線」之間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來美國參與的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很多人也認為它也是冷戰的一部份,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南越政府軍隊被北越人民軍和南越解放軍消滅,越南獲得最終的統一。

背景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簡稱「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共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
)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實行獨裁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步入戰爭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暴動。1960年,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權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印度支那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戰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專制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逐步升級

1965年,美軍用凝固汽油彈轟炸西貢南部的一個越共游擊隊的建築。腐敗無能的南越政府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持。1964年8月2日,一艘執行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美國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志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國會則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可以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對付這一挑釁行為。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林登·約翰遜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約翰遜隨即將戰爭大大升級。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短短數月之後,美軍在越人數已高達22萬。約翰遜還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制,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面沖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譬如說,美軍在未經批准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軍的戰斗機在准備起飛,美軍的飛機也不可以發動攻擊。對於北越的交通與重要設施也多半限制在可以攻擊的范圍以外。事實證明,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是徹底的失敗。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1965年11月14日,美國第1騎兵師和北越66團在德浪河谷爆發第一次遭遇戰,經過3天激戰,北越死亡超過1200人,美軍死亡約200人。美軍取得了勝利,但同以後無數次的戰役一樣,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北越已做好准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美國駐越軍原司令官威斯特摩蘭(Westmo
eland)相信更多的「德浪河谷戰役」將會迫使北越認輸,發動了一系列「搜尋並摧毀(sea
ch and dest
oy)」北越軍隊的行動。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准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就撤離戰場。威斯特摩蘭不斷的向國內報告美軍所取得的勝利,宣稱北越的戰鬥力正在被逐步削弱。而實際上,為了應付北越似乎無窮無盡的攻勢,駐越美軍在1967年底已達到50萬,並且威斯特摩蘭還要求更多。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習慣了威斯特摩蘭戰報的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斗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這次攻勢中,北越損失了超過5萬人,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使約翰遜不得不承認失敗,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
ams)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根據美國政府的邀請,韓國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白虎、猛虎等戰斗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有三十萬以上的韓國士兵參加了越戰。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韓國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韓國(原名南朝鮮)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㈧ 南疆北越,有這個成語嗎

你好 南什麼北什麼的成語一共只有十六個 分別是 南征北伐 南去北來 南橘北枳 南棹北轅內 南征北討容 南販北賈 南枝北枝 南腔北調 南箕北斗 南來北往 南征北戰 南阮北阮 南鷂北鷹 南船北車 南航北騎 南艤北駕,南疆北越想必只是念的順口

㈨ 南越和北越地理上相通嗎

南越和北越地理上是相通的。

1、南越是越南共和國;

由吳庭艷在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越南共和國管轄的地區在1949年至1955年稱為「越南國」。

受美國支持的「越南共和國」政權於1975年4月30日,被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越南民主共和國推翻,翌年越南南北統一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北越是越南民主共和國;

北越是1945年至1976年越南北方建立的一個共產主義政權國家,也是東南亞地區首個社會主義國家,國土面積329556平方公里(1976年越南統一時)。

1976年越南統一後,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9)北越宣傳語擴展閱讀:

越南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以吳庭艷為首的越南共和國建立後,著手對北緯17°線以南的地區進行行政管理。越南共和國國會第一次會議將全國分為44個省(越南語:tỉnh),1個直轄市(越南語:Thành phố trực thuộc trung ương漢越詞:城鋪直屬中央)。省為西貢政權的最高行政區劃。

此外,為了適應戰爭形勢,西貢政權還設置了軍事色彩濃厚的軍事區域。如1965年12月頒令,越南共和國全境劃為4個戰術區域、首都軍區和仍薩特區(在西貢附近,為考慮軍事政治因素而設立)。

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

河內(Ha Noi),1975年時,河內的人口估計為:200萬人。夏季平均氣溫28.9℃,冬季平均氣溫18.9℃。

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1976年7月越南統一後,全國劃分為59個省和5個直轄市。

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政黨:

越南共產黨(Dang Cong San Viet Nam)是唯一政黨,1930年2月3日成立,同年10月改名為印度支那共產黨,1951年更名為越南勞動黨,1976年改用現名。現有黨員約248萬人,基層組織4萬多個,同世界上180多個政黨建有黨際關系。

㈩ 越南戰爭的起因,經過 關美國什麼事啊美國為什麼要參戰

美國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

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南北越南陷入了「代理權戰爭」當中。美國自50年代以來就開始向南越提供援助及軍事顧問,慢慢地開始升級為提供包括轟炸和地面部隊在內的軍事支持。1963年,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越南南部,成為第一支捲入越南戰爭的美國作戰部隊。

(10)北越宣傳語擴展閱讀:

越南戰爭的影響: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戰爭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美軍在當地留下大量越美混血兒 。

隨後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和與中國陷入戰爭(中越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閱讀全文

與北越宣傳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培訓實施保障措施及應急方案 瀏覽:631
關於農場策劃方案 瀏覽:351
2015雙十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74
伊利策劃方案範文 瀏覽:700
企業室內趣味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64
小小講解員培訓方案 瀏覽:735
市場推廣崗位怎麼策劃一場活動方案 瀏覽:314
農民水產營銷銷售方案 瀏覽:264
市場營銷學第四版課後答案 瀏覽:838
義務植樹策劃方案 瀏覽:682
淺談網路時代的市場營銷 瀏覽:624
吉珠市場營銷教材 瀏覽:373
關於網路營銷理解 瀏覽:101
廢品改造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13
安康杯安全培訓方案 瀏覽:172
小記者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3
p2p電子商務論文提綱 瀏覽:840
匯潤電子商務怎麼樣 瀏覽:904
e家電子商務 瀏覽:331
稻田抓魚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