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昔陽宣傳部

昔陽宣傳部

發布時間:2021-01-23 11:51:51

㈠ 有沒有光這個性氏嗎

光氏起源:
由於舜政治清明,周建立伊始,即封舜的後人於陳(今河南省)。春秋末,陳衰落,王族陳完奔於齊,以田為氏(田、陳二字通假)。經多年創業,兼及樂善好施,借糧予民以大斗,收貸則以小斗為憑,逐漸取得齊人信賴,宗族重新興旺,終代姜氏(呂尚後裔)而為齊國主宰。後田氏一支至燕,戰國末出了一位為仁為義敢為的俠者,即肇姓之源,先祖田光。田光激於義憤,將荊軻引薦給燕太子丹刺秦王。秦滅燕後,徹查此案。田光後人遂以父名為子姓,遠避山西(此處暫存疑,有待考據),故絳郡(今山西省內)為郡望。元末戰亂,山東等處十室九空,惟山西一境偏安,人煙繁庶。明朝建立,強令山西民眾移民魯、皖等處,此即史稱的「大槐樹移民」,光姓族人亦有在其中的。山東濱州陽信一支概略為: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遷入山東,居於今陽信縣流坡塢鎮光家村。先人光士忠,以行醫濟世造福一方。二世光宏祖曾任明南京兵馬司指揮,塋位於大光村正西兵馬墳。(據說前幾年曾有護心鏡出土,待考證);八世祖光懋,曾任河南左參正。(官銜待查,據說開封尉氏縣朱曲鎮亦有光氏族人,期待互相認證)塋位於村正北五里,張鐵匠村南,文革前有石人石馬等遺跡,村老學校曾取去石碑一塊(未查),現墓前神道已盪然無存,僅存光懋先祖夫婦絲綢畫像兩副,因年代久遠,抱著為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聯系縣文化館代存至今。十世光浚明祖,字子亮。乃一大書法家,又擅花鳥畫。縣博物館存有其對聯一副,留有「福字入木」、「一字抵千金」等佳譽。六世祖光楚奇,擅做詩,現家譜載有近百首,著有《丹志丹》一書。光家村現存明崇禎年族譜一部共四卷,清光緒年手抄本家譜一部(共四卷)。
桐城光氏則為光姓另一比較大的支脈。大致在明初(存疑待考),安徽祁門有光姓六兄弟,其中的老大、老二和老六後遷居桐城,被尊為桐城光姓的三位一世祖,稱西光(老大、老二的後代)、東光(老六的後代)以為別。明、清以至民國,桐城光姓均為當地望族,子孫以好學上進而知名,人稱「書香門第,桂花之家」。
郡望堂號:
絳郡
歷史名人:
晉有軍諮祭酒光逸,唐有桂州都督光楚容,均安樂人;明有崇禎進士光時亨,清末光循陔 ,均桐城人。
光姓分派序(《光氏宗譜》原文節錄)
據昔陽《光氏宗譜》記載:今天下光姓多矣,推而廣之,無非我始祖之所自出也,但代遠年湮,失次者難稽耳。姑即其目前之所知者而言之,直隸邢台縣一股,始祖諱宗,次支之所出也;邢台石善村、銀鍋村,長支之所出也;京東口外光氏最多,樂平之所出也,至平定州,長支之所出也;和順縣立碧村,樂平之所出也;大明洪武初年,祖諱士忠至山東信陽縣居住,其分派更多;章丘縣之始祖諱剛,歷城縣之始祖諱榮,桐城縣之始祖諱惟乃皆信陽縣之始祖所出也。今山之東西並直隸口外歷代相傳,又不知幾多分派也。然子孫雖繁衍無窮而合天下惟吾一族光姓焉,總而計之,皆我古燕處士田光肇祖之苗裔也。

光姓當代名人:
光紹天 ,男,1940年生,山西汾城人,編審。1962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現任中國民主同盟青海省委宣傳部長、常務委員,青海省第八屆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主要貢獻:長期工作和生活在青藏高原,對藏傳佛教藝術和民族民間藝術情有獨鍾。多年從事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奇的研究和插圖創作,許多作品發表在青海民族出版社和甘肅民族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格薩爾王傳奇分冊中,其中《格薩爾王傳奇》(霍嶺大戰之部)插圖六幅獲1980年度全國書籍裝幀優秀作品獎,發表於1981年第八期《美術》,編入《1981年中國出版年鑒》、《中國文藝作品插圖選集》、《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美術集》,1986年獲文化部、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國家民委、中國民研會頌發的榮譽獎。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美展,有作品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毛主席紀念堂等國家博物館收藏;1993年在海峽兩岸中國水墨畫大展中獲首獎。有作品輯入《國畫名家百幅集》(台灣出版)。本人傳略曾輯入《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當代美術家傳》、《中國當代著名編輯記者傳集》等等。 光 耀, 男,1934年2月生,安徽省樅陽縣人,1960年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律系畢業後,在青海工作了34年,其中從教26年。1994年退休前,任青海省司法警官學校高級講師、法學理論教研室主任。任教期間,共給校內外90多個班級、5000多人(次)講過課,講授的課程計10門,即高中語文、政治和歷史,大中專的中國法制史、民法學、憲法學、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司法文書和律師實務等。發表論文四篇:《不能絕對化》(青海報人1962年23期);《略談佛教道教和儒教的結合和對唐初法律思想的影響》(青海法學1987年2期);《淺談三種法律責任的相互關系》(青海法學1992年2期),《行政訴訟的由來和發展》(青海法制報1992年4月14日)。編寫教材和法制講座50多萬字。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良好。獲省教委從教20年榮譽講一次和校級優秀教師獎五次,其中青海衛校和司法警官學校各一次,海北外祁連山中學三次。任兼職律師16年,辦案百餘件,深受好評。歷任九三學社青海委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政法委員會委員和機關支社委員。還是中國法學會、律師協會和青海省教育學會會員。1992年1995年和1997年先後被收入《中國中等專業學校高級講師人名辭典》、《安徽省樅陽縣志》和《中國教育專家名典》。

㈡ 寫新聞 急!!!!!!!!!!!

新聞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新聞組成: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特點: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觀點明確、語言簡潔。

新聞稿的寫作

新聞寫作是新聞事實的文字表達手段,是准確、鮮明、及時地報道新聞的重要環節。在新聞實踐活動中,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采訪就無從獲取新聞事實、掌握新聞素材。但通過采訪得到的大量第一手的新聞材料,並非都可以報道,還要經過分析、篩選、提煉、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為新聞作品。
我今天主要介紹新聞寫作的一般規律以及幾種常用新聞題材的特點和寫作方法。要從事新聞寫作,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新聞。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一定義明確規定了實施與新聞的關系: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報道在後,也可以這樣說,事實是構成新聞的細胞,離開了事實,新聞也就不存在了。
新聞寫作,實際上就是客觀地記敘事實、評述實事。
我們來讀一篇曾獲得首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新聞作品。
中國,充滿投資機會東部沿海百家「三資」企業調查(節錄)
記者最近對東部沿海地區100家「三資」企業做的調查發現,有39家已先後追加了投資。這表明外商在中國投資是有利可圖的。
這項調查是最近上個月間進行的。記者就企業是否有利可圖、是否享有自主權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和優惠政策如何等幾個問題,採用相同采訪提綱,選擇了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和山東5個省市的100家「三資」企業逐家進行了調查。
在被調查的100家企業中,有77家已取得了可觀的利潤,尚未盈利的23家企業中,因經營不善等原因而致虧損的只有8家。其餘15家未能獲利的原因包括:快速折舊、處於還貸期或處於開業投產初期,等等。這些企業的經營者認為盈利對他們來說是早晚的事。
日商獨資企業廈門莆田服裝有限公司對所在地區提供的基礎設施感到滿意,總經理佐藤忠良對記者說:「這里的基礎設施與海外相比已相差無幾。」同在這一地區的中美合資鷺美存儲碟片有限公司總經理傑瑞先生作了更高的評價:「廈門陸、海、空交通具備,通訊良好,人才集中,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地區。」另外98家企業在回答記者關於你對所在地區基礎設施作用如何評價「的提問時,回答「較好」、「一般」、「較差」的分別為58、22和18家。
調查表明,有76家企業對中國員工的素質表示滿意。中國和聯邦德國合資興辦的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馬丁.波斯特博士評價說,勤勞、智慧、積極、坦誠的中國合作者是聯邦德國技術得以發揮效益的重要保證。
記者列入調查的其他一些問題還有:「你對政府提供的服務有何評價」,「你是否擁有生產經營自主權」,「你在中國的業餘生活如何」等。18家企業的外商認為「政府是外商投資企業的支柱」,「政府的幫助是實實在在的」,而17家則認為「沒有得到政府多大的幫助」。82家表示他們擁有較大的自主權,能夠獨立自主的管理企業,另外18家則稱常常受到來自企業外部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門的牽制和干預。大多數外商對業餘生活的「單調」、「枯燥」感到失望。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1990年)]

這條新聞完全是用事實說話,說明了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在「六四」後並沒有改變,而且在進一步的深入和發展,解除了一些外國投資者的疑慮,也回擊了西方一些別有用心者的造謠蔑。在新聞寫作中,要更好地用事實說話必須做到:第一,事實要具體。新聞中的人名、地名、現場、情節、數字、結果都要寫得具體。交代清楚新聞五要素,即五個「W」。什麼事(What,何事)?誰被牽連到這個事件之中(Who,何人)?這個事件是什麼時候發生的(When,何時)?是在什麼地方發生的(Where,何地)?為什麼發生這個事件(Why, 何故)?有的還要加上一個H(How,怎麼樣)?寫新聞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時間、地點、原因、過程等,才能使讀者、聽眾和觀眾覺得新聞實實在在,可感可信。
事實要典型。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主題思想的事實,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事實。這就要求我們在大量具體的事實中選取典型材料、典型事例。如果不作選擇,羅列一大堆材料,反而會沖淡或淹沒新聞主題,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觀點不鮮明,起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
事實要生動。新聞事實本身要有新意,生動感人,同時還要生動地描寫情節和細節,要善於用巧妙的方法敘述新聞事實,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現某些場景的方法;渲染氣氛、加深印象、烘託人物、突出主題;也可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新聞事實更加鮮明、豐滿。此外還有點面結合、畫龍點睛等方法,可以使事實更好地「說話」,增強感染力。
新聞事實的獲得,往往帶有一定偶然性;一個用心的思索,善於思索的作者,得到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卻是必然的,而且,一旦獲得以後,就會抓住不放,緊緊跟蹤。獲得上海市好新聞一等獎的《「洋豆腐」為何無人問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作者平時關心人民吃豆腐,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解決上海人民吃豆腐難而從日本引進的盒裝豆腐生產流水線。由此提出了一個盲目引進的問題,切中時弊,有針對性,引起了中央領導同志和上海市領導的關心,然後又抓出了一則新聞:「從一條引進的豆腐生產線引出教訓——要根據我國國情搞好技術引進」。從典型到一般,指導意義更普遍,更深刻了。從「吃豆腐」——引進技術的教訓——根據國情搞好技術引進——引進的「洋豆腐」生產線得到改進,最後又歸納到豆腐的機械化生產有了指望,吃豆腐難可望得到改善。這個循環、上升,簡直是新聞采訪的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

寫新鮮的事實是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新聞姓「新」。只有新的東西,才能為讀者提供信息。新聞要指導實際工作、實際生活,而實際工作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斷前進、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在新聞寫作中,就是要突出這個「新」字,不斷地把客觀事物的最新變化、最新發展告訴讀者、聽眾、觀眾,給他們以啟發、教育和鼓舞。所以,新是實現新聞價值的一個根本條件。新聞界把現實生活中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新鮮活潑的東西稱為「活魚」,為人們提供新的情況、新的人物、新的經驗、新的問題、新的成就、新的知識。
新聞的「新」在於事實新、材料新。新聞要盡可能報道「第一次」發生的,「第一個」出現的事情。當然,這也要從全局的觀點看問題。有些事情在本地區、本單位是新發生的,但地、在全市、全國范圍內也許已不是新鮮事了。也有一些事因為有一定的思想性、針對性,需要經常不斷地報道,但這一類在報道時也要盡量選取新的典型、新的特點、新的角度。特別是一些需要反復宣傳的主題,更要研究新的角度,千篇一律就沒有新鮮感,效果也不好。
請看《羊城晚報》1982年12月21日刊登的一則新聞:
大寨也不吃大鍋飯了
本報昔陽二十日電 山西省大寨大隊也不吃大鍋飯了,今天,他們將八百六十畝耕地全部分給一百三十戶農民承包,實行大包干責任制,原來集體經營的一個煤窯,一座醬粉坊、三台拖拉機、二百畝果園、八百畝山林,也全部承包給個人。
上午九時,大隊黨支部書記賈長鎖帶領著社員、從麻黃溝一直到狼窩掌、康家嶺,逐塊分責任田。獲得了自主權的社員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原大寨大隊大隊長、現任大寨公社副書記賈承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現在才剛剛起步,過去搞的極左那一套不靈了,我們大寨人再也不走『大寨路』了。我曾經到河南省蘭考縣去參觀,那裡條件比我們差,積極性比我們高,發展速度比我們快。可我們大寨社員往地里一轉,干不幹兩塊半,不少好地荒了。大寨的一本經再也不能念下去了。」
從今天起,大寨社員又有了自留地。按政策規定,他們每人分到二分二厘地,全大隊共一百二十三畝,佔耕地的百分之十五。過去大寨社員吃菜靠生產隊統一分配,不能滿足要求。我們在大寨村裡轉了一圈,看到有些社員在門口用瓦筒放上土,栽上白菜、西紅柿。大寨社員的家庭副業現在也開始活躍起來,許多社員家門口有了雞窩、兔籠。不少戶還圈起了豬圈,個人養豬共達一百四十頭,其中有七十頭是近兩個月才買回來的。在村口,我們見到了老農賈九勝。他正在撫摸著心愛的三頭牛,笑眯眯地對我們說:中央的政策合了俺的意,俺今年光賣豬賣兔就收入五百元;養了六隻母雞,下了蛋俺都吃了。今年俺買的母牛,兩頭都懷了胎,豬圈裡還有四頭豬哩。
農村落實生產責任制分自留地,當時在全國范圍來說,已經不是新聞了,可是事情發生在大寨卻是新鮮事實,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大寨曾以帶頭吃「大鍋飯」而聞名全國,他們搞「左」的一套,別人還得奉命跟著學,結果越學越窮,大家都吃了苦頭,如今全國早已糾正了「左」的錯誤,普遍推行生產責任制,走上了富裕之路,人們情不自禁地想知道,大寨人還走不走「大寨路」,還吃不吃「大鍋飯」了。從這個角度來寫新聞,就充滿了新意,使人感到新鮮、親切。
迅速及時是新聞報道的又一個特點。新聞的新,除了內容的新之外,還有時效的要求。新聞要及時傳播信息,溝通信息,如果拖拖拉拉,遲寫遲發,新聞就會變成「舊聞」,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新聞講究時效,時效是新聞區別於其它文體的重要標志。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聞的時效決定新聞的價值。新聞界有一種形象的比喻,說新聞是「易碎品」,就是說如不講時效,錯過時機,時過境遷,新聞就會貶值,甚至一文不值。
新聞要求寫新近發生的事情,最好是「今日新聞」或「昨日新聞」,學會隨時發現新聞,抓取新聞及時寫稿及時發表,例如前面提到的〈大寨也不吃大鍋飯了〉這則新聞之所以吸引讀者,使之興味盎然,正因為是現場采寫的當天新聞:支部書記帶領社員分責任田是上午九時的事,社員有自留地是從當天開始。廣州〈羊城晚報〉刊登在山西昨天發生的新鮮事實,時效性就強。這種現場采寫的當天新聞,尤其值得稱道。
我們再來介紹一下新聞的體裁。新聞體裁是指新聞所報道內容的表現形式,在報紙上最常見的體裁有消息、通訊、述評性新聞等。
消息是新聞報道中最重要的體裁。它從現實生活中選擇最新鮮的事實,及時加以報道,文字精練,主題突出,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為簡訊、短消息、長消息、綜合消息。
通訊是由消息演變而來,因篇幅可稍長,能對新聞事實進行更具體、形象、生動的報道,通訊又可分為特寫、速寫、游記、專訪、介紹、小故事(小通訊)等。
述評性新聞是帶有議論性質的新聞,它以新聞性為主,述評性新聞不同於評論,而以新聞事實為依據。
不同文體的語言有不同的特點。文學作品要運用形象的語言,科學論文要運用邏輯嚴密的說理性語言,新聞報道則要運用新聞語言。
新聞語言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具體
新聞用事實說話,而事實不是抽象的,它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事件原因、結果等因素構成,因而新聞語言必須具體,應當少用抽象的概念。這就要求如實地記敘具體人、具體事、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具體經過,也要求具體形象的現場描寫、細節描寫等。
魯迅先生說過,寫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新聞作品更應真實、具體。寫得具體。新聞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認為,要把事實寫得具體就得形容,寫領導人喜歡用「紅光滿面、神采奕奕」,寫氣勢喜歡用「排山倒海,乘風破浪」,寫精神面貌喜歡用「意氣風發、鬥志昂揚」……這一類詞句其實並不能使人對客觀事實有一個切實具體的感受。新聞當然要求寫得鮮明、生動,也並不絕對排斥形象和藝術的語言,但必須以能夠准確、具體地反映客觀事物為前提,不要以為把字典拿來抄了好多華麗辭藻就能夠吸引人、感動人。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辭藻;只求文字的華麗,內容卻很貧乏,這樣的新聞作品難以真正吸引讀者、聽眾,也難以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寫新聞不同於詩詞歌賦,從語言的角度來說,總以平實樸素為宜,加之新聞要求完全真實,報紙篇幅有限等原因,寫新聞不能採用合理想像和虛構的手法,並應講究表達上的簡練和質朴,因此,新聞報道更多地運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寫人物或場面,需要語言上的概括和內容上的具體。例如寫人物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中用了這樣一段文字:
王進喜痛得昏了過去。等他醒過來一看,井架還沒有放下,幾個工人在圍著搶救他。王進喜急了,對大家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猛地站起來舉起雙手,繼續指揮放井架,鮮血從他的褲腿里和鞋襪里滲了出來。
這個情節,僅一百字左右,可是王進喜在受傷後頑強表現,中國工人階級的硬骨頭性格卻鮮明地刻劃出來了。第二個特點是准確
新聞必須事實,不能含糊其詞, 不能模稜兩可,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
因為語言運用不準確而造成新聞失真或歧議的例子在報道中是經常發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現在報紙上常提到的「苦樂不均」等,現在不提了。還有在宣傳農村大好形勢時有「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這三句話流傳很廣。表面看來,這幾句話很生動,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準確的,難道過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幫忙,人就不努力嗎?所以新聞寫作中不宜隨意運用這些不準確的語言。
有的用含混不請的語句來代替清楚明確的語句。比如,有的新聞寫作中喜歡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長期以來」等比較含混的字眼來代替可以表明的具體時間;有的用「許多」、「無數」、「廣大群眾」等比較籠統的語句來代替可以表明的具體數量;有的則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稜兩可的語句來代替可以具體表明的程度。
第三個特點是簡練
新聞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時。這就決定了新聞語言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怎樣才能把新聞寫得簡潔、精煉呢?
第一, 一條新聞只報道一件事實或只寫出一個人物。這樣,內容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容易做到條理分明、頭緒清楚。如果報道的事件比較復雜,牽涉到的人物較多,可以採用分解報道的辦法,化長為短,化繁為簡。
第二, 直接寫事實。不要穿靴戴帽,要學會精選事實,讓事實說話,把事情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干凈利落。
第三, 直接敘述事實本身不要作過多的解釋。
第四個特點是通俗
新聞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有群眾性。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識字不多的人,都要通過媒體了解國內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語形式的書面語寫報道,尤其是廣播、電視新聞所用的語言,更應該接近口語,怎麼說法就怎麼寫。在可能的情況下,要盡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數人或部分人才看懂聽懂的一些字眼或話語。

㈢ 昔陽水磨頭有啥好玩的地方

昔陽水磨頭就是有水,山泉,紅鱒挺有名氣的,農家樂是一大特色,我給你內發個網址看一下容就明白了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4MDQ0NTk2.html 水磨頭的宣傳視頻

㈣ 怎麼樣寫新聞啊急急急急...

新聞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新聞組成: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特點: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觀點明確、語言簡潔。

新聞稿的寫作

新聞寫作是新聞事實的文字表達手段,是准確、鮮明、及時地報道新聞的重要環節。在新聞實踐活動中,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采訪就無從獲取新聞事實、掌握新聞素材。但通過采訪得到的大量第一手的新聞材料,並非都可以報道,還要經過分析、篩選、提煉、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為新聞作品。
我今天主要介紹新聞寫作的一般規律以及幾種常用新聞題材的特點和寫作方法。要從事新聞寫作,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新聞。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一定義明確規定了實施與新聞的關系: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報道在後,也可以這樣說,事實是構成新聞的細胞,離開了事實,新聞也就不存在了。
新聞寫作,實際上就是客觀地記敘事實、評述實事。
我們來讀一篇曾獲得首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新聞作品。
中國,充滿投資機會東部沿海百家「三資」企業調查(節錄)
記者最近對東部沿海地區100家「三資」企業做的調查發現,有39家已先後追加了投資。這表明外商在中國投資是有利可圖的。
這項調查是最近上個月間進行的。記者就企業是否有利可圖、是否享有自主權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和優惠政策如何等幾個問題,採用相同采訪提綱,選擇了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和山東5個省市的100家「三資」企業逐家進行了調查。
在被調查的100家企業中,有77家已取得了可觀的利潤,尚未盈利的23家企業中,因經營不善等原因而致虧損的只有8家。其餘15家未能獲利的原因包括:快速折舊、處於還貸期或處於開業投產初期,等等。這些企業的經營者認為盈利對他們來說是早晚的事。
日商獨資企業廈門莆田服裝有限公司對所在地區提供的基礎設施感到滿意,總經理佐藤忠良對記者說:「這里的基礎設施與海外相比已相差無幾。」同在這一地區的中美合資鷺美存儲碟片有限公司總經理傑瑞先生作了更高的評價:「廈門陸、海、空交通具備,通訊良好,人才集中,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地區。」另外98家企業在回答記者關於你對所在地區基礎設施作用如何評價「的提問時,回答「較好」、「一般」、「較差」的分別為58、22和18家。
調查表明,有76家企業對中國員工的素質表示滿意。中國和聯邦德國合資興辦的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馬丁.波斯特博士評價說,勤勞、智慧、積極、坦誠的中國合作者是聯邦德國技術得以發揮效益的重要保證。
記者列入調查的其他一些問題還有:「你對政府提供的服務有何評價」,「你是否擁有生產經營自主權」,「你在中國的業餘生活如何」等。18家企業的外商認為「政府是外商投資企業的支柱」,「政府的幫助是實實在在的」,而17家則認為「沒有得到政府多大的幫助」。82家表示他們擁有較大的自主權,能夠獨立自主的管理企業,另外18家則稱常常受到來自企業外部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門的牽制和干預。大多數外商對業餘生活的「單調」、「枯燥」感到失望。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1990年)]

這條新聞完全是用事實說話,說明了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在「六四」後並沒有改變,而且在進一步的深入和發展,解除了一些外國投資者的疑慮,也回擊了西方一些別有用心者的造謠蔑。在新聞寫作中,要更好地用事實說話必須做到:第一,事實要具體。新聞中的人名、地名、現場、情節、數字、結果都要寫得具體。交代清楚新聞五要素,即五個「W」。什麼事(What,何事)?誰被牽連到這個事件之中(Who,何人)?這個事件是什麼時候發生的(When,何時)?是在什麼地方發生的(Where,何地)?為什麼發生這個事件(Why, 何故)?有的還要加上一個H(How,怎麼樣)?寫新聞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時間、地點、原因、過程等,才能使讀者、聽眾和觀眾覺得新聞實實在在,可感可信。
事實要典型。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主題思想的事實,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事實。這就要求我們在大量具體的事實中選取典型材料、典型事例。如果不作選擇,羅列一大堆材料,反而會沖淡或淹沒新聞主題,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觀點不鮮明,起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
事實要生動。新聞事實本身要有新意,生動感人,同時還要生動地描寫情節和細節,要善於用巧妙的方法敘述新聞事實,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現某些場景的方法;渲染氣氛、加深印象、烘託人物、突出主題;也可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新聞事實更加鮮明、豐滿。此外還有點面結合、畫龍點睛等方法,可以使事實更好地「說話」,增強感染力。
新聞事實的獲得,往往帶有一定偶然性;一個用心的思索,善於思索的作者,得到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卻是必然的,而且,一旦獲得以後,就會抓住不放,緊緊跟蹤。獲得上海市好新聞一等獎的《「洋豆腐」為何無人問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作者平時關心人民吃豆腐,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解決上海人民吃豆腐難而從日本引進的盒裝豆腐生產流水線。由此提出了一個盲目引進的問題,切中時弊,有針對性,引起了中央領導同志和上海市領導的關心,然後又抓出了一則新聞:「從一條引進的豆腐生產線引出教訓——要根據我國國情搞好技術引進」。從典型到一般,指導意義更普遍,更深刻了。從「吃豆腐」——引進技術的教訓——根據國情搞好技術引進——引進的「洋豆腐」生產線得到改進,最後又歸納到豆腐的機械化生產有了指望,吃豆腐難可望得到改善。這個循環、上升,簡直是新聞采訪的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

寫新鮮的事實是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新聞姓「新」。只有新的東西,才能為讀者提供信息。新聞要指導實際工作、實際生活,而實際工作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斷前進、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在新聞寫作中,就是要突出這個「新」字,不斷地把客觀事物的最新變化、最新發展告訴讀者、聽眾、觀眾,給他們以啟發、教育和鼓舞。所以,新是實現新聞價值的一個根本條件。新聞界把現實生活中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新鮮活潑的東西稱為「活魚」,為人們提供新的情況、新的人物、新的經驗、新的問題、新的成就、新的知識。
新聞的「新」在於事實新、材料新。新聞要盡可能報道「第一次」發生的,「第一個」出現的事情。當然,這也要從全局的觀點看問題。有些事情在本地區、本單位是新發生的,但地、在全市、全國范圍內也許已不是新鮮事了。也有一些事因為有一定的思想性、針對性,需要經常不斷地報道,但這一類在報道時也要盡量選取新的典型、新的特點、新的角度。特別是一些需要反復宣傳的主題,更要研究新的角度,千篇一律就沒有新鮮感,效果也不好。
請看《羊城晚報》1982年12月21日刊登的一則新聞:
大寨也不吃大鍋飯了
本報昔陽二十日電 山西省大寨大隊也不吃大鍋飯了,今天,他們將八百六十畝耕地全部分給一百三十戶農民承包,實行大包干責任制,原來集體經營的一個煤窯,一座醬粉坊、三台拖拉機、二百畝果園、八百畝山林,也全部承包給個人。
上午九時,大隊黨支部書記賈長鎖帶領著社員、從麻黃溝一直到狼窩掌、康家嶺,逐塊分責任田。獲得了自主權的社員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原大寨大隊大隊長、現任大寨公社副書記賈承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現在才剛剛起步,過去搞的極左那一套不靈了,我們大寨人再也不走『大寨路』了。我曾經到河南省蘭考縣去參觀,那裡條件比我們差,積極性比我們高,發展速度比我們快。可我們大寨社員往地里一轉,干不幹兩塊半,不少好地荒了。大寨的一本經再也不能念下去了。」
從今天起,大寨社員又有了自留地。按政策規定,他們每人分到二分二厘地,全大隊共一百二十三畝,佔耕地的百分之十五。過去大寨社員吃菜靠生產隊統一分配,不能滿足要求。我們在大寨村裡轉了一圈,看到有些社員在門口用瓦筒放上土,栽上白菜、西紅柿。大寨社員的家庭副業現在也開始活躍起來,許多社員家門口有了雞窩、兔籠。不少戶還圈起了豬圈,個人養豬共達一百四十頭,其中有七十頭是近兩個月才買回來的。在村口,我們見到了老農賈九勝。他正在撫摸著心愛的三頭牛,笑眯眯地對我們說:中央的政策合了俺的意,俺今年光賣豬賣兔就收入五百元;養了六隻母雞,下了蛋俺都吃了。今年俺買的母牛,兩頭都懷了胎,豬圈裡還有四頭豬哩。
農村落實生產責任制分自留地,當時在全國范圍來說,已經不是新聞了,可是事情發生在大寨卻是新鮮事實,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大寨曾以帶頭吃「大鍋飯」而聞名全國,他們搞「左」的一套,別人還得奉命跟著學,結果越學越窮,大家都吃了苦頭,如今全國早已糾正了「左」的錯誤,普遍推行生產責任制,走上了富裕之路,人們情不自禁地想知道,大寨人還走不走「大寨路」,還吃不吃「大鍋飯」了。從這個角度來寫新聞,就充滿了新意,使人感到新鮮、親切。
迅速及時是新聞報道的又一個特點。新聞的新,除了內容的新之外,還有時效的要求。新聞要及時傳播信息,溝通信息,如果拖拖拉拉,遲寫遲發,新聞就會變成「舊聞」,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新聞講究時效,時效是新聞區別於其它文體的重要標志。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聞的時效決定新聞的價值。新聞界有一種形象的比喻,說新聞是「易碎品」,就是說如不講時效,錯過時機,時過境遷,新聞就會貶值,甚至一文不值。
新聞要求寫新近發生的事情,最好是「今日新聞」或「昨日新聞」,學會隨時發現新聞,抓取新聞及時寫稿及時發表,例如前面提到的〈大寨也不吃大鍋飯了〉這則新聞之所以吸引讀者,使之興味盎然,正因為是現場采寫的當天新聞:支部書記帶領社員分責任田是上午九時的事,社員有自留地是從當天開始。廣州〈羊城晚報〉刊登在山西昨天發生的新鮮事實,時效性就強。這種現場采寫的當天新聞,尤其值得稱道。
我們再來介紹一下新聞的體裁。新聞體裁是指新聞所報道內容的表現形式,在報紙上最常見的體裁有消息、通訊、述評性新聞等。
消息是新聞報道中最重要的體裁。它從現實生活中選擇最新鮮的事實,及時加以報道,文字精練,主題突出,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為簡訊、短消息、長消息、綜合消息。
通訊是由消息演變而來,因篇幅可稍長,能對新聞事實進行更具體、形象、生動的報道,通訊又可分為特寫、速寫、游記、專訪、介紹、小故事(小通訊)等。
述評性新聞是帶有議論性質的新聞,它以新聞性為主,述評性新聞不同於評論,而以新聞事實為依據。
不同文體的語言有不同的特點。文學作品要運用形象的語言,科學論文要運用邏輯嚴密的說理性語言,新聞報道則要運用新聞語言。
新聞語言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具體
新聞用事實說話,而事實不是抽象的,它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事件原因、結果等因素構成,因而新聞語言必須具體,應當少用抽象的概念。這就要求如實地記敘具體人、具體事、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具體經過,也要求具體形象的現場描寫、細節描寫等。
魯迅先生說過,寫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新聞作品更應真實、具體。寫得具體。新聞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認為,要把事實寫得具體就得形容,寫領導人喜歡用「紅光滿面、神采奕奕」,寫氣勢喜歡用「排山倒海,乘風破浪」,寫精神面貌喜歡用「意氣風發、鬥志昂揚」……這一類詞句其實並不能使人對客觀事實有一個切實具體的感受。新聞當然要求寫得鮮明、生動,也並不絕對排斥形象和藝術的語言,但必須以能夠准確、具體地反映客觀事物為前提,不要以為把字典拿來抄了好多華麗辭藻就能夠吸引人、感動人。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辭藻;只求文字的華麗,內容卻很貧乏,這樣的新聞作品難以真正吸引讀者、聽眾,也難以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寫新聞不同於詩詞歌賦,從語言的角度來說,總以平實樸素為宜,加之新聞要求完全真實,報紙篇幅有限等原因,寫新聞不能採用合理想像和虛構的手法,並應講究表達上的簡練和質朴,因此,新聞報道更多地運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寫人物或場面,需要語言上的概括和內容上的具體。例如寫人物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中用了這樣一段文字:
王進喜痛得昏了過去。等他醒過來一看,井架還沒有放下,幾個工人在圍著搶救他。王進喜急了,對大家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猛地站起來舉起雙手,繼續指揮放井架,鮮血從他的褲腿里和鞋襪里滲了出來。
這個情節,僅一百字左右,可是王進喜在受傷後頑強表現,中國工人階級的硬骨頭性格卻鮮明地刻劃出來了。第二個特點是准確
新聞必須事實,不能含糊其詞, 不能模稜兩可,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
因為語言運用不準確而造成新聞失真或歧議的例子在報道中是經常發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現在報紙上常提到的「苦樂不均」等,現在不提了。還有在宣傳農村大好形勢時有「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這三句話流傳很廣。表面看來,這幾句話很生動,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準確的,難道過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幫忙,人就不努力嗎?所以新聞寫作中不宜隨意運用這些不準確的語言。
有的用含混不請的語句來代替清楚明確的語句。比如,有的新聞寫作中喜歡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長期以來」等比較含混的字眼來代替可以表明的具體時間;有的用「許多」、「無數」、「廣大群眾」等比較籠統的語句來代替可以表明的具體數量;有的則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稜兩可的語句來代替可以具體表明的程度。
第三個特點是簡練
新聞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時。這就決定了新聞語言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怎樣才能把新聞寫得簡潔、精煉呢?
第一, 一條新聞只報道一件事實或只寫出一個人物。這樣,內容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容易做到條理分明、頭緒清楚。如果報道的事件比較復雜,牽涉到的人物較多,可以採用分解報道的辦法,化長為短,化繁為簡。
第二, 直接寫事實。不要穿靴戴帽,要學會精選事實,讓事實說話,把事情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干凈利落。
第三, 直接敘述事實本身不要作過多的解釋。
第四個特點是通俗
新聞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有群眾性。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識字不多的人,都要通過媒體了解國內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語形式的書面語寫報道,尤其是廣播、電視新聞所用的語言,更應該接近口語,怎麼說法就怎麼寫。在可能的情況下,要盡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數人或部分人才看懂聽懂的一些字眼或話語。

㈤ 王秀芳的舞動燦爛人生

來,王秀芳作為主要舞蹈編導創作的《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三部曲享譽大江南北。她取材於三晉民俗民風的舞蹈佳作,注重運用「情節性」的敘述方式和人物化的表演手段,充分張揚生命的意蘊,彰顯「土美、丑美、怪美」,作品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王秀芳創作了很多獨具一格且雅俗共賞的舞蹈作品,並多次榮獲文化部文化新劇目獎和編導獎,在「黃河三部曲」中她分別創作了:《黃河兒女情》中的舞蹈《看秧歌》、《死活也要跟著你》、《桃花紅杏花白》、《山嶺》、《交城山》等;《黃河一方土》中的舞蹈《背河》、《回門》、《婆姨》、《盼子》等;《黃河水長流》中的舞蹈《老磨盤》、《苦苦菜》、《拜黃河》、《看大戲》等。
《黃河兒女情》在承德市舉行的華北第五屆音樂舞蹈節上演出受到好評後,又進京在人民大會堂為慶祝國慶獻禮演出,被成為「鄉情鄉音老鄉們的歌,土鄉土色黃土地的舞」受到文化部的嘉獎,並在全國引起轟動,獲得「揚鄉土之美,抒人民之情,出改革之新」的美譽。在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舞蹈家協會專門召開會議,《舞蹈》雜志首次推出專號,對《黃河兒女情》進行學術探討,專家們對它的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黃河兒女情》形成的「黃河派」舞蹈,以獨特的風采發展了中國舞蹈藝術。1992年獲「文華新劇目獎」。舞蹈《看秧歌》被選人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黃河一方土》1989年獲山西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金杯獎、國情40周年全國電視文藝節目一等獎。其中的《婆姨》、《說媒》、《洞房》串聯而成的舞蹈集錦《瞧這群婆姨們》被選入中央電視台1990年春節聯歡晚會,並被觀眾評為「晚會最受歡迎的節目」第一名。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獲「露美·花冠」文藝大獎。
《黃河水長流》1997年獲山西省第三屆文學藝術創作金牌獎、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優秀作品獎、第七屆「文化新劇目獎」。
王秀芳在1988、1990、1992、1993、1995、1996年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中分別編創了《看秧歌》、《瞧這群婆姨們》、《踩鼓點》、《山妞與模特》、《大年夜》、《好日子》等作品。
少兒節目有《好日子》、《大年夜》、《山裡娃》、《王二小》、《棗兒紅紅》、《丟手絹》、《姥姥門前唱大戲》、《乒乒乓乓》等;《開花調》,獲全國群星杯金獎;《慈母手中線》獲首屆全國大學生舞蹈比賽一等獎;她指導的舞蹈《秧歌情》、《親圪蛋下河洗衣裳》分別獲第二屆和第五屆CCTV舞蹈大賽一、二等獎;
評論家吳楠說:「王秀芳的舞蹈作品比小說厚重、比油畫色彩濃烈、比戲曲煽情!我從未領略舞蹈的這般魅力,並非靠高難技巧或精美的服飾取勝,而是和盤托出濃郁鮮活的黃土風韻與清新撲面的生活氣息,撩撥起現代觀眾最原始的美感,最富生命的共鳴和渴望。」人們稱王秀芳是「從石家莊走出來的舞蹈精靈」。1942年,她出生在石家莊休門,讀小學時,她和同學石卓排演的舞蹈《和平鴿》常被作為向外賓演出的節目。她小學畢業後考入駐石部隊文工團,兩年後文工團解散,被分配到山西省歌舞劇院,成為一名專業舞蹈演員。她曾在《寶蓮燈》、《白毛女》、《紅色娘子軍》、《草原兒女》等多部舞蹈中擔任主角,塑造了一個個特色鮮明的藝術形象。
王秀芳參與主創的「黃河三部曲」被譽為中國舞蹈史上的里程碑。談到這些,她總是放緩語速說:「鄉親們的善良和淳樸如同一顆種子,深深埋在我的心裡,隨著時光的推移,慢慢生根發芽,成為舞蹈創作取之不盡的珍貴素材。」
王秀芳上個世紀60年代曾經到山西省昔陽縣農村體驗生活,這次下鄉改變了她的藝術人生。她住的那家房東大爺大娘非常心疼她,把家裡僅有的一點兒白面拿出來給她蒸饃吃,自己卻啃窩頭。王秀芳哪裡肯吃,拿過一個窩頭大口啃起來,並說:「我就愛吃窩頭。」見她吃得香甜,大爺和大娘信以為真。
她回到太原不久,收到一個沉甸甸的包裹,打開一看原來是幾個窩頭,是大爺大娘寄來的,當時她的眼睛就濕潤了。過了兩年,她又收到一個包裹,是大娘的兒子寄來的,是幾付綉花鞋墊,原來大爺大娘相繼過世,大娘臨終前囑咐兒子一定將鞋墊寄給「教跳舞的秀芳妮」。這一次,王秀芳淚流滿面,她被這濃濃的鄉情所打動。
她常對學生們說:「當你發現生活的大海,就要跳下去,盡情地暢游。舞蹈也是一樣,晉文化是一個富礦,永遠也挖采不盡!」

㈥ 臨汾市宣傳部副部長是誰

李穎明

㈦ 央視主持人李端英簡介

李瑞英,1961年7月16日生於北京,祖籍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播音員、新聞記者。
198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1986年進入中央電視台工作。1990年,她擔任了北京亞運會開幕式大型團體操表演中文解說。1996年,她創意並主持了《煙台經濟改革紀實》和《北京開發不忘農業》新聞系列報道。[2] 2006年,她作為評委參加《挑戰主持人》CCTV新主持人選拔。
2014年5月28日,李瑞英將與張宏民退居幕後,一道告別《新聞聯播》。
1961年7月16日生於北京,祖籍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
198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
1984年,她在天安門城樓上現場直播國慶35周年閱兵式和焰火晚會。主持了《彈指一揮間》《看今朝》和《祖國大家庭》。
1986年調回北京廣播學院任教,不久後進入中央電視台工作。
1987年,李瑞英和張宇燕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90年,她擔任了北京亞運會開幕式大型團體操表演中文解說。
1991年,她擔任了CCTV春節聯歡晚會主持人。
1996年1月1日,《新聞聯播》首次實現直播時,各級領導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由李瑞英和羅京首先直播兩周,作為試驗和後繼者的樣板。她創意並主持了《煙台經濟改革紀實》和《北京開發不忘農業》新聞系列報道,均在《新聞聯播》頭條播出。
1997年,李瑞英和羅京等同志曾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對小平同志的逝世及隆重的悼念活動作直播,表情、語音把握得當,無一差錯,受到中央好評
導的點名表揚。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她擔任前方報道記者;在設備效果欠佳的情況下,她的現場應變能力令人敬佩。
1998年,獲全國播音作品一等獎、政府獎。
2003年,她為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開播做了很多前後期工作。
2006年,她作為評委參加《挑戰主持人》CCTV新主持人選拔。
2007年,她給全國電視體育播音員主持人大會作指導。
2008年,她在2008年春晚上領銜朗誦《溫暖2008》,深情問候遭受嚴重冰雪災害的群眾,榮獲「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特等獎。此後又參與了汶川賑災等多場重大事件的晚會。在奧運火炬傳遞中,擔任安陽站第一棒火炬手。在金融峰會期間積極參與前期報道,采訪了歐盟財長以及一些國家元首,為《新聞聯播》主播走出演播室進行了有益嘗試。
2009年,她通過中央電視台向全世界現場解說了國慶60周年閱兵
式和群眾遊行。同年,榮獲第七屆「中國十大女傑」稱號。
2011年,她身先士卒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蹲點新疆調查,跟勞動群眾同吃同住,深入35米井下,采寫了《庫爾班:我的命運跟著坎兒井轉》,在《新聞聯播》頭條播出。
2013年11月,她作為代表列席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並在小組討論會上發言。
2014年5月28日,經搜狐娛樂獨家證實,李瑞英將與張宏民退居幕後,一道告別《新聞聯播》。
2014年7月10日,央視《新聞聯播》主播,主持人康輝,已接替李瑞英的央視新聞中心播音部的管理工作,負責安排新聞播報類主持人的節目主持以及電視新聞的錄音工作。據悉,康輝早在幾年前就從《新聞聯播》的一名主播,升任為央視新聞中心播音部的副主任。
李瑞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以社會民生為己任,前往基層調研,參加政府和民間

李瑞英[12]
組織的各種公益活動,為救助貧困學生募集善款數百萬元。[13]
李瑞英作為中央電視台業務指導委員會的執行主席、北京廣播學院的客座教授,組織和承擔了大量的培訓工作,並親自執教。作為中國播音主持屆的領軍人物,全國播音員主持人學會的副會長、秘書長,她承擔了全國播音員主持人的管理、改革和培訓工作。、
李瑞英還是全國青聯常委,主動擔任了許多公益事業的宣傳活動,2008年北京奧運會擔任了火炬手。

閱讀全文

與昔陽宣傳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黨員外出活動方案策劃書 瀏覽:540
兩扶教育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46
電大市場營銷學性考任務四 瀏覽:797
民俗知識競賽策劃方案 瀏覽:307
銀行業務培訓方案範文 瀏覽:527
北京健之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50
培訓實施保障措施及應急方案 瀏覽:631
關於農場策劃方案 瀏覽:351
2015雙十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74
伊利策劃方案範文 瀏覽:700
企業室內趣味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64
小小講解員培訓方案 瀏覽:735
市場推廣崗位怎麼策劃一場活動方案 瀏覽:314
農民水產營銷銷售方案 瀏覽:264
市場營銷學第四版課後答案 瀏覽:838
義務植樹策劃方案 瀏覽:682
淺談網路時代的市場營銷 瀏覽:624
吉珠市場營銷教材 瀏覽:373
關於網路營銷理解 瀏覽:101
廢品改造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