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陝西民風民俗欄目策劃書

陝西民風民俗欄目策劃書

發布時間:2021-01-19 21:40:30

1. 陝西省有哪些民俗民風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由於蹲起來比坐著更方便(因為關中地區主要是以農業為主,農忙的時節比較多,所以大家在抽空休息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蹲在地上,從而形成了一種獨到的習慣,所以人們(指農村)一般不坐板凳,即使有板凳也會蹲在上面。
二怪----房子半邊蓋: 主要關中人比較講究風水,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則是為了採光的方便,三則關中地方農民閑時比較愛「串門子」(即鄰居常走動諞閑話),為了不至於鄰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蓋才成這樣;最後就是家家戶戶的廁所在屋子的最後面,以前沒有化糞池,基本是人工把糞便積攢起來用「架子車」拉到地里上肥方面,也為了更好的通風。
三怪----姑娘不對外: 關中地區嫁娶講究的是「知根知底」,舊俗認為自己的女兒嫁到外面會受欺負,而外面的媳婦娶到家裡又怕丟失,所以一般情況下姑娘是不往外嫁的,基本都會在縣內,或鄉村一級的范圍內結婚,這也和當時的娃娃親有關系(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男子或女子10歲左右就會相親找對象)
四怪----帕帕頭上戴: 夏天戴手帕,為了方便農耕作業,冬天戴手帕主要為了保暖,關中地區婦女沒有戴帽子的習慣,二則是因為關中,特別在陝西武功、乾縣、興平、楊凌一帶至今還流傳著結婚要給小叔子手帕的習慣。
五怪----面條像腰帶: 關中地區的麵食花樣繁多,大多數面條比較粗較寬,其實比腰帶要略細些。關中豪爽,愛吃寬面,厚面。
六怪----鍋盔像鍋蓋: 由於關中人喜歡用秸稈燒火做飯,而秸稈的火恰到好處,比較「文」,且不容易將鍋里的食品燒糊,而且喜歡一大家子在一起燒飯吃,避免浪費,從而用的鍋基本口徑都在80公分以上,烙的鍋盔自然就和鍋蓋一樣大了。
七怪----油潑辣子是道菜: 陝西關中地區喜愛吃辣椒,所有的麵食中都帶辣子,無辣不下飯。
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里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

2. 有關陝西純朴的民風民俗的詳細介紹(100字以內)

這些多你來說應該有用。

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3. 陝西的民風民俗

陝西的民風民俗在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

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准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關中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戶豆要蒸好多饃和包子,並准備禮饃。

禮饃分為三種:一種是媳婦要給娘家帶的「大饃」,狀如蝸牛殼,裡麵包的是菜油、乾麵、蔥花合拌的餡;一種是帶給不太走動的遠方親戚的「小饃」,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饃,做成老虎、小鳥、魚等各種吉祥動物的形狀,在饃頂部表面會用紅色顏料點上紅點,象徵吉祥。

這些饃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初一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裡,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

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之後,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

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准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

4. 陝西民俗文化 綜合性學習

答案
陝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後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陝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陝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陝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陝北地區和陝南地區。

關於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牆,殖五穀。」

關於陝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築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陝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於陝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朴,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於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於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說:「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於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於興起,而篤於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後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陝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游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後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游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游藝融合或以民間游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質朴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系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說:「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說:「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並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於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雲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慣用麵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麵食則是陝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陝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陝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著。

關中地區,人們群眾贊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於陝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志》說:「小滿前後,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並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嘆服並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 陝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陝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穀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合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里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後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說》;「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後還有「新婚婦拜戶」的習俗。

(三)健康衛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後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悅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捨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說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於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②二月二日是葯王廟大會:《西鄉縣志》記述說:「二月二日高坪寺葯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葯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說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④端午節,吃棕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

5. 陝西有哪些特色的民俗節目

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6. 以"陝西的民風民俗"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陝西民風名俗

民風民俗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快樂過節日
謝謝!@!!!!再見

7.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唐三彩陶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製作花饃,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原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色彩艷麗,筆法自由,同時也兼收中外其他美術派別的長處,給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調。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剪紙,把人們喜慶,快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
鳳翔木板年畫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紮根於農村。從年畫畫稿,調版,印刷到彩繪,都是鄉村勞動人民在農閑時,手工操作。按農民生產,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農民傳統愛好的造型配色習慣而研製的。經過不斷的吸收前人興味,藝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藝術風格。在陝,甘,寧,青,川一帶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仿秦兵馬俑
隨著秦兵馬俑的發掘與展出,秦兵馬俑復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其造型逼真,品種適宜於藝術館、博物館等陳列,也可供家庭陳設、裝飾、饋贈親友。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陝西,遍跡世界。
仿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是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挖掘出土的兩件大型彩繪銅車馬,工藝精湛,造型生動。仿秦銅車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亂真,既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又充實了我國工藝美術品寶庫。
秦腔,以西安易俗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最為著名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重點主要在農村,體制多樣,組織分工嚴格有序,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
,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不僅唱腔種類繁多,表演技術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傳統劇目有《會陣招親》《游西湖》等

8. 陝西民風民俗

陝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後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陝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陝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陝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陝北地區和陝南地區。
關於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牆,殖五穀。」
關於陝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築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陝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於陝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朴,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於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於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說:「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於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於興起,而篤於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後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陝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游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後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游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游藝融合或以民間游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質朴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系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說:「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說:「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並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於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雲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慣用麵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麵食則是陝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陝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陝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著。
關中地區,人們群眾贊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於陝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志》說:「小滿前後,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並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嘆服並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 陝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陝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穀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合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里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後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說》;「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後還有「新婚婦拜戶」的習俗。
(三)健康衛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後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悅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捨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說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於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②二月二日是葯王廟大會:《西鄉縣志》記述說:「二月二日高坪寺葯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葯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說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④端午節,吃棕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

9. 陝西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陝西人喜歡吃酸湯臊子面,比如岐山哨子面,乾縣一口香等。陝西人愛秦腔,比如陝西電視台的《秦之聲》就一直是陝台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陝西人性子直,嗓門大,比如演小品的郭達就是陝西人的代表。陝西人很有一種優越感和自豪感,因此外出打工的不是很多。因為這里曾經是十三朝古都,風調雨順,氣候濕潤。……
唐三彩陶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製作花饃,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原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色彩艷麗,筆法自由,同時也兼收中外其他美術派別的長處,給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調。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剪紙,把人們喜慶,快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

閱讀全文

與陝西民風民俗欄目策劃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6p分析 瀏覽:455
業主年底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89
電子商務受政策影響 瀏覽:416
小學教學業務能力培訓方案 瀏覽:891
上海唯都市場營銷策劃 瀏覽:167
ppt製作方法培訓方案 瀏覽:847
2016電子商務考試答案 瀏覽:106
加強技能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84
農村廣播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443
三支一扶工商管理可以報市場營銷嗎 瀏覽:505
冬季超市營銷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98
電商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方案 瀏覽:729
保安員在崗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37
網路營銷補習班 瀏覽:367
期貨市場營銷測試題 瀏覽:576
畢業5年同學會策劃方案 瀏覽:244
公文寫作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545
國際市場營銷上機 瀏覽:337
黨員外出活動方案策劃書 瀏覽:540
兩扶教育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