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新聞宣傳照

新聞宣傳照

發布時間:2022-12-31 02:01:22

『壹』 如何確立新聞攝影采訪的主題,新聞攝影采訪主題確立的方法,新聞攝影采訪拍攝手法

數字時代保障新聞攝影真實性
如今,隨著數碼時代的到來,新聞攝影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從數碼相機在新聞攝影的實際應用來看,它確實為攝影記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尤其是在重大、突發、緊急事件中,它的優越性更是傳統膠片相機所不及的。如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場合,記者在第一時間內拍好照片後迅速發稿,以最快的速度讓新聞與讀者見面這一點上,更是傳統相機不可比擬的。但這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患與弊端,使新聞照片的真實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戰。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攝影的生命。畫面的真實是新聞攝影的生命所在,就新聞攝影而言,無論為何目的、以何種手段顛覆了被攝事物的真實,那就是造假,就是傳播假新聞。從新聞攝影的發展史上,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在高科技的數碼相機沒出現以前,虛假新聞照片也依然存在。那些造假者除在文字說明上歪曲事實外,還利用傳統相機拍攝的真實影像在暗房裡進行刮膜、剪貼、拼接、疊放,移花接木,製造非鏡頭所攝的合成影像的事例屢見不鮮。更有甚者,有些人還運用「換頭術」,製造無中生有的「新聞」。因此,保持新聞真實性的根本問題不在於使用什麼相機,而在於使用相機的人是否具有新聞攝影的正確概念,是否具有高尚的新聞職業道德,是否具有追尋事實真相、捍衛真理的精神。
新聞攝影的目的是報道事實、記錄歷史。這個任務只有攝影本身能夠完成,也只能通過攝影本身去完成。如果新聞攝影在報道事實這一關就因為電腦的介入而產生虛假,那就意味著若干年後,我們的歷史將變得真假難辨,面目全非。
近幾年來,造假新聞照片愈演愈烈,大有難以控制之趨勢。如「華賽」大獎作品《中國高樓第一爆》(經PS製作),當年「非典」時期《一對新婚伴侶走上街頭》的照片(記者找了兩位青年假裝成新婚伴侶),獲得過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獎項的照片,還有近來社會上炒得沸沸揚揚的「華南虎照片」事件等!再如《大慶晚報》攝影記者拍攝的《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辟生命通道》新聞圖片,被全國多家媒體轉載,並獲得「影響2006」年度新聞圖片銅獎。經查證核實以及本人確認,為PS合成圖片。
面對一個又一個虛假照片事件,如何應對數字化技術給新聞攝影真實性帶來的影響,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首先要提高攝影記者的素質,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風尚。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必須以完全真實的圖像去反映新聞事實,不能主觀地對圖像進行修改加工,甚至製造新聞圖像。一名攝影記者違反新聞道德去造假,是對讀者、對同行的欺騙和褻瀆,更是攝影記者的最大禁忌。數字技術只是新聞攝影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因而攝影記者在信息時代所應有的職業道德、倫理品格比之其它時代要求更高,其責任感也應更加強烈。新聞的基本原則是真實,只有真實的新聞才能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才能令人信服。
其次新聞攝影記者必須堅持「抓拍」。在新聞攝影的采訪方法上,抓拍是一種主要的拍攝方法,也是避免攝影新聞失真失實的重要手段。在新聞攝影中,抓拍的影像無論是外部形式的表現還是內部形式信息的傳達,都具有很強的優勢。從外部形式看,現場抓拍可以捕捉到最真實的畫面,它與擺布、導演有本質的不同,導演出來的影像一般僵硬、程式化,而抓拍是在被攝對象處於自然狀態下捕捉到的影像,傳達出濃郁的現場氣氛,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從內部形式來看,現場抓拍能夠更加有效地傳遞信息。抓拍到的影像,信息量比較大,因為現場氣氛、人物的感情、事件的發展經過都被濃縮在抓拍的一瞬,每一個環節都包含很多信息。同時由於來自現場的影像可信度高,所以照片傳播效果會更好。生活在讀圖時代的現代讀者,渴望看到新鮮的、個性化的照片。一張優秀的新聞圖片,不是導演出來的,它是攝影記者在深入生活後採集而來的。如本人獲全國地市報金獎作品《善良的人們不要被這些假象所蒙騙》和獲江蘇省銀獎的攝影作品《二十五年如一日》都是在生活中現場抓拍的。
另外專門設立圖片編輯崗位。在「讀圖時代」,圖片編輯應該是一個具有大局眼光的攝影專家,一個攝影報道的組織者、策劃者和指導者,一個聯系攝影記者和版面編輯的橋梁。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圖片編輯處於「把關人」的重要地位。圖片編輯要尋找影像技術合格的圖片,在技術上把關;要選擇內容合適的照片,並且使照片在版面上最終能准確傳達信息,在內容上把關;要站在讀者、被攝者的角度,在道德上把關。另外,圖片編輯還應具備新聞敏感能力,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要懂得版面設計。新聞照片的結構是由畫面影像和說明兩部分組成的,文字說明是新聞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片編輯在處理照片時,要注意文字說明對照片真實性產生的影響;要防止在一些人名、地名和數字上出現低級錯誤。在新聞照片的後期製作中,我們要求圖片編輯(或攝影記者)在處理圖片時,除一般性的技術調整,如影調、加減光等外,不得對新聞照片進行影響事實的電腦修改和暗房加工,堅持新聞影像信息的真實性和新聞傳播的准確性、客觀性,確保攝影報道的公信力。新聞照片的剪裁,以不破壞基本信息的傳遞為准繩,確保作者作品的完整性。數碼照片後期對影像的修改只能局限於色彩飽和度、亮度、反差等成像質量的調整上。對於濫用數字技術對新聞照片中「多餘物」做不當刪除、位置置換、虛實調整、合成等違背新聞攝影工作真實性原則的行為,要堅決摒棄。
隨著報業競爭日趨激烈,專門設立圖片編輯崗位十分重要。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從當前的現實和發展的情況看,我國新聞攝影正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而具體到每一家新聞報刊,雖說從老總到部門主任及版面編輯,大家都在重視和關心新聞攝影,對每一篇見報的新聞圖片嚴格把關,但真正具體負責任並實施編輯、落實審查把關工作的,仍然是圖片編輯。這就說明,圖片編輯是一個特殊的重要角色。他的業務水平是否稱職、工作狀態是否嚴肅認真、審查把關是否科學嚴密,直接關繫到一張報紙新聞攝影宣傳工作的水平。過去,真假新聞照片的識別,主要是從配圖的文字說明上去把關。現在不同了,電腦的介入,使得新聞照片的主要構成要素——畫面視覺形象變得復雜化。什麼是「原始圖像」,什麼是加工製作後的「合成影像」,一般人很難用直覺眼光來識別了。而既懂攝影又會用電腦、新聞攝影采編經驗豐富的記者和編輯,識別真偽的能力就比一般人高得多了。比如一張原始的圖片,拍攝時的光照方向應該是一致的;而電腦合成的影像,畫面中的光線照射方向常常會因多幅圖像的合成出現不一致而產生混亂。一般人因沒有拍攝用光經驗常常忽略這些細節,難以發現破綻,而經驗豐富的圖片編輯一眼就能識破合成影像露出的「馬腳」。再比如,一張原始的圖片,因其使用的是一種焦距鏡頭,視覺透視上是一致的,而電腦製作的合成影像因採用了兩張以上多圖合成,而這些圖像不可能是使用同一種焦距鏡頭所攝,透視原理和規律勢必會出現許多漏洞。一般人沒有這些透視常識就難以識別,而圖片編輯可以輕而易舉地感覺出透視上的異常識別出真偽。由此可見,新聞媒體設立圖片編輯制度,讓既懂攝影、又會用電腦,而實踐經驗又很豐富的圖片編輯負責新聞圖片的審查把關,新聞攝影的失實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一般新聞
1. 走到幕後去
以報道政治選舉為例,新聞媒體通常只會給自己的讀者呈現其中一套照片—公共的那面,計劃好的, 競選班子精心設計組織好的活動。編輯們要發表樂觀而不是悲觀的照片;只有快樂沒有悲傷的畫面。攝影師們不斷地拍攝那些競選人握手和微笑的照片—這些照片根本無法展示未來會掌管城市,州乃至整個美國聯邦政府的人的真實個性。
1) 觀察但不要交談:觀察者要不能被人發現
2) 閉上嘴巴
3) 保持安靜
4) (被觀察者的)表情和手勢泄漏情緒
5) 必然和偶然的瞬間:一名發言者面部表情和手部動作可能是偶然的,或者具有誤導性的。他們很可能並不能代表人物的個性或是傳達真實的信息,完全不能反映話題本身或是發言者的性格。這類令人誤解的照片無助於揭露真實狀態,只會扭曲新聞時事。
6) 小道具豐富畫面信息:如果某人手中拿著道具,讀者就會更快的了解這張照片的用意。
2. 拍攝議題本身
仍以政治方面的新聞舉例,大部分政治提案都能夠變成照片。如果市長說城市的教育很糟糕,必須要改進,攝影師就必須去尋找可以支持這一主張的證據。學校過於擁擠嗎?學生們在下課後不得不圍在走廊里卻無事可做嗎?在非裔美國學生和白人學生之間的種族沖突還存在嗎?一系列真是的照片能夠把政客的長篇大論變成看得見的提案。
但攝影師往往在拍攝政治人物的大頭照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對於深入挖掘能夠肯定或否定政客的政治主張的視覺化影像卻沒怎麼下功夫。
當拍攝競選,選舉或是其他一些競爭的場面時,攝影師和記者一樣有責任保持客觀。一個超級廣角鏡頭能夠讓一個小房子看起來很寬敞。強烈的燈光和濃重的陰影如同神秘的魔術,可以將溫和的演說家變成殘忍的煽動者。更糟糕的是,攝影師和記者一樣可以只報道一面之詞,出於有意或是無心地,完全忽略另一方面的事實。
3. 避免老套
不要拍那些政治家們希望能在第二天的報紙上看到的公關照片。重要的是,抓住公關照片以外的東西,從攝影的角度,避免那種簡單的有聞必錄的照片。
4. 深度報道
即使擁有最好的攝影技巧和對光線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攝影師仍舊很難讓讀者區分出一次討論增加稅收的城市議會和減少地區學校的會議的區別。這兩個會議的區別在於委員會成員們口中說了些什麼。攝影記者必須將發言者的語言翻譯成圖片來顯示議題。
II. 肖像
給一個科學家拍攝新聞肖像不能讓它看起來像一個鋼鐵工人。拍攝一個積極主動的人自然也和拍攝害羞內向的人物不一樣。想要讓肖像反映每一個人的故事,攝影記者都會用到擺拍和抓拍兩種方法。抓拍攝影可以在不必使用大量精心設置的布景或是燈光的情況下拍攝出真實可信的肖像照片。 這件事的關鍵在於了解拍攝對象,運用光線,然後等待那個時刻到來。
1. 讓你的拍攝對象放鬆
如果某人在相機面前感到不舒服的話,世界上最好的攝影技巧也無法拍出揭示他內心的肖像。攝影師們發明了很多不同的技巧來讓他們的拍攝對象感到放鬆。
1) 詳談:最成功的攝影記者會研究為什麼他們的拍攝對象會卷進新聞事件。在拍照的過程中,話題一般集中在拍攝對象與新聞故事的關系之上。當人們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了談話之中時,通常會忘記相機的存在,這讓攝影師能夠控制情況,適時地進行抓拍。最好的建議往往來自於拍攝對象。
2) 對視:很多攝影師不使用取景框來拍攝肖像,他們更願意看著液晶屏去構圖,以便保持與拍攝對象的視覺聯系
3) 讓人們放鬆:擺姿勢的秘訣在於要研究你要拍攝的人物,從你第一眼看到他們,開始布置燈光或是安排背景時,你就要觀察人物自然的身體語言。注意觀察他們用什麼樣的身體姿勢最舒服,從他們最自然地站立姿勢開始拍照。然後,如果他們身體姿態變僵硬了,雙手緊緊地貼在兩邊,臉部直直地沖著前方,你就可以提醒他們換一個剛才看到的姿勢。雖然是你在引導他們做動作,但你所建議的動作是自然的,並不是你想像出來的。
4) 讓拍攝對象厭倦:假如你有充分的時間,疲勞戰術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果你等待的時間夠長,拍攝對象多半會對擺姿勢感到疲憊不堪,這個時候你就能夠拍到他們無意中放鬆下來的肖像照片,這種照片會很自然。
5) 讓別人去與拍攝對象交談:由於同時調試相機和進行深度交談時比較困難的事,有些攝影師會在人物接受采訪的時候拍攝。如果隨行拍炒的沒有采訪記者,那就找個朋友跟你一同去。在談話的作用下,拍攝對象會逐漸鬆弛越來越有活力。
2. 用光線講故事
無論是柔和的側光還是從上方直射的垂直光,不同的光線賦予了圖片不同情緒。攝影師們所用的光線明亮,只有些許陰影,這種照片被稱作「高調」。當圖片需要更抑鬱的情緒效果時,攝影師們常常會在用光時給畫面留下大面積的陰影。
1) 理解燈光
為了給拍攝對象的臉部增加立體感可以安排人物的位置,讓主光直接落在他或她的一側臉上。和直接照射的正面光線不同,側光增加了肖像的立體感,另外側光還能夠強調臉部細節的質感,這種技巧特別適合勾畫人物臉部的輪廓線從而突出人物行性格。
另外一種方法是在相機的鏡頭附近設置放大的柔光箱來消除人物身上的陰影。這種沒有陰影的光源,常被稱作「蝴蝶」光,主要作用是消除臉部皺紋,給被攝對象人帶來一副青春面孔。
2)尋找光線
3. 構圖增強視覺效果
1)近景與全景
圖片最終的效果,取決於攝影師是湊近將模特的整張臉都填滿了畫面,還是站得靠後一些,拍攝他的全身照片。舉例來說,一副大特寫回拉緊人物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從而讓讀者對人物產生一種非同一般的親切感。由於身體語言和衣服有助於揭示模特的個性性格,攝影師們有時候必須退後一步將人物的全身都納入鏡頭之內。
2)避免使用紛雜的背景
紛雜繁亂的背景很容易將讀者的目光從照片中的人物身上轉移開來。背景影響了一張照片的「可讀性」, 可讀性要求拍攝對象不能湮沒在環境里的一堆細節之中。
3)用道具來講故事
通常人物手中的物體或是他或她穿著的支付都能對講故事有所幫助。這些道具增加了視覺信息同時幫助讀者看到拍攝對象面孔以外的東西。這些道具還能給讀者提示肖像的新聞要素,照片拍攝的地點以及圖中道具可以展示任務的職業,習慣和興趣。
4.揭示「人物的內心」
1)臉部:在一張照片中的所有元素里,臉部的重要性完全和它的自身的面積不成正比。攝影記者通常選擇在一張人們談話,大笑或是皺眉的時候拍攝的照片來配合新聞內容。當剛上任的市長對新聞工作有所擔心時,照片可能是他手扶自己愁眉不展的額頭的樣子。
2)眼睛:很多攝影師認為,當讀者和肖像中的人物發生目光接觸時,他們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參與其中。
3)身體語言:手部動作能夠無聲地講述人物故事。新聞攝影師拍攝演講的時候不等到演講人舉起手做動作的時候是不會按下快門的。當拍攝肖像的時候,注意人物擺弄頭發,碰觸下巴或是托著臉頰的動作。一個人咬指甲的動作代表他在這種情況下感到某種程度的緊張。
4. 預先構思好照片
當接到任務去拍攝人像時,很多攝影記者在還沒到達現場之前會對照片未來的樣子進行想像。即使你對照片已經有了初步的構想,一旦有了什麼新的,更好的想法,不必遲疑,立即拋棄舊的想法。要靈活機動。你事先構思的想法,位置,姿態可能很棒,但它應該在面對真實的被攝對象和拍攝現場時,為你打開嶄新的靈感之門。
5. 環境細節豐富圖片信息
面對一張攝影棚中的肖像照或是某個正在興致勃勃地談話的人的照片,讀者無法分別這究竟是銀行家還是搶劫犯。人們額頭的皺紋或是目光的方向對人物的過去,職業或是新聞價值幾乎沒有幫助。在環境肖像中,無論是選擇在家中,在辦公室或是在采訪現場拍照,地點都最好能體現報道的主題。
從技術上來說,環境肖像攝影和其他肖像的拍攝方法沒有什麼不同。攝影師使用普通的鏡頭,在必要的情況下也會使用廣角鏡頭。為了清晰地拍攝下環境背景,需要將景深設到最大。你可以通過縮小光圈來增加景深,而這需要用較慢的快門速度。使用三腳架會確保你能自如地使用長時間曝光—前提是人物能夠保持靜止不動。
6.群體肖像
1)展示所有的面孔:對一個正式的群體肖像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盡可能清晰地展示每一個人的臉。這個人物需要仔細計劃才能完成。安排人們肩挨肩地站好或許會管用,但人數稍稍一多,這個「人牆」就未免太長了。相反,安排人們站成幾排,一排排地前後站著會好些。
2)光線最好柔和:對於群體肖像來說,最有效果的方法是用柔和的光線,最大限度地減少陰影。

『貳』 新聞攝影在現代新聞報道的現狀

【內容提要】新聞攝影作為新聞與攝影相結合的產物,是新聞事件的現場紀實,是以附有文字說明的照片形式進行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的一個獨立兵種,它的表現形式是一幅幅帶框的照片。隨著新聞事業的縱深發展,新聞攝影活動已成為全球性的活動,增強報紙的「可視性」已為我國報界所重視,形象生動的新聞照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顯著的版面位置上。因此,提高對新聞攝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將新聞攝影納入新聞改革的軌道,讓圖片與文字並重,特別是要加強對新聞美學的研究,已成為繁榮和發展我國新聞事業的當務之急。 新聞攝影,是新聞與攝影相結合的產物,是新聞事件的現場紀實,是以附有文字說明的照片形式進行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的一個獨立兵種。它的表現形式是一幅幅帶框的照片,它與文字新聞相比,具有視覺可視性、現場可證性和典型概括性的特點;與電視新聞相比,更為簡煉,更具保存價值。在版面編排上,更易於突出主題、美化版面,增強視覺效果。 從「五四」運動到「七七」事變的十多年間,我國的新聞攝影事業隨著國內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新聞攝影界涌現出許多新的事物,如報紙攝影附刊、攝影團體與機構、攝影記者等。為推動新聞攝影業務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起了巨大的作用。以《良友》為代表的大型綜合性畫報,重視時事攝影,大量刊登社會、政治性照片,報道國內外的時事新聞。這個時期產生了許多反映自然災害、戰爭、勞動人民的苦難、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其他重大事件的照片。這些攝影作品記錄了我國新聞攝影工作者的業績,構成我國現代史的一面鏡子。人們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英勇不屈,在黑暗勢力重重壓迫下不斷奮斗、抗爭、前進的足跡。由於時代的局限,這個時期的新聞攝影也帶有某些消極甚至反動的成分,但主流是積極的。 新聞攝影在世界報紙上出現以後,開始並不為很多人重視。分析其原因,一則是初創階段,照相製版條件差,效果不甚理想;二則照片費用高。我國直到1920年才有新聞攝影畫刊出現(即《時報》),報紙從此開始有了形象宣傳觀念。但很長一段時間內,新聞照片的功能被定格在裝飾美化版面上,其作為一種獨立的新聞報道形式還不為人們所認識。 進入80年代,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報紙的編、排、印逐步由激光照排和膠印代替鉛排的鉛印,版面上的圖片效果大為改觀,數量亦相應有所增加。但獨立的新聞圖片較少,而配以文字報道的照片較多。正如中國日報總編輯馮錫良在《當今世界新聞攝影在報刊上的地位》中所說:現在國外把攝影新聞與文字新聞、廣告新聞並列為新聞學三大學科,由於電視的出現影響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國外報紙在採用圖片方面出現了一些新傾向,例如,新創辦的《今日美國》報,全部採用彩色版,照片不但數量多,而且篇幅大。《華盛頓郵報》執行主編霍·塞蒙斯預言:「這代表未來報紙的發展趨向……在攝影報道方法上,用5-6張有內在聯系的成組照片來說明一個事件發生的過程,配以簡練的文字說明,形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新聞報道,已為美國報紙普遍採用。」馮錫良認為:「我國新聞界應當重視和研究這些傾向,要預見到新聞圖片在報刊中會越來越重的位置。」 借鑒外國經驗,1981年《中國日報》英文版創刊,並大幅使用新聞照片,《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單獨成組刊登新聞圖片。一改報界過去那種把新聞攝影的表現形式作為版面文字報道的「配角」、「美化」的模式,深受讀者的贊嘆。但是,新聞攝影作為一種獨立的報道形式,人們剛剛開始認識,在報界中要完全接受仍需要一個過程、一定的時間。因而「重文輕圖」的現象常有發生。可貴的是,老一輩攝影工作者從來沒有放鬆過努力,多方宣傳新聞攝影的地位與作用,並從實踐上極力去表達新聞攝影的特點。做到「圖文並茂」、「圖文並重」。直到1990年亞運會期間,各家報紙都大量刊發了新聞圖片,而且質量好、尺寸大、編排新,圖片新聞得到了報界空前的重視。老攝影家蔣齊生提出了「文字與照片兩翼齊飛」、「圖文並重」的觀點,要求總編輯、攝影記者和編輯人員要努力改革單一的「文字頭腦」,增加「圖片頭腦」。從此,新聞照片的價值得到了張揚,並作為獨立的報道形式在版面上大量出現,一些重要的新聞照片不但佔在顯著的位置上,而且篇幅也放大了。 但是,與國外相比,我國報紙讓圖片擔任主角、上頭條、佔好位置仍不多見。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圖片觀念淡薄,對新聞圖片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認識不夠,新聞照片的價值只是體現在版面設計中,沒有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報道手段。因此,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們的報紙只刊登重大會議或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國事活動的照片,其他的新聞照片不但少用,而且圖幅小,僅作為版面的調劑或美化版面的工具,其新聞價值難以體現,新聞攝影的獨特功能也得不到充分發揮。二是過去受到「左」的思想干擾,新聞攝影的理論與實踐失去了自身的價值。無論是在「大躍進」年代,還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候,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原則都受到了嚴重的壓制和歪曲。報道出來的不是新聞的現場紀實,而是根據政治需要去導演、去擺布,從根本上動搖了新聞攝影的理論基礎,從實踐上歪曲了事件的本來面目。因此,無論是報界不是攝影界,新聞圖片也只能「順應」時代的需要,真實的新聞現場照片不用或少用,新聞也因內容空洞、題材重復、手法單一而使其失去了思想性和藝術性,能上好位置的圖片也就更少了。就是現在,圖片新聞的實力還是較弱的,版面上「文重圖輕」的狀況仍然存在。 新聞攝影是新聞報道的一種獨特形式,圖片配以文字說明能給讀者更直觀、更逼真、更形象的感覺,讓人一看便明了新聞事件的原意。我們的報紙應將新聞攝影納入新聞改革的軌道,讓圖片與文字並重。要達到「圖文並重」,首先要更新觀念,要從長期的「重文輕圖」中解脫出來,正確認識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與作用,自覺地將圖片新聞與文字新聞一樣同等對待,讓圖片與文字比翼雙飛。其次,要抓好新聞攝影隊伍的建設,在更新觀念、端正態度的基礎上,著重抓好素質和提高技術水平,拍出更多更好的新聞圖片來。攝影隊伍的素質,主要是指新聞記者的思想和拍攝作風。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必須把握時代的主流,歌頌什麼、批評什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必須十分明確,新聞敏感要強,要拍出具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瞬間;另外,記者的拍攝作風直接影響到照片的質量,新聞攝影的記實性是每一位新聞記者必須遵循的原則,不能弄虛作假,不搞擺拍,提倡抓拍,這就要求記者多作調查研究,深入新聞現場,善於觀察並及時捕捉住事件發展的典型瞬間;其三,必須寫好照片的文字說明。新聞攝影是新聞照片與文字說明的綜合體,即是通過攝影手段記錄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結合具有新聞信息的文字說明進行報道,兩者不可分割。對於新聞攝影來說,視覺的沖擊力來自照片,強烈的情感在於藉助文字說明。好的文字說明,除了主題鮮明、簡明扼要交待新聞事實外,要帶有文學色彩和情感交流,達到提高視覺、深化主題的效果。由於文字說明是依託圖片存在的,作者應根據圖片的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說明文體例(敘述式、評論式、對話或引語式、配詩說明、散文、通訊式),緊靠畫面,因情定體,甚至配以必要的一些背景材料以增加其報道的深度。第四,要有相應的版面表現形式。編輯人員要根據新聞照片的質量確定其相應的版面,以圖片為中心去安排版面,提高新聞照片的傳播效果。第五,必須加強對新聞美學的研究。新聞美學是新聞和美學的交融,加強對新聞美學的研究是尋找兩者最佳的結合點,把美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新聞報道中去,提高新聞報道的審美價值。過去和現在一些的新聞報道形式多是採用平鋪直敘方式,忽視了新聞美感的情感美、形式美和角度美發揮。 人們面對變幻紛紜的大千世界總是在心裡生長著一種願望、一種揣測和預想,用新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是一種新聞欲,即對未知世界的慾望,而用美學的目光來看,是一種由期待產生的審美情緒。在這種情緒中,社會時代的心理因素與民族傳統的因素及深層的人類共同心理因素相融決定了讀者接受新聞的程度,也是新聞價值實現的程度。所謂情感美,是通過新聞報道能引起讀者心靈的美感,產生心靈共鳴。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使新聞有價值,必須喚起讀者的情感,根據不同的國度、不同民俗、不同的時期去表現新聞的美的價值。如我國在「十年動亂」時期,物質生活非常貧乏,人們關心的熱點是副食品的供應,此類新聞總是讓讀者懷著濃厚的興趣閱讀,產生快感。而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物資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關心的不再是副食品供應了,而轉向了自身生活及環境的美化裝飾上。黨的十五大以來,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關注的焦點、最能喚起讀者情感的新聞轉為反腐敗、下崗再就業了。但對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都有不同的審美心理特徵,對同一則新聞,則有不同的情感。如我國在建國40周年之際,在北京舉行了全國勞動模範的表彰大會和經驗交流活動,我國讀者熱情關注,並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聞。但在西方國家,反映平淡,這是因為西方國家對「勞動模範」甚為生疏。所以,不同的國度、不同的信仰,會產生不同的新聞需求,對新聞美感的獲得就不同了。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作者,在於作者對美的發現和對美的感知,並從形象的官能直覺上升到心理感知和情理交融的徹悟。這樣,在面對人民的喜怒哀樂,面對社會的風雲變幻,面對自然的滄海桑田時,決不會無動於衷,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有意無意地擁抱生活,贊美人生,謳歌社會進步,把生活的真、善、美表現出來。美國著名肖像攝影家阿諾德·紐曼說得好:「拍照片,並不光是使用照相機,而是用我們的心靈和意念。這些照片不但表現了特定的被攝人物,同時也反映出我們自己的所思所想。每一個藝術家都應使自己成為他作品中內在的一個因素。如若不然,這件作品就會成為一張洗衣房的清單——沒有思想、沒有感情、沒有意義。」 形式美,是人們最普遍、最直接感受到的一種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種形式因素(如色彩、線條、形體、聲音)有規律的組合。一幅好的、高層次的作品都需要傾注作者的審美追求和加工潤色,從內容取捨、結構設置到造型形式都要創造出適合人們的欣賞習慣,滿足人們精神享受的形態。報道新聞事件,既要把事件的前因後果告訴讀者,又要讓人們領略美的享受,引起讀者心理共鳴,因而新聞語言必須是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切忌復雜虛構、花言巧語,要用質朴或鮮明的語言把新聞事實具體、逼真、傳神地呈現出來。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事物的美態要靠作者對「美」的把握,要通過對景物的形態、結構、動態、色彩、光調、空間及主陪體關系等外部特徵的審視,由表及裡發現有美學價值的題材和形式。要使作品激起讀者的情感,首先要使作者自己深受感動,這就要求作者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掌握審美規律,提高審美創造力。周恩來同志說過:「作品的產生,可以是偶然之得,但是這種偶然之得是建築在長期積累和修養基礎上的。」要提高自己的審美創造力,首先要深入生活,從現實生活中獲得創作激情,提高認識水平;同時要從政治、哲學、文化等藝術方面去吸取營養,這是攝影創作成功的內因。只有平時練就了這樣的功底,才能作出快速反應,抓住瞬息即逝的機遇。 新聞報道的角度,是新聞工作者對於新聞事實的觀察點,是反映客觀事物的切入口。用美的形式去反映具有美的內涵的新聞事實,從哪一個角度切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這便是新聞美感的角度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蘇軾這首詩可得到啟示,表明同一事物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反映。從美學的觀點看,美是一個流動范疇,是由無數固定范疇構成的流動范疇,因此,只要事物顯現的美的徵象是事物本質發生的,那麼,這點美便是值得捕捉並反映的。事物有多個角度,但並不是只有正面和最貼近本質的一面的反映才是最美的。美學講究含蓄、多層次、多角度,有一定的距離感,「見微知著」,「寓意深刻」是美學常用的手法。在新聞角度的選擇上,「新」、「奇」、「巧」為美學最佳角度。 隨著新聞事業的縱深發展,新聞攝影活動已成為全球性的活動,增強報紙的「可視性」已為我國報界所重視,形象生動的新聞照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顯著的版面位置上。每一位新聞工作者,應抓住機遇,為新聞攝影多作貢獻。

『叄』 新聞照片注意的有那些

新聞攝影在飛速發展的現代新聞事業中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的作用,新聞攝影集新聞性、思想性、真實性、時效性和形象性於一身,能將新聞主體的情感濃縮在畫面之中,給人以簡潔、震撼的效果,有「一圖勝千言」的作用。新聞攝影是以附有簡短文字說明的新聞照片形式同讀者見面的,它不同於電影和電視上的活動形象,而是以靜止的形象,即將新聞自身的形象瞬間定格在一幅畫面上。蔣齊生先生曾提出:新聞攝影應當「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必須深入生活,在嚴格遵守新聞攝影規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攝的新聞照片新聞性與藝術性並存,既有較強的新聞價值,又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新聞攝影要求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真善美的統一,要運用藝術手法、把握典型瞬間,讓形象「說話」。這樣才會有較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會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對新聞圖片的闡釋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這個闡釋表明,「新聞」與「信息」是圖片的「內核」,圖片只是承載「新聞」和「信息」的「外殼」。如果圖片里沒有「新聞含量」,僅剩圖片這種「外殼」,圖片也就失去了意義。

(1)視覺沖擊力定義

視覺沖擊力是指不需受眾想像,直接呈現在受眾眼前,並能在受眾腦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觀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聞圖片具有沖擊力的物理拍攝方法

對景物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強調,使之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所做的只是離被攝物體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視覺沖擊力效果。另外,拍攝點的選取也要不落俗套,攝影語言要簡潔明了。

(1)善於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間

新聞攝影主要是以瞬間形象來揭示新聞事實、傳播新聞信息的。新聞照片所濃縮的信息越多,新聞價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蘭,當一次車禍發生時,德新社和美聯社的兩名攝影記者都在場。德新社記者拍攝了一輛汽車撞到牆上,穿樓而出的瞬間。美聯社記者拍攝的則是這輛汽車穿出樓後與迎面開來的一輛汽車相撞的瞬間。結果,多數報紙採用了美聯社的照片。因為美聯社記者的照片不僅反映了汽車撞牆穿樓而出的情節,還交代了穿樓而出後與另一車輛相撞的結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兩個方面:一是事實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聞攝影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新聞照片似乎並沒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樣倍受讀者青睞。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新聞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許多新聞照片盡管事實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樣受人歡迎。

『肆』 企業新聞照片的拍攝技巧分析論文

企業新聞照片的拍攝技巧分析論文

一、企業新聞照片對企業的重要作用

1.企業新聞照片是加強企業內部宣傳的一個重要手段。企業宣傳工作是向企業員工傳播企業文化,讓更多企業內部的員工能夠充分了解企業的文化,讓員工擁有歸屬感。利用新聞照片來展現企業的生產經營、文體活動和技能比賽等內容,較單純使用文字報道更能產生視覺沖擊。因為照片可更加直觀地反映大量信息、更加真實,同時也能讓不同的員工產生出不同的想像。所以,新聞照片是企業宣傳工作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

2.新聞照片是記錄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料。企業新聞照片可以記錄生產和公關的狀況,是企業發展歷程的重要史料。通過這些照片能夠更加生動形象保存下企業發展歷程,也能為企業重大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信息。

3.新聞照片是對職工進行教育的有效形式。通過一幅幅照片的展示既豐富了企業文化氛圍,又讓員工們了解自己的生產生活,鼓勵他們積極生產,熱愛生活,同時對優秀人物以及產品的展示也能讓職工在瀏覽後受到深刻地教育,從而嚴把質量關,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對職工以及企業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拍攝好企業的新聞照片應該按照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拍攝企業新聞照片要計劃和有組織。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拍攝才能把客觀事實更好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突出主題,吸引讀者和引導輿論,以此產生一種良好的宣傳效應。在拍攝之前,首先要找到企業新聞點,了解企業員工當前所關注的內容,結合企業新聞點,明確企業新聞照片的主題。其次,分析與研究,在明確拍攝主題後,應該深入分析企業新聞素材,明白拍什麼和怎樣拍,在拍攝中要注意哪些細節,以此明確拍攝切入點。特別是對一些重大會議或者重大活動企業新聞照片的拍攝,事先要進行踩點,並收集相關的資料,預想拍攝的角度以及內容等,做好相應的准備工作。企業新聞照片和其他新聞照片最大區別在於,其帶有大量使讀者一眼就能看能懂的信息,這些信息一般是指事件、時間、結果、地點、原因以及人物等,即新聞的六要素,比如在拍攝大型活動或者會議照片的時候,攝影記者均會聚焦於主席台前來進行取景,以此直接拍到活動會標或者相關的出席人員,通過這兩點就可將新聞的要素反映出來。因此,在企業新聞現場取景時,攝影人員應該考慮到如何在有限框架內,獲取最為豐富的相關信息。

2.注重真情實感的表現。企業新聞照片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貴在真實,不僅要求其所報道的企業新聞事實的准確和真實,同時還要求其所表現出來的企業新聞形象必須逼真可信。不管一幅企業新聞照片的內容是多麼重要,若其形象失真,也會失去生命力與感染力。

何謂照片形象表現力,即形象表現企業新聞主體的一種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可否將企業新聞景物的真實性鮮明反映出來的一種能力。比如在室內拍攝,若只用閃光燈簡單正面一閃,那麼其結果為主體照亮,而周圍一篇漆黑,嚴重破壞了現場真實光線的氣氛,因此為了將室內環境氣氛真實地表現出來,在進行室內拍攝時,最好利用現場的自然光來進行拍攝。

要想確保其形象的真實,不僅僅只是依賴於攝影技術,關鍵還在於對企業新聞形象的調查與研究。由於企業新聞攝影基本特點是新聞現場形象紀實,因此,在拍攝時,不僅要重視調查研究企業新聞的事實,同時應該注重調查研究企業新聞的形象,在確保其報道事實真實的同時,還要確保其表現形象上的真實。在拍攝過程中,攝影人員應該深入現場,反復仔細觀察與研究要拍攝的新聞場景以及新聞人物,及時了解和掌握該活動的變化規律,這樣才可做到去偽存真和去粗取精,選擇最富有本質特徵的典型瞬間形象來加以表現。其中在拍攝人物的時候,應該將人物在特定企業新聞場合中所表現的真實情感呈現出來,而在拍攝物時,盡量將企業新聞場景中真實的環境氣氛表現出來。一般情況下,在拍攝時,應該以主體人物眼睛作為聚焦點,要注意正面反映人物活動與場景,不可從背面拍攝人物,以免導致焦點的丟失,善於捕捉最能反映事件真實性的各種場面,盡量拍全主要的人物以及物件,以免在視覺上造成一種殘缺感,對廣角取景進行合理地應用,在視覺上給人沖擊,以免照片平淡無味。通過真情實感所拍攝出來的照片,讓企業員工更能體現到企業的企業文化的真實,讓他們感到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企業,並非一個弄虛作假的企業。

3.從動態中來進行拍攝。企業新聞照片應盡量在企業新聞對象自然活動的狀態來進行拍攝,這樣才可將照片拍活,使其更加具有生動感。在當前的攝影中,越來越強調抓拍,抓拍不僅能夠將照片拍得更加真實自然和生動感人,同時還便於將現場的氣氛與人物情感真實地表現出來,這種拍攝方式是一種動態的拍攝方式,滿足企業新聞攝影的一般規律。在拍攝企業新聞照片時,如何進行抓拍,筆者認為必須要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其主要如下:

第一,在拍攝之前,必須對拍攝場景以及事件進行了解,這樣才可將最具表現力的瞬間形象抓住,根據企業新聞報道的需求,有選擇性地抓拍。

第二,要具備強烈的企業新聞敏感度,這樣才有可能在企業新聞現場做出正確且迅速的判斷,及時抓拍真實動人的這些瞬間形象。企業新聞敏感不僅取決於攝影人員的政治思想素質,同時還取決於其企業新聞業務素質等。由於行業與企業性質的不同,使得攝影人員對於企業新聞事實的取捨也均會有所不同,而這也使得其企業新聞敏感不相一致。抓拍照片可以是反映事物本質的真實形象,同時也可是反映生活中一些假象,其抓拍的關鍵就在於拍攝者自身的立場、思想方式以及觀點等。此外,攝影記者自身的新聞敏感度還和其所掌握的業務知識以及能力相關,在拍攝照片之前,首先必須要明白何謂企業新聞,如何抓住企業新聞以及如何形象地將企業新聞表現出來等等,通過形象的'照片來報道其新聞。

第三,熟練掌握攝影的基本功能,這樣才可在不同特定的企業新聞現場來進行抓拍,而這也比"藝術加工"要難得多。如在企業新聞攝影過程中,應該結合企業目前的中心工作以及其實際工作情況,拍出准確、新穎且具有特點的企業新聞圖片,並且還應該追蹤敏感和熱點的企業新聞,這樣才能使其拍攝的企業新聞照片更加吸引人。

在實際拍攝過程中,為了企業新聞照片整體效果以及其事後所產生的影響,往往在拍攝的時候,需要進行一些調整或者引導,比如被攝主體原有的位置不便於其拍攝或者現場物品擺放比較凌亂時,攝影人員可實時引導或者提醒。同時在拍攝過程中,由於光線或者視角等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造成一些企業新聞照片不如人意時,可實施相應的後期處理,其採用的方法主要為裁剪與色階的調整。此外,企業新聞照片還應該配備相應的文字說明,文字說明,可有效彌補畫面對於揭示企業新聞事實的不足和欠缺,便於引導企業內部員工進行閱讀,從而達到其企業新聞照片報道的目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新聞照片既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宣傳手段,又是激勵員工為企業發展獻身的動力。因此,在拍攝企業新聞照片的時候,必須要掌握新聞攝影的基本特性,即形象性、新聞性以及真實性等,從而提高新聞照片的生動感、新鮮感與真實感,吸引更多的讀者,這不僅僅是提高企業新聞照片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目前企業新聞攝影發展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

『伍』 新聞攝影的定義、特性與優勢

大家好,下面我為大家介紹新聞攝影的定義、特性與優勢,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新聞攝影定義

1、新聞攝影概念

廣義,泛指一切用攝影手段報道新聞的活動。(News Photography)

狹義,則專指以相機為工具,以攝影圖片為手段,以印刷品為媒介的新聞攝影報道活動。

(Press Photography Reportage Photography)

傳播學概念:photojournalism,圖文結合的信息傳播方式

2、“圖文結合的信息傳播方式”涵義理解

1)圖文結合是圖片和文字的有機完美結合。

2)圖文結合是一種平等結合。

3)圖文結合豐富了人類視覺傳播的內容,擴大了新聞信息傳播的范圍,增強傳播效果。

4)圖文結合增強了新聞的可信性。

5)圖文結合最終體現在書刊報版面上的結合

3、新聞攝影定義:

新聞攝影,是以攝影技術為手段,對正在發生的、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事實,通過現場選擇抓拍的手段、攝影特定的瞬間形象,並結合必要的文字因素來進行新聞報道的一種形式。

4、新聞攝影也有以新聞規律作為基本指導原則的具體規定與限制,這體現在:

1)必須以真人真事為拍攝對象。

2)必須拍攝具有報道價值的事物。

3)必須充分尊重被攝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

4)必須抓取特定瞬間形象。

5)必須含有必要的文字因素。

5、新聞攝影定義的內涵

1)新聞攝影是一種視覺新聞

2)新聞攝影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其現場紀實性

• 藝術攝影強調的是創造性地運用攝影手段來達到一種藝術表現的目的,創造性地應用攝影語言來表達一種審美情緒、審美感受,攝影藝術家強調地乃是主觀性的表達。

• 新聞攝影記者只能充分利用形象進行真實、細致的描繪,才能真正實現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可信性,從而達到准確地傳遞新聞信息的目的。

3)新聞攝影活動的目的是傳遞新聞信息

評價判斷新聞攝影優劣的標準是其傳遞新聞信息量的多少及其傳播效果。

4)新聞攝影的拍攝對象是新聞形象,不是藝術典型

5)文字說明是新聞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新聞攝影的特性

1、新聞攝影的基本特性

1)新聞性

a. 新聞價值是新聞攝影的第一價值取向,新聞攝影報道應當最大限度地追求新聞攝影報道的信息含量。新聞攝影圖片所表現的重點應是新聞信息量;新聞攝影圖片的文字說明則用於交代圖片本身無法交代的新聞要素,增加圖片傳遞的信息量,增強圖片傳遞信息的效果。

b.對於新聞性的把握:

• 重視重大題材的新聞攝影報道

• 多拍獨家新聞

• 敢於攻難度大的題材

• 注重報道的實效性

2)真實性

a.真實是新聞的生命。

b.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基本要求:

• 應做到事實真實

• 應做到總體的真實

• 應盡可能抓取典型人物在典型環境中自然流露出的典型瞬間形象,從而保證新聞形象的自然和真實

• 新聞攝影的標題和文字說明的寫作要做到以事實為依據

c.新聞攝影報道失實的原因:

• 將新聞與宣傳混為一談

• 工作作風不踏實,采訪不深入,想當然賦予新聞圖片以意義和內涵

• 將新聞攝影和藝術創作混為一談

• 道德品質問題

• 政治原因

• 惡作劇

新聞與宣傳應有以下幾個不同之處:

• 新聞重在報道事實,傳遞信息.而宣傳在於讓人們相信某種觀念,二者目的不同;

• 新聞不能重復,而宣傳則可以不斷重復;

• 宣傳具有強制性,新聞不具有強制性,只在於告訴讀者真實的信息。

• 新聞有真實和失實的根本原則問題,而宣傳則只有可信與不可信的差別;

• 宣傳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而新聞報道則應客觀、公正;

• 宣傳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新聞報道必須尊重事實。

3)形象性

a.新聞攝影形象性的重要內涵之一,是指新聞照片要用形象說話,即用視覺形象去表現新聞事件的情節、主要內容和新聞的意義,新聞信息量應蘊涵於新聞形象之中。

b.形象的選擇和抓取應注意典型性,表現典型環境、典型狀態下的典型瞬間

c.抓拍的新聞形象應有形象沖擊力,即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震撼人心的效果

d.無法用攝影圖像來表現時,應採用文字進行報道,或用文字來補充圖像的不足之處及無能為力之處。

三、新聞攝影的優勢

1、比較對象

與文字語言的比較

與新聞電視和新聞紀錄電影的比較

2、具有的優勢

1)視覺直觀性

攝影圖片所具有的能滿足人們先睹為快、一睹為快的心理的獨特優勢,是任何生動優美的文字和語言都難以比擬的,它突破語言障礙和文化程度限制,擴大受眾范圍

2)現場可證性

• 遵循現場規律,深入現場選擇

• 拍攝時受到現場規定性的嚴格制約,如角度、位置、光線、拍攝時機的選擇等都是具體的,無法打破的。

• 優秀的新聞圖片都具有強烈的現場性,能給人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經其事、如臨其境、如感其情的全方位的情感體驗

3)瞬間永久性

瞬間記錄的方法,將流動的時間和立體空間轉化為靜態的、平面的圖片,與電影和電視的連續性情節相比,新聞照片更簡練、突出,更容易讓人記住,而且畫面一經凝滯就成為永恆。

三、新聞攝影的不足

1)新聞攝影不具有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功能,在深度報道上比文字報道要遜色

2)瞬間性的特點,使得它不適合用來表現過程,人們只好藉助於想像來獲取瞬間前後的情節。

『陸』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篇1

新聞攝影的准備工作

如今,新聞攝影從業者普遍使用數碼單反相機進行拍照。在新聞攝影實戰中,不同焦段的鏡頭、外置閃光燈、備用存儲卡、備用電池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攝影采訪中,我一般配備三支鏡頭,它們的焦段分別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據不同的拍攝素材選取相應的鏡頭。

在無目的采訪時,我大多隻攜帶一支17-35mm的鏡頭。采訪中,攝影記者很多時候不僅要承擔攝影的任務,還要負責文字記錄。因此,錄音筆、筆記本,以及無線網卡等也是我們需要常備的設備。

如果拍攝的場景選在音樂廳、體育場,或者大型會場,還需配備獨腳架等裝備,以便在燈光較暗或者不允許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任務。

在接到采訪任務後,我們要爭取提前到達采訪區域,全面了解采訪區域的環境設施和光照條件,並且最好能夠拿到此次會議或活動的議程,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准備之仗。

如何利用好現場光

在新聞采訪和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要熟悉各種題材的常規表現方法,充分了解各類活動的議程,觀察現場的地形,以便選取最佳的拍攝角度。

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室外光對活動現場的影響,室內燈光照度是否合適,如何設置閃光燈等問題。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分別在不同設置模式下進行拍攝,以保萬無一失;在室外拍攝中,要考慮到陽光對拍攝的影響,必要時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通常情況下,公司會議和大型活動都是在弱光的氛圍中進行,這就給我們的攝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藉助現場光攝影的情況有以下三種:一、新聞現場不允許使用閃光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適當調高相機的感光度,增加快門速度,保證拍攝的成像質量;二、拍攝的場面太大或被攝主體遠離拍攝地點;三、攝影記者要在畫面中突出現場氣氛。

利用現場光進行攝影時,我們應盡量選擇大口徑的鏡頭,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鏡頭。這類鏡頭光圈較大,可以確保一定的快門速度,因此成像質量會比較好。一般來說,我們大多採用手執相機的方式進行室內拍攝,這就要求快門速度不低於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應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如何使用好閃光燈

我們這里所說的閃光燈是指外置閃光燈,其閃光頭可以隨意調整角度。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閃光燈直打被攝主體容易造成曝光過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把閃光頭調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過反光板和天花板進行反射。這樣操作可以消除被攝主體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響;如果會議現場空間狹小,被攝主體距鏡頭相對較近,可以將閃光燈調整到90度,通過天花板和周圍的牆壁反光,打亮被攝的主體。

在日常的新聞攝影實戰中,我們可以多嘗試不同的閃光方式,不斷積累閃光燈的使用經驗。在拍攝領導人講話,或者轉瞬即逝場景的時候,我建議大家把閃光燈調整到TTL自動模式上,這樣可以為我們節省不少的時間,拍攝的成功率較高,保險系數更大。

如何拍攝領導講話和會場全景拍攝

領導講話、演講等場景之前,要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告訴他們在講話中可以適當保持微笑,調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攝影記者准備拍照時,盡量給予一定程度的配合。

攝影記者在准備拍照前,也可以給領導一個手勢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攝時機進行連拍與抓拍。在會議拍攝中,要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密切關注演講者的動向。發現演講者漸入佳境進行脫稿講話時,要立即上前進行連拍,將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勢收入鏡頭中。

需要注意的是,會議現場的麥克、水瓶等物品可能會對被攝主體造成遮擋,破壞構圖。我們在會議攝影中要注意尋找最佳的角度,盡可能避開遮擋物。

會議現場拍攝難度確實很大。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場光和閃光燈。在拍攝動輒數百人參加的大型會議時,我們要在構圖中全盤考慮觀眾、主席台領導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這個時候要巧用閃光燈。

我自己摸索出一個竅門:將外置閃光燈向上略微調整一個角度,這個時候,閃光燈輸出的是最大的閃光量,保證距離較遠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離鏡頭較近的物體也不會造成曝光過度。在會場現場光足夠的情況下,則可以關閉閃光燈,選擇較大的光圈和快門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門限度),並以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為標准進行平均測光。

如何挑選新聞照片

新聞照片的發稿形式主要包括單幅照片、組照和專題攝影。

單幅照片是攝影記者平時工作中最常用的發稿形式。單幅圖片拍攝的基本要求是:表現有形象價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間,注意細節、人物情感及體態語言。

組照可以是對同一新聞現場不同側面的描述與表現,也可以是同一主題下的不同場景的組合。組照多用於多側面、多角度地表現新聞事件,深化主題。我每年都會參與全國兩會的新聞攝影報道。兩會結束後,我會把會議現場,代表討論的現場,以及代表和委員考察、交流、撰寫議案等場面的照片挑選出來,形成組照,進行刊發。

專題攝影是指通過多張照片,多個角度反映一個新聞主題。每張照片講述一個故事或一個情節,要有開頭照片、高潮照片及結尾照片,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故事。專題攝影要注意大場景、中景、特寫等不同景別的採用,以及橫豎版照片的配搭,時間跨度較大,淡化時效性。

我們最終選擇發布的照片要具備以下要素:一、被攝人物的動作、表情自然;二、最能代表新聞事件本質的瞬間;三、兼具特寫與大場面;四、圖片構圖合理且具觀賞性;五、圖片動感較強;六、抓拍得到的圖片。

新聞攝影應把視覺沖擊力放在首位

「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歷來被認為是新聞攝影的兩大要素。

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主要是指新聞照片的視覺沖擊力或稱之為視覺吸引力。長期以來,許多新聞攝影的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都認為在這兩大要素中,新聞價值是首位的,因為新聞攝影是屬於新聞范疇而不是屬於藝術范疇。

然而,在近幾年的新聞攝影教學中,多次讓同學們在任何報紙或指定報紙上選擇自己最喜歡的10幅新聞照片,發現同學們選擇的標准首先是照片本身的畫面效果,照片的新聞價值是處於第二位的'。

當和同學們探討為什麼不是首先考慮新聞照片的新聞價值時,許多同學說,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新聞,往往從報紙的文字報道或電視、廣播上已經獲悉,因而看照片時就更傾向於關注畫面效果了。

重新審視我國長期以來的新聞攝影實踐與讀者對報紙上新聞攝影的評價,把照片的視覺沖擊力要素放在首位,應當更有利於改進我們的新聞攝影報道,更有利於新聞攝影報道的創新,也更切合讀者對新聞攝影的需求。

一、重視讀者視覺感受的選擇 新聞宣傳要「貼近群眾」,研究讀者的視覺感受與選擇的特點,對改進新聞攝影報道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新聞攝影屬於視覺新聞,它向大眾傳播新聞信息主要是通過視覺形象。圖片的標題與文字說明相對處於從屬地位。讀者選擇新聞攝影報道時,首先也是選擇圖片的形象。

因為人們接受新聞攝影是從接受圖片形象開始的,進而才會去閱讀其文字說明。

一幅新聞照片如果本身沒有視覺吸引力,則很少會有讀者繼續去看其文字說明了。當然,猶如對任何事物的判斷有多面性,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聞照片則必須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或吸引力。

人的視覺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視覺形式,具有強烈的選擇性。人們常說的「視而不見」一詞,就說明納入視覺范圍的東西仍可「不見」,「沒看到」,這就是視覺的選擇性。

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對象,也就是對它有較強刺激力、沖擊力的對象。從新聞攝影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對象會對讀者的視覺產生較強的刺激、具有沖擊力或吸引力呢?

心理學家早就指出,視覺最不喜歡的東西,是那些靜止不變的或者是那些不斷重復的形象。所謂「熟視無睹」也就是這個道理。只有當視覺面對一個陌生的對象時,才會「睜大自己的眼睛」。

人的視覺具有求新納異的傾向,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者如想使自己拍攝的照片具有吸引力,就不能滿足於拍攝人們普遍看得見的內容與形式,而應著力於把人們普遍「看不見」的內容與形式

變成「看得見」的攝影報道。 內容與形式均是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毫無疑問是最受讀者歡迎的;僅僅「形式」(即照片的畫面效果)是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也會吸引讀者的眼球;而僅僅是「內容」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則是第三等的,因其照片本身的畫面效果對讀者來說「熟視無睹」。新聞攝影者應想方設法拍出讓讀者有「第一次看到」而產生新鮮的感覺。

二、強化求新思維在新聞攝影中的運用 求新思維具有鮮明的喜新品質。它的思維指向是活躍的、積極的、向上的。

朝向那些過去沒有發生過的、沒有見到過的、沒有報道過的對象。這種思維符合報刊屬性。報刊的存在是為了報道新聞,一切著眼於一個「新」字。

新聞攝影的求新思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求內容之新;二是求形式之新。

內容的求新,要求新聞攝影去尋找、發現值得報道的對象。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先生在「影響新聞發現力諸要素的分析」一文中,對此提出了六個主攻方向:一是善於發現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還沒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傳播的、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二是善於發現或者澄清社會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實真相。三是善於發現或者提煉出有助於解決當前各種困難和社會矛盾的新鮮經驗。四是善於發現和捕捉能給人以啟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開放大潮中人們觀念上的新變化。五是善於發現和表現最能體現時代精神、對人們有較大激勵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六是善於發現能夠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新的苗頭、新的動向,准確地預測和描繪事物發展的趨勢。

三、注重典型瞬間的抓取 現代社會已進入了讀圖時代。人們獲取形象新聞並非只有新聞攝影一種媒介。相對於電視新聞,從傳播新聞的角度,新聞攝影總體處於弱勢地位。

前者是「動」的,後者是「靜」的,前者是有聲的,後者是無聲的;前者可在新聞正在發生時同步傳送報道,後者總會有一定的滯後才能與讀者見面。面對這種弱勢,新聞攝影還有沒有優勢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聞攝影的優勢在於對新聞對象的典型瞬間的抓取,在於對新聞瞬間精華的定格,以使讀者可以細細品味。

新聞攝影要想在與電視新聞的競爭中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就應揚長避短,注重典型瞬間的抓取。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篇2

一、新聞圖片定義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對新聞圖片的闡釋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這個闡釋表明,「新聞」與「信息」是圖片的「內核」,圖片只是承載「新聞」和「信息」的「外殼」。如果圖片里沒有「新聞含量」,僅剩圖片這種「外殼」,圖片也就失去了意義。

(1)視覺沖擊力定義

視覺沖擊力是指不需受眾想像,直接呈現在受眾眼前,並能在受眾腦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觀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聞圖片具有沖擊力的物理拍攝方法

對景物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強調,使之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所做的只是離被攝物體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視覺沖擊力效果。另外,拍攝點的選取也要不落俗套,攝影語言要簡潔明了。

二、使新聞圖片具有畫面沖擊力的方法

(1)善於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間

新聞攝影主要是以瞬間形象來揭示新聞事實、傳播新聞信息的。新聞照片所濃縮的信息越多,新聞價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蘭,當一次車禍發生時,德新社和美聯社的兩名攝影記者都在場。德新社記者拍攝了一輛汽車撞到牆上,穿樓而出的瞬間。美聯社記者拍攝的則是這輛汽車穿出樓後與迎面開來的一輛汽車相撞的瞬間。結果,多數報紙採用了美聯社的照片。因為美聯社記者的照片不僅反映了汽車撞牆穿樓而出的情節,還交代了穿樓而出後與另一車輛相撞的結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兩個方面:一是事實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聞攝影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新聞照片似乎並沒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樣倍受讀者青睞。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新聞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許多新聞照片盡管事實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樣受人歡迎。

《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系列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幅照片與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師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實信息含量顯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師生》中,鄉野背景、大碾盤、穿中式制服的鄉村教師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濃縮了貧困山區兒童學習的種種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卻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麗與貧困山區險惡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著天真、純朴、執著和希望,像探照燈一樣逼視著受眾的良知和靈魂,強烈沖擊著受眾的心靈,讓你無法逃避。正因為如此,作者和讀者都已經習慣把這幅照片作為整個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國希望工程的組織者也把這幅照片作為活動宣傳的標識。

(2)善於捕捉象徵性瞬間

它是一種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見長的瞬間,其畫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種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著某種畫外之間的內涵,更多地滲透著攝影記者的主觀認識和思想情感。這種瞬間形象每每不把傳遞的信息直觀地、清楚地表現在畫面上,而是在較大程度上依靠調動讀者的「再創造」、引起受眾深層次的思索補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聞價值更高,視覺沖擊力更強,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徵性瞬間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徵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現出來,讓人窺一斑而知全豹,因而,為記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拍攝出富有新意的畫面,提供了廣泛而自由的空間。

世界著名的新聞照片《博帕爾的災難》([印]帕布勞·巴塞洛繆攝)和《烏干達乾旱的惡果》([美]邁克·韋爾斯攝)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幅報道災難新聞的照片都沒有正面地詳細地描述災難,只是選取災難中最有象徵性的一角來展示災難,新穎獨到,獲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前者選擇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間,突出地表現了受害兒童那雙圓睜著受到致命傷害的眼睛,象徵著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動的嘴唇似乎還殘留著他臨終時的呻吟與控訴。後者的畫面是白皙寬厚的手掌與一隻類似雞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寫鏡頭,用乾枯瘦小的手掌來象徵烏干達乾旱的惡果。

(3)善於捕捉幽默瞬間

在大多數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間。這是一種表面上似乎與事件的意義,本質無關或關系不大,但實際上是從另一角度、側面反映事件意義、本質,又能啟人心智、令人輕松愉快的瞬間。捕捉這一瞬間需要攝影記者必須具備幽默思維,幽默思維能夠使人們扯斷事物之間習以為常的聯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世界。幽默瞬間畫面常常賦予形象以神奇、新穎的意義,采攝這一瞬間是新聞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視覺感受的主要途徑。

1987年12月7日,美蘇關於裁減中程戰略核導彈的談判歷時七年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簽署了中導協議。美攝影記者蒂姆·克拉里在這一非常程式化和嚴肅的新聞事件中,采攝到了一個幽默瞬間——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在簽署協議交換文本後,將要握手祝賀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間。在拍攝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爾巴喬夫宛如商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終於達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視覺上盡管沒有太強的沖擊力,但卻沖擊了人們的思想。

(4)善於采攝新穎瞬間

即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由於記者特殊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所采攝到的新聞事件讓人耳目一新、與眾不同的瞬間形象。這種瞬間以畫面的新穎、獨特見長。

新聞攝影所面臨的題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種程式化、很少變化的題材,如體育比賽中的獲獎,每年的人代會等等。捕捉新穎瞬間是讓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勝人一籌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會,主席台都是一樣的布置,在這種情況下,攝影記者似乎很難拍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時,一位攝影記者把照相機綁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這樣,拍攝點就向前移動了幾十厘米,拍攝角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因而,他拍出來的會議照片使讀者覺得新鮮。

胡越拍攝的《新記錄誕生》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以2.38米的成績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記錄,在全場觀眾的熱烈歡呼中,朱建華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此時許多攝影記者紛紛湧上前,追隨拍攝,胡越則冷靜地站在看台上,拍攝了《新記錄誕生》這幅獨具一格的新聞照片——後面是熱情激揚的觀眾和體育記者,前面是朱建華向觀眾歡呼致意——畫面新穎,讓人耳目一新。

(5)拍攝出獨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聞照片常常是新聞現場的獨家照片,必須做好充分的采攝准備,除了必要的采訪准備和技術准備外,更重要的是對新聞現場的情況要仔細觀察,做到心中有數。

中國青年報記者劉占坤拍攝的獨家新聞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照片內容是當薩馬蘭奇宣布2000年奧運會主辦地為悉尼時,在北京電視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現場人們或驚異、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異的一瞬。這是一張獨家照片,其拍攝成功,無疑得益於記者事先的現場觀察。在當時的拍攝現場,只有北京電視台的記者可以在會場正面攝像,所有的記者被安排到二樓,只能看到直播大廳眾人的背影。劉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從哪個門沖到會場正面的距離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當牽動億萬人心的一刻來到時,他悄悄迅速地沖下樓,靈活地躥到會場正面,非常冷靜地拍下了這稍縱即逝的一瞬。

(6)仔細觀察人物動作

表情、動作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的關鍵所在。新聞攝影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須通過人的動作,動作是新聞攝影用以「說話」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徵,即活動形象,或者是群體活動中的某種情節形象。在新聞攝影中用動作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必須與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即通過人物在動作中富有特徵的表情和姿態顯現的情緒,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現出來。

(7)適當運用擺拍

對於擺拍現象,中國日報社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委員王文瀾曾稱:「在中國新聞攝影界,抓拍、擺拍的爭論是在『文革』結束,因為那時候對拍攝方法的區別來自於『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虛作假,持續地引起了很長時間的爭論。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從荷賽的照片來看,有很多都是經過擺拍、設計、策劃,比如像科技類二等獎的面膜,但是沒有絲毫影響照片的真實性和新聞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讀性,反而通過畫面的設計,提高了沖擊力。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拍攝,抓拍、擺拍,你要達到畫面的效果,應該是你成敗的惟一標准。」

三、尊重新聞攝影規律,充分發揮新聞攝影的特點

新聞攝影報道的策劃必須能夠充分發揮攝影的長處:即視覺沖擊力。考慮策劃題材的原則是要具備鏡頭感。所謂鏡頭感有三個衡量標准:一是新聞主體能夠被畫面展現,特別是人物的內心世界;二是新聞背景及其環境能夠被畫面展現;三是新聞場面具備較強的沖擊力,即是否可以通過新聞性和畫面構圖共同形成使人共鳴的高潮。

新聞圖片沖擊力與圖片大小無關

目前,報紙中出現一種虛「大」現象。即報紙版面,無圖不活,但新聞圖片編發的「大」與「小」,應有一個「度」。把握這個「度」的命運的尺子,只能是「新聞含量」的「大」與「小」。然而,在某些編輯記者(包括少數總編輯在內)眼裡,認為把圖片發得越「大」,視覺效果越好,沖擊力越強。

於是,圖片編發的貪「大」之風似有加劇之勢。長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讀者貶為又臭又長的「懶婆娘的裹腳」,同樣,沒有「新聞含量」的大而空的圖片,就是一種「泡沫」。這種新聞圖片雖然看起來篇幅很「大」,但由於內容平淡,無味,蒼白,空洞,不僅沒有絲毫的沖擊力,只能擠占、浪費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篇3

一、會前的准備

首先需與客戶溝通了解清楚會議拍攝的目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會議新聞拍攝,既要考慮到會場等大場景的拍攝,又要考慮到領導講話等特寫畫面的拍攝,特別是重要的會議,拍攝者不可能靠領導太近,所以鏡頭的准備,必須考慮到廣角端足夠的廣,遠攝端能滿足特寫拍攝的要求。

在會議開始之前首先向會務組索要一分會議議程表,最好能提前一天到達拍攝現場,實地考察會場的大小、燈光情況、主賓位置、自己的機位等。服裝也要准備,國際會議務必穿西服系領帶,國內大中型會議基本上也應如此。應向主辦單位領取一份胸卡,出入方便。

二、會前拍攝

一般的會議半天就結束了,比較簡單。一些大型的會議可能分主會場、分會場,時間短則幾小時,長則幾天,議程多,會議當中,開幕式、閉幕式,以及一些有主要領導和重要人物參加的會議活動肯定是拍攝的重點。拍攝者事先應該對這些情況瞭然於胸,明確拍攝要求和重點。會議當天應當提前到場,把各種器材布置妥當。開會前可以拍攝一些會議背景材料,例如所拍攝的會場外面的布置、拍攝橫幅等宣傳標語,這樣可以讓觀眾一下子就知道會議的主要內容。

正式拍攝從簽到處開始,重要來賓簽到的鏡頭應該拍攝下來。重要來賓簽到時,工作人員會給他們佩戴胸花,因此很容易識別誰是貴賓。主要來賓在會議開始前先要在貴賓室休息,要拍下主賓之間握手、交談的鏡頭;

三、會議拍攝

在拍攝會場的時候,時機最好是在會議進行一會兒以後再拍攝,或者在領導講話一會兒以後進行拍攝。這樣可以避免主席台前有許多拍攝者的身影,影響畫面的整潔和美觀。還有就是盡量能找一個高點拍攝,這樣拍出的照片場面大,層次和透視感好些。大會正式開始,要拍下主持入主持大會的鏡頭,全體代鼓掌的鏡頭,主席台全景,會場全景。然後是大會發言,每個發言人都要拍。我們在拍攝照片的時候,要熟悉和善於運用自己手中的鏡頭,在有限的畫面空間中,盡量包含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讓照片說話。拍攝會議新聞,拍好會場照片、領導照片當然是必需的,但僅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

我們在拍攝會議新聞時,除了要拍攝好必須的會議議程,還要「一心二用」,注意發現和拍攝一些會議議程以外的東西。或者說在拍攝好規定動作的同時,還要有意拍攝一些規定動作之外的有趣的瞬間,好比文字記者采寫的「花絮」。這些「花絮」照片是會議主體新聞照片的有益補充,容易被報紙採用。特別是報紙對主體新聞進行報道以後,如果要出圖片專版進行進一步的報道,就需要大量這類的照片。

『柒』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在新聞采訪和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要熟悉各種題材的常規表現方法,充分了解各類活動的議程,觀察現場的地形,以便選取最佳的拍攝角度。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新聞攝影基本技巧,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新聞攝影的准備工作

如今,新聞攝影從業者普遍使用數碼單反相機進行拍照。在新聞攝影實戰中,不同焦段的鏡頭、外置閃光燈、備用存儲卡、備用電池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攝影采訪中,我一般配備三支鏡頭,它們的焦段分別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據不同的拍攝素材選取相應的鏡頭。

在無目的采訪時,我大多隻攜帶一支17-35mm的鏡頭。采訪中,攝影記者很多時候不僅要承擔攝影的任務,還要負責文字記錄。因此,錄音筆、筆記本,以及無線網卡等也是我們需要常備的設備。

如果拍攝的場景選在音樂廳、體育場,或者大型會場,還需配備獨腳架等裝備,以便在燈光較暗或者不允許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任務。

在接到采訪任務後,我們要爭取提前到達采訪區域,全面了解采訪區域的環境設施和光照條件,並且最好能夠拿到此次會議或活動的議程,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准備之仗。

如何利用好現場光

在新聞采訪和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要熟悉各種題材的常規表現方法,充分了解各類活動的議程,觀察現場的地形,以便選取最佳的拍攝角度。

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室外光對活動現場的影響,室內燈光照度是否合適,如何設置閃光燈等問題。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分別在不同設置模式下進行拍攝,以保萬無一失;在室外拍攝中,要考慮到陽光對拍攝的影響,必要時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通常情況下,公司會議和大型活動都是在弱光的氛圍中進行,這就給我們的攝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藉助現場光攝影的情況有以下三種:一、新聞現場不允許使用閃光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適當調高相機的感光度,增加快門速度,保證拍攝的成像質量;二、拍攝的場面太大或被攝主體遠離拍攝地點;三、攝影記者要在畫面中突出現場氣氛。

利用現場光進行攝影時,我們應盡量選擇大口徑的鏡頭,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鏡頭。這類鏡頭光圈較大,可以確保一定的快門速度,因此成像質量會比較好。一般來說,我們大多採用手執相機的方式進行室內拍攝,這就要求快門速度不低於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應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如何使用好閃光燈

我們這里所說的閃光燈是指外置閃光燈,其閃光頭可以隨意調整角度。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閃光燈直打被攝主體容易造成曝光過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把閃光頭調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過反光板和天花板進行反射。這樣操作可以消除被攝主體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響;如果會議現場空間狹小,被攝主體距鏡頭相對較近,可以將閃光燈調整到90度,通過天花板和周圍的牆壁反光,打亮被攝的主體。

在日常的新聞攝影實戰中,我們可以多嘗試不同的閃光方式,不斷積累閃光燈的使用經驗。在拍攝領導人講話,或者轉瞬即逝場景的時候,我建議大家把閃光燈調整到TTL自動模式上,這樣可以為我們節省不少的時間,拍攝的成功率較高,保險系數更大。

如何拍攝領導講話和會場全景拍攝

領導講話、演講等場景之前,要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告訴他們在講話中可以適當保持微笑,調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攝影記者准備拍照時,盡量給予一定程度的配合。

攝影記者在准備拍照前,也可以給領導一個手勢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攝時機進行連拍與抓拍。在會議拍攝中,要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密切關注演講者的動向。發現演講者漸入佳境進行脫稿講話時,要立即上前進行連拍,將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勢收入鏡頭中。

需要注意的是,會議現場的麥克、水瓶等物品可能會對被攝主體造成遮擋,破壞構圖。我們在會議攝影中要注意尋找最佳的角度,盡可能避開遮擋物。

會議現場拍攝難度確實很大。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場光和閃光燈。在拍攝動輒數百人參加的大型會議時,我們要在構圖中全盤考慮觀眾、主席台領導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這個時候要巧用閃光燈。

我自己摸索出一個竅門:將外置閃光燈向上略微調整一個角度,這個時候,閃光燈輸出的是最大的'閃光量,保證距離較遠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離鏡頭較近的物體也不會造成曝光過度。在會場現場光足夠的情況下,則可以關閉閃光燈,選擇較大的光圈和快門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門限度),並以主席台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為標准進行平均測光。

如何挑選新聞照片

新聞照片的發稿形式主要包括單幅照片、組照和專題攝影。

單幅照片是攝影記者平時工作中最常用的發稿形式。單幅圖片拍攝的基本要求是:表現有形象價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間,注意細節、人物情感及體態語言。

組照可以是對同一新聞現場不同側面的描述與表現,也可以是同一主題下的不同場景的組合。組照多用於多側面、多角度地表現新聞事件,深化主題。我每年都會參與全國兩會的新聞攝影報道。兩會結束後,我會把會議現場,代表討論的現場,以及代表和委員考察、交流、撰寫議案等場面的照片挑選出來,形成組照,進行刊發。

專題攝影是指通過多張照片,多個角度反映一個新聞主題。每張照片講述一個故事或一個情節,要有開頭照片、高潮照片及結尾照片,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故事。專題攝影要注意大場景、中景、特寫等不同景別的採用,以及橫豎版照片的配搭,時間跨度較大,淡化時效性。

我們最終選擇發布的照片要具備以下要素:一、被攝人物的動作、表情自然;二、最能代表新聞事件本質的瞬間;三、兼具特寫與大場面;四、圖片構圖合理且具觀賞性;五、圖片動感較強;六、抓拍得到的圖片。

新聞攝影應把視覺沖擊力放在首位

“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歷來被認為是新聞攝影的兩大要素。

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主要是指新聞照片的視覺沖擊力或稱之為視覺吸引力。長期以來,許多新聞攝影的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都認為在這兩大要素中,新聞價值是首位的,因為新聞攝影是屬於新聞范疇而不是屬於藝術范疇。

然而,在近幾年的新聞攝影教學中,多次讓同學們在任何報紙或指定報紙上選擇自己最喜歡的10幅新聞照片,發現同學們選擇的標准首先是照片本身的畫面效果,照片的新聞價值是處於第二位的。

當和同學們探討為什麼不是首先考慮新聞照片的新聞價值時,許多同學說,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新聞,往往從報紙的文字報道或電視、廣播上已經獲悉,因而看照片時就更傾向於關注畫面效果了。

重新審視我國長期以來的新聞攝影實踐與讀者對報紙上新聞攝影的評價,把照片的視覺沖擊力要素放在首位,應當更有利於改進我們的新聞攝影報道,更有利於新聞攝影報道的創新,也更切合讀者對新聞攝影的需求。

一、重視讀者視覺感受的選擇 新聞宣傳要“貼近群眾”,研究讀者的視覺感受與選擇的特點,對改進新聞攝影報道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新聞攝影屬於視覺新聞,它向大眾傳播新聞信息主要是通過視覺形象。圖片的標題與文字說明相對處於從屬地位。讀者選擇新聞攝影報道時,首先也是選擇圖片的形象。

因為人們接受新聞攝影是從接受圖片形象開始的,進而才會去閱讀其文字說明。

一幅新聞照片如果本身沒有視覺吸引力,則很少會有讀者繼續去看其文字說明了。當然,猶如對任何事物的判斷有多面性,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聞照片則必須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或吸引力。

人的視覺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視覺形式,具有強烈的選擇性。人們常說的“視而不見”一詞,就說明納入視覺范圍的東西仍可“不見”,“沒看到”,這就是視覺的選擇性。

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對象,也就是對它有較強刺激力、沖擊力的對象。從新聞攝影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對象會對讀者的視覺產生較強的刺激、具有沖擊力或吸引力呢?

心理學家早就指出,視覺最不喜歡的東西,是那些靜止不變的或者是那些不斷重復的形象。所謂“熟視無睹”也就是這個道理。只有當視覺面對一個陌生的對象時,才會“睜大自己的眼睛”。

人的視覺具有求新納異的傾向,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者如想使自己拍攝的照片具有吸引力,就不能滿足於拍攝人們普遍看得見的內容與形式,而應著力於把人們普遍“看不見”的內容與形式

變成“看得見”的攝影報道。 內容與形式均是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毫無疑問是最受讀者歡迎的;僅僅“形式”(即照片的畫面效果)是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也會吸引讀者的眼球;而僅僅是“內容”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則是第三等的,因其照片本身的畫面效果對讀者來說“熟視無睹”。新聞攝影者應想方設法拍出讓讀者有“第一次看到”而產生新鮮的感覺。

二、強化求新思維在新聞攝影中的運用 求新思維具有鮮明的喜新品質。它的思維指向是活躍的、積極的、向上的。

朝向那些過去沒有發生過的、沒有見到過的、沒有報道過的對象。這種思維符合報刊屬性。報刊的存在是為了報道新聞,一切著眼於一個“新”字。

新聞攝影的求新思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求內容之新;二是求形式之新。

內容的求新,要求新聞攝影去尋找、發現值得報道的對象。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先生在“影響新聞發現力諸要素的分析”一文中,對此提出了六個主攻方向:一是善於發現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還沒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傳播的、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二是善於發現或者澄清社會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實真相。三是善於發現或者提煉出有助於解決當前各種困難和社會矛盾的新鮮經驗。四是善於發現和捕捉能給人以啟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開放大潮中人們觀念上的新變化。五是善於發現和表現最能體現時代精神、對人們有較大激勵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六是善於發現能夠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新的苗頭、新的動向,准確地預測和描繪事物發展的趨勢。

三、注重典型瞬間的抓取 現代社會已進入了讀圖時代。人們獲取形象新聞並非只有新聞攝影一種媒介。相對於電視新聞,從傳播新聞的角度,新聞攝影總體處於弱勢地位。

前者是“動”的,後者是“靜”的,前者是有聲的,後者是無聲的;前者可在新聞正在發生時同步傳送報道,後者總會有一定的滯後才能與讀者見面。面對這種弱勢,新聞攝影還有沒有優勢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聞攝影的優勢在於對新聞對象的典型瞬間的抓取,在於對新聞瞬間精華的定格,以使讀者可以細細品味。

新聞攝影要想在與電視新聞的競爭中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就應揚長避短,注重典型瞬間的抓取。

;
閱讀全文

與新聞宣傳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護工培訓方案 瀏覽:644
傢具商場感恩節策劃方案 瀏覽:234
整合營銷方案格式 瀏覽:726
活動促銷費率 瀏覽:234
自助燒烤營銷方案 瀏覽:479
農村安全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117
紅白電子商務是什麼 瀏覽:69
商城周年慶宣傳推廣方案 瀏覽:310
btob電子商務模式的交易流程 瀏覽:385
市場營銷題及答案 瀏覽:241
產品生命周期與市場營銷組合 瀏覽:911
電子商務網站實訓報告 瀏覽:603
網路營銷是以為基礎 瀏覽:670
幼兒園全員防火培訓方案 瀏覽:17
市場營銷專業值不值得讀 瀏覽:479
金融學市場營銷自考真題 瀏覽:616
校外培訓學校招生宣傳方案 瀏覽:787
企業在市場營銷中優勢 瀏覽:137
市場營銷調查中資料收集的方法有 瀏覽:600
西南財經大學的市場營銷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