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滿天神佛的基本信息
【片名】:《滿天神佛》
【類型】:動作/神怪
【地區】: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
【片長】:105分鍾
【上映時間】:1983年1月6日
『貳』 查理九世10:最後的古寺神佛的內容簡介
《查理九世(10最後的古寺神佛)》由雷歐幻像所著。
《查理九世(10最後的古寺神佛)》講述了:
墨多多一家三口,甚至是查理都甘拜下風,乖乖聽命於這個老太太的話!迷信的太姥姥堅稱自己看見過108個幻化為人形的金身佛像。
小夥伴們決定偷偷跟著太姥姥潛入西陵山一探究竟!他們藏在車廂後座的行李堆里。卻看到了一尊會走路的佛像跟在車子後面……天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車子急剎!路邊皮膚呈古銅色的神秘少女將他們帶到了一片考古營地。在那裡,正發生著一場可怕的異變!
人,不再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他們變成了一尊尊硬邦邦的金銅色佛像!與此同時,司機不見了,農姥姥失蹤了,熱湯里竟然飛出了金燕子金燕子張開嘴巴,吐出一塊染血的黃花梨木牌——入古寺者,不得往生!
背棄諾言的人類,將受到佛祖的懲戒!
命懸一線間,墨多多和他的小夥伴們能又一次創造奇跡嗎?
『叄』 電影神秘的大佛主演是誰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影片信息 影片類型:</B>劇情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膠片長度:
10本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張華勛 Huaxun Zhang
編劇 Writer:
謝洪 Hong Xie
陸壽鈞 Shoujun Lu
張華勛 Huaxun Zhang
主要演員 Actor:
劉曉慶 Xiaoqing Liu .....夢婕
葛存壯 Cunzhuang Ge .....沙駝爺
江庚辰 Gengchen Jiang .....翁劍鳴
管宗祥 Zongxiang Guan .....海能法師
封順 Shun Feng .....賴猴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 Beijing Film Studio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幕後製作 影片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拍攝的第一部動作片,由第六代導演張揚的父親張華勛執導。它開創了中國電影最早的商業模式,採用了當時的全明星陣容,剛一上映便引起轟動,還一度由於意識過於前衛而遭到批判,有人認為它情節過於離奇,缺乏思想性等等,但此片確實是中國娛樂片的一次全新的嘗試。片中展示了樂山的美麗風光,並宣傳了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和燦爛文化,許多觀眾正是通過這部電影而開始認識和了解樂山大佛,並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神秘大佛」腳下的商業萌芽
由張華勛導演、北影廠1980年攝制的《神秘的大佛》所顯現的商業娛樂意識在當時絕對有「敢為天下先」的意思,從《神秘的大佛》到1983年的《武當》、《武林志》,盡管觀眾歡迎這種影片,但這種勢頭沒有受到應有的鼓勵,當時的理論界、評論界並未給予充分重視,中國電影在80年代初好不容易出現的一點商業意識在萌芽狀態中就被壓制了。本報記者采訪到《神秘的大佛》導演張華勛,正如他所言「在娛樂商業風潮如此猛烈的今天,應該是時候給《神秘的大佛》一個公正的評價了。」對於今天在產業化道路上摸索和商業化道路上前進的中國電影來說,20多年前的一場風波或許仍有反思和自省的價值。
動因是「保護古跡」
影片在還未公映時就有聲音批評這部影片是「藝術上的墮落」,甚至有點要「上綱上線」的意思,我當時感覺壓力簡直太大了,甚至覺得透不過氣來。影片創作的動因其實是很單純,並沒有想那麼多,想表達的是「文革」中很多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和文物古跡都被看做是「封資修」而遭到銷毀和破壞,四川樂山大佛也險遭被炸的危險,面對這場劫難有良知的人都會痛心疾首的,「人民創造文化並保護文化古跡」這是最初的動因。
我是四川人,對樂山大佛比較熟悉,當時我在上影廠完成電影劇本《這不是傳說》的修改(影片拍成後更名為《白蓮花》),我提出自己想拍片的設想得到朋友們的熱情支持,於是編劇組一行四人到樂山和峨眉山考察。聽到海通和尚為保護佛財自挖雙眼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移植到《神秘的大佛》中,而「雙目可挖,佛財難得」的誓語與「河山永存,民眾之功」的主題也在影片中被強調,以表達人們對保護大佛的意願和決心。而「盜墓」和「護寶」也就構成了影片情節的主線,當然藝術的真實並非即是歷史上的真實。但說來也巧,影片完成之後,有兩位觀眾寫信給我,一位說影片里的「海能法師」很像他父親,另一位則說故事表現的內容很像他的大伯為保護古跡的悲慘生活遭遇。當時有人批評我們生編硬造,顯然是不理解我們創作的想法。
被批「瞎編硬湊」
《神秘的大佛》於1980年底拍竣,在內部觀摩該片後的一次《電影藝術》和《大眾電影》編輯部舉辦的電影創作、理論座談會上,對同時期的《神秘的大佛》、《幽靈》、《客從何來》等影片進行尖銳地批評。影片完成後北京市不少單位借去放映,我也帶著影片到四川成都、樂山答謝映出了二十多場,當時各界人士,包括文藝界的同志們對影片的反映卻是「內容是積極向上具有現實意義的,在表現形式上做了新的探索,值得肯定」。我很清楚影片是有缺點的,但卻有人持續不斷地給「大佛」戴了不少帽子,聲稱影片「用瞎編硬湊的離奇情節瞞哄觀眾,用庸俗的形象和噱頭敗壞人們的胃口」等等,後來問題嚴重化了,在這些輿論面前,中影公司把正在印製的拷貝突然中斷,許多人認為這部影片不能上映了。
上座率空前
令我欣慰的是觀眾的態度,影片成本雖然只不過十幾萬元人民幣,受到種種責難和限制,仍然發行了近三百個拷貝,上座率之高是空前的。影片放映之後,我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觀眾的幾百封信件,有的信寫得十分感人,至今我仍然珍藏著這些來信。1985年我隨中國電影代表團訪問歐洲,不少城市也正在上映《神秘的大佛》,觀眾的反映同國內一樣強烈,而這部影片也把這尊千年樂山大佛推向了全國、全世界,也推動了樂山旅遊業的發展。
劉曉慶挑戰不同角色
這部影片按照現在的說法應該算是「明星陣容」了,劉曉慶作為當時深受觀眾喜愛的青年演員,她扮演夢婕這個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角色,除了在表演上精心琢磨外,還在武術打鬥上刻苦磨煉。長鞭是夢婕的特用武器,為了掌握要領,劉曉慶自己做了一條鞭子,經常帶在身邊,一有工夫就抽出鞭子甩打幾下,她的吃苦精神得到攝制組集體稱贊,甚至眼睛被踢傷都不耽誤拍戲,也正是在拍攝《神秘的大佛》期間,她正式從四川調到北影。葛存壯飾演的大反派「沙舵爺」也很精彩,尤其是最後他罪有應得被飛刀扎死的鏡頭需要一個連續不間斷的鏡頭拍攝,這一點給化裝和道具出了難題,我們就用一個手控式埋在頭發里的「血包」造出被飛刀刺中頭部血順勢而下的不切換的鏡頭。我們還自創了很多打鬥器械,並設置了兩個「怪面人」,靈感來自川劇中的「變臉」。
嘗試我們自己的武術打鬥其實我們嘗試的武術打鬥不同於香港電影中的武打功夫,與現在的《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這些影片也不同,那些武術打鬥是包含在民間傳奇色彩和驚險懸疑的氣氛當中的,是一種實戰性的斗爭而非展示。就因為拍完《神秘的大佛》和《武林志》後受到不同方面的壓力,以至後來不敢再接觸這類題材,後來金庸先生曾三次打電話希望我參與《書劍恩仇錄》的拍攝,我拒絕了。記得那時有一位觀眾對我說「如果《神秘的大佛》遭禁演,我們會像『海能法師』保衛大佛一樣保衛這部影片」。25年了,在娛樂商業風潮如此猛烈的今天應該是時候給《神秘的大佛》一個公正的評價了。
『肆』 神魔佛神話
佛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
佛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正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佛是修來的,人可以修行而成佛,眾生都可以成佛。
佛,沒有任何對立面,跟誰都不對立,仁者無敵!
有對立就有矛盾,就有沖突,就有善惡,就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有煩惱、痛苦,就有愛恨情仇,就有生死輪回,就有芸芸眾生,就有大千世界。
佛,就象沒有任何波浪的水面,而芸芸眾生、大千世界就象千姿百態的水波。
南無阿彌陀佛
『伍』 最後的古寺神佛的內容簡介
《最後的古寺神佛》由雷歐幻像所著。
《最後的古寺神佛》講述了:
墨多多一家三口,甚至是查理都甘拜下風,乖乖聽命於這個老太太的話!迷信的太姥姥堅稱自己看見過108個幻化為人形的金身佛像。
小夥伴們決定偷偷跟著太姥姥潛入西陵山一探究竟!他們藏在車廂後座的行李堆里。卻看到了一尊會走路的佛像跟在車子後面……天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車子急利!路邊皮膚呈古銅色的神秘少女將他們帶到了一片考古營地。在那裡,正發生著一場可怕的異變!
人,不再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他們變成了一尊尊硬邦邦的金銅色佛像!與此同時,司機不見了,太姥姥失蹤了,熱湯里竟然飛出了金燕子金燕子張開嘴巴,吐出一塊染血的黃花梨木牌——入古寺者,不得往生!
背棄諾言的人類,將受到佛祖的懲戒!
命懸一線間,墨多多和他的小夥伴們能又一次創造奇跡嗎?
『陸』 佛教中有哪些有名的菩薩
佛教中有名四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其中最有名的是觀世音菩薩。
1.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2.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3.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
4.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6)宣傳片神佛擴展閱讀:
品位修學
菩薩的境界,都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度眾生出生死苦海,不再六道輪回,得大快樂。菩薩自利利他,自利者自身以是聖人境界,利他者也能度凡夫得證菩薩境界。菩薩在因地和果地都修學六波羅蜜。
1.布施波羅蜜。財布施,分為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以體力、勞力利益眾生的為內財布施;以錢財物質利益施與大眾的叫做外財布施。法布施,凡以佛法真理教給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叫做法布施。無畏布施,保護眾生使他們沒有驚怕,使眾生安定的叫做無畏布施。菩薩由修布施,能對治慳吝貪愛煩惱,能施與眾生利樂。
2.持戒波羅蜜。菩薩能修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更有功德很大的菩薩戒。所有一切善的事都去做,所有一切惡的事都了斷不去做,所有的眾生都去度他們脫離煩惱。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
3.忍辱波羅蜜。為利益大眾故,忍受毀罵打擊,以及飢寒等苦,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菩薩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飢渴等之大行,即能斷除瞋恚煩惱。
4.精進波羅蜜。不懈息地努力,不斷的進步。菩薩由修精進,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禪定波羅蜜。修習禪定,心有定力,不會被外界而動搖。菩薩由修禪定,能調伏眼耳等諸根,會趣寂靜妙境。有四禪、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般若波羅蜜。即智慧,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妙法都通達叫做智慧。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菩薩由修般若,能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愚痴無知和無明。
佛陀告訴我們要學習菩薩道,我們今生能得人身,就說明過去有福報,只不過福報多少不同而已,但不修學菩薩道積福善,就不能繼續未來的福報。
所以,世間一切善事我們要行,敬雙親愛妻兒、救濟貧苦、救濟病人和護理、修路橋填平除崎嶇、急難相助等善而廣學之,我們就會得大福報,大功德,無煩惱而快樂無比,從而進入歡樂的菩薩願海。
參考資料:網路-菩薩
『柒』 請問何為宗教滿天神佛是否真的存在迷信和正信如何定義如果沒有神佛我們為什麼還要信仰宗教呢求解
1.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
2.不,沒有神佛的存在,只是人們心中所想而以。
3.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4.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從,很難確定,原因是個人的力量有限,對人生的認識亦不夠,對人生世界所發生的許多復雜問題實在不易解決,所以應有一個信仰的對象,那麼面對現實社會,會更理智更有信心,不致於傍徨歧路,不知如何是好。信仰,是人類精神的補品,靈性的要求,亦是開發人類智慧的主要力量。人的生理,固然需要飲食營養,以延續性命;人的心理,同樣需要精神食糧,才能健康正常。但信仰一定要正信,真信,誠信,而非迷信,邪信,或莫棱兩可的信!
阿彌陀佛,晚鍾合十!
『捌』 神佛是否存在
凈空老法師講述
2006年10月13日於英國劍橋大學
尊敬的莫教授,諸位老師,諸位大德,諸位同學,大家好!
感謝佛學社給我們安排這次的聚會,讓我跟大家介紹佛法,特別還有凈土宗。佛教是個宗教,很多年來給我們社會上有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它是屬於迷信、它屬於消極,不是社會大眾所歡迎的一個宗教。這種錯誤的誤導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在五十五年之前,我追隨方東美先生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居然是佛經哲學。當時我感到非常的驚訝,我說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怎麼會是哲學?我記得那一年我二十六歲,我的老師是四十五歲,他大概比我大十八、九歲,他告訴我,你不知道,他說佛是大哲學家,佛是大哲,佛是聖哲,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向老師請教:老師,你是從哪裡學來的?老師告訴我在抗戰時期,中日戰爭時期,他在中央大學教哲學。那時候政府在四川,抗戰期間政府在四川,中央大學也在四川。有一年他生病,在峨嵋山養病,峨嵋山是佛教的一個大道場,那個地方非常幽靜。他說在山上養病時間也很長,有二、三個月的時間,山上沒有報紙、沒有雜志,沒有書看,只有佛經,所以他天天就讀佛經。一讀佛經才發現佛經裡面才是哲學里頭最精華的地方。他那時候特別為我介紹,佛教有十個宗派,講到最高哲學的應當是《華嚴》跟法相唯識。我從接受老師教導之後才改變對佛教的看法。從認識老師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到今年是五十五年,在這么多年的學習、教學當中,我們確實肯定了老師的認知是正確的。
這次我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總部的這個活動,遇到中國駐聯合國的大使,他也是中國的教育部副部長,我們在一起有兩次機會長談,他問我儒算不算是宗教?因為在中國,佛是宗教,道家也是宗教,他說儒算不算是宗教?我告訴他:儒釋道這三家都不是宗教。他感到非常的驚訝,他說:我從來沒有聽到人這樣說過。
我們這邊有很多同學是研究歷史的。以後專門教我佛學的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給我第一本讀的書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這個傳記的名稱在《大藏經》裡面叫《釋迦譜》、《釋迦方誌》兩種,都是唐朝時候人的著作。從傳記裡面,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因為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苦,看到這個才發心來從事於研究、從事於教學。所以佛教修學、教學的目的是如何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苦從哪裡來的?從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迷了,沒有覺悟,所以你的思想、觀念、言行都是錯誤的;錯誤的思想、言行帶來的後果就是苦。所以佛通過自己的參學、修行,覺悟了,明白了,明白之後,自己的痛苦就解決了。
我們從很粗淺的現象上來講,覺悟之後,他就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中國孔子在《論語》裡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與這個境界很接近,但是比孔子要深,比孔子要高得很多。這句話裡面的意思很深,我們一定要明了,「學而時習之」,習是什麼?就是你所學的必須要落實在你的生活上,現在人講,我們所學習的就要跟生活結合,跟生活打成一片,跟工作結合,跟處事待人接物都能融成一片,這裡面就有快樂了。佛告訴我們,在現象上來講,覺悟是清凈的,迷惑的現象是動盪的,所以這叫真正的功夫。無論是在什麼樣的境界,都保持自己的心、念頭要清凈,這在佛門裡面稱之為禪。所以禪是佛教修學的中心。
提到禪,大家就會想到禪宗,其實佛教任何宗派都離不開禪,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也就是覺悟的方法、覺悟的門徑。覺悟的方法、門徑很多很多,因此,佛教在唐朝時候有十個宗派,小乘有成實宗、有俱舍宗,但是在唐朝末葉到宋朝的時候,這兩個宗派在中國就消失了,剩下來大乘八個宗派。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給諸位說,全都是學的禪;只是方法不一樣,形式不一樣,原理原則、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到後來,大乘分成八個宗,裡面有一個宗派是禪宗。禪宗跟其他的七個宗派,那七個宗派叫教下,所以中國有宗門教下。這就是最早佛門裡面講的宗教,宗就是禪宗,禪宗以外的派別都叫做教,跟我們現在講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
宗門跟教下有那麼大的差別,那就是在修學的方法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宗門就是禪宗裡面的,專門講求頓悟,教下是漸悟,是慢慢的開悟,他那個是一下就開悟的。就如同我們現在學校裡面讀書一樣,其他七個宗派必須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慢慢的才拿到畢業證書。禪宗就像天才班一樣,他不要念小學、中學,他都不要念,甚至他一下就念博士班,甚至於博士班都不念,只參加博士班的考試。所以這是宗門跟教下的差別。
所以禪宗在中國雖然是很發達,真正在禪宗上開悟的,大徹大悟的人並不多。這種頓悟是在唐朝之前,南北朝的時代,是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達摩到中國來的時候,他只傳了一個人,真正開悟的只遇到一個人;一直傳到第六代都是單傳,一個老師一生當中只遇到一個天才學生。到第六代慧能大師,那就不一樣了,在他一生當中,他教學的,真正大徹大悟的有四十三個人;慧能以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人能達到他那個水平。所以慧能以後,這些後面弟子的承傳,大概最多的沒有超過五個人。其中大多數自己悟了之後都沒有能傳下來,也就是他這一生當中一個學生都找不到。
佛的教學,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認識,他的目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管是宗門、是教下,這個目標是相同的,方向、目標都相同,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中國大乘教是八個宗派,在日本是十三個宗派,這是分法都不一樣,法門當然就更是復雜,一個宗派裡面可以分很多支派,都有它依據的經典跟修行的方法。我們知道法門雖然多,確實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到最後,像我們這個教室、我們這個殿堂,進來的時候有三個門,沒有進來,殿堂外面有三個門,進來之後就是一個,門就沒有了。
這三個門,第一個就是叫覺門,就是覺悟、大悟,大徹大悟,那就是禪宗代表的。第二個門叫正門,正知正見,這是慢慢開悟的。像《華嚴》、像《法華》、像法相唯識,這些都是屬於按部就班學的,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念上來的,到最後他就開悟了。第三個就是凈,清凈心,凈土宗是屬於凈門,密宗是屬於凈門,都是修清凈心入門的。所以說到凈土宗,凈土宗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指導修學的一部經典就是《無量壽經》。在中國翻譯經的目錄當中,我們看到《無量壽經》從漢朝時候開始,一直到宋朝時代,八百年間曾經有過十二次的翻譯,在佛經裡面翻譯,《無量壽經》翻的次數是最多。因為年代久遠,在從前書籍都是用手抄本的,所以很容易散失,一直到現在,這十二種目錄有,存在,實際上這個經書只有五種留下來,七種遺失了。
從現存的這五種經,我們細心去觀察、去研究,它這裡面出入很大。譬如《般若》裡面的《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六種譯本,《大藏經》裡面都有。但是它六種譯本是六個人翻的,它原本是一個,六個人翻的,當然文字不會一樣,但是裡面的意思大同小異,沒什麼多大差別,就肯定是一個原本,六個人翻的。我們看《無量壽經》就不一樣了,它這五種本子裡面差別很大,最明顯的就是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我們平常看的,康僧鎧翻的本子普通流傳是最多的,有三十六願的、有二十四願的,它怎麼會差別這么大?由此可知,這原本決定不是一個本子。所以古來大德從這個本子上來看,就肯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這《無量壽經》不止一次,至少講過三次,它三種原本不一樣。所以其他經他一生當中只講過一次,《無量壽經》講過三次以上,因為那個七種本子沒有看到,現在看到,至少它是三種不同的版本。由此可知,古人對這樁事情就很重視,佛在世多次宣講,那一定是很重要的法門,所以就引起大家的注意。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從三十歲他覺悟之後,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之後就開始教學,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他是七十九歲圓寂的,所謂是「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教學四十九年。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所以分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禪定成就;末法一萬年,凈土成就。所以這個我們就了解,現在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至少是二千年以上,就是正法過去了、像法過去了,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有一萬年,修什麼最容易成就?修凈土最容易成就。因此,他凈土經當年在世多次宣講有道理。
我們今天研究佛法,但是從前我的老師傳給我,他說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情。佛學就是把佛教的經典當作一門學術來研究,像在學校裡面,我們研究的論文,可以拿到碩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這是佛學。雖然拿到博士的學位,你們的生活,你們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還是很辛苦。如果是學佛就不一樣了,學佛,我要以釋迦牟尼佛做榜樣,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裡面就有樂了。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生活很辛苦,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我們一般人看他生活很苦,而不知道苦中有樂,那個樂是真樂。一般世間人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榮華富貴,好像看起來生活很富裕,有權、有勢、有財富,好像很快樂,那個樂中有真苦。苦中有樂,樂中有苦,希望大家要好好記住。
苦中有樂,其樂無窮,樂中有苦,其苦無盡,這裡面道理很深,這就是高等的哲學。我跟諸位說出來,諸位能夠體會的是很淺顯的,必須你自己契入之後,你才會發現是愈感到愈深愈妙。譬如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明白佛法之後,懂得養生之道,我們採取素食,我學佛大概半年就開始吃長素了,五十五年就是素食,生活非常簡單。一般當時我的同學、朋友、長官看到我:你怎麼這么消極,怎麼肉都不吃了?這么消極,說我過修道苦行僧的生活,覺得我很苦。現在幾十年之後,他們退休了,都老了,跟我一比,身體差太遠了,覺得我快樂。我樂,他真苦了。
我向我的老師請教,我從方老師那裡知道佛法的殊勝,佛法的好處。第二個是專門教我佛學的老師,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我現在懂得佛法的好處,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就契入?他告訴我六個字,「看破,放下,捨得」。這個方法我們學到之後,通過半個世紀的學習,知道這是佛法的真傳,無論哪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華嚴》上又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現在為什麼我們變成凡夫?佛說了,「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明白、就懂得了,這明了、懂得就是看破,看破之後,我們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對一切人的執著、對一切事的執著、對一切物的執著,甚至於對佛法的執著都不可以有,我們要把執著放下。執著放下了,在佛門裡面就證到第一個果位,叫阿羅漢;然後你得第一個果位,就是像我們現在學校的學位,第一個學位你拿到了。你再進一步把分別也放下,那你就證到第二個果位,碩士果位,第二個果位叫菩薩;再往上提升,就是把妄想也放下,那你就證到最高的果位,叫佛陀。
所以我們本來是佛,就是現在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就變成一個糊塗佛。所以糊塗佛就叫凡夫,凡夫就是糊塗佛。所以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裡面沒有神,佛在哪裡?每個人自己都是佛,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佛。如果妄想放不下,放下分別執著,那你就是菩薩。分別再放不下,只放下一個,把執著放下,那你就是阿羅漢。所以阿羅漢、菩薩、佛都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佛教確實它是教育,它是哲學。
我們要用現代的言語跟佛做一個定位,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古代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因為他的教育,他不分國家、不分國籍,也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只要願意跟他學,他都誠誠懇懇的來教他。佛一生的教學沒有要人繳學費,不收學費,統統是義務的,所以他的身分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這對他是名符其實。所以你要是了解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跡,我們真的對他佩服到、尊敬到五體投地。
我的老師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學佛之後,我們的快樂在哪裡?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身心沒有壓力。一生當中讀我們歡喜讀的書,做我們歡喜做的工作,你說多快樂!這個社會的動亂,治世也好,亂世也好,都不受它的干擾。對於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會,方方面面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世間人之所以他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他是迷在其中,中國諺語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不要跟世間人混在一起,站在旁邊看他就看得很清楚。所以今天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清凈心,不要受染污。我告訴諸位,我已經有四十多年沒有看過報紙、沒有看過雜志、沒有看過電視,那是染污,我們不受染污。
所以我一生感謝我的老師。我的老師要不告訴我,我不知道世間有這么好的人生,所以永遠感謝老師,帶給我人生一條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目標,幸福快樂的人生。清凈心決定從戒定慧學起,如果舍棄了戒定慧,那就變成佛學,就不是學佛。現在時間正好,一個小時,感謝。
『玖』 80年拍攝的《神秘的大佛》票房曾經高達多少啊
1981年,新中國第一部動作片《神秘的大佛》,票房過億,捧紅了樂山大佛和劉曉慶。
局限於時代,主創參考經典評書和章回小說,以斗篷披肩和手絹包頭引領了貫穿八零年代的國產女俠形象,從美學觀念上值得商榷。
《神秘的大佛》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