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47歲蘇州大師用玉雕還原古代青銅器走紅網路,風光的背後付出了哪些努力
47歲蘇州大師,因為精緻的青銅化玉而走紅網路,不得不說,剛開始聽說時,不以為然,帶著好奇心,我仔細看了馬師傅的抖音賬號,不得不驚嘆於這些作品的精緻,它雖是玉器,確是文化的傳承。馬洪偉(玉韻春秋)就是這位蘇州大師的名字。他的作品區別於一般的玉雕作品,就是用玉雕仿製了古代的青銅器雕塑,做出了一件又一件的青銅化玉,其作品紋理細膩,又充滿了古代氣息,所以受到很多網友的青睞
② 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和後母戊鼎是同義詞,已合並。
後母戊鼎
網路名片
後母戊鼎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目錄
簡介
文物出土
命名過程
相關說法
學術研究
國博回應
專家看法
教委態度
「後母戊鼎」首「裸展」
藏品信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簡介
藏品信息
簡介
文物出土
命名過程
相關說法
學術研究
國博回應
專家看法
教委態度
「後母戊鼎」首「裸展」藏品信息(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品簡介 藏品信息展開編輯本段簡介
後母戊鼎(7張)後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後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後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後母戊鼎用陶范鑄造,鑄型由腹范、頂范、芯和底座以及澆口范組成。鼎腹的紋飾有可能使用了分范。鼎耳後鑄,附於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內側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也有人認為鼎耳先於鼎體鑄造,然後嵌入鑄型內和鼎體鑄接。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後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後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後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只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後母戊鼎形腹部鑄有「後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後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 後母戊鼎是現存的先秦時期最重的青銅鑄件,鑄造年代約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銅冶鑄業的技術水平,是商周青銅器的代表作。
編輯本段文物出土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的農田中,被當地農民吳希增探尋到的。自從安陽小屯村發現甲骨文之後,質朴的當地農民逐漸意識到殷墟文物的價值,於是積極參加了探尋文物的活動。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桿探找文物,當探桿鑽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時候,觸及到一個硬物,吳希增將探桿取上來二看,發現堅硬的探頭卷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銹,他意識到探到寶物了。按當地規定,探寶不分地界,但探出寶來,寶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寶物售款的一半。吳希增和吳培文商定之後,當晚便破土挖寶了。挖掘工作是秘密進行的,到半夜時分,挖下約10米深,寶物被發現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當時,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裡,大如馬槽,但只有一個鼎耳,另一個鼎耳不知去向,人們在泥土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估計,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擊斷失落了。 第二天夜裡,吳希增組織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們在洞口上搭了一個架子,用兩條粗約五厘米的麻繩,一條拴住鼎耳,一條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桿撬起一頭並將土填入底部,然後再撬另一頭,再用土填起來,用這種辦法一點一點地往上抬,當提到六七米時,粗實的繩子突然斷裂了。此時,天將放亮,為防別人發現,又將洞口堵了起來。到了第三天夜裡,終於將這個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編輯本段命名過程
此鼎初始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然而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當釋讀為『後母戊』。但由於中小學歷史課本的廣泛宣傳(目前人教版教科書仍是稱之為「司母戊鼎」),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稱更為有名。 鼎內銘文
編輯本段相關說法
針對後母戊鼎前後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司」讀「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廟號,鼎是文丁為祭祀母親所鑄;另一說為「司」意為「後」,後就是王的意思,後母就是王的母親。先秦王同後,注意這里後不是說是母後,太後。 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後母辛鼎,對比發現後母辛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後母戊鼎一致,而歷史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一個王後,專家由此斷定出土後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1]
編輯本段學術研究
「司母戊鼎」原是「後母戊鼎」 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30分》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將「司母戊鼎」讀成「後母戊鼎」,引發眾多網友質疑。 在歷史教科書中,關於這座鼎的說法一直是「司母戊鼎」。那麼,是播音員口誤,還是教科書出了錯?安陽殷墟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仍按習慣稱為「司母戊鼎」。對此,有專家稱,學術界認為應改名為「後母戊鼎」。 司母戊鼎播成後母戊鼎 3月6日下午1時左右,網友「鍛鋼」在新浪微博發帖稱,在收聽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有關國博布展青銅器大展的報道時,現場記者播報新聞兩次提到「後母戊鼎」。 「我以為又發現了新的青銅器。」網友「鍛鋼」稱,可是畫面給出的赫然是「司母戊鼎」。 昨天下午,河南商報記者在中國網路電視台上找到了這段新聞:為給3月下旬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展和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作準備,3月6日上午,從國家博物館兩個文物科技保護中心起運了第一批184件文物運往國家博物館,其中包括國寶級文物——商代的後母戊大方鼎。 網帖發出後,眾多網友前來圍觀。網友「我是中國呂洞賓」認為央視失誤,「新聞做得太糙,人員素質有待加強」。 也有網友指出,應該沒有讀錯,因為對這個鼎的命名,是根據出土時鼎腹中三個青銅銘文辨識為「司母戊」,也有人認為是「後母戊」。
編輯本段國博回應
國家博物館網稱之「後母戊鼎」 當天下午,「央視新聞30分」新浪官方微博回應網友質疑稱,主持人和記者都沒有讀錯,「節目剛播完賀紅梅和崔志剛(主持這期節目的兩位新聞主播)就找我討論這個問題了!播前也核實了,其實考古界早已經更正為『後母戊鼎』了。」 假若如此,那是教科書出了錯?網友「公冶老狼」稱,這個消息顛覆了他的認知,「我被教科書誤導了10多年」。 對此,「國家博物館網站」去年12月18日曾回應:「此鼎初始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釋讀為『後母戊』。但由於中小學歷史課本的廣泛宣傳,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稱更為有名。」 河南商報記者查詢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官方測試版),在藏品介紹中,名為「後母戊鼎」的青銅大方鼎確為教科書上的「司母戊鼎」。簡介中說,此鼎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後母戊」三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殷墟目前仍採用「司母戊鼎」叫法 「後母戊鼎」是在安陽的一片農田中發現的,安陽殷墟博物館工作人員楊女士說,她從未聽說有「後母戊鼎」說法,為便於相互交流與宣傳,目前有關這座鼎的資料介紹、宣傳手冊上採用的都是「司母戊鼎」這個稱呼。 「現在安陽殷墟博物館里放置的仿製品標注的也是這個稱呼。」楊女士稱,殷墟申遺成功時,這座鼎在殷墟博物館展覽兩年。 [2]
編輯本段專家看法
學術界認為應改名「後母戊鼎」 昨天下午,楊女士就此咨詢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隊的岳洪斌。楊女士說專家認為,商代的字體較自由,可以正寫也可反寫。所以「司」和「後」字形一樣,而意思上此處更接近「商王之後」。 因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紀念器物。學術界更多人贊同「後」。「目前學術界沒有定論,所以兩種叫法都可以。」楊女士表示。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介紹說,一直以來,人們都稱之為「司母戊鼎」,隨著一些考古學家對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認為應改名為「後母戊鼎」。如果多數專家認為名字應該改,博物院會適應大眾的需要。 [3]
編輯本段教委態度
教育部正在修訂教材 記者致電負責北京版中小學教材編寫和出版的北京出版集團公司。總編室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知道此事,在教材修訂的時候會考慮。教材的修改需要市教委等多部門協商。 市教委基礎教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修訂都是由教育部相關部門來負責,目前教育部正在修訂,如果涉及教材內容修改,教育部相關部門會考慮。[2]
編輯本段「後母戊鼎」首「裸展」
2011年3月26日,《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展品「後母戊鼎」。繼基本陳列《復興之路》對公眾開放後,完成改擴建的新國博今天將對公眾開放6項免費展覽。其中包括最近引起關注和爭議的「後母戊鼎」。在這次展覽中,該國寶首次以新名字「後母戊鼎」展出,並且是沒有玻璃展櫃隔開的「裸展」。[4]
編輯本段藏品信息(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品簡介
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藏品圖片
高:133厘米 口長:112厘米 口寬:79.2厘米 用途:炊食器 所處時期: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出土時間:1939年 出土地址: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
藏品信息
「後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內壁鑄有銘文「後母戊」而得名,「後母戊」是某位商王母親的廟號。此器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此器形制巨大,雄偉庄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國先秦時期最重的青銅器。 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後母戊鼎於1939年3月18日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此後,歷經磨難,躲過了日本侵略者的搶奪,新中國建立後,入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復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范,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范,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范。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我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5]。
謝謝,滿意請採納
③ 贊美青銅器的詞
《戲鄭曾二老》 宋 王洋
兩編千片白雪繭,六百二斗青銅錢。
不辭破費十日產,要向幾上追前賢。
前賢已死不可慕,世上流傳只佳句。
不尋斷簡賞心符,定自前賢無覓處。
鄭翁知我用意誠,雲有甲乙分餘明。
盧仝書到孟郊富,李老被酒張翁醒。
當時儲館典讎校,今日取送傳芳馨。
分多析少每如此,翁甑百金杯千羹。
北鄰老子苦好客,懸簞過午須賓食。
昨朝喚客啖鵝炙,十字浮光湯餅滑。
須臾碾畔百塵飛,語是奴音破珪璧。
此翁香串數百枚,一一啖客當千回。
啜香飽炙勘詩譜,但度流年無所苦。
《秋懷二首寄聖俞》 宋 歐陽修
孤管叫秋月,清砧韻霜風。
天涯遠夢歸,驚斷山千重。
群物動已息,百憂感從中。
日月矢雙流,四時環無窮。
降陰夷老物,摧折壯士胸。
壯士亦何為,素絲悲青銅。
《白發吟》 宋 五邁
明發覽青銅,寸白墜華簪。
懸知不能免,豈意遽見侵。
憶昔隨群兒,總角混青衿。
縱弱不好弄,既冠知惜陰。
時開磊塊胸,澆之以古今。
二十偕計書,進士路欹嵌。
遲遲十四年,一第酬苦心。
今年已六六,暮景來侵侵。
一發照我眸,眾發立森森。
忽然一失笑,政要渠相尋。
有田願種玉,有腰願重金。
富貴豈不好,勞鹿那能禁。
何如一床書,侑之綠綺琴。
遠參蘭茝香,清玩山水音。
高歌月滿架,醉卧斗橫參。
待教頭半白,掛冠老山林。
飲犢青草浦,盟鷗白沙潯。
憑虛喚張陸,聽我白發吟。
《與蔣秘別二十六年田棐二十年羅拯十年始見之》 宋 梅堯臣
我今五十二,常苦離別煎。
屈指數離別,正去一半年。
三君異出處,相見有後先。
蔣最會遇早,羅倍晚於田。
仕宦比我遲,官資居我前。
此亦漫輕量,無限歸荒埏。
所喜笑語同,各驚顏貌遷。
發有霜華侵,目有蜘蛛懸。
有酒易以醉,有奚徒用妍。
醒來念功名,病螾希蜿蜒。
安得有園廬,寬閑近林泉。
養魚數千頭,種薤三四廛。
余蔬皆稱此,嘉果植亦然。
既無俗造請,窮冬事高眠。
囷貯白粳稻,酒沽青銅錢。
飯過引數杯,令兒誦嘉篇。
仰首看赤日,區區隨天旋。
朝見出滄海,暮見入虞淵。
畢竟將何窮,磨滅愚與賢。
億億萬萬載,筋骨非玉堅。
桐棺三寸厚,在昔誰免焉。
去去欲及時,嗟嗟無由緣。
④ 青銅器與禮樂制度的關系
二者沒有關系,青銅器在夏商周時期是財富與權力的象徵,它與禮樂制度都是統治階級控制國家的工具,而禮樂制度是國家制度,他告訴人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青銅器則是權力的象徵,古人說的:「一言九鼎」、「定鼎中原」都說明其作用。
相傳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五六百年以後,孔子提到周公制禮作樂的事,還贊賞不絕!
周公制禮作樂,規定了吉禮(祭禮)、凶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禮作為階級分化的象徵,自部落時期的貧富差距就已有所形成,這里按下不表。單談一下樂。早在部落時期,中國的古代人民就發明了諸如骨笛等樂器,還創造了音律,為音樂的出現作出了巨大貢獻。山海經中就有夏後啟得天樂改九招的神話記載。
到了商朝,樂作為祭祀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現在了歷史的舞台,貴族之間也開始盛行音樂。到了周王朝,周公為了鞏固統治,集前朝之大成。從禮鞏固階級分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輿論,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的階級區分。
樂則被升華成了一種待遇,對於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待遇,也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鞏固階級統治。禮樂制也是在這個時候才正式定型。
關於禮:
禮法早在夏王朝就已有端倪,到了商王朝的神權時代,禮法得到了信仰上的鞏固,周公不過是總結前人經驗,完善了禮法的體系,使其適用於宗法制。
⑤ 贊美「青銅器」的句子有哪些
1、青銅器,跨越千年,厚重如纏綿的思緒,曾填滿陳年的愛情,握住命運的風骨,輾轉了千年,痴心了曠世之戀,繾綣於多情的詩行間,銘記一段青銅的歷史
2、時間在一天天里折了又折,迭了又迭。化成青銅器的銹痕,化為字畫上的印章,化為立在蒼茫天地數之不盡的孤墳。
3、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5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4、投以凝視,這栩栩如生的鳥形青銅器,將帶我們重回殷商時代,面見那位了不起的女戰神,領略殷商先民充滿神性的宗教情感和祭祀活動。
5、光譜色帶,是眩目的一塊魔方,石頭書寫的文字,敲開遠古洪荒的門扉,目極雲漢古風,猶存的青銅人頭像,那是青銅,散發的聲音和氣質藏在歲月背後,驀然呈現的一個古老部落,留在歷史冊頁的痕跡,擦不掉抹不去。
6、廢墟的角落,裊裊升騰的光和熱,那是青銅,散發的聲音和氣質古蜀族人每年一回,祭祀天神土地祖先的儀式,彎腰耕種的先民,荷鋤轉身惶然一瞥,風塵中守候。
7、一抹天然古意的青銅面具,那是青銅,散發的聲音和氣質大盆地里古樹濃蔭下,若隱若現的農耕場面,在瓦檐上在枝頭上,引頸啁啾的燕子,堆起的鈣質激盪
8、青銅禮器是商代神權和王權的象徵,造型和裝飾必須要體現穩固庄嚴與神秘的威懾氣氛,所以大型的青銅禮器一般都造型端莊渾雄,裝飾紋樣採用細密的雲雷紋襯底,以點綴襯托出淺浮雕對稱獸面紋主題的華美獰厲。
⑥ 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是在陝西寶雞嗎
寶雞,古稱陳倉、雍城,為陝西省地級市,其歷史非常悠久,為華夏九州之一,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境內文物古跡遍布,尤其是這里的青銅器最為出名,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同時它也是一座優秀旅遊城市,如果到寶雞旅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那是一定要去的。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坐落在寶雞市渭濱區石鼓山中,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從一旁流經,博物院佔地面積約80畝,其建造造型非常別致,為風格獨特的“平台五鼎”式造型,站在石鼓閣上可一覽整個博物院的全貌,氣勢磅礴雄偉,其造型也與西周時期西周列鼎制度的內涵不謀而合。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或聽說過陝西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對這里的青銅器及景色有什麼印象?
⑦ 古代的青銅器背後反映了當時時代的哪些事情
青銅器何尊底部的銘文:宅茲中國
青銅器中的銘文可謂一字千金。往往我們在青銅器上發現銘文會使它身價倍增,因為先秦時期留下來的文字資料非常有限,又常有後人篡改的成分,難以辨別真偽。而青銅器是鐵證,若有偽造的痕跡很容易辨別。通過對銘文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商周時期的歷法、家族、制度、風俗、文化等,從而更好的還原上古中華民族的生活場景。
⑧ 青銅器有時期發展到力氣是什麼的象徵
是財富的象徵。
青銅器首先是禮器,是代表一個國家的制度。最早。青銅是財富的象徵,誰擁有青銅,誰就擁有了財富。青銅屬於天子的,國王及貴族的青銅來源只能是天子賜予。然後是兵器,然後才有了青銅鏡等實用器。當時的冶煉技術。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層次。
相關起源:
講到青銅器的起源,早在商代以前便有了青銅器的足跡。青銅器的出現是隨著陶器製造和發展而來,人們在燒造陶器時,發現在高溫的條件下低溶解的金屬也會產生變化,因此他們便把銅、錫、鉛等金屬和陶器一起溶燒,便製成了青銅器。
統治階級為了完善自己的統治地位,總是要宣傳自己階級的幻想,並用圖像表現在青銅器上。
原始社會晚期以來,經常有大規模的氏族部落相互合並戰爭,炫耀武力是這個歷史時期的特點,青銅器作為祭祀的器物,很多是把兇狠的獸面形象作為自己統治神權的象徵,它對不同氏族、部落是威嚇的化身,另一方面對自己氏族又是神靈保護的作用。
⑨ 青銅器背後的故事
在國家博物館「珍藏特展」的樓梯轉口處,巨大的宣傳背板上,噴印著一件精美異常的青銅器,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四羊方尊」,也是每一位參觀者看到的第一件歷史文物。
「尊」是一種盛酒器,一般為圓形、鼓腹、侈口,也有少數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方口,長頸,高圈足。頸部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部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從方尊四邊蜿蜒於前,龍頭居中,探出器體外。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羊頭再與器身合范鑄成。如果沒有高超的合范技術,很難達到整器渾然一體的效果。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高圈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整體飾有細雷紋。器體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羊,通祥,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顯示了青銅禮器的至尊。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物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真是匠心獨運,鬼斧神工。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四羊方尊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
說起四羊方尊的由來,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38年4月,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村民姜景舒兄弟在村邊的山腰上挖土種紅薯時,鋤頭碰到一塊硬物,他們想清除這塊硬物,猛一鋤頭下去,「哐鐺」的一聲,從土裡濺出一塊銹銅片,四羊方尊就此出世,因當時正是抗戰時期,國難當頭,也註定了四羊方尊開始了它曲折不凡,歷經磨難的坎坷經歷。
姜景舒看著黑漆般的四羊方尊,裡面還裝滿了黑色的泥土,他不知道方尊的真正價值,但知道一定是一件不同尋常的寶貝。
很快,村裡人知道姜景舒挖到了寶貝,源源不斷的有人來參觀、撫摸,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地鄉紳出面維持秩序,但還是防不勝防,四羊方尊的一個羊頭的角尖還是碰掉了,再也沒能找回來。
1938年5月,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店主張萬利以400大洋購得四羊方尊。但這400塊大洋實際上到了姜景舒手裡的只有248塊——中間經過了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當年,姜景舒還只有17歲,生活在一個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生活艱難,這248塊大洋讓他們家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當時,姜景舒買了9擔稻穀、兩塊地、一處山丘,使原來貧窮的生活一下殷實了許多。不過他也許無法意識到,四羊方尊帶給他的,遠不止是這些。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四羊方尊代表了商晚期青銅器最高工藝的成就,姜景舒的名字還被寫進了初中歷史課本和各種文物書籍中。
隨後,長沙市西牌樓怡豐祥牛皮商號的老闆趙佑湘,不動聲色地以1萬元大洋將四羊方尊輕易購得,並盤算著以更高的價格轉賣。但沒過多久,當時的長沙縣國民政府偵查到四羊方尊的消息後,立刻派員將趙佑湘拘獲,並將四羊方尊沒收,上繳省政府,保存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庫中。
本來找到一個安穩妥善的歸宿是很幸運的,但是國運多舛,侵華日軍開始轟炸長沙,使四羊方尊遭遇了更大的劫難。
1938年下半年,湖南分行的工作人員為了躲避轟炸和戰亂,攜帶四羊方尊轉移到湖南西部的沅陵縣,但非常不幸的是,在一次空襲中,一顆炸彈在四羊方尊的不遠處爆炸,把它炸碎成20多塊……
抗戰勝利了,而破碎的四羊方尊還靜靜地躺在湖南分行的地庫中。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頒布了保護國家文物的指示,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蔡季襄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庫中,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
1954年5月,修復這件國寶的重任,落在了古玩修復專家張欣如身上。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工作,四羊方尊終於恢復了它瑰麗庄嚴的身形。四羊方尊修復後,一直沒有展出,到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博)成立,四羊方尊調到北京,從此落戶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7年3月30日到7月1日,包括四羊方尊在內的55件(套)國家博物館珍寶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這也是四羊方尊自1959年離別故土的第一次回歸,新聞的熱點再一次引起了對四羊方尊的探究
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陸續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其典型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之一。
為什麼湖南寧鄉會出土這些如此精美的青銅器,四羊方尊的主人又是誰呢?史料中記載,長沙首次建立城邑是在戰國中期。
在經過了考古發掘後,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寧鄉黃材鎮發現了一座西周時期的「炭河裡」古城。依據古城的規模以及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考古工作者推測,這里曾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寧鄉地區也曾存在過一個獨立於西周的地方方國。
按推測,方國的最高統治者應該就是四羊方尊的主人,那麼,這個方國的最高統治者究竟是誰呢?
春秋末期,楚國的勢力進入長沙後,對南部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隨後納入楚國版圖,使得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而在此之前,我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生活著一個古老、龐大的民族——越人,那麼「炭河裡」古城是否可能是越人建造的呢?
可這一推測卻與當地的青銅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青銅文化是商周文化的典型代表,僅僅在長江以北地區流傳。而寧鄉本地所出土的青銅器花紋精巧,顯示了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這一技術,越人並沒有掌握。同時,由於出土青銅器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傳統,通過史料,專家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
據史料記載,江漢平原東部地區,以其高超的文化發展水平和青銅冶鑄技術,成為湖南、湖北一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地居民為古代「三苗」的後裔。受到強大的周王朝勢力壓迫,他們南逃進入湘江流域,與本地土著民族結合。不過對此,依然有專家提出質疑。
由於缺乏直接的證據,究竟「炭河裡」古城是寧鄉當地人所建立,還是商代南逃奴隸主所建立,現在考古學界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論。而寧鄉出土的這些青銅器究竟是產自哪裡,也成為了湖南考古學界的一個千古之謎。
四羊方尊究竟產自哪裡?他的主人是誰?這一問題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觀點一:中原遷移商人之物
寧鄉附近沒有銅礦,也沒有冶煉遺址。加之四羊方尊具有典型的中原傳統風格。有專家推測,四羊方尊應當是產自中原。在南逃時被帶往寧鄉。
觀點二:土著人當地冶煉
出土於寧鄉黃材的「人面紋方鼎」內壁銘文「大禾」二字,此前出土的器物銘文中也出現過「大禾」二字,有人據此推測,商周時期這里應有一個名為「大禾」的方國。依據這批青銅器的精美程度,有人推測,「大禾」國已具備高超的青銅器製作藝術。
觀點三:文明融合的產物
即在商人在本地鑄造或是本地民族在中原工匠指導下鑄造。「三苗」部落受到周王朝勢力壓迫,進入湘江流域。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入鄉隨俗,改變原來的生活習俗,與本地土著民族密切結合,在這里修造城池、建築宮殿,也鑄造青銅器,從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炭河裡文化」。
四羊方尊的主人是誰,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而「炭河裡」古城究竟是誰建造,目前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說法。三千年前,這里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情?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由四羊方尊引發的種種謎團,也讓四羊方尊更具傳奇色彩。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實在有太多的未解之謎。
⑩ 中國青銅器起源
青銅器起源
殷墟時期後段
這一時期由於青銅器銘文有所發展,根據內容記載可確定一批標准器或非標准器。
體似觚形的無肩尊和橢扁體卣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典型器物。安陽大司空村5l號墓的尊和卣成組合出土,殷末鑄銘同組的青銅器,也有觚形尊和卣組合的現象,殷墟西區43號墓屬第四期,時代最晚,亦出有兩觚形尊,小屯圓葬坑中,也有卣隨葬,而殷墟五號墓出土青銅禮器二百餘件,沒有觚形尊和卣發現。前段的寬肩大口尊和後段的觚形尊,前段的寬口橢扁壺和後段的提梁卣似乎表現為兩者興衰的交替。
雙耳簋在此時急邃流行,但容器部份乃與以前相似,形體基本上斂口翻唇形和敞口似碗形的兩種,雙耳在
口沿以下,有垂珥。有一種簋雙耳發達近口部或高於口部粗大而又有長垂珥的,則更為晚出。無耳敞口簋仍繼續使用。這一時簋的圈足有增高的趨勢,有的圈足下緣做出一道寬闊的邊條以增加高度。圈足上開孔的現象基本上消失。
沿用的酒器中爵觚大致相似,只有小的變化,例如平底爵巳不再出現,爵柱的位置後移等,繼續行用袋足斝,但體形都較為低而寬,柱飾粗壯。盉的式樣較前減少,此時行用的多為袋足盉,開始有形體亦較低的式樣出現,前段的無鋬盉則沒有發現。
商代晚期青銅器紋飾最為發達,比之中期內容和種類豐富得多。在藝術裝飾方面,同樣呈現出高峰。這一情形不僅和青銅禮器的高度發展是一致的,而且和其它玉雕、牙雕和漆器等廣泛發展也是一致的,呈現了中國古代文明燦爛光輝。
青銅紋飾種類繁多,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題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獸面紋只是紋樣結構規格化的形式,而所表現的物象卻很多。這時裝飾特點是集群式的,以多種物象或作主紋或作為附飾布滿器身,甚至視線所不及之器物的底部也有裝飾,有的一件器上有十幾種動物紋。
以表現手法而言,商代中期紋飾,形體基本上還是象徵性的,除了紋飾炯炯有神的的雙目外,其餘部分即
使是較精細的圖像,也是主幹地紋不分,輪廓不清。商代晚期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紋飾主幹和地紋明顯地區分開來,地紋通常是繁密的細雷紋,與主紋構成了強烈的對比。而且紋飾主體用浮雕的現象很普通。浮雕有圓渾和竣銳的兩類,渾圓的如婦好鼎和同墓出土的獸面紋鼎;峻銳的如婦好長方彝和司粵母方壺,有的浮雕表現為幾個層次,有一個層次做成一面高的坡形,這種層疊式的浮雕市肆稱之為「三層花」。商代晚期前段獸面紋中間的鼻準線,有的不接觸下闌底線,獸吻常連成整體而中間不隔開;後段的獸面紋往往由於獸鼻尖通到下闌底線而分割為兩部份。
銘文在商晚期後段有所發展,前段青銅器鑄鉻的一、二字較多,這些銘文大多是器物所有者的族氏徽記,以後加上甲乙等日乾的被祭人稱,直至帝乙帝辛時代,才有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出現。所謂長銘文,也不過二、三十字。從整體看,商代鑄銘的青銅器還不是多數,二、三十字的只有十餘件。
西周早期 武王至昭王
周初的青銅器,以器形和紋飾而言,因襲商人遺風,非常明顯,而在青銅器鑄銘方面,周人形成了自己的習尚,與商人全然不同。周初銘文,有豐富的政治內容。這固然體現了朝代更換的背景,同時也說明了周初文化的著眼點。
但是,傳世和出土的周初青銅器,情形比較復雜,這中間混雜有相當一部分商器,有的甚至是商中期的青銅器。周克商後,把商奴隸主及其所佔有的奴隸分賜給周人自己的大貴族,商人的許多寶器亦被分賜給周奴隸主貴族,而通過征服戰爭,還可以有種種掠奪。因而有大量商人青銅器,落到周人手中。至今周初墓中仍可發現一部分商器,其原因即在此。例如傳寶雞斗雞台出土的柉禁上的—組禮器,其銘文非只一個族氏,而至少有三個族氏之多,其中大部分可能是商末之器。靈台白草坡西周早期墓出土青銅禮器二十三件,所鑄族氏之名有九種之多,如果不是掠奪品,不可能以九族之器來湊全一套禮器。陝西關中周原等地周人舊居的墓葬中,出土的商器不在少數。另一方面,在克商之前周人沒有大規模的青銅工業,至今還未發現可以構成時間發展程序的先周青銅器體系。在克商之後,周人接收了青銅鑄造工業和工藝奴隸,這些轉而為周人服務的手工業產品,至少在一個時期內還是原來的模式,因此出現了一批商制周銘的青銅器。如果不鑄銘文,就難以區別是商或周,因而討論周初的青銅器特徵,必需與鑄有周初銘文的器物結合起來。對於時代界限模糊的器物,有些著作稱之
為「殷周式」,或定為商末周初。
可以確定為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銅器很多,如武王時代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時代的小臣單觶、何尊、保卣、保尊、盥方鼎、德方鼎、獻侯鼎、康侯鼎。康王時代的有盂鼎、小盂鼎、宜侯矢簋、旅鼎。昭王時代的有旅尊、旅觥、旅方彝、令簋、令方彝、召尊、召卣、小臣宅簋等。
西周早期墓葬重要的發掘,有陝西寶雞竹園溝和紙坊、澧西馬王村、涇陽尚家堡、河南睿縣辛村、洛陽磚瓦廠、北京房山琉璃河黃土坡燕國墓地、河北昌平白浮、元氏西張村、湖北江陵萬城、山東滕縣滕侯墓地等等
。西周早期幾乎沒有新出的器形,但在沿用的器物中,也有一些值得重視的變化。
在鼎類器中,流行的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口圈呈圓角三角形,腹部龐大而下垂的獸蹄足鼎,如德鼎、大盂鼎、外叔鼎等都是這種式樣,中、小型鼎中也很普遍,它的流行直至西周中期。另一種是鬲鼎,即所謂「分襠鼎」,比商晚期更為流行,但值得注意的變化是分襠愈來愈淺,鼎做成袋足原是為的擴大受火面積,鬲鼎到了西周早期,以其特點來說多是徒存形式,袋足幾乎成了殘痕,如成王時的獻侯鼎是其退化的典型式樣。方鼎仍然是長方槽式,多數形體無大變化,有少數斂口垂腹四角圓渾的有蓋方鼎開始出現,較早的為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出土的圉方鼎。西周早期鼎足的做法,也有某些變化,在商代晚期,除小鼎而外,多是短粗的柱足,西周早期鼎的柱足,趨向於長而較細。
鬲類器中深袋足的束頸鬲逐漸減少,分化出形體較低而闊的幾種式樣。
甗類器多為甑鬲連鑄式,沒有什麼特殊的變化,主要是甑的高低闊狹有些不同的做法,下部的鬲足也有作獸蹄形的。 但西周早期的數量比商代晚期多。
簋類器的變化比較顯著。方座簋的出現最為突出。簋這種器形周初完全是因襲商末的式樣,但是有些簋的
圈足下連鑄一方座。周武王時的利簋和天亡簋,成玉時的叔德簋、伯矩簋、德簋,昭王時的令簋和過伯簋,以及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幾具方座簋等等,都表明方座簋是始於周初的特有形式,在殷墟或相當於殷墟時代的墓中或傳世器物中,從未有方座簋出現。
西周簋的設計趨向於加高圈足,方座簋的出現必定包含了提高器體成分,其它圈足簋的設計,也有類似的情形。有的雙耳下有長珥,為了解決支撐的問題,在相應的兩側又接上垂長珥的兩耳,成為四耳簋,用四根柱狀的珥把鼎體懸托起來,也有四耳做成獸腿的形狀。小臣速簋在圈足下另加三柱足,有的簋在圈足上做成四條
很長的獸腿。乙公簋雙耳垂珥做成象的長鼻以為支柱,另在圈足的相應位置又置有兩象耳。攸簋圈足下有三個立虎懸托簋體。也有的加高圈足,在圈足下緣再加一圈寬闊的邊條。凡此種種做法,都在於升高簋體,用意是和方座簋的設計相同,是西周早期簋形制的值得注意的現象。
卣類器在西周早期一度相當流行,現存的青銅卣中,屬於這一時期的不在少數,卣和尊是周初兩類最主要的酒器。形體大別為兩類,一是各種橢扁體卣,一是直筒形卣。據現有的發掘資料,這兩類卣存在著同樣的組合關系,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墓地中出土的這兩類卣都為—大一小的兩器組合,這兩器的容量比值約為3:2。甘肅靈台西周早期墓的漯伯筒形卣,也為大小兩器組合,兩卣大小組合的情形,最早的見於寶雞斗雞台出土的「柉禁」上的鼎卣,此卣大者一器、小的另有一方座,其容量亦約為3:2。這一情況也許在商晚期後段
出土的卣已有成對的資料,但大小相配成組合的資料甚少。在周初兩卣大小相配成組是固定的現象。
橢扁體卣這種器物的流行,本來是在帝乙帝辛時代,邲其卣就是帝辛時的產物。但是筒狀形自傳世的商器並不多,先是在靈台西周早期墓,後是在寶雞竹園溝成組的發現了多起。
西周早期橢扁體卣比較普遍的是器腹下垂的很多,在鑄有周人銘文的卣中,沒有發現如商代晚期器腹最寬處在器體中線的較早形式的卣。垂腹形卣分為較高的和稍低的兩類,但西周卣的發展趨向是器體偏低。
大約在成、康之際,有一種截面為橢方形的卣出現,即把扁體垂腹作成橢方體垂腹,如士上卣、庚贏卣等少量的截面為圓形垂腹卣,也出現於此時,如宗寶彝卣。
壺類器中主要是截面為橢圓形或橢方形的闊頸提梁壺,它是遠承商代晚期前段同類扁壺而經過變化的式樣。它的形體小於前者,頸闊也不如前者,但都有蓋和提梁,前者提梁和蓋或有或無。這種壺整個的數量甚少,
它大約是卣的補充,有的著錄中統稱為卣,但以形體而言,實屬於壺類而不是屬於卣類。
尊類器中,盛行無肩觚形尊。成、康時期有一類器體比例較高,圈足下常有寬闊的邊圈用以增高氣勢,例如成王五年的何尊。也有不加邊圈作尋常高度的,是商晚期形式所沿用。以上兩種器腹都不顯著臌出。另一種觚形尊腹部呈圓弧狀臌出,是為新的變化。昭王時期的幾件標准器如瞏尊、召尊等形體較低而寬,是這類尊的較晚式樣。
西周早期爵也有某些特點,形體高低各有不同,但流部兩側前端高於後端,是多數器的共同特點。具有刀
形足的爵,也是此時的特點之一。觚因襲商晚期,可以確知為周人所得的臣辰觚,與商觚在形式上沒有區別,但周原扶風家族器群中的青銅觚,中腰極細,不似一般商觚可以看得出器腹,紋飾只施於圈足上,是周初觚發展的唯一新式樣。西周觚的數量遠比爵的數量少,但爵、觚是成套最基本的酒器,當必有一定數量的漆、木觚相配,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出土漆觚、漆罍、漆簠,說明西周早期一些酒器和食器,是用漆、木器替代的。 至於觥、罍、觶等酒器,基本上是商代的因襲,但前兩種方形器較多,尤其是方觥,為晚商所罕見。
西周早期青銅器紋飾,絕大多數是商晚期的式樣。獸面紋沒有什麼變化,但角型中多內卷角、牛角,其它的角型也有,但很少。有一種長垂角的獸面紋,為晚商所未見,周初具有時代特徵性的紋飾是蝸體或卷體有觸角的獸紋,武王時代的天亡簋,涇陽高家堡周初墓出土的一組青銅禮器都有這樣奇異的紋飾。但是天亡簋上這一紋飾的圖形已相當成熟,不能排除先周或商晚期出現這類紋飾的可能。
風鳥紋有所發展,盥方鼎、仲子觥、等等,都有西周早期典型的鳳鳥紋飾。商代晚期已有一定數量的大鷙鳥或鳳紋為裝飾,但西周早期的風紋顯得更為華麗,數量更多些。其它鳥紋的種類,也比商代的鳥紋多。
西周早期青銅器最有特色的發展,是大量的長篇青銅器銘文的出現。天亡簋、何尊、盂鼎、小盂鼎、宜侯矢簋、麥尊、令尊等等都是鑄有長篇銘文的重器。一般鑄有數十字銘文的青銅器則屬於常見,遠遠超過了商代晚期,從而體現了商周兩代文化差別和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商人宗教意識很濃,把青銅器作為單純的祭器或禮器,只是到了商末,才出現了幾篇載有錫命或記事體裁的銘釋。周人則不同,他們也以青銅器作為廟堂的寶器,但是很突出的是他們憑借青銅器銘文來宣傳作器者個人或家族的榮譽和地位,而這種榮譽和地位常常與政治事件聯系在一起。西用早期許多青銅器銘文內容多以克商建邦,平亂,分封、方國征伐,鞏固統治種種政治事件或政務活動為背景。這一類內容在西周早期的銘文中最為突出,銘文的格式也比較活潑。西周早期一般地記載作器祭祀祖考的銘文也不少,這是商代習俗的遺留。周初青銅器中非周族所鑄的器也不少,非周同姓的諸侯國所保存的還是原來的文化和禮俗。
西周中期 穆王至夷王
西周早期青銅器的紋飾和形制基本上是晚商的體制,除了銘文以外,整體面貌改變不多。到了穆王時代,
青銅器各個方面出現了急速的變化,和西周早期形成了明顯的分界。有的著作中將穆王時期的青銅器劃入西周前期,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這—時期青銅器的形制和紋飾,出現了許多新的式樣,而原有的傳統式樣也頑強地保留著。這一時期產生了形制很新穎的青銅器,也出現了傳統的老樣子或其殘留。在穆王、恭王二世,這個過渡的特點,尤其明顯。懿王、孝王以後青銅器的傳統式樣雖然漸漸地淡化了,但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一些舊時的痕跡。
可以確定為西周中期的青銅器很多。但各家對於王世的推斷並不完全相同,同一件器,有的置於恭王,有
的置於懿王。而許多器的銘文中有關的人名都是彼此有聯系的,雖然部分青銅器推定的世次不同,但主要是在中期的范圍之內,作為這—時期的一般特徵,是很明確的。穆王時的重要青銅器有:長由盉、刺鼎、斑簋、靜簋、豐尊、豐卣等等。恭王、懿王時的重要青銅器有三年衛盉、五祀衛鼎、九年衛鼎、牆盤、九年乖伯簋、十二年永盂、廿年休盤、效卣、元年師虎簋、二年王臣簋、二祀吳方彝、望簋、史免器群等等。孝王、夷王時有:師晨簋、師兌簋、師俞簋、五年刺簋、大克鼎、小克鼎、克盨等等。
墓葬的發掘資料,扶風庄白出有伯冬戈諸器的墓、長安普渡村出有長由盉的墓,是穆王時期或穆王之後的墓。寶雞茹家莊弓魚伯墓,也屬於這一時期,青銅器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徵。然西周中期的墓葬發掘有一定數量,但是陪葬青銅器中型以上的墓則很少發現。西周中期青銅器的大量發現主要來自當時的窖藏,所埋藏的青銅器群有時是同一世家祖孫幾代人的器物,因而對於西周中期青銅器的斷代和分期研究很有價值。重要的有扶風強家出土的即簋、師臾鍾等器的窯藏,歧山董家出土有裘衛器群的窖藏,扶風庄白出土有微氏世家103件青銅器群的大窖藏。這些窖藏青銅器的時代經過分析,絕大部分是西周中期器,少數的也可能略晚。規模較小的窖藏
時有發現,其時代也不一定相同。如齊家村東發現出有日已方彝和日己觥的窖藏中,也有幾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
鼎類器的器形出較復雜,存在著新舊兩種形制。如恭王時代的兩具曹鼎,其中銘十五年的是器腹低垂的柱足鼎,這種鼎西周前期常見,昭王時代的師旅鼎,就是這一形式;銘七年的是器體寬大而淺的垂腹附耳鼎,則是新的形式。此時柱足或獸蹄足的垂腹鼎,無論是大器或小器,和西周早期相比,體寬而器腹較淺,這種情形大約是昭穆之際出現的,而以後成為盛行的式樣,寶雞茹家莊2號墓所出的井姬鼎是合口鼓腹,有蓋附耳和短柱足,兒鼎是扁圓腹合口立耳短足,都是常見的式樣。還有一種鼎腹扁圓臌出,上段收束成一道寬的器壁,有柱足和獸蹄足,也是前所未見的。又如方鼎,穆王時呂方鼎是西周早期方鼎的典型式樣,而冬戈鼎兩器深垂腹短足圓角,一為立耳有蓋,一附耳無蓋,是為這時新的形制。至於那種形如鍋狀大敞口圜底獸蹄足鼎,特稱為盂鼎,是這時期較晚才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