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安的社會
福安是福建省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文化較發達。唐代開閩進士薛令之的詩是境內見諸記載最早的文學作品。宋代,學人薈萃,著述繁多,宋末愛國主義詩人謝翱的文學成就尤為顯著。明代,郭文周、黃釧、劉中藻的詩文皆不乏名篇。清代,陳從潮、李枝青的詩文也頗受時人稱道。此外,見諸《中國美術家辭典》的福安書畫家就有17人之多。民國時期,福安圖書館、民眾教育館先後開辦,群眾文化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演出活動亦趨頻繁。抗日戰爭期間,戲劇活動尤為活躍。民國32年(1943年),《南方日報》(閩東版)在縣內創辦後,文學創作活動十分活躍。此間,左聯作家劉宗璜的詩文飲譽一時,張白山的小說亦嶄露頭角,郭梁、黃葆芳的繪畫,在海內外佔有一席之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境內開辦有線廣播台,1952年成立廣播站,1953年開通農村廣播。1959年,縣內有圖書館、革命紀念館、工人俱樂部、影劇院、文化站等文化活動設施26處,電影放映隊、劇團、文工團等文化演出團體22個,新華書店8家,擁有1支100多人的文藝創作骨幹隊伍。文學創作、電影、戲劇、音樂舞蹈和新聞報道各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績。1965年,全縣313個大隊通廣播。「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文化工作遭到嚴重破壞,許多文物被焚、名勝古跡被毀,文化人受到非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化工作重新受到重視,文藝創作日趨繁榮。
1990年,市內擁有400多人的文藝創作骨幹隊伍。先後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福建卷》福安民間故事、諺語和歌謠分卷,有145篇文學作品在地區以上報刊發表,有56件美術作品、62件書法作品、47幅攝影作品在地區以上單位展出和刊登。
截止到2013年,福安市有市體育中心、籃球館、圖書館、文化館、畲族民俗館、影劇院、影視娛樂綜合大樓、革命紀念館、畲族博物館等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場所200多個,其中圖書館館藏圖書14.57萬冊。福安體育人才輩出,培養了陳新華、鄭雪萍、林忠仔、劉招武等體育名將。1992年福安市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榮譽稱號。 清及其以前,福安人民治病採用傳統中醫中葯。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知縣杜淮在城區建養濟院,收治麻風病人,為福安最早的官辦衛生事業。清沿明制,縣衙設醫學訓術1員,掌醫葯衛生事宜。清咸豐八年(1858年),隆泰亨葯店在縣城開業,店內聘有坐堂醫生,亦醫亦葯,並兼營中、成葯批發,是當時縣城最具規模的中葯鋪。
民國6年(1917年),天主教會在溪填育嬰堂內首用西醫、西葯。民國26年,縣衛生院成立。至1949年,縣內設有醫院3家、西醫診所22個、中葯鋪(店)152家,但設備簡陋、葯品缺乏,醫療技術水平低,遇上危重疑難疾病,常得不到有效醫治,加上預防措施不力,時有疫病流行。
1949年後,醫葯衛生設施不斷改善、隊伍不斷壯大,醫療水平明顯提高。1990年,全市有醫葯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402人,平均每3.38平方公里地域內即有1處醫葯衛生機構,每230多人中即有1名醫葯衛生人員。駐市的地區第一醫院和市屬各級醫院擁有精密醫療設備120多台(套),開設病床966張。全市97%以上村委會駐地村均建有衛生所,形成地、市、鄉、村四級衛生防疫保健網路。境內天花、鼠疫已經絕跡,各類傳染病和地方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嬰兒和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婦女病減少,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平均壽命延長。
2013年,福安市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79家,其中寧德市級醫院1家(閩東醫院為三甲),市直醫療衛生單位5家,(市醫院、市中醫院為二級乙等醫院,民族醫院、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鄉鎮衛生院17家(中心衛生院4家),村衛生所481家,個體診所57家,廠礦、學校醫療室13家,民營醫療機構1家(福安協和醫院),精神病療養院1家(福安精神病療養院)。 唐代,長溪縣西北鄉(今福安市)即有書塾。
民國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緩慢。民國18年(1929年),福安有小學45所,在校生2484人。民國33年,小學增至69所、在校生3145人。此間,還創辦幼稚園和中學。開辦中等專業學校,為閩東地區培養急需的師范、農業人才。民國時期,福安有大學生60餘人,留學生20餘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至1965年,全縣小學851所、在校生36934人,中學4所、在校生2234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教育事業受到沖擊,在「讀小學不出村、讀中學不出社」的口號下,學校數量有所增加,但師資不足,管理不得法,在課程改革中,教材系統被打亂,盲目強調勞動實踐,輕視書本知識,忽視文化課教學,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工作重點轉到教學方面。1983年後,人民政府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自1984~1990年,全市共投入資金3656.2萬元,新建擴建校舍510座,建築面積17.4萬平方米。1990年,全市有中專3所、職業中學4所、普通中學18所、小學1064所。在校中學生17620人,小學生67903人。每萬人中擁有中、小學生分別為332人和1303人。1951~1990年,全市共畢業小學生17.56萬人、中學生8.41萬人,錄取大專院校4624人、錄取中專4076人,錄取技工學校622人,全市人口的文化素質明顯提高。
截止到2013年,福安市有各級各類學校253所,在職公辦教職工5749人,在校生100906人。其中普通中學27所,初中生16200人,高中生15091人;小學151所(含教學點),小學生41758人;幼兒園69所(含民辦44所),在園兒童23245人;中等職業學校2所,中職學生4612人;九年一貫制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進修校、電大各1所。轄區內還有閩東衛生學校1所,職業技術學院1所。2011年通過「雙高普九」和「兩項督導」省級評估驗收,獲得全省「教育工作先進市」和「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市」。 福安市省一級達標學校福安一中 福安二中 民族中學
『貳』 福安游戲推廣網
做什麼啊?
『叄』 福安博焱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福安博焱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是2011-09-29在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福安市城北棠興路266號凱興小區7號樓603號。
福安博焱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9815831187049,企業法人雷建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福安博焱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項目:網路與信息安全軟體開發;建築材料銷售;日用品銷售;家用電器銷售;人工智慧硬體銷售;軟體銷售;個人衛生用品銷售;勞動保護用品銷售;辦公用品銷售;通訊設備銷售;廣播影視設備銷售;非金屬礦及製品銷售;化工產品銷售(不含許可類化工產品);信息安全設備銷售;電氣設備銷售;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銷售;戶外用品銷售;新型金屬功能材料銷售;金屬材料銷售;傢具銷售;建築裝飾材料銷售;衛生陶瓷製品銷售;飼料添加劑銷售;電動自行車銷售;顯示器件銷售;汽車裝飾用品銷售;塑料製品銷售;玻璃纖維增強塑料製品銷售;互聯網銷售(除銷售需要許可的商品);廚具衛具及日用雜品批發;五金產品批發;工藝美術品及收藏品批發(象牙及其製品除外);寵物食品及用品批發;廚具衛具及日用雜品零售;珠寶首飾零售;汽車零配件零售(除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外,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 許可項目:食品經營(銷售預包裝食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具體經營項目以審批結果為准)。在福建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203912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118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福安博焱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肆』 福安有哪些名勝古跡
1、柏柱洋
柏柱洋位於福安市溪柄鎮東南方,距市區40公里,是通往霞浦、太姥山的必經之路。四周群山環抱,峰巒綿延,中間一馬平川,良田萬頃。境內有一奇石,形如白柱,因「白」字為民間忌字,故改為柏柱洋。
2、獅峰寺
獅峰寺又稱獅峰廣化禪寺。位於福安市柏柱洋獅峰山麓,距縣城30公里。寺始建於唐景福元年,明武宗曾游此寺,御題寺匾「廣化禪林」。2006年5月25日由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寺中還留有大量豐富的歷代文人墨客的名作佳句。
3、九龍祭瀑布
九龍祭瀑布屬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安市周寧縣七步鄉,距城東南14公里處。由九級大小瀑布組成,總落差為300米。九龍祭瀑布群被譽為「福建第一」、「華東無二」,1987年被評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4、廉村
廉村位於福建寧德福安市溪潭鎮穆陽溪中游西岸,舊名富溪津、石磯津,是唐朝福建第一個進士薛令之的故鄉,被喻為開閩進士第一村, 又因薛令之為官清廉,被御賜「廉村」、「廉水」、「廉嶺」之名。
廉村歷代人才輩出,自唐至清,獲取各種功名者共50多人,宋大觀三年(1109年)到南宋寶祐三年(1255年),146年間,有進士23人,出現(陳雄)一門五進士、父子兄弟三代俱登高第的奇跡。宋代朱熹與其父朱松都曾到廉村講學。
5、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距市區55公里,因白雲常繞而得名。白雲山後峰西坡有始建於明正德四年的「冷水寺」,後毀,1987年重建,寺前有「天池」,盛產午時蓮。
2010年10月3日23時,由屏南白水洋、鴛鴦溪、福鼎太姥山、福安白雲山共同組建的寧德地質公園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獲得「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伍』 福安職業技術學校有哪些專業
開設體育、財會電算化、計算機應用、電子電器、機電一體化、電工、幼教、裝璜設計、環保、旅遊、實用英語、市場營銷、法律、辦公自動化等專業14個.
『陸』 福安有哪些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1、福安平講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講戲,由明末清初時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並結合屏南民間的「馱故事」表演藝術逐漸形成。平講戲系閩劇前身之一,也是閩東地區獨特的地方劇種,因其道白、腔調平俗如講話,故而得名「平講」。
平講戲屬高腔系統,由永嘉戲、弋陽高腔、亂彈和民間小調組成,唱腔多吸收民歌俚曲、道腔釋樂,主要的傳統劇目有「七雙」、「八贈」、「廿一雜」等。
2、畲族銀器鍛制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安銀製品加工製作工藝,始於明朝,為福建銀雕工藝的代表。是當地銀礦產與畲族風俗結合的產物,其工序包括:熔銀,打坯、雕刻、防腐等;工藝嚴謹考究,傳承有序;產品具有純潔、創新、精細、動感的特點。
3、閩東根雕技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朝年間畲族入遷福安、蕉城一帶,畲族根雕便在當地傳承繁盛,其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並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極一時;此後,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藝又吸收了閩北的以剔鏟闊略、保留疤結木紋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藝術風格的根雕工藝。
福安的根雕以其獨特的平削鑿木法、凸削鑿木法、凹削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配方法、水磨法等自然雕法,不露雕痕,凸顯根料天然造型,其注重天然美與人工美的巧妙結合,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天人合一、神形兼備。
4、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坦洋工夫」屬全發酵茶,因發祥於福安市白雲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雲山脈為其天然屏障,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村有個胡姓的人家,採用手工搡揉、發酵、烘培精研紅茶獲得成功,其產區逐漸遍及閩東諸縣,坦洋工夫紅茶聲名鵲起。最鼎盛時期,村中一條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並設洋行,年雇3000餘人,年產茶5萬多件,產值100多萬銀圓。
5、 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巫舞是原始社會的產物,閩東畲族巫舞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奶娘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舞蹈,主角是漢族地方女神陳靖姑,又名陳十四娘,閩東民間親昵地稱為「奶娘」。
表演流派屬於正乙道中的武堂(又稱武科),全舞始終圍繞塑造陳靖姑的形象而展開,體現了畲族原生態的舞蹈形態和音樂風格。
『柒』 福安5g網路都普及了嗎
如是聯通用戶可以下載並登錄「中國聯通」APP,首頁搜索「附近5G」查詢5G信號覆蓋。
溫馨提示:具體請以頁面實際顯示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