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網路培訓總結

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網路培訓總結

發布時間:2022-07-07 23:46:30

⑴ 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類型方法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小學教學方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集體反思的提出及意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全新的教學行為。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各層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培訓,以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我們能夠真正肩負起實施新課程的重任。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但教師的個人反思活動屬於個體反思,由於受到自身素質、觀察視角、知識與經驗、專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思內容及程度均較低。為此,在教師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引入「集體反思」非常必要。「個人智慧不過是草間露珠,集體智慧才是長河流水」。「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只有把個人反思融入到「集體反思」中,個體反思才有更廣泛的價值,個體從「集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同時,「集體反思」能夠在教師教育教學培訓和自我完善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使集體培訓與個人成長有效整合,共同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集體反思的意義

1、認識和改變自己

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意識到潛意識和下意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理解、學習、行動、習慣的過程。集體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實現這個過程,讓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2、培養良好思維模式

集體探討是打破思維定勢、突破思維局限的有效方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有其局限性,這是我們的成長、教育、經驗、學習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且一旦擁有就會固化從而變得根深蒂固。有時候大家不能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而這種不一樣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反思學習可以修正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應該是多元的,也允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包容各種思想和思維。

3、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煉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著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種學習方法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集體反思的局限分析

1、對學習的理念方法認知不夠

當今社會和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組織和個人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學習和適應這種變化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讓我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個人學習已經延伸為終身學習、組織學習,不僅是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更要在實踐中、新事物中快速學習,向社會經濟生活中所有對象學習。學習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傳統學習方式,基於網路媒介的學習更是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培養學習型組織和知識管理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了方向。認識不到學習的這些變化就給集體反思學習帶來了一定困難。

2、難以超脫自我意識

擺脫不了自我意識的束縛,想法和行動經常還是籠罩在「自我意識」的陰影下。本來是要求大家把「我」置之度外的,可是還是跳不出「我」這個怪圈,自我潛意識的影響太深了。難以進行自我主觀判斷,無法理認清客觀事實,這種客觀事實包括客觀事實的人和客觀事實的事,大部分人在集體反思學習時仍然夾雜個人情感的因素和根深蒂固的觀念,這是集體反思學習嚴重障礙。

3、個人和組織開放度不夠

現代社會充滿了信任危機,不信任的社會文化使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面具,努力偽裝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不願意輕易表露真實的自我。人們思想趨於保守和固步自封,每個人心理上習慣於設防,如何克服組織防衛心理,也是組織性行為學的研究重點,個人和組織開放度不足會限制每個人內心的開放程度,從而影響集體反思。

4、學習成果難以跟蹤和檢驗

集體反思學習成果在工作層面的績效是可以衡量的,而個人修養層面卻是很難度量的,而且時間是長期的,並非短期就能看得到效果,也就是存在很長的「時滯」。學習的心得成果只有經過長期調整修正,才能變成習慣,才能根深蒂固在思想里,也才能成為性格中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是難以跟蹤和檢驗的,而對於人的本性,則比較傾向於能看到短期好處,不太重視長期影響,不願意進行長期投資。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3u-2HWHawXmr19aNGmCVg

?pwd=dcff 提取碼: dcff

⑵ 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對教師自身綜合素質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師要加強對歷史課進行教學反思,與新課改同步,適應新課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計劃和組織地參加這方面的培訓;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自身教學的反思,自我提高,自發學習,讓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得到發展和提升。筆者現就自己多年來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和經歷談一些粗淺看法,供同行借鑒和探討。
一、教學反思的作用
所謂的「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對於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對歷史教學進行反思有助於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師只有在工作的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改進,才能發現問題,並想出解決的辦法,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歷史學科中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師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帶動。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歷史教師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從教學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因此,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時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置身於教育的情境裡面,用研究者的眼光進行自我反思,對現實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形成一定的規律認知,實現從「教書匠」向「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發展。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高中教學歷史教師需要反思的內容很多,既有對教師自身教學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學觀念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與時俱進」,也有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如教學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與學生平等交流、對話,是否對學生有傷害;既有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如教學內容是否適度,是否符合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反思,如教學方法、手段是否創新,是否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積極性,是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既要在課前反思,如准備是否充分,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也要在課中或課後反思,如還有哪些不足,怎樣改進;既要通過自身感受進行反思,也要借「學生的眼睛」作為「鏡頭」來質疑自己的教學行為,如學生對教學是否滿意,評價如何及有什麼意見和建議等等。
三、教學反思的策略
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知識容量大,內容錯綜復雜,覆蓋面廣,如何進行反思呢?我認為要做大以下幾點。
(一)歷史教師要進行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研究
只有理論學習才能讓我們學會「突破」,不再讓以往的經驗和習慣束縛自己。離開理論學習的指引,我們一般只會在一個自己劃定的圈圈裡「轉」,再也走不開了。理論的學習還能使我們以往的經驗得到升華。對於高中教師來說,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學和心理學進行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研究,把握教學規律,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程度。在國家積極推進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時代,歷史教師也更應全方面地學習和理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國家對未來人才發展的需要。
(二)歷史教師要不斷豐富歷史專業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對於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反思至關重要。當前仍有不少歷史教師只知埋頭於教材、教案、練習冊等,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認真研讀教育教學雜志,更不要說去研讀一些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了。這樣,結果就會導致歷史教師專業知識的淺薄,信息量的缺乏,對自身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也與新課程改革極不合拍。對於中學教材、中學歷史課程標准,我們要認真地去研讀、鑽研和探討,因為它們是我們教學的依據。但我們更應該要去讀一些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了解學科研究前沿,而且還可以從中學到提出問題、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歷史的方法,更好地為高中歷史教學服務。
(三)歷史教師要不停在學習中進行反思
歷史教師要多聽一些觀摩課,研究其他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先進的教學思想,感覺和理解別的教師不同的授課方式,以及教學特色。歷史教師也可以在教師之間進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討,分析和研究改進教學方法的策略。這在無形之中對教師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種提高。歷史教師還要從學生眼中反思自己,因為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最真實也最有價值。從學生眼中看自己,總能了解到一些事情、獲得一些啟發。
教師還要寫好教學後記。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強調備好課、上好課,對「教學後記」卻未引起足夠重視,認為是一種累贅和負擔。其實,寫「教學後記」,不但不是負擔,相反它還是備課的好「幫手」,因為它有利於積累教學經驗,加深我們對教材教法的理解,從而改進和提高歷史課教學的效率。其實,很多教師都認識到寫教學後記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寫?寫什麼?還不甚了解。其實,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如教材處理意見、教學方法的安排、學生反映情況、課後自我體會等等都可作為教師「教學後記」的內容。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在教學中不斷地對教學進行反思,才能不斷促進歷史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和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歷史教師還要正確處理好學習與反思之間的關系,要以學習為「舟」,以研究為「槳」,以反思為「帆」,積極主動地投身予新課改,相信一定會推動新課改和歷史教學工作駛向成功的彼岸,高中歷史教學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⑶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

人教版是最普遍的

其他的還有北師大版的,浙教版的,蘇教版的。。。

⑷ 關於高中新課程標准培訓的作業(教育)

1、
第一,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第二,把過程當目標特別強帶雙基進入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和基本思想;第三,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強調演繹思維,而且強調創新思維,強調數學建模和數學探究,把三大能力變成五大能力,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數據處理能力。

2、
根據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 的精神,研製新的高中數學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對高中數學課程以明確的定位,並前瞻性地規劃未來高中數學課程的發展圖景.在 《 標准 》 中,列舉了高中數學課程的 10 項基本的理念,作為數學課程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了三維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三維目標有各自的獨立內涵,但是它們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在以前的 《 大綱 》 中,雖然都不同程度地強調了「過程與方法」的重要性,但是,這次課程改革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提出來,這樣,「過程與方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必須實現的基本目標,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實際上,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優秀的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別關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包括知識的來龍去脈,結論的背景、產生過程和意義,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等等。「過程與方法」是課程的目標,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是學需要我們認真探索的間題。我們不僅需要總結優秀教師在這方面的經驗,還需要探索一些新的課題,例如,如何理解過程性目標的問題,如何實現過程性目標的間題,如何評價過程性目標的問題,如何把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有機結合的問題,如何把過程性目標與.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有機結合的間題.這些問題是極具挑戰性的.

3、
單元學習目標
1 .正確把握高中數學課程的定位
2 .理解高中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
3 .理解高中數學課程的三維目標

其實答案就在課堂教材中,只是不讓復制粘貼!

⑸ 總結遠程培訓的意義並寫出自己如何有效完成此次遠程培訓任務(遠程培訓計劃)

1、積極參與到新復課程改革制的遠程培訓中來,認真學習視頻,認真完成作業,達到真正的效果。2、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一定要讓自己的教師角色和教師觀念得到轉變,結束教師唱獨角戲的教學方式,大膽的讓學生參與,大膽的旁觀,創設良好的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做好引導的任務。3、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的觀念、方式的轉變的最終目的是改善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當然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有關,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新課程所賦予的新的教育教學目標。4.與老師們進行在線交流和討論,把品是教學中的疑惑和收獲與大家一起分享探討!從中收益匪淺。

⑹ 求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歷史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知識點總結,感覺這一單元的知識點很碎。

原始社會:
(1)農業:①農業起源:大約一萬年前,農耕經濟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出現並在各自的擴展、傳播中相互交融。
②生產工具:主要使用石斧、石鏟、木耒、骨耜、石鐮等簡單勞動工具
③耕作方式:刀耕火種是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④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
⑤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
(2)手工業:①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學會養蠶繅絲
②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手工業中最重要的發明,創造出聞名於世的彩陶、白陶、黑陶等
(3)商業: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剩餘產品的出現、社會人工的發展,在氏族部落之間和氏族內部偶爾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行為,產生了原始商業。
商周時期
(1)農業:①生產工具:耒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製作材料還是木、石、骨、蚌等
②耕作方式――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千耦其耘)③土地制度――井田制(內容、特點)
(2)手工業:①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展示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
②西周以後,絲織工藝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③西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經營
(3)商業:①商朝――職業商人、最早的貨幣
②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政策,將商人集中起來,為他們提供衣食,驅使他們為政府服務
③縣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設的市作為交易場所,縣治以下,禁止設市
④城市以政治和軍事職能為主。
春秋戰國
(1)農業:①生產工具――鐵農具逐漸取代過去的石制、骨制農具
②耕作方式――鐵犁牛耕(春秋後期,牛耕開始出現;戰國中後期鐵犁用於牛耕)
③經營方式――男耕女織
④春秋時期,井田制開始走向崩潰(公田拋荒、私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戰國時期,商 鞅在秦國大舉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
⑤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鄭國渠 ⑥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興起(三種形式)
(2)手工業①人們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 ②私營的工商業勃然興起
(3)商業①私商逐漸取代官商成為商人的主體 ②形成許多商業都會
③商鞅變法時期 明確以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秦漢
(1)農業①西漢中期,人們發明犁壁
②牛耕得到廣泛推廣
③水利工程――漕渠、白渠、大規模治理黃河、具有地方特色的灌溉工程坎兒井
④漢代,土地買賣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⑤山東、山西長期居於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
(2)手工業①漢代人們開始用煤做燃料用來冶鐵
②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使中國獲得「絲國」的稱號
③東漢晚期成功燒出青瓷
(3)商業: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重租稅以困辱之」 ,並不禁商人購置土地
魏晉南北朝
(1)農業①曹魏馬鈞改進灌溉工具翻車
②485年,北魏頒布均田令,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
③兩晉之際出現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
④牛耕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江南初步形成稻麥兼種、水陸互補的作物體系
(2)手工業:南北朝時期成功燒出白瓷
(3)商業
隋唐
(1)農業①長江下游出現曲轅犁,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②出現灌溉工具――筒車
③繼續推行均田制(內容雖有調整,但基本精神不變)
④安史之亂後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遷,大量湧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南方逐漸超過北方
(2)手工業①絲織業中出現緙絲技藝
②唐代瓷窯遍布南北,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
③唐宋時期,官營手工業內部的生產關系不得不加以調整,出現雇募工匠,這是生產關繫上的一大進步。
(3)商業①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來往經商頻繁
②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
③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④實行整齊劃一的坊(住宅區)市(貿易區)制(坊市分開)
⑤廣州、泉州、明州、杭州、揚州、登州等城市繁盛一時
宋元
(1)農業①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並」兩極分化更為激烈
②兩宋之際——金滅北宋的靖康之變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遷高潮,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
(2)手工業①北宋時用煤冶鐵相當普遍,南宋時開始用焦炭冶鐵
②宋末元初,邊疆地區種植的棉花迅速向內地傳播,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部門③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捍、彈、紡、織之具」全面革新內地落後的棉紡織技術,使松江地區成為全國的棉紡織中心
④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全國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元代開始進入彩瓷生產時間,出現青花和釉里紅
(3)商業①北宋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元代廣泛流通紙幣
②空間上――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於街巷,形成街市;城郭、鄉村也被允許設市貿易
③時間上――出現夜市、曉市 ④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監控
⑤城市的經濟職能大大增強 ⑥對外貿易繁榮
明清
(1)農業①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基本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糧食產量提高
②廣泛植棉,民眾衣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明代後期,棉布取代絲麻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
③高產作物被引進和推廣 ④賦役制度成熟(明:一條鞭法;清:攤丁入畝)
⑤通過土地買賣廣占土地的現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
⑥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
(2)手工業①冶煉業中流行用焦炭
②明清時期創制出更豐富多彩的制瓷工藝,出現鬥彩、五彩瓷、粉彩和琺琅彩③明代中葉以後,私營的的工業超過官營占據主導,並在絲織業發達的南方地區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手工工場
(3)商業①商業市鎮興起
②貨幣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白銀在流通中廣泛使用
③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
④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閩商、寧紹商人等大商幫
⑤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國家財政也從商業稅中得到很大補充,量統治者對商業發展並不採取鼓勵政策,還經常以各種方式對商人進行盤剝。

⑺ 高中新教材培訓總結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學習總結

新一輪教育改革,給體育課堂教學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新教材和課程標准和出台,大大拓寬了原本體育課的學習領域,讓我們這些體育教師盡快地進入角色,積極追求一種全新教學方式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1、新的課程標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即體育從學生的發展、學生的需要出發。根據課改的指導思想,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學習是經驗的重組和重新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自主的學習者。學生來到學校,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進行知識建構。 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學生的創造力、潛能、天賦等得以發揮,情意得到陶冶,個性得到發展。
2、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體現身體、心理、社會「三維」健康觀,實現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領域目標。
3、教法要求創新,開放和放開,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採用探究教學,情景教學等、重視學生學法指導。新課程強調改變原有單一、陳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學生互為中心師生互動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基本是單一灌輸——接受,使學生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狀態。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觀念,促使了教學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革,一是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引導學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識,運用知識、拓展知識,注重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承接。二是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通過學生各種方式的學習,如自主學習、相互間的合作學習等等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接受知識、開拓思維的能力。三是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這就直接影響到教師為考核而教學轉向為學生接受知識而教學,學生為過關而學習轉向為自己興趣愛好而學習。四是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學生不同的差異和基礎,因材施教,保證每一個學生在自己不同的基礎上有提高。

二、體育教師角色的轉變
1、體育教師將向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二者相結合轉變。
在《體育與健康》的課程標准中,體育教師的主要職能除了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應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體育教師在用各種方法教會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還應做到:一是積極地旁觀,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實驗或積極地看,積極地聽。同時,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各種情況,處理即時發生的事情、狀況,並考慮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支持。二是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2、師生關系將更加和諧。
傳統教學形成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體育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中的控制者,學習的指揮者,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體育成績的判定者,對學生的評定具有絕對的權威。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總是千方百計,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方式進行練習和活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絕對阻止學生的另類表現,把一些活躍的學生作為差生來處理。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反映,關注學生的不協調音,用公正合理的態度對待練習中發生的教師意料外的事情。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教與學,彼此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標準的過程。
三、學生學習成績評價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改變只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單一總結性評價方式,著眼於充分全面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關注個別差異,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發現發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在自己的水平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內能。
總之,在新課程中,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一堂好的體育課,最應該提倡的也是最「本色」的東西,就是通過對教材內涵的把握與處理,創設一種氛圍,設置某種情境,使學生忘我地、興致勃勃地主動投入到那種愉快的體驗,探究之中。最後,教學不僅要面向學生的現在,更要面向學生的未來。

⑻ 高中新課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重難點總結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課標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重點:分封制、宗法制
難點:宗法制;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預習提綱:
一、夏商兩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國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出現。(禹建立)
(2)政治制度特點:
①已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司法
②出現王位繼承的傳子制度(取代禪讓制) 等國家和社會的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
2、商朝: (世襲制:啟)
(1)建立: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領成湯滅夏,建立商朝。 動的區域。)
(2)政治制度:內服與外服制度:(「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內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
內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
外服: 則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與商王關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內服與外服的實際權力。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還經常與商處於戰爭狀態。
(3)政治特點:商朝是個彌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二、封邦建國(西周)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東征,滅商建國,史稱西周,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北)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維系作用的禮樂制度。它是執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內外服制度而制定的。)
2.分封制:(夏代就有,商朝進一步推行,西周又有制度的創新)
(1)含義: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殷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叫諸侯國),以拱衛王室。
(2)原因(目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3)分封對象:①同姓親族(分封的主體)
②異姓封國、功臣、姻親、附屬國、殷商降族、古方國
(4)核心內容:分封土地。(此外,還有大量物資、武裝和人口等)
(5)西周的封國與王室的關系:比商代附屬國密切,臣屬關系更加明確,各諸侯國必
須承認周王的權威,並承擔各種義務。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商代的附屬
國獨立性相對大,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屬國有很大的自主權。)
(6)作用:
①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③使西周貴族統治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一些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周朝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制」開始破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
3、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
(1)含義: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
(2)原因(目的):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實行了分封與宗法相結合的制度。
(3)內容:宗法制度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宗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小宗。
二者關系:關系是相對的。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和士)
(4)實質: 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5)作用和影響:
①宗法制通過血緣親疏,確立起一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②宗法關系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4、禮樂制度(周禮):
(1)含義:周禮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
(2)作用: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牢固的宗法血緣與政治制度結合,帶有濃厚部族色彩
知識導航: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
出現公共權力

世襲制
內外服制度
商:方國聯盟
神化王權

封邦建國(分封制)
西周:天下共主 宗法制
禮樂制度

閱讀全文

與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網路培訓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德芙的品牌營銷策略 瀏覽:813
網路營銷調查問卷實訓報告 瀏覽:669
市場營銷需要的素質 瀏覽:365
濟南網路營銷培訓哪裡好 瀏覽:183
火鍋店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8
銀行活動策劃方案總結 瀏覽:842
應急業務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80
縣師德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
電子商務地區差異 瀏覽:499
學校食堂工人培訓方案 瀏覽:766
訥河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瀏覽:484
星巴克具體營銷戰略和方案 瀏覽:722
電子商務認證法律制度 瀏覽:275
市場營銷課總結 瀏覽:735
金生水起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646
市場營銷創業策劃書200字 瀏覽:768
活動策劃方案學校雙旦活動 瀏覽:123
北京電子商務創業園 瀏覽:851
免費下載小學校本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504
答謝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