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聯網加農業有何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科技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與此同時,城鄉發展存在一定差距,長期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各級高度重視「互聯網+農業」融合發展,「互聯網+」之農業,帶來的不僅是信息的對接,更是驅動著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❷ 農業聯網技術對於農業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幫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各行各業我們都會運用到互聯網,他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在我們的最基礎的農業方面,也會運用到這一技術,農業聯網技術會對農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會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收入,也會增加農業的產量,使我國生產的糧食越來越多。從而進行出口,不再依靠別的國家。互聯網技術對農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與時俱進,使農業增產。
在網路化的時代下,每一個行業都會運用到互聯網,他的出現會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好處,在農業方面,互聯網的假如,會使農產品的產量增加,並且通過網路的傳播,會使他的銷量也節節增長,這是互聯網給我們的農業發展帶來的好處。
❸ 鄉土中國 ‖ 「互聯網+農業」怎麼進行
眼下,春暖花開,春耕在即。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也疾步前行。「互聯網+」將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強力加速器,「互聯網+」將有力促進農業資源、生產、科技等各方面信息全方位迅速滲透到農村一線,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盲目生產和農產品滯銷等問題。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採取綜合性措施扎實推進。既要促進觀念和意識的轉變,推動農業各類經營主體樹立互聯網意識,特別要讓農民了解互聯網,還應注重頂層設計,各地政府制定明確的行動規劃,突破部門、行業界限和體制性障礙,充分利用各類基礎設施和信息平台資源,實現基礎設施共建,信息資源共享,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協作協同,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同時應進一步推進移動通信、寬頻、電腦、智能手機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在廣大農村的普及,實現光纖到農戶的全覆蓋,要進一步降低信息資費標准,讓廣大農民都願意用、用得起、用出效益。此外,推進「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迫切需要一批既懂現代信息又懂現代農業和市場營銷的復合型服務人才。因此,建議建立農業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基地,培養一批應用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同時,通過人才引進政策和待遇落實機制,吸引專家學者、高校畢業生等網路信息人才投身「互聯網+」農業。
❹ 農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知識培訓農民願意接受線上培訓嗎
在新型農業經營中,農民占據主導地位。然後大力促進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可以提高經營者的素質和能力,可以為主題的發展提供持久動力。知識能力決定了新的農業商業實體和服務實體的發展質量。根據數據,在“全國十大農民”中,約有60%的人具有連續課程的大專以上學歷。在美國,超過90%的家庭農民具有高中或以上學歷,而大多數法國農民則具有高中或大專以上學歷。這說明什麼?它解釋了農民的文化素質,決定了農業的經濟利益。歸根結底,農業競爭就是經營者素質的競爭。
加強政策支持。繼續加大對優質農民種植計劃和教育水平提高行動計劃的實施力度,擴大覆蓋面,加強扶持政策,有效落實農民人均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經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農民還應接受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納入免學費補貼政策范圍,逐步建立從培訓到中等職業,高等職業甚至更高層次的教育的系統性支持政策體系。只要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強大!
❺ 「互聯網+農業」到底有哪些具體方向
一、「互聯網+」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積聚了豐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基礎。然而,千百年來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從業人員數仍然占我國農業人數80%以上,並且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互聯網+」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影響深遠。一方面,「互聯網+」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聯網+」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互聯網+」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基本方向。「互聯網+」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互聯網+」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互聯網+」基於開放數據、開放介面和開放平台,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於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基於「互聯網+」的「生態協同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二、「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如何持續、穩健地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需要對「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保持清醒認識、高度關注和審慎思考。
(一)「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選擇挑戰
「互聯網+農業」是藉助現代科技進步實現傳統產業升級的全新命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手段,蘊含著重大的戰略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而,在缺少頂層設計的情況下,「互聯網+農業」一哄而上、各自為政的局面無法避免,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發展態勢,不利於「互聯網+農業」的整體推進、協調發展,「互聯網+農業」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將大大折扣。
因此,亟需制定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規劃,從戰略高度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形成統一謀劃、穩步實施的推進格局,將「互聯網+農業」打造為能夠切實推動國家經濟社會持續、高效、穩定發展的新引擎。
(二)「互聯網+農業」發展基礎設施的挑戰
「互聯網+」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創新,必然將經歷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兩個階段。「互聯網+農業」亦將不能跨越信息基礎設施在農業農村領域大范圍普及的階段。
然而,就目前來講,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頻,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只有27.5%,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利用互聯網。另外,農業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低、數據分割嚴重,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停留在試驗示範階段,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異常艱巨。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對「互聯網+農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三)「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已經實現了與金融、電商等業務的跨界融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正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
然而,農業是一個龐大的傳統產業,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農業問題千絲萬縷,錯綜復雜。如何利用「互聯網+」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滲透到農產品生產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等各環節,亟需制定一套具體的、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
三、政策建議
(一)頂層設計,盡快制定國家「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
我國應明確「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戰略地位,盡快開展針對「互聯網+農業」的戰略性研究。從國家層面,搞好「互聯網+農業」頂層設計,研究制定「互聯網+農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互聯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指導「互聯網+農業」產業發展和應用示範,防止信息孤島,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共同開發與利用,制定「互聯網+農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實現基礎領域和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推進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創新;加強「互聯網+農業」立法,推動農業數據開放、人才培養等,為「互聯網+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二)優先布局,推動落實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藉助「寬頻中國」戰略實施方案,加快推進落實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寬頻村村通問題,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特徵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加強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完善農村信息化業務平台和服務中心,提高綜合網路信息服務水平;同時建立國家農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中心,覆蓋農業大數據採集、加工、存儲、處理、分析等全信息鏈,面向國內外推廣基於「互聯網+」的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
(三)超前謀劃,設計啟動「互聯網+農業」十大行動計劃
1、「互聯網+」促進智能農業升級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促進智能農業升級行動,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智能管理,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重點突破農業感測器、北斗衛星農業應用、農業精準作業、農業智能機器人、全自動智能化植物工廠等前沿和重大關鍵技術;建立農業物聯網智慧系統,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領域廣泛應用;開展面向作物主產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的長勢監測、遙感測產與估產、重大災害監測預警等農業生產智能決策支持服務。
2、「互聯網+」助力「六次產業」發展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六次產業」發展行動,助力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集中打造基於「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構建「六次產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助力休閑農業和一村一品快速發展,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
3、「互聯網+」助力農村「雙創」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村「雙創」行動,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積極落實科技特派員和農技推廣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創新信息化條件下的農村科技創業環境;加快推動國家農業科技服務雲平台建設,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搭建農村科技創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引導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資源、科技知識等現代科技要素向農村流動。
4、「互聯網+」助力農業走出去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走出去行動,加強農業國家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落實「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
進一步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信息網路」項目,建立GMS各國農業信息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中國-東盟、中國-紐西蘭等自貿區優勢,發揮我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歐盟有關國家雙邊農業磋商機制,積極建設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打造具有國際品牌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面向在亞洲、非洲、南美洲有關國家建設農業技術交流服務平台,推動我國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裝備等「走出去」;構建農業投資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為農業對外投資企業提供市場、渠道、標准、制度等各種信息資料。
5、「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行動,促進農業科研大聯合、大協作,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支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積極推動農業科研信息化建設,助力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農業部門、科研院所及比爾·蓋茨基金會等跨國私營部門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跨國農業科研虛擬協作網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大聯盟、大協作,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構建農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提高重大農業科研基礎設施、農業科研數據、農業科研人才等科研資源共享水平;構建農業科研大數據智能分析平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共建共享。
6、「互聯網+」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行動,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增值,促進農民增收。
鼓勵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積極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網路化運營體系;積極推動中糧、中化等大型農業企業自建電子商務平台,推動農產品網上期貨交易、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糧食網上交易等;加快推進美麗鄉村、「一村一品」項目建設,實現優質、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以及農產品網路零售等。
7、「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構建基於「互聯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虛擬網路教學環境,大力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推動智慧農民雲平台建設,研發基於智能終端的在線課堂、互動課堂、認證考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平台,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移動化、智能化。
8、「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全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網路化監管,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安全。
積極落實《農業部關於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的意見》,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提高農產品監管水平;構建基於「互聯網+」的產品認證、產地准出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動農業生產標准化建設;積極推動農產品風險評估預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理能力建設。
9、「互聯網+」助力農業生態建設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生態建設行動,實現農業資源生態本底實時跟蹤與分析、智能決策與管理,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治理農村污染,提高農業資源生態保護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建立全國農業用水節水數據平台,智能控制農業用水的總量;建立全國農資產銷及施用跟蹤監測平台,智能控制化肥、農葯施用量;建立全國農業環境承載量評估系統、農業廢棄物監測系統,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信息支撐和管理協同,有效解決農業農村畜禽污染處理問題、地膜回收問題、秸稈焚燒問題;建立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系統,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10、「互聯網+」助力智慧農村信息服務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智慧農村信息服務行動,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破解城鄉數字鴻溝難題。
❻ 農村經紀人為什麼要加強網路營銷
(一)加強網路營銷的必要性
推進農產品網路營銷,不只是對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的簡單替代,它是對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的一場革命性變革。
(1)網路營銷通過直接快速逼近目標來獲取價值,縮短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中間環節。因此,大大縮短了農產品交易的價值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且使生產者產出的農產品更具個性化特徵。
(2)網路營銷方式不再受到時空限制,組織內部以及組織之間溝通順暢,對客戶需求及市場變化能力大大增強。因此,消費者需要什麼,經營者就訂購什麼,生產者就生產什麼,從而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理想的農業產銷格局。
(3)網路營銷削弱了傳統流通體制中的政府行為,交易更加公開、公平、透明,農產品成交價格更真實地反映了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可以更好地引導各級主管部門和廣大農戶科學地安排農業生產。
(4)網路營銷是原有傳統農產品交易市場的延伸,能促使交易主體多元化,也為商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商機。
(二)加強發展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幾點建議
網路營銷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據統計,糧油食品行業到2005年將有近9000億美元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加快發展農產品網路營銷應引起高度關注,從多方面採取綜合措施。
(1)加大農業信息網路投入。農業信息網路投入是網路營銷的基礎。目前,我國農業信息網路建設已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與國際上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還落後許多。政府的投入重點應放在網路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以引導促進社會和工商企業加大對農業信息網路的投入。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全面引入有利於競爭、聯合、發展的激勵機制,推進農業信息網路化建設的發展。
(2)加大農業信息網路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普及網路應用技術。發展農產品網路營銷,一方面,需要高層次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還必須重視農業信息網路技術的普及推廣應用與教育培訓工作。在實施農產品網路營銷中,要特別加強提高廣大農民和管理幹部的信息意識和文化素質及信息網路應用水平。農民特別是廣大農村青年的信息應用能力將是加快農產品網路營銷的關鍵和希望所在。因此,要在充分發揮現有農業推廣體系作用的基礎上,形成強有力的農業信息化培訓、推廣網路。
(3)建立安全可靠的支付體制。市場交易完成的標志是支付的完成。在目前的網路營銷中,各網站選擇的支付途徑絕大部分是招商銀行的一卡通。但就農產品營銷而言,一卡通網點少,服務范圍狹窄。從發展高效的農產品網路營銷的要求來看,應逐漸構造包括招商銀行在內的有許多其它金融機構有效揳入的農產品網路營銷支付體系。實現這一目標,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因時因地制宜,逐步創造條件,逐步逼近目標。在當前尚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可考慮採取郵政及銀行匯兌等途徑加以過渡。
(4)組織高效的物流系統。物流是農產品網路營銷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具體包括諸如農產品的貯藏、包裝、運輸、配送和裝卸、檢驗等各項活動。從建設有特色的中國農產品網路營銷模式出發,在組建農產品物流系統時,一要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和配套工作,不斷完善物流配送體系;二是從農產品貿易的特點出發,注重採用保鮮技術和先進適用的物流設施,做到物流及時、通暢,為農產品提供必要的物流技術手段和保障。案例Ⅰ 尋找市場潛力 獲得豐厚回報吉林省吉安市遂川縣泉江鎮板鴨加工運銷大戶劉有民為不斷開拓市場,曾多次到廣東、浙江等地考察,對市場進行調研並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了市場潛力很大,劉有民毅然自行投資30多萬元擴大再生產,並獲得了豐厚回報。年產值500多萬元,為國家創稅5萬余元。
案例Ⅱ 構建營銷渠道 走上富裕之路
扶余縣三岔河鎮李家店村是扶余縣最大的養蛋雞大村,村領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構建營銷渠道。過去曾有全省養雞第一村的美譽,全村每年共養蛋雞30多萬只,每年產蛋量都在8000多萬枚以上,這么多雞的收運就是由近百名雞蛋經紀人完成的。這些經紀人經過十幾年的經營磨合,在哈爾濱、大慶、長春、沈陽、大連等大中城市形成關系網。每天白天批發商給當地的雞蛋經紀人打電話聯系,商量代收雞蛋的數量、價格、到運時間;雞蛋經紀人按雞蛋批發商的要求收購雞蛋,為經紀人收購雞蛋的關系戶下午到經紀人家領取蛋和蛋盤,晚上到養雞戶收雞蛋,第二天早晨向經紀人交雞蛋,與此同時,經紀人組織裝車外運,有的直接運往目的地,有的通過火車運往目的地。大量的雞蛋就這樣運走了,做得井井有條。
❼ 農業技術培訓的內容有哪些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核心,以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為切入點,結合「兩基」農技培訓和掃盲工作,切實加強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目標要求
通過對農民的培訓教育,使農業科技入戶率達90%以上,每個農戶有一人能掌握2—3門實用技術,使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實現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不低於50%。
二、培訓對象、內容和方式
1、培訓對象
全縣農戶中的青壯年農民、在校初高中學生、鄉鎮黨政、事業單位幹部、村組幹部。
2、培訓內容
(1)常規農業實用技術季節性培訓
(2)特色產業技術培訓
(3)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培訓的主要技術包括:推廣兩雜良種、玉米單株育苗移栽技術、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玉米寬廂寬頻種植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綜合防治技術、脫毒馬鈴薯、紅薯種植技術、紅糧栽培技術、油菜育苗移栽技術、旱地分帶輪作技術、畜牧生產技術。
3、培訓方式
採取「三個一」(即發一本技術小冊子,講一堂技術輔導課,辦一個現場培訓示範點)的形式。在各個不同的季節有針對性地對農業主導產業所需的實用技術進行培訓。縣培訓到鄉鎮、村,鄉鎮培訓到組、到戶。要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對一些重點產業、重要環節,入村、入組進行培訓,指導辦點示範,進行現場講解。
三、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月10日—2月30日這一階段由縣農業局牽頭,畜牧、教育、科技、農機、紅糧辦、團委婦聯等部門配合組建由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培訓工作組,並編寫培訓資料、講稿、印製農技知識小手冊。工作組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培訓4個鄉鎮,印製小手冊15萬冊(每戶一冊);由鄉鎮組建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分村組建培訓組。召開培訓人員會議,統一思想,簽訂培訓工作責任狀。
第二階段:實施培訓階段,3月1日—10月30日,這一階段主要是根據各個農時季節和本區域的主導產業的技術需要進行面對面的培訓。3月—4月主要培訓玉米、水稻、紅糧、紅薯、果蔬的栽培技術,畜禽防疫治病技術;5月—7月主要培訓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8月—10月主要培訓小麥栽培技術的旱地分帶輪作技術、油菜育苗移栽技術、旱地寬廂寬頻種植技術、中葯材管護技術、馬鈴薯栽培技術;在這個階段同時要開展「陽光工程」培訓。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11月—12月。這一階段主要對培訓工作進行總結,總結經驗,找出差距,查漏補缺。要對培訓工作進行績效評價並通報。
四、加強領導,通力協作,努力完成培訓任務
這次培訓工作是農業生產的現實需要,也是「兩基」工作的現實需要,更是現代化農業建設的現實需要。各級各有關工作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要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通力協作,各履其職,各盡其責,努力完成培訓任務。縣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組長,分管教育的副縣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各鄉鎮也要建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建立工作機制,擬定培訓計劃、培訓方案,組建工作隊伍。組織培訓技術人員,發動培訓對象,形成農業技術大培訓的氛圍,以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
❽ 農村信息化能為農民做什麼帶來什麼好處
信息化「巧解」農民增收難題 本報記者王樹清 榮成市俚島鎮小圈村水果種植大戶劉永德,去年從農村信息化中嘗到了甜頭。去年他種植的大面積紅提葡萄剛剛成熟,便在網上銷售一空,價格賣得也很不錯。如今在我市的養殖、種糧、蔬菜等大戶中,像劉永德這樣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為自己的養殖、種植、農產品銷售服務的農村大戶大有人在。自威海市6月9日啟動「萬千農民上網致富工程」以來,我市農業部門與電信部門密切聯合,加快了威海農村信息化發展步伐。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目前有52個鎮、210個行政村、320個經營大戶和30多個農村龍頭企業、15個批發市場、25個農村中介組織實現了寬頻或撥號上網,初步建立起了覆蓋全市的農業信息體系框架。 如今,信息閉塞、技術落後已經成為制約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推動農村信息化,使農民足不出戶,通過網路全面了解目前農業新技術、最新國內外市場行情,同時也會改變傳統的農村生產經營方式。萬千農民上網致富工程,只不過是剛剛揭開我市農村信息化進程帷幕的一角。 信息化「敲」開致富門 對於握慣了鋤把的威海農民來說,用粗糙的大手擺弄鍵盤與滑鼠,不能不說是一件難事。信息化究竟能為農民帶來哪些好處,如果不是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那些只重眼前實際利益的農民是不敢花錢買電腦往家搬的。榮成市崖頭鎮河北隋家村天麻種植大戶於壽華自打裝上電腦後,每天晚上拔號上網學習,成為他每天必上的一課。他感慨地說:「以往了解市場、銷售產品免不了要東奔西走,費時費力。現在,坐在家裡洽談、交易,太方便了」。在同村的隋福維家裡記者看到,盡管利用機頂盒拔號上網速度不快,但隋福維卻從中得到許多以前得不到的有用有關天麻的信息。他告訴記者,以前賣天麻等農產品,只知道到當地市場去賣,卻不知道網上也有一個市場,而且還很大。如今他坐在家中,通過網路便知道了國內各天麻市場的銷售,市場價格等情況。「往後再賣農產品,再不會只盯住在當地一個市場了」,隋福維高興地說。 市農業局經濟信息科的劉科長告訴記者,為滿足各級政府和農民對科技、市場信息的需求,我市充分利用各級農業部門的資源優勢、管理優勢和電信部門的網路優勢、技術優勢,全面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從去年6月份開始實施啟動「萬千農民上網致富工程」,以來,信息化開始有計劃地介入農民生產與生活,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提供及時、准確的信息服務。目前市、縣兩級農業信息網路平台已基本建成並聯成網路,今後工作重點將放在擴大農業信息服務網路在鎮、村和涉農企業的覆蓋面,加大市場信息傳播力度,疏通市場信息傳播渠道上。做到讓沒有電腦用戶的農民,通過電話語音信息平台等手段,就可與農業技術專家進行交流,適時獲取權威性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以徹底改變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的狀況。 據了解,威海農村信息化有一個基本規劃,即在短期內使全市200家龍頭企業、800個行政村、15家農副產品批發市場、200個種養大戶實現網上信息共享。劉科長認為,萬千農戶上網致富工程敲開的不僅是農村信息化的大門,也是農民的致富門。 揭開農村信息化面紗 標志著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硬體建設規模與水平,如寬頻光纖網路的覆蓋面、農村家庭和企業擁有電腦數量以及有關農業各類網站建設現狀;二是農村電腦應用水平,如農村上網數量與時間,電腦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范圍與水平;三是農民利用電腦的意識高低、農村信息人才的多少等。 據中國網通集團山東省通信公司威海公司的曹女士介紹,目前威海農村信息化硬體建設已初具規模,寬頻網已覆蓋到每個鄉鎮和少數中心村。很多重點鎮、村的農業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特色農業基地都已基本上網,特別是榮成市鄉鎮農村大戶上網率更高。榮成鴻洋神集團出現了國內少見的「電腦村」,全村152戶家家有電腦。 記者在市農業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威海市農業信息網為中心,與各市區農村信息網站、鄉鎮企業網站相連接的網路體系。其中僅榮成農業信息網站就鏈接了該市13個產值過億元的農村龍頭企業的網站。從使用網路來看,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生產、管理與銷售所佔的比重也逐年增加,網上發布政策、資源、生產、市場、銷售信息等數量不斷增多。以農村信息化發展規模較好的鴻洋神集團為例,由於利用電腦等信息化手段較早,取得成果也比較多,幾年來公司通過網上銷售產品的數量累計達300多萬元,同時還在網上洽談成一個項目,與國內一家企業協商生產「海鮮精」產品。 盡管我市啟動農村信息化工程僅半年時間,許多農戶與企業從中受益匪淺,但從整體看,目前我市農村信息化發展明顯存在著不均衡。如榮成等農村經濟較發達地區發展較快,而其它地區發展較慢。農村種養植大戶利用電腦等信息化手段意識較高,普通農民意識較差。與城區相比,農村信息人才也十分匱乏。對存在的這些問題,市農業局負責農村信息化工作的林副局長認識更深:「農村信息化是一個前瞻性的工作,目前需要解決的不僅是資金問題,更有認識問題。目前農業亟待解決的是國際化和標准化問題,而這兩者都離不開信息化。」如果從這個角度重新審視信息化,我們就會發展農村信息化的確任重而道遠。 農村信息化有「瓶頸」 伴隨中國加入WTO,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如何應對入世挑戰,如何實現標准化和國際化,用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已成為人們關切的實際問題。如果環視周圍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化水平,就會發現目前我市發展農村信息化的迫切性。 以美國為例,1957年美國建設了世界第一個規模最大的農業信息網站,英國,澳大利亞、法國、荷蘭和日本等國陸續建設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美國利用預測模型工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畜禽生產管理自動化和農業科研與服務系統為農戶和企業提供綜合性的科技信息服務,全美有67%的農戶擁有計算機,其中的27%使用了網路技術,15%的農戶使用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裝備的農業機械。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農業迅速實現了農業設施的智能化和信息獲取、銷售的網路化,實現了農產品的精確控制和標准化生產,日本93%的農戶用計算機,而我國農戶使用計算機的比例約0.1%。如此低的電腦使用量,無疑會使農業標准化實施起來感到困難重重。 盡管以「萬千農民上網致富工程」拉開了我市農村信息化的序幕,但要使農村信息化不斷發展,仍有許多「瓶頸」需要突破。目前「瓶頸」因素突出表現在農民文化水平較低與信息化知識含量較高、信息硬體建設要求集中與農民居住分散等相諸多矛盾方面。 從文化素質來看,在我市鄉村人口中,大專及以上的只有5100人,高中和中專的有10.3萬人,分別占鄉村總人口的0.41%和8.21%。這種文化素質必然會造成農村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操作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計算機,無疑感到無從下手。再加上目前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市農業局林副局長認為,農業產業化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兩者是相互依賴的。農業的產業化意味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必然產生對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強烈願望,在規模小時,以滿足自己需要時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因為採用信息技術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購買信息技術設備,支付獲取信息費用,這對於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益不高的農業生產來說,權衡之下,顯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此外網路成本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信息化的普及。網路成本高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多數農民買不起計算機,也就難以獲取農業信息。現在平均每台計算機的價格約為四、五千元;二是目前許多寬頻網大都只通到鄉鎮級,對大多數居住在村的農民來說,只能通過上話上網。農村電話費若按0.22元/分鍾計算,加上上網費用4元/小時,合計每小時上網費超過10元,普通農民長期恐難以支付這筆費用。 此外農業信息化瓶頸還表現在基層缺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體設備,信息網路體系不健全等方面。不過這一問題已得到農業部門的充分重視,並已開始著手農村信息人員培訓工作。從11月8日開始,先後對來自三市一區農村和鄉鎮企業基層的160信息員進行培訓,使他們學會收集農業信息的能力,做到會發布、會使用,以充實各級農業網站的信息量,為上網的農民提供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