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隨筆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在我不到兩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有過困惑,有過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現把自己平時的一點心得拿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能給予指導與幫助。一、讓課件成為渲染課堂氣氛較有效的武器課件圖片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並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像,思索,潛移默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圖片,或配樂課件,甚至一段錄像,不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桂林山水》一課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故事的發展意識.當今,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交流構成課堂主陣地,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對小學生來講,如果能採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東郭先生和狼》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課文的真諦,同學們將課堂上學到的動作將課文進行表演,課堂的內容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三、適當安排繪畫,增添課堂情趣.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而且美術在啟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在《荷花》這一課中,我先自已畫一幅白色的素描荷花,讓學生通過圖,先了解荷花是什麼樣子的,對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要不然單從課文上簡單的文字來理解,他們對此還是茫然。「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把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從傳統模式轉變過來,溝通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學科的聯系,把語文學習中的讀與唱,畫,演等有機結合,讓語文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能培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B. 小學語文繼續教育教學隨筆
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小學生對教師的某些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范、整潔地寫字。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范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C. 小學語文教育隨筆
教育隨筆-----孩子作業潦草怎麼辦?
開學初,拿到新作業本,孩子都會一筆一劃認真地寫作業,可是一段時間過後,有的孩子的作業就非常潦草,如何克服這種不良習慣呢?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一、預防法:在孩子做作業之前,家長或老師一定要提出適當的要求,使孩子重視自己的作業。
因為孩子正上一年級,一定要從每個細節處著手,比如拿筆的姿勢,坐姿,都要嚴格要求,因為開錯頭,糾正起來很費工夫。
二、榜樣法:給孩子展示優秀作業,激起孩子的進取心——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另外,當孩子作業有一定進步時,要及時表揚,鼓勵。
三、 多練字帖:孩子作業潦草,有的可能是寫不好字,有的可能是性子急,馬虎。字帖練習可以彌補這兩方面的不足,再者,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圍棋、練練毛筆字,這些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都有很大幫助。
幫助孩子克服作業潦草的方法很多,具體運用時要因人而異,靈活應變。
隨筆----胡某,是個可愛的男孩,我認為他是個可塑之才。沒想到他說得和做的是另外一套。做作業時動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業經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書寫相當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師就是學生向我告狀。於是,我找他談話,希望他能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知錯就改,爭取進步,爭取做一個他人喜歡、父母喜歡、老師喜歡的好孩子。他開始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後來口頭上答應了。 可他又一如既往,毫無長進,真是「承認錯誤,堅決不改」。此時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許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覺得身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 就退縮,不能因一個後進生無法轉化而影響整個班集體,必須面對現實!我內心一橫:不轉化你,誓不罷休。為了提高他的學習成績,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個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好、樂於助人、耐心細致的女同學跟他坐,目的是發揮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對這個女同學進行了一番談話:為了班集體,不要歧視他,要盡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幫助他,使其進步。這位同學滿口答應,並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或 課堂時間幫助他,教育他。有時,這位同學也會產生一些厭煩情緒,說他不太聽話,不太樂學……此時,我就跟她說:要有耐心,慢慢來。後來,他取得進步時,除了表揚他,我還鼓勵他們說,這也離不開同學們的幫助,特別是這位同學的幫助。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進步。他學習上更努力了,紀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當起了值日生,勞動也更積極了,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為此,我會心地笑了。後來,有一次我找他談話時,他說:「老師,某某同學這樣關心我,愛護我,幫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對得起她嗎?」我笑著說:「你長大了,懂事了,進步了。我真替你高興。」
D.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教師隨筆
閱讀習慣可以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人生取向乃至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但目前高中學生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首先,由於高考壓力,高中學生大多都被淹沒在題海之中,幾乎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靜心閱讀;二語文和其它科目相比,需要長期閱讀,大量積累,而大多數學生的功利心強,也就懶得閱讀;三是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讀圖時代和「微時代」的到來,直觀簡單的閱讀材料了容易造成閱讀時的急躁心理。矯正學生閱讀行為,讓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改善語文教學生態,筆者將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一、先學後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閱讀時間
閱讀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閱讀習慣也是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體現,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高中學生課外幾乎沒有預習閱讀的時間及習慣。為了保證語文學習的時間和閱讀質量,可以將學生應在課前進行的預習閱讀環節放在課堂內進行。一篇課文,學生自己獨特閱讀感受與體驗是任何高明的講授所替代不了的,所以學生進行的預習性閱讀非常必要;如果沒有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缺少辨別力,語文學習也就變成了全盤接受教師講解的被動式學習,學生會逐漸喪失閱讀感悟和思維創新。有些老師可能認為,如果在課內進行預習閱讀,會佔用好多課時,從而造成進度的緊張,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不然,學生預習閱讀之後,由於任務明確,有些預設教學環節就可略去,課堂教學節奏可以加快,並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如期完成和學習效果。
當然,對於學生的預習閱讀,要有具體的體任務和要求。首先,字詞積累仍是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務,所以預習時先要圈點勾畫有關字詞,自己先用字典解決。現在的學生大多不注重藉助字典解決問題和學習,因此,在高一開學之初,我讓學生務必准備《現代漢語詞典》和《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因為查字典,使用工具書也是學生的一種語文能力,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耐心。漢字是音、形、義一體的文字,而且大多是多音字,語境不同,詞性、讀音和意思也不盡相同,所以查字典時還需要判斷,而判斷的過程也是學習、積累的過程,也能體現語文學習中「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學科特點。二是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標記出自己閱讀的難點和精彩點,同時提出有關問題,進行簡單批註。教師巡迴對學生批註情況進行檢查,或每隔一段時間,把學生的語文書收上來進行檢查,因為學生質疑、提問有時難免偏頗,失之膚淺,教師就要對學生提問的質量、批註情況進行檢查、反饋、糾正,進而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閱讀時的質疑、批註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使學生形成閱讀時動手、動腦的習慣,也為後續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減少了教學的盲目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課堂交流展示閱讀成果,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預習閱讀的基礎上,當堂進行交流、展示各自的閱讀結果,既是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體現,也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體現。課堂交流與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如小組內可以集中解決字詞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也可以把學生理解中的難點與誤區進行必要的集中,待後在教學中解決。對於課文難點和學生提出問題,並不是教師進行直接解答,而是把問題在課堂公布,讓已經理解和學會的學生進行解答,當學生解答不清楚的情況下,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可以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課堂交流和思維碰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深層次思維。其實,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有很大的發展,課文經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大部分內容自己已經能夠讀懂,只有個別之處需要教師的提示、點撥,所以教師盡可能少教,讓學生多讀,以此來培養起學生獨立的閱讀意識、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以《孔雀東南飛》人物形象的教學環節為例,經過學生對課文的閱讀、交流、討論,學生對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等人物形象及課文主題基本都已基本理解,但學生沒有注意到劉蘭芝離別焦家時的精心打扮,以及告別焦母時的言行等內容對劉蘭芝人物形象的作用。筆者把這些內容提出來與學生一起討論,從而使學生對作品和劉蘭芝的形象特點認識更為全面。
三、課外讀物課內讀,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只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課外讀物的自主閱讀時間,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但是在目前應試風氣比較濃厚的背景下,課外閱讀如果真的放到課外時間,基本是有名無實,所以課外讀物可以課內閱讀。每周至少抽出一節課來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即使到高三,都在堅持。雖然只有一節課,但對學生影響不可小覷。經過一段時間,大多數學生已經再不用我叮嚀,已能自覺圈點勾畫了,查字典解決閱讀中的障礙,許多學生還認真地摘抄有關內容和語句。而且他們手中的讀物也逐漸多起來了,除了《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雜志之外,還有郭敬明、周國平、韓寒等人的作品以及《詩經》《楚辭》和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選本。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學生把他想買的書目拿給我看,他竟然決心買240多塊錢的書,這在農村中學是非常少見的;這學期,有一個班的學生把「18歲系列」的書買了幾套。我很欣慰的是學生已經認識到了閱讀的價值。每當自由閱讀時間,他們靜靜地閱讀,沉浸其中,津津有味。但他們慨嘆這樣能靜下心來讀書,沒有作業的時間真是太少了!
四、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分享課外閱讀成果
為了繼續加強閱讀興趣,把潛心閱讀的習慣能夠繼續延伸、鞏固,把課外閱讀多樣化,使學生的閱讀收益也最大化,組織開展一些讀書交流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借鑒有些電視台「讀書」欄目,每月舉行一次圖書交流活動。每次選取若干讀書有心得的學生,以PPT的形式,把自己讀過的書或文章向全班同學介紹、推薦。要求介紹作品的精彩部分,自己的閱讀感受,以及作者基本情況與其它相關作品鏈接等,以此來對其他學生的閱讀能起到引導、拓展作用,這樣可以使一些優秀經典讀物在學生之間快速傳播、接受,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另外,還可以利用語文課前的幾分鍾進行讀書推介活動,即學生可以將自己閱讀過的作品進行簡單介紹,挑選主要的段落、語句讀給大家聽。還有,農村學生經濟能力也很有限,農村文化氛圍也不太濃,學生本人和家裡藏書都不多,把學生手裡僅有的書以班為單位,集中到全班,大家可以互相交換閱讀,每個學生相對都可以多讀一些書,從而營造局部的讀書氛圍。
五、利用多種途徑,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所以可以利用多種學習資源和途徑,都可以實現語文學習。如今是讀圖時代,學生也很喜歡看視頻資料,而有些視頻圖文兼有、聲情並茂。許多語文課文,都是名家名篇,在學生閱讀和教學之後,可以再補充一些課外映像資料,這樣讓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可以對某個作家作品有更詳細、更深刻地了解,也能讓學生對進一步的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興趣可以鞏固習慣。這樣也可以使課文文本學習與視頻欣賞互相促進,互相補充,豐富學習的手段,如學習了李清照的兩首詞之後,就及時播放了重慶電視台「品讀」欄目的視頻——《酒色才氣李清照》,使學生對李清照其人及課文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在視頻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進一步閱讀、探究李清照的其它作品。而每周播放的「品讀」視頻,以中國古典詩詞為主,也很受學生歡迎。在播放視頻前,會把視頻中涉及到的作品印發給學生,也便於他們反復誦讀、理解、體會、積累等。
由於語文課文選文的范圍非常有限,教師應該及時補充一些課外名篇,讓學生盡量多接觸一些文學名篇,從而促使學生閱讀探索更多的名家名篇,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和興趣。如高中語文必修5小說學完後,我又給學生補充了原來教材中的一些經典名篇,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及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陽春面》,學生感覺非常感動、勵志;必修系列文言文學習完後,筆者發現這套教材選入的近代作家作品不足,就給學生補充了孫中山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序》、林覺民的《與妻書》等名篇,讓學生誦讀,學生充分了解了民國革命者的精神氣質、人格魅力和他們的才華。
另外,在讀寫結合中也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活動,有些學生明顯對寫作有了興趣,尤其是詩歌與散文。就順勢鼓勵他們寫作,不在長短,貴在堅持。在寫作過程中,充分發揮「便利貼」的作用,寫一句話,一個片段,記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包括高興的、郁悶的和傷感的,貼在書上、教室、宿舍或家裡卧室的牆壁、玻璃上等處,也是對自己的激勵或反思,對學生的成長也不無裨益。但反過來說,學生要寫作,在有些方面就會有欠缺,他們就得多讀,這樣就可以以寫促讀。有學生愛寫詩,我對他們建議,可以多讀一些現當代與古代大家的作品,進行仔細品味、研究,從作品中領悟章法、語言。當然,不期求學生能把詩寫得有多好,難得他們有這種心情和興趣,能為他們枯燥的高中生活增添色彩就可以了。偶爾也有學生在語文競賽、詩歌朗誦以及各級各類徵文大賽中獲獎,或作文或得發表,也可以看作是閱讀活動的有益的副產品。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種學習品質,可以使學生擁有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精神狀態和生命姿態,也為他們今後過一種從容、優雅,有教養的公民生活奠定基礎。
E. <第一周語文課>隨筆作文
自然界中,雨是一抹絢爛奇麗的色彩,有蒙蒙的細雨,有狂風怒吼的暴雨,有閃電雷鳴的雷陣雨。而我是淅淅瀝瀝的秋雨。 調皮的我開始霏霏地飄灑,密密麻麻的灑地面上,但是無聲無息。我放眼望去,整個大地煥然一新,我彷彿給大地掛上了一層簿簿的簾子。小樹們貪婪吸著雨露,愛美的花兒們脫下自己五顏六色的長裙,松鼠孩子躲在樹枝下,攤開小手接著水滴,並興奮的叫著下雨啦下雨啦。樹林是那麼安靜,只有雨打在落下的樹葉上,融入泉水中,滴在每一個小動物的臉上。雨,如絲如縷飄向森林,織起了一張無崖的綠茸茸的地毯。 不知不覺我來到了田野。我環顧四周,你看田野里層層梯田一片金黃,一人高的玉米,像老人捋著鬍子笑口常開,沉甸甸的金黃色的穀子向你低頭鞠躬表示歡迎。紅通通的蘋果,黃澄澄的梨,紅瑪瑙似的大棗子,咧開大嘴的石榴,燈籠似的西紅柿,金黃的稻田裡,已有農民在開鐮割稻,這是勝利的秋天,豐收的秋天。秋天的田野啊!金黃燦燦,一望無際,到處是金黃的稻浪。秋風拂過那沉甸甸的稻穗,發出聲響,彷彿在催促人們:「快收吧,快收吧!」 這已到豐收的季節了。我微笑的望著稻田,我舞動著,將雨潑灑。我使勁全身的力氣,因為我知道這場雨過後是農民的笑臉,是豐厚的豐收。
我笑著離開了田野,來到了熙熙攘攘的都市裡。人們撐著花花綠綠的傘,滴滴噠噠聲音化成了一個一個的音符,跳入了大自然的樂曲中。馬路上暢通無阻,沒有喇叭的不和諧之聲,沒有大聲喧嘩的吵鬧聲,只有蒙蒙的霧,細細的雨。一切是那麼安靜祥和。
我嘩啦啦唱起歌,咦,遠處波濤洶涌的不是大海嗎?我急速飛奔,要知道看大海一直是我的願望。巨浪一次一次打擊著海面,時而雄偉,時而柔和。水面上的波浪翻動著,滾動著。伴隨著激情澎湃、急速雄偉的海浪我不禁在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海浪越翻越勇,我越跳越快,雨越下越大。
漸漸的雲散了,雨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空氣那麼清新,人們收起了自己手中的傘,小動物們也紛紛從樹下跑了出來。我仰望天空想,接下來應該是彩虹姐姐接班了吧……
天空的那一邊出現了彩虹,它凝結了我的汗水,它留給了天空一道絢爛。
天漸漸暗了下來。
月,一彎新月,帶著難以描繪的含羞掛上了深藍的天。天,好悠遠好悠遠,綴滿了星斗,像寶石,似珍珠,又似如瑪瑙,點綴著這明凈的夜。月色潤潤,星光盈盈。世界的一切,早已沉浸在這月色中。
F. 求初中語文公開課隨筆
生命的感悟——初中語文教學隨感(逄春佳) 上世紀末全國性的對語文教學的大圍剿我們還記憶猶新,新課改無疑是一次反圍剿的「大突圍」,四年下來,成果頗豐富。這次以「最近發展區」、多元認識、建構主義為理論支撐的課改理念,使教學向「人」邁進了一步。尋找有生命感的文化定位歷史是延續的,過去發生的一切都沉澱在我們記憶的深處,打入民族集體潛意識,文化的東西都滲透在我們血管里。千年的語文教學,不會因新課改幾年、使用了若干西洋學術術語而脫胎換骨,面目全非。正像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先生講的:「西方的每一個術語的形成都有它的一個生命過程,一個術語就是一部精神生命史。在西方,在它們的歷史文化積蓄中,他們可能是一種智慧,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們游離於這個歷史文化背景之外,它們就可能凝結成一種知識。智慧是可以產生結果的生命過程,知識則是游離於生命過程的結果。」語文教學該向何處去?是以西方的理念引領我們走出困境,還是回到「私塾」來逃避社會對語文的討伐?是用「滿堂問」式的花架子支撐門面,還是仍舊以強化式的訓練博取高分?在世紀之初,我們必須弄清這個問題,以免貽誤時機,拖累了整個民族的復興。人民對語文教學的不同看法不證明我們已經落伍於時代了嗎?「所謂世紀,是世界公用的紀年方式,自然包含著海禁開放以後的一種世界視野。」我們是否應該在一個新的歷史層面上審視語文教學?著名教師魏書生說:教育就是讓人們形成一個好習慣。這是從教育的外在形式上講的,從內化的精神講,教育還是擔任著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而語言的作用,不是只是交流的工具,古今中外皆知,它更是民族精神靈性的載體,對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起著重大的作用。文化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語言,語言的內核又是思想,而思想鍛造了人的存在方式。就是說,語言是生命的投射。如果承認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語文學習應是感知和體驗生命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成了一個引導學生如何感知和體驗文本中的生命的過程,或者說,語文老師應該做的是,怎樣搭建一個能讓學生自由出入作者生命狀態的平台。在這個意義上,師生同處於民族語言的強大的文化場中,都是民族語言的學習者,探索者,都是民族文化血肉築就的生命體。確立了這樣的文化定位,我們才可以進行語文教學,即以生命的本體激活文本的生命。還原漢字的原生生命力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漢字,一個個方塊字本身就是能引起人無限感情的寶庫。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元號,而且是負載著古代科學知識和文化觀念的全息標志;漢字的間架結構,每一個筆畫部首都以特定的含義和美感出現在整個漢字中,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50年代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對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美麗的詩,一幅美麗的畫,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它是從原始圖畫演變成圖形,又從不規則圖形線條演變成現在的橫、豎、撇、捺、折五種規范的筆畫,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漢字是一種圖。學漢字的過程,首先是個識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識字階段,這是由漢字的特點決定。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里說:「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裡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教學的過程才能比較輕松。要讓兒童牢記的東西,首先必須是有趣的東西。識字教學應當跟圖畫緊密結合起來。」……莎莉文老師把我的一隻手放在噴水口下,已故清涼的水在我手上流過。她在我的另一隻手上拼寫『water』——「水」字,起先寫得很慢,第二遍就寫得快一些。我靜靜地站著,注意她手指的動作。突然間,我恍然大悟,有一種神奇的感覺在我腦中激盪,我一下子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奧秘了,知道了「水」這個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過的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水喚醒了我的靈魂,並給予了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字母文字尚能與圖畫相聯系,更何況漢字本身就是由畫而來的呢?先人在造字之初就是從生活中取材,所以它是生氣勃勃的,充滿鮮活的生命的美。如果教師能懷著虔敬的心,走進漢字的博大恢宏的殿堂,采擷漢字的原生的生命精髓,還原漢字活生生的生命狀態,願意以自身不懈的努力,引領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每個字真的就是一首詩,一幅畫,一個故事,我們的基礎教育定然能獲得新生。練就洞悉生命存在的功力北師大心理系博士劉翔平也說:「在現代社會,閱讀是一項極重要的能力,因為幾乎所有的現代信息都要通過閱讀來獲取,盡管計算機已十分普及,但計算機並不能代替人的閱讀,相反,它更有賴於閱讀……閱讀成為人類的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教育家第惠斯多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們呢?任何戲劇都不如生活精彩,同樣,生活中最精彩的莫過於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華,是自然的靈魂。如果課堂上只充斥著術語和知識,就失去了它的靈性,失去了生命。知識和智慧的區別,在於知識是脫離了生命過程的結果,智慧是能夠結出果實的生命過程。遵循生命的規律,體驗生命的律動,這應該是閱讀課主旋律。楊義先生曾經這樣說過他的閱讀:「我說李白的詩是寫給我看的,而不是寫了之後給唐人看完,宋人又看,宋人看完,元明清的人又看,看完之後我們的前輩又看,然後我才去撿起來看。而是說李白昨天晚上跟我一塊喝酒,他拿起杯子來就做了這首詩。我直接面對這么個生命,我先讀它,讀了之後得出了我的第一感覺,得出了我對它的作品的體驗和解釋,我才去跟宋元明清的人去對話。」這是一種擁有淋漓的元氣的豪邁的氣魄!比之我們拿教參、找教案,然後再次咀嚼一些不知別人嚼過了多少次的饅頭,到課堂上喂給學生,應該說,我們是對燦爛的文明的犯罪,對創造了文化精品的絢爛的生命的大不敬。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語文老師們就是因為們未曾活出自己,未曾在經典中讀出自己,更未曾教學生這樣讀過古人先賢,所以很累,而且越累越萎縮,因為我們把身後深厚的文化底蘊拋棄了、割裂了。家長走多遠,孩子走多遠;教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師的重任無人可替代,能做好一名中國的語文教師的確了不起。他首先得是一位民族文化的熱愛者,還須有鑽探千年的經典的勇氣和力量,還要能在各種 「苛捐雜稅 」化險為夷;其次,他必須懂孩子,懂得兒童的心理,能照顧到孩子的心理需求。這樣,他才可以擔負起不負明天的歷史的重任。閱讀教學法林林總總,講閱讀技巧的書也多種多樣,但最不是技巧的技巧——也可以說是一切技巧的根本——就是用心去體驗,尋找一個全新的視角在文本中讀出自己來。每個人都這樣做了,於是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就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春意,心底的生命呼喚起來了,本體的生命和文本的生命有了對話、交融,彼此都獲得了新生。觀念出方法。當語文教師能把自己融入傳統文化背景和世界文明發展的坐標中,並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直面經典,給自己充滿靈性的第一感覺以一席之地,正視講究「悟」是我們民族文化中重要的思維特點這個事實,並在教學中尊重感悟在教和學方面的重要性,以「悟」促「悟」,語文教學最終會獲得解放。最後,我們應該記著,「兒童應該生活在美、游戲、童話、音樂、圖畫、幻想、創造的世界裡。當我們想教會他們讀和寫的時候,仍然應當使他們置身於這個世界裡。」原地址: http://www.qiuzhen.qde.net/1107qiuzhen/yueqin/news_detail.asp?id=92
G. 語文教科研教學工作隨筆或教學反思怎麼寫
語文教研組工作反思
時光荏苒,一個學期又結束了。本學期,語文教研組的工作在校領導的支持下, 在全體語文教師密切配合下順利開展。沒有轟轟烈烈, 只有踏踏實實。一學期來,語文組的老師走到了一起,共同探索。這 其中非能用成功失敗或快樂傷心一言概之。
現將本學期的具體工作不足總結如下:
一、教研組工作中形式性的工作多而研究性少。
教研組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進行教研活動,但在現實中,教研組活動往往只停留於一些事務性的工作,如布置常規工作、安排活動內容、傳達會議精神、進行試題命制等等,而缺乏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研究,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應該引起大家關注。其實教研工作實在與否,將會直接影響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教研組的生命力和綜合實力。傳統的觀念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學,而研究並不是自己的職責,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果教師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現代教學論為基礎,沒有以研究為依託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深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遇到新情況和新問題時,可能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新課程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因此無論是教研組長,還是教研組的組員,都應該主動、深入地進行教研活動,以改變「實際工作中教研組活動『教』得多而『研』少,教研活動浮於表面化」的現狀。在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以研究者的身份和心態,置身於教學過程當中,以研究者的視角和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並在研究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不斷地增長知識、增長思考力和感悟力;不斷地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來論證自己總結的新觀點、新見解;不斷地在實踐中用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以及新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學識修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主動做好教學經驗的收集、整理和提煉工作,以便使經驗成為能夠為大家借鑒的法寶,從而通過大家的教研活動來促進教研組全體教師整體水平的提高。每一位教師可以經常進行教學反思並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例如關於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和新理念,可以進行諸如「如何組織教學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如何為學生搭建知識探究的平台,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如何進行問題的創設和教學程序的設計,使教師成為學生真正的知識引導者?」等,從而通過這種研究活動,可以改變純粹依靠「經驗」進行教學的局面,可以徹底改變教研功能萎縮的狀況,使得教師自身素質和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強。
二、教研組工作中空洞、空泛性多而具體細致的主題性少,因此必須改變活動內容空泛的狀況。
在現實中一些教研組工作看似井井有條、轟轟烈烈,其實透過現象看其本質,往往是「活動目的不明確,活動主題不具體」,從而出現了活動過後收效甚微甚至一無所獲的狀況,這種活動當然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其實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尤其是新課程呈現的是不確定的、動態的課堂,理念是新的,教材是新的,這種變化必然帶來的是教師角色、教學方式、輔教手段、課堂評價等方面的轉變,這種轉變對課堂教學結構的觸動是深層次的,在新課程的環境下,課堂原有的確定性消失了,許多教師面對開放的課堂、豐富的教學資源會顯得不適應,可能還會手足無措;也有的教師可能會覺得突然變得不會上課了;還有些教師還會覺得難以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和思維定勢的束縛,穿新鞋走老路,甚至一些教師還可能採取抵制的消極態度,面對這種「不想改、不願改和不敢改」和「新課程呈現的不確定性、動態性課堂」的形勢,教研組長及其組員應該通過討論,並選定一些現實意義強的主題(例如,案例教學怎樣加強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教學評價怎樣對教學起正導向作用等;課堂自主學習的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的探索、分層教學與學習的探索、問題中心式的教學探索以及新理念指導下的授新課、講評課、復習課、練習課等的課型探索,學科與多媒體整合的探索;針對課堂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問題解剖式的研討課、觀摩課,可以進行諸如「新課的導入、課堂的小結、設問的設計、練習的講解、興趣的激勵、思維的激活、手勢語言的應用、解題方法和思維方法的總結與應用」,「激活學生思維的策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策略」「加強小組合作的策略」「增強課堂探究性的策略」「活化課堂教學氣氛的策略」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載體(如,專題觀摩課、專題研討會、專題示範課、專題報告會),並事先確定中心議題和中心發言人,採取問題診斷式(帶著某一問題聽課)或者問題探究式(圍繞某一問題設計課程)來議課,而這種有針對性的研討和交流,可以改變教研組活動內容空泛、活動目的性不強的狀況,在這種主題明確的專題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帶動和激發教師參與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得全體教師能夠真正領會和內化新課程的基本精神,能夠自覺把新理念、新內容、新方法轉化為活生生的課堂實踐,進而打破傳統中照本念經、老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象。
三、教研組工作貌似合作的多而真正合作的少,因此必須改變集體備課淡化的狀況。
教師的工作有其特殊性,每一位教師面對的學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位教師,上課的不同班級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的勞動主要是個體性的,加上不同教師的性格、脾味、年齡、經驗和經歷各不相同,各自有各自的處世原則和教學思想,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的智能特點有很大的差異,有的教師教學的板書設計合理、優美俊秀,有的教師根據教材要求畫圖栩栩如生,有的教師風趣幽默、旁徵博引、妙語聯珠,有的教師思維嚴謹、思路廣闊,正因為如此,如何使教研組成為一個團結合作、步調一致的集體;如何使教研組成員互相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如何加強組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就顯得十分重要。但是在現實中,組員之間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分散性單兵作戰的現象比較普遍,而教師之間合作交流、集體備課的立體性的協同作戰比較少見,即使有集體備課,也是粗淺的、片面的,甚至還存在互相留一手的狀況,這種現象的存在,制約著教師之間的真誠合作與交流,當然也就制約著各位教師個性特長的充分發揮和教研組優勢資源的充分挖掘,這對學習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因此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要注重以老帶新,要注重教研組和備課組的集體備課工作,尤其要注重發揮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備課組活動中,就可以針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以及課堂目標的確定、教學環節的選擇、學法指導的策略、師生互動的設計,甚至小到一個難點的突破、一個提問的設置、一道作業的選擇、一個習題的講評」等進行新老教師的面對面的探討和交流,老教師還可以在這種近距離的交流中把自己教學中的成功經驗諸如,在這種有實質意義的針對性強的備課組活動中,容易讓新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成長。
四.教研組長不應是學校的傳聲筒和事務員。
教研組長的工作不能只是傳達學校布置的工作,組織一下例行的公開課、進行各項檢查以及考試的擬題與閱卷等工作,至於教學研究,則似乎無須過多地去思考如何開展,也無須努力地去提高水平。但是,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是一項具有研究性質的系統工程,校本教研是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式。作為學校一門學科的帶頭人,如果教研組長的研究水平有限,素質不強,那他怎麼引領其他教師針對本校實際把課程改革的工作開展起來呢?因此,深入開展課程改革,必須緊緊抓住教研組長這一關鍵環節,要對他們進行大力培養和指導,讓他們有熱情、有水平、有能力成為課程改革的引領者。
改進措施:
1、重視學習語文新課程標准,轉變教學觀念,努力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本學期組織全體語文教師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標准》及高效課堂的教育理念,正確把 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 程。從課堂教學入手,將教改落到實處。教研活動每周安排一次,是交流經驗、提高認識的一 個大好機會,教研組有效地運用這寶貴的一個多小時,真正發揮它的作用,讓每 位教師在每次活動中都有新的收獲。語文教研組在活動中帶領新老師,了解教材,了解高效課 堂新理念,為自己今後的教學指路。例如: 期中復習上,有經驗的教師獻計獻策。高效課堂 講課大賽,給每位老師提供了上課的思路,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具體的上課模式。 學校要求每位老師每周至少聽兩節課, 通過學習聽課, 教師們的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轉變。 大家深深體會到:當一位語文教師不容易,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更加不容易。語文學科涉及的 知識面廣泛,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導舊的教法已不能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了,教學改革任重道遠。 另外學校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語文教研組組織老師學習《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雜志,拓 寬教師視野,了解教學前沿的最新動態。 井底之蛙不跳出井外怎知世界的廣大?作教師的要 想不教死書, 也要走出去交流才行。
2、重視迎考工作,凸現合作精神。 語文組教研組老師, 都是青年教師,在語文教學工作中都基本上有了自己的教學方法, 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且都有一種積極上進,大膽探索的精神,更有一種不服輸的競爭 意識,他們都把每次調考考好作為工作的壓力和動力,但又不缺團結合作的品質,所以我們是 一個團結競爭的小集體,工作中合作得很愉快。 為了今年能取得好成績。老師狠抓基礎、下苦功夫。針對學生情況,落實備考工作。例如: 抓古詩文的背誦默寫,我們是一課一課,慢雕細琢,篇篇出擊,首首落實,讓一些程度差的學生到辦公室來背誦默寫,爭取人人過關,以期收到好一點的效果。抓文言文,要學生反復復習,強化練習,最後再經過篩選,整理出一些重點篇目的知 識點讓他們強記。名著等知識有些學生根本就沒讀過,了解很少,我們也整理出一些名著導讀 的資料和練習, 讓他們去積累。 每周練習一篇隨筆, 還專門針對學生的弱點講應試作文的技巧, 另一方面滿分作文亮點:如抓住感人情節、說真話訴真情等就推而廣之,力求讓學生能提高寫 作水平。 學生考完以後, 語文組老師們一起總結了教學和復習工作中的得失,希望在師生共同努力 下,今年能取得較好成績。
3、認真開展備課活動,發揚集體精神,共享彼此資源。 備課,重點研究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變為具體的教學行 為,如何全面提高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課堂上不僅有漂亮的板書、精彩的教案、完美的 課堂設計、精心製作的精美課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資源,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了新課程理念— —「高效課堂」 ,盡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設情境,讓學生多動、多思,展開聯想, 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形成高效課堂。教師教學行為的顯著變化,由「灌輸」轉變為「探 究」 ,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效果。 在常規教學中我們互相探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期中(末)考試備考工作中,彼此出謀 獻策,資源共享,力求提高我們的語文整體成績。比如,我們語文組七年級兩位老師把自己制 作的課件,復習考試中自己編寫的復習資料,考試卷無私地奉獻出來,在組內實行資源共享。 有時發現了一份不錯的練習或試卷,都要拿來互相鑒別,決定是否利用,彼此都沒偏私。在復 習備考時,更是愉快地分工合作。先集體備課,確定復習的計劃和方案,然後彼此分工充分准 備, 整個備課組人人出謀獻策, 提前准備相關資料, 使復習備考的過程能講練結合, 有序進行。
4、加強教改,努力教出成績。 教學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出路,這一學期,我們在學校兩位校長的帶領下,以提高 課堂教學質量的效率為目標,不斷地進行探索、改革、創新。在教學反思撰寫方面,我們組的 教師都能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 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寫寫教學心得反思。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教學 能力, 不斷使自己成長, 努力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學校平時鼓勵教師隨時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 多撰寫教學反思,總而言之,各位老師不斷在反思總進步。
另外,也希望教導處加強指導引領,少些應付性的材料,多些務實的幫助,為老師們提供多一些的試題資源、考試資訊。
總之,在本學期里,我們語文組的中青年教師處處帶頭垂範,新上崗教師敢於大膽創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看到了困難 和不足,如教研組活動開展得還不夠扎實,在許多具體工作環節上缺 乏創意,備課組活動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師對教研活動的認識不夠端 正,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不高。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還不夠,在學 生活動的組織上依然沒有跳出應試的窠臼, 對其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關注不夠。不過我們相信,只要全校上下切實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堅 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在總結本學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各位教師的 共同努力下,我們組下學期各方面的工作會做得更好,對此,我們充 滿信心。
H. 關於語文隨筆
一群魯濱遜的生活——讀《神秘島》有感
I. 一年級語文下冊網路培訓心得體會怎麼寫
讀一本好的書,就像魚兒撲進白色的海浪;讀一本好的書,就像被太陽直射的人專們遇見一片綠蔭;讀一本屬好的書,就像在陰霾中迷失方向的人們尋見一米陽光。對於人類來說,書籍是我們精神上比不可失的營養品,它給予了我們知識與道德。
J.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隨筆 這幾天,我
通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像,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