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開展農牧民婦女網路教育培訓

開展農牧民婦女網路教育培訓

發布時間:2022-06-06 22:17:31

㈠ 證明:對於人以非零自然數n.都存在一個自然數m,m>1,使得mn 1是一個合數

當前制約山區農業生產發展主要因素與對策
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室課題組

宜昌市地處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中上游,是鄂西山區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其地理分布主要為山區,國土面積69%為山區,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我市山區農業人口佔67%,農業以山區農業為主,山區農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山區農民的生活水平,從而影響我市農村經濟社會建設。我市山區地處西南,農業地理分布從海拔100米到2000多米呈梯狀分布,立體型氣候明顯,農業產品多元化,農業發展有獨天得厚的條件。隨著道路等硬體設施的改善,農村發展曾出現生機,態勢強勁。但與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相比,我市山區農村面貌變化仍然較慢,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較快與山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並存。我市山區農業發展不快,後繼發展缺乏活力。
一、制約山區農業生產發展主要因素
(一)農業基礎設施落後,生產方式陳舊
1、農業基礎設施老化。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決定農業生產發展水平。我市農村水利設施在農村生產責任制以後,由於體制變化,不可能動用大批農民工,興建項目較少,80%以上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修建,大部分老化失修,難以正常使用,抗災能力下降。農村水利設施無人管理,存在與損害,聽天由命。山區農業仍然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命運。
2、農業基礎設施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我市山區農業大型灌溉設施及大型農用固定資產短缺,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業生產方式落後。很多地區交通不便,電力設施不能達標,水源供給不足。與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經濟結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山區農村水利設施的現有標准不能滿足農業規模化發展,更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
3、農業生產方式陳舊。農民資本積累嚴重不足,農村土地不斷細化,農民受教育程度低,農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缺乏運用農業新技術的強大動力,追求農業高利潤的意識不強,發展農業發展商機的創新能力有限,加上有點知識和文化的農村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留存農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婦,農業生產能力較弱。山區農民大多數停留在傳統手工耕作方式上,延續幾千年的農業生產方式。
(二)農業市場化沒有形成,農業生產仍是小農經濟形式
我市的山區農業仍是小規模經營,農戶居住比較分散,交通不便,信息勾通難,仍然處於封閉狀態,經營方式落後,市場預測能力差。農產品主要通過農村經紀人流向市場,農民個人與市場溝通的機會不多,在農產品的交易中,農民沒有多大的發言權,處於被動地位,缺乏市場開拓能力,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需求變化。從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看,農產品交易場所有限,大多處於初級綜合性貿易階段,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起步晚、發展慢,交易方式多為小范圍現貨交易,產品加工處理、倉儲、生活服務設施、運輸等「硬體」也都比較滯後,難以滿足農戶交換的需要,難以保證農戶在市場競爭中獲利應有的利益。農村經紀人的素質不高,能力不強,信譽不好。他樣與農民沒有成為利益的共同體
還有山區土地經營制度、資本、交通、技術、人才因素的限制,市場信息體系不完整、運轉不靈、信號扭曲,市場制度建設不完善,各種交易法規不健全,流通中關卡林產、秩序混亂,加上農民的資本積累相當有限,農業生產只是勞動力與土地的簡單結合,談不上集約化,科學化,資本技術密集化,我市山區農業還是傳統農業,農民處於溫飽狀態,不能溶入城市化浪潮,城市與鄉村仍然分野,不能達到一體化。山區農村與城市不能形成統一的市場化,農業生產不能以市場為中心去組織生產,不能建立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我市山區有很多名優產品,比如茶葉,產品品質優良,獲利空間極大,但由於市場化程度不高,茶葉生產比較分散,科技含量追求不能最大化,品牌沒在形成,不能成為我市的拳頭產品和特色產業。還有我市山區高山地區和低山地區農業調整比較有力,後勁較足,但中山區域產業調整不力,沒有找到適路暢銷高產增收的農業產業。還有如何按市場化要求正確處理退耕還林與山區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目前我市山區很多經濟林地退為環保林地,而國家的補助期限為六年,農民增收與農業發展面臨艱難的選擇。
(三)農村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增收難度大
我市農業合約化和組織化程度低,承擔風險的能力小;市場中介組織發育不充分,運行機制不規范。
1、農村自治組織化程度低。國外農業的利益主要通過農村自治組織來維護,政府只採用國家機器來實現農民的意志。現在農業政策大多很好,但農民得到的實惠不多,原因在於農村自治組織缺乏。我市山區農業目前有了一些協會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專業協會、營銷協會,但都處於啟蒙階段,不能在農村經濟中大顯身手,根本原因在於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不能制度化、法律化。從現有農村自治組織運作的情況來看,農村自治組織可以做很多政府難以完成的事情。比如紅白理事會,他們處理農村日常事務的能力比村級「兩委」要強。
2、農民增收的難度大。宜昌市農民的實際收入比較低,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10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3255元低147元,2005年宜昌市農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48.86%,而全國農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45.5%。全國農民專業批發市場沒有形成,流通機制不暢,農業產品商品化、市場化程度化低,品牌培育不夠,農民豐產不豐收,訂單農業,市場化農業沒有形成,缺乏市場統一規則,不能做大做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空間。我市的茶葉,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批發市場,各自推銷自己的產品,有時形成內訌,擾亂統一市場形成,相互砸牌子,農村經濟組織沒有用武之地,農產品的利潤空間不大,影響農民的收入。農民增收門路還不寬。山區農村地處中山的農民農產品價值低,結構調整有待進一步探索。村集體經濟實力不強,山區封建意識根深蒂固,開拓精神不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底氣不足,集體企業辦一個跨一個。
(四) 國家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不足捆住山區農業發展的手腳
1、公共投入不足,農村級債務包袱沉重。農村債務的形成有兩個原因,一是因國家投入不足而需要農民自己對農村水、電、路及教育進行投入形成的債務,二是因村組織向農民借支用於償還稅費所形成的債務。有一個鄉鎮25個村,只有2個村有結余,其中債務最多一個達到250萬,而村民只兩千多人,這些債務都是辦村企業,修村小學引起的。現在回頭看,這些債務由政府財政投入不公正所造成,本應由國家承擔,但轉嫁給農民,所以政府要承擔大部分的責任,目前中央雖然在進行債務化解試點工作,但力度不大,進展慢,不能適應農村發展的要求,農村債務嚴重製約著農村的發展。
2、農村教育不能為農業持續發展提供合格的勞動力。有的鄉鎮教師年齡均在50歲以上,學歷不達標,教學質量無法保證,而且教學水平高一點,有關系、有門路的教師都調到城鎮。農村教育問題發展艱難,需要進行資源的更新和整合。教育成本嚴重超過農民收入,使農村學生提前掇學、厭學,即使考上高中、大學也無力支持。農村因學致貧已經成為一個普遍性問題。就業難更是影響農民投資教育的積極性,農民從教育的投資中看不到希望。培養農村孩子獻身農村事業則是更高層次的教育問題。
(五)農村不穩定因素影響山區農業的發展
1、人口結構嚴重不合理,農村單身漢堆積。打工經濟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卻給農村社會的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問題。農村男性青年外出打工,一般憑體力賺錢,獲得的財富少,積累並不多,在外面難找對象,等到一定的年齡,招工受到限制,不得不回到故土,靠責任田過生活。年輕的女性外出打工,只要有一點能耐,多數成為外面的媳婦。所以經濟越落後的地方,年輕姑娘越是不願回去,形成男性單身漢的堆積。有一個山區村,總人口780人,常住人口600人,35.9%的人外出打工,有單身漢100多人,占男性人口的25%,在目前農村流行的說法「389911」後面還得加上一個「1」。所以不少地方刑事案件頻發,情殺、強奸、賭博、聚眾鬧事等無不與這些單身漢有關。農村留下的老弱病殘,一些婦女,一些單身漢。他們只追求養家糊口或者活命度日,無心追求事業發展。他們只能進行年復一年地重復生產,不會有農業生產的創新。他們缺乏文化與技術,不可能接受和應用科技農業生產理念。
2、農村生態安全受到威脅,農業失去安全生產空間。目前我市山區水能開發利用達到58%,緊逼國際標准警戒線60%,但我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處於粗放狀態,形成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生態安全受到威脅。2005年全國廢水排放量500億平方立米,長江佔一半,而長江全年流量9000億平方立米,全國江河量為2.7萬億平方立米,其中4500億過宜昌;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水庫養殖日益發展,向水域投入化肥、飼料、魚葯等,嚴重影響水質;有的地方小水電為了減少成本,在開發方式採用引水式,人為改變水道,不但對生態環境造成毀壞,而且造成流域沿岸千百年生長於此的老百姓沒有水吃;水是工業的重要原料,有些工廠對污染水不進行處理,直接排入江河,造成水生動植物的滅絕;有的化工企業不但污染水,還污染空氣,造成有些地方農民無法生存,患病率大幅度的上升。更為嚴重的是污染改變一個地區的生物圈的結構,也必然改變農業生產結構。
3、農民整體素質較低,教育引導要先行。首先是專業素質較差。農村有精英、有能人,但不能否認農村多數人素質不高,很多農民在從事生產上,還處於跟風狀態,沒有獨立的市場觀念,對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能力較差。農民對應用科技致富的動力不足,雖然有基層政府的督促,但農民無動於衷。其次,農民對農業科技投稿的興趣不大。寧願出錢「買碼」、「滾筒子」,也不願拿錢學習新技術、引入新品種。這裡面有農民不敢冒險的問題,更多是農民苟且偷安的思想嚴重。
(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發展環境不寬松
1、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推廣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員短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不力,農民直接獲取科技知識的渠道不暢;農業及農產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傳播的力量相當薄弱,農民常常因缺乏市場供求信息而盲目生產,導致增產不增收;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以及農資采購、農產品加工銷售、金融信貸、農業災害應急處理等服務都難以適應農村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需要。
2、農資市場監管不到位。農業生產資料經常性抽樣檢測不夠,對農葯使用的劑量和安全使用期等缺乏有效的監控監測,農產品中農獸葯殘留超標率不時出現反彈;農資市場價格監管不夠,對價格違法行為打擊不力,農資價格漲幅過大,農民難以承受。
(七)基層政府的農業服務不力,對國家農業政策的研究不夠
1、鄉鎮政府組織服務農業的意識不強。鄉鎮政府面對的是農村,服務的農業,隨著鄉鎮職能的轉換,鄉鎮政府的中心工作應該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由於鄉鎮體制改革,人心各有所思,佔位子不做事的現象嚴重;做了事情,但沒有做到點子上的多;求實的少,務虛的多。另一方面,鄉鎮幹部的素質也有待提高,鄉鎮幹部要是真正懂農業的專家,而現實中這樣的幹部少得可憐,他們在農民面前,在農業問題沒有強有力的發言權。要把有能力、肯為農業發展作奉獻、懂農業生產的中青年幹部放在重要位子上,讓他們不只是為上一級領導工作,而是要為農民、為農業辦實事。強化鄉鎮政府的服務於農業的功能,弱化其行政職能。
2、村一級組織力量薄弱。現在村一級幹部年齡老化,文化素質低。有一個村兩委中40-50歲的只有兩名,其餘都在50歲以上,小學文體程度佔大層。農村中有能力、有文化的都外出求發展,農村事業後繼無人。
3、對農業政策研究不力。政策的制定要有科學性,深入實際,因地制宜,代表廣大農民利益。比如山區農業與糧食風險無關,在政策制定中不一定強調山區必須種糧食。又如農業補貼,分到每個農戶數量非常有限,可以將其集中起來興辦農村公共事業。基層政府組織不僅是執行國家有關政策,還要當好國家政策制定的參謀。農業政策要實實在在地為農業生產服務,最大限度地挖掘農業生產潛力。
二、山區農業生產發展制約主要因素存在的原因
1、「人多地少」和「山大人稀」的自然地理因素
宜昌是農業大市,農村人均耕地只有1.2畝,山區雖然國地面積較大,但用於農業的可開墾土地面積非常有限,「人多地少」是最主要的制約因素。稅費改革後,以前農民不願耕種的土地變得珍貴起來,許多外出務工農民紛紛返鄉經營土地,人地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城鎮化水平低,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被困在農村,有限的耕地面積上堆積大量的農業人口。
其次,我市山區山體結構大都屬於岩石結構,土壤成分不豐富。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靈,人才、資金、技術匱乏,特別是偏遠山區,「山大人稀」,居住分散,資源信息無法聚集與擴散,農業生產發展規模經營,產業化生產的制約因素較多,農業經濟發展難度非常大。
再次,山區林業不能為山區農業發展作支撐。宜昌山區山多應該是發展林業的好地方,可以為農業發展積累資金,成為農業發展的後盾,但是我市山體地理結構決定林業發展前景不大,再加上前些年的濫砍濫伐,阻礙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使農民不能「靠山吃山」。
2、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村人口素質偏低
山區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一是基地建設投入不足,產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二是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性不強。三是加工企業與生產基地對接不緊密。四是優勢產業品牌比較少。五是發展不平衡,整體優勢不強。
山區農村人口素質偏低。目前,宜昌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為8.5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為82.57%,山區的水平較平均水平低。留在山區農村種田的大多是婦女和老人,對市場適應能力較弱。同時,由於分散經營,培訓薄弱,農民素質提高緩慢。
3、二元結構導致對山區農業長期投入不足
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對農村長期投入不足,農民負擔長期繁重,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農村的普遍落後和農民的普遍貧窮,城鄉差距日益擴大。200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民純收入之比為2.8:1,而在2000年兩者之比僅為2.48:1。如果我們把城鎮居民在社會福利和其他隱形收入包含進來的話,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將會變得更大,山區的水平低於平均水平。由於我市的地理特點,以往的農業大型投資集中在平原地區,因為這里有大江大河經過,所以形成了地區二元結構。
4、政府職能履職不力,基層服務質量不高
對政績的評價體系不科學導致政府職能履職不力。在當前的經濟發展中,由於片面追求經濟指標,用GDP的增長來評價一屆政府的政績,從而使得政府只關心招商引資,搞開發區發展工業,忽視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不能進入行政官員的視野,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政府官員的升遷與農業發展狀況沒有關系,同時農業發展又是一個長線產業,政績見效慢,需要5-10年才能有所改觀,所以大多數幹部的心思不在發展農業上。基層政府的主要職能是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也就是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環境,為農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務。但由於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履職不力,基層服務質量不高,許多農業生產問題是在政府層面才能解決的問題,得不到政府的干預。
三、山區農業發展的對策
優化經濟結構、發展優勢產業、完善服務體系,建設現代農業
1、努力發展現代農業。發展區域化農業,對農業按區域進行合理分工,按分工發展產業,按產業進行政策傾斜和投入,優化經濟結構,壯大特色產業,提升發展速度,形成規模經濟;發展優勢化農業,以優勢產業帶動優勢區域,以不同的優勢區域構築山區農業發展的整體優勢;發展工業化農業,按照現代工業的生產方式培育市場主體、組織農業生產,推動產品加工、搞活商品流通,通過龍頭企業把農業基地與國內外市場聯系起來,形成規模化農業生產、集約化產品加工、品牌化市場銷售,極大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發展市場化農業,在主體培育、科技帶動、品牌創建、規模擴張、質量和標准化體系建立等方面下功夫。
2、抓住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加快農業基地開發建設,提高土地經營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程度。按照「種植業建板塊,畜牧業建小區,水產業建片帶」的基地建設思路,水果、畜牧、水產、蔬菜、茶葉、中葯材六大特色產業按區域進行科學規劃,實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小規模、大群體,整片開發、連動推進,引導農民實施專業化、標准化、精細化生產經營,擴大規模效益;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的集約化和品牌化程度,招商引資,重點培育「領軍型」龍頭企業,打造優勢產業,形成企業集群,推出一批帶動面廣、經濟效益好、競爭實力強的精品名牌;加快建構多樣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各個經營環節的合作化和一體化程度,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以及以農引工、以工帶農、以工補農等一體化經營模式,進一步完善產業化利益調節機制。圍繞龍頭企業配套完善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購銷合作關系,推行雙向服務型、價格保護型、利潤分享型、協會網路型等農企聯接新形式。
3、加快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發展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程度。加快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撐;加快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加快農業市場體系建設,為農業發展提供市場支撐;加快中介服務組織體系建設,為農業發展提供組織支撐。總之,現代優勢農業更是需要高投入、高支持、高管理的優質高效農業,必須集中精力,集中資金,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建立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村市場體系
1、從「地攤式市場」到「批發市場」,建立覆蓋我市山區城鄉,連接廣闊市場的流通網路。先要建幾個高規格的市場。根據我市山區農產品的特點,比如鮮活性、季節性、地方性等特點,建立穩定性、長久性、規范性的農產品市場,實現農產品與市場的對接,這種市場要充分考慮四季保鮮、精細化、標准化的要求,比如我市山區的高山蔬菜的產後營銷的好壞,直接取決於市場的檔次與質量,由於我市沒有像山東那樣的全國大市場,還處於「地攤式市場」狀態,我市特色產品的市場空間極為有限,不能挖掘農產品的利潤潛力。在有市場的基礎上可以改變銷售方式,變傳統的面對面現貨交易為期貨交易,抵禦自然風險,穩定農產品價格;還可以進行農產品拍賣,能促進我敲擊山區農產品結構的優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也有利於我市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2、從「集市農業」到「超市農業」,改變農業零售市場方式。目前消費者對農產呂的品種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生態農業正在與現代超市結合,傳統農產品銷售方式,正在被現代化的商業零售所代替。使農民的產品直接擺上超市的櫃台,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價值空間。這要求人們改變重產量,輕質量,一家一戶粗放經營的小生產狀態,實行區域化、基地化、特色化大生產,改變傳統「臨街設場」、「提籃叫賣」的市場環境,改變集貿市場隨行就市、見利叫價,缺少規范的行為,實行農產品優質優價,統一價格與品牌。
3、積極培育農產品市場的主體
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很低,需要政府按市場規律進行扶持。大力培育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在稅費、資金、經營上對農產品運銷企業、進出口企業、物流配送企業等給予支持,壯大和發展一批運銷商、代理商、中間批發商,讓這些企業在規范化的競爭中謀求發展,淘汰經營管理差的企業。以市場為信託,組織農產品運銷協會,發揮農產品市場協會的行業自律、自我保護功能,鼓勵生產基地+商戶、加工企業+商戶、配送中心+商戶的聯合,鼓勵農民與市場、商戶的聯合。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的不足和落後,是山區農業生產發展的「瓶頸」。建設農村生活生產用水設施,改造農村道路交通設施,提供農村生活生產用電及清潔能源,加強農村廣播電視通訊等信息設施建設,完善農田基本設施與農村防洪減災設施。從山區的實際出發,堅持政府投入為主、農民積極參與、社會廣泛支持的原則,調動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資源,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
擴大財政支農范圍。按照規劃引導、項目帶動、減少環節、集中支付、專款專用等方式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發揮主導作用。化解農村債務,發展集體經濟,使村民委員會自治組織有實力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揮配套和承上啟下的職能作用。引入市場機制,擴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效率。包括開放生產經營市場,以公開招標的形式吸引私營部門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按照 「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搞活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出台優惠政策,採取補貼、獎勵、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導各種經濟成分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償籌集建設資金,通過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向金融機構融資、出售資產使用權、經營權和冠名權等途徑籌集社會資金,增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力。
(四)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解決山區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把農村社會事業和經濟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而且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各級政府的基本職責和主要任務。雖然,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可以藉助於市場的力量,但絕不能推向市場,搞所謂的「市場化」。二是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歷史階段,政府必須加大投入,特別是對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文化事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薄弱環節的投入,奠定相應的物質基礎。三是落實政策,建立體系。建立起農村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網路教育的保障體系;建立起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幹,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建立起以縣市區為主導、鄉鎮為依託、村為重點的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起農村合作醫療、重大疾病防治及疫情應急處理體系;建立起制度完善、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農村社會基本保障救助體系,特別是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體系等。四是建設隊伍,完善服務。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加強城市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農村衛生和縣、鄉、村衛生機構的縱橫向技術合作,建立穩定、高素質、結構優化的鄉村醫生隊伍;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大力扶持農村文化科技中心戶和農村業余文化隊伍建設等。五是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如加強醫療服務、葯品流通、衛生執法管理;教育資源分配、貧困生教育救助管理;農村合作醫療、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等,切實做到以高效的管理、優質的服務造福於民,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五)加快城鎮化建設,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
加快非農產業發展,走「優農業、強工業、興三產」的集約發展路子,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一是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引導農村工業和農村人口向城鎮合理集聚,促進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和安居樂業。二是以豐富的旅遊資源為依託,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三是切實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一是強化培訓,提高農民增收技能。進一步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增強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的技能。二是加快完善農民工就業信息網路建設,切實解決農民工定向輸出問題,高度重視農村勞務品牌建設,建立長期穩固的勞務用工基地,實現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穩定增收。三是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為農民工工作、生活、及子女上學等營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和條件。

㈡ 如何發揮農廣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的作用

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
1.當前農業勞動者素質現狀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全國13億人口有9億多在農村,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較低。據統計,全國農林牧場副漁業勞動者4.57億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03億人,佔22.5%,小學文化2.07億人,佔45.4%。由於我國職業技術教育還不發達,即使是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也沒有受過系統職業培訓,更談不上資格准入。這是導致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不足40%的根本原因。提高勞動者素質是時代要求,具有戰略性意義。
2.現有農村勞動力現狀
一數量萎縮:據統計,農民工數量已達到2.5億,而且每年還在不斷遞減,務農農民,尤其是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急劇減少;二是結構失衡:留守農村農民以老年、婦女居多,務農農民平均年齡已達到50歲以上;三是素質堪憂:務農農民中,小學、初中文化程度佔到70%以上;四是後繼乏人:農村新生代勞動力絕大部分在結束求學後選擇「跳農門」、進城務工,務農農民成了國民素質的「低窪地帶」,高效率農業設施裝備難以利用、高水平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轉化,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瓶頸問題。將來「誰來種地、誰來進行科技推廣創新」成為當務之急。
3.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的標准
關於高素質人才的標准,早在1989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的教育」國際研討會上,中外教育專家普遍認為「未來人才的素質應具有積極進取和創新精神;具有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有較強的適應力,樂於樹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一種全新的人才標准。而對於新型職業農民來說,它的標准應是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體。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力量源泉,未來社會的要求如下:①能夠系統地掌握農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各種作物的栽培管理技術,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②善於學習,敢於試驗示範,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③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產品的菅銷技巧。④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體魄。培育新型農民就是培育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未來,就是培育農業現代化的未來,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未來,這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4.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竟爭日趨激烈,而競爭的焦點就是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高新技術,誰就會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以自然資源和低科技水平的舊經濟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戰,知識經濟時代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走科技創新、知識增長的經濟發展道路。農廣校是普及、推廣農業科技,開發創造人力資源,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培養新型農業勞動者參與社會競爭的主陣地,對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提高綜合培訓能力 充分發揮培訓職能
1.加強農廣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教育能力
農廣校作為農民教育培訓的專業機構,是我國農業科技廣譜性培訓的主渠道,農民中等職業教育的主陣地。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必須要加大投入,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現代化教學設備,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所以,在教育改革和機構改革過程中,農廣校的辦學力量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辦學經費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增強辦學後勁,保證教學有設備、下鄉有工具、學習有場所、實習有基地。加快推進農民教育信息化步伐,構建農民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2.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作為一名農廣校教師,教學法的最高境界中不再是傳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在多大程度上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員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員的學習創新能力,掌握了多少農業高新實用技術,傳送了多少科技致富信息等。所以農廣校教師自身要轉變教育觀念,按照高素質勞動者的全新人才標准和素質要求首先提高自身學力,達到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機結合。其次,教師工作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觀,加強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不斷進行知識更新,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要。
3.加強教學研究,培養現代農業勞動者
農廣校是一所面向三農、市場和社會辦學的成人中專學校,是融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於一體的學校。在教研過程中,既要研究成人的學習特點,又要注重學員職業技術的提高,突出現代素質的培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報告《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都對勞動者的現代素質做了准確而美妙的描述:①學會生存②學會認知③學會做事④學會共同生活。有的學者認為,現代勞動者或現代人應具備以下八種品質,即會生存、會生活、能合作、會學習、能負責、會創造、能關心、會健美。農廣校要培養現代新型農民,就要按以上標准,結合農廣校實際和當地農民素質狀況開展教學。
三、農廣校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中的有效方法
1.兼顧廣譜性培訓、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和農民職業教育,積極探索和創新教育培訓模式,堅持送教下鄉,要把教育培訓辦到農民家門口,將教育培訓與農時季節、生產環節、關鍵技術緊密結合,讓農民就地就近「干中學、學中干」,辦農民滿意的教育培訓。穩定現有職業農民隊伍,建立資格准入制度,加大農業職業培訓證書和技術教育證書(綠色證書)的培訓,同時吸引農村「兩後生」(即初中、高中畢業後不再升學的學生)學農務農,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業生產一線就業創業,不斷壯大職業農民隊伍。
2.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按素質教育進行教改
農廣校進行的是遠距離成人教育,要改革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脫離時代和當地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成人教育課程體系,把學科體系、社會需要和學員發展三者有機結合,科學地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和培訓層次;改革教材、教學內容,組織專家、學者和實踐經驗的教育工作者編寫適合農村成人學習特點的教材,反映科學技術的新成就,突出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的傳授;要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實踐技能教學課,注重學員綜合能力培養。
3.改革教學方式,加強直觀性教學
農廣校要發揮網路優勢,堅持「四個面向,四個服務」的辦學宗旨,按需因人施教,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多專業、多渠道、多層次辦學。充分利用先進的聲像設施和教學試驗實習基地,教學中採用講授和聲像相結合,專題講座與案例分析相結合,講解與操作相結合,不斷完善網路媒體教學,將高深的理論變為直觀的、感性的知識,激發學員學習興趣,使學員一學即會,會就能用,用則有效,使科學技術大眾化、趣味化、靈活化。
4.聯合辦學,多元化培養人才。農廣校要加強教改,走聯合辦學的路子,積極推進農業高等教育向農村延伸,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對農業大戶和以農業大戶子女免試推薦入學,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借雞下蛋,優勢互補,根據人才市場的需要,按照產業化思路,將辦學推向產業化、市場化、商品化、大眾化,按需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培養人才。
總體來說,農廣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要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針,始終堅持把農民是否需要、農民是否接受、農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農民教育培訓效果好不好、質量高不高的標准,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圍繞提高質量和效果,不斷探索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新機制和新措施,推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不斷取得實效。

㈢ 就抓好不同層次的農牧民黨員培訓提出意見建議

摘要 一、統籌分析,增強培訓的計劃性。農村黨員是所有黨員的最基層先鋒力量,如何全面發揮他們在基層一線的先鋒模範作用,要求我們必須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來抓教育培訓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訓計劃。農村黨員培訓是最具經濟社會綜合效益的生產性投入,要堅持把農村黨員培訓作為一項事關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牢固樹立教育培訓是基礎性建設的觀念。鄉鎮黨委要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做到組織領導、經費投入、陣地建設、考核評價。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好本鄉鎮、村農村黨員培訓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認真組織實施好農村黨員培訓工程和鄉村技術人才培訓規劃。

㈣ 山西省婦女聯合會的開展活動

省婦聯新的領導班子站在高處、想在遠處、干在實處,專心謀事、勇於任事、踏實幹事,組織帶領全省1600萬婦女,參與我省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取得積極成果,婦聯工作形成了社會化、開放式、務實性、項目型的嶄新格局。 一、抓住新農村建設機遇、實施「六個一」工程
圍繞黨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省婦聯把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新課題立項研究,啟動建設新農村主題宣傳活動,制定出台《關於動員組織全省廣大農村婦女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推出在十一五期間每年培訓10萬名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轉移10萬名進入非農產業的婦女領路人,評選10萬名社會主義新農家女主人和培育100個婦字型大小龍頭企業基地、100個巾幗文明村、100名雙培養雙帶動婦代會主任的「六個一」工程。省婦聯與山西移動公司合作,啟動萬名婦女從業農村網路文化站;與中國北方人才市場合作,啟動「三晉婦女出太行」勞動力轉移合作項目;與省科協合作,啟動百萬農民電腦科普培訓工程。截止目前省婦聯已在1.5萬個村開辦了婦女網路文化站。建立以婦女為主的科技示範基地724個、三八綠色工程基地725個、婦女專業組織2222個。全省有百萬以上農村婦女參加各類培訓,形成了由20萬名女農民技術員、1.3萬名女農民企業家、1.1萬名女經濟人和6800名新型婦女合作組織帶頭人組成的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新農村建設生力軍。與此同時,全省轉移農村婦女勞動力18萬,其中就地轉移10萬,向外輸出8萬。特別是農村婦女網路文化站,這項造福農村婦女的興業創舉被社會贊譽為意義重大、澤被後世的活動,受到全國婦聯領導的高度評價,在全國推廣宣傳。 緊扣共建共享和諧社會主題,開展文明和諧家庭創建「五好」活動
立足家庭這一婦聯工作的主要陣地、主要載體、主要抓手,省婦聯開展了平安家庭標兵戶創建活動,以家庭小平安促社會大平安;開展了廉政文化進家庭活動,以廉政文化建設推進和諧文明建設。在城市,每個街道選樹一個示範社區;全省選樹一批和諧家庭的典型選樹活動。全省共涌現出各類文明和諧家庭360萬戶,占家庭總戶數的48%以上。 著力提高婦女素質,力推婦女教育培訓雙百萬計劃
省婦聯以提升婦女綜合素質、保障婦女平等受教育權益、增強婦女參與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目標,建立完善以國民教育為主體、以社會教育和婦聯教育為依託的「一體兩翼」婦女教育培訓體系。制定婦女教育培訓雙百萬計劃,即到2012年培訓一百萬(人次)女農民、一百萬(人次)女幹部、女職工。採取調研全省婦女整體素質現狀、當前婦女發展和教育培訓現狀、不同婦女群體對教育培訓需求現狀;整合社會資源、市場資源、婦聯資源;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協調機制、投入機制;依託山西財大、山西農大、省委黨校等高校,新建一批高層次婦女教育培訓基地等一系列新舉措,開拓了婦女教育培訓工作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以推動婦女又好又快發展為第一要務,為婦女就業創業出實招求實效
為促進下崗女工再就業,省婦聯實施下崗女工再就業工程,發起組織了巾幗春風送崗位行動和玫琳凱創業項目,全省建立培訓基地560個,培訓下崗失業婦女10餘萬人,為8萬名下崗失業婦女送技術、送崗位,幫助6.8萬下崗失業婦女重新就業。為激勵廣大城鎮女職工崗位成才、建功立業,省婦聯召開全省巾幗文明崗創建推進會,出台巾幗文明崗創建活動新的管理辦法,目前全省已有國家級巾幗文明崗113個、省級巾幗文明崗570個、市級巾幗文明崗2600個。 履行婦聯維權職能、關注婦女兒童問題、關注婦女弱勢群體
省婦聯抓源頭維權,參與多部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婦聯的聲音進入主渠道,成為有力量、有結果的聲音。抓機制維權,探索建立婦女利益協調機制、婦女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婦女群眾矛盾調處機制、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機制四大維權機制,婦聯幹部特邀陪審員制度、婦女權益法律援助制度和婦女維權協調組、聯席會議制度不斷完善,婦女維權幫教基地、維權公益服務熱線、巾幗維權志願者隊伍不斷發展。全省設立婦女維權協調機構115個、婦女維權熱線188條。抓普法維權,開展了貫徹《婦女權益保障法》大學習、大宣傳、大調研、大表彰、大維權五大活動,啟動「五五」普法,開展了「五五」普法示範村、示範社區、示範縣活動。抓綜治維權,與省衛生廳聯合開展了「預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動,與省公安廳聯合開展了「不讓毒品進我家活動」,與省司法廳聯合開展了和諧建設維權幫教行活動。抓服務維權,在省好藝中專開辦了為貧困縣優秀特困生專設的巾幗宏志班;招募愛心媽媽,舉行了針對孤殘兒童的「恆愛行動」;實施春蕾計劃,募集43萬善款,為貧困兒童完成學業提供資金保障;關愛女性健康,開展了貧困母親醫療援助行動,關注留守兒童,開展了送溫暖、送愛心活動。 發揮群團「聯」字優勢,做到組織覆蓋、工作覆蓋 堅持黨建帶婦建,全省鄉鎮婦聯、村婦代會組建率分別達到100%和96.8%。建立社區婦聯組織1041個,機關事業單位婦委會達到4797個,個體勞動者協會、私營企業者協會及專業市場婦代會等各類婦女組織達到5593個。
加強與女領導幹部、女企業家、女檢察官、女法官、女律師、女醫師等協會、聯誼會的溝通與聯系,積極籌建山西婦女兒童基金會、山西省婦女研究會、山西省女知識分子聯誼會,拓寬了婦女工作的領域和渠道。開通山西婦女網,實現了山西婦女工作信息化建設的美好開端。建立女性人才庫,儲備各類女性人才達1.5萬餘人。組織山西十大女傑、十大女性經濟人物、十大傑出母親、十大傑出女企業家、十大傑出女創業帶頭人系列評選活動,三晉大地巾幗群星璀璨。加大對外開放步伐,數次組團出訪歐美等國,與10多個國家建立起了友好往來和合作關系。

㈤ 淺析我國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

國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當前,我國面臨最大的就業壓力並非來自城鎮,而在於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我國農村婦女占整個婦女人口的70%以上,農村婦女向城鎮轉移的數量呈上升趨勢,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重視農村婦女的全面發展,克服傳統性別偏見和影響農村婦女發展的障礙,提高農村婦女各方面素質,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解決好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文在分析我國現階段農村婦女就業現狀的基礎上,闡述其存在問題及深層制約因素,並結合相關就業理論,吸取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農村婦女就業的成功經驗及教訓,提出提高農村婦女就業水平的對策與建議,為政府部門切實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策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rural women in China

Abstract
Employment is Minshengben, it relates to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t present, China faces the biggest pressure of employment does not come from towns, but rath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urban areas. Rural women account for 70% of the entire female population o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women to urban areas the number is rising,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adherence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overcome gender bias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aspects of rural women, is to uphold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oblems and described the deep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mployment theor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lessons learned,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he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o provide information.

Key words: rural women; employ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2章 相關理論介紹 2
第一節 基本概念范疇 2
第二節 相關理論介紹 3
第三章 農村婦女就業的制約因素 5
第一節 傳統陳舊觀念的制約 5
第二節 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 5
第三節 地方保護政策的制約 6
第四節 婦女自身素質的制約 6
第四章 農村婦女就業的對策建議 6
第一節 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提高農村婦女受教育程度 7
第二節 強化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村婦女的思想素質 7
第三節 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的技術水平 8
第四節 建立健全農村信息網路,為農村婦女就業搭建平台 8
結 論 9
參考文獻 10

㈥ 婦女之家五有標準是什麼

婦女之家五有標準是:

一是要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全縣婦女之家建設要求必須有固定的活動場所,並實現掛牌。

二是要有開展活動的必要設備。依託村、居、社區活動場所,婦女之家在硬體方面要有必要的設施。

三是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婦女之家工作管理制度、婦女基本情況登記制度、信訪維權制度、學習培訓制度、活動登記制度、台帳管理制度等。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服務熱線,電話號碼要向群眾公布,以方便群眾聯系。

四是要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婦女之家要緊緊圍繞功能要求,積極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入群眾,形成品牌。

尤其是在「三八」節、「六一」節、母親節等重大節日,圍繞權益維護、敬老愛親、科學教子、健康生活、環境保護、文化娛樂等方面開展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活動,讓婦女感受到「家」的貼心與溫暖,並引導婦女爭做「社會媽媽」關愛留守兒童。

五是要有專兼職工作人員。村(社區)婦代會要在黨組織領導下建設、管理好婦女之家,要通過爭取公益崗位、巾幗志願者服務及向社會公開招聘等辦法,把政治文化素質較高、熱心婦女事業、具有一定專長的人士選聘為婦女之家工作人員。

(6)開展農牧民婦女網路教育培訓擴展閱讀

婦女之家的主要功能:

1、宣傳教育功能。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有關婦女兒童的法律法規知識;組織婦女參加讀書活動,參加現代遠程教育學習,參加科技、環保、婦幼衛生保健、家庭教育、家庭婚姻指導、實用技術等培訓;引導婦女發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女性。

2、維權服務功能。提供矛盾調處和維權服務,調解鄰里糾紛和家庭矛盾,協調處理家庭暴力事件,引導婦女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參與婚姻家庭、道德規范、心理調適等方面的咨詢和創業就業信息服務;爭取多方支持,為貧困、留守、流動、老齡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愛和幫助。

3、服務發展功能。圍繞村(社區)建設要求,動員組織婦女參與村(社區)管理,發揮好「半邊天」作用;結合巾幗示範(文明)村建設,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新型農民工培訓、婦女就業指導等服務工作,為婦女創業就業提供幫助。

4、組織活動功能。圍繞基層婦女實際需求、利益要求、興趣愛好,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婦女喜聞樂見、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不斷增強婦女之家的凝聚力、影響力。

㈦ 開展農牧民技能培訓有什麼好處

通過加強培訓,提高農牧民就業技能和科學種養植的水平,促進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的發展,使農村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提高他們捕捉就業機會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開展農牧民婦女網路教育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能查到酒店的促銷活動 瀏覽:642
教研電教培訓方案 瀏覽:871
翼支付線下推廣活動方案 瀏覽:414
學市場營銷學心得體會 瀏覽:525
市場營銷研究哪些內容 瀏覽:904
市場營銷學吳健安業務戰略 瀏覽:9
學校食品安全宣傳培訓的方案 瀏覽:167
雙11購物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36
農產品網路營銷量 瀏覽:119
書店網路營銷策劃活動 瀏覽:177
2016電子商務政策法規 瀏覽:11
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概況 瀏覽:695
慈善促銷方案 瀏覽:406
德芙的品牌營銷策略 瀏覽:813
網路營銷調查問卷實訓報告 瀏覽:669
市場營銷需要的素質 瀏覽:365
濟南網路營銷培訓哪裡好 瀏覽:183
火鍋店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8
銀行活動策劃方案總結 瀏覽:842
應急業務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