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大將軍的稱謂
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 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 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 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 秦置將行,為皇後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後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後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 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 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 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後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盪寇中郎將 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於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盪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盪寇將軍 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 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 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 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於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 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幹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 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 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 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 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 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 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 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 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於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 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後典軍 三國時蜀於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後、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後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 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 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長官。御史台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 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 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 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 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 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 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 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 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台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於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 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 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 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 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 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 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 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 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 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後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 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幹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 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 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 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 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 《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 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 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 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 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 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2. 大將軍與太尉比誰大
在古時,太尉與大將軍都是武裝部隊的最高級長官,一般認為,大將軍的職責相當於現代的武裝部隊司令官,而太尉大致類似於政府的國防部長。實際在不同的時期,這兩者的權重有很大的變化,有時是因為職位權責劃分的變化,也有時是因為在職者權勢的影響。 大將軍最早在戰國時開始設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楚懷王與秦戰,秦敗楚,虜其大將軍,屈モ是矣。」漢高帝劉邦在漢中時,拜韓信為大將軍。「初拜信,蕭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兒戲耳。』乃擇良日,齋戒設壇,以禮拜之。」登基以後,又以竇嬰為大將軍,每朝大議,列侯莫敢抗禮。
漢時的將軍職位與公相當的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種,「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左右前後將軍,皆金印紫綬,位次上卿。」
漢武帝時衛青為車騎將軍,幾次北擊匈奴立有大功,武帝使使者持大將軍印,於塞外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位在公上。「卿以下皆拜,惟汲黯獨揖。」武帝想格外地對衛青表示尊寵,故又設置了「大司馬」的官號,「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加青大司馬位,冠於大將軍上,共為一官。」是為最高武職。後來霍光、王鳳等都任大司馬兼大將軍。直到漢成帝綏和二年,才罷去大將軍官位,只保留了大司馬的印綬。
劉秀起兵河北,占據洛陽以後,四面征伐,統兵的將軍們都稱「大」,有很多雜號大將軍的封號,如虎牙大將軍蓋延、征西大將軍馮異、橫野大將軍王常、驃騎大將軍杜茂、河西大將軍竇融、建義大將軍朱佑、建威大將軍耿弇、負責維護軍紀的「刺奸大將軍」,後來的征南大將軍岑彭等,天下初定後規范了官制,裁撤了大量武職,以大將軍吳漢領大司馬職。東漢時,大將軍自為一官,不再附加大司馬官號,位在三公之下,置官屬,受太尉節制。
漢和帝時,大將軍竇憲權震一時,公卿百官為了顯示逢迎,共同奏請,把大將軍這個官位定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屬下的長史、司馬為二千石,從事中郎二人為六百石官秩。「憲初為此官,威振天下,尚書以下欲拜之,伏稱萬歲。尚書令韓棱曰:『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乃止。」東漢的大將軍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到了「跋扈將軍」梁冀任大將軍時,官屬比三公多出一倍。漢末時多以外戚為大將軍,如安帝先以舅鄧騭、後以嫡舅耿寶為大將軍,順帝以皇後父、兄、弟相繼為大將軍。 太尉是秦朝開始設置的官號,金印紫綬,掌武事。「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為號。」大司馬則是遠古官位,掌武事。「司,主也。馬,武也。」堯時,棄為後稷,兼掌司馬。齊威王時有司馬田穰苴,楚有大司馬景舍,項羽則有曹咎、周殷並為大司馬。
漢朝一開始繼承了秦朝的太尉官制,漢文帝三年時撤銷,漢景帝三年復置,「其尊與丞相等。」漢武帝建元二年時撤銷太尉官銜,元狩四年初設置了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冠者,加於其上為一官也。」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武帝又令大將軍、驃騎將軍皆冠大司馬之號。漢宣帝地節三年單獨設置了大司馬官位,不冠將軍,但沒有配備印綬和官屬。漢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配置官屬,祿比丞相。漢哀帝建平二年又撤去大司馬印綬、官屬,重又冠回到將軍稱號上。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位在司徒上,配置官屬,其長史為千石官秩。漢律:丞相、大司馬、大將軍,俸錢月六萬。「始直雲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大。」改革家王莽攝政的時候,認為漢乃無小司徒,把司馬、司徒、司空之號都加上了個「大」字。
東漢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廢大司馬為太尉,復舊名為太尉公,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所以漢朝的太尉即是大司馬,迭替設置,從不並列,直到靈帝末期,以劉虞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大司馬與太尉開始並置。 漢末獻帝建安年間,已是三國早期了,諸侯割據,朝廷只剩了個空名號,官制仍然保留,只不過威權靠實力說話,沒人在意名義上的官職了。更別說各路諸侯紛紛自封自配,朝廷正式任命的反而最沒含金量。長安亂那陣官職橫飛,「楊奉車騎將軍,韓暹大將軍,假節鉞」之類的笑話層出不窮,無論當時還是後來,其實都沒人真當回事,象楊奉韓暹投奔袁術後,還不是老老實實當了個部將。
曹操遷都許昌,撥亂反正,秩序漸漸恢復。此時大將軍職位仍在三公之上。曹操自為大將軍,以漢獻帝的名義封袁紹為太尉,袁紹無法忍受自己竟然位列曹操之下,上表推辭不受。當時袁紹盤踞河北,實力占絕對優勢,曹操還是懼怕他的,連忙把大將軍讓給了袁紹。「二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賜弓矢節鉞,虎賁百人,兼督冀、青、幽、並四州,然後受之。」曹操自己做了司空,行車騎將軍。 魏文帝曹丕即位後設置太尉,官屬有軍師、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正行參軍、掾屬(東西曹等)、舍人,以及營軍刺奸、帳下都督、令史。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地位顯赫,但都沒有具體事務管理,僅是官高祿厚,參與朝政而已。黃初四年廷尉高柔曾給曹丕上疏,建議增加三公決策大權,但沒見有下文。太尉王祥與荀顗謁見晉王司馬炎,「顗謂祥曰:『相王尊重,何侯既已盡敬,今便當拜也。』祥曰:『相國誠為尊貴,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輒拜人者!損魏朝之望,虧晉王之德,君子愛人以禮,吾不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獨長揖。」孫盛《晉陽秋》載:「二月,文帝進號為王,太尉王祥獨長揖。王謂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相反的例子是何曾,「文帝為晉王,曾與高柔、鄭沖俱為三公,將入見,曾獨致拜盡敬,二人猶揖而已。」
魏國建立的延康元年,第一任太尉是太中大夫賈詡,大將軍是夏侯敦。不久夏侯敦死,次年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黃初二年孫權奉表歸降,封大將軍,吳王。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則太尉、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吳有左、右大司馬。黃初年間魏還增加了「上大將軍」,以曹真為之。吳國有樣學樣,亦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諸葛瑾為大將軍。
黃初四年賈詡、曹仁先後病死,廷尉鍾繇接任太尉。自孫權叛後,魏國未見大將軍記載,但曹丕死時,受遺詔的倒是有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好幾位「大將軍」。
魏明帝曹睿即位,任命曹休為大司馬,曹真為大將軍,華歆為太尉。大將軍的職位仍是最高。太傅、大司馬的秩位也均在三公之上,只有驃騎大將軍稍低於司空。
魏制,「大司馬或屯合肥,或屯皖,以備吳;大將軍每屯長安,以備蜀。」此間曹真都督關右,「右將軍張郃擊(諸葛)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曹休則在石亭敗於陸遜,不久憂病而死。
太和四年遷大將軍曹真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司馬懿為大將軍。從兩人一同統兵伐蜀的前後事情來看,曹真地位高於司馬懿。次年曹真、華歆皆死。青龍元年,公孫淵斬送吳使,封大司馬、樂浪公。 青龍三年,司馬懿由大將軍遷為太尉,但是大將軍改在三司之下。後來又改回到三司上。「曹睿寢疾,拜曹爽為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太尉司馬懿並受遺詔輔少主曹芳。曹爽為正,司馬懿副之。」
有史料載,本來明帝遺命的大將軍是燕王曹宇,但被曹爽利用劉放、孫資矯詔免之。曹爽與司馬懿共事僅一個月,曹爽上奏朝廷,以司馬懿功高蓋世為名,請求升他為太傅。曹芳遂下詔曰:「太尉體道正直,功蓋海內。昔周成王建保傅,近漢光武設大司馬,皆所以優隆俊傑,必有尊也。今大將軍薦太尉宜為太傅、大司馬,朕甚嘉焉。朕惟朝議以前後大司馬累薨於位,又太尉姓與之同,故用低回,有意未遂耳,其以太尉為太傅,持節統兵都督諸軍事如故。」並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太傅一職在三公之上,但沒有實權。 征東將軍滿寵接任司馬懿的太尉之職,沒過兩年病死,以領軍將軍蔣濟繼任。蔣濟死後是司空王凌接任。不到兩年淮南第一叛,事敗後王凌自殺,司空司馬孚任太尉。
嘉平元年高平陵政變,大將軍曹爽被免,此位虛置。直到嘉平三年,司馬懿死後,衛將軍司馬師改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事實上執掌朝政,次年改為大將軍。事實上這段時間魏政全歸司馬氏,漢末皇帝成為傀儡的局面再次出現,朝廷百官無論稱為三公也好,大司馬也好,皆惟司馬氏之馬首是瞻,談不上有什麼權柄了。
「自漢東京,大將軍不常置,為之者皆擅朝權。」大將軍司馬師亦是權傾朝野,他使了一招掩耳盜鈴,以叔父司馬孚為太尉,奏改大將軍在太尉後,位次三司下。但後來還是改了回來,仍在三司之上。直到西晉太康元年,「琅琊王伷遷大將軍,復制在三司下,伷薨後如舊。」
止兀二年司馬師死,衛將軍司馬昭繼任大將軍,這一年吳大將軍孫峻和蜀大將軍姜維先後大舉進攻,但都被擊敗。
司馬昭權勢張焰,不久加號大都督,司馬孚遷為太傅,以司徒高柔為太尉。
淮南第三叛平敉之後,司馬昭幾次被加相國、晉公,都堅辭不受,直到鄧艾、鍾會、諸葛緒三路伐蜀時才正式進位。此時太尉高柔病死,不久成都投降,以征西將軍鄧艾為太尉。鍾會之亂,鄧艾亦見殺,乃以司空王祥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直至司馬炎受禪。 蜀國不設史官,能看到的資料相對缺少些。大致印象是建國後即設丞相,劉備死後丞相諸葛亮即執掌軍政大權。諸葛亮死,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次年楊儀廢,蔣琬進為大將軍。又數年,進蔣琬為大司馬,實際上前後十餘年獨掌蜀國權柄。延熙六年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興勢之役擊退曹爽大軍進犯,威權漸漸加重。蔣琬死後蜀國的實權就都在大將軍費禕身上,直到延熙十六年,費禕被刺,才由衛將軍姜維控制了軍權。姜維連年北伐,延熙十九年進位大將軍,一度自貶為後將軍,後復位。 吳國的資料也不多。孫權稱帝,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赤烏四年,大將軍諸葛瑾死,六年,丞相顧雍死,次年以陸遜為丞相,一年後亦死。赤烏九年,以驃騎將軍步騭為丞相,車騎將軍朱然為左大司馬,衛將軍全琮為右大司馬,鎮南將軍呂岱為上大將軍,威北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
孫亮即位,以諸葛恪為太傅,滕胤為衛將軍領尚書事,呂岱為大司馬。但實際權柄還是在諸葛恪手裡。孫峻殺了諸葛恪後,封丞相,掌握軍政實權。呂岱死後,滕胤為大司馬,不久敗亡。
孫休繼位後以大將軍孫琳為丞相,沒過多久收斬之。永安五年以濮陽興為丞相,丁奉為大將軍。孫皓立,以上大將軍施績、大將軍丁奉為左右大司馬。鳳皇二年,以陸抗為大司馬,次年卒。 據載,蜀國於章武三年設置太尉,據《三國會要》注引,《唐書·世系表》中記載有個叫上官勝的人曾做過蜀國太尉。吳國於建衡三年設置。 晉受魏禪,因其制,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後,定令如舊,在三司上。
3. 古代拜大將軍有哪些步驟呢
大將軍是我國古代常用的武將封號,始於戰國,直至清朝,但不同的時期的大將軍職權相差極大,有的只是高級武職後綴,有的卻是軍隊最高統帥甚至軍政一手抓,拜大將軍的步驟也有典型的時代特徵。
漢朝以前:庄嚴隆重
“將軍”一詞的意思就是統軍者,春秋時期列國常以卿統軍,故稱卿為將軍,說明他們一軍之帥的身份,並不是正式官名。
到戰國時期,秦趙燕等國把將軍當成正式官名,並且出現了前將軍、後將軍、上將軍這些職務,常以上將軍為最高軍事武官,比如白起就曾是秦國的上將軍。
大將軍在戰國時期是不如上將軍的,但這一情況在秦末出現了逆轉,因為日後統一天下的漢國,將大將軍定為最高軍事武官,其核心事件就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東漢初年大將軍改為在三公之下,漢和帝時期竇憲任大將軍,因為勒石燕然的功績和外戚的權勢,百官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
東漢的大將軍開始也不常置,常常是戰亂需要或者獎勵戰功,而且擔任者多為外戚,比如漢安帝時期西羌叛亂,外戚鄧騭率軍出征,班師後出任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也正是漢安帝壞了規矩,始終以外戚耿寶為大將軍,且常年在京師處理政務,漢順帝時期皇後的父、兄、弟相繼為大將軍,位同三公,大將軍走向了西漢大司馬的位置了。
東漢開始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比如開國功臣景丹為驃騎大將軍,還有建威大將軍、中軍大將軍等等。
漢朝以後:詔書任命
漢末以後戰亂頻繁,將軍號泛濫成了白菜,大將軍也不再具備唯一性,東漢開創的冠號法被發揚光大,各種大將軍如征西大將軍、安東大將軍橫空出世,南北朝時侯景更是自封宇宙大將軍。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將軍已經從唯一的最高武職貶值成了高級武職的尾綴。隋朝時,大將軍是統率禁軍高級將領,唐朝時被改為了二把手,位居上將軍之下。同時從唐朝開始,大將軍是武散官的最高級,雖無實權,但聽著很威風。
宋朝時大將軍已經成為空銜,再無統率軍隊的權力。但到了明清時期,這一現象又出現了反復,明清時期又像漢朝那樣,在戰爭時期特派大將軍統兵,或作為統兵者的後綴,比如徐達、馮勝都擔任過大將軍,清初豪格也曾為靖遠大將軍,也都是戰後即撤。
很顯然,漢朝以後大將軍先是從中央到地方,接著又從地方到中央,但職權的變化,基本昭示他們不再需要封壇拜將這種繁瑣的程序。
4. 笑傲大將軍免費閱讀
笑傲大將軍 第01章 騎馬出西北 笑傲大將軍 第02章 笑傲江湖 笑傲大將軍 第03章 一人一馬 笑傲大將軍 第04章 新白蛇娘子
笑傲大將軍 第05章 龍雀(上) 笑傲大將軍 第06章 龍雀(下) 笑傲大將軍 第07章 九陰真經 笑傲大將軍 第08章 川西四鬼?
笑傲大將軍 第11章 轉過怒雲氣 笑傲大將軍 第12章 發現個秘密 笑傲大將軍 第13章 林家平之 笑傲大將軍 第14章 狂妄小子
笑傲大將軍 第15章 一語一巴掌 笑傲大將軍 第16章 闖大禍了? 笑傲大將軍 第17章 泉州守備營 笑傲大將軍 第18章 搬來了救兵?
笑傲大將軍 第19章 他是參將? 笑傲大將軍 第20章 擔當、骨氣! 笑傲大將軍 第21章 林震南 笑傲大將軍 第22章 風趣的將軍
笑傲大將軍 第23章 伙食費 笑傲大將軍 第24章 關系戶得意洋洋 笑傲大將軍 第25章 青山發飆 笑傲大將軍 第2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
笑傲大將軍 第27章 太居樓 笑傲大將軍 第28章 什麼情況 笑傲大將軍 第29章 福州似水年華 笑傲大將軍 第30章 東方姑娘
笑傲大將軍 第31章 神技三件套 笑傲大將軍 第32章 青城余滄海 笑傲大將軍 第33章 今夜很涼 笑傲大將軍 第34章 余滄海借錢
笑傲大將軍 第35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 笑傲大將軍 第36章 退敵 笑傲大將軍 第37章 天下三十八省 笑傲大將軍 第38章 小林子送譜
笑傲大將軍 第39章 牛不識,狗來問 笑傲大將軍 第40章 華山大師兄 笑傲大將軍 第41章 斷劍又見斷劍 笑傲大將軍 第42章 龍雀舞起
笑傲大將軍 第43章 五百甲士 笑傲大將軍 第44章 還打不打 笑傲大將軍 第45章 打怪拉仇恨? 笑傲大將軍 第46章 有一個背影
笑傲大將軍 第47章 帶著吳兄上青樓 笑傲大將軍 第48章 忘記的風景 笑傲大將軍 第49章 劍舞(求打賞!) 笑傲大將軍 第51章 林震南再送錢
笑傲大將軍 第53章 刀鋒落下 笑傲大將軍 第54章 月黑風高逃跑夜 笑傲大將軍 第58章 二狗的血性 笑傲大將軍 第59章 嘶吼的狂風
笑傲大將軍 第60章 師兄速退 笑傲大將軍 第61章 末將來遲 笑傲大將軍 第62章 易經鍛骨篇 笑傲大將軍 第63章 岳不群前來
笑傲大將軍 第64章 急躁令狐沖 笑傲大將軍 第65章 旁門左道? 笑傲大將軍 第66章 撩陰腿威風依舊 笑傲大將軍 第67章 岳不群的揣測
笑傲大將軍 第68章 莆田虎頭山 笑傲大將軍 第69章 茅屋救人 笑傲大將軍 第70章 被發現 笑傲大將軍 第71章 鞭影重重
笑傲大將軍 第72章 看箭看劍 笑傲大將軍 第73章 錢拿來,放人! 笑傲大將軍 第74章 神鞭鄧八公 笑傲大將軍 第75章 海中渡氣
笑傲大將軍 第76章 淫賊我殺了你! 笑傲大將軍 第77章 大小姐思想不純 笑傲大將軍 第78章 背著走 笑傲大將軍 第79章 林家滅門
笑傲大將軍 第80章 網從天降 笑傲大將軍 第81章 拜佛塔
笑傲江湖 [分卷閱讀]
笑傲大將軍 第82章 塞北名駝 笑傲大將軍 第83章 螳螂捕蟬(一) 笑傲大將軍 第84章 螳螂捕蟬(二) 笑傲大將軍 第85章 螳螂捕蟬(三)
5. 古代將軍等級
復制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漢朝:
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四征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征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征蜀將軍、征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游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沖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盪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二.明朝以武立國,但接受宋代教訓,沒有採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級別,而且明太祖朱元璋還明確規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設置最高軍事機構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朝廷各衛的指揮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軍事長官都指揮使為正二品,要高於本省的行政長官布政使(從二品)。地方各衛的指揮使也是三品官,千戶所的千戶為正五品,百戶所的百戶為正六品,都遠高於知縣(正七品)。
不過和歷代一樣,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後就運轉不靈,朝廷陸續在各地設置「總兵」作為某一部隊的總指揮,以下也不再按照原來的序列任命軍官,而是另行委派參將、游擊、守備等中級軍官作為基層部隊的指揮官。另行委派千總、把總之類名目的軍官來組織指揮小部隊。而在這些武官之上具有戰區指揮權的卻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擔任的「提督」、「總督」、「經略」。
三.清朝入關後,八旗兵軍官序列相當高,各旗都統為從一品,各地駐防八旗的將軍也是從一品(原為正一品,乾隆時期改為從一品)。具有指揮某城八旗全權的副都統,為正二品。以下有總管(正三品)、副總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參領和協領(從三品)。綠營兵軍官序列則沿襲明末慣例,以提督(從一品)為最高級別軍官,以下為總兵(正二品),副將(正三品),以及參將(正三品)、游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等級別軍官,基層軍官「千總」(從六品),「把總」(正七品),級別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