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懸賞!關於漢朝!!!!!!!!!
漢朝
漢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和之後的唐朝合稱為「強漢盛唐」。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與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到現在,中國人仍然稱呼自己為「漢人」,而中華民族中以華夏族為主的中原部族集團亦慢慢被統稱為「漢族」,其文字系統亦稱為「漢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歷史
西漢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於西元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雖然西元前202年劉邦才稱帝,但因史學界計算西漢年數時,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則從西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並以十月為漢高祖元年的首月。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但是在此期間,實際是呂後當國。呂後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後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呂後死後,諸呂之亂被鏟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啟。他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景帝年間(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數月即為周亞夫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影響。在與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時,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力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時期。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成為了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於,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但是,漢朝經歷多年戰爭,加上漢武帝好大喜功,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漢朝不至於敗亡。為搶救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漢武帝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被害。武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為。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己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並,降低國家在國家中的角色。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宣帝死後,漢元帝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後、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由於趙氏姐妹不能生育,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後王政君權力急劇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哀帝有「斷袖之癖」(同性戀),終日與他寵信的對象董賢廝混。外戚王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國家已經呈現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後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但是,劉衎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自己擔任「假皇帝」。西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
西元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了綠林軍。其後,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社會安定,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並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的後果,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了隱患。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號為「明章之治」。期間,於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從此掃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佛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為東漢的衰落埋下伏筆。
88年,年僅31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年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但是實際上都是竇太後操縱朝政,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但是之後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斗。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12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漢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漢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後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後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後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前少帝,但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後,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漢沖帝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漢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因此質帝不久就被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恆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公飽私囊,無惡不作。恆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恆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後、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斗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到了極點。終致在西元184年爆發了由張角所帶領的黃巾之亂。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一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為了順利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董卓等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董卓掌權,廢後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漢獻帝劉協。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表面化,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權;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璋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的主力,同時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群雄。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倉皇北逃。三分之勢開始形成。220年,漢獻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廢,東漢滅亡,漢朝也正式國祚告終,中國歷史進入分裂的三國時代。
漢朝疆域與政區
漢朝建立早期,國家政治動亂,無暇顧及邊防。河南地復為匈奴所有。南越,閩越,黔中地區亦先後放棄。國土大幅減縮。漢武帝時期,西漢武功極盛,國土大幅擴展。西元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雲中、雁門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擴展。西漢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陰山以北。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酒泉郡。後又分割為張掖、敦煌、武威三郡。連同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138年,東甌王迫於閩越王的威脅,舉國內遷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漢朝又滅亡了閩越國。前111年,漢朝平南越,又佔有了海南島,在該地設十郡。在西南地區,漢朝征服了諸國,邊界推移到雲南哀牢山和高貢黎山。東北地區滅亡了衛滿朝鮮,設置了東北四郡。邊疆形勢蔚為改觀。並且確立了對西域的控制。
西漢晚期,疆域萎縮。東北撤銷了真番、臨屯二郡。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並且放棄了海南島與象郡。東漢王朝末年,中原戰亂不斷。遂放棄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陝北、晉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後放棄。高句麗與林邑兩國蠶食東北及南方國土。只有西南地區擴展至大盈江一帶。
漢朝早期,劉邦封異姓王七人。但由於對功臣的猜忌,不久又相繼削除,同時大封同姓諸侯,這些王國「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譖於天子」。地方王國勢力的強大導致中央政府所實際控制的區域萎縮。呂後時期,增加外戚諸侯王。到文帝時期又紛紛鏟除,增加劉氏諸侯王。但是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已經對中央政府構成嚴重威脅。文帝接受賈誼的建議,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諸侯的勢力。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直接縮減王國的封地,引發諸侯王的強烈反彈,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但未幾就宣告失敗。景帝藉此縮小各王國的轄地。武帝後,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餘子皆分一縣或一鄉的土地。因此王國不斷縮小,漢郡不斷擴大,加上邊郡的開擴,漢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強。同時,政府將大量面積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國103個,轄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
州作為行政區劃,在西漢時期萌芽,到東漢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東漢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十三個州為:司隸(治雒陽)、徐州(治剡縣)、青州(治臨淄)、豫州(治譙縣)、冀州(治高邑)、並州(治晉陽)、幽州(治薊縣)、兗州(治昌邑)、涼州(治隴縣)、益州(治雒縣)、荊州(治漢壽)、揚州(治歷陽)和交州(治龍編)。興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
人口
秦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下降。西漢初期人口數據估算在1500萬—1800萬之間。此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以及漢武帝時期的領土擴張,人口數量大幅提升。根據據《漢書》的記載,西元2年西漢的戶數為1235.6490萬,口數為5767.1401萬。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西漢人口密度分布極不均勻。以淮河、秦嶺為界,北方人口約八成,南方人口不足兩成。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人口數再次銳減。東漢明帝時,全國人口數量僅3500萬左右。後人口開始恢復。永和五年(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口4915.0220萬。至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口5648.6856萬。已大致恢復至西漢極盛時期。東漢的人口分布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荊益兩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揚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之後由於三國時期的戰亂,到晉朝初期,全國人口又只有1600萬人。
政治制度
漢朝實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權利較大。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漢朝,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必須做御史大夫後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還設有御史中丞,掌管宮內事務。九卿則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祿勛(掌門房)、衛尉(掌衛兵)、太僕(掌車馬)、延尉(掌法律)、大鴻臚(掌禮賓)、宗正(掌皇帝族譜)、大司農(掌全國經濟)、少府(掌皇室財政)。漢武帝時期,皇權開始大幅膨脹,尚書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漢武帝將身邊重臣如嚴安、主父偃、朱買臣等為郎加以侍中,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中朝。原以宰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外朝。漢朝的選舉制度是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覆核;覆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均須經過中央覆試。漢代察舉制下的考試,在西漢時並不佔主導地位,考試只是區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參考 ,這與後世以考試為主、以推薦為輔的科舉制截然不同。至東漢時,為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形成察舉與考試相結合的選士制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薦基礎上加強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發展的新趨勢。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漢朝早期實行徵兵制度,男子廿三歲起至五十六歲之間,服役兩年。一年包圍京師,名為正卒;另一年戍守邊郡,叫做戍卒。正卒分為兩支,一支為南軍,守衛宮城,另一支為北軍,保衛首都其他地區。
經濟
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沒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商人競買爵位,國家存糧大漲,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
西漢中後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庄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這一現象更甚,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自此之後冶鐵業開始衰落,但由於此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等。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四川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期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貴粟政策下,商人競買爵位,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科學文化
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東漢桓帝時,僅太學生就號稱有3萬人。
在史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為以後兩千年正史的編纂提供規范。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卅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卅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編寫的《漢書》分為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全書體例仿效《史記》,惟改「書」為「紀」,廢「世家」入「列傳」,還開創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藝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斷代史。更是成為了以後歷代王朝撰寫本朝歷史的範本。而兩漢時期其他的史書還有《東觀漢書》、《漢紀》和《吳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學者認為,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准,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於世界。
漢代的治國思想。漢代在立國時用法家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 而從漢武帝之後,統治者又確立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便是這種思想的精闢闡述。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毀壞的很多文獻,通過漢代學者的記錄得以重現,包括五經當中的古文尚書,也是這時候發掘整理出來的。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學術主流。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都有偏差,學術也被分為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東漢晚期,古文經學走向發達,今文經學日益衰微。
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賦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漢代時期,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而隸書的出現則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
在科技方面,西漢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醫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其真實性現在受到陳寅恪等的質疑)。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其中,《九章算術》是戰國、秦、漢古代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採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三銖錢、五銖錢等。彩繪工藝獨特,如馬王堆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出現了蒸餾酒,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漢朝也是中國宗教的勃興期。佛教在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白馬寺是中國第一間佛寺。道教也是在東漢時期宣告形成的。東漢末年,道教分為兩大流派,一支為太平道;另外一支為天師道,亦稱為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內部還有一個大支派,以於吉為教主,在長江下游地區傳播。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3861.htm
回答者:凝罘 - 助理 三級 4-17 18:12
1 漢朝服飾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❷ 什麼是八大將
簡介
八家將的起源眾說紛紜,不過較可信的是,該八家將為將其古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其有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其中兩位與兩位官將重復。
來源
一般學者認為,八家將為五福大帝的部屬。此種說法的五福大帝,其實就是分別為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中瘟史文業等五方瘟神,也有人說五福大帝就是五王爺。
事實上,台灣常見的神明盛會,如城隍,媽祖,關帝君都常常出現此陣頭。
各家將名稱與刑具
八家將人數不一,有少至兩位的官將,也有加上差役,提解的十數位。而通常所稱八家將的八位刑司分別是:
甘柳將軍:甘鵬飛,柳鈺
范謝將軍:謝必安,范無救(七爺,八爺)
四季大神:即春夏秋冬四神,姓氏分別為何、張、徐、曹。負責拷問。
八家將中,四大將軍為主角,四季大神為配角。
影響
在台灣,八家將操演的重點戲系由范、謝將軍(即七爺、八爺)執行捉拿,甘、柳將軍執行刑罰,再由四季大神拷問。
八家將在信仰意義上,具有刑求妖邪的權威,是勇猛威武的陣頭。但近年來已有八家將陣頭,由不良組織、角頭、黑道操控,更常吸引涉世未深的少年加入,並在廟會之餘,有斗毆、使用毒品等犯罪事項,八家將由傳統藝術文化逐漸質變為犯罪團體,部分台灣黑道組織與廟宇也藉此陣頭擴大組織。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八家將都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響,近年來許多八家將團體也致力於民俗的推廣。
❸ 夢幻西遊唐太宗身邊的18學士和2大將軍分別是誰
兩大將軍:秦瓊、尉遲恭。
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設文學館,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咨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寧、軍咨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共十八人常討論政事、典籍,當時稱之為「十八學士」。
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後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
(3)推廣網路使用大將軍18擴展閱讀
十八學士登瀛洲
秦王李世民對「十八學士」非常重視。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入主東宮,天策府文學館被解散,但文學館里的「十八學士」中的大部分人仍追隨李世民,為世民所重。
然而,就是由高祖任命的九人中,原文學館學士就有四人,可知在東宮府官屬的任命上,李世民是提過建議或做過工作的。隨後,蓋文達、許敬宗也相繼兼任弘文館學士。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弘文館學士的任命權全在李世民手中,故八人中,原文學館學士就佔了六個席位。
二是從時間上看,八月即位,九月初就置館招人,時間上之緊急透露出心情上的迫切。由此可見,李世民即皇帝位後對「十八學士」仍然十分器重。 「十八學士」是一群博覽古今、明達政事、善於文辭的文人。入唐前,其中的大部分人就已經是名重四方、譽傾一時的知名人物了。
幫助太宗打天下,爾後又直接策劃玄武門事變,幫助太宗取太子位。太宗貞觀年間的文化建設工作基本上是由「十八學士」完成的。「十八學士」幫助唐太宗打天下、治國家。太宗即位後,又以他們去輔佐太子。在唐初政治舞台上,「十八學士」是一個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文人集團。
❹ 書開頭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書字開頭的四字成語 :
書聲琅琅、
書香世家、
書香門第、
書畫卯酉、
書生之見、
書記翩翩、
書富五車、
書功竹帛、
書通二酉、
書劍飄零、
書缺簡脫、
書聲朗朗、
書缺有間、
書空咄咄、
書香銅臭、
書囊無底、
書符咒水
❺ 關於大將軍的若干問題,想個各位達人探討下,謝謝!
渣 渣 渣!
彈葯刷圖無非兩種 三彈三雷智力路線穩定輸出手弩流 物理大招高暴擊手炮流
首先是C4 爆發不強 技能釋放麻煩 後期超移速怪物居多 所以舍棄
踏射 物理系技能彈葯力量低 釋放後危險系數高 攻擊對象單一 後期不可踩怪物多
刷圖純冰就是渣 PK純冰手炮流無限威武
❻ 有沒有數學故事,我急用啊啊啊啊...................
相傳有一天,諸葛亮把將士們召集在一起,說:「你們中間不論誰,從1~1024中任意選出一個整數,記在心裡,我提十個問題,只要求回答『是』或『不是』。十個問題全答完以後,我就會『算』出你心裡記的那個數。」諸葛亮剛說完,一個謀士站起來說,他已經選好了一個數。諸葛亮問道:「你選的數大於512?」謀士答:「不是。」諸葛亮又接連向這謀士提了九個問題,謀士都一一作了回答。諸葛亮最後說:「你記的那個數是1。」謀士聽了極為驚奇,因為這個數果真是他選的數。你知道諸葛亮是怎樣妙算的嗎?
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把1024一半一半的取,取到第十次時,就是「1」。根據這個道理,連續提十個問題,就能找到所需的數。
❼ 大將軍用什麼武器合適
50級刷圖
不用想
穿爆0套裝
就是收滿智力爆0套裝也不要多少錢
便宜的很
每件不過30W
加起來5件不到150W就OK
喊話收更加便宜100W就OK了
武器當然用閃靈
選擇極品
17
或者18智力的閃靈
手槍
要求魔攻高
就OK了
刷圖
沒問題
就是很燒藍
如果捨不得藍就用悲鳴手弩唄
不過彈葯靠的就是高智力高魔攻啦
本人56大將軍
也穿爆0套
不過自動用的55藍色
極品自動
非常好
DNF專業團隊為你解答謝謝採納
❽ 求夢幻西遊龍王2副本第二輪的18學士及兩大威武將軍名單.
《夢幻西遊》(曾用名《夢幻西遊2》,現更名《夢幻西遊電腦版》)是一款由中國網易公司自行開發並營運的網路游戲。游戲以著名的章回小說《西遊記》故事為背景,透過Q版的人物,試圖營造出浪漫的網路游戲風格。
《夢幻西遊》自從2014年的那幾波大更新以後,基本上就一直沒緩過勁兒來!雖然這四年多里,也並沒有再出現像2014年那樣的玩家大量脫坑,但也一直沒有擺脫紅區越來越少,鬼區越來越多,玩家們越走越少的事實。
❾ 河南各地特色介紹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稱河南。因古為「豫州」,簡稱「豫」,又因古時豫州位於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地處中國中東部,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處於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黃河以北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黃河以南有秦嶺東延部分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綿亘。東西聯系的通道是黃河谷地,可以上溯關中,直達大西北和西亞地區,著名的絲綢之路向東延伸正是經過黃河谷地,現代重要的交通動脈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線、蘭新線)也是經過這個通道。南北之間的通道也是在山地與平原交界的地帶開辟的,如古代著名的南襄通道,現代的京廣線、京深高速公路等。從政區和交通地位來看,河南處於居中的位置。以河南為中心,北至黑龍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腳下,東抵東海之濱,大都跨越兩至三個省區。若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漢三鎮,西至關中平原,東至滬、寧、杭,其直線距離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間。河南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全國經濟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從歷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來北往、西去東來的必經之地,是各族人民頻繁活動和密切交往的場所,因此,古人稱:「得中原者得天下」、「當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爭」。今天,河南境內三縱四橫的鐵路網、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不斷發展的航空運輸,進一步強化了其交通樞紐的地位,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陸續興建,河南仍然是全國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之一。
河南省域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17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74%,平原盆地、山區丘陵面積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7%和44.3%。全省總人口9667萬,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漢、回、蒙古、壯、苗、藏、維吾爾、彝、朝鮮、土家、白等51個民族,以漢族為主,是全國少數民族比較多的省份之一。轄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市、89個縣、48個市轄區,2123個鄉鎮。
全省地形呈西高東低之勢。省境之西聳立著太行山和豫西山脈。豫西山脈是秦嶺的東延部分,秦嶺進入豫西向東呈扇狀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體,山勢雄偉高聳,海拔1000—2000米,被譽為全省的屋瓴。桐柏山脈、大別山脈拱衛於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為淮河、長江的分水嶺。太行山脈與豫西山脈之間的黃河兩岸分布有黃土丘陵區。豫中屹立著巍峨峻峭的中嶽嵩山。省境東部為遼闊的黃淮平原。
河南橫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系,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黃河橫貫中部,境內幹流711公里,流域面積3.62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眾多,水量豐沛,幹流長340公里,流域面積8.8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2。北部的衛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漢水。全省水資源總量41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
河南平原廣袤,地理氣候條件適中,是全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全省有耕地資源8110.3千公頃(實有耕地面積7262.8千公頃,合1.089億畝),佔全國的6.24%,僅次於黑龍江、四川和內蒙古,居全國第4位。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265—332天,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煙葉等農產品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糧食產量大體佔全國的1/10,油料產量佔全國的1/7,牛肉產量佔全國的1/7,棉花產量佔全國的1/6,小麥、玉米、煙葉、豆類、芝麻等農產品和肉類、禽蛋、奶類等畜產品產量也都居全國前列。河南還有很多名優特產品,如原陽大米、開封西瓜、杞縣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陽黃花菜、信陽毛尖和板栗、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寧陵酥梨、內鄉山茱萸、洛陽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懷葯等,都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
河南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全省已發現礦產資源157種,探明儲量的81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鉬礦、藍晶石、鑄型用砂岩、天然鹼、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藍晶鑄岩等8種,居前5位的有26種,居前10位的有48種。優勢礦產可歸納為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產」,天然鹼、鹽、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七大非金屬礦產」。依託豐富的資源,河南發展起了以輕紡、食品、冶金、建材、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為主體,門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體系,全省有大、中型工業企業1200多家。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河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萬年以前,南召雲陽鎮發現的猿人臼齒化石,年代大致與北京猿人相當。自遠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創造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令世人贊嘆的史前文化。相傳伏羲女媧就是在中原一帶奠定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至今淮陽仍保存著規模龐大的太昊陵。被稱為「中華第一大帝」的軒轅黃帝,據說就誕生在今天鄭州的新鄭市,並在這里建立都城。從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建都於河南偃師,至清王朝覆滅的4000餘年歷史中,河南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域長達3000年,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曾幾度達到鼎盛,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個,即: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風流人物燦若群星,如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和軍事家李斯、劉秀、岳飛,科學家和醫學家張衡、張仲景,文學家和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吳道子,以及近現代的李季、馮友蘭、姚雪垠、李准等。河南還是少林武術和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堪稱中國功夫的故鄉。
悠久的歷史給河南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河南旅遊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位,館藏文物佔全國的八分之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處。安陽殷墟被國家文物部門列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 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原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開封古樸巍峨、雄偉壯觀的龍亭,造型古樸、宋代風韻的宋都故街,樓閣宏偉、庄嚴絢麗的大相國寺,還有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登封觀星台、中嶽廟,湯陰岳飛廟,漢三闕、開封鐵塔、包公祠,南陽武侯祠,三門峽函谷關,淮陽太昊陵等一大批名勝古跡。為了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建設了造型新穎、氣勢恢宏、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河南博物院。目前該院館藏文物達1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4萬多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器、金簡等珍貴文物最具特色。
除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外,河南還有很多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奇峰聳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重岩迭嶂、氣勢磅礴的伏牛山,崗巒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樹木繁茂、鬱郁蔥蔥的大別山組成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間不乏許多名山奇觀,如氣魄宏偉、古跡棋布的中嶽嵩山,怪石嶙峋、風景幽奇的雞公山,汕奇澗幽、景色秀麗的雲台山,異峰突起、巍峨挺拔的石人山,都具有獨特的魅力。河南河流如網,水庫棋布,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游覽勝地。遠眺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黃河,長天無垠、天水一色,給人以「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遠上白雲間」之感。山水樓台交相輝映的百泉湖,煙波浩渺、富有南國旖旎風光的南灣湖,吐珠噴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噴玉泉,千姿百態、神奇曼妙的自然溶洞,都獨具特色、情趣各異。目前全省共有風景名勝區31個,總面積達0.17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嶽嵩山、龍門山、雞公山、雲台山和王屋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22個;森林公園55處。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艱苦奮斗,奮發進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2003年我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25.93億元,居中西部18個省市區前列。1998年—2003年年均增長9.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2003年全省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達到251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582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37.7億元,比1997年增長75.3%。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一、二、三產從1997年的24.7∶47.1∶28.2逐步調整為2003年的17.6:50.5:31.9,傳統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邁進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2003年全省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2235.68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26.12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68%和29%,年均分別增長9%和4.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4919.09億元,比1997年增長1.2倍。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升,居民食品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城鎮由45%下降到33%、農村由55%下降到48%。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常年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煙葉、肉類等主要農畜產品產量多年來穩居全國前三位。河南不僅用佔全國1.74%的土地養活了佔全國7.5%的人口,而且還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全省以建設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加工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目前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到2305萬畝,佔小麥播種總面積的32%,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的格局。蔬菜、瓜類、葯材、花卉等經濟作物和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畜牧業快速發展,主要畜牧業生產指標居全國前列,其中牧業產值、增加值等7項指標居全國首位。著力對40家小麥加工龍頭企業和一批畜產品加工骨幹企業進行了重點扶持,促進了農副產品深加工迅速發展,拉長了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鏈條,提高了附加值。2003年全省小麥加工轉化能力達到1800萬噸左右,肉類精深加工能力超過230多萬噸,均居全國前列。培育了蓮花味精、金象麥業、南陽天冠、漯河雙匯、華英肉鴨、鄭州花花牛、思念、三全等一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雙匯集團產品種類已達600多種,市場佔有率達到50%左右,成為全國最大的肉製品加工基地;華英集團肉鴨加工系列產品達200多種,成為亞洲最大的肉鴨加工企業;鄭州花花牛日加工鮮奶能力達到500噸左右,躋身全國乳品加工企業10強。目前全省擁有火腿腸、味精、速凍食品、方便麵等30多類優勢產品,其市場佔有份額分別為70%、44%、46%和25%。
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工業在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日益增強。河南以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依託,建立了以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電力為主體,門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體系。全省現有上市公司30家。通過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集團,中國第一拖拉機工程機械公司是中國最大農機製造企業,平頂山神馬簾子布集團是中國最大簾子布生產企業,周口蓮花味精公司產量居亞洲第一位,安陽彩色顯像管玻殼有限公司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長城鋁業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氧化鋁生產企業之一。一批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機銷售量佔全國市場銷售量的40%,簾子布佔35%,彩色玻殼佔70%。機制紙及紙板產量居全國第1位,卷煙、化肥、原煤、平板玻璃在全國居第2位,大中型拖拉機居第3位,紗、水泥居第4位,發電量、原油、天然氣、通訊電纜、輪胎、化學纖維、家用電冰箱、飲料酒等產品產量在全國均居前10位。我省是華中電網重要的火電基地之一,全省發電裝機總容量達2007萬千瓦,居全國第6位。隨著工業生產的逐步加快,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按照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有選擇地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思路,近年來,先後實施了對增強工業發展後勁起重大作用的164個標志性工業結構調整項目,新增糧食加工能力1000多萬噸、氧化鋁生產能力100多萬噸、電解鋁能力140萬噸、鋁加工能力30多萬噸,加快了優勢工業品基地建設和優勢資源的深度開發,進一步拉長了產品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小麥、畜產品和鋁工業三大產業鏈,提升了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能力。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幹企業相繼成長壯大,「安彩」玻殼、「雙匯」火腿腸、「邦傑」 火腿腸、「蓮花」味精、「新飛」冰箱和冰櫃、「金星」啤酒等相繼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以華中制葯、竹林眾生、羚銳制葯為代表的一批生物制葯企業和以彩色大屏幕為標志的電子電器產品發展勢頭強勁。2003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3034.14億元,居全國第6位。
交通、通訊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河南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交通樞紐之一,中國兩大鐵路干線京廣和隴海鐵路、兩大高速公路干線京珠和連霍公路都交匯於此。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鐵路、公路為骨幹,民航、水路運輸為輔助的交通體系。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419公里,居全國第9位,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已初步形成。預計「十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可達到2500公里。作為全省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河南省目前已形成了「三縱四橫」的鐵路網,成為全國重要的客貨運輸中心,2002年鐵路營運里程達到6632.1公里,其中地方鐵路1372公里,居全國首位。鄭州北站是亞洲最大的編組站,鄭州東站是全國最大的零擔中轉站,鄭州站是全國最大的客運站之一。航空運輸,目前省內已建成三個民用機場,分別為鄭州機場、洛陽機場、南陽機場,共開辟32條國內航線和不定期國際旅遊包機,通航國內56個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區,每周航班560個,年吞吐量150萬人次。
作為全國重要的通信樞紐之一,全省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364.6萬戶,居全國第5位;城市電話用戶759.9萬戶,居全國第4位;農村電話用戶604.7萬戶,居全國第5位;移動交換機用戶1072.6萬戶,居全國第11位;通訊長途傳輸實現了自動化,長途線路實現了數字化,城鄉電話交換機全部實現了程式控制化和傳輸數據化,全面啟動了用戶接入網工程,光纖、無線、寬頻等技術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全省互聯網用戶達到194.9萬戶,居全國第10位;基本建成覆蓋全省城鄉、連通世界的通信網路。網路技術基本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網路能力及業務種類基本能夠滿足現階段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高,東引西進取得新成效。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認真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3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7.16億美元,其中出口29.8億美元,雙雙刷新歷史最高記錄。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食用小麥出口填補了國內空白,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正在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建立了鄭州鐵路東站、鄭州機場兩個國家一類口岸。貿易夥伴已遍及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擴大,質量進一步提高,日立、東芝、菲利浦、普爾斯馬特、里昂水務、德國MAN(曼公司)等24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相繼落戶中原。一批企業已經開始採用戰略協作、貼牌生產等手段,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50多家河南企業走出國門,在境外設立了分支機構或投資辦廠。大力實施「東引西進」戰略,豫粵、豫滬經貿合作逐步深入,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國內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面向西部地區,成功舉辦了河南產品蘭州展銷會、烏魯木齊貿易洽談會、廣西投資洽談會等一系列經貿展銷活動,擴大了河南產品西部市場的佔有率。一些優勢企業開始在西部地區實施企業購並或設點辦廠。
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積極實施「科教興豫」戰略,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全省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40餘萬,各類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300多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成果推廣率達到35%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接近100%,普通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以上,「普九」人口覆蓋率93%以上,基礎教育水平穩居全國前列。普通高中規模發展迅速。高等教育規模成倍擴大,鄭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普通高校由1997年的50所增加到66所,在校生規模由1997年的13.6萬人增加到55.7萬人,增長3.1倍。普通高校錄取率連續兩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民辦教育發展迅速,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已達4400多所,居全國第5位,在校生達70萬人。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廣播、電視人口有效覆蓋率均達94%以上。文化、體育、衛生、新聞出版等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11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成效顯著,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使用效率明顯提高。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繪制了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9600萬河南人民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帶領下,邁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河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堅持「一高一低」,確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達到3000美元,基本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努力實現中原崛起。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更加完備,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努力完成基本實現工業化這一歷史性任務。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要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在發展布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帶動周邊地區特別是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全省形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格局。以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的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要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建成全省對外開放、東引西進的主要平台和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區域性商貿金融城市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綜合競爭力較強的開放性經濟區,努力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非農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達到80%左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左右,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的60%以上。豫北地區的安陽、鶴壁、濮陽,要充分發揮工農業基礎較好,油氣、煤炭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鋼鐵基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基地。豫西地區的三門峽,要充分發揮礦產、林果等資源豐富的優勢,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黃金生產加工基地、鋁工業基地和林果業生產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區的南陽,要形成中葯生產基地、紡織基地、以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帶。黃淮地區的駐馬店、商丘、周口和信陽,要建成全國綠色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生豬和肉牛肉羊生產加工基地、油料生產加工基地和勞務培訓輸出基地。
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發展機制,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國民經濟發展的市場化運作程度,著力抓好六項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一)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二)不斷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強力實施開放帶動,不斷擴大東引西進;(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五)堅持科教興豫,發揮人才作用;(六)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❿ 涇河龍王2十八學士和兩大將軍名字
十八學士
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咨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寧、軍咨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
兩大威武將軍:秦瓊、尉遲恭。
武德四年,秦王平定王世充、竇建德歸來,高祖為了獎賞他的戰功特加封其為天策上將,並准許他設立天策府,置官屬。李世民因感慨自己讀書少特開設文學館,網羅當時的英才大儒,與自己討論經史子集。
十八學士不但一律配享五品俸祿,而且食有魚、出有車,李世民又命當時的著名畫師閻立本為他們畫像,「藏諸凌煙閣,留待後人看」,時人稱之為「十八學士登瀛洲」。
(10)推廣網路使用大將軍18擴展閱讀:
涇河龍王2劇情介紹
二十年前,李世民造訪殷府,久聞殷家二小姐才貌雙絕,一見之下果然名不虛傳,於是將她賜婚才華冠絕京城的袁家二公子袁青,兩家同為朝廷重臣,從此締結姻緣實為一樁美事。然而殷家二小姐早與幻化人形的涇河龍王相識,並且兩人已私定終身。
正當袁家大張旗鼓的舉行婚禮之時,得知心上人被迫嫁與袁家的涇河龍王憤起搶親。新郎袁青抑鬱而死。袁家家主袁守誠,為子報仇,跟隨師傅天宮馬真人學藝他方。袁守誠學藝歸來後,用激將法怒激涇河龍王,借魏徵之手將其梟首於斬龍台。
龍王死前曾請李世民搭救未果,龍王死後心有不甘,於地府狀告李世民未果後,逃出地獄作孽一方,在機緣巧合下三界英雄捲入此一事件,經過了一系列的曲折考驗,終於弄清楚真相。
李世民在水陸大會上遇到轉世的金蟬子,一個為弘揚佛法化解人間疾苦,一個為保大唐江山永固,唐僧終於走上西天取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