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概念界定
「營銷渠道』來源於「channels of marketing」.又稱分銷渠道( of distribution),有人又稱之為「配銷渠道」、「銷售通路」和「流通渠道」。對其有三種不同的定義:1、重點強調營銷渠道的組織結構。1960年美國AMA(美國市場營銷學會)定義為:「公司內部單位以及公司外部代理商和經營銷商(批發和零售商)的組織結構,通過這些組織,產品和勞務才得以上市營銷。」2、著重強調產品從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的分銷過程。美國學者Edwardw.Cundiff和Richard.R.Still認為營銷渠道是指「當產品從生產者向最後消費者和產業用戶轉移時直接或間接轉移所有權所經過的途徑。』3、重點強調營銷渠道過程中涉及到的各類主體。著名營銷專家Philip Kotler認為營銷渠道是指「某種貨物或勞務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移動時,取得這種貨物或勞務所有權或幫助轉移其所有權的所有或個人。」
以上三種定義分別從渠道成員的組織結構,產品流通路徑以及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成員間的交易關系等三個角度闡述了營銷渠道的含義。作者傾向第三種定義。由於營銷渠道不僅僅是產品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移動的途徑,更是表現在渠道各成員間在產品移動過程中所承擔的營銷職能及為承擔這些職能而建立起的各種聯系。正是這種職能變化和渠道成員關系的變化促使了營銷渠道的不斷發展。
根據科特勒(Kotler)的營銷思想,作者認為農產品營銷渠道是為一切促使農產品順利的被使用或消費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組織或個人。它包括供應商、經銷商;(批發商、零售商等)、代理商(經紀人、銷售代理等)、輔助商(運輸公司、獨立倉庫、銀行、廣告代理、咨詢機構等)。由於農產品營銷最早產生於美國,後來發展到非農產品的市場營銷。本文主要以美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演變來探討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歷史演變。
② 你有哪些農產品銷售的銷售渠道推薦
運到中東換石油。
③ 選擇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策略有哪些
選擇農產來品營銷渠道的策略主要有:自
(1)綜合性分銷渠道策略。即運用多種分銷渠道綜合地推銷自己的產品,通過批發商把產品分布到各零售點,銷售面十分廣泛,競爭性特別強。適用於日用消費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銷售。
(2)選擇性分銷渠道策略。由於產品的特殊性,或經營者能力的限制以及用戶的偏好等,經營者要選擇較為合理的、有效的分銷渠道作為自己產品的理想銷售線路。
(3)獨家分銷渠道策略。在某一特定市場,經營者僅選擇一家批發商或零售商專門銷售其產品,一般情況下,這些經銷或代理商不再經營其他同類產品。適用於消費品中的選購品,如農業機械。但獨家經銷容易因推銷力量不足而失去市場,對生產者和經銷商來說,風險都大。
以上介紹的三種策略,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有時用一種或兩種策略,有時也可綜合運用。
④ 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歷史演變
1、農產品運銷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農產品營銷的產生階段,也是市場營銷學產生的階段。在該階段,農產品營銷渠道主要形式為生產者——消費者的直接銷售渠道。由於在該時期美國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提高,加上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使大批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客觀上造成了城市勞動力的相對過剩,使對農產品的購買能力下降,農產品市場價格相對提高。解決該題的主要方法是如何選擇便捷的運輸方式,以降低運輸成本和銷售價格。因此,許多學者將這個時期的農產品營銷學表達為「 Marketing of Farm Procts」即譯為「農產品運銷學」。2、中間商銷售為主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由於美國農產品機械化和規模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出現了過剩,形成了農產品買方市場。農產品營銷已不是如何降低渠道成本和提高營銷效率問題,主要問題是如何使過剩的農產品實現市場交換。而以前的農產品運銷方式,顯然帶有生產主導性,生產者缺乏市場駕馭能力,這樣出現了對中間商的選擇和培養,通過中間商的市場能力優勢把農產品推向市場,完成農產品在流通領域中的所有權轉移。因此,在該時期許多人把農產品營銷等同於農產品推銷學。
3、垂直一體化渠道階段。20世紀50年代,由於中間商在農產品市場交換中佔有主導地位,傳統的營銷渠道系統中的中間商(渠道成員)處於一種完全競爭,相互排斥狀態。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所有權轉移環節多,各渠道成員為自身利益,往往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農產品在市場中的交換利潤絕大部分被中間商掠取,生產者往往得不到農產品在市場交換中的平均利潤,受到中間商的盤剝。為了抵制這種盤剝,農民紛紛組織各種形式的生產者聯合體,實行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形成了以生產為中心的垂直一體化渠道系統。主要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Agro_instry)和農商綜合體(Agribusiness)中心的垂直渠道系統的形式。使農產品營銷渠道延伸到生產領域。
4、以顧客為中心的渠道階段。20 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隨著的發展,消費者的消費越來越個性化,農產品營銷渠道活動從消費領域開始,形成了以顧客導向為特徵的營銷觀念。農產品渠道的設計以為顧客便利和服務顧客為中心,使渠道設計從些以生產為中心轉變為以顧客需求為中心。使農產品營銷渠道延伸到消費領域。
5、渠道整合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農產品營銷渠道從過去傳統的營銷渠道系統發展到整合的營銷系統。渠道成員間的關系由原來各自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競爭關系整合為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全過程的服務目標統一性。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渠道成員間的各種合作關系。在西方農業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農業聯合體逐漸成為農產品營銷的主體。農業化的發展要求農業中許多部門(如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機構和加工機構)從農業中分裂出來,形成以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為中心的綜合服務體系。這種綜合服務使農產品營銷渠道延伸到農產品產前的服務領域和其他輔助的服務領域(如銀行、保險、運輸、咨詢等)。
以上農產品營銷渠道發展的五個階段是伴隨農產品營銷的發展而變化。同時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演變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演進軌跡。前三個階段屬於以生產為導向型的農產品營銷階段,其主要目的是如何通過降低成本、提高渠道效率,使生產者的農產品傳遞到消費者手中。採用以農產品為中心的農產品運銷,農產品推銷和產銷一體化的營銷活動方式。這些營銷方式實質上是生產——市場的模式。它適應賣方市場下的農產品營銷活動。第四、第五個階段,由於經濟和技術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生產已不再是營銷活動中的主要,顧客的需求,尤其是顧客需求的個性化,使農產品營銷活動必須以顧客需求為出發點和終點。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設計形成了市場——生產的模式。該模式不僅體現買方農產品市場的需要,也滿足在賣方市場下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顧客差異需求。
⑤ 農產品銷售的渠道
作為農產品流通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的農戶,還是流通領域的經營戶,或者是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組織,它們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志就是規模化、組織化和一體化。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創新應從營銷主體創新開始,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改變過去營銷主體單一的局面,通過多種方式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以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增強營銷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1)應該著力培養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可以和原有流通主體實現資源互補,提高流通效率。 (2)可以引導農民組成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組織農戶共同開拓市場。這樣有利於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統一技術服務、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並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營銷能力。 (3)應建立專業協會等輔助商,通過為農戶提供物資供應、加工、貯藏、產品運銷及輔助信息等服務,增強其參與市場活動的地位和能力,提高其營銷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2.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與工業品營銷相比,批發市場在農產品營銷中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它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其原因在於,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具有「小規模、大群體」的特點。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參與的個體組織眾多,但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就需要藉助批發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聯結起來,達到廣泛、快速、有效分銷的目的。 (1)市場運作應該向企業化方向發展。今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建設、管理均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要求進行,使產權明晰,管理科學。 (2)要完善市場設施,豐富服務功能。發達國家規范化的現代批發市場大都具有各種綜合服務功能,如物資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等。而我國批發市場的服務非常落後,要改變這種服務功能單一的局面,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配套功能,建立具有儲存、保鮮、質量檢測等功能的設施。另~方面要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 3.建立農產品超市連鎖經營。長期以來,農貿市場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最為重要的銷售終端。這種傳統的零售終端存在諸多問題,如質量難以保證、經營不規范等問題。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更加註重農副產品的消費安全和購買便利。特別是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農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農產品質量、分級、包裝、運輸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積極推進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以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的超市、連鎖店取代傳統的農貿市場。 超市和連鎖店相比傳統農貿市場有以下優點: ①作為零售企業的農產品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他們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有專業的營銷人員,能直接了解消費者需求的變動。因此可以對農業生產起引導作用。同時,進入超市的農產品要符合國家的一些標准,這樣也有利於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面監控。另外超市可以將農產品按不同的等級分類定價,不僅滿足了顧客多樣化需求,也促進了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包裝業的發展。 ②大型連鎖超市對商品具有大量采購、均衡供應、常年銷售的顯著特點。農產品超市的發展壯大必將使更多分散的農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組織起來,使得農產品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合理調整,組織化程度也將大大提高。 ③超市可以為顧客提供其他農產品營銷渠道無法比擬的購物環境。超市的農產品會比其他渠道的農產品更注重品質,超市舒適的購物環境和統一的定價也可以讓顧客避免在傳統的農貿市場忍受「臟、亂、差」和「亂要價、哄抬價」,超市還可以實現~站式購全。 4.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創新。在我國農產品交易中佔主導地位的現貨交易方式,存在著價格信息不公開等缺陷,積極探索新的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已經勢在必行。拍賣交易是國際上規范的批發市場普遍運用的交易方式。由於拍賣交易採取強制拍賣的做法,即絕大多數農產品都要進入拍賣市場,不允許場外交易。並且,交易的主體在進入市場時要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這些規定的實施可減少傳統現貨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欺詐行為,使交易更公正合理,有效保證了交易雙方的利益。新型的網上電子商務貿易為傳統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與傳統農業貿易相比,農產品網路營銷具有交易虛擬化、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化等特點。利用電子商務進行農產品營銷,能有效避免傳統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諸多缺陷,有效解決時空上的矛盾,充分發揮營銷渠道的地點和時間效用,克服農產品易腐、儲藏周期短、損耗大等自身特點所引起的流通問題。同時,由於信息獲取成本較低,也有利於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化解交易風險。 5.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配套系統。針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鏈條長、流通效率低的狀況,應逐步建立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提高營銷渠道效率。把傳統的物流途徑即商品必須經由製造、批發、倉儲、銷售等諸多環節的多層次復雜流程到達消費者手中,簡化為由生產者經配送中心到達零售終端。 如何完善物流配套體系:一是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建立一個以批發市場為樞紐,以具備一定組織化程度的農產品經營者為主體,以規范化的集貿市場和超市為末端的較為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二是大力發展以物流配送為樞紐,以連鎖公司為經營主體,以超市為末端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並取代批發市場體系。 發展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是一種必然趨勢。但鑒於農產品的特殊性,在建設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其庫存管理、運輸、確定配送半徑、綠色物流等問題,只有妥善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使農產品流通渠道更為暢通。 6.品牌提升策略。農產品實施品牌策略是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惟一選擇和出路。實施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積極參與農副產品國際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農產品品牌營銷要從品牌的定位入手,通過塑造品牌形象和品牌個性,實現差異化的品牌競爭優勢,通過品牌的傳播與維護,建立品牌認同與消費者忠誠,在適當時機利用成功的品牌進行延伸與擴展,使品牌價值不斷增值。在品牌的建設中應注意以下策略的應用。 (1)著眼重點區域市場、打造樣板市場、實施精細化營銷。針對我國的農產品行業特點,我們建議著眼重點區域市場、打造樣板市場、實施精細化營銷。可以通過對消費人群的調查定位,針對競爭品牌制定有效的競爭策略,明確產品的賣點和品牌個性,並通過對產品線的梳理,綜合運用廣告、包裝、活動推廣等手段,為產品樹立起一個富有個性的品牌形象。同時,精細化營銷更明晰了行業標准、發展規劃、品牌階段目標等涉及長遠發展的問題。這樣,品牌營銷的點就串聯成了巨大的市場推廣線。 (2)農產品品牌營銷要把握「差異化」的產品策略。在營銷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獨特銷售主題」的理論,這個理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尋找到與競爭對手有差異化的獨特賣點。 (3)農產品品牌營銷的策略要有創新性。農產品品牌營銷的策略要有創新性,是指營銷策略不必拘泥於傳統的模式,可以結合市場的狀況,充分挖掘產品的特性,提出有創見的營銷策略。消費者購買商品有著求名的動機,因此要適應消費者求名動機的心理,不斷地提升品牌。所謂品牌提升策略,就是改善和提高影響品牌的各項要素,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策略。提升品牌,既要求量,更要求質,求量即不斷地擴大知名度;求質即不斷地提高美譽度。提升品牌的途徑,靠的是產品內在的質量和功效,讓消費者用口碑傳播品牌。
⑥ 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有哪些具體步驟是怎麼的
銷售渠道指商品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所經過的路線和通道。包括內四層含義:
(1)起容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消費者(生活性消費)和用戶(生產性消費)。渠道作為產品流通的途徑,一端連著生產,另一端連接消費,因此它所指的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完整的商品流通過程。
(2)運銷渠道的積極參與者——各種類型的中間商。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的過程中要有一些經營環節或經營機構的參與,要發生多次的買賣行為,各種類型的中間商扮演著重要角色,即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
(3)生產商向消費者或用戶轉移產品和勞務應以商品所有權的轉移為前提。如生產商將其產品直接售給消費者或用戶,不經過中間商,這是直接轉移商品所有權。但在通常情況下,生產商都是經過一系列中間商將其產品轉賣給消費者或用戶的。
(4)銷售渠道是商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或用戶手裡的運輸儲存過程,不僅反映商品價值形態變化的經濟過程,而且也反映商品實體運動的空間路線。
⑦ 農產品銷售有哪些渠道
銷售渠道指商品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所經過的路線和通道。包括四層含義:
(1)起版點是生產者,終權點是消費者(生活性消費)和用戶(生產性消費)。渠道作為產品流通的途徑,一端連著生產,另一端連接消費,因此它所指的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完整的商品流通過程。
(2)運銷渠道的積極參與者——各種類型的中間商。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的過程中要有一些經營環節或經營機構的參與,要發生多次的買賣行為,各種類型的中間商扮演著重要角色,即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
(3)生產商向消費者或用戶轉移產品和勞務應以商品所有權的轉移為前提。如生產商將其產品直接售給消費者或用戶,不經過中間商,這是直接轉移商品所有權。但在通常情況下,生產商都是經過一系列中間商將其產品轉賣給消費者或用戶的。
(4)銷售渠道是商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或用戶手裡的運輸儲存過程,不僅反映商品價值形態變化的經濟過程,而且也反映商品實體運動的空間路線。
⑧ 農產品如何打開銷售渠道
六大農產品營銷新方法
1、農產品+網路直播:網路直播的好處:1)親眼所見,提高購買信心;2)參與互動,獲得滿足感;3)新奇時髦,很多人都是沖著沒有玩過的東西而來的;4)信任問題,通過網路直播可以讓用戶增強產品的信心,還可以快速傳播推廣。
2、農產品+微商: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自家的農產品信息,信息包含:種植、成長、採摘等信息。把農產品的生長情況拍成圖片發布到微信里,讓用戶第一時間了解農產品的情況。
3、農產品+電商:農產品+電商要注意:1)標准化問題,農產品本身不是標品,但把農產品做成禮品或干貨的確是一條路子;2)品牌改造問題,藉助電商對農產品的定位,打造符合新時代消費者需要的工業品。
4、農產品+認養:發起眾人合夥認養一(羊)、(顆)、(畝)農產品(植物、動物),根據需要認購的數量或部位,一起享受認養的樂趣,共同獲得優質產品。
5、農產品+ 社群:社群是什麼概念?就是有相同標簽、相同興趣、相同愛好、相同需求屬性的人自發或者有組織的群體組織。 在農產品方面比如:櫻桃愛好者、素食愛好者、減肥愛好者、蘋果愛好者等,他們是對某一款農產品或者具有相同屬性的人組成的群體,他們對農產品的需求相同。
6、農產品+直銷店:農產品+直銷店不是普通百姓就能做到的,該模式是需要政府或者農業龍頭企業牽頭。因為直營直銷連鎖店投入成本巨大、連鎖管理也需要專門的人才。
⑨ 選擇農產品營銷渠道應遵循什麼原則
營銷渠道管理人員在選擇具體的分銷渠道模式時,無論出於何種考慮,專從何處著手,一般屬都要遵循以下原則:
(1)暢通高效的原則。暢通的分銷渠道應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將產品盡快、盡好、盡早地通過最短的路線,以盡可能優惠的價格送達消費者方便購買的地點。暢通高效的分銷渠道要求爭取降低分銷費用,以盡可能低的分銷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2)覆蓋適度的原則。在選擇分銷渠道模式時還應考慮及時准確地送達的商品能不能銷售出去,是否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足以覆蓋目標市場。
(3)穩定可控的原則。分銷渠道模式一經確定,便需花費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建立和鞏固,整個過程往往是復雜而緩慢的。只有保持渠道的相對穩定,才能進一步提高渠道的效益。
(4)協調平衡的原則。在選擇、管理分銷渠道時,應合理分配各個成員間的利益,鼓勵渠道成員之間有益的競爭,減少沖突發生的可能性,解決矛盾,確保總體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