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宜城網路推廣

宜城網路推廣

發布時間:2020-12-09 16:22:42

A. 宜城市的人口是多少

宜城市全員人口信息資料庫建設
做到「三到位」「三把關」
近日,宜城市人口計生局在小河鎮新華村召開了全員人口信息資料庫建設現場會,啟動了全市全員人口資料庫建設工作,在全員人口信息庫建設上大投入、高標准、嚴要求、強責任,切實做到「三到位」「三把關」:
(一)試點培訓到位。為了使全員人口信息庫建設少走彎路,快速推進,我市選擇了一個人員復雜、村居合一的新華村開展試點。該村嚴格按照程序,進行了公安數據導出比對、拆戶分戶、繪圖編碼、入戶核查、審核錄入幾個階段工作,高質量完成了全員人口信息庫的建立。並按試點模式,召開了培訓會,對各鎮計生辦主任和微機員進行了培訓。
(二)保障投入到位。市人口計生局投入20多萬元建立了全員人口信息中心,各鎮也都加大投入,更新了列印機、增添了電腦等設備。
(三)獎懲激勵到位。為確保全員人口信息庫建設質量和進度,市人口計生局建立了獎懲激勵機制,凡全員人口信息庫數據覆蓋率、身份證號碼准確率、育齡婦女信息准確率達到要求的給予1200至2400元的獎勵,否則給予處罰。
(四)嚴把比對分戶關。將公安導出的數據與育齡婦女信息系統數據進行比對,請村裡熟悉情況的人幫忙初審,按要求拆戶、分戶、替換,列印核查卡。
(五)嚴把繪圖編碼關。按居住區域,分組繪制房屋平面圖,並按圖進行編碼,繪圖要准確,編碼要規范,方便查詢。
(六)嚴把核查錄入關。對照核查卡逐戶進行核查,做到不漏戶、不漏人、不漏項、不出錯,重點核查姓名、身份證號、子女情況、人戶分離情況、戶籍地、現居住地情況,確保全員人口信息庫建設准確規范,為人口計生工作提檔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宜城市啟動全員人口信息採集工作

為了進一步提高全市人口和計劃生育統計准確率,全面推行出生人口實名制,為領導科學決策,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提供全面、及時、准確的數據信息,我市今年將全面開展全員人口信息採集工作,建成覆蓋面廣、准確率高的全員人口信息資料庫(網路版WIS)系統,從而推動我市人口計生工作穩定持續健康發展。
按照全員人口資料庫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全員人口信息採集工作首先在我市小河鎮新華村試點,進一步規范操作流程、完善操作方法、總結試點經驗後在全市普及推廣。採集工作將按照試點培訓、數據初審、繪圖編碼、入戶檢查和審核錄入五個階段進行,確保高標准、高質量完成資料庫建設工作。
建成後的全員人口信息數據能准確地反映我市人口結構和人口分布狀況,將被應用指導各項人口和計劃生育具體工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從而提高全市人口和計劃生育整體工作水平。(王愉合)

宜城小河新華村完成全員人口資料庫建設

近日,宜城小河鎮新華村在市人口和計生局的具體指導下,集中力量,集中時間,完成了公安計生數據導出轉換、信息比對、替換補充、入戶核查、系統錄入等程序,率先在全市建立起第一個村級計生全員人口資料庫。該資料庫錄入了小河鎮新華村所有村民、家庭的信息,同時還錄入了新華村所有村民居住平面圖,並與省計生委資料庫聯網。資料庫建立後,極大的方便了工作,各級計生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以資料庫為平台,利用電子導航,足不出戶,通過對數據分類、對比、檢索、個案信息查詢等,就能從中發現某個地方計劃生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工作的重點、難點。同時,利用該資料庫還能准確、快捷地核查黨在農村的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情況,從而使基層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實現了信息化、科學化、規范化。(肖文)

宜城生育文明示範戶受「青睞」

7月30日上午,宜城小河鎮榮河村村委會大院分外熱鬧,200多名村民齊聚這里,參加村裡召開的五星級生育文明示範戶表彰大會。當鎮領導宣讀完表彰決定後,3 1名生育文明示範戶代表,踏著優美動聽的樂曲,依次走上頒獎台,領取像征自己榮譽的獎品,台上台下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廣大群眾對她們舍小家為大家、為國家計劃生育事業無私奉精神的最高贊譽,這獎品是黨委政府對她們模範遵守計劃生育政策的最好獎勵。
張積銳是這次受表彰的一名生育文明中心戶長,丈夫張海紅是村計生服務室醫生,她生育兩個女孩後主動落實了長效節育措施,協助丈夫從事醫療和計生服務工作,年收入3萬多元,三口之家和睦幸福。示範戶丁學琴、胡小瑞夫婦,生育一個小孩後就領取了《獨生子女證》,夫妻倆酷愛唱歌,結婚後就組建了一個樂隊,為結婚、過生、慶典等人家表演節目,在演出中經常串插一些計劃生育內容,她的樂隊成為遠近聞名的鄉土樂隊……。
小河鎮榮河村近年來大力推行生育文明建設,實施幸福家園推進計劃,並把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與「文明單位」、「五好家庭」、「十星級農戶」評選有機結合起來,互為促進,共同發展。該村在生育文明建設中一是強化生育文明宣傳,在村委會院內建立了一個集計生政策、科普知識、生育文化宣傳為一體的生育文化大院,刷寫了12幅規范的計生標語,製作了8幅宣傳畫,印製了大量的宣傳資料。二是開展五星級生育文明示範戶評比表彰活動,全村共評選了31個五星級生育文明示範戶,在村醒目位置建立了光榮榜,並召開村民大會進行大張旗鼓地表彰。三是對「三難」「四缺」家庭進行扶持,在新農村建設「三改一建」中優先優惠計生家庭。該村自開展生育文明建設以來,群眾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明顯提高。
榮河村生育文明建設只是宜城市生育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生育文明建設已在全市210個村(社區)全面鋪開,爭創生育文明先進市、先進鎮、先進村已成為大家共識,生育文明示範戶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爭當生育文明示範戶在農村蔚然成風。

B. 南陽在哪

南襄盆地及漢水流域——中國建都的最佳位置<BR>在中國地理教學中,已經提及了關於首都南遷的內容,既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已經出現了許多不相適應的弊端:人口和工業過多,污染嚴重;偏離全國經濟文化人口重心;過於臨近北部邊界和沿海,軍事防禦不利;水資源匱乏;沙塵暴、地震等自然災害嚴重;甚至還有人說北京作為清王朝都城太久,八旗官僚風氣,守舊風氣濃重等等。 <BR><BR>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把首都遷往另一處地方呢?關於遷都,世界各國多有先例:巴西,德國,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哈薩克是幾個典型例子;另外,阿根廷也計劃遷都別德馬,日本也在考慮同樣問題。我國很多知名學者,包括原社會科學院院士錢佳燮教授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建議:武漢,徐州,鄭州既為其中主要幾種方案。 <BR><BR>但本人認為,以上選擇均有所缺陷,而豫鄂兩省交界處的南陽襄樊盆地—我們可在此稱之為南襄盆地—是一處建立首都的最理想位置。為什麼如此呢?首都選址是個很重要、很特殊的問題,要考慮到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化,自然等等很多因素。 > > 北京的缺點前已說明,而徐州不但正處黃河故道,極易受淹,其臨海的位置和平原地形亦極易受到攻擊,自然最不合適;武漢地處三峽大壩下游,也有同樣危險;至於鄭州,如果定此為都還不如鄰近的著名古都洛陽,這樣更具歷史意義,但其二者之共同不足,既是位置偏北,而且東面平原毫無屏障極易受攻擊,這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早已證明。 <BR><BR>在闡明定都南襄盆地的理由之前,先勾畫一下這個首都的輪廓。我們可將其命名為中京,亦稱漢京(廣州為南京,現北京名稱不變,烏魯木齊可為西京),整個首都行政區實際包括東、西兩部分:東部為主要都市區,既以南襄盆地為主體的襄樊、南陽二市,面積約3萬平方千米,地形平坦;西部為秦巴山區及漢水谷地,包括陝南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地和湖北的十堰,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總共13萬平方千米,地跨鄂、豫、陝三省六地市,基本都在漢水流域,重整設立中京特區。 <BR><BR>下面說明一下這處首都的優越之處:<BR><BR>一、 政治上有利於全國團結統一。 <BR><BR>這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位置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哈薩克、奈及利亞遷都的位置大致在國內幾大民族的結合部。中國雖然漢族佔了絕大多數人口,但也有些因素不利於國家的鞏固統一:台灣至今未歸,自馬關條約簽訂至今108年中只有四年曾與大陸統一,離心傾向日趨增長;西藏、新疆分裂勢力始終未曾停歇活動;還有,以廣東為代表的各方言區普通話推廣工作一直不好,甚至總以自身的「獨特文化」為驕傲,雖然不能否定地方文化,但如果有外勢力干涉,顯然潛伏著分裂危險。漢京正處於全國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兩條分界線的結合點,同時也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以及北方普通話區和南方各方言區的大致分界線。以此為中心,可將全國分成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大區域,包括新疆、西藏、雲貴、兩廣、閩台等邊遠地區都更直接地處於中央的輻射影響之下。這樣的位置能使全國各地區產生最大的向心凝聚力,從思想上就使最多數人民增強了歸屬感、同一感,並且有利於普通話的推廣。唯一比現在遠離首都的是東北地區,但總體來說還是利遠大於弊。<BR><BR>二、 經濟上有利於全國總體發展。<BR><BR>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經濟重心南移,而政治中心卻向北遷移,這似乎是個怪現象。回顧歷史,除去一些小的王朝,北京正式作為首都始於金朝歷經元、明、清直至現在。但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明朝的首都起初是在應天(南京,1368—1403年間),後來朱棣(明成祖)兵變奪位才遷都順天(北京),因為他的勢力基礎在那裡,同時也是為了抵禦蒙古入侵。而另三個少數民族王朝建都北京都是面向中原,背靠本族後方「基地」。不管那種情況,對鞏固北方疆土確實起到很大作用。 <BR><BR>但應當說,北京已經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時至今日,思維卻要轉變一下,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已成為國家力量的最重要內容。雖然當今各國有將首都職能單一化的趨勢,但首都對經濟的帶動促進作用決不能忽視,而且更要重視。巴西、阿根廷、哈薩克遷都的重要目的之一即在於此

:(一)由於盆地面積達3萬平方千米,加之首都的吸引力作用,容納人口可達到4000萬以上,形成全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產業部門主要為高新技術產業、飛機、汽車、出版、印刷、電子及服務業、旅遊業等,成為世界最大的高技術產業中心。這正順應了以「矽谷」、慕尼黑為代表的世界經濟發展方向。(二)因經濟核心的幅散作用,鄂、豫、川、陝、渝地區經濟得到帶動,可稱之為京畿地帶;進而向外,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恰似首都的兩翼,都與首都緊密聯系,都面積廣大、潛力無限。相比之下,北京的經濟幅散作用和潛力差得多:北面、西面是乾旱的高原山地和沙漠,南面的平原也因缺水等原因一直發展遲緩。也可以反過來說,兩者所依託的經濟腹地不同。(三)由於首都居中,對各個方向的政治軍事控制已經足夠,所以在經濟上可以給予充分的自由,像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可以有更大的發展,使全國各地全面發展。畢竟,百花齊放才是春。 <BR><BR>三、軍事上有利於首都自身防禦和形成全國總體防禦格局。<BR><BR>(一)盆地東側的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別山構成了首都的屏障,避免了北京、南京、鄭州那樣直接面向開闊平原的缺點(當年八國聯軍輕易攻陷北京,日軍攻破南京不能不說與首都的位置地形有很大關系),而其間的幾個缺口如方城、泌陽、隨陽、宜城等恰好是對外聯系的通道,既便於軍事防守,又有利於發展經濟。(二)西面的漢水谷地及秦巴山區是與都市區緊密聯為一體的縱深地帶,尤其漢中、安康等面積較大的盆地也可以建成都市區,以險峻的秦嶺、大巴山為依託,成為「攻不破的戰略堡壘」。在此高山深谷中,即使核武器的殺傷力也會被大大削弱,能保證在戰爭中國家的中樞不被破壞。(三)首都區背靠四川盆地這個「攻不破的戰略倉庫」,會使任何外敵都望而興嘆。這種條件在世界上都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再找不出第二個像這樣面積很大、氣候良好且被高山峻嶺完全封閉的盆地)。實際上,從更大范圍說,與此相連的整個西南地區、西北的青海、甘肅和東南的丘陵山區都地形崎嶇,是易守難攻的戰略堡壘。而北方大部分地區如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都比較平坦,易攻難守。漢京恰好位於這兩類地區的結合部。(四)中央軍事力量便可控制四周的全國一半地區,可稱為內聚外散,九通八達的戰略中心要地。<BR><BR>四、與歷史傳統的關繫上,既有繼承延續,又有開拓發展。 <BR><BR>國都關繫到一個民族的情感,義大利人總是為「永恆之城」羅馬而自豪,德國遷都柏林也包含著這份情感。記載著中華民族最輝煌歷程的古都應首推長安,之後依次是洛陽、北京、南京、開封等。但西安位置仍較閉塞,如作首都不利於帶動東部發展,而且軍事防禦上,北面無有效屏障(西周亡於犬戎,唐初突厥曾兵臨謂水皆為實例),自然條件也不很理想。 <BR><BR>而南襄盆地及漢水谷地北接中華發祥地,甚至可以看作是古都長安、洛陽的擴大,另一方面又帶著嶄新的氣息面向東南,面向世界,形成一座迅速崛起的現代化大都市。在這方面,日本人已經做出了輝煌的範例:雖然京都是千年古都,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無需多說,大和族相當珍視他們的文化傳統;但他們又是特別地實用主義,明治維新後遷都東京,這里條件優越,僅百餘年便已成為世界超級都市。這倒與德國、義大利形成了對照,尤其柏林,明顯偏居國土一隅——難道德國人要恢復過去的版圖? <BR><BR>我們的做法介乎他們兩種之間:從漢京向北不遠是中華文明(也可說是世界文明)最厚重沉澱之處,而此處本身,卻要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發展最迅速、規模最宏偉的大都市。 <BR><BR>五、 自然條件優越。 <BR><BR>缺水、地震、沙塵暴、台風、酷熱、洪澇等自然災害或缺陷不同程度地困擾著北京、西安、南京、鄭州、武漢等城市,影響人們工作,破壞城市建築設施,制約城市的發展。 <BR><BR>而在這里這些問題則少得多,各種自然條件十分優越。(一)面積與地形方面:東部盆地面積大小恰當,適於形成一個規模較大、自成一體的分散型城市群組成的大都市(類似於魯爾區),其中的大量中小城鎮功能各異,國家行政中心只是其中一個。這是首都職能單一化的另一種形式。西部的漢中、安康兩盆地地形較平坦,面積各在1000——2000平方千米左右,也可建成相當規模的城區,作為科研、軍事、旅遊等中心,通過漢水谷地與東部相連。而秦巴山區樹枝一樣的溝谷則是最好的軍事堡壘。(二)氣候方面:處於暖溫帶、亞熱帶分界線上,一月最低氣溫在0攝氏度以上,七月最高氣溫南襄盆地在30度左右,比南京、武漢等「火爐」低許多,西部山區谷地更低。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之間,水源充沛。這種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最利於人們工作生活。(三)地質上:結構穩定,雖然處於山前和山區,卻不在地震帶上,不像北京和西安那樣多地震。從現有掌握資料(中國綜合地圖集)看,自公元前780年至今該區大於6級的地震只有公元788年安康(6.5級)和公元46年南陽(6.5級)兩次,頻率很小?

C. 宜城到華庄多少公里

無錫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期,吳國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上、軍事上也十分強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無錫已有冶鐵、鑄銅、制陶、髹漆等手工業門類,農業生產已使用鐵器農具和牛耕技術。六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遷,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唐、宋時期,無錫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的輪荒耕作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市場繁榮。無錫成為富庶江南的一塊寶地。 近代無錫:近代,無錫經濟的輻射力逐漸增強,成為江南的一個經濟中心城市。被稱為"小上海".無錫米市在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國戰事中被毀。戰事以後逐漸恢復。光緒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糧轉到上海、無錫采辦,又指定江蘇各縣的漕糧在無錫集中轉運。無錫米市得到進一步發展。至清末,無錫年辦漕米130萬石。同時,由於無錫米市粳、秈、糯品種齊全,數量充足,儲運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糧商都到無錫采購,江蘇產棉區大多也到無錫購米。無錫成為南供民食、北輸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達600~750萬石。無錫布碼頭繼續興盛,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清末,無錫制絲業迅速發展。光緒四年(1878年),無錫生絲產量達13.8萬斤,占蘇、常、鎮三府生絲總產量的38.83%,成為江蘇省最大的產絲縣。與此同時,蠶絲貿易十分活躍,「一年也有數十萬金之巨」。光緒六年(1880年),無錫輸出生絲近10萬公斤,價值48萬海關兩。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銷往周邊地區。 甲午戰爭後,許多有識之士看到國家積貧積弱,主張「實業救國」。戊戌變法後,清政府也不得不放鬆對民間興辦實業的限制,實行某些提倡工商業的措施。無錫的近代工業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和國內其他城市的工業開始時大多是官辦(包括「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不同,無錫的工業一開始便是民族資本興辦的。1895年,楊宗濂、楊宗瀚兄弟創辦業勤紗廠,成為無錫近代工業企業的濫觴。1900年,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與朱仲甫合夥創辦保興麵粉廠,匡仲謀創辦亨吉利布廠。1904年,周舜卿開辦裕昌絲廠。以棉紡織業、繅絲業、麵粉加工業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業如雨後春筍在無錫興起。自1895年至1913年,無錫共建工廠19個,平均每年1個。從1914年至1933年20年間,共建工廠182個,平均每年9個。至1937年日軍侵佔無錫前夕,無錫已擁有工廠315個,產業工人6.3萬人,年總產值7726萬元。繅絲廠和繅絲車數量,分別佔全省的94%和95%,居全國城市首位。紗錠 24萬多枚,布機3500多台,分別佔全省的38%和92%。 據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國工業調查報告》統計,無錫在全國6個主要工業城市中,產業工人數占第二位,工業產值僅次於上海、廣州,居第三位,資本總額居第五位。由於貸款業務興旺,放大於存,資金缺口很大,經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調劑,因而無錫成為江浙一帶著名的「放款碼頭」。無錫盡管是國內民族工業發展最快和民族工業企業較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民族工業的發展始終充滿艱險和曲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嚴重經濟危機,給無錫民族工業以沉重的打擊。所幸無錫一批實業家勵精圖治,改進企業管理,加強技術改造,才使企業轉危為安。1937年底日軍侵佔無錫後,無錫的經濟更遭受空前的浩劫。日軍在無錫殺害1.4萬餘人,燒毀廠房2.8萬多間,商店店堂5.4萬多間,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萬間,搶走糧食545萬余石,財產損失20730萬元以上。民族工業遭受致命的摧殘,許多工廠變為一片廢墟,「繁華之區變成瓦礫之丘」。無錫經濟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經濟有所復甦,棉紡織業、交通運輸業恢復較快。但這種景象沒有維持多久。由於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內戰,無錫經濟陷入困境,民族工商業經營困難,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年,無錫市國民收入為0.71億元,社會總產值2.08億元。解放初,無錫市人民政府採取措施,整頓和恢復發展經濟。在城市,將敵逆資產和官僚資本收歸國有,建立起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同時組建發展合作經濟,對私營工業積極扶持。在農村,發動群眾,開展土地改革。經過1950~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無錫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53~1957年,無錫市在制訂、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營的工商企業共2182戶,其中工業819戶,商業697戶,交通運輸業368戶,手工造船業298戶。5371戶個體手工業者與原來的116個社組成199個合作社。至年底,在農村建立高級社147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無錫市開展「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期間,發展了一批新的工業門類,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業項目,社隊工業(後改鄉鎮工業)也應運而生。但由於在所有制上急於過渡,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嚴重浪費和經濟比例關系的失調。1960~1962年,全市經濟出現嚴重困難。1961年起,無錫貫徹執行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過調整,無錫市經濟形勢逐年好轉。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的生產秩序受到破壞和干擾,生產下降,商業網點大批撤並,集市貿易關閉。1969年後,生產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無錫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1978年後,無錫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時期,經濟總體實力明顯增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著重調整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關系,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1980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首先在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公社、大隊建立為農服務的經濟實體。糧食種植逐步向種田大戶集中。全面推廣無錫縣堰橋鄉鄉鎮工業「一包三改」(實行以經理、廠長為主的經濟承包責任制,改幹部任免制為選聘制,改工人錄用制為合同制,改固定工資制為浮動工資制)的經驗。全市農村形成以鄉鎮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在城市,自1984年起,無錫進入工業化初期,開始以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為重點,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同時,對計劃、財稅、金融、價格、物資、勞動工資、外貿等體制進行初步改革,培育和發展各種生產要素市場,陸續建立物貿中心、鋼材、化工輕工原料、木材建材等生產資料市場。 1993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378元,在江蘇省率先達到小康標准。1993年後,無錫經濟呈加速發展態勢。對農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機械化水平、科學種養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等都有較大提高,耕地保護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農業雙層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向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迅速發展。在土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逐年增長的情況下,糧油和主要副食品的產量保持較高的生產水平。工業在調整結構、提高水平、擴大規模、增強後勁方面取得新的成績。企業改革向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轉換機制深化,國有企業加快了進入市場的進程。全市組織一批重點建設和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形成了一批集團化企業。鄉鎮工業通過上規模、上水平得到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顯著增加,經濟素質明顯提高。順利實施國家部署的財稅、金融、外貿、投資等體制改革。市場體系進一步發育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逐步顯示出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了步伐。整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個私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對外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滬寧高速公路無錫段、錫澄高速公路、錫宜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無錫機場通過改造,開通了5條國內航線。縣鄉公路在基本實現村村溝通的基礎上,道路等級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內外暢通的交通網路。 1981年,無錫市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經濟開始向城鄉一體化方向發展。1984年列為全國13個較大的市和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給無錫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無錫已建成以紡織、電子、機械、化工、醫葯為主,門類比較齊全,配套協作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沿海地區具有較大規模、較高水平的現代工業城市,並跨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投資環境40優的行列。 2004年,無錫市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2007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將無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D. 建天興物流園對宜城市的幫助

1、地理區位

湖北省省會,位於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匯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是全國七大中心城市之一。為華中地區最大都市,中國華中地區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長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

2、四季氣候

武漢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點。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1℃;7、8月平均氣溫最高,28.7℃,夏季長達135天。由於武漢處於北緯30度,夏季正午太陽高度可達83°,居於內陸、距海洋遠,周圍地形如盆地、集熱容易散熱難,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熱島效應和伏旱時副高控制,因而城區氣溫最高可以達到42℃,十分悶熱,是中國三大火爐之一。極端氣溫最高44.5℃,最低-18℃.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050~1200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240天。

3、行政區劃

武漢市轄江岸(07)、江漢(08)、硚口(09)、漢陽(10)、武昌(11)、青山(12)、洪山(06)、蔡甸(03)、江夏(05)、黃陂(01)、新洲(13)、東西湖(02)、漢南(04)13個區。前7個為中心城區。下轄108個街道辦事處,21個鎮,15個鄉,群眾組織3140個,其中社區居民委員會1107個,村民委員會2033個。

4、自然資源

武漢市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這在國內外大城市中不多見。一是充足的水資源。全市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於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全市共有水域面積2205.0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5.79%,居全國大城市之首。二是取之不盡的物產及生物資源。全市素有漁米之鄉美譽,糧食作物,共24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共50種;魚類資源,共11目11科88種,水生動物,共有8目14科45種。三是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市現已發現38種礦藏,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4種(不含地下水),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種的30.38%。累計探明儲量96125.65萬噸,保有礦產儲量79829.75萬噸。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建築材料用石英砂岩、磚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劑用灰岩和冶金用白雲岩等,其中膨潤土、冶金白雲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儲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儲量規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數38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有4處、中型礦產地有10處、小型礦產地有43處、礦點327處。

5、財政金融

概況

武漢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清朝末期、國民政府時期,武漢三鎮經濟繁榮,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武漢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武鋼、武重、武鍋、武船、肉聯等一大批「武」字頭企業陸續建成,極大地提升了武漢的經濟地位和城市實力。1959年,武漢的工業總產值僅次於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國第四位[2],這一位次一直保持到改革開放初期。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沿海開放戰略,加之自身思想觀念的落後,改革步伐緩慢,地處中部腹地的武漢逐漸被「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很多城市超過,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有所轉變,城市面貌和經濟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

工業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現已形成門類比較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武漢正在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著力推進產業技術升級、集群發展。重點發展鋼鐵、汽車及機械裝備、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環保、煙草及食品、家電、紡織服裝、醫葯、造紙及包裝印刷十大主導產業。同時運用產業政策,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重點發展鋼鐵化工及環保產業聚集區、汽車及機電產業聚集區、光電子及生物醫葯產業聚集區、食品工業聚集區、都市工業聚集區。

外商投資

武漢是中國首批沿江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一直是外商投資中西部的熱點地區和首選城市之一。目前,武漢是法國在中國投資額最高的城市。截至2006年10月18日,法國在武漢的各類投資總額已近22億美元,佔法國在中國全部投資的三分之一。另外,在武漢所有外商投資中,港資比重最大。

金融商貿

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相比,武漢的主要金融指標均處於前列。截至2009年8月,總部在武漢的金融機構有漢口銀行、長江證券、合眾人壽、交銀國際信託、天風證券等5家,已有20家中資銀行和5家外資銀行在武漢設有營業機構,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在武漢的營業網點均超過100家,武漢的銀行密度居中部第一,全國第五。同時,武漢還是中國人民銀行唯一設在中部的跨省級分行——武漢分行所在地,負責管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5]。依託武漢市金融業現有基礎以及未來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湖北省及武漢市計劃將武漢打造成為立足湖北,輻射周邊省份的中部地區的金融中心。

武漢城市圈

2003年11月8日,湖北省作出重大戰略決策:打造「武漢城市圈」。武漢城市圈,又稱「1+8」,即以武漢為圓心,包括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周邊8個城市。城市圈的建設,涉及工業、交通、教育、金融、旅遊等諸多領域。湖北9市政府部門主動拆除市場壁壘,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等部門承諾在市場准入、人才流動、子女入學、居民就業等方面,建立一體化的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圈的整體競爭力。2007年12月,中央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國家「兩型」特區。

6、交通運輸

九省通衢

武漢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它距離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中國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系四方的作用。京廣、京九、漢丹、滬漢蓉、京港5條鐵路干線,以及京珠、瀘蓉等6條國道在此交匯,武漢正在成為全國四大鐵路運輸樞紐之一。水運已形成「干支一體,通江達海」的客貨運網路,武漢港是我國長江流域重要的樞紐港和對外開放港口。華中地區最大的航空港武漢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唯一可辦理落地簽證的出入境口岸,為全國四大樞紐機場。巨大的區位交通優勢推動了武漢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以建設國家級物流樞紐城市為目標,合理規劃布局以現代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為節點的現代物流體系,武漢作為聯結國內外兩個市場和促進中國東、中、西部互動的橋梁紐帶功能逐步顯現。

公路

武漢公路總里程達到1.1039萬公里(含通村公路)

國道\省道:316國道、318國道、106國道、107國道以及16條省道在此交匯。

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漢十高速公路,天河機場高速公路,天河機場第二機場高速(09年開建),武漢外環線高速公路,漢蔡高速,漢宜高速,和左高速(在建),漢洪高速,硚孝高速(09年開建),岱黃高速,漢麻高速,武英高速,青鄭高速,武黃高速,武漢三環線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武漢內環線,武漢二環線完全建成後將成為城市快速路。武漢正在積極建設武漢中心城區至武漢繞城公路(武漢外環線)衛星城鎮及遠城區「半小時交通圈」、武漢至8+1中的8個城市「1小時交通圈」、武漢至周邊省會城市「4小時交通圈」。

鐵路

武漢是全國最為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位於京廣鐵路、漢丹鐵路、長荊鐵路、武九鐵路、武麻鐵路、滬漢蓉鐵路、京港高鐵交匯處。京廣鐵路穿城而過,有武廣鐵路客運專線(京港鐵路客運專線)、石武鐵路客運專線(京港鐵路客運專線)、漢宜快速鐵路(滬漢蓉鐵路客運專線)以及武漢至鄂州-黃石,武漢至孝感,武漢至黃岡和武漢至咸寧的4條城際鐵路在建。

航空

武漢是華中地區航空中心,武漢先後曾有過三個客運機場:南湖機場、王家墩機場、天河國際機場,在南湖機場遷往天河國際機場後,武漢也曾出現一座城市兩個客運機場同時使用的情況。其後因武漢市城市開發的需要和航空業務的發展,原在王家墩機場運營的武漢航空公司(現東方航空武漢有限公司)也遷往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為4E級機場,是中國民航總局指定的華中地區唯一的綜合樞紐機場和最大的飛機檢修基地。

水運

武漢是長江的重要港口,是華中第一大港。有漢南紗帽港、楊泗港、武漢港、陽邏港等。武漢港是長江「黃金水道」的中轉站。



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武漢橋梁眾多。長江上從上游到下游依次有武漢軍山長江大橋(長江四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長江三橋)、武漢長江大橋(長江一橋、公鐵兩用橋)、武漢長江隧道、武漢長江二橋、武漢二七長江大橋(長江七橋、在建)、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武漢陽邏長江大橋(長江五橋)共五座公路長江大橋、兩座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和一座長江隧道,並正在規劃建設陽泗港過江通道。漢江上從上游到下游依次有武漢外環漢水橋、滬漢蓉鐵路橋(在建)、長豐橋、知音橋(武漢江漢二橋)、鐵路橋、月湖橋、武漢江漢一橋、晴川橋共六座公路橋和兩座鐵路橋,09年武漢將開始建設漢江三官大橋,這也是武漢漢江上第九座大橋以及鸚鵡洲長江大橋(長江八橋)。武漢長江大橋是萬里長江第一橋。「萬里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08年年底建成通車。並且武漢還擁有眾多立交橋,由於武漢市政府要求建設武漢30分鍾暢通工程,從07年起,武漢的立交橋建設進入高峰。

武漢過江隧道

武漢長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開工,總建設周期45個月,於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調試運行通車。之後,逐步完善隧道運營維護管理辦法,整理竣工驗收有關資料,「長江第一隧」於2011年方可正式通車運行)。

7、方言

武漢地處中部地區,各種方言交匯形成了特別的武漢話。武漢話是大部分武漢城區居民的母語,也通行於整個武漢市乃至武漢城市圈。武漢話在方言學的分類系譜上,屬於官話方言(又叫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話,與成都方言、重慶方言、貴州方言等同屬一個系譜,也是西南官話地理分布上的最東端,東南端被臨界的湘方言、贛方言、官話江淮方言等所包圍。

近年,普通話極為強烈地影響武漢話,致使武漢方言較有特色的語音、語法、詞彙現象大幅被普通話所取代,形成新的武漢話,這在高校密集的地區尤為普遍。新的武漢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改變調值的普通話。武漢藝術家夏雨田用「辦事腦子靈,說話喉嚨喳」來形容武漢話。由於政府的大力推廣,普通話開始影響武漢話的語音。同時,武漢還有「彎管子普通話」,即把武漢話套上普通話的聲調,這種語言通常是調侃而用。武漢有電視台開辟了方言節目,比如「新聞故事會」和「都市茶座」「阿星笑長開講」等。

8、美食小吃

武漢的小吃以早點為主,武漢人把吃早飯稱為「過早」。早飯對於武漢人來說一向都很重要,所以過早一向都是內容豐富,品種繁多。熱乾麵是武漢一大特色。武漢菜秉承湖北菜系風格,湖北江河湖泊眾多,水產極為豐富,所以武漢餐桌上河鮮是必不可少的。武昌魚便是因為1958年毛澤東主席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佳句而名揚五洲。更有梁子湖河蟹,也是武漢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熱乾麵、面窩、米耙粑、魚汁糊粉、燒梅、歡喜坨、發糕、鍋貼餃、水餃、餛飩、糯米雞、豆皮、散子、油墩、精武路鴨脖子、湯包、烤紅薯、糯米包油條、酥餃、糍粑、剁饃、苕面窩、細粉、寬粉、湯面、清酒、蛋酒、豆漿、雞冠餃、炒麵、炒粉、炒花飯、小張烤魚、清蒸武昌魚、魚香肉絲、瓦罐雞湯武漢名小吃還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湯包,蔡林記--熱乾麵,談炎記--水餃,順香居--燒梅,福慶和--牛肉米粉,五芳齋--湯圓,小桃園--煨湯,老謙記--牛肉豆絲,面窩,田啟恆--糊湯粉,新農特色牛骨頭,民生全科小湯圓,福慶和米粉,雅園湖南米粉,楚寶桂花赤豆湯,寶慶牛肉麵,一品香大包,老會賓五葉梅,橘頌餅,東坡餅,油香,發米粑,什錦豆腐腦,涼粉涼面,炒良鄉栗子,沖糯米粉,炒白果(即銀杏果)武漢風味小吃還有炸油餅、油條、蒸餃、煎包、醬肉包子、歡喜坨、年糕、糯米、糯米包、米酒等。

9、了解武漢●武漢是一座具有3500年歷史的文明古城,是全國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城市,擁有800萬人口和8,494平方公里的土地。

●武漢雄踞長江中游,形成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的獨特地理格局。

●武漢地處中國腹地,是全國鐵路、水路、公路、航空和電信的重要樞紐。

●武漢是中國著名的江城和水城,水城總面積達2187平方公里。

●武漢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里。

●武漢是白雲黃鶴留佳話的故鄉。

●武漢是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

●武漢是中國近代博覽會發源地。

●武漢是推翻封建王朝而打響第一槍的地方。

●武漢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武漢是國家旅遊局命名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武漢是被聯合國列為「城市可持續發展計劃」的城市。

●武漢是「中國光谷」高科技光電技術產品生產的發源地。

●武漢是中國中部地區的工業、金融、商業、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

閱讀全文

與宜城網路推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亞洲國際電子商務交易中心 瀏覽:803
中國網路營銷概述 瀏覽:750
物業舉辦端午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0
烹飪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84
微信營銷現狀調查報告 瀏覽:27
食品執法人員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663
四川省內電子商務園的優惠政策 瀏覽:480
淺析電子商務的安全技術 瀏覽:341
餐飲公司食堂策劃方案 瀏覽:793
幼兒園班主任線上培訓考勤方案 瀏覽:598
感恩母親策劃備用方案 瀏覽:345
網點外拓營銷方案計劃 瀏覽:104
中華好詩詞策劃方案 瀏覽:149
上海翌思市場營銷 瀏覽:548
銷售團隊培訓方案 瀏覽:73
飾品病毒營銷策略的營銷方案 瀏覽:625
ktv開業活動策劃方案ppt 瀏覽:182
微信營銷銷售話術 瀏覽:554
網路營銷學會了什麼 瀏覽:840
殘聯開展業務培訓的方案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