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產品市場營銷現狀是什麼啊~~~~~急用啊~~~`
縱觀現今的品牌大世界,都是以工業品的品牌居多,農產品的品牌數量少的可憐,更不用說是名牌農產品,農產品品牌成為被人「忘的角落」。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與農產品的品牌意識不強有關。
農產品的生產者品牌意識淡薄,無論是從管理還是廣告宣傳上都是如此。從國內市場來說,我國農產品零售交易主要發生在城市交易市場,在長期的經營意識中形成「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存在,加之傳統的單個家庭的生產方式的影響,對農產品的生產者來說,缺少「工廠」觀念熏陶,品牌意識很淡薄。這種落後的觀念不僅影響了國內農產品的銷售,形成「賣難」的局面,而且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外銷,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現在已經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實力。如山東省的蔬菜產量很大而且質量很好,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品暢銷大江南北,但在大都市的超級市場上很難看到身帶條形碼的山東品牌蔬菜,而只能在農貿市場銷售。山東蔬菜的出口量也很大,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韓國,但在國外市場上很難看到中國山東標識的蔬菜,我們只能給國外商人提供初級產品,然後貼上他們的商標銷售,處於「為人作嫁衣裳」窘境。在農產品的宣傳上更是老套的做法,只突出地域特色,而不突出品牌形象。
消費者在選擇農產品是品牌意識淡薄,沒有高的品牌要求。無論是在自由市場還是超級市場,顧客只注意蔬菜、水果等產品的新鮮度,很少去對品牌有什麼特殊的注意,而對一些農產品的再加工、深加工品卻表現出強烈的品牌意識,如飲料、燒烤食品、肉類製品、乳製品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消費者認為只有進入工廠經過生產工藝加工後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間地頭「生產」的產品就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如果誰買個土豆還要看品牌就會成為人們嘲笑或議論的話題,這說明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牌意識也淡薄。
二、農產品品牌創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在加入WTO之前,國外的許多農產品比如水果等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在加入WTO 後,由於關稅降低等方面的因素,國外農產品會更多地進入中國市場。統計表明,國外農產品的價格遠遠高於國內的同類產品。從價格比較來看,進口水果的價格比國產的水果價格要高出3-7倍,而再從兩類水果的內含質量來看,相差無幾,甚至某些指標如維生素C的含量國產富士蘋果還遠遠高於進口蛇果。這種現象不能不讓我們深思。除了某些品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賣的其實就是一個品牌!國外一些優質高檔農產品通過品牌營銷,以相當好的價格在我國農產品市場獲得了好銷路。比如水果方面的「騎士」橙、「都樂」菠蘿、「奇昆樂」香蕉等。因此,面對WTO農產品品牌的創立十分有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下,消費者是上帝,他們有自己的偏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而品牌是消費者識別產品品質的最重要標志。隨著農業科學的技術的飛速發展,不要說不同產品的品質差異相距甚遠,即使同樣類型的農產品,如大米,盡管都能達到國家相關的質量標准,甚至符合綠色食品標准,但在風味、質地、口感等方面仍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差異比如營養成分,是消費者無法用肉眼識別的,甚至親自品嘗也不能夠識別出來的。那麼消費者就需要容易識別的標志,這一標志只能是品牌。所謂品牌就要有它存在的可能性,就要使不同品牌的農產品相互區別開來,就要有某種特質,比如營養、口味等與自己的特色。而諸如綠色產品等只能反映出產品的基本質量、衛生性和無害性。綠色食品只是農產品的層次而已,綠色只是反映了一大類農產品的共性,而不是某個特定的農產品的個性特色,它不能反映市場中千差萬別農產品的品質差異,不能反映出不同農產品的品質特徵。因此,「符合質量標准」、「綠色」是不能成其為品牌的。
B. 我國和國外農產品流通成本研究現狀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 [] 2005-11-01
摘 要:農村的流通現代化大大滯後,反映了流通制度創新很少考慮三農的利益和要求。本文僅就制約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制度因素進行分析,找出發展的主要障礙,進而探討消減制度瓶頸的政策和措施。其政策含義是,消減制約流通效率的制度瓶頸,不僅有利於抵抗國外沖擊力,而且直接關繫到農業食品鏈運轉。同時,以市場機制引導國內分工,確認比較優勢並加以利用,是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根本。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效率;制度瓶頸
一、引言
要改變傳統農業的落後面貌,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公共支持力度,但更為重要的是,需提高投入和資源的利用效率,包括農業生產、加工和流通的效率。本文僅就制約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制度瓶頸進行探討,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一是受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我國「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這種傾向大大限制或阻礙了農產品流通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應有的導向作用。事實上,流通在整個農業食品鏈中發揮著承上(生產)啟下(消費)的重要功能,對整個農業產業和農村的資源配置、結構調整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簡言之,流通創新和效率問題關繫到流通能否成為農業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加速器」而非「瓶頸」。二是農業食品物流和增值鏈面臨的挑戰,不僅有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改善運輸和配送網路的效率問題,而且有消除制約流通的行政管轄和市場割據問題。也就是說,消減制約流通的物質瓶頸和制度瓶頸,對於轉型中國家,後一任務更為艱巨。許多觀察家預測,如果克服制度和管理上的障礙,中國食品加工業將實現兩位數增長(Brang Gilmour,程國強,2004)。三是在國內外市場互為開放的條件下,從國際競爭的現實出發,消減制度瓶頸,提高流通效率,不僅有利於中國農產品出口,也有利於抵抗國外農產品的沖擊。中國主糧產品如小麥、玉米、稻米等的生產價格跟國際市場相比並不高,但它們在流通、外貿領域中至少增加了30%的成本(徐小青,2003)。而對於非糧食類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中間費用遠大於生產成本,如蔬菜的中間費用占整個價格的90%。進一步講,農產品流通效率還直接關繫到作為農產品增值系統的產業鏈運轉,關繫到生產者收益、運銷商利潤和消費者福利,以及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消減瓶頸制約,提高流通效率,對於中國農業轉型、農業國際化進程和農民增收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流通效率:來自製度瓶頸的挑戰
我國入世承諾到2005年完成過渡期。應對WTO挑戰,關鍵是要加強對外開放的承受力,而加強承受力的關鍵是加緊完成對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整合和完善,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經濟運行質量和競爭力(汪堯田等,2004)。市場流動性的提高,必定會通過降低收集信息費用,或者由於規模經濟,交易量增大,降低流通費用,從而可以顯著降低市場運行成本。對於轉型國家,普遍認為,這種規則和體制上的促動意義遠遠大於開放所帶來的效應。
研究發現,中美糧油產品在競爭上的優劣,除了兩國產品在質量上的差距外,關鍵是我國流通效率低下,流通費用高,從而削弱了生產成本優勢。而對於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運銷成本高,流通差價大則更為明顯。如蔬菜的零售價格比批發價格高80%-100%,銷售者的利潤比生產者高2-3倍,生產者收入為零售價格的1/4~2/5。流通費用高是影響出口的直接因素(翁鳴、陳勁松等,2003)。另一份研究顯示,與季節性差異相比,我國農產品價格地區的顯著性差異是運輸因素和體制因素(柯柄生,1995)。的確,體制轉型和制度變遷,給我國農產品流通增加了許多額外的成本。諸如:國有部門的壟斷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流通體制的不暢導致不具備自足的地區以超額投入實現自給,抬高了成本;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不利於區域分工的深化,加劇了供求的地區矛盾;貨物的轉運和後勤服務受到嚴格管制等等。這些都構成了對農產品物流的挑戰。其結果是,我國農產品未能充分發揮其優勢。
進一步分析,由於農業食品鏈的效率、增長和調整受到阻礙,影響則更為深遠。因為產業鏈系統的和諧運作是農業經濟政策的一個戰略目標,也是小農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途徑。價值鏈中間環節低下的效率將會影響價值鏈的上下游,使其得不到健康發展,當他們在中國市場和其他市場上同外國產品進行競爭時,競爭力會受到削弱。只有農業產業鏈隨市場經濟一同發展時,農產品流通才會起到提高產業鏈運轉效率的作用。
制度瓶頸帶來的挑戰和影響,也反映出流通制度和管理創新的滯後:職能和結構的不完整、不完善與機構的職能重疊並存,能進行有效規劃、服務、監管一體化運作的管理模式並沒有建立起來,而與生產力發展相悖的部門尚未取消。以目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驗為例,有三個危險的傾向(陳錫文,2003):第一就是借食品安全而猛增消費;第二是借食品質量安全的檢驗,部門之間進行新的權利爭奪;第三是借著食品安全問題,在國內設置地區之間的市場壁壘,不許別的地方的產品進入。現在這三個現象都有外延擴大的趨勢。
改善外部環境和農業國際貿易制度對提高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是大有裨益的,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談判形成的現行WTO《農業協定》並不能保障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利益。但是,現實和理想的效率標准存在很大差距,往往只能選擇有很大出入的條款。迫切性還在於,在日益擴大的中國沿海市場及附近的亞洲市場上,流通效率低下和高成本使得中國內陸生產者很難同沿海地區和國外生產者進行競爭。只有大幅度降低流通費用,內陸的農畜產品才有可能更多地進人沿海地區,這將會減少運輸投入品和農畜產品的困難,否則將擴大地區收入差距。顯然,改善國內流通,不僅是應對國際競爭的現實選擇,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也可以緩解我國在糧食安全、農民就業、增收方面面臨的壓力;總之,農產品流通制度創新和效率問題,不能僅僅視作經濟增長點的手段,更應視作市場經濟下農業經濟鏈的源頭。
三、消減制約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制度瓶頸
(一)制度瓶頸消減之一:維系競爭和市場一體化
目前國內某些地區在捐稅徵收、交通管理、產品銷售等方面存在地方保護和區域歧視性政策,既難以實現國內各類資源的有效配置,也必然造成市場的錯誤訊號,其結果是,減少了生產者收入,增加了消費者支出,也減少了選擇機會。下面用案例來說明行政管轄和市場割據對我國農業食品鏈的挑戰,以及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1)案例一:農產品物流和農業食品鏈面臨的挑戰
市場整合(Market Integration),也稱為市場一體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商品流轉的效率。然而,即使是物流這樣典型的講究規模效益和統一標準的產業,現在也出現了區域和產業間的條塊分割情況。因市場秩序混亂,渠道不暢,環節多,農產品價值受損嚴重。據統計,中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1/4強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被損耗了。無疑,除了物質設施制約外,行政管轄和市場割據是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由於物流的支持手段受到幾個政府部門的管轄,各部門採取行動時都以其附屬的商業機構的利益為依據,不能達成統一的標准,不能分清管轄范圍和商業活動范圍。正是供應鏈中產銷結合問題導致中國高價值的農產品未能充分發揮其優勢,原本有巨大潛力的食品加工業績效不佳。Brang Gilmour、程國強(2004)等還預言,如果不同機構的經濟管轄權力被解除或受到約束,而且增值鏈效率能有所改進,到2015年中國食品加工業產值是現在的3倍,到2030年是現在的5倍。
可見,農產品物流交易沒能真正開展起來,除了設施不足、市場本身的發育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供應鏈的計劃經濟色彩和管理體制的滯後。研究表明,制度環境,經濟和社會激勵因素,管理人員的教育和工作經驗、才能和偏好,使得價值鏈的中間環節受到過多的管理和過多的干預(Brang Gilmour、程國強,2004)。另一個直接的事實是,多年來由於對糧食流通的競爭力缺乏信心,寄希望於對流通領域的壟斷來保護市場,其結果是強化了國有糧食流通企業與政府博弈的能力,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嚴重滯後(胡小平等,2004)。
一般地,與價格機制相連接的激勵和競爭,「比非完全性競爭和壟斷組織的不完全控制,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社會公眾利益」(厄萊姆,1985),但政策在競爭范圍的邊界擴展上仍有許多限制。因此,需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整合農村商品流通價值鏈,集合運輸、倉儲、包裝、加工等價值增值功能,尤其緊密聯系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產品流通現代化建設,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將商流和物流統一起來,充分發揮流通「減少耽擱和停頓的效能」。
(2)案例二:市場整合和資源配置效率
進一步研究發現,強化市場的統一性,不僅可以提高營運效率,而且對優化資源配置和合理產業布局有重要影響。將這種優化配置的過程逐步深化到整個產業活動范圍,可以使全國農業區域布局更加合理、有效。中國長期以來的「南糧北調」格局在20世紀90年代轉變成「北糧南運」,再逐步發展為「北出南進」,這種供求的地區結構變動實際上是區域分工的深化,有利於比較優勢的發揮。然而,某些政策卻強調地區的自足,忽視了比較利益的原則;各種互設障礙的地方策略阻礙了市場優勢的發揮,使互利的行為得到約束。
對於大國來說,國內區際分工狀況會影響該國的整體競爭力。我國幅員遼闊,資源省際差異大,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特別是地方貿易壁壘所造成的國內市場扭曲不但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而且嚴重製約了產品市場的擴大。研究表明,省際貿易比重近年來呈下降趨勢,省際互相調入的消費品由 38%降到35%,相互調出的消費品由47%降到38%,呈現與世界市場化反向的變動趨勢(林森木, 1999)。這樣,一個可能的結果是,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國內市場自然擴張的延伸,國際貿易的發展與國內區際貿易嚴重滯後形成對比。
以上分析的結論是,維系競爭和市場一體化,既是農產品實現其價值轉換的關鍵環節,也是提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制度瓶頸消減之二:完善市場功能
許多額外的流通成本是由於市場功能的不完善引起的。可以說,引導市場發展的政策更多地體現為完善市場,而不僅僅是建立市場。一般而言,市場功能的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政策和措施:
1.便於消費者能夠做出合理的選擇,尤其是衛生標準的控制和應用。強調食品安全有利於國內消費者,也有利於中國勞動密集型高附加值產品的貿易。與此相聯系的是分類標準的設計和實施。要按照食品質量安全標准和國際通行的標准,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標准,並在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中加以嚴格執行。
2.對流通活動的調查和研究。這個領域中,一些研究包括涉及到一些流通技術方面,是由流通組織自身來承擔的,而另一些基礎性研究則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以流通科技供給為例,重大農產品流通技術攻關、一體化流通體系的建設、流通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等農產品流通科技活動,作為內生因素,大大地改變我國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拓寬流通的可能性邊界,進一步降低農產品流通對稀缺性自然資源的依賴(韓松,2004)。值得探索的是,如何構建和培育良性的供給模式。
3.市場信息的提供。信息充分和暢通是維護市場有效性的前提條件。要集中統一全國的農產品商務信息平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島」,以便提供實時、適用的信息和分析、咨詢等服務,還應注重對農村市場流通主體的信息化培訓。而且,與私人提供信息相比,政府容易喚起人們對公平的信任。另外,作為市場化避險手段和價格引導機制,期貨市場的合理利用是有效途徑之一,但其效率也取決於市場信息的可獲性和分布性。
4.流通管理科學化。流通制度和管理創新中要注意:以市場為導向,整合傳統商貿業,真正發揮流通產業的市場效能,帶動相關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對相關管理機構和職能進行調整並對其功能進行再造,實行農工貿融合、內外貿合一;增加管理的成本意識,實現管理機構效率化;整合管理資源,改變職能交叉狀況,形成管理的統一性。
5.對於轉型國家,必須在透明原則和加強財產權基礎上發展經濟,以提高市場主體利用市場機會的能力。規范市場秩序的政策能提高市場效率,降低市場力量的濫用,減少信息不對稱以及盡量將外部效應內在化(Lohmar等,2004)。這些政策可以降低無效率的風險,同時便利市場活動和合理投資。
改革經驗表明,創建市場和確立財產權是取得增長和效率的最好方法。其中,政府職能轉變至關重要。為此,要改革與政策相關的管理體制,使其與市場原則相一致,以尋求低成本的農業服務和降低市場不確定性為目的,以政府提供服務的質量和范圍符合農產品生產和滿足消費者有效需求為條件。
(三)制度瓶頸消減之三:培育中間市場組織
「小生產、大市場」是對我國農業市場結構本質特徵的一種直接和通俗的表達,揭示了農戶進入市場的現實障礙:流通和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下。這種競爭結構表明,小農缺乏經濟實力和市場信息,經營能力較弱,又處於完全無組織的狀態,他們在市場中討價還價的能力是很弱的。可見,放開市場只是進入市場軌道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市場制度需要有獨立的市場主體和相應的市場組織,否則無法有效地運作。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構建單個農戶和市場之間有效的連接機制。
適應外界環境和市場的變化,對現有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及社辦企業--進行連鎖經營改造,是完善農村商品流通網路可能比較現實的一種方式。應注意的是,改造基層供銷社時,要重點考慮中小農產的利益,使農戶在與公司的利益博弈過程中享有充分的話語權,保障農戶的自身權益(中國人民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2004)。
另一種方式是由農民自己組建一些機構,典型的如農業產業化中的組織形式:銷售合作組織的橫向一體化,以提高農民的議價能力;農產品營銷者和農民之間產銷合同制,給雙方一個穩定的預期;產業化組織中的縱向一體化,實現市場關系內部化。近年來,合同農業也賦予了新的內容,大規模的流通超市和零售組織對相同品種定期供應的要求,在垂直一體化的經營中才能得到滿足。
但是,對於合同農業的持續吸引力使農民寧願加入各種合作組織,而不願成為單個農產。目前中國龍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公司和農戶」組織機制的轉換以維持產銷一體化的組織形式為主,並以利益風險機制轉換為突破口,旨在使公司和合作社(或農戶)成為真正的共同體。同時,合約的不完全性,合同的簽訂並非是市場風險的全部轉移,當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時,在某種程度上是需要部分免責的(劉鳳芹,2003)。如果此時強制執行合同,會違背共同和效率的原則。
改革實踐中,政策調整常常會產生偏離改革目標,甚至是相去甚遠的結果,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率的市場組織與治理機制(張曙光,1995)。對產業鏈中農民合作組織的支持是重要的,包括通過法律法規支持和保護,在管理和技術方面提供培訓,以及在稅收方面給予適當的優惠等。農民合作組織既能協助政府完成相關農業發展計劃,又能增強農民的談判地位,還通過農民組織的規模經濟和輻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在農產承包經營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潛力。當務之急,是建立排除流通組織形成中障礙的制度和法規。
四、一個簡短的政策評論
現實中,農業食品鏈的效率、增長和調整受阻表明,市場運銷、信息、交易制度和產業組織等都會對市場競爭構成約束。可以說,引導市場農業發展的政策更多體現為完善市場,而不僅僅是建立市場。重要的是,確認瓶頸,並在既得利益利用這些瓶頸前加以解決。這意味著,政府要在貿易中減少干預,而對基礎設施建設、可執行的財產權、市場秩序、信息服務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其政策含義是,消減制約流通效率的制度瓶頸,不僅有利於抵抗國外的沖擊力,而且直接關繫到農業食品鏈的運轉。同時,以市場機制引導國內分工,確認比較優勢並加以利用,是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根本。由此引申的結論是,流通創新和效率問題--關繫到流通能否成為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加速器」而非「瓶頸」--不僅僅視作經濟增長點的手段,更應視作市場經濟下農業經濟鏈的源頭。
C. 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分析論文
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分析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分析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溫州市農產品營銷的發展現狀
農產品網路營銷是指以健全的農業信息化建設為鋪墊,以互聯網及網路技術為支撐,實現農產品的流通交易的過程。通過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為溫州市特色農產品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銷售渠道,從而實現農民收入增加。農產品的網路營銷,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農產品可以全天在線銷售,銷售者可以足不出戶,接受人們的訂單。網路營銷興起至今,溫州市農業信息化建設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發展環境,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不斷加強,服務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在淘寶網上已可見各種溫州市特色農產品的身影,種類繁多,銷售量也相當可觀,可見溫州農產品已樹立品牌形象,未來的農產品網路銷售有著可預見的好的前景。
2、溫州市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
2.1農村電子商務普及率低,商務應用率低
農村信息普及程度還不平衡,農村網民主要集中在學生、企業一般職工、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有相對知識程度的職業中,而農民網民所佔比例很低。農村網民大多數上網應用都屬於生活娛樂,如電影,音樂,聊天交友,游戲等,而網上交易,網上支付等比例偏低。因為受傳統商務模式的影響,農民都習慣於農村菜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商務模式,對電子商務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甚至對其持懷疑的態度,大多數農民不具備網路營銷的能力,對信息加工化處理能力差。
2.2農業網站缺乏特色,服務水平較低
政府類農業網站的信息各自為政,缺乏整合,不能及時反映農產品市場的變化;農業企業網站雖然能夠展示農產品信息,但是缺乏特色,不能充分地體現出農產品的特色和價值。兩者的客戶服務能力都較差,不能滿足客戶個性化的多種需求。客戶在購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很難得到投訴與解決,這樣會使客戶丟失在互聯網上購買農產的樂趣。
2.3農產品網路營銷人才的缺乏
實現農產品的網路銷售,必須要有優秀的網路營銷人才。由於農產品的營銷方式一直是傳統的商務模式,這已形成固有的一種形式。現在的農產品的營銷正處於一種新的模式中,需要具備正確網路營銷理念的人才。目前的大部分營銷人員不能正確認識網路營銷的理念,只會把農產品照樣搬上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農產品的網路營銷離不開具備現代農業知識、商務知識和互聯網知識的多棲人才,但是具備這種能力的多棲人才不願意到農村去發展,所以缺乏農產品網路營銷人才。
2.4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
農產品網路營銷雖然可以跨時間、空間進行交易,但是商品是實物的交易,始終是對倉儲、物流、配送等環節有著苛刻的要求。特別是對於農產品來說,易潰爛、單位體積大,單位質量大、相對經濟價值又較低,在配送環節中浪費嚴重,損失較大。而我國還未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交易網,也就無法建立統一的物流配送務體系,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發展。
2.5農產品標准化程度低
一般情況下,標准化程度高的產品因為易鑒別、易比較的特性而比較適合在網上銷售。由於我國農產品而農產品由於數量較大,網民在購買時不易鑒別和比較,且溫州市農產品生產的特點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組織規模較小,不易實現農產品的標准化。因為我國農產品標准體系還不健全,所以導致了標准化程度普遍不高,限制了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發展速度。
3、關於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策略分析
3.1加強農村網路工程的建設
農村信息化是實施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基礎,是解決農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賣難問題的有效手段。市場經濟靠准確的信息來維持正常的運轉。農產品的生產、深加工、銷售等都離不開信息的支持。網路營銷是傳遞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有效手段。實施農產品的網路營銷就離不開農業網站,而農村信息化是網站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互聯網的設立是電子商務的基礎,要想實現農產品網路營銷,政府必須加強農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設,將互聯網普遍地在農村中建設,向農民發放購置電腦、手機等信息設備的津貼,鼓勵農民上網。
3.2加強農業信息化網站的建設
營銷網站是面向消費者的消費平台,所以網站的建設要能向消費者突出農產品的特色,能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首先,網站的風格要人性化,盡量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盡可能的為消費者解決購買中遇到的問題。其次,網站的「客戶服務」功能一定要建設好,這是能使消費者能好地了解產品,更快地解決消費中遇到的問題,節省更多的時間。最後,網站的農產民信息要做到及時更新,方便消費者更快地了解實時信息,方便選擇、購買。
3.3加強農產品網路銷售人才的培養
(1)對農民進行網路營銷的知識宣傳,推廣農產品網路營銷的觀念。農產品網路營銷人才對發展農產品的網路營銷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政府只有加強對農民的網路宣傳能力教育和宣傳的力度,改變傳統觀念,讓農民認識到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美好前景,去接受和學習農產品的網路營銷。
(2)建立專業的人才培訓機構,向農民開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計算機技術和商務技術的應用能力,培養大量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入才。面對現在網路銷售人才的缺乏,政府只有加強教育的投入,才能加強人才的建設,從而促進農產品的網路營銷。
3.4改善物流配送體系
物流配送是網路營銷中至關緊要的環節,直接決定了網路營銷的成敗。配送中要盡量地減小由農產品潰爛、破壞帶來的損失,當前情況下可考慮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完成。第三方物流公司擁有專業的物流中心、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運輸系統,能盡可能地加快配送進度且減少成本。且政府還需加強對高質量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育,現代物流系統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在動作中應注意吸納和培養一批專業的農產品物流管理和技術人才。
3.5提高質量和標准化程度
為適應農產品網路營銷發展的要求,應加快制定農產品種植、生產、包裝等標准體系,把標准化的生產和管理加入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實現從種植到加工、包裝的標准化,實行統一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統一品牌,提高標准化程度。利用搜索引擎優化、網站鏈接、網路廣告聯盟等方法開展農產品促銷,給企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銷售渠道。這種新渠道不但簡化了傳統商務模式的中間商渠道,而且將售前、售中、售後服務,以及產品信息與顧客資料集於一體,相對於傳統農產品營銷模式更具優勢。
【摘要】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經濟結構與商業模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革。作為關繫到國計民生的農產品,其產業鏈的構造與形成也有了進步與變化。其中農產品網路營銷成為了解決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重要形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本文針對農產品網路營銷提出了幾點新的策略。
【關鍵詞】
農產品;網路營銷;策略
1.農產品網路營銷概述
農產品網路營銷是指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的需求、價格等信息的發布與收集,以網路為媒介,依託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系統,為地方農產品提高品牌形象、增進顧客關系、改善顧客服務、開拓網上銷售渠道的一種營銷活動。從而在更為廣闊的范圍內尋找市場,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在互聯網時代下農產品的網路營銷有了良好的技術與條件,一般來講農產品網路營銷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1及時獲取信息,提高效率
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網路營銷的手法,農產品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有效的市場,把握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信息,從而可以有效地調節農產品上游的生產與采購,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網路營銷的方式可以使買賣雙方信息透明化,保證交易的質量和信譽,從而避免信息的不對稱性對經濟活動造成的不利影響。
1.2突破傳統貿易時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由於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地域性的特點,因此在進行傳統的農產品貿易活動時,常常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這就制約了農產品在更為廣闊的地域尋找市場。通過網路營銷體系的構建,農產品可以在更廣闊的市場范圍內進行沒有時間限制的貿易,提供高效的售後服務,可以打破時間因素對於農產品銷售的不利影響。其次,農產品可以利用網路平台進行銷售,從而避免了交通等因素對農產品銷售活動的制約,從而極大的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了成本。
1.3提升企業形象,塑造品牌效應
隨著電子商務的廣泛運用,農產品可以在網路平台上進行宣傳,充分發揮網路平台的力量,促進買賣雙方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進行品牌建設,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進行宣傳從而打造知名品牌,使得農產品在營銷過程中更具有優勢,提高市場佔有份額。例如著名的農產品品牌「褚橙」就是利用互聯網工具,通過網路營銷的手法被廣大消費者熟知與認可的。
2.中國農產品網路營銷存在的問題
2.1農產品網路營銷主體不明確
雖然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產品生產者與相關從業者能看懂互聯網的能量與網路營銷的優勢,然而真正執行起來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特別是農產品生產者中有大部分因為受限於自身素質,無法將網路營銷真正落實;還有部分從業者擔憂網路營銷的風險與安全隱患,因此不知如何通過網路開展營銷活動。這些都制約了農產品網路營銷局面的開展。
2.2網路營銷的配套環境有待提升
電子商務的發展主要圍繞三方面進行,即資金流、信息流與物流。農產品本身受限於季節、儲藏等因素,因此對於物流的配套設施需求也相應較高。目前伴隨著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冷鏈物流雖然迎來了較好的發展局面,但是市場規模與流通需求卻不相符合,制約了其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對於農產品網路營銷主體方面的信息流與資金流方面的意識與應用普及與配套設施也需要進行全面的建設。
2.3網路營銷媒介的發展有待提升
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中國的經濟總體來說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卻呈現出了嚴重的二元現象,即城市地區的發展速度遠遠高於農村地區。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和網路營銷中,農村更是缺少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我國農村大多偏遠與閉塞,不利於信息點的構建,這就導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時的傳遞到農村。另一方面,我國網路技術本身發展還有待於發展,這樣就導致農村很難建立起完善的、可以自我管理的農產品網路營銷平台。因此這也將導致農產品上游的種植與采購不能及時有效的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也制約了農產品的網路營銷平台的發展。
2.4網路營銷環境帶來的阻礙
由於電子商務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問題都不能得到即時有效的解決。首先,電子商務平台依靠網路而的一些法律法規在網路市場中根本不適用。這就讓很多不良商家鑽了空子,將一些不合格的農產品拿到網路平台中進行銷售,導致農產品在網路營銷中的信譽度大大降低。另外,農產品在網路銷售中的'積極性也不高,因為政府的很多相關部門沒有對其引起重視,更加沒有一些鼓勵的政策來支持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發展。其次,網路安全問題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網路市場是虛擬的,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近些年來網路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也同樣阻礙了農產品網路營銷的進一步普及。
3.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的構建
3.1打造完善的網路營銷支撐體系
要想實現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首先要打造完善的農產品網路營銷支撐體系,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因此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加強對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構建的引導與促進作用,保證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構建過程中有充足的資金供應與人力保障。同時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促進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的系統化和完整性。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強對於農產品生產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的互聯網思維構建與網路營銷理念的培訓,鼓勵從業者對於互聯網以及網路營銷知識的學習與接納。從而打通對外的信息來源,保證信息的多元化,從而更好的了解市場需求,並且找到市場同時滿足市場需求。
3.2農產品網路營銷應用體系建設
建設完善的農產品網路營銷應用體系,保證市場調研的准確性與即時性。保證農產品生產者及相關從業人員在利用網路平台進行農產品銷售時,能夠充分利用網路信息,在對市場進行系統化調查的基礎上獲取相關有效的信息,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從而有的放矢地調整農產品的營銷策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指導上游的生產與采購,形成良性循環。同時完善農產品的營銷網路,加強宣傳力度,塑造良好的產品與品牌形象。
3.3農產品網路營銷保障體系建設
在該過程中應該加強對網路營銷的安全立法,為網路營銷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在完善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虛擬市場的監督,保證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安全有序進行。通過網路營銷,交易雙方可以真實、透明得獲取合作夥伴的信息,並且能在有效時間內做出最優的選擇。這就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精簡了農產品交易程序,保證了企業信息搜尋的及時准確,精簡談判流程,並對交易過程提供有效監督,這就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交易效率,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4農產品網路營銷配套措施建設
如前所述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流、信息流與物流等相關配套設施的構造與完善,只有圍繞這鐵三角的配套設施得以完全的解決,農產品的網路營銷活動才能更好地開展起來。同時也要加強農產品標准化建設和農民的素質建設,首先,農產品只有先實現了工業化的普及,才有可能實現互聯網時代的多元化。其次,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的構建需要大量的技術性人才,除了基本的營銷知識,還應該精通計算機技術和農產品相關知識,如此才能保證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在構建過程中能夠將各方面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保證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的科學性和准確性。
4.農產品網路營銷策略的創新
4.1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通過市場需求指導上游的生產
農產品的種植、流通與銷售一直以來是分別發展的,由於農民的信息閉塞與本身的文化素養普遍低下等原因,多年來造成農產品市場的需求與生產嚴重脫節。農民盲目跟風生產現象嚴重,容易造成損失。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即時與准確的掌握市場需求等信息,根據需求來指導農產品的種植與采購,也可以通過網路營銷的手法採用預定銷售,從而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增加農產品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盈利性。
4.2開展有效的農產品網路營銷與農業信息化培訓
把農產品營銷主體,即農業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戶、經紀人作為農業信息化培訓的主要對象,充分發揮農民科技信息經紀人的作用,有效的發揮紐帶的作用,並通過網路、信函、報紙、電話等渠道面向國內外市場,將農民的需求信息及時對外發布,為當地農民提供農產品信息服務。
4.3建立網路營銷渠道,通過營銷溝通促進銷售實現
農產品經營企業與經營主體要想有效果的開展網路營銷活動,除了學習掌握互聯網思維與市場需求外,更需要建立適合農產品提供方與需求方的營銷渠道。除了選擇在政府農業管理部門的官方網站上發布供求信息外,還可以建立宣傳型的農產品網站,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建立自己的農產品網路店鋪。使網路渠道最大程度上詳細宣傳產品信息和特色。目前農產品網路營銷仍以網上營銷洽談、線上成交線下支付為主要形式。因此,營銷導向的企業網站建設和升級、網站優化與推廣、搜索引擎營銷、網路廣告等都是促進農產品「訂單農業」的實現。
4.4打造具有互聯網思維的農產品網路營銷整合策略
運用互聯網思維重新構造營銷的4PS策略,通過分析潛在市場總體需求特徵後,確定適合通過網路營銷渠道銷售的農產品,特別是對鮮活農產品,更需建立鮮活農產品標准體系,促進標准化生產和實施品牌戰略。同時合理安排農產品生產者與相關從業者利用搜索引擎優化、網站鏈接、網路廣告聯盟等方法開展農產品促銷等活動,營造與服務和產品相關的網路社區,通過營銷溝通實現銷售。網路將農產品提供方和消費者連在一起,給農產品生產者與從業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渠道,不僅簡化了流程,而且集售前、售中、售後服務以及產品信息與顧客資料收集於一體,相對於傳統營銷更具優勢。
5.結束語
在互聯網20年的發展過程中,全世界范圍內誕生也顛覆了多種多樣的商業模式。作為直接影響國計民生的農產品來說,在新的商業時代找到更適合其合理地持續性發展的方法尤為重要。農產品網路營銷的說法雖然近幾年來廣為盛行,然而找到適合其長遠有效發展的策略還任重而道遠,還需要相關學者與從業人員的探索與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文娟.發展農產品網路營銷拓展農產品流通渠道[J].科技論壇,2011(12).
[2]王靜.農產品網路營銷初探[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3(9).
[3]覃曉.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科技,2012(5).
;D. 在整個營銷理念發展的不同階段,農產品有哪些變化
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的研究進展及思考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豐產不豐收」、內「價賤仍賣難」的容事件頻頻發生,使得農產品營銷問題愈來愈突出。隨著農產品相對過剩時代的到來,農產品營銷困境必將嚴重製約我國大農業的發展,因此對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需要顯得極為迫切。筆者回顧了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發展,並提出建議,以期對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提供參考。1圍繞「問題」展開的階段性研究我國農產品營銷研究開展雖晚,但發展較快,研究議題較為廣泛,其中關於營銷策略的探討是近年來農產品營銷研究的主要內容。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基本圍繞各個時期農產品經營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展開,其研究范疇和內容與各時期農業經營面臨的困境緊密相關,呈現出階段性特徵。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產品進入了供應寬松乃至過剩的階段。農產品「賣難」問題開始凸現。此背景下理論界對農產品經營問題展開探討。研究者主要從產品視角探尋農產品經營困境的問題所在,普遍認為中國農產品經營的焦點問題是流通渠道不暢。原因在於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靈活、流通主體不成熟、政府宏觀調控不完善。
E. 「互聯網+」時代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分析應該以哪幾個模塊來寫文獻綜述
1. 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綜述
李東奇,葛文光,張雪梅 - 《熱帶農業工程》 , 2012 - 被引量: 9
2. 我國農產品內營銷策容略的研究進展及思考
毛梅 - 《安徽農業科學》 , 2007 - 被引量: 6
3. 李曉玲 - 《農村經濟》 , 2004 - 被引量: 38
品牌營銷策略農產品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
4. 李道和,李君 -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 2003 - 被引量: 29
品牌營銷策略農產品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
5. WTO框架下中國農產品品牌經營策略研究
徐樹建,杜忠花 - 《農業與技術》 , 2002 - 被引量: 15
我沒研究過這個問題,就幫你找了幾篇論文,前兩篇是綜述,你可以用網路學術或知網下載下來借鑒一下。網路學術的關鍵詞有:農產品品牌建設,消費者,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戰略,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品牌營銷,龍頭企業,品牌定位,品牌形象,企業品牌。
F. 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問題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布局的調整,我國農產品市場迅速擴大,特別是加入WTO後,國外農產品大量湧入,國內農產品的供給轉為相對過剩,農產品營銷市場的競爭也更加激烈。本論文通過理論與實證研究的方法找出農產品傳統營銷方式中的弊端,利用網路營銷的原理,在傳統營銷模式的基礎上,找出一條適應我國農產品網路營銷的方式。同時,通過對我國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縱向思考,為促進我國農產品的流通,解決農民生產、銷售中的現實問題提出理論依據和現實範例,以便在我國農產品生產相對過剩的環境中為農產品貿易提供一種新措施。本論文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對農產品傳統營銷方式與網路營銷方式的利弊進行全面的分析,指出在網路時代,農產品網路營銷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一種全新的營銷方式,是利用其無時空性、高效率性、交互性、整合性等特點來拓展農產品的營銷市場空間,也是解決農產品的「賣難」問題,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本論文採用實證分析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影響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各種因素,如社會環境、技術環境、基礎設施、營銷觀念、營銷人才、物流系統等進行了全面分析與論證。對我國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實施與發展,提出了構建農產品網路營銷框架結構體系的觀點,並對其實施策略與方法進行了探討。
G. 農產品市場營銷的文獻綜述如何寫急!!!
縱觀世界各國復農產品零售制業的發展和變遷可方式、農產品價格和質量等因素對農產品超市經營以發現,相對於傳統的農貿市場經營,農產品超市的發展關系重大。目前,超市在許多國家都成為農經營表現出許多優勢,如有助於提高農產品的流通產品零售市場的主導業態。如在拉美的厄瓜多、效率,可以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能夠阿根廷、烏拉圭,超市在食品零售市場上所佔份額減少農產品交易中稅收的流失等。此外,超市便超過70%;在亞洲的馬來西亞、菲律賓,超市在蔬捷、多樣、規范的服務形式和舒適的購物環境,也能菜零售市場上占據35%的份額,在水果零售市場夠適應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消費結上的份額更是高達60%。在歐美發達國家,超市構升級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超在食品零售市場中所佔份額超過2/3,在蔬菜水果市經營在大中城市逐漸由興起階段轉向快速發展零售市......
H. 目前中國搞農產品網路營銷研究的權威人物有哪些,國外的研究現狀是怎樣的
農業電子商務充滿商機,農產品網路營銷待發展。
十年前,對大多數市民來說,網購還只是個新名詞,在商家眼裡,網上交易猶如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有多少人能想到,2004年名不見經傳的淘寶網,僅僅用了4年,銷售額就突破400億元人民幣,且持續5年以高於100%速度增長,近十倍於同期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同期大型連鎖零售企業40%的年增幅與淘寶網相比,只相當於尾數。淘寶網銷售額2005年超越了沃爾瑪,2006年超越了家樂福,2007年甚至超越了沃爾瑪與家樂福之和,2009年的年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2010年有望超3000億元。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和網商來說,它簡直就是個奇跡,是個神話。
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網民的更加成熟拓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空間。從1996年我國正式開通intnet那天起,網路電子商務就開始萌芽發展,經過2000年到2003年的冰凍調整期、2004到2006年的復甦回暖期,2007年起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時期,電子商務仍然顯示了巨大的發展優勢和市場潛力。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數據,2010年10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46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3%;預計2010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將達到4.2萬億元,其中B2B交易額3.8萬億元,網購交易額4300億元(網購交易額2007、2008、2009年連續3年以超過100%的速度增長)。網上支付、網路購物和網上銀行半年用戶增長率均在30%左右,預計這幾年,人數還將上升。
[探索]
農業電子商務充滿生機
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與一些優勢行業比較相對滯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當前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業電子商務參與主體相對規模較小,導致經營成本過高;二是部分鮮活農產品物流運輸要求比較高,操作的難度較大;三是農產品利潤比較低,對風險投資和商業資本的吸引力不強。但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作為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今年下半年,工信部、農業部等五部季聯合發布了《農業農村信息化行動計劃(2010-2012)》,文件除了提出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外,還專門制定了農業電子商務拓展計劃,國家對農業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可謂前所未有。除此之外,農業標准化的逐步完善、農產品冷物流體系的發展、網上銀行和電子支付的日益普及,也為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外部環境日益成熟,農業電子商務的春天為時不遠。
與其他行業一樣,經過長期探索與實踐,農業電子商務領域也涌現了一批成功的案例。在B2B領域,有農業部建設的《中國農業信息網商務版》,商務部建設的《新農村商網》。《「菜籃子」信息網》已聯網310多家產銷地批發市場,每天採集肉、蛋、魚、果、蔬菜等348個品種的批發價格,為社會公眾服務。這些網站集成農產品信息發布、咨詢互動、購銷對接等板塊,同時發布TV版本與數字電視整合,農民坐在家裡就可以查詢農產品供求信息,足不出戶銷售自己生產的農產品。一些地區也藉助淘寶網C2C平台打響了當地農特產品牌,如現在家喻戶曉的河南新鄭好想你紅棗、鐵觀音茶等。
隨著三網融合進程不斷推進,農村信息化服務網路不斷完善,農業信息化「最後一公里」瓶頸難題有望徹底得到破解,農村信息服務網路將直接延伸到鄉鎮農服中心、中介組織、龍頭企業、批發市場、鄉村以及經紀人、種養大戶。暢通的全方位立體化信息高速公路將為農業電子商務普及掃清最後的障礙。
[實踐]
大力發展宜興農產品網路營銷
我市位於江蘇省南部,農業發達,特產豐富。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400多家,規模農業基地800多家,種養專業戶1000多家。為促進我市農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讓優質農產品走上網路銷售這條快車道。市農林局將市內優質農產品生產企業集中起來抱團發展,專門建設了農特產網路商城——天綠農特產網,以此作為展示本市優質農產品的窗口,集中優勢資源,加快優化推廣天綠網,整體提升了我市農特產在全國市場上的競爭力。
政府牽頭、農企參與,形成網路營銷格局。2010年5月份,市農林局按照農業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農民受益」的原則,牽頭部分農業龍頭企業,召開了「宜興市天綠優質農產品營銷網」建設工作會議,分析研究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經過詳盡的調查與研究,決定組建「宜興天綠優質農產品營銷公司」。期間委託專業公司開發B2C商城「天綠商城」(天綠農特產網),在淘寶C2C平台開設了天綠淘寶旗艦店。在市區開設了實體專營店。實體店的設立,既作為網路銷售倉儲,又是對網路銷售的一種補充,更是網路銷售公司強有力的保障。
「天綠商城」以實體店+網上商城相結合,營銷採用直銷+分銷模式,通過一系列商業化運作,最終在全國打響了宜興「天綠」優質農特產品。
大力宣傳、積極促銷,圍繞市場逐步推開。「天綠農特產網」在2010年7月份正式運行以來,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無錫日報》、《宜興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一系列深度報道。
在迎中秋佳節時,天綠網及淘寶店打出「迎中秋、慶國慶,天綠商城秒殺優惠大促銷」的口號,推出各類有針對性的禮包組合,並用一些產品進行低價促銷及提供一些休閑小食品等一系列手段,藉助中秋節這個有利時機,在網路銷售上打開了一片市場。短短幾個月,實體店月成交5萬元,網上交易月超1萬元。
立足本地、面向全國,做強做大天綠品牌。網商要做大,最關鍵是要樹立自己的品牌。天綠網要做強,就要充分利用網路營銷技術,重點進行品牌推介。一是在產品經營層面上,以品牌經營為重點,聯合我市規模農企,整合小規模基地,打造一個輕資產結構、重營銷網路的核心企業集團。二是以資本運營為手段,吸收社會資本和風險投資的加盟,壯大天綠公司實力,架設農產品生產全程產業鏈。三是根據市場需求,鼓勵企業開發市場消費量大的產品,引領企業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四是專業策劃天綠網路推介活動:在谷歌、網路等搜索引擎和知名門戶網站做關鍵詞、廣告展位和鏈接交換等推廣,合理分析關鍵詞價位、適時投放廣告,邊投放邊測試,以求取得資金最高回報率。五是靈活採用多種網路營銷模式。天綠網採用直銷+分銷模式運行。網站在設計時已整合了強大的分銷功能,即實施會員制和代理制兩種模式。六是實施對天綠網升級工程,整合成B2B2C綜合網站。運用天綠網整合的B2B板塊進行網銷,同時免費給農業企業、種養大戶、農業專業戶等提供農產品供需信息發布服務,使天綠真正成為雙向互動多功能的農業電子商務網站。
I. 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發展現狀
是什麼? 現在,農產品網路營銷發展迅速,更多的農民和企業開始採用網路平台來銷售他們的產品。電子商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淘寶網、京東網等B2C電子商務網站,以及交易市場、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等B2B實體電子商務網站。此外,推出的新網路營銷模式有農產品電商網站,以及農場直銷等,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滿意的農特產品。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發展注重產品精挑細選、信息公開透明、價格合理公平、服務周到貼心。
J. 求 我國農產品國際物流現狀及對策研究相關 論文 大綱
我國農產品物流現狀及對策研究
Relate to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ct Log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摘要:文章通過對農產品物流內涵、意義、特點及現
狀的分析,指出了目前農產品物流存在的物流設施和物流技
術落後、管理水平低下、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缺乏具有專業
技術知識的人才、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明顯不適應等問
題。並借鑒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經驗,提出改善基礎
條件、優化整合資源、培育和發展農產品物流組織、加大政
府的支持力度、加強教育與培訓等對策,為加快我國農產品
物流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1農產品物流的概念和意義
1.1農產品物流概念。1.2農產品物流的意義2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特點和現狀
2.1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特點2.2我國農產品發展的現狀3農產品物流面臨的問題
3.1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落後導致物流過程損耗嚴重。3.2管理水平低下以及重復建設現象嚴重。3.3缺乏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人才3.4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明顯不適應4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經驗的借鑒
5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對策6結論
由於農產品物流的特點和農產品物流研究的復雜性,農
產品物流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比較貧乏。本文鑒於我國農產
品物流的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農產品物流載體建設、
優化整合資源、培育和發展農產品物流組織、加大政府的支
持力度、加強教育與培訓等對策,為加快我國農產品物流發
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大勝,羅必良.關於農產品流通的若干理論問題[J].南
方農村,2002(1):30-32.
[2]陳阿興,岳中剛.試論農產品流通與農民組織化問題[J].
農業經濟問題,2003(2):11-13.
[3]謝培秀.試論發展中國的農產品物流業[J].中國流通經
濟,2003(11):26-29.
[4]丁華.供應鏈管理理論及其在農產品物流企業中的應用
[J].中國流通經濟,2004(1):17-21.
[5]陳珊珊.農業物流現狀SWOT分析及發展戰略[J].農村經
濟與科技,2006(7):29-30.參考文獻:
[1]張倩.淺議農產品物流[J].農村經濟.2003,2(19):
48-50.
[2]宋留栓,朱福良.SCM在農產品物流開展中的應用[J].
工業工程,2005,(9):29-33.
[3]吳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3.
[4]韓美貴,張兆同.改善和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的思考[J].
農村經濟,2005,(2):21-23.
[5]賈會棉,路劍.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的問題及建議
[J].中國經貿導刊,2006(,2):40.
[6]梁小民.西方經濟學教程(修訂版)[M].北京:中國統計
出版社,1996.
國際農產品物流發展特徵及經驗借鑒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現代物流在
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加明顯,很多
國家開始關注物流業帶來的巨大經濟
效益以及在成本上的節約。我國正在加
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為保障農產品
貨暢其流和物盡其值,應充分借鑒國外
先進的農產品物流發展經驗,推進國內
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和創新。
一、國際農產品物流發展類
型及其特徵
(一)北美類型
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其農產品
物流集中體現其農產品生產和貿易的
數量之巨大。美國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
性、品種多樣性以及農產品貿易活躍
度,使其擁有龐大、協調、通暢、復合、高
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
1、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發達、信
息化程度高。美國交通運輸設施十分完
備,農產品裝卸輸送設備主要有各式輸
送機、可移式膠帶輸送機及低運載量斗
式提升機。美國有發達的信息流基礎,
成立於1848年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就
是農產品各市場主體了解市場行情、獲
取價格變化信息的直接窗口。眾多農業
網站、信息咨詢公司也為農民了解信息
提供了方便途徑。
2、農產品物流專業化、社會化。美
國農產品物流業擁有一批專業的從業
人員。就物流通道而言,有完善的社會
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大多由農場主經產
地市場或中央市場的批發商銷售給工
廠,零售商銷售量次之,直接銷售的很
少。連接農產品供需的物流主體有農場
主參加的銷售合作社、政府的農產品信
貸公司、農商聯合體、批發商、零售商、
代理商、加工商、儲運商和期貨投機商
等。全美合作社有6000個左右,實行民
3、農產品物流組織化程度、供應
鏈管理水平、物流標准化層次均比較
高。美國農產品物流組織建設主要包括
產銷一體化組織和農業協會。產銷一體
化組織是把農產品生產同其生產資料
的製造與供應(產前部門),以及農產
品的儲運、加工和銷售(產後部門)等
有關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經濟聯
合體。美國有許多專業性的農業協會,
這些協會是自發性組織,相互獨立,資
金自籌。這兩類組織構成了美國農產品
物流的主體,對農產品物流高效運行起
到關鍵作用。美國絕大部分包裝食品和
大宗物品(袋裝橘子、蘋果)使用條形
碼(barcode),這些條形碼的設計使
企業及時了解食品供應鏈的物流狀況,
藉此來對供應鏈上游物流的流入進行
有效管理。
4、政府宏觀調控,依託市場運行。
美國政府幹預農產品物流,主要以法律
和財政經濟政策方式從宏觀上創造供
求均衡和價格穩定條件。美國政府重視
對農業、公共農業研究開發和農村教育
項目的投資,1998年推行了旨在提高
農民素質的「新農民計劃」。美國建立了
完善的農場主批發市場和終點批發市
場,批發業務實現了規模化。農村中的
銷售合作社以及大量從事農產品貿易
的人員,活躍了農產品物流活動。農產
品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同步運行,以實
現物盡其值。
(二)西歐類型
歐洲農產品物流業發展以荷蘭、法
國和德國為主要代表。
1、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發達。由
於農產品保鮮期短,便利快捷的運輸、
合理的流通網點分布對於降低農產品
損耗、提高農產品流通交易效率至關重
要。荷蘭的蔬菜、水果的損耗率僅為
5%,而中國卻高達20%以上。在促進農
產品流通過程中,歐洲各國十分注重發
揮公共設施服務功能的作用,不斷完善
基礎設施的改造,優化網點布局。歐盟
每年也從財政中撥款,對改善農產品運
輸、儲存、加工和銷售的項目進行補貼,
包括修建碼頭、倉庫(包括冷庫)和市
場等基礎設施,此項補貼占歐盟農業基
金的25%,在某些基礎設施較差的區域
甚至可達30%~50%。目前,除發達便利
的海運、鐵路、公路運輸外,歐盟各國大
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也非常合
理。如荷蘭擁有包括歐洲第三大航空港
斯希波爾機場在內的6個航空港和鹿
特丹港,其中鹿特丹港靠近重要的蔬菜
和水果的種植地區,港區四周高速公路
和水路運輸網路非常發達,而且靠近歐
盟國家水果進出口中心所在地巴倫德
雷赫,可迅速便捷地將荷蘭58%以上的
蔬菜與切花等鮮活植物運往巴黎、倫
敦、香港等世界各大城市。通過充分利
用其交通設施便利的優勢,荷蘭的花卉
產業目前已佔領了全球60%的花卉市
場。
2、農產品物流鏈縮短,實現物流
增值。通過收集分類、鮮儲、拍賣、包裝
等程序,將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花卉集
散到世界各國,花卉品種達幾千種,幾
乎全部是標准化生產。成交的花卉迅速
由集裝箱運往機場或港口,分銷世界各
地,有的當天就可運到銷地市場。
3、發展電子物流,冷凍行業發達。
荷蘭花卉和園藝中心擁有最先進的拍
賣系統、新式電子交換式信息和訂貨系
統,通過電子化農業產品物流園區和配
送中心向全球許多國家的廣大客戶和
消費者提供服務。配送保鮮、冷凍和易
腐貨物的公司在儲存和運輸的過程均
具備先進的冷凍技術設備。(三)東亞類型
亞洲農產品物流業的先進代表是
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省,這些國家和
地區幾乎都是「以小搏大」的農產品物
流發展模式。
1、政府主導,推動物流基礎設施
建設。韓國和日本是這種模式的主要代
表,均以批發市場為主渠道,以拍賣為
手段。日本近年來在大中城市、港口、主
要公路樞紐都對物流設施用地進行了
合理規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包括高
速公路網、新干線鐵路運輸網、沿海港
灣設施、航空樞紐港、流通聚集地在內
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
2、注重農產品物流硬體設施和信
息系統建設。批發市場早已改變僅有廣
場、倉庫和停車場的局面,配備有完善
的保管設施、冷風冷藏設施、配送設施、
加工設施等。日本的食品配送中心大都
建有低溫和常溫倉庫、包裝加工設施
等,開展加工、小包裝分解、分等分級、
電子商務配送等業務。頻繁而小批量的
配送是日本物流業的主要特色。目前日
本的大規模零售店都已安裝了自動定
貨系統,與交易對方聯機,並有VAN(附
加值通訊網)將食品業和批發業聯結
起來,提高了流通效率。同時日本的批
發市場也已裝備完善的信息設施,實現
全國乃至世界主要批發市場的聯網。韓
國市場管理部門依託市場這一載體,建
立起全方位的信息網路,在保障農產品
的供應品種、數量和價格形成上,起到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內容包括農產
品交易品種、拍賣定價、交易時間和提
貨地點以及該類產品主產地相關信息、
市場流通費用、市場內出入車輛和入市
人員情況等。
3、農產品物流組織化、專業化程
度高。為提高農產品交易水平和交易效
率,從事農產品物流都有專門的組織協
助,其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程度較
高。日本農協作為組織農產品進入流通
的關鍵性組織,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
來,增強了農民作為賣方的討價還價能
力,保護了農民利益。基層農協在產地
一般都建有農產品集貿所,負責本農協
成員產品的集中、挑選、包裝或冷藏和
組織上市。農協不僅為其成員解決產品
銷售、運輸等問題,還將批發市場的購
銷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戶,引導生產。農
業合作組織以綜合性為主,批發市場最
主要的產地供貨團體是農協,各大中小
城市都有由農協直接參加或組織的農
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生產總量的80%
~90%經由批發市場後與消費者見面。
4、完備的法律法規及市場條例指
導。日本1921年就頒布了《中央批發市
場法》,將中央批發市場的開設、管理、交
易等納入法治軌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
批發市場地位的日益提高,於1971年將
《中央批發市場法》改為《批發市場法》,
將地方批發市場也納入法制軌道,以後
每隔5年修訂一次。各地方政府和有關部
門也依據該法制定了系列的地方法規。
二、國際農產品物流發展經
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培育物流主體,溝通產銷對接
應通過體制創新,改造、培育與壯
大農產品物流主體,降低流通成本,探
索將農產品從農戶或產品生產企業直
接投放到零售商貨架,甚至是消費者手
中的途徑。重點培育規模化經營的批發
商,使其在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發揮重要
作用。美國的批發市場,每個市場的批
發商雖不多,但他們的經營活動都是大
規模的,幾乎壟斷了美國的果蔬流通,
這使其能承擔市場競爭中的風險。因
此,我國應有意識地培育農產品物流主
體,重點壯大一批具有承受市場變化壓
力的大型批發商,有效地組織產銷銜
接,促進農產品流通順暢。
(二)完善基礎設施,增加資金投入
為實現農產品供應鏈的高效有序,
我國需要良好的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
倉儲、交通運輸條件上等基礎設施支持,
其中重點應完善批發市場的功能,提高
批發市場的檔次,在全國大中城市和主
要產區建設一批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
進、功能齊全、安全衛生的骨幹批發市
場;積極發展連鎖超市、直銷配送等新型
流通組織,建立多層次、多業態、多種經
營方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農產品
的儲藏、加工、運輸、配送等物流設施建
設,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
在資金來源上,應學習日本經驗,採取多
種形式,鼓勵個人、集體、政府等多渠道
資金投資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
(三)注重信息建設,實施標准物流
在原有農村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
立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市場
信息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對物流各環節
進行實時跟蹤與全程管理,實現生產
者、銷售者信息共享。要加強農產品物
流標准化建設,在包裝、運輸和裝卸等
環節,推行與國際接軌的物流設施、物
流工具標准,如托盤、貨架、裝卸機具、
條形碼等,實現物流活動規范化。制定
全國統一的相關農產品質量標准,包
括:理化指標、感官指標、安全食用指
標、鮮度指標等,並對農產品原產地進
行大氣環境測試、土壤成分測試、水資
源測試等。
(四)優化組織結構,加快立法進程
歐美、日本等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
已形成從農產品生產到流通一整套的
理論和體制,基本實現經營規模化,功
能綜合化,資本股份化,市場開設和經
營管理分離化。發達市場經濟的國家都
將農產品的生產管理、產後加工、安全
衛生、上市運銷、零售消費等生產和流
通諸環節的行政管理職能,歸口於農業
行政管理部門。如日本由農林水產省流
通局和地方農林部門流通室負責農產
品的流通行政管理。美國和法國農產品
流通行政管理職能也由農業行政部門
負責。這種管理體制符合市場經濟條件
下的農產品生產與流通一元化的運行
原理,也符合農產品商品化生產經營的
規律,可減少政出多門,提高行政管理
效率,值得我國借鑒。同時,要加快立法
進程,完善相關法規。應制訂《農副產品
批發市場法》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標
准》等相關法規,對我國農副產品批發
市場的市場規則、市場准入制度等問題
做出清晰界定。
(作者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