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鼓勵農產品營銷網點建設

鼓勵農產品營銷網點建設

發布時間:2023-03-27 05:56:03

A. 為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策有哪些

1、政府主導,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
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扶持、規范和引導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整合現有信息基礎設施資源,構建覆蓋鄉村的多級農業信息網路。二是各
級政府要出台鼓勵優惠政策,大力推進農產品網上交易市場建設,不斷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廣大農戶開展電子商務,對開展電子商務的農業企業和農戶適當予以獎
勵。要積極開發本地特色農產品開展網上交易,逐步實現多品種、全覆蓋,重點推進本地農業企業流通業態改造。三是要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法律法規和農業電子商務
政策,以保證網路環境安全。四是要加強市場監管,打破部門和地區分割,加強區域合作,建立有利於農產品網上交易發展的市場環境,使農產品電子商務健康有序
發展。

2、加強農業電子商務基礎技術設施建設。一是要加強網站建設和維護工作。組織建立健全大型的綜合性農村信息化網站及鄉鎮一級的電子商務網站,建立行
業或綜合性的農產品專業網站,積極扶持和鼓勵農業生產企業加快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服務網路向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及農戶延伸,積極
引導農民和涉農企業多層次、多渠道地參與電子商務。同時要通過降低上網費用,刺激農戶網上消費。二是要開發和整合信息資源,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
信息管理和協作機制,開辟穩定的信息交流通道,實現涉農數據的兼容和共享;加快構建農產品市場預警和監管系統,規范市場行為,提高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3、加快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從市場前景分析,農產品銷售正在迎來消費熱潮,但目前農產品網路營銷發展現狀普遍存在缺乏品牌意識、信息封閉、資源散亂
等問題,所以加快培育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通過品牌營銷至關重要。要強化農戶和涉農企業的品牌意識,藉助品牌經營,做大特色,通過資源整合,向農戶主動收購散
貨,讓一些有加工能力的企業進行深加工,統一包裝,發展「農戶+網店+公司」的模式。

4、大力推進農產品的標准化進程。產品的標准化直接影響農產品信息的正確傳遞與否,進而影響農產品的流通速度和交易。要發揮政府部門的組織和引導作
用,聯合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物流企業,加大對農產品技術標准、計量標准、作業和服務標准、成本計算標準的研究,制定國家和行業標准,嚴格按照標准從事生
產經營活動。對生產過程的標准化控制,尤其是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一定要嚴格控制在國家的監測指標之下,嚴格遵照國家有關農產品加工的標准進行加工、流
轉。

5、培養現代農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
培養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商務知識和網路技術的現代農民,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得以推廣的前提。一是要對農民進行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培訓。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生
動活潑、圖文並茂的電子商務科技宣傳和培訓,教會農民使用和掌握檢索網路信息和網上交易的方法、技術及防範風險的方法,提高電子商務在農戶中的了解度和可
信度。二是加強對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加快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提高農村信息人員素質。強化各級農業信息管理和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組織開展農
業信息體系建設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務水平,改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的社會基礎。同時,政府部門應積極扶持組建各類農產品經紀人協會,使大批農民經紀人變成有
組織的隊伍,提高農民的信任程度,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6、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鮮活農產品的保鮮存活時間,決定了農產品的流通半徑有一定限度。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配送是關鍵。一是要盡快建立範圍
更大的農產品綠色通道,減免相關費用。二是要積極在農民中培育物流主體。所謂物流主體就是物流企業,要扶持一批農產品流通企業,特別在區域外建立的綠色食
品專營銷售市場企業,在政策和資金上要重點傾斜和扶持。三是要積極培育農產品流通合作組織,提倡成立農民銷售合作社,使其成為農民進入市場的主要方式。四
是要認真研究農產品的包裝技術,提高農產品的包裝質量,尤其是要提高農產品的保鮮程度。

B. 扶貧助力期怎麼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流通和銷售渠道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
1、打通供應鏈條。支持大中城市和貧困地區引導和扶持一批消費扶貧示範企業,重點開展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供應鏈服務、生產基地建設。發揮示範企業引領作用,帶動產地和消費地以骨幹企業為平台,以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為載體,形成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聯動。(商務部、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等和各有關省級人民政府負責)
2、拓展銷售途徑。支持貧困地區完善網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為農村電商經營者提供產品開發、包裝設計、網店運營、產品追溯、人才培訓等專業服務,不斷提高貧困人口使用網路和用戶終端等能力。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覆蓋面。在有條件的貧困地區設立電商產業孵化園,培育規模化電商企業。鼓勵大型電商企業為貧困地區設立扶貧專賣店、電商扶貧館和扶貧頻道,並給予流量等支持。依託糧食、肉類等儲備制度,探索優先收儲貧困地區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在貧困地區建設農產品收儲基地。鼓勵大中城市與貧困地區聯合舉辦形式多樣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支持貧困地區參加農博會、農貿會、展銷會,專設消費扶貧展區,集中推介、展示、銷售特色農產品。指導貧困地區供銷合作組織與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聯系,積極開展購銷活動。鼓勵貧困地區在景區景點、賓館飯店、遊客集散中心、高速公路服務區開設農產品銷售專區,集中銷售特色優勢農產品。建立貧困地區農產品滯銷預警機制,制定應急處置預案,組織大型電商企業、商貿流通企業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到貧困地區集中采購滯銷農產品。(商務部、扶貧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糧食和儲備局、供銷合作總社等和各有關省級人民政府負責)
3、加快流通服務網點建設。鼓勵貧困地區因地制宜新建或改建一批產地倉、氣調庫、冷藏冷凍保鮮庫等設施,以租賃、共享等方式降低參與消費扶貧企業的運營成本。鼓勵供銷合作社、郵政和大型電商企業、商貿流通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等,整合產地物流設施資源,推動產地倉升級,增強倉儲、分揀、包裝、初加工、運輸等綜合服務能力,探索建立從產地到餐桌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深入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完善貧困地區快遞服務網路,支持快遞企業與農業、供銷、商貿企業加強合作。(商務部、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郵政局、供銷合作總社等和各有關省級人民政府負責)

C. 關於中央扶持生鮮市場發展的政策有哪些

政策有《商務部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關於共同推進農產品和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通知》。

主要支持方向:

(一)農產品市場及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支持新建、改造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綜合加工配送中心、產地集配中心,完善預選分級、包裝、倉儲、物流等設施。

(二)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支持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公共加工配送中心、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檢驗檢測中心、消防安全監控中心、廢棄物處理設施等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支持建設公益性菜市場、平價菜店等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

(三)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建設、改造標准化冷庫和冷鏈物流集散中心,提高農產品產地預冷、低溫加工、冷鏈倉儲配送能力。推動封閉式交接貨通道、月台、貨架等設施標准化改造,加快綠色環保冷藏冷凍設施設備與技術應用。

(3)鼓勵農產品營銷網點建設擴展閱讀:

保鮮方法:

1、溫度與濕度管理——防止蔬菜的散熱作用及抑制呼吸量最有效的方法。

2、冰冷水處理——利用冰冷水及碎冰覆蓋於生鮮產品上面的方法。如:冰鮮水產、蔥蒜保鮮等。

3、冰鹽水處理——提供一個鹽濃度3.5%、加上碎冰、使水溫降至0°C環境下的處理。此方法可保持生鮮商品養分不易流失、保持新鮮。如:水產。

4、強風預冷設備——利用強風預冷,使其呼吸未達到高度時就迅速下降,因而保持葉面翠綠,常用於剛採摘的葉菜。

5、冷藏蘇生——將鮮度開始減退的生鮮商品再次提高鮮度的方法,其蘇生庫房的環境在3~5°C低溫及90~95%濕度條件下,方可執行。

D.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E. 貴陽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貴陽市新建改建居住區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的決定(2018)

貴陽市人民政府令
(第57號)

《貴陽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貴陽市新建改建居住區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的決定》已經2018年2月28日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8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長 陳 晏

2018年3月26日

貴陽市人民政府關改缺雹於修改《貴陽市新建改建
居住區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的決定

市人民政府決定對《貴陽市新建改建居住區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設管理暫行辦法》(〔2016〕第40號)作如下修改:

原第九條:「行政劃撥土地上配套建設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成後依法移交,作為市級國有資產由市政府指定的部門或機構負責管理。出讓土地上配套建設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成後不得分割轉讓,由市政府指定的部門或機構依法以綜合成本價進行回購並負責管理。」修改為:「在新建改建居住區配套建設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成後按照依法簽訂的配套協議進行移交,具體移交扮唯工作由相關行政部門負責。」

本決定自2018年6月1日起施行,《貴陽市新建改建居住區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核帆,重新公布。

F. 貴陽市新建改建居住區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設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新建、改建居住區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設,方便市民生活,保障全市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平穩,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結合本市實際,制訂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新建、改建居住區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的規劃、建設及其相關管理活動。

本辦法所稱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是指由政府投資或與社會資金合作建設,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以各種零售形式銷售蔬菜、水果、肉禽蛋等農產品的經營場所,包括公益性生鮮超市、社區菜市場、社區菜店等。第三條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的設置,應當遵循總量合理、布局科學和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則。第四條市、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納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發展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管理。第五條市人民政府統籌、監督、指導和考核全市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的規劃、建設及管理工作;區(市、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公益性農產品零橡雹售網點規劃、建設及管理工作。第六條市商務行政部門負責全市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規劃和建設的協調指導、督促檢查。區(市、縣)商務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的管理工作。

市、縣(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在辦理新建、改建居住小區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時,依法將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規劃設計方案納入審查內容。

市住房城鄉建設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市建管單位監管的新建、改建居住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移交和接收等工作,指導區(市、縣)住房城鄉建設行政部門開展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管理相關工作。區(市、縣)住房城鄉建設行政鬧如哪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區(市、縣)建管單位監管的新建、改建居住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移交和接收等工作。

國土、發改、財政、環保、消防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的相關管理工作。

社區服務管理機構、鄉鎮人民政府協助做好本轄區內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管理工作。第七條新建、改建居住區配套建設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交付使用,並遵守下列規定:

(一)開發建設單位在項目建設方案中應當明確配建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位置、建築規模等內容;

(二)城鄉規劃行政部門應當在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附圖上註明配建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位置、建築規模和用途;

(三)開發建設單位在預售住宅時,應當在住宅買賣合同中載明配建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

(四)房屋權屬登記部門在配建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的產權證上註明位置、建築規模和用途。第八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供新建、改建居住區地塊規劃條件時,應當按照商務行政部門編制的布點規劃將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安排情況納入規劃設計條件;國土資源行政部門組織經營性土地出讓時,應當將規劃條件確定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安排情況和建設要求對外公告。第九條行政劃撥土地上配套建設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成後依法移交,作為市級國有資產由市政府指定的部門或機構負責管理。

出讓土地上配套建設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建成後不得分割轉讓,由市政府指定的部門或機構依法以綜合成本價進行回購並負責管理。第十條本辦法施行前公建配套的農貿市場不得改變其功能用途,其所有權人不能按功能用途持續經營的,由市政府指定的部門或機構與其協商合作建設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合作不成的,由市政府指定的部門或機構依法以成本價為基礎進行協商回購,以保證其持續經營。第十一條新建、改建居住區項目建設單位取得用地規劃、土地手續及方案批准手續後,配套建設管理機構在與開發建設單位簽訂《貴陽市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協議書》中,應當載明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相關內容。第十二條新建、改建居住區居民入住液碼率達30%的,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應當投入運營。第十三條新建、改建居住區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配建標准按照本市城市規劃技術管理的相關規定執行。第十四條新建、改建居住區建設單位在辦理項目工程竣工驗收時,住房城鄉建設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商務等相關行政部門依法對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網點進行驗收。

G. 如何推動農業改革 加快鎮域經濟發展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建好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促進鎮域經濟發展,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按照「統籌兼顧,差異發展,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鎮域經濟發展活力,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鎮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農民增收。

到2016年,力爭鎮域GDP年均增速達到12%,地方稅收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3%以上,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0%,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年均增加18%,農業規模化生產組織產銷對接率6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

二、功能布局

在嚴格遵循全區城鄉總體規劃、區域生態空間管控規劃、水資源規劃、環境保護等規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做到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不斷完善功能配套,積極打造鎮域特色經濟板塊。

工業園區配套板塊:大安、陳食、衛星湖發展鳳凰湖工業園區配套產業;松溉、朱沱發展港橋工業園區配套產業;三教、板橋發展三教工業園區配套產業,板橋重點建設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基地。

道口經濟板塊:高速路道口涉及的三教、雙石、臨江、五間、何埂以及青峰、紅爐等鎮重點發展建材、現代商貿物流以及工業園區配套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

中心城區板塊:中山路、勝利路、南大街主要發展傳統商貿業、現代服務業及房地產業。

農業園區板塊:五間、何埂、仙龍、吉安、來蘇、金龍、永榮、寶峰以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或特色效益農業示範園區為依託,重點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鄉村旅遊板塊:茶山竹海、黃瓜山、石筍山、衛星湖、十里荷香、松溉古鎮相關的鎮街重點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遊業。

三、改革發展重點

1、培育新型工業支撐體系。根據各鎮街產業發展現狀,結合鎮街總體規劃,選擇一批具備條件的鎮街打造特色產業園,編制特色產業園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各產業園的支柱產業。圍繞支柱產業發展,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拉長延伸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壯大鎮街特色產業。打造鎮街產業發展平台。做大做強現有8個市級「中小企業創業基地」。鼓勵盤活閑置資產,重點支持電子產品加工、機械製造加工、衛生潔具、傢具製造、農副產品深加工、服裝服飾、包裝印刷等產業發展。

2、引導鎮街工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資源型傳統產業,變礦石晌乎好、煤炭開采為礦產品精深加工,鼓勵企業加快淘汰落後技術、工藝和裝備,支持企業技改擴建,通過收購、兼並、重組、聯營和產業轉移等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實施「微小企業上規模」、「規模企業上台階」工程,促進鎮街工業快速發展。建立鎮街與工業園區合作機制,發展配套加工製造業、電子信息外包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

3、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家庭農場發展規模標准及扶持范圍,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益聯結創新試點,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支持龍頭企業持股農民合作社,與農戶採取保底分紅等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建立區域性專業化服務機構,探索農業生產種子、育苗、農資、耕種收全程代辦社會化有償服務試點。完善重要農產品基地安全生產可追溯體系,加強產地准出和農產品批發市場檢測工作,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

4、探索鼓勵城市資本下鄉投資經營機制。引頃鬧導城市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積極創辦、領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延伸農業產業化鏈條,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產品增值和農民增收。建立城市資本下鄉投資引導項目庫。推進涉農建設性資金整合試驗,探索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分離辦證試點,開展農(林)業生產、管理附屬設施地權與房屋產權分離辦證試點。推行土地經營權流轉風險保證金制度,依法保護農民利益。

5、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與量化確權。對全區鎮街、村、組集體經濟組織,以及代行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村(居)民委員會、村(居)民小組的全部資金、資產、資源進行清產核資,明晰產權,分類指導宴鉛開展資產量化確權改革試點工作。將適合量化確股的資產,按認定價值和股份數量量化到人,建立相應的產權管理法人主體,探索集體資產經營有效實現形式,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6、建立財政支農資金農民持股機制。對財政資金扶持農業經營主體100萬元以上(含100萬元)的補助項目(土地整治、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貼息補助項目除外),項目補助金額的50%作為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民和企業項目所在地集體經濟組織持股,其中,農民持股60%,集體經濟組織持股40%。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所持股份,不參與經營管理,不享有退股權,只按持股金額7%的標准實行固定分紅。分紅時間從項目竣工驗收時起,以整年度計算。分紅時限為項目存續期。

7、深化水利、林業和供銷合作社改革。開展農村水價改革和農村供水社會化服務試點。探索開展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和集體公益林管理經營機制。加強基層供銷社平台建設,推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8、構築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快城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放心」農產品直銷店以及來蘇、大安、朱沱、三教等鎮的農產品交易配送中心建設進度,依託「吉之匯」農貿城建設,打造面向全國的農產品電商平台,健全和拓展農產品購銷服務網路。支持有條件的農戶、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和其他投資主體在農村建設農產品營銷網點。支持舉辦各類特色農產品節會促銷活動

9、培育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鼓勵各類工商企業通過收購、兼並、參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農村市場建設和農產品、農資經營,培育一批經營農產品的商貿企業和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發揮供銷合作社、郵政等傳統流通渠道作用,拓展為農服務領域。

10、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快發展特色農業觀光旅遊、餐飲、物流服務、勞務輸出、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構建城鄉一體化商業服務網路,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檔次和水平。加快建設「萬村千鄉市場」、「農產品網上交易」等工程,大力發展農村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引導和支持流通企業、涉農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開設網店,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11、完善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管理工作機制。嚴格復墾條件,不搞大拆大建。強化復墾驗收,建立國土、農業部門聯合驗收復墾項目制度,嚴格驗收程序、驗收標准,落實驗收主體責任。每年實施土地整理50000畝,新增耕地4000畝,保障「占補平衡」,每年實施復墾項目500畝,保障「掛鉤」指標。加強耕地後期管護利用,防止耕地撂荒。探索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復墾新機制。嚴格復墾入庫、復墾驗收、價款撥付公示制度。農村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復墾騰退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於農村和小城鎮。防止借美麗鄉村建設等名義搞違規建設,堅決查處變相「小產權房」等違法建設行為並追究責任。適時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和農房轉讓試點。

12、構建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體系。積極穩妥推進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按照監督管理、交易規則、信息發布、交易鑒證「四統一」原則,構建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平台。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林權、集體資產、集體經濟組織股權、「三權」抵押物處置、養殖水面經營權、農村「四荒地」使用權、農業設施裝備、農業知識產權、林木及林產品等流轉交易。

13、完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機制。引導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支持農業發展。拓展農村產權融資范圍,將抵押物由過去的「三權」逐步擴大到大中型農機具、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庫、塘、堰)、集體資產股份、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農業產業化工程資產、涉農補貼、涉農保險保單、鮮活資產等,逐步推廣農村土地收益權保證貸款。

14、加大金融支持「三農」力度。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貸款,放寬擔保抵押要求。創新「三農」保險品種,擴大保險覆蓋面,探索糧食、生豬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不斷提高農業保險理賠服務水平。

15、暢通農業轉移人口進城鎮落戶通道。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戶口登記制度。放開進城區、場鎮落戶准入條件,在城區、場鎮務工經商且具有合法穩定住所的、購買商品住房的、在城鎮投資興辦實業的農民工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在農村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年老父母投靠子女均可申請在城區、場鎮落戶。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處置農業轉移人口的農村土地。保護農業轉移人口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以及集體財產收益分配權等權益。對自願退出宅基地的,通過復墾推動宅基地財產權變現。以市場化方式妥善處置夾心房、連體房復耕難等問題。

16、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按照就近入學原則接納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入學;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建設;完善用工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有序推進公租房建設,採取信貸優先、稅費減免等措施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購房幫助。完善並落實社會保險接續辦法,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機制。

四、政策措施

1、統籌編制全區區域生態空間管控規劃、城鎮建設規劃、重點區域形態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負責場鎮建設規劃的技術指導、方案審查和銜接協調工作。適時修編鎮街用地規劃。

2、支持鎮街盤活學校、醫院、場鎮危舊房等國有閑置存量土地。

3、鎮街符合規劃的工業用地指標,由區政府統籌解決。

4、 每年安排300畝左右的土地指標,主要用於鎮街發展工業和商貿流通項目,其次是場鎮房地產開發。指標分配不搞平均主義,對「小產權房」等違法建設行為問題嚴重且不整改的,不予分配指標。

5、鎮街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增減掛鉤指標和地票解決。原則上復墾項目所在鎮街產生的增減掛鉤用地指標的50%留所在鎮街使用。

6、選擇2個鎮開展土地綜合改革試點,支持鎮街逐步擴大鎮域「縮小征地范圍改革試點」。

7、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施農用地建設。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集體建設用地,對外開展合資合作,發展股份制企業,辦理集體土地房地產證。

8、按區級現代農業園區政策,整合支農項目資金支持鎮街特色效益農業示範園發展。

9、採取「1+X」(一個工業園區帶動幾個鎮街)的方式,在園區內規劃一定的地塊,用於鎮街發展與園區主導產業相配套的產業集群,享受工業園區同等政策。

10、支持在工業園區以外有工業用地的鎮街建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發展以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為主的中小型企業、小微企業。對建標准廠房超過5000平方米的按10元/平方米的標准一次性補貼鎮街。

11、鎮街建設專業市場、冷鏈物流項目按成本價供地;對引導限上商貿企業到鎮街新開設直營連鎖店的鎮街,每個補助1萬元。積極推動中心鎮商業集中發展,對新建1萬平方米以上商業綜合體的鎮街,每個補助資金20萬元。

12、鼓勵發展鄉村旅遊。支持有條件的農戶、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利用現有房屋興辦「山裡人家」;支持社會資本與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利用符合規劃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新建「山裡人家」。

13、調整完善區對鎮街財政管理體制,不斷提高鎮街財政保障能力。主城3個辦事處城市規劃區以外和其他20個鎮街的建設項目,城市建設配套費和土地出讓收入相關規費計提的永川區級留成部分全額返還相應鎮街。

14、全區徵收的社會撫養費全額安排給鎮街。

15、鎮街在區外招商引資實現的永川級新增稅收,給予100%的體制分成比例。

16、鎮街招商引資落戶工業園區的企業實現的稅收永川留成部分,鎮街分成50%;按到位資金的50%計入鎮街招商引資任務;項目實現的增加值按40%的比例計入鎮域GDP。

17、區財政統籌安排一定資金,給予承擔園區、城區征地拆遷任務的鎮街用於鎮域經濟發展。

18、城鄉建設增減掛鉤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按2萬元/畝給予工作經費補助到鎮街。

19、適當提高農村公路建設補助標准,硬(油)化路路基寬度為4.5米的,每公里補助45萬元;路基寬度為5.5米的,每公里補助60萬元;路基寬度為6.5米及以上的,每公里補助70萬元。

20、區政府設立的產業發展基金向鎮街傾斜。對區級中心鎮給予與市級中心鎮同等的區級配套補助政策,區級每年給予各鎮街一定專項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21、完善區領導、部門聯系鎮街工作制度。

五、組織保障

明確責任分工。成立以區長為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統籌城鄉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實行部門分工負責制,層層分解目標任務。各鎮街要充分發揮在統籌城鄉改革促進鎮域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加強調查研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具體措施,狠抓工作落實,努力發展壯大鎮域特色經濟。區級相關部門,對中央、市級擬出台的新政策要加強銜接,及時跟進,齊心協力推進改革與發展工作。

嚴格督查考核。把統籌城鄉改革促進鎮域經濟發展工作任務納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鎮街、區級部門的年度目標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中,區委、區政府督查室要開展階段性工作督導檢查和跟蹤評估,對政策不落實、服務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鎮街和部門要追究責任,確保各項改革工作順利推進。

H.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實施方案

為全面提高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保障城鄉居民的身體健康,按照國家、省、市關於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實施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全面提高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為基礎,從產地和市場兩個環節入手,對進入我區市場的食用農產品,實行質量監控,確保全區人民吃上放心農產品。

(二)實施原則:從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入手,本著「先易後難、先常規後特殊、先大宗後個別、先示範後推廣」的原則,從蔬菜、豬肉開始,逐步向糧、禽、蛋、魚、瓜、果、奶等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延伸。

二、工作目標和工作步驟

(一)工作目標:從20**年7月1日起,全區所有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等逐步實施農產品市場准入制。爭取到20**年底,全區全面實施農產品市場准入制。

(二)工作步驟:從20**年7月1日起,首先對蔬菜、豬肉在全區范圍內實行市場准入制。20**年1月1日飢姿起,對禽類和水產品實行市場准入制。

三、主要措施

(一)明確部門職責,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領導

1.成立領導機構。為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實行農產品市場准入制度,區政府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農產品市場准入工作的組織和協調。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農業的區領導兼任,區委辦、區府辦、區委宣傳部、區農業局、食品葯品監管局、工商局、經貿局、衛生局、質監局、法制局、環保局、財政局、水利局、市公安局南海分局等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農業局,負責日常事務工作。各成員單位指定1名聯系人,負責與本單位有關的各項工作的聯系和協調。

各鎮(街道)也要成立相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負責本轄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協調和處理相關爛坦絕事務。

區、鎮(街道)、村三級層層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責任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由區政府與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各職能單位簽訂責任書,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與村委會簽訂責任書,實行一級抓一級。

2.明確部門職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涉及多個部門的系統工程,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密切合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按照一個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原則,採取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進一步理順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職能。

各部門的主要職責和任務:

區農業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日常協調工作;負責農產品生產過程及農業投入品經營、使用的監督和管理,重點監控農產品生產基地,同時抓好農資市場的監督檢查;制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規劃,積極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工作;抓好種植業及養殖業產品的防疫、檢驗、檢疫檢測的管理;負責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管理,指導農民進行規范化、標准化生產;對鎮(街道)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進行審核和業務指導;負責本實施方案的解釋。

區食品葯品監管局:協助區農業、工商、質監、衛生等部門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實施市場准入;依法查處生產、銷售不合格農產品以及因食用不合格農產品出現的重大事故。

區工商局:負責制定市場准入的相關制度和措施並抓好落實;負責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的經營行為的管理和監督,重點查處集貿市場、批發市場、超市的農產品的違法經營行為;負責對市場內經檢驗不合格的農產品進行查處及銷毀。

區經貿局:負責對牲畜屠宰加工實施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

區質監局:負責農產品的國家和行業標准、廣東省地方標準的組織實施;負責農產品地方標準的制定和組織實施;負責對農產品加工產品的監管。信圓

區法制局:負責制訂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規范性文件。

區環保局:負責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環境保護及環境狀況的監測和管理。

區水利局:負責農產品生產基地灌溉水源管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

區財政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所需資金的審核和使用監督工作。

區衛生局:負責餐飲服務行業、集體飯堂等公共領域的農產品檢測和衛生監督管理。

市公安局南海分局:負責協助有關部門在推進農產品安全管理過程中的執法和安全保障工作。

區委宣傳部: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宣傳工作。

(二)全面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從源頭上加強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監管

1.積極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根據全區的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對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全面規劃,避免工業污染源,同時加強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專用灌溉渠道,實行農業灌溉與工業排污分流,為農產品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要加強現代農業生態園區的規劃建設,把農業生態園區建設成為農產品的無公害生產、標准化生產的示範基地;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的管理,鼓勵符合條件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及產品質量認證,爭取到20**年底把我區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面建設成為無公害生產基地。

2.加強技術推廣和培訓,推行標准化生產。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准和規范的實施力度,指導生產者嚴格按標准進行生產。要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抓好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葯、獸葯(漁葯)、肥料、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並按照分級分類培訓的原則,重點做好農民技術培訓,使農民掌握安全生產技術規程,努力提高我區的農產品生產標准化水平。

3.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管。要嚴格種子、種畜禽、農葯、獸葯(漁葯)、肥料、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生產和經營准入條件,依法加強監管。加強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宣傳和指導。對農產品安全構成威脅的農葯、獸葯(漁葯)應盡快淘汰。嚴格執行《農葯管理條例》、《獸葯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有關執法部門對生產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農業投入品的行為,要依法嚴肅查處。

4.加強農業生產環境監測與保護。要加強對農產品產地環境的監測,及時有效地防止農業生產環境受到污染,採取堅決措施,嚴格禁止向農產品產地排放重金屬廢液、放射性廢水、未經處理的含病原體的`污水、有害氣體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或者傾倒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制定水源保護規劃,加強農產品供水水質管理,合理施用肥料、農葯,嚴格控制面源污染。對污染農業生產環境的行為,環保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和處罰力度。

5.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印發關於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的通知》(佛府〔20**〕6號),積極扶持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公司加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農戶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方式,帶動農戶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生產布局和結構,提高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實行全方位的農產品質量監測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管理的重要技術依託,是確保我區農產品食用安全的關鍵。

1.建設配套完善的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現有基礎上,增加檢測所需設備和專業檢測人員,確保檢測中心運作經費的到位。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負責農產品生產環節的抽樣檢測,重點檢測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的上市農產品。

2.以鎮(街道)為單位建立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檢測站面積要求100平方米以上,檢測站應配備3至5名專職專業檢測員。鎮級檢測站負責對本轄區內生產的農產品進行檢測,重點檢測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的產品。

3.各農貿市場、超市等要設立檢測室並配備農葯殘留速測儀進行自檢;各大型市場、重點市場要建立專門的檢測室,配備專業檢測人員和購置農葯殘留檢測儀,由區工商部門負責監督落實。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加工配送企業也要設立檢驗室,由區質監部門監督落實;各生豬屠宰場必須設立「瘦肉精」檢測室,配備檢測設備和專業檢測人員。

4.加強動植物疫病的防疫監督。要建立高效運轉、快速反應、安全無害的綜合防治體系和預測預警機制,加強種植業、養殖業生產中的疫病凈化和環境消毒工作。加強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建設,健全機構和隊伍,強化動物防疫執法監督工作;完善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實驗室的運作,加大對生豬生產過程中使用「瘦肉精」的監控。

(四)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的相關制度,加強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監管

1.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和銷前抽檢制度。加強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銷前抽檢制度,經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予以銷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品由鎮(街道)檢測站負責產中和上市前檢測;本區內的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加工、配送企業,要對其生產的農產品實行自檢和上市前抽檢;本區農民自種自養、自售和外地進入我區市場的農產品實行銷前抽檢。在加強監測和銷前抽檢的基礎上,逐步推行農產品合格標識制度,憑合格證明標識進入市場。

2.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生產者要向經營者、經營者要向消費者就其生產、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做出承諾。農產品加工、配送企業、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要建立相應的安全控制制度,開展自律性檢測和進貨把關查驗,建立記錄檔案,配合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工作,並就其經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向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做出承諾,保證達到質量安全衛生的要求。

3.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溯制度。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種、養戶應做好農業投入品使用情況及分級、分割、包裝、保鮮、貯存、運輸中所使用的保鮮、防腐和添加劑情況的記錄,建立檔案以備查驗;在全區范圍內推行豬、牛、羊耳標管理,逐步推行肉禽的標識管理。

4.實施不合格農產品公示制度和優質農產品的推介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結果的日公布制度,區農產品檢測中心、鎮(街道)檢測站等檢測部門應將檢測結果通過新聞媒體或網路予以公布;市場、超市的檢測結果可在市場或超市公開欄進行公布。同時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的監測與監督檢驗,定期推出一批安全優質農產品,向社會公布。區工商局應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場所內設立公示牌,將經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和品種進行公示,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監督權。

5.實施農產品質量標識管理制度。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點,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銷售和產地標識制度。經初加工、有包裝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者要標明具有能夠說明產品真實情況的信息,包括品名、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質量等級、儲存條件、保質期、產品成分和技術指標(包括葯物殘留限量所依據的標准)、產地與產品認證證號等。

6.對外地進入南海區內銷售的農產品實施銷前檢疫、檢測制度。通過檢疫、檢測合格的農產品使用全區統一印製的合格證明標識,憑合格證明標識進入南海區域市場,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予以銷毀。獲得產地和產品認證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有效期內可以憑證及標識直接進入南海區域市場,但是經營者必須攜帶產地有關部門出具的該批次農產品質量檢測合格證明,並接受抽檢和監督。今後,凡在本區市場、超市銷售的豬肉,必須持有合法的檢疫、檢驗檢測憑證和質量合格證書;蔬菜必須是經抽檢合格或經產地和產品質量依法認證的蔬菜(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和規范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並允許使用相關標志的未經加工或初加工的蔬菜)。

7.推廣速測技術。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加工、配送企業、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積極開展查證制度,配備速測儀器,推廣速測技術,開展農葯殘留、獸葯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定性檢測。凡通過檢測的農產品,要及時公布檢測結果。對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由區食品葯品監管局責令限期進行無害化處理;無法作無害化處理的,應予銷毀。無害化處理或銷毀的費用由產品所有人承擔。

(五)加強市場管理,整頓和規范市場經營秩序。

1.加強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要對農產品市場布局和發展做好科學規劃;同時加快對現有市場的擴建、改造步伐,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在中心城區要逐步推進農貿市場改超市工作。

2.強化市場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各農貿市場和銷售農產品的超市必須建立和健全《食品質量查驗登記制度》、《索證索票經營台帳制度》、《重要食品入市備案制度》、《食品質量信用公示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出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溯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

3.積極推進現代化營銷方式和流通組織形式。扶持並鼓勵農產品的配送和連鎖經營,建設跨區域的物流中心。鼓勵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其他經營者進行農產品規模經營、集中配送,創建專銷網點,實行專區銷售,推行品牌經營。推行「產地與銷地」,「市場與基地」等的對接互認,減少中轉環節。有條件的批發市場要積極探索經紀人代理、競價拍賣、電子統一結算和訂單交易、網上交易等現代營銷方式。

4.建立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並向鎮村、批發市場、農業龍頭企業、中介組織、經營大戶等延伸。有關部門要搞好農產品供求預測、預報工作,指導區域間產銷銜接,引導生產結構調整,及時向社會及有關單位發布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信息。

5.加大對有毒有害物質超標農產品的處理力度。區食品葯品監管局、工商局、質監局和農業局等執法部門對抽檢不合格農產品或者其他存在危害人體健康和人身安全隱患的食品,經確認後採取及時有效的市場控制措施,按規定銷毀,並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向生產、經營有毒有害農產品的所有人收取銷毀費用。對已經售出的不合格食品,經營者必須限期追回。執法部門對不合格農產品的名稱、品種、批號、銷量、銷售去向和渠道、生產和經銷單位、追回原因等信息定期公開披露,及時傳達給消費者和經營者。對於公告收回或限期追回的不合格農產品,消費者可持有效憑證向經營者提出退換要求,經營者不得故意拖延或無理拒絕,違者將受到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直至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

(六)加大對農產品市場准入制度的宣傳。

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或採取印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有關政策、生產技術規程、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等進行廣泛宣傳,增強全社會的質量安全意識,促使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加強自律;倡導消費者消費具有無公害、綠色食品等認證標志的農產品,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圍。

I. 「數商興農」:農村電子商務的新方向|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解讀

歐陽日輝 中央 財經 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黨和政府提出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很多地方政府在謀劃數字經濟發展時,為「數字經濟」和「電子商務」兩個概念困擾。實際上,電子商務是我國數字經濟最重要的源頭,是數字經濟最活躍、最集中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數字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將全面引領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和數字鄉村建設中,電子商務工作就是發展數字經濟最好的抓手。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電商領域提出新舉措:實施「數商興農」工程。


中央一號文件中的農村電子商務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到「電子商務」,「鼓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流通方式」。與此同時,2005年1月8日,我國第一個專門指導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5〕2號)發布,提出了國家對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的八條重要意見,確立了我國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六大舉措。


2005年以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可以分為兩個大階段:



第一階段 ,2005-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主要從流通方式、交易方式和平台建設的角度對農村電商做出新要求。 一是從流通方式角度要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2005年、2007年、2010年都提出,大力發展物流配送、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2013年提出,大力培育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連鎖分銷和農民網店。 二是從交易方式的角度強調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2012年提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 三是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建設。 2014年提出,啟動農村流通設施和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建設。


2005年以後,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2013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突破10萬億元,2014年達到13.4萬億,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新動能。國家加大了電子商務發展指導工作的力度,2015年5月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國發〔2015〕24號),提出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支持快遞服務網路向農村地區延伸;2015年12月商務部、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三部門聯合發布《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電子商務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積極開展電子商務精準扶貧」,開展電子商務促進縣域經濟行動、「電商扶貧」專項行動。


第二階段, 從2015年以後,中央一號文件加大了對農村電子商務的部署,逐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了農村電商的主要工作方向:


一是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 2016年提出,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路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2017年提出,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路建設,推動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2018年提出,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2020年提出,支持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等延伸鄉村物流服務網路,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2021年提出,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



二是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從2015年開始,提出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2016-2018年又連續三年提出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2019年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三是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 2016年提出,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後處理、包裝配送等標准體系,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2017年提出,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准體系。2018年提出,打造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平台,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2020年提出,有效開發農村市場,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實施電子商務技能培訓。2021年提出,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


四是支持涉農電商載體建設和新模式發展。 比如,2015年提出,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2016年提出,鼓勵大型電商平台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2017年提出,支持農產品電商平台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鼓勵地方規范發展電商產業園,聚集品牌推廣、物流集散、人才培養、技術支持、質量安全等功能服務。2018年提出,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


2015年以來,農村電子商務在促進農產品上行、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帶動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改善提升農村風貌等方面成效顯著,成為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商務大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2083個縣域網路零售額達35303.2億元,比上年增長14.0%,佔全國網路零售額的比重為30.0%,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縣域農產品網路零售額為3507.6億元,同比增長29.0%。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3.1萬億元,農村網路零售額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農產品網路零售額4221億元,同比增長2.8%。


「數商興農」是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電商的新舉措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加大了農村電商的篇幅,集中體現在,一號文件的第四部分「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第十六條「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十八條「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和第五部分「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第二十四條「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范 健康 發展」,持續推進農村電子商務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兩大融合」,加大力度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快遞進村」工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三大強基固本工程。



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是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農村電商的最大亮點。


講清楚「數商興農」要從「數商」說起。「數商」是指數字商務,這個概念在理論和實踐中已經存在一二十年了,隨著時代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當前,大家普遍認為,數字商務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比電子商務范圍更寬廣。2017年,商務部首次提出發展數字商務的新思路。2019年,商務部出台了《數字商務企業發展指引(試行)》,開始啟動數字商務企業的遴選工作。到2020年11月,商務部已確認108家數字商務企業。筆者認為,數字商務是以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為驅動,聚焦商產融合這個主線,加速數字技術與商務活動深度融合,實現商品和服務交易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新型商務活動。


「數商興農」行動是商務部2021年部署的數字商務建設的五大行動(消費數字化升級行動、「數商興農」行動、「絲路電商」行動、數字化轉型賦能行動、數字商務服務創新行動)之一。2021年1月,商務部下發了《關於加快數字商務建設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通知》,專門部署了數字商務建設工作。2021年6月,《商務部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實施方案》再次提出,要在推動流通提升方面實施「數商興農」。


筆者認為,「數商興農」是發展數字商務振興農業的簡稱,是農村電商的升級概念。「數商興農」就是充分釋放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對農村商務領域的賦能效應,全面提升農村商務領域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電商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水平、提升農產品可電商化水平,推動農村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進而支持和促進農業農村的生產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簡而言之,「數商興農」是根據「商」與「農」互聯互促的經濟規律,通過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賦能農村商務發展,涉農商務數字化轉型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數字化和產業振興。



2021年10月,商務部、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三部門聯合發布的《「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實施「數商興農」行動。包括:引導電子商務企業發展農村電商新基建,提升農產品物流配送、分揀加工等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發展智慧供應鏈,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業品下行「最後一公里」;培育農產品網路品牌,加強可電商化農產品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推廣,深入開展農產品網路品牌創建,大力提升農產品電商化水平。由此來看,「數商興農」行動著眼於改善農村電商的基礎設施、物流配送和農產品電商化,促進產銷銜接,是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程的升級。


2022年一號文件將「數商興農」工程與「快遞進村」工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相結合,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快遞進村」工程由國家郵政局牽頭實施,國家郵政局於2014年啟動了「快遞下鄉」工程,2020年印發了《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重點是鄉村快遞物流體系建立和完善,2022年符合條件的建制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快遞」。「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由農業農村部牽頭實施,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100個縣試點建設任務, 探索 形成了一批符合各地實際、可復制可推廣的推進模式和標准規范。《「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提出,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網路營銷,優化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以實施「數商興農」工程為牽引,夯實「快遞進村」工程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是中央對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統籌布局。2021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關於農村電商發展的布局也是圍繞這三個工程部署:一是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加快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引導電商、物流、商貿、金融、供銷、郵政、快遞等市場主體到鄉村布局。二是深入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優化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功能,規范引導網路直播帶貨發展。三是實施「數商興農」,推動農村電商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打造農產品網路品牌。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到「電子商務」,到提出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快遞進村」工程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中央政府把握了農村電商的發展規律和趨勢,關於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工作思路逐步明確了。


抓住「數商興農」助力數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機遇

「數商興農」工程及其相關工程的實施,既為努力做下沉市場的電商平台提供了重大機遇,也對電商平台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電商平台如何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調整業務結構,在新一輪的農村電商發展大潮中搶佔先機,聚焦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平台以消費和銷售為重點的發展模式,應該過渡到消費和生產並重的發展模式,實現由農村電子商務向農村數字商務的升級轉型。推動電子商務與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 旅遊 等結合,支持當地企業深入產地發展糧油加工、食品製造,支持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特色村(點)發展,打造價值共創、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農村電子商務生態,是夯實平台下沉市場的關鍵。


第二,服務縣域商業體系和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參與服務農村的農村電商新基建,建設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礎設施、智慧倉儲、產銷地冷鏈設施和服務網路、農村傳統零售終端數字化改造,也有不少商機。



第三,積極 探索 電商新業態新模式。引領和規范發展社區團購、直播電商、短視頻電商、社交電商、農產品眾籌、預售、領養、定製等農村電商新業態,在數字技術和數據的驅動下,聚焦商產融合, 探索 「數商興農」的新業態新模式。


第四,助力農產品網路品牌和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培育「小而美」網路品牌,助力特色農產品品牌推介,大力提升農產品電商化水平。


第五, 探索 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推動涉農數據和數字技術在農業中的發展和應用。 探索 與地方政府合作採集和利用農業大數據、縣域農產品大數據、電子商務大數據,加快物聯網、人工智慧、先進感知技術、區塊鏈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完善農產品安全追溯監管體系,打造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


第六,積極開展服務農民的電商人才培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培訓人才既可以為平台生態優化奠定基礎,也為業務下沉建立了通道。


「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 社會 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十四五」時期,數字化生活消費方式變革將重塑農村大市場,農村電商將成為數字鄉村最大的推動力和發展基礎,農村電商生態要素將加速整合,農村電商對農業生產和農村消費的巨大潛能將加速釋放,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的巨大引擎。


責編:斌卡(轉載及媒體合作請評論區留言)

J. 如何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積極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

作為農產品流通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的農戶,還是流通領域的經營戶,或者是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組織,它們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志就是規模化、組織化和一體化。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創新應從營銷主體創新開始,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改變過去營銷主體單一的局面,通過多種方式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以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增強營銷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應該著力培養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可以和原有流通主體實現資源互補,提高流通效率。可以引導農民組成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組織農戶共同開拓市場。這樣有利於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統一技術服務、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並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營銷能力。

閱讀全文

與鼓勵農產品營銷網點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旅遊電子商務網站策劃書 瀏覽:355
餐飲營銷方案案例範文 瀏覽:635
青少年籃球培訓方案流程 瀏覽:233
我國電子商務建設有哪些 瀏覽:97
關於教師禮儀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457
大型戶外泡沫秀策劃方案 瀏覽:485
小學元旦晚會ppt策劃方案 瀏覽:603
培訓機構參加投票的活動方案 瀏覽:903
幼兒園教育法培訓方案 瀏覽:112
元旦晚會策劃書的實施方案 瀏覽:957
香水市場營銷方案 瀏覽:309
婦科葯品銷售推廣方案 瀏覽:271
學校德育培訓計劃和方案 瀏覽:759
紹興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 瀏覽:486
正能量的營銷方案 瀏覽:900
茶網路營銷策劃書 瀏覽:684
國慶存款營銷方案 瀏覽:735
大學生校園電子商務創業實訓基地建設方案 瀏覽:332
網上商店在網路營銷中的應用總結 瀏覽:251
網路營銷就是以什麼手段開展的營銷活動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