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推廣 > 燒錢營銷的產品

燒錢營銷的產品

發布時間:2022-12-28 10:22:31

A. 曾風靡全國的香飄飄和優樂美,為何銷量逐年在下降

因為市場是太多奶茶店,市場競爭壓力大,產品品類單一、季節性過強的商業模式缺陷,香飄飄和優樂美的優勢就沒有了,導致銷量逐年下降。品牌分割液體奶茶的市場蛋糕,面對大量知名品牌的強勢競爭,作為後來者的並無優勢。優樂美奶茶剛上市時受到大多數消費者的青睞,但隨著時間的沉澱,銷量一直呈下降趨勢。那天,去了鄰居家,然後問鄰居為什麼,鄰居說了。


眾所周知,創新和研發一直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在產品創新不足、業績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香飄飄和優樂美應該打破「燒錢營銷」的魔咒,改變簡單、粗糙、霸道的廣告經營模式,重視研發投資和產品創新。否則,不增加利潤就增加收入的惡性循環將永遠不會改善。

B. 艾永亮:ofo還未涼涼,持續燒錢的它,能否找到超級產品的方向

在誕生初期迅速擴張的ofo共享單車,如今只剩下「一地雞毛」。

ofo成立於2014年,比摩拜成立的時間還要早幾個月,雖然最早將共享單車投放到市場的是摩拜,但最具爭議性的絕對是ofo。

2015年ofo獲得天使輪投資900萬元,直到2018年3月3號ofo通過動產質押的方式向阿里借款17.7億融資,短短四年時間,ofo卻損失率高達20億的水平,在外界看來那時的ofo早該走到「賣身求解脫」的道路,再多的掙扎也是徒勞,然而時至今日ofo還在沉默且低調的活著,創始人戴威企圖用低成本維持著ofo的運營。

一位ofo內部人員透漏,ofo將在北京推行 「有樁模式」 不設實體樁,但用戶在結束訂單時,需要到固定的停放點完成還車,目前正在試點,而在北京街頭已有不少車頭安裝了「p」型提示牌的小黃車。

2019年夏天,踩著新單車飛馳在道路上的年輕人讓北京多了幾分活力。

ofo還未選擇倒閉,一切還皆有可能,ofo單車創始人戴威整個歷經十個月的執念依舊沒有讓他放棄。夾雜著橙黃顏色的摩拜,一脈相承的小籃和小綠,潛入五環的哈羅,這些 在移動互聯網琢出的重資產,並不會因為群眾的輿論而有所畏懼。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單車還在持續湧入市場,企業在這個本就寶盒的市場爭奪到更多的份額。

戴威並未選擇破產,而是選擇負債,更主要原因並不是他不曾低頭,在壓力之下,戴威也做過許多開源節流的嘗試,例如,出售開屏廣告、裁員、做信息流,但這些根本無法幫助企業扭轉乾坤,於是他也妥協了,開始與滴滴、阿里巴巴洽談「賣身」計劃,最終都因為價格談不妥告終,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掙扎著。

其實早在今年4月ofo就在北京延慶區採用「有樁模式」,當時正是北京正在舉行中國國際園藝博覽會服務。直到8月初,ofo已經在深圳羅湖區、福田區全面開啟這一模式、ofo設立的車幢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車樁,也沒有設立特地的界限及停車裝置。該車樁是改造過的小黃車,在車頭上增加「P」型提示牌,用於固定。一旦用戶違反該模式就得做好罰款20元的准備。

升級後的app不僅讓用戶能看到地圖上識別「P」的停車點,還能幫助用戶找到擁有「P」型提示牌的單車,只有在其附近單車才能正常停靠。

而「有樁模式」也在廣州持續上線,在上線兩周後, 「有樁模式」 初見成效,在樁率從不到50%提升近25%,罰款了降低了10%。

這是一個能夠很好地節約成本的運營方式,但在整個過程中肯定會讓用戶產生痛點的。

小黃車的失敗更大原因就在於人為的破壞 ,有著一個偷車、拆車、賣車的完整產業鏈,他們能在一夜之間將小黃車拆成很小的零件。ofo在上海進行「有樁模式」時,幾百輛的試點小黃車一夜之間全部消失,等找到時,它們早已在千里之外的連雲港地區。

大批單車被盜很快引起了ofo企業內部的重視,雖然等ofo員工到達時,早已找不到完整的小黃車,看到的全是堆積成山的輪胎、車身、車座,雖然被如此拆分,但依稀還能看清楚這是各大共享單車的部件。

導致ofo走到如今這步田地的媒體可謂是「功不可沒」 ,就是因為2018年12月的一系列報道,讓ofo總部擠滿了前來退款的用戶, 誰也不曾想到,那些曾讓ofo員工引以為傲的用戶,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件事對於ofo來說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因為當時的他們還在想著產品創新的新模式,被逼無奈之下,他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以退用戶押金為主。

到目前為止ofo app上排隊申請退押金的用戶至少還有1600多萬人。

曾經跟小黃車為死對頭的摩拜也正在逐漸消失。

在摩拜被美團收購的十個月的時間里, 美團正式宣布將摩拜單車更改為美團單車 ,美團app成為了啟動單車的唯一入口。隨著舊單車的結束,披上「美團外衣」的新款單車重新上路。

在收購摩拜單車後,他們原有的流量正往美團app上聚焦,原來摩拜單車的用戶直接轉化為美團用戶,這無疑暴露了美團的野心,它是想要覆蓋用戶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全行業,而摩拜對於美團來說只是彌補了其中的一塊空缺罷了。

擁有相同命運的還有小藍,在接受滴滴管理的小籃逐漸被青桔代替。他們企圖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成功入駐北京郊區。

2019年8月28號,滴滴和摩拜按照現有的車輛投放量減少50%,滴滴給出的決策是將小藍單車按2:1的比例換成青桔單車。而被美團收購的摩拜單車減換成「美團黃」版單車。

「禁投令」下的對抗

2019年4月29號,廣州市通過招標的形勢在廣州市中心城區投放40萬輛共享單車,最終美團單車中標18萬輛、青桔中標10萬輛、哈羅中標12萬輛,瓜分的乾乾凈凈。ofo則退出廣州市場,隨著美團單車的減投,青桔和哈羅成功闖入一線城市。

單車也要繼續迭代,城市需要新氣象,「禁投令」也並不是那麼死板,只是為整個市場添加了幾分變數。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分界線,一方面是共享單車本身,另一方面是作為先鋒的企業,他們的企業管理到底如何, 是這些企業背後的資本攪亂了單車,還是共享單車誰來做都做不好?

如今單車企業急需證明自己。隨著共享單車在線下紅利的發展已呈現穩定趨勢,背後資本的扶持力量逐漸弱化, 增加自身的能力是共享單車可持續性的不二選擇

從2019年3月開始,以小藍、青桔、美團單車、哈羅相繼提高了收費標准,共享單車漲價是市場的發展規律,畢竟沒有一家公司有能力做到一直補貼。

按照每小時收費4元來看,共享單車的價格並不比地鐵便宜,而小藍和青桔正在做的就是打平單車的盈利與支出,並已找到了其中的平衡點。其實單車按時收費本身就是很好的盈利模式。

就拿滴滴來說,它們在國內的單車騎行輛早已突破750萬量,單車每天能為滴滴帶來好幾萬的新用戶,光是北京就擁有150萬單,而每單的利潤可實現0.5元的收入。

由於「禁投令」使單車企業失去了許多大展拳腳的機會,但無奈線下流量的誘惑太大,足以讓它們鋌而走險與監管進行對抗。

2017年,哈羅單車在北京運營的數量為1.9萬輛,而且只能在北京昌平和大興進行試點,騎出去的車輛是需要收回的,否則就會被罰款。

即便是這樣「禁投令」還是未能阻止哈羅對五環內白領市場的占據,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滲透到朝陽區及海淀區。

2019年5月,北京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加速拓展,專門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整治行動,結果顯示,哈羅在北京的投放量高達5萬,並成功開拓至通州區、房山區等行政區,於是瘋狂開拓市場的哈羅得到無緣發單一張並責令清理。

同年5月,滴滴撞到了槍口上,首批投放3000輛青桔單車用於置換之前已經投放1萬多量廢棄的小藍,僅過了一天,此舉就被發現了,並被要求暫停且一日內得完成回收。

然而早已進入市場的青桔單車並未消失,它隨著用戶的騎行出現在大街小巷內。

競爭後的新戰場

如果將這幾個創始人的路再走一遍,也許情況依舊是如今的模樣,如果沒有他們幾個去做這個事也一定會出現共享單車,但未必會做的比他們好,共享單車是對全民素質的一個考驗。

隨著共享電單車的出現意味著共享單車差異化競爭的開始,但由於政策並不鼓勵,所以創業者只能選擇低調的方式進行發展。

共享電單車滿足人們更長路程的出行,不僅延續了共享單車的運營的經驗,甚至比共享單車更為規范,如今的共享市場和資本市場相對來說比較冷靜,大家對於砸錢也相對謹慎, 決定回歸做生意的本質——賺錢。

其實早在2018年1月滴滴率先推出了「街兔電單車」,之後的9至10月時間里,被美團收購的摩拜推出了共享助力車,哈羅助力車也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進行投放,ofo也完成了多項電單車的專項申請。

關於國內出行行業市場,滴滴、哈羅、美團依舊虎視眈眈,不僅在共享單車及共享電單車上發生碰撞,就連網約車都沒放過。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少了ofo的影子。

相較如今的落魄,兩年前的ofo可是用戶和資本的寵兒,作為曾經耀眼的企業落地如此田地不禁讓人唏噓。

時至今日我們也無法將ofo衰敗的原因細數羅列出來,但ofo本身的問題,還是存在的。

1)過度消耗

一開始的ofo在拿到融資後,便開始「鋪張浪費」租著豪華的寫字樓,裝修設計員工食堂,辦公室的座椅都換成了兩千元一套的升降桌,連馬桶都是電動加熱的。

一度將錢砸在了營銷上,光是廣告投放就花了3000萬元還有請明星代言等一系列燒錢的舉動。

2)內部管理混亂

在ofo還未正式擴大之前,就請了一位職業經理人張嚴琪作為企業COO,戴威很看重張嚴琪將一半的城市交給他管理,而原來老團隊的城市經理人都降為運營負責人,此舉無疑是寒了老員工的心。

好不容易老員工們剛適應組織的變化,ofof又招來了一位運營副總裁池文明,進入ofo後他就從外部招來了一批新隊伍,管理剩下的城市。

再後來隨著滴滴三維高管的入駐,ofo運營體系再一次進行重組。

而陸陸續續的高管不斷從外部招來自己的團隊,導致ofo原有的員工逐漸被邊緣化,公司最終出現冗餘。

3)監管失敗

ofo迅速開拓市場時就投放了1500萬輛自行車,但真正能夠騎行的並不多。

除了自行車的破損外固定維修費用外,還有被小學生、家庭用戶、工作用戶將它私有化。甚至一大部分都被城管給「沒收」拉到郊區進行報廢,雖然這個問題表面上都是ofo公司的公關處理不當。

但本質問題還是因為ofo公司在瘋狂佔據市場時帶來了公共 社會 問題,為了達到資本要求的訂單量,忽略公共交通的承受能力。

總結

從ofo公司的發展來看,我們會發現 以營銷為主的商業打法早已失效

營銷不管多華麗,用戶只用腳投票。

當用戶認可你的時候,你做什麼都是對的,一旦用戶對你失去了信任,企業面對的將是「滅頂之災」。

當然這一切並不是說明營銷不重要, 產品之所以需要營銷,只是為了讓用戶了解並產生使用的過程 ,而不是放棄產品創新而過度的營銷。

只有低成本才能獲得盈利持續增長 ,就像ofo共享單車,從投放市場後就一直持續高成本維護產品,不斷的燒錢,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這也是它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

所以打造出具有超級產品力、超級增長、超級盈利的超級產品成為企業獲得高回報的唯一方法。

讓產品成為快速迭代,超過用戶預期,極具良好體驗,從而形成用戶的高粘度,造就企業自增長的可持續性,形成可擴展的產品,最終幫助企業產生高利潤。

如果戴威按照這個方向去對待ofo共享單車,結局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C. 史上最燒錢的體育營銷,超級碗上做廣告究竟有多貴

5秒都要100W美金

D. 產品創新營銷經典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企業了解產品在市場中運營狀況的有效手段。但錯誤或不恰當的案例分析 方法 將會產生誤導性的信息,並有可能引發偏差的 市場營銷 策略。那麼下面是我整理關於的產品創新營銷經典案例分析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產品創新營銷經典案例分析一

水果營行:燒錢催不熟生鮮電商

自2014年10月開設第一家門店,僅一年多,號稱要做“水果業內的阿里巴巴”的水果營行就在全國20餘個一、二線城市,開設了300多家實體店。然而在2015年12月,幾乎一夜之間,這個迅速膨脹的水果王國轟然倒塌,廣州、深圳、東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門店大量關門,12月16日,水果營行CEO易德更被警方帶走……

水果營行,成為O2O死亡名單里的最新登陸者?它的破滅是否預示著生鮮電商走向頹敗?或許,結論恰恰相反。

逆向O2O:

理念正確下光鮮的壞水果

在水果營行的泡沫破滅中,大量的輿論將關注點投放在它的融資模式——“合夥人眾籌”和“會員預付卡”。

尤其是前者,據水果營行一份單店投資協議樣本顯示,直營店投資人為公司有限合夥人,不參與門店經營、不擁有門店股份,只參與分紅。直營店投資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將獲得每月銷售額10%的回報,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2倍為止。同時還獲得投資額10%的原始股權的長期收益。而媒體亦測算,按照水果營行宣稱的單店月銷售額50萬元計算,眾籌參與者的年化投資回報率將高達30%左右。而通常認知下,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產品風險已然極高。

但這並不屬於本文所要討論的重點,因為由始至終,水果營行所打造的生鮮電商模式,都如同劉伯溫那篇《賣柑者言》所寓意的那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從理論上來說,水果營行提出的專注線下服務,將人才配置和質量管控放在第一位,夯實基礎後再進軍線上的路數,是當下許多浮在網路之上、過度依靠網購模式而缺少實體店推進的生鮮電商所缺失的。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這僅僅是一個正確的理念,沒有切合到地面經營理念之上。

反之,從它的許多專注線下的行動中,可以為生鮮電商以及其他生活化服務O2O提供反面參考。

遠離社區的專賣店不叫小業態

在水果營行2015年11月對外發的一篇軟文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詞句:“7-11、全家等便利店,競相跑馬圈地以便利店、專賣店為主的小型社區零售店,組成小業態 商業模式 ,大有取代大型商超的態勢。毫無疑問,水果營行趕上了小業態商業崛起的時代大勢。”

顯然,水果營行把自己的線下門店定位為小業態。而媒體披露其“門店選的都是城市黃金地段,租金較高,還要支付工資,不可能達到高利潤,有時還會虧損”。這種布局黃金地段的思維,與當下立足社區的小業態模式並不相符,反而頗為接近早年的專賣店形態。拋去其或有意為之,以彰顯實力雄厚,好招攬合夥人的可能不說,這樣的開店方案,歷來均是電商實體店或O2O門店所摒棄的。

理由很簡單,無論何種電商形態,均是以最大化的扁平 渠道 、降低運營成本為贏利之源,而位於鬧市的門店則加大了這些成本,更直接處於商超商圈的輻射范圍內,極不利於競爭和拓展。

更為致命的是概念的混淆導致的運營理念的錯亂。在水果營行的早前報道中,其總不忘提及“通過線上下單、門店配送,輻射單店周邊3公里范圍,實現1小時內極速送貨上門,解決水果配送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然而這一“互聯網+小業態”的運營模式,在當下的社區O2O門店試點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運營費用昂貴、社區需求挖掘不足的難題。早前耗資10億元、依託順豐強大的物流體系和財力布局社區的“嘿客”亦難以為繼,而開設在鬧市、按水果營行早前介紹開店成本動輒百萬元的線下體驗店,若真只按運營思路輻射3公里范圍,其收回成本的難度將高出太多。

何況,它還只賣水果……

生鮮電商先從爆款玩起

在水果營行眾多的正面、負面消息中,有一個信息一直很缺位,即水果營行的水果到底有怎樣的優勢。

或許造成這一困擾的理由更奇葩,一直號稱是生鮮電商的水果營行根本就連一個像樣的電子商務平台都不存在。直到2015年下半年,水果營行在對外宣傳中,依然還在說“待電商系統完善後……”。

一個線上平台徒有其表的生鮮電商,其線下的門店只能也只有各自為戰。所謂逆向O2O,最終走向了傳統的水果加盟店模式,只不過是披上了一件“互聯網+”的皇帝新衣而已。生鮮電商,其實不是單行線,而是線上線下同步發展,就像一個蹺蹺板,輕了哪頭,都會接不上地氣。

但這並非破解生鮮電商迷局的關鍵。至關重要的是,走線下體驗店的水果營行並沒有和周圍商超中的水果櫃台有太多的區別。

這都不是早前輿論批判的水果營行不懂水果經營之道,損耗大、價格高、標准化難所能概括的,盡管這是許多生鮮電商創業者不可避免觸碰到的問題。但核心競爭力的缺失則是更加致命的。

“我必須知道,我為何非要選擇在你這里購買水果?”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個疑問句式里的“水果”二字可以換成其他任意商品種類。但對於生鮮電商而言,僅僅一句“相較於銷售低端水果的菜市場和中低端水果的商超,生鮮電商主要銷售特色、中高端水果”這樣模糊的定位並不足以解惑。

之前多個生鮮電商用行動來解答了這個問題,尤其是水果這種消費者更樂意於眼見為實的商品,在線下體驗店輻射力度不足的大背景下,成功崛起的生鮮電商平台往往都以爆款為強化消費者體驗的突破口。

如順豐、京東、天天果園和本來生活等電商在2013年打得火熱並延續到2015年的海外直采車厘子大戰,對此,天貓電商平台喵鮮生負責人樂覺就曾表示,生鮮電商花精力去推1―2款主打商品,是從帶來關注度的角度考慮,基於價格和體驗度,消費者會主動傳播,就能為網站帶來新的用戶。

更重要的是,這可以彌補線下體驗店不足的缺陷,“奇葩”的水果會更容易形成消費者的購物黏性。由此,再將口碑拓展到其他常見品類之上,逆轉消費者“眼見為實”的習慣。

燒錢擴大規模不一定能增強黏性

在整個O2O死亡名單中,一個普適性的死亡規律就是燒錢燒到資金鏈斷裂,而燒錢的主要流向均在盲目擴大規模,意圖以規模覆蓋足夠多人群來獲得黏性和長尾。

在水果營行案例中,一年內擴展出300家實體店,覆蓋20餘個城市,並計劃在未來3年開設1萬家實體店。如此強度的店面擴張,必然帶來人員儲備、運營模式上的不適應。須知,知名水果連鎖百果園,從2002年起,用了8年時間僅開出了100家門店。之後又用5年時間,才將規模提升到1000家門店。

即便是在“互聯網+”的極限擴張下,指數級增長的實質,也須完成從0到1的蛻變,或言先種好試驗田,才能將成熟的模板進行復制,實現從1到N。

一個產品特色不足的生鮮電商或O2O,最終會滑向另一面,即再次通過燒錢的方式,用補貼和特價來吸引消費者“貪便宜”的心態,從而塑造虛假的黏性。而在水果營行身上,各種“會員預付卡”真正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就在於“充1000送300”,甚至“充5000送3000”的優惠力度上。若運營狀況正常,這類促銷本無可厚非,但一旦本身就是強行在虧本賺吆喝,這樣的預付卡除了吸納資金這一個用處外,更會因為一個店面的崩塌,而形成銀行式的擠兌風潮。這一幕,在水果營行落幕時,已然得到了證實。

一個忽略了消費者,沒有真正買方市場想法,只是描述了一個好聽的 故事 ,卻無法和周邊的商超、菜場的水果攤點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的生鮮電商,其不敗也難。

此外,還有幾點教訓值得一點:

一是生鮮電商和O2O依然要用輕姿態來扁平化渠道。如在線上紅火的本來生活網,目前進軍線下的生活O2O項目“本來便利”就是採取和當地水果店合作,而非重新建店。而更多的生鮮電商要突圍,或可採取一個城市一個中心體驗店+若干合作自提點的方式,實現有效擴散和覆蓋。最終的客流入口,依然是在線上,而非體驗店。

二是使用線上平台建立大數據體系,至少做到能夠預測某一城市對某一品類水果的預期。這樣的大數據分析,才可以將電子商務所拓展出來的超長尾巴,變成一個核心數據源,可以確保發往某個城市的水果,不至於過少或過多,徒增損耗或難以滿足需求。這才是區別於各自為戰式的傳統水果店的關鍵。

三是不斷地差異化自己的特點。生鮮電商要成功,其實就應該按照電商的模式,用商品的長尾來滿足長尾末端的用戶需求,人有我有不是特色,人無我有哪怕只是一個人有需求才能成功。當然,越特色、越稀缺、越小眾的水果賣得貴點,將預訂、眾籌等互聯網模塊落在消費者層面上,而非融資層面上,意義更大。

產品創新營銷經典案例分析二

農資人,你是否看見魚在流淚?

家鄉處在鄱陽湖流域的一條支流旁,水系發達水產豐富。小時候我們家裡是從來不買魚吃的,想吃魚拿根釣刨幾條蚯蚓去河邊,一時半會一頓美味就回來了。那時候小河裡就是我叫得上名的魚類就達幾十種,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它們大多都絕跡了。終歸原因也就是人口的增長,人們飲鳩止渴式沒有節制的捕撈。而在這過程中,我們一些聰明的農資人卻成為了最大的幕後兇手。

不知道是哪個聰明的農資人在閱讀農葯說明的時候看見了此葯對魚蝦劇毒,嚴禁殘液倒入池塘河流。而正是這個農葯標簽給聰明的農葯人提供了商機,或許他是做過實驗的,並掌握了哪種農葯對哪些魚類有特效。什麼葯可以毒起有鱗魚(鯉魚,鯽魚,草魚,鰱魚),什麼葯可以毒氣無鱗魚(泥鰍,黃鱔,鯰魚等等)。究竟是什麼葯我就不說了,知道的人自然知道,不知道的人不要問。世界這么大,我不想又有人從我帖子里發現商機,那我真是罪惡滔天了。於是開始教普通人買葯去河裡毒魚,慢慢地人們都知道了這葯的妙用,紛紛效仿。幾十塊的葯能毒氣幾百斤的魚,真是一本萬利。買的人多了,買葯的更高興,本來這葯一年賣不了幾件,現在輕輕鬆鬆能賣幾十件,多賺了好多錢吶。本來是保護魚的警告變成了毒魚的 說明書 ,本來是頑蟲的剋星變成了魚類的災難,這也許是研發單位和生產廠家始料未及的吧。

現在進入秋天,河水下降,溫度高。真是 捕魚 的好時節,幾乎每天都有來買這種農葯毒魚的年輕人。而我自然從來都不會賣,說沒有了,賣完了。開始幾年有些熟悉的人不相信,竟然到我倉庫里去翻找,嚇得我至以後乾脆不進這葯。前幾年我對來買葯的人拒絕還客氣些,說沒有了。可是過不了幾天又來問,不勝其煩。後來我乾脆回答我這里沒有這葯,我不賣這葯。他們問我為什麼,有錢不賺,傻呀。我一般都說這是國家規定,這是犯法的。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回答是多麼的可笑。

一年一年過去,環境越來越差。而買葯毒魚的人並未減少,來我店裡的人雖然少了但還是有。我拒絕他們話也有了變化,就像前幾天來幾個青年抗著網來我店裡“老闆,來一箱某某葯”

“沒有”

“怎麼沒有?”

“我不賣”

“為什麼不賣”

“為什麼,因為我怕招報應,因為這是作惡”

“神經病”買葯的年輕人罵我一聲走了。其實我知道我這樣做毫無意義,他們會馬上去別家買,河裡的魚不會因為我不賣而能倖免於難。即使如此,我還是堅守我的底線。別人賣是別人的事,自己問心無愧就可以了。但又怎樣,我每次看到被洗盪後的河流還是痛心不已,多麼希望國家能研發出對魚蝦無害的農葯,把這些高毒農葯全面禁止。

那幾個毒魚的青年如願以償,買來成箱的農葯倒入河流的上游。不多久整條河的魚都浮上水面,任人捕撈。沿河十幾里,幾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在河裡狂歡,河水都被攪渾了,像大地身上的一條爛膿在流淌。河裡撈魚的笑臉寫滿了無知與貪婪。兩天後,河流恢復了清澈平靜,那些沒有沉在水底沒有被撈走的魚浮出水面。大的,小的,剛剛出世的,白花花的一片積在緩流的河灣里。腐爛,發臭,用它們腐朽的身體證明這世界的骯臟。

這兩天下雨了,我想這些雨一定是那些魚的眼淚……

>>>點擊下頁進入更多產品創新營銷經典案例分析相關內容

閱讀全文

與燒錢營銷的產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個電子商務風雲人物 瀏覽:198
萬達企業的市場營銷管理 瀏覽:760
企業貸款綜合營銷方案 瀏覽:719
舞蹈培訓開業營銷方案 瀏覽:892
大學生的活動策劃方案怎麼寫 瀏覽:843
oto推廣方案 瀏覽:90
濟南網路營銷服務 瀏覽:961
熱門的網路營銷方式 瀏覽:410
電子商務論文答辯問題 瀏覽:121
旅遊推廣活動新聞宣傳方案 瀏覽:998
銀行營銷方案名稱 瀏覽:651
物流營銷策劃方案摘要 瀏覽:154
禮盒促銷活動 瀏覽:928
南部商務區電子商務 瀏覽:658
跨市足球策劃方案 瀏覽:947
銀行低成本資金營銷方案 瀏覽:7
網路營銷培訓要多少錢 瀏覽:804
湖南財信金通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391
微狗電子商務公司 瀏覽:445
營銷策劃方案汽車美容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