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敘述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國家對食品安全採取的措施有:
1.加強食品安全監測。
制訂食用農產品產地區劃。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監管體系,系統調查農產品產地污染狀況,開展重點地區、典型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安全監控。強化對農業投入品的質量和環境安全管理。建立國家農獸葯殘留監控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由目前的37個城市擴展到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建立原糧污染監控制度,開展原糧質量安全和衛生監測,建設糧食質量安全和原糧衛生監測網路。開展非食品原料風險監測,系統調查非食品原料污染情況,建立重點食品強制性標准全國專項檢查制度,實施電子標簽管理制度,建立和規范食品召回監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衛生質量抽查和例行監測制度,建立食品質量監測直報點。完善國家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
2.提升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水平。
整合並充分利用現有食品檢驗檢測資源,嚴格實驗室資質管理,初步建立協調統一、運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實現檢測資源共享,滿足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安全監管的需要,力爭使國家級食品安全檢測機構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促進檢驗檢測機構社會化,積極鼓勵和發展第三方檢測機構。
3.完善食品安全相關標准。
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的力度,基本建立統一、科學的食品安全標准體系。推動我國食品安全標准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準的進程,積極參與國際標准制訂修訂。根據我國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領域具體情況,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過渡標准或分級標准。
4.構建食品安全信息體系。
充分利用現有信息資源和基礎設施,建立國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形成包括國家、省、市、縣四級的食品安全信息網路和國家對重點企業的食品安全要素的直報網路;建立高性能、易管理、安全性強的食品安全動態信息資料庫;建設國家食品安全基礎信息共享系統,形成服務於食品安全監測分析、信息通報、事件預警、應急處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會公眾服務的網路協同工作環境。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統一發布制度。
5.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能力。
開展食品安全科學的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關鍵技術研究和食品安全科研基礎數據共享平台建設,加強應用技術和相關戰略研究。跟蹤研究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准、主要貿易國食品安全監管手段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和《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通報評議。加強食品安全技術能力建設,初步建成既有自主創新能力又與國際接軌、開放的食品安全科研體系。加強食品安全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
6.加強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和重大事故應急體系建設。
完善食品安全應急反應機制,建立實施食品安全快速反應聯動機制。加強應急指揮決策體系、應急監測、報告和預警體系、應急檢測技術支撐系統、應急隊伍和物資保障體系,以及培訓演練基地、現場處置能力建設,提升政府應急處置能力。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辦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處機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訪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逐步完善國家食品安全監察專員制度。
7.建立食品安全評估評價體系。
逐步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制度和體系,研究食品可能發生的危害後果及其嚴重性,以及危害發生的概率,並據此劃分食品的風險等級,其動態評估結果作為政府食品安全決策和管理的基礎。
8.完善食品安全誠信體系。
進一步增強全社會食品安全誠信意識,營造食品安全誠信環境,創造食品安全誠信文化。初步建立食品安全誠信運行機制,全面發揮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對食品安全工作的規范、引導、督促功能。逐步建立企業食品安全誠信檔案,推行食品安全誠信分類監管。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負總責,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制度,加強行業自律,建立食品企業紅黑榜制度。
專欄8 食品安全誠信
食品安全誠信分類監管 建立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登記檔案信息系統和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分類資料庫,廣泛收集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監管信息、消費者申訴舉報信息等,完善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分類監管制度。
量化分級管理 全面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強化食品衛生許可和監督管理。
9.繼續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假冒偽劣食品行為,重點開展高風險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進一步提高與公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糧、肉、蔬菜、水果、奶製品、豆製品、水產品等重點品種和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及消費重點環節的食品安全水平。完善食品安全區域監管責任制,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食品企業日常監管措施,探索農村小型食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的有效監管模式,有效遏制使用非食品原料、濫用食品添加劑和無證照生產加工食品的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強食品市場監管力度,繼續整頓和規范食品廣告,重點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廣告。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指導和開展農村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建設農村食品現代流通網、社會監督網和監管責任網,全面提升農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10.完善食品安全相關認證。
建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全國統一的食品認證體系,完善認證制度。建立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制度,積極開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認證工作,加大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飼料產品質量認證力度。對農業投入品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生產過程進行管理體系認證。完善良好農業規范、良好生產規范、良好儲藏和運輸規范、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綠色市場認證,提高食品企業自身管理能力。加快我國食品認證的國際互認進程。
11.加強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建立和完善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准入制度,制訂科學合理與國際接軌的准入程序。在對食品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實施分類管理,提高進口食品檢驗檢疫的有效性。完善進口食品查驗制度,重點對食品中農獸葯、食品添加劑、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物質、標簽標識進行查驗。建立和完善「一個模式,十項制度」(即「公司+基地+標准化」管理模式,種植養殖基地備案管理等十項管理制度)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充分運用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和《實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定》規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制定進出口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規范,制訂、修訂與食品檢測相關的檢驗檢疫行業標准。
12.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和培訓。
制訂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綱要。加強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的宣傳報道,普及食品安全基礎知識,提高全社會食品安全意識,增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和參與監督能力。加快建設食品安全培訓體系,對政府管理人員、執法者、企業管理與工作人員、新聞工作者、消費者進行多形式、多途徑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訓。
『貳』 如何提高食品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為完善全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食品安全應急處理能力,保證及時、高效地開展應急處理工作,根據《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現就完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建設,提高應急處理能力,提幾點粗淺的建議。
一、建立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體系
各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依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預案,並結合當地食品加工生產的現狀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要做好與當地政府總體預案的銜接,保證食品安全應急處理工作與當地政府的事故應急救援組織指揮系統、應急救援程序、應急救援資源等協調一致。同時編制應急處理程序文件及作業指導書,建立食品安全應急處理咨詢專家庫,落實通訊方案。每年針對典型食品突發事件以及應急處理情況,對預案文件體系進行評估和修訂。
食品加工生產企業也應建立內部應急處理制度,制定應急處理的相關措施。
二、加強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組織建設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積極爭取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建立食品安全應急處理管理機構(應急處理常設機構可以與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合署),並在當地大專院校、檢驗機構、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聘請有豐富經驗的科研人員和檢驗技術人員,組建咨詢專家庫。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機制
一是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通報、統計工作制度,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嚴格按照《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要求進行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報告和統計。建立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發生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後,爭取做到六個第一:第一時間得到信息,第一時間反應,第一時間到現場,第一時間作出判斷,第一時間進行處置,第一時間報送信息。
二是要建立食品安全突發事件預防、預測、預警機制。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產品、重點項目的監管,認真開展巡查、回訪與監督工作;定期了解食品安全的發展趨勢,提出預防措施,及時發出食品安全預測、預警;針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區域和產品開展專項整治、專項檢查。
三是要建立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聯動機制。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參照國家應急指揮部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機製成立相應的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構,並明確工作職責,按照「統一指揮、上下聯動、分工協作、分級負責、科學預警、快速反應」的原則,科學有效的處理食品安全突發事件。
四、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機制
《食品安全法》第2章規定了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國家質檢總局早在2006年就已在全國進行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省局2008年也已開展了省內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但就形成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機制而言,還需建立食品生產加工環節風險監測工作規范(見附件1,草稿僅供參考),使其常態化、制度化和科學化。通過風險監測機制的運行,掌握本省特定區域、特定食品類別、特定食品污染物的變化趨勢,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系統工作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五、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檢驗體系建設
2000年以來,省局加強了對全省食品安全檢驗體系的建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縱向比有長足的發展,橫向比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的縣級檢驗機構由於人員素質較差,購入的設備尚未使用;有的市級檢驗機構使用先進檢驗儀器尚不熟練,從事食品安全檢驗的人員少;而省級檢驗機構(包括本省國家級檢驗中心)由於場地的限制,發展已遇到瓶頸,全省食品安全檢驗體系需從下面幾方面進一步完善。
一是完善檢驗技術人員的用人機制,大力引進人才;
二是加快系統檢驗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檢驗機構快速發展;
三是加大對省級檢驗機構(包括本省國家級檢驗中心)的投入,加強其設備儲備、人才儲備、和技術儲備。
通過建立起省、市、縣較完善的食品安全檢驗體系,為食品安全監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應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六、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工作
1、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履行質量技術監督職責,進一步加強食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制度和工作體系,保障食品質量安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應有作用。
2、工作目標:加強食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收集、報送、研判、處置為中心環節的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做到對質量安全問題早發現、早溝通、早報告、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提高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盡可能避免出現重大食品質量安全事故,或者盡可能減輕食品質量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
3、工作思路:一是建立食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管理體系,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形成全系統風險信息管理網路。二是建立對風險信息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級分類管理的制度,力爭做到反應快速,處置及時。三是建立以質檢日常監管工作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工作機制,使風險信息管理與系統內已組織實施的風險防範、風險預警等有機結合。四是建立食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平台,實現信息共享。五是建立風險分析、研判技術支持系統,成立專家委員會(專家庫)和確定相關檢驗檢測機構。
七、堅持平戰結合,組織開展應急處理演練
各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每年年初要制訂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演練計劃,適時組織開展應急處理演練。演練可以由省局或當地政府統一組織,也可以分別與當地農業部門、衛生部門、工商部門、企業聯合組織。通過演練,提高隊伍實戰素質,充實應急處理措施,加強與關部門聯動和協作配合,不斷提高應急處理工作水平。
加強領導,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各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增強對食品安全應急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把該項工作作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部署、檢查、考核,每年在上報工作總結時,要同時上報應急工作總結。嚴格應急處理工作紀律,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報告不及時、應急反應不及時、應急處置不當而造成損失和擴大影響的,要依照法律法規追究責任。
『叄』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應急方案
食品安全應急預案管理制度
一、 目的:
為了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質量,實施有效地食品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措施,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和生命安全。確保食品安全,特製訂本預案。
二、 范圍:適用於所有車間。
三、 職責:食品安全應急預案由生產科執行,廠長監督指導。
四、 內容
(一)應急預案啟動
1、如兩個或兩個以上市場反饋同一批次的產品,發生食用後腹瀉等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的現象,主要包括化學的、生物的危害,或較大的物理危害,或出現批量的明顯的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的質量事故,如批量漲袋、出現漏氣、發臭等,視為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啟動應急預案。全面質量管理(www.chinatpm.net)
2、發生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立即啟動安全應急處置方案。各相關責任部門和責任人應立即按照預案的責任分工,投入應急處理程序工作,並隨時向各職能部門反饋質量報告情況。
(二)實施應急處理措施
1、立即向供銷科和質檢科等職能部門進行反饋和信息溝通,便於問題在市場上的妥善和積極處理。
2、派質檢科或與職能部門專業人員一起,到事故發生現場,查看產品質量狀況,事故發生狀態及影響范圍等情況,將樣品送廠,並做出初步的判斷和處理。
3、相關生產車間,排查此批次產品的產量和范圍;4、詢問其它發貨范圍的銷售公司,是否有此類現象的發生;5、排查此批次產品生產所用的原料和輔料及包裝物的名稱、數量、生產廠家以及其它產品是否使用此批原輔料或包裝物,若有使用,查看使用產品的質量狀態,生產批量及發貨范圍。
6、排查此批原輔料是否有理化指標的檢測,以往供應廠家的質量及理化指標檢測的情況;同時排查此批產品所用包裝物、原料是否有變化。
7、排查生產環節的各項生產記錄,還原當天生產狀況;8、通過以上排查,初步判斷出質量事故發生的原因,對懷疑因素進行進一步的判斷。
9、對懷疑因素和環節,進行至少三種的重復性試驗,通過試驗,確定質量事故發生的原因。
10、對於市場上的事故發生態勢積極關注和溝通,並與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做好其它善後處理工作。
(三)產品回收
1、通過排查和確定事故發生的原因,與職能部門溝通後,如確認此批產品有回收的必要,應對產品進行回收。回收時,按發貨區域、數量及日期批次進行回收。回收後按正常退貨程序進行退貨。
2、退貨時,與職能部門溝通,確定統一退回總部或各異地公司同時接收。
3、產品退貨後,積極對退貨產品進行觀察。
(四)改善和改進
產品安全事故發生後,對影響產品質量安全、排查出來的因素,廠內進行整改,由相關車間積極整改,或進行硬體的投入,從而固化生產。如有系統性問題,需要職能部門配合的,積極向相關部門寫出書面申請,並明確提出,在相關因素改進之前,此種或此批產品停止生產,或改進工藝等。
『肆』 食品廠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範文
為確保企業安全生產,保障全院職工和周邊單位、居民的生命安全,防止重大事故的發生並能在事故發生後快速有效地處理事故並開展救援行動,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本著「預防為主、自救為主、統一指揮、分工負責」的原則,結合本部門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基本情況(填寫本部門基本情況,包括地理位置、從業人數、生產品種、年生產能力、周邊設施情況等)以一車間為例的範文(僅供參考):試驗廠一車間位於***研究院院內,車間現有從業人數 人,主要生產 等品種,年生產 噸。車間地處市區,周邊100米內屬院區的場所或設施有:浴池、鍋爐房、試驗廠機關樓、五車間、三車間、四車間、中試車間、質檢大樓、食堂、汽車庫等。屬院外的場所或設施主要有部分居民區。詳見一車間周邊平面布置簡圖。 車間周邊平面布置簡圖要求:1、應繪制出本車間的逃生方向,安全出口,疏散路線圖。2、應繪制交通管制圖、戒嚴區。二、裝置概況2.1 車間生產裝置平面布置圖要求:1、繪制安全通道、安全出口、安全梯、消火栓、滅火器、報警器、通風機等應急設備設施。2、為便於客觀、准確、充分反映本部門現狀,可按工段或一套獨立裝置分別繪制平面布置圖。2.2主要設備一覽表設備名稱材質型號數量
(說明:主要指危險因素較大或容易出故障的生產設備。)2.3應急設備設施明細表 序號名 稱設備位置數量
三、生產工藝概況3.1工藝流程方框簡圖要求:1、按生產工序和步驟逐一繪制工藝流程方框簡圖。2、標明危險因素較大的工序或步驟。3.2主要化工原料清單序號原料名稱規格使用量(噸)臨時存儲量(噸)臨時存放地點
說明:指正常生產時,每日平均使用量和臨時存儲量。
四、應急事件清單
序號可能發生事件部位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可能發生的應急事件傷害對象影響范圍危害程度 五、應急組織機構5.1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及職責分工序號職務姓名職 責 5.2應急聯絡
序號應急指揮組成員聯系電話
六、事故應急處理程序6.1應急救援體系響應程序應急救援體系響應採取分級響應原則,並逐級響應和上報。(1)報警事件發生後,發現人應迅速報告當班班長,當班班長迅速報告車間主任。在逐級上報的同時,採取有效應急措施實施救援行動。(2)接警車間主任接到報警後,應迅速趕赴現場,啟動車間應急預案,立即通知車間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各成員,如各成員在短時間內不能趕赴現場,則按職務高低和能力大小依次臨時安排其他人員擔任其相應職務,履行相應職責。並根據應急事件種類、嚴重程度、本單位能否控制初期事件等考慮因素,決定是否啟動廠級應急救援預案。如果應急事件不足以啟動廠級應急預案,則組織現場人員按本預案要求,採取有效應急措施實施救援,如果險情排除,則恢復正常狀態。如果險情未能排除,則啟動廠級應急預案,並迅速向廠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報警。(3)如何報警當應急事件發生後,如不能控制應迅速報警,根據應急事件種類確定報何種警。首先撥打所報警電話號碼(見應急聯絡表),接通後,報單位、應急事件種類、發生部位、介質、報警人姓名、所用電話號碼。 6.2指揮程序應急事件發生初期,當班班長負責指揮應急事件的處理工作,當上一級(車間、廠部、院)指揮人員到達現場後,匯報現場情況,配合上一級指揮,並聽從上一級指揮調度。指揮的步驟內容有:(1) 迅速查清事故發生的位置、環境、規模及可能產生的危害。(2) 及時溝通應急領導機構、應急隊伍、輔助人員及災害區內部人員之間的聯絡。(3) 快速組織啟動各類應急設施,調動應急人員奔赴災區。(4) 迅速組織醫療、後勤、保衛等部門各司其責。(5) 迅速通報災情,通知相關方做好必要的准備工作。(6) 保護或設置好避災通道,和安全聯絡設備。撤離災區人員,劃清警戒范圍並實施警戒。(7) 採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力爭迅速消滅災害,並注意採取隔離災區的措施,轉移災區附近易引起災害蔓延的設備和物品,撤離或保護好貴重物品,盡量減少損失,對災區普遍進行安全檢查,防止死灰復燃。(8) 保護好現場,為開展事故調查做好准備。七、事故應急措施一、事故發生後應採取的應急處理措施要求:⑴根據工藝規程、操作規程的技術要求,確定採取的緊急處理措施;包括:如超溫、超壓、突然停電等異常情況,採取緊急措施。⑵根據危險化學品危險特性和危險化學品安全手冊中提供的應急處理措施,結合車間實際,採取相應的緊急處理措施。包括:危險化學品危險特性、應急處理措施、應急救援人員自我防護方法等內容。(3)根據應急事件的特點,在事件發生以前應採取的預防措施。(4)如本部門可能存在兩個以上的事件,根據不同的應急事件,逐一按以上三項內容加以說明。二、人員緊急疏散、撤離要求:(1)事故現場人員按車間平面圖所示方向逃生,出車間後再按車間周邊平面布置圖所示疏散方向撤離現場。(2)非事故現場人員按車間周邊平面布置圖所示疏散方向撤離現場。三、危險區的隔離與保護現場要求:(1)按車間周邊平面布置圖所示設立警戒線。(2)危險區邊界用作警戒線,警戒人員佩戴(帶黃)袖章,救援車貼有黃色通行證。(2)事故應急階段,除應急指揮和救援人員外,禁止無關人員進入警戒線內,直到應急命令解除。(3)應急恢復階段,除事故調查人員外,禁止無關人員進入警戒線內,直到事故原因查明為止。四、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要求:(1)採取「先救人,後救物;先救重傷,後救輕傷」的原則,實施受傷人員救護;(2)按受傷人員受傷特點,分類選擇相應專業醫院;(3)將相應專業醫院救治能力、地址、聯系電話列舉出來。(4)在專業醫院救治能力相當的時候,遵循就近就醫的原則。八、應急設備、器材使用方法及常用急救方法8.1應急設備、器材使用方法MFT型推車式乾粉滅火器的使用1. 適用范圍能撲救各種油類、易燃體、可燃氣體和電器設備等初起火2. 使用方法:將滅火車推火場 ,延仲輸粉膠管,擰開(提開)貯氣閥門,待壓力表指針升至0.8—1MPa時,再打開球形閥門,注意握緊噴槍對准火場。3. 注意事項:(1)嚴禁潮濕,防止日曬或強輔射熱。(2)每年檢查一次桶內乾粉是否結塊,檢查CO2是否充足(貯氣瓶泄露量不得大於額定充裝重量的5%或7克)。 MF型手提式乾粉滅火器的使用方法1. 適用范圍適用於易燃、可燃液體、氣體及帶電設備的初起火災,不能撲救金屬燃燒的火災.2. 使用方法3. 用方法滅火時拔出保險銷,用力壓把,在距火點5米左右,向火點噴射。要對准火焰根部掃射。在撲救流淌液體火災時,應對准火焰根部,由近而遠,並左右掃射至撲滅。如撲滅容器內火災,應對准火焰根部左右搖動掃射,使乾粉覆干整個容器開口表面;當火焰被趕出容器時,應繼續噴射,直至全部撲滅。在撲救容器內火災時,防止噴射造成液體外溢後火勢蔓延。如燃燒時間長,容器壁溫度高,火被撲滅後很容易死灰復燃,如與泡沫類滅火器使用,則滅火效果更佳。4. 維護保養(3) 正立在固定場所,嚴禁潮濕,日曬,撞擊。(4) 每年檢查一次瓶內乾粉是否結塊,檢查CO2是否充足,年泄露量不得大於充裝重量的5%。 8.2常用急救方法人口呼吸:(口對口呼吸)(2) 在保持呼吸道暢通的位置下進行;(4) 用按於前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人的鼻翼下端;(6) 搶救者深吸一口氣後,張開口貼緊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8) 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內用力吹氣,直至病人胸部向上抬起為止;(10) 一次吹氣完畢後,立即與病人口部脫離,輕輕抬起頭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鮮空氣,以便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時使病人的口張開,捏鼻的手也應放鬆,以便病人從鼻孔通氣,觀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復,並有氣流從病人口內排出。(12) 吹氣頻率:12-20次/分,單人操作心臟按壓15次吹氣2次(15:2)雙人操作要5:1進行,吹氣時應停止胸外按壓。(13) 吹氣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氣量500-600ml公認800-1200ml/次。胸外心臟擠壓法:1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處的正中線上或劍上2.5-5cm處。2按壓方法:(1)搶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緊放在按壓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兩手平行重疊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脫離胸壁。(2)搶救者雙臂應綳直,雙肩中點垂直於按壓部位,利用上半身體垂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壓,使胸骨下陷4-5cm;(3)按壓應平穩,有規律地進行,不能間斷;下壓與向上放鬆時間相等,按壓至最低點處,應有一明顯停頓,不能沖擊式的猛壓或跳躍式按壓;放鬆時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離開胸骨定位點,但應盡量放鬆,務使胸骨不受任何壓力。(4)按壓頻率:國際常用的頻率60-70次/分按壓停歇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秒,以免干擾復甦成功。按壓有效指標:按壓能擴極大動脈搏動,收縮壓>8.0kpa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膚等色澤再度轉紅;擴大的瞳孔再度縮小;出現自主呼吸;神志逐漸恢復,可有眼球活動,睫毛反射與對光反射出現,甚至手腳抽動肌張力增加. 氧氣呼吸機的使用方法:2. 將減壓表與氧氣瓶緊密連接,然後將呼吸機的氧氣輸入管道與減壓表連接.將減壓表調到需要的壓力刻度上,再根據病人情況將呼吸機的氧8濃度旋鈕調節好.4. 將呼吸機的輸出氣管道,顯化瓶,接頭,送氣及呼氣瓣按要求連接好,使無漏氣.在顯化瓶內加入元筒生理鹽水,其量的顯化瓶的1/3-1/2.將信號反饋管道連接好.6. 將呼吸機各類調節旋鈕(或鍵)按需要調節到相應的刻度上:朝氣量10-15ml/kg體重,呼吸頻率18-24次/s吸呼時間比1:1-4,吸氣壓力和吸氣時間根據病人情況適當調節.8. 選擇適當的通氣方式10. 按通電源,打開呼吸機電源開關,調試呼吸機的送氣是否正常,確定無漏氣.然後將呼吸機送氣管道末端與病人面罩或光管導管或金屬套管緊密連接好,呼吸機的機械通氣既已開始.12. 機械通氣開始後,立即聽該雙肺呼吸者,如果呼吸者雙側對稱即可將氣管導管或金屬套管上的氣管通氣(約4-6ml)使氣管導管與氣管壁間的空隙密閉.14. 在呼吸機通氣期間,可根據病人自主呼吸情況選擇控制呼吸或輔助呼吸.15. 病人自主呼吸恢復,達到停機要求時,應及時停機。 http://www.safehoo.com/Emergency/
『伍』 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方案
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方案:
一、組織領導:本單位成立應急處置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任總指揮,辦公室、生產、質檢、銷售、采購、檢驗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各部門根據各自分工負責應急准備和響應的具體實施。
二、各部門要加強對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強對原輔材料的檢測分析,加強對生產設備的維護管理,加強對生產過程的監測,加強對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的學習。
三、各部門應定期檢查各項食品安全防範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隱患。
四、緊急處理:
1、發生食物中毒後,立即將有關情況通知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立即進行應急響應,根據情況確定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等級,第一時間向食品葯品監督局匯報,並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2、在食品葯品監督局指導下,應急衛生處置組立即啟動應急救援工作,聯系組織開展醫療救治工作,並及時送中毒人員到就近大醫院進行救治,配合醫院查明致病原因。應急後勤保障組保障救治工作的用車及資金。
3、應急衛生處置組追回出售(發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關人員停止使用、食用可疑中毒物品,停止出售和封存可疑中毒物品;對場所、人員進行致病因素排查,對中毒現場的污染區進行消毒和處理;對相關人員進行隔離。
4、應急綜合協調組對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報告,並請求支持與幫助;及時封鎖和保護現場,或配合公安部門進行現場取樣,開展偵破工作。Ⅰ級、Ⅱ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責任報告人每天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進程報告。適時通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情況以及採取的措施。
5、應急監測報告組協助做好家屬接待與安撫工作,應急健康教育組開展相應衛生宣傳教育,提高預防與自我保護意識。
五、處理要求:
1、對中毒者的緊急處理
(1)停止進食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
(2)收集病人的嘔吐物或腹瀉物、中毒食品,以備檢驗;
(3)協助醫療機構對已中毒者進行救治。
2、對中毒食品控制處理
(1)綜合協調組組織保安人員保護現場:
(2)封存現場,封存造成食物中毒的可疑食物、相關餐飲器具;
(3)為控制食物中毒范圍,衛生應急處置組責令食品生產經營者收回並銷毀已售出造成中毒後果的食品或有證據證明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3、對中毒場所採取相應的消毒處理
(1)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器具,進行清洗消毒;
(2)對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要徹底清潔,消毒接觸過中毒的餐具和容器,以及貯存過食物的冰箱,加工人員的手也要進行相應消毒處理。可採用煮沸消毒法或含氯化學消毒液浸泡消毒;
(3)對化學性食物中毒,可用熱鹼水徹底清潔接觸過中毒食品或可能接觸過的容器、餐具、用具等,並對剩餘的可疑食物徹底清理,杜絕中毒隱患。
4、調查處理
應急綜合協調組成員趕赴現場,採取緊急布控措施,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現場調查處理工作,加強中毒情況監測,動態觀察,並及時將綜合情況上報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
(5)食品安全應急管理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對食品安全事故的處置
第七十一條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單位應當立即予以處置,防止事故擴大。事故發生單位和接收病人進行治療的單位應當及時向事故發生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日常監督管理中發現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關食品安全事故的舉報,應當立即向衛生行政部門通報。
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接到報告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規定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縣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規定上報。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食品安全事故隱瞞、謊報、緩報,不得毀滅有關證據。
第七十二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報告後,應當立即會同有關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調查處理,並採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減輕社會危害:
第七十三條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立即會同有關部門進行事故責任調查,督促有關部門履行職責,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責任調查處理報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涉及兩個以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依照前款規定組織事故責任調查。
第七十四條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對事故現場進行衛生處理,並對與食品安全事故有關的因素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第七十五條調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單位的責任,還應當查明負有監督管理和認證職責的監督管理部門、認證機構的工作人員失職、瀆職情況。
『陸』 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怎麼寫啊
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應對食品安全事故運行機制,有效預防、積極應對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組織應急處置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工人健康與生命安全。
1.2 事故分級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於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共分四級,即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較大食品安全事故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
1.3 事故處置原則
(1)以人為本,減少危害。把保障工人健康和生命安全作為應急處置的首要任務,最大限度減少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健康損害。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按照「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建立快速反應、協同應對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機制。
(3)居安思危,預防為主。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做好應急准備,落實各項防範措施,防患於未然。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加強宣教培訓,提高公眾自我防範和應對食品安全事故的意識和能力。
2 組織機構及職責
2.1 應急機制啟動
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後,各相關部門依法組織對事故進行分析評估,核定事故級別。
2.2 工作組設置及職責
根據事故處置需要,指揮部可下設若干工作組,分別開展相關工作。各工作組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開展工作,並隨時向指揮部辦公室報告工作開展情況。
3 監測預警、報告與評估
3.1 事故報告
3.1.1 事故信息來源
(1)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單位與引發食品安全事故食品的生產經營單位報告的信息;
(2)醫療機構報告的信息;
(3)經核實的媒體披露與報道信息;
3.1.2 報告主體和時限
(1) 食品生產經營者發現其生產經營的食品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工人健康損害的情況和信息,應當在2小時內向項目部報告。
(2) 發生可能與食品有關的急性群體性健康損害,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監管部門報告。
(3) 有關監管部門發現食品安全事故或接到食品安全事故報告或舉報,應當立即通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經初步核實後,要繼續收集相關信息,並及時將有關情況進一步向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監管部門通報。
3.1.3 報告內容
食品生產經營者向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監管部門報告疑似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時,應當包括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和人數等基本情況。
有關監管部門報告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時,應當包括事故發生單位、時間、地點、危害程度、傷亡人數、事故報告單位信息(含報告時間、報告單位聯系人員及聯系方式)、已採取措施、事故簡要經過等內容;並隨時通報或者補報工作進展。
4 應急響應
4.1 分級響應
根據食品安全事故分級情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響應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響應。核定為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經國務院批准並宣布啟動Ⅰ級響應後,指揮部立即成立運行,組織開展應急處置。重大、較大、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分別由事故發生地的省、市、縣級人民政府啟動相應級別響應,成立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指揮機構進行處置。必要時上級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指導、協助事故應急處置工作。
食源性疾病中涉及傳染病疫情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相關規定開展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
4.2 應急處置措施
事故發生後,根據事故性質、特點和危害程度,立即組織有關部門,依照有關規定採取下列應急處置措施,以最大限度減輕事故危害:
(1)各部門有效利用醫療資源,組織指導醫療機構開展食品安全事故患者的救治。
(2)對確認受到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相關食品及原料,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管等有關監管部門應當依法責令生產經營者召回、停止經營及進出口並銷毀。檢驗後確認未被污染的應當予以解封。
(3)及時組織研判事故發展態勢,並向事故可能蔓延到的地方人民政府通報信息,提醒做好應對准備。
4.3 響應級別調整及終止
在食品安全事故處置過程中,要遵循事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實際情況和防控工作需要,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應急響應級別,直至響應終止。
4.4.1 響應級別調整及終止條件
(1)級別提升
當事故進一步加重,影響和危害擴大,並有蔓延趨勢,情況復雜難以控制時,應當及時提升響應級別。
(2)級別降低
事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且經研判認為事故危害降低到原級別評估標准以下或無進一步擴散趨勢的,可降低應急響應級別。
(3)響應終止
當食品安全事故得到控制,並達到以下兩項要求,經分析評估認為可解除響應的,應當及時終止響應:
——食品安全事故傷病員全部得到救治,原患者病情穩定24小時以上,且無新的急性病症患者出現,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在末例患者後經過最長潛伏期無新病例出現;
——現場、受污染食品得以有效控制,食品與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清理並符合相關標准,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
4.5 信息發布
事故信息發布由指揮部或其辦公室統一組織,採取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新聞通稿等多種形式向社會發布,做好宣傳報道和輿論引導。
5 後期處置
5.1 善後處置
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後,項目部應當及時開展應急救援人員保險受理和受災人員保險理賠工作。
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受害人給予賠償,承擔受害人後續治療及保障等相關費用。
5.2 獎懲
5.2.1 獎勵
對在食品安全事故應急管理和處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部門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5.2.2 責任追究
對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食品安全事故重要情況或者應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的,依法追究有關責任單位或責任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3 總結
食品安全事故善後處置工作結束後,項目部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及時對食品安全事故和應急處置工作進行總結,分析事故原因和影響因素,評估應急處置工作開展情況和效果,提出對類似事故的防範和處置建議,完成總結報告。
6 附則
6.1 預案管理與更新
與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有關的法律法規被修訂,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應急預案在實施過程中出現新情況或新問題時,要結合實際及時修訂與完善本預案。
6.2 演習演練
項目部有關部門要開展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演練,以檢驗和強化應急准備和應急響應能力,並通過對演習演練的總結評估,完善應急預案。
6.3 預案實施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柒』 食品安全問題應當如何解決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縱觀種種原因,我們不難發現目前食品安全問題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跟我們目前特殊的社會大環境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從多方面著手,才能真正解決當前問題。
(四)加強宣傳和社會輿論監督。
充
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既要繼續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違法犯罪行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培養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消除「見怪不怪」現
象,努力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視食品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樣,全民努力。同時,加大對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傳教育,使消
費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識和健康飲食知識,使消費者增強食品安全意識,提高辨別問題食品的能力,自覺抵制「問題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絕於消費者的
消費觀念之外。
(五)加強對行業協會的建設和治理,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由
食品產業鏈相關企業的主要廠商組成的行業協會可以在保證食品安全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行業協會的主要優勢在於其成員置身食品行業中間,對於食品安全擁
有較政府和消費者更多的信息。行業協會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行業自律,向消費者推薦優質食品,對不合格食品進行曝光,從而減少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政府的
作用在於對行業協會進行必要的治理,對其推薦的產品進行突擊檢查和必要的抽查等措施,對行業協會進行資信評價,並將評價的結果向社會公眾公布,取締信譽差
的行業協會,改變目前國內評獎過程混亂的局面。
在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當下,百姓的"吃"變得提心吊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