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新課程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傳統的教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要求教師講得清楚,或者教師一環套一環的提問,乒乓球單打式的你來我往,牽著學生一步一步走,最後說出教師要求的結論。這樣培養的學生,必然是循規蹈矩,死記硬背。《標准》中指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怎樣做好教師角色的轉變呢?我們要精心地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加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營造一個新的課堂文化。 精心地組織課堂教學:教師要計劃好每節課組織哪些教學活動,精心組織每一個活動,提供問題情境,安排活動形式,提出活動要求,明確步驟任務,進行合理分工。 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學活動: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干什麼?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不是干其它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在干什麼,是不是都在認真思考,還是神遊在外,是在主動探索還是被動接受,了解合作的效果。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需要老師哪些幫助,給予適當點撥,發現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評價,或有的放矢地進行全班交流。
② 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角色
新課程實施,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以及學生心靈的影響者、激勵者和鼓舞者。角色的轉變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1.樹立新型育人觀念----人人發展,個個成功
新課程在育人思想上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師職業道德素質,也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上。為此,校黨總支十分注重教師的新課程理念的培訓,印發了大量的學習材料,組織專題講座、討論會等,旨在讓廣大教師樹立四個觀念,即「育人為本」的教育觀、「人才多樣、人人成才」的人才觀、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和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的教育價值觀。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適應新課程改革,我校於2000年底即時提出了「人人發展,個個成功」的辦學理念。
2.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平等、民主、和諧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已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雙方都是課程的探索者、開發者和主體。新課程最顯著的特點是通過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和相互補充,達到共識、共享和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的目的,顯示了師生平等的民主性。作為教師必須樹立起人本意識,教學上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和道德情感,要對學生高度信任,適度寬容,建立起新型師生關系,真正實現教育的「人人發展,個個成功」。學校提出了「創設情境、自主學習、激勵創新」的課改總課題,其核心是使每位學生都能樂學、會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3.開展新型教學活動----自主、合作、探究
傳統課程與新課程在實踐中,有明顯的區別:在師生關繫上,原來是以教師為中心,現在是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自主學習;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過去是學生個人孤獨學習,而今提倡合作學習;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上,過去是學生接受學習,而現在是探究式學習。面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明顯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形成自己新的教學行為。這需要教師積極探索、主動適應變化的情況,創造出新經驗,取得新成績。經過兩年多的課改實驗實踐,我校基本形成了「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形成了「先學後導、當堂訓練」——新的課堂結構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
③ 簡述新課改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教師角色的轉變已成為一種必然。教師角色的轉變是為了讓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中發揮應有的功能,這種轉變是讓教師改變原先擁有知識權威者的形象,側重於對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並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研究,以及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 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
教師要轉變其作為擁有知識的權威者的角色,而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傳統的學校教育是「教師中心」的,教師作為知識的化身而進行單項度的灌輸。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自身形象,成為學習的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關注學生主體,提升學生的主題性是這次課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而學生主題性的發揮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教師必須首先認識並認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轉變傳統的「教師中心」的做法。
長期以來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僅僅把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教師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把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完全處於被動的位置。這種「教師中心」的教學方式割裂了知識與學生經驗的內在聯系,不能很好地從學生經驗出發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未來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師中心」的做法,必須站在學生中間,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而開展活動課程並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要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
2、 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
本次課程改革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轉變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導、發展的教學,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必然發生轉變,由單純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的學習需要引導,尤其是在學習新課程的過程中。因為有些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去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探究,這種探究活動需要教師積極的引導。包括研究題目的選擇、研究活動開展得計劃、具體研究活動的進行、對研究結果的處理等。教師要清醒地意識到引導學生學習是自己的職責,教師的引導對學生發展極為重要。教師作為引導者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做到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學習,必須自己在知識面、理論水平、認識水平、洞察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備較高的修養,否則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
3、 教師作為反思性實踐者
「反思性實踐」理論的提出者舍恩認為反思性實踐既要「反思」又要「行動」,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論獨有的領地,實踐也不是僅僅去「做」,也要進行思考,理論和實踐都需要研究。實踐者的活動固然是一種實踐,「專家」的活動同樣也是另一種形態的實踐。在兩類不同的實踐中,既有思考也有行動 。想和做代表了認知的兩個途徑--並導致了不同種類的認知。對實踐的研究在於發展思考的途徑,而實踐則致力與理論研究不能顧及的領域。「專家」的傳統角色日漸消亡,正在轉化更加謙虛地顧問角色,與實踐者一起進行反思與行動。「反思性實踐」的概念和理論提出後,很多學者認為,教師應該作為反思性實踐者。因為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而這種反躬自省對於教師發展自身不足、提高教學水平有積極的作用。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積極反思,通過反思進一步理解新課程,提高實施新課程的效果和水平。
4、 教師作為課程開發者
教師不再僅僅作為課程的消極接受者,而是要作為積極的課程開發者,這是本次課程改革倡導的新理念,也是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師參與課程決策是提高課程適切性的主要舉措,對於反映學生個性,更好的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通過參與課程開發,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機會,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開發課程是教師專業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課程實施者,應該讓教師享有課程開發的權力,並承擔課程開發的責任。作為一種專業活動,課程開發需要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專門訓練,教師作為課程開發者拓展了自己專業活動的范圍,也提高了課程開發的能力。課程改革應該賦予教師以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力,尤其在校本課程的層面上,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要從課程開發活動的外圍逐漸走向參與,以課程開發者的姿態承擔課程開發的權責,轉變消極的課程實施者的角色。
5、 教師作為研究者
教師應該扮演學習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它促使教師在教學上採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講授、指導的方法。教師應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現,而不是經驗和技術型的專家。研究並不是科學家和理論工作者的專有,為了提高教學實踐的質量和深入認識自身的專業行為,教師有必要進行研究。教師作為研究者可以使教師更加關注具體的教學情景,把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教師作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師對教學過程和課堂行為進行必要的反思與研究,把一些成功的經驗上升為教學理論,為教育理論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教師作為研究者的新角色有利於教師的研究地位,樹立新的教師形象,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都有積極的意義。
④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扮演哪些角色
新課程對教師的六種角色定位是: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第二,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第三,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者;第四,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第五,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第六,老師是把課堂引向社會的開放者。
⑤ 在新課程理解下,你對教師角色有哪些認識
一、教師角色問題的提出
1、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作用
2001年6月,國家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拉開了我國第8次課程改革(被人們稱之為「新課程改革」)的序幕。經過論證、試驗,現在已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由於課程是教育的「藍圖」和教學的依據,所以新課程改革不僅牽扯到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准、教材的變革,同時也涉及到教學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新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師資培訓等多個方面。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而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就會流於形式。作為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觀念與行為可謂是這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師的培養與培訓」自然成為《綱要》的九大部分之一。實際上,從新課程改革開始至今,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任務而開展的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也一直在進行著;「教師研究」也成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熱門話題。
2、教師面臨的挑戰與角色沖突
此次基礎教育新課程是對原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觀念的徹底變革,是對原有的課程哲學觀和課程價值觀的重大調整。新課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對教師在傳統的學校教育觀念與實踐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促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其做出回應。這種回應,主要體現在教師要轉變教學行為、對傳統的教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和理解上。如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處於不平等的地位,而新課程要求建立一種「對話」與「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傳統教學中,教材是高高在上的「聖經」,而新課程把教材視為教學的「材料」或「資源」之一,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不能「唯教材」。教師在教學中對於教材的處理也從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加工、改造和創造性使用。新課程已完全打破傳統的管理、教育、教學模式,每位教師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傳統意義上的好壞之分、上下之別已不存在,每一位教師都將在這場變革中重新「洗牌」,是優是劣、是好是壞都將由新的「游戲規則」來評判。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決定性因素,新課程的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否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新制度要求每位教師在新舊角色沖突中不斷調適自我、塑造自我。所以,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的角色轉換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師研究中關鍵話題。
二、教師角色的現狀
關於教師角色研究,並非新課程改革後的話題,實際上,在上世紀下半葉,面對科技革命的挑戰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的教師角色沖突與轉換,作為新的研究課題也不斷被提出,並取得了許多成果。基於課程與教師的緊密關系,隨著世紀之交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展開,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素養問題被提了出來。查閱相關文獻,有關「教師培養與培訓」的此類論文「舉不勝舉」。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進行新課程培訓不只是為了提高其知識與觀念的素養,更重要的是轉化其行為。這就需要關注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的困惑、矛盾與角色沖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懂得教師、理解教師,從而才能採取更人性化的決策與措施去關心教師、培養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新課程改革中「課程與教師」關系的真諦。自新課程實施以來,人們從不同的視覺審視教師角色轉變的重要性並提出相應主張。如黃玉桂的《轉變教師角色 適應現代化教學》一文中指出:「轉變教師角色,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必須改革教學模式,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把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到以學生自學為主;把灌輸知識為主,轉到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並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育資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專業理論的研究者」。王樹英在《角色轉換——新世紀教師的必然選擇》一文中對教師角色的轉換進行了分析,根據我國國情提出了應該繼續加強師德建設,教師應努力增加知識總量,掌握多種技能等等。本研究在梳理與整合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主要探究小學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的角色轉變和轉變策略問題。
三、教師角色問題的解決對策
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要求教師轉變角色,適應新課程,發展新課程。
在新課程中,師生之間是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教師「蹲下來」看學生,教學民主。師生平等對話,學生可以隨時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或向老師、學生們提出問題、要求;老師允許學生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老師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認識和不同見解。在課堂中,老師尊敬學生,學生尊敬老師,師生雙邊交往互動,相互啟發,相互理解,人人參與,平等對話。例如,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我不小心把剛愎自用的「愎」寫成了「復」,還沒等我把一句話寫完,就有學生立刻站起來,對著我說:老師,你寫錯了一個字。等我再看我剛才寫的內容的時候立刻發現了自己的筆誤。我對指出我錯誤的學生表示感謝,同時也鼓勵其他學生要向他學習,相互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在這樣一種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發現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課堂上師生關系和諧融洽。
新課程強調,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長期以來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將發生變化。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為學生學習創造豐富的教學環境、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教師促進學生學習,建立一個接納的、寬容的課堂氣氛;開展師生互動式教學評價,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科學素養,鼓勵學生說真話、實話、說自己的話。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生一道研討,為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沉下去」,及時發現學生學習困難和存在的問題,並及時幫助解決。對學習中產生的「新問題」可組織學生「二次」學習討論,把更多的學習機會留給學生。例如,在平時的教學中一般我不會一上課就馬上開始講課,我喜歡花五到十分鍾讓學生自行看書,當然在看書之前,我會先布置一些和課文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易有難,讓他們帶著疑問區閱讀課文,同時鼓勵他們在看課文的時候,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困惑。這樣在他們閱讀完課文後,我會針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對自己的教學目標作適當的調整,圍繞他們的疑惑來組織課堂的教學。當然,有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會偏離課文的中心,作為我來說,對於這些問題我會做出篩選。
教學實質上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就是一種交往互動。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傳授知識上,教師是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在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時,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不同的是他不再是教師的唯一角色」。
傳統的觀點說:「教師是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新課程指出:「教師與新課程同行,與學生共同成長」。強調「雙贏」思想。教師不僅要「照亮」學生,也要「照亮」自己。教師要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不斷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更新知識,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反思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藝術。不斷研究總結,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教師要積極參與教育科學研究。成為新課程實施的「研究員」。面對新知識,新科技,教師又是一名「學生」,不斷「充電」,提高自我。新課程還要求教師相互合作,打破學科界限,發揮教師集體力量。教師將由負責單一學科教學成為綜合型教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由教學活動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由「權威」轉向「平等對話中的首席」,由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
總之,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師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代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是一名知識全面的學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只有真正從以上五個方面進行探索,才能更好的為新課程改革服務,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做出應有的貢獻。
⑥ 淺談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許多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極力地表現自己非常專業的演唱或演奏水平,炫耀自己豐富的音樂知識,從來沒有考慮過學生有沒有真正學到新的知識。例如:經常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能積極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與討論,但總是將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鋪設的軌道。這就好比演員在導演事先安排的場景中進入預先設定的角色,這樣必然會束縛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從表面上看,學生參與較多,但流於形式;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但內心體驗不足。最後結果是:激發不起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學生的想像力和思維受到束縛,這與音樂全面培養人才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宗旨是不相符的。 一、領會新課標理念,轉變音樂教學觀 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制約著人們的教育行為,影響著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任何教育行為的實施,都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基礎上。 一般來講,音樂課堂教學由於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而不會給學生增加負擔,如此按照常理來說,學生應該是很享受音樂課的。然而「100%的學生喜歡音樂,卻有80%的學生不喜歡音樂課」。由此可見,學生在音樂課上並未領略到音樂帶給他們的歡樂,而且學習音樂的熱情受阻,導致厭學。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課內容單一,滯後於時代發展;教法死板,與音樂藝術的本質背道而馳。我們更多地注重音樂技能、技法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的審美特性;更多地關注教師個人的情感體驗,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及音樂情感……使得我們的音樂課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種意義上等於抹殺了學生的個體感受和創造慾望。 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首先是一種基本素質的教育。它通過教授音樂這門聽覺藝術,來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具有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初步的鑒賞、創造能力,教會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並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個性的發展,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一種「人本思想」。教師必須在觀念上把學生當作有思想、有靈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識的機器。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效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把教學時間放到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上來,在活動中了解、影響、激勵、鼓舞學生,營造一種接納、支持和寬容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 (二)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觀。即是轉變傳統教育中「師道尊嚴」、「唯師是從」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方主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和諧與合作的新型師生觀。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懂得尊重學生,真正做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教學相長」的一個優良傳統。 (三)要樹立理性的教師權威觀。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教育,一直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把教師神化為精神領袖,具有絕對的權威。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隨著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繁和民主平等師生觀的建立,教師的權威地位勢必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與挑戰,教師應學會樹立理性的教師權威觀,這種權威來自於教師謙虛進取的精神特質、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創新的人格魅力。 二、教學實踐中明確教師角色的定位 結合我國的實際,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不是純粹地師講生聽,也不是簡單地師導生演,更不是舊式的師尊生卑,而是互學、互動、合作、平等的關系。 (一) 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變「指揮棒」為「引路石」 在課堂上,我藉助了各種道具,如錄音機、電子琴、多媒體等,不僅讓學生更為直觀、清晰地了解所欣賞的音樂知識,還及時領會了和這些音樂有關的人文知識,如所學民族人民的性格特徵、地理環境等,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所欣賞音樂作品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記住它。在這個環節中,我始終以引導為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主動地學習。教師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者,學生不再是教師思想、情感的復製品;課程也不再是單一的教材內容。相反,教師能夠從學生出發、從學生學習音樂的角度出發,研究解決學生要學什麼、怎樣學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愉快地學習。這樣,教師和學生就都成了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使聽、賞、析、唱得以有效運用,使得教師引導者這一角色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二) 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變「居高臨下」為「平等相交」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美育,音樂教育的魅力在於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藝術活動來激發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情感,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而把教師自身的思想情感強加給學生。結果呢,學生們在那種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演練下,漸漸喪失了人類與生俱來的那種源於心靈深處的音樂感受本能,不論你在課堂上給他欣賞歡快的,還是深沉的音樂,都會有不少同學無動於衷。 真摯的情感是不應有什麼貴賤之分的,學生與老師一樣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鑒於這種平等,鑒於音樂藝術情感表達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對音樂藝術的感受與理解就不應該是絕對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樂於走下講台,關注學生的情感,傾聽他們的心靈,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討,少一些灌輸。唯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參與,我們的音樂課堂也才會成為一個充滿情趣的、平等和諧的課堂。 (三) 培養學生美的感受力,變「技巧性傳授」為「藝術性指導」 「技術」教學是短暫的,是容易生疏甚至遺忘的;而「藝術」教學給予學生的則是永恆的,是能讓學生受益終生的。音樂教育並不完全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為了培養人。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那種生硬的、繁難的技巧技能訓練,而應從學生出發,多為他們營造一些發現美、創造美的自由空間,以激發他們熱愛美、傳播美的熱情,從而使美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成長、壯大。因此,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予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徵的學習方式。作為音樂教師,應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三、音樂教師知識素養的不斷提升和完善 教師的知識素質是教師通過個體努力所獲得的對教育教學工作有直接影響的知識。新課程標准要求音樂教師既要注意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拓寬加深,又要考慮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並在實際工作中積累實踐知識。具體地說,主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一) 提升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指音樂教師所任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它包括教學能力和音樂能力。這兩部分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音樂教師的教學技能。其中音樂教學技能包括歌唱教學技能、鋼琴彈奏技能、簡單樂器教學技能、合唱指揮技能等;教育教學技能包括分析組織教材的能力、准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等。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告誡教師,學生們對教師的許多缺點可以原諒,然而,他們不能原諒的缺點之一,就是教師的不學無術。所以音樂教師應在職前學歷教育和職後的工作實踐中練就自己規范的教學技能。如果教學技能不過硬,就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時代的發展,對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要求不斷提高,同時增添了新的內容,如現代化教育技術、外語知識等。因此,音樂教師要苦練教學基本技能,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整合文化知識 文化知識是指教師除了專業知識以外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識。在西方,早有人提出「要求尖端高,底座必須大」。在中國,也有「觸類旁通」、「厚積薄發」之說。新課標提倡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課程內容的綜合,結合其他學科來擴大學生視野、發散學生思維、增加教學信息。各門學科之間除了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外,在實踐操作層面更凸現出彼此的交互性、相融性。這既能拓展音樂教育的外延,又增加了它的內涵,實現了綜合審美的目的。 以文學與音樂的關系為例,音樂與文學有著不解之緣。在欣賞音樂時用語言描繪,讓學生在言語刺激下喚起表象或產生聯想和想像,從而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如欣賞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描寫水仙女舞蹈的一段音樂時,教師這樣描繪:「波爾卡的樂聲漸漸遠去,夜幕降臨了,大地一片寂靜,唯有那沃爾塔瓦河依然緩緩流淌。這時銀色的月光照射著河面,傳說中的水仙女,身披輕紗,腳踏銀波,在晶瑩的月光下婆娑起舞……」既像解說音樂,又像朗誦詩歌,這無疑對學生理解和體會音樂作品提供了很大幫助。又如欣賞藝術歌曲時,歌詞本身就是精美的文學作品;有些作品的譜寫者或者譜寫過程就是個故事,怎樣把這些故事組織得感人至深又與所欣賞樂曲相聯系,都必須藉助文學之力。所以,文學、歷史、地理、數學、美術等各科知識,對音樂理解力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只有不斷更新、充實多學科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從而進行更為深刻的審美活動。 (三) 體驗實踐知識 實踐知識是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音樂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審美實踐活動必須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現代社會生活中,伴隨著大量音樂現象,諸如禮儀音樂、實用音樂、背景音樂,同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理解音樂對人生的意義,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這也是新課程的主旨之一。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自身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底蘊,用貼近學生思維的教學魅力強烈吸引和感染學生。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所面臨的挑戰,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和復雜性,而且越來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應變方法。孫悟空終究是孫悟空,教師終究還是教師。教師這一角色所從事的工作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所以任何的行為和方法都是要以人為本的。只要我們新時代的音樂教師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教學方法,還善於抓住和挖掘新事物,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意識,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加工、整合,這樣才能不斷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總之,唯有音樂教師角色的全方位更新,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才能成為新課程標準的有效執行者和積極建設者,展示教師風采,促進音樂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才能夠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肩負起培養人、塑造人的神聖使命。
⑦ 新課改下教師角色和行為有哪些轉變
教師角色和行為的轉變:
1、從教師和學生的源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7)新課程中教師角色與教師培訓擴展閱讀:
改進內容:
1、課程目標方面,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
2、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的是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得到強化,同時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
3、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
4、課程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會合作。
⑧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與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教學的活動中進行研究及活動研究,由「教書匠」變為「教育家」)。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新課程基本理念:
「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以下三層含義:
1、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
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段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
⑨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如何定位
1、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是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
2、教師將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主要是教師教得如何。
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就會有很多教師為學生成績提高不上去而苦惱。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就不再單單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3、教師將由學生的管理者變為學生進步的協助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是被動的、學習的奴隸。課程改革中,就要實現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4、教師將由教材的忠實遵從者變為教材的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在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
新理念下教師的創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1、體現在教材的處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體現在編制和優化教法上——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會學習,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3、體現在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上——不僅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