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德育課程一體化培訓

德育課程一體化培訓

發布時間:2022-08-26 05:29:35

『壹』 全科育人體現了什麼德育規律

全科育人反應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德育過程的規律。以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為主線,以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發展潛能為重點,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結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

將德育目標分解為養成習慣、塑造品質、培育信念三個維度,堅持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機融合,加強對學生的育德勵志教育實踐活動,培育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類德育課程:

自律課程: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我校以養成教育為目標,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指導,幫助學生養成安全有序、文明有禮的好習慣。這也是為培養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礎。

實踐課程:知行合一,學思做結合。我校以「我與祖國」「我與自然」「我與他人」為主線,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實踐、藝術實踐、勞動實踐、親情實踐等活動,這種體驗式德育增加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理導行。

修身課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蘊含著大量做人的道理。沐浴在聖賢的思想中,有「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的熏染力量。

我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開設了假期親子共讀經典課程,一年級的《弟子規》,二年級的《三字經》,三年級的《千字文》,四年級的《聲律啟蒙》,五年級的《論語》,六年的《幼學瓊林》,學校和班級組織驗收評比,營造了「做國學經典,做少年君子」的氛圍。

將德育目標分解為養成習慣、塑造品質、培育信念三個維度,堅持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機融合,加強對學生的育德勵志教育實踐活動,培育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貳』 如何實施小學英語德育課程一體化

小學英語德育課堂指的是不僅講解課堂的英語知識,
還要把英語落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叄』 如何以人民滿意學校創建為平台,加強學校精細化管理,提升學校管理水平

不可以,我現在是龍崗區實驗學校讀初二。我們學校人很多,現在很少收學生,有很多人都想進我們學校都被拒絕了,他們只能去剛建好的龍崗區平安里學校去讀。其他的都沒問題,學習成績好壞沒關系的,有時我們校也有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加入,只要品德好。還有,我們學校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住在學校旁邊或附近的花園里的。

學校的資料:[基本情況] 學校現有九個年級85個教學班(大概),學生4500人(大概),學校建立了廣播站、電視台、開通了校園網,完善了計算機網路系統,校園環境優美、舒適、怡人,文化氛圍良好,學習氣息濃郁。
[設施建設] 校園佔地面積6.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4萬平方米。有教學樓三棟,綜合樓一棟,實驗樓一棟,文化綜合館一座(文體綜合館內有籃球館、音樂廳、室內游泳池、乒乓球館和室內塑膠跑道),食堂一個,運動場一個及地理園、植物園和小動物園各一個。現在創建了第二校區.(初中)小學標准教室65間,全部安裝有多媒體平台,功能室 69間,設備齊全,每位教師配備一台辦公電腦。校園綠化正在向立體化發展,綠化覆蓋率達100%。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252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36人,中學一級教師71人,小學高級教師68人,教師的學歷達標率為100%,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學歷133人,大專學歷73人。學校始終堅持「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辦學目標實現的保證」的觀點,採取各種措施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幾年來,學校出資十幾萬元,先後派出19位教師到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和上海學習,派往全國各地參加長期學習和培訓的老師達50多人次。學校現有市級骨幹教師4人,區級學科帶頭人7人,區級骨幹教師25人,已經建立起了一支團結向上、肯於鑽研、師德高尚、樂於奉獻的教師隊伍。他們樂於微笑著面對工作,樂觀地看待人生,誠懇地對待他人,認真地完成任務。
[辦學特色] 學校從開辦起就開始了辦學模式的實驗研究,在學校管理上,堅持把九年作為一個完整的學段,充分發揮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學的優勢。經過幾年的努力,已構建起「整體規劃,分線管理,分層落實,全員負責」的整分結合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九年一貫制的學校管理特色。學校確立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辦人民滿意的實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以生為本,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發展能力,體驗成功,使學生在品德、知識、技能、智力、特長和身體諸方面獲得發展。」的學生培養目標,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創新人才。依靠九年一貫制的辦學優勢,「全員育人」、「全程育人」,使德育的時空得到了延伸。
學校科研工作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在教學手段的應用、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習方式的指導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幾年來,學校承擔了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十多項,其中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欣賞型德育模式的建構研究》、省級課題《中小學素質教育操作性策略》研究和國家級課題《學生自主性活動教學》已經結題,學校被評為課題實驗先進單位。目前,學校正在研究和實驗的市級以上課題有九項,其中有,國家級課題《網路環境下自主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驗》研究、深圳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實驗研究》、《多維度的學生評價機制構建研究》《小學音樂課程中民歌表演教學研究》《數學小步訓練》等課題。
[辦學成果] 學校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雙有』主題教育活動先進集體」,三次被評為「龍崗區教育系統先進單位」,一次被評為「深圳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並先後被評為「深圳市園林式、花園式單位」、「龍崗區教育系統先進黨支部」、「龍崗區科普工作先進單位」、「龍崗區德育先進學校」、「先進職工之家」、「深圳市安全文明標兵小區」、「青年教師崗位成才先進單位」、「深圳市綠色學校」等稱號。發布者:chenhg 瀏覽次數:235 發布時間:2008-3-20 17:00
深圳市龍崗區實驗學校發展規劃(2006——2010年)
(2006年5月13日第四屆教職工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
2000年,我校制訂了《龍崗區實驗學校2000年—2005年發展規劃》。六年了,實驗人經過艱苦卓越的努力奮斗,現已達到了預期的目標:2001年通過區一級學校評估;2003年通過市一級學校評估;2004年高標准地通過省一級學校的評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的總體設想。
為了進一步落實黨的科教興國戰略,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創新和深化教育改革,未來五年,我校將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發揮九年一貫制的育人優勢,實現學校跨越發展,根據《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年規劃》及《深圳市龍崗區教育發展規劃》(2006—2010)中確立的在201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總目標,結合本校實際,特製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以「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為基本目標,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建設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學校整體發展水平的同時,突顯校園文化與辦學特色,教育教學質量優異,為建設成熟、完善、規范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而奮斗。
二、背景分析
(一)辦學現狀及優勢
我校是全市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開辦時間短,發展速度快,辦學規模大,設備設施先進。
學校硬體設施先進。學校創辦至今雖只有六年,但已由當初的18個教學班、700多學生,發展為現在的65個班、3800多學生。學校佔地面積6.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3萬多平方米,綠化覆蓋率62%。各類功能室69間,教室與教輔室之比超過1:1,各教室配備有多媒體網路平台,教師辦公實現每人一台電腦,教學儀器按省一類標准配備。運動區內有300米跑道田徑運動場1個,籃球場4個;綜合文體館建築面積0.8萬多平方米,內有籃球館、音樂廳、游泳館、乒乓球館和室內跑道。生活區內有師生食堂1座,可供1000人就餐。
學校教師素養較高。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28人(含聘用教師),其中研究生學歷5人,本科學歷133人,大專學歷73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現有中級職稱79人,高級職稱22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在中職以上佔47.9%。
學校辦學效益顯著。創辦之初,學校制定了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提出了「現代化、實驗型、示範性」的辦學目標,樹立了「為了學生的一生」的辦學理念。努力探索九年一貫制辦學模式,初步形成了「整分結合式」管理模式;整合德育資源,優化德育途徑,追求德育實效,加強團隊一體化建設,構建起「欣賞型德育模式」;在我區率先開展課程實驗,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大膽改革教學方式,努力提高教學效率,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初步形成多元化課程教學體系;突出藝術、體育特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堅持科研興校,校本教研有聲有色,努力打造出「以校為本」的校本教科研新模式;實施校園文化建設「六個一百」工程,構建校園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了以「英語周」、「語文周」、「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等為代表的校園文化活動。近幾年來,學校各科競賽和中考成績均居全區前列,科技、藝術、體育比賽成績保持全區領先地位,多次被評為全國「雙有」主題教育先進集體和龍崗區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實現了「三年三大步」的跨越式發展,先後通過區、市、省一級學校評估。
(二)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們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網路時代的「虛擬社會」、「地球村」等已進入人們的生活,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區教育局提出了「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策略,要求各校轉變辦學觀念,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辦學效率,實現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校地處龍崗中心城區,區位優勢明顯,教育影響輻射面廣,家長期望值較高。因此,學校的發展必須從社會發展要求和學校實際出發,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充分發揮九年一貫制的優勢,全心全意求發展,盡職盡責抓質量,迎接新的挑戰,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九年一貫制的辦學給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動力,提高了教育質量,贏得了社會的贊譽,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學校學位緊張、班額過多、管理戰線過長,學生年齡跨度過大、個性差異大,教育層次多,給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組織班級管理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增加了工作難度。
其次,教師隊伍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夠均衡,聘用教師比例偏大,高水平的教師如市區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偏少,教師教育觀念有待進一步更新。
再次,九年一貫制辦學實驗雖然在管理模式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有關學校課程建設、辦學模式、教育教學模式、校園文化建設、特色學科建設等方面研究和實驗剛剛起步,還需要進一步認真研究、大膽實驗、努力探索等等。
三、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
(一)辦學理念
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辦人民滿意的實驗學校。
(二)辦學目標
當教育實驗的先鋒,創九年一貫制的品牌,育全面發展的學生,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到2010年,我校躋身於深圳市對外窗口學校,初步構建起具有鮮明特色的九年一貫制辦學模式。
1.精細化的學校管理。建立完整的學校管理體系,將制度內化為教職工的自覺行動,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做到決策科學化、管理精細化、實施規范化。師生違法犯罪率保持為零,確保不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確保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每個管理幹部都能負起責任,勝任本職工作,落實工作計劃,保證工作效果。
2.現代化的辦學條件。具有完善的辦學條件,在現有設備設施基礎上,加強教學儀器、設備高標准配備,擴大學生活動場地,利用好功能室,增加圖書種類。完成新運動場的擴建工程,安裝電子屏。綠化美化校園,增加路燈與座椅花壇,爭創深圳市及廣東省「綠色學校」。
3.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五年內,建設起一支有現代教育理念、作風民主、充滿愛心的教師隊伍;建設起一支有奉獻精神的、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建設起一支敬崗敬業、教藝過硬、開拓創新、素質全面的教師隊伍。有35%的在市、區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並形成梯隊。
4.多樣化的課程類型。建立起完整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體系,學科教學、校本課程特色鮮明。在保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大力研發各種不同類型的校本課程,滿足學生對課程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加強對現有活動課程的校本化改造。學生參加校本課程學習的比例達到90%以上。
5.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我們的教育必須以生為本,必須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夯實基礎,發展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特長,使學生個體在品德、知識、技能、智力、特長和身體諸方面獲得發展。
6. 有層次的校園文化。培育不同層次、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校園文化,營造起師生間、生生間和諧融洽、生氣勃勃、奮發向上的氛圍,形成「崇德、尚美、求真」的優良校風,「講科學、講協作、講奉獻」的良好教風和「會學習、會合作、會創新」的良好學風。
7.有明顯的辦學特色。將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和深圳特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積極開發特色項目,探索九年一貫制辦學的有效途徑並總結出成功的辦學經驗,實現在實驗性、藝體、校本課程開發方面,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到2010年,學校體育一個項目成為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兩個項目成為深圳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8.高質量的辦學水平。學校必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緊緊抓住辦學質量這個學校發展的核心,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質量觀,完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評價機制,形成具有學校特點的教育教學模式。中考合格率、優秀率、低分控制率等各項指標及綜合指標保持全區前列。學生入學率、鞏固率、體育達標率達100%。
四、學校辦學策略
以滿意理念為先導,以素質推進為表徵;以課程改革為動力,以特色開發為攻略;以精細管理為機制,以制度建設為保證;以校本教研為依託,以提高績效為目的。
1.突出一個主題:追求卓越。追求高質量的發展,高效率的發展,高品位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確定每年中考和調研考試的質量目標,升學率高不等於應試教育,關鍵在於怎樣追求升學率,評價質量的同時更要關注效益;必須改變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方式,切實減輕教師和學生的過重負擔,追求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2.把握兩條主線:常規與改革。常規為本,改革取勝。正確處理好重點發展與一般發展、常規發展與改革創新、全面發展與特色發展之間的關系。做到常規抓實,精細管理。同時要創新搞活,改革那些學生、教師不滿意的價值取向,改革那些阻礙學生發展的舊的常規,創新適合學生和教師滿意的新常規,在創新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3.樹立三種意識:責任意識,質量意識、科研意識。要使教學工作讓學生、教師和學校滿意,必須要樹立崗位責任意識,質量意識、科研意識。責任是基礎,是基本的要求;質量是追求的目標,是努力的方向;科研是手段和方法,是實現質量效益的有效途徑。三種意識互為補充,形成一個有效整體。
4.實施四大戰略:多樣化發展戰略,協調發展戰略,特色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多樣化發展戰略,是以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校本課、多樣化的學校活動、多樣化的社會體驗來適應學生多樣化的人格發展;協調發展戰略,協調是一種和諧,只有處理好各方面的差異關系,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才能產生薪火傳衍的效益;特色發展戰略,個人的人格特質是不相同的,各學校的實際也是千差萬別,只有發展所長,走特色發展道路,才能提高人民的滿意度;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要形成一種長效機制,使學生、教師、學校和社會不斷產生滿意的評價,使滿意成為一種口碑。
五、學校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務和模式
(一)講效率,精細管理,完善「整分結合」的管理模式。
緊緊抓住管理效率這個核心,以「整分結合」管理模式為依託,細化責任目標,增強責任意識,規范管理,形成精細化管理模式。
1.繼續探索「整分結合管理模式」中各個模塊之間職能的相互協調規律,明確各年級組的職責,提出年級組、教研組的具體的管理目標,賦予年級組和教研組一定的管理許可權,發揮「九年一貫制」的優勢,在文化課、體育、藝術等方面從基礎做起,長年堅持。高效實現管理目標。
2.修改並完善精細化管理制度,加強對薄弱領域的管理,防止管理出現真空,做到依法管理、依章管理。各職能部門要忠實執行學校計劃與決議,全面負責本部門與所擔負年級的責任,包括安全責任,教學質量,任務分解。並適時提出建設性建議,主動並有創新地工作。
3.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和九年一貫制實踐經驗,統一思想,職責明確,協同合作,重視教改和科研,善於發現和解決問題,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領導班子要成為團結協作,勤勉務實,思想超前,廉潔民主,結構優化,管理高效的領導集體。
4.實行「問責制」,對於未能履行職責工作,或不作為、對重大事情不呈報,或工作出現重大失誤,造成不良影響的各層級的管理人員要追究責任,寫出責任說明。積極落實國家人口政策,建立健全有關學校安全工作的應急機制。
(二)抓養成,分層落實,構建「三全育人」的德育模式。
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生活,營造人性化的育人環境,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網路,充分發揮整體育人的功能,實行全員、全程和全面育人(「三全育人」),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生觀。
1.以「知榮明恥」教育為核心,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整合德育內容,分層設計德育目標,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誠信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諸方面形成適合不同年段學生特點的德育內容和目標系列。
2.優化德育途徑,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建構合理的德育認知結構;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的各種資源,建設德育基地;充分發揮團隊組織的優勢,組織學生按年級序列開展活動,在活動中體驗、生成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轉變空洞說教式的育人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體現時代特點,多採用滲透、觀看錄像、體驗、活動、討論、榜樣示範德育課程建設等方式和方法,使學生知情意行融成整體。
4.成立思想品德教研組和德育研究中心組,對「三全育人」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展開研究,探討養成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探討學生道德形成的規律,提高養成教育的實效。尤其要重視班主任隊伍的建設,培養優秀班主任,總結有特色的班級管理經驗。
5.建立有效的德育目標評價體系,加強德育常規管理,從小事抓起,從身邊抓起,常抓不懈,切實抓好日常行為、課堂常規、作業習慣、校風校紀,使學生德育考核優良率達到85%以上。
(三)重常規,課程改革,突出「三個為主」的教學模式。
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學生觀和質量觀,抓實教學常規,積極開展課程的改革與實驗,面向全體學生,構建「三為主」教學模式(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嚴格執行學校教學常規,嚴格執行學校「三表」(教學人員分工表、課程表、作息時間表)。加強對教學常規的檢查、評價與反饋,常規抓實。堅持各層次的聽課制度和教育、教學、後勤管理巡查制度。
2.轉變教學方式,改變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樹立新的教材觀,大膽創生教材,重組體育、音樂、美術、電腦課程。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和豐富的網路資源,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探索、建構。
3.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提倡「兵」教「兵」(學生教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練習,在做中學,在練中悟,切實提高學習效率。
4.打造精品學科。以區教育局批準的基地學科為基礎,創建「小步訓練」、「分層教學」、「自學輔導」、「悅讀樂寫」等學科特色。
5.聚焦課堂、研究課堂,向40分鍾要質量,追求課堂教學高效率。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結構要素,探索「三為主」課堂教學模式,樹立校本教科研思想,廣泛開展群眾性的行動研究、案例研究、敘事研究、反思性研究,形成骨幹教師示範引領,同伴模仿跟進,集體反思提高的校本教研模式。
6.堅持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努力開發校本課程,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特長。提升活動課程實施檔次,做到經常化、系列化、規范化。重點開發綜合實踐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校本課程學分制管理,讓學生個性充分發展。
(四)塑名師,立足課堂,精心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
立足課堂,練就教師真功夫;挑戰自我,開創教育新經驗;大膽實驗,造就「科研型」教師隊伍。提倡「公信力」、職業能力、職業道德、人格魅力的綜合體現。
1.實施「名師工程」。把教學能力強、經驗豐富、科研水平高的教師培養成區市「學科帶頭人」、學校「首席教師」、「特色教師」,充分發揮這些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幫、扶、帶動青年教師的成長。學校要給這些名師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
2.依靠區學科基地的優勢,重點建設好基地學科,形成各具特色的學科品牌,促進教師團隊的共同成長。堅持進行教師專業成長計劃、進行各種形式的教師業務培訓和資格培訓。
3.堅持「研訓一體化」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教師要承擔各級科研課題或自定課題開展研究,在案例中體驗,在講台上錘煉,在反思中領悟,在實踐中提高。力爭做到人人有課題、個個有成果。
4.充分發揮教師各自的優勢,合理組合教師團隊,突出教師整體育人功能。以年級組為單位,在學校指導下,優化組合各科教師,形成協作、互補、高效的年級教師群體。
5.加強對教師隊伍的考核與評價管理,盡力做到客觀、公平、公正。建立教育、教學考核評價制度、獎勵制度,鼓勵教師專業成長。年度考核稱職教師達100%。對違反教師師德、弄虛作假,由於不負責任,出現教育、教學事故,要視情況問責,並做出相應處分。
6.好教師的標准,有愛心,有寬厚扎實的知識基礎,有不斷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有高水平的導教能力,有較強的教科研能力,有自覺從事社會工作的熱心,有個人特色。
(五)挖內涵,提升品位,建設具有生命氣息的校園文化。
追求高品位的學校文化,使師生員工感受、體驗校園的真、善、美,獲得快樂,增進健康。學到真道德、真學問、真本事;人人具有厚得載物之心,悲天憫人之情。學會「愛美、賞美、創美」;激發求知、創造的興趣與動力;形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健康體魄。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一草一木都成為內化學生公民道德的教具,讓學校每一個教職工都成為學生做人的典範。
1.完善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合理規劃學校文化專題區域,突出文化主題。加強學校樓頂文化、走廊文化等的建設,加快學校400米塑膠跑道和運動場的建設,滿足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物質需求。積極創辦綠色學校,努力擴大綠化面積,增加綠色的文化韻味,提高綠化面積覆蓋率,力爭達到70%。
2.創造和諧的學校文化與人文關系。師生心情舒暢,工作補台協調,關心教師工作與業餘生活,文化是一種積淀物,是人類特有。學校文化包含全校師生共有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它讓師生自覺地投入學校的活動,形成一種教育背後無形的力量,也是學校綜合素質、綜合競爭力的體現。有文化就有成績、有品位、有特色、有氣質、有能源、有風尚。
3.提升傳統文化項目的品位,堅持改進「三節兩周」(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語文周、英語周)的育人功能,加大師生的參與面,形成學校文化特色項目。
4.尋找校園文化新的生長點,挖掘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文化內涵,形成學校「節日文化」、「社團文化」、「課間文化」、「班級文化」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文化系列。一個學生在某種學校文化熏陶下,會形成他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這些將影響他的一生發展。
5.堅持抓好校風、學風建設,充分發揮學校廣播站、電視台、校刊校報等的宣傳作用,樹「八榮」之風,禁「八恥」之行,形成和諧、滿意的生生、師生關系。
六、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
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建立健全學校精細化管理的各項制度,完成學校各項基本建設;培養一支素質全面、結構合理、團結向上、專業合格的教師群體;學校各項工作秩序井然,教科研氣氛濃厚,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育人民滿意的學生。
第二階段: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積極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實驗與研究,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科研型教師的成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開發校本課程,關注學生生命價值,加快學生個性化發展。保持教育教學質量全區領先的優勢,總結學校德育模式、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各項工作令上級和人民滿意。
第三階段:全面總結九年一貫制辦學模式,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各學科至少擁有2名以上的「科研型」教師,有兩門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實現「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辦人民滿意的實驗學校」的辦學理念,使我校躋身於深圳市對外窗口學校,初步構建起具有鮮明特色的滿意教育辦學模式。
保障措施:
(一)人事制度保障
抓住教育系統人事改革,實施職員雇員制的契機,激活用人機制,合理設置職位,優化配置教師資源,充分調動全校教職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民主管理保障
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先鋒模範和戰斗堡壘作用,帶領教師改革進取。發揮群團組織和廣大教師的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作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齊心協力,團結奮斗,共同完成規劃所確定的目標。
(三)評估機制保障
建立有效的評估檢查機制,改革和完善學校評價方法,形成九年一貫制學校評價體系。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獎功罰過。激勵教師勇於創新,不斷進取。
(四)教育科研保障
樹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觀念,做到問題校本化,方法科學化,成果高效化,為學校提高辦學效益提供科研保障。
(五)社區環境保障
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調動家庭、社會支持學校教育的積極性,成立有家庭、社區參加的學校管理委員會,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肆』 如何構建德育一體化德育課程課堂

骨幹教師先行:從「數與代數」「空間與幾何」2個領域,分別選擇2個單元的內容,梳理出教材中蘊含的核心素養;選取2節課,找准核心素養與教學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寫出詳細的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伍』 建構大中小學一體化德育體系是什麼意思

落實數學核心素養、加強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實施方案為全面貫徹「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目標,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山東省小學數學在省教科所長、省數學教研員徐雲鴻老師的帶領下,圍繞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加強中

『陸』 道德認知的培養方法

一、利用教材,提高道德認識

以教材施教,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有關內容實施德育。在教學中,各門學科不但有助於學生道德品質的認識,而且是各門學科應有的任務。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對學生教學道德教育。」政治課、歷史課教學實施道德認識教育顯得極為明顯。語文課教學來說,學生的道德認識既寓於課文之中,也寓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文學作品教學,文學作品與道德關系密切,因為道德是文學表現的重要主題之一。文學作品是一定歷史時代的反應,積淀了一個民族一定的文化和時代的道德思想。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永遠不能迴避對道德的描寫,那怕是比較隱諱的;也不能逃避對其描寫對象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那怕是含蓄的。同時,文學是美的集中體現,「美是道德純潔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斯中學》)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美的感染和啟發,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加強,從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逐漸提高對道德思想的認識。

二、通過交流,提高道德認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培養道德的、理性的、審美的高尚情感。」情感教育是各種教育中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它具有無形的力量。「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不要條件,也是產生道德意志和行為的內部動力。」(葉上雄《中學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現實中,個人的真摯感情最易於打動他人,所表達的思想他人也最易於接受。在教育中,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每個教育工作者對此都是知道的。「親」就是師生在情感上的融洽。要達到「親」,師生間的情感疏通或交流就顯得特別重要,同時「親」使交流也就顯得更為和諧。學生自覺接近教師,實際上師生關系已達到了融洽。情感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教師以平等的、說理的、平易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在「親其師」中,自覺接受老師的教育,最終達到實現學生對道德的認識。

三、開展活動,提高道德認識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想道德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發生、發展和形成。活動具有極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表現出較大吸引力。針對中小學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學校、家庭、社會結合起來,形成德育一體化,有的放矢的展開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不拘一格的活動。通過諸如時事政治教育課、主題班會、知識競賽、講故事,演講會,歌詠比賽,文娛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營造教育氛圍。在和諧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活動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注重思考和總結。這樣,學生不但體驗到生活的美好與艱辛,通過人際交往,學會辨別是非善惡,而且在活動中受到啟發,道德情感被喚起,更為重要的是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四、利用榜樣,提高道德認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道德教育中,優秀榜樣的動人事跡、先進的思想,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和啟發。學生從豐富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樣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感受到美好和偉大,認識到崇高與卑賤。從而在思想上得到凈化,道德上得到提升。由於學生受到榜樣的感召,心理和行為受到影響,提高道德認識,自覺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道德認識。這些榜樣重要有一些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科學家等,他們的事跡,他們非凡的成就和巨大貢獻,以及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的曲折歷史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會真正感動學生,能使學生認識人生以及人生的價值。出此之外,還有學生身邊的一些先進典型,如,同學、老師等,在某方面作為學生個體某種信念的體現者,也是學生實實在在所見,他們更有助於帶動學生,也具有一定的道德示範作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柒』 怎樣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樹立新課堂教學觀念和思想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在努力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課程改革,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時代的要求、中華民族發展振興的要求、現實人民的要求。 實現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我們的教育,必須要以「批判繼承、廣采博收」的精神努力開創適於當今和未來國家發展培養人才的需要的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主戰場。現行新課堂教學的行動取決於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樹立課堂教學的新思想、新觀念就成了搞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大前提。 從課題研究現實來看,舊的傳統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影響還遠遠沒有清除,新的教學理念更沒有廣泛深入地被人們接受,這是由於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所致。在國家經濟改革騰飛、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新舊教育教學觀念交織出現勢在必然。所以,有志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拭目以待、加強學習,努力凈化、主動更新我們頭腦中那些陳舊不適於當今需要的教育思想觀念。在課堂教學方面有哪些思想理念急需更新,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鑒呢? 1.明確課堂教學的性質和地位 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是人們有計劃地開展教育活動的時空集合體。它既是一個有目的性的自主行為群體,又是一個人際交往高密度的社會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去是、當今依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改革、課程改革要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就是要「聚焦課堂」、「決戰課堂」。 2.把握新課堂教學的本質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新的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體現,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更重視學生的成功與發展。為此,要深化教學改革,積極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注意創設課堂教學民主與創新的氛圍,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當前,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已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就要求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更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使學生用輕松活潑、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的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創造性、開發性思維的培養,注意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等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特點。 因此,在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體論」、「學生主體,教師客體」、「雙主體論」均需廢除。其影響在現實課堂教學中,還因地因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說明舊的教學思想理念還在作祟。很多人認為「教師必須有能力實現對學科教材的『居高臨下』,對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對教學方法的 『靈活應用』,對學生學情的『胸有成竹』的教學職責,即由原來傳統意義的『教學』改為更具有新意的『指導』,這是新課堂教學的要求,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隨意貶低教師的作用或過分強調學生自主,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還有人認為:「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教學可拆分為「教」與「學」兩個方面,前者為後者服務,如果沒有了「學」,「教」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再漂亮的表演,再賣力的講解,再迫切的感情,如果不能喚起學生有效的回應,如果不能落實到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就沒有任何價值。」因此,有必要讓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再認識。教學本質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按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整合、創新、傳授的過程;是學生對教師傳授、教科書呈現、教學媒體發送的教學信息的認識、理解、內化、建構的過程。 3.明確新課堂教學過程、目的及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精神 (1)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地位。在新課堂教學改革形勢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是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在人格和學術上是平等的,這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實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發展」,才符合學習的規律。在此,教師必須樹立「教學服務」的意識,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那些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教師主宰」、「教師領導」的觀念也必須廢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教師的指導和教師為學習創設的條件,從而發揮自主精神按認知的規律去感知、去實驗、去思考、去總結、去獲取、去提高自己、發展自己。因而,「傳統觀念中的教師單方面的「一言堂」、「滿堂灌」「單向傳授式」的教學活動必須廢除,取而代之的該是師生「交流與互動」,這也正是「新課程」要求的課堂教學過程的基本形式。 (2)提高學生素質是教學目的、教學有效性之根本。研究的結論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交給學生如何『學』,教學設計的核心要圍繞學生的『學習」,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落實到學生認知、方法的掌握與綜合能力的提高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是成長中的生命。教學要把學生當作鮮活的『生命體』對待。」 (3)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還要注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有遠見且頭腦清醒的教育者應該明白:學校不是為解決教師就業而舉辦的,而是為學生受教育而建設的。教學的實效性的核心是「學生素質提高了多少」這是問題的關鍵。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中,藉助教材,在教師的組織下,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的培養及成長與發展,使其素質得到提升。 4.實現新課堂教學觀的認識和做法 (1)新課程改革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我們應該在一個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層次上對課堂教學模式和它具有的實效性的研究基礎上關注以下幾方面: ①倡導「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同時關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等多個方面,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 ②倡導開放、生成新知識觀,即強調知識的內在性、動態性、開放性、生成性,視課堂為開放、動態、生成的知識系統。使課堂教學領域中發生的一系列生動事件,使師生基於教材文本相互交流,民主對話所產生的意義、價值,成為知識、情感、個性、素質持續不斷的創新生成。 ③倡導創生、建構的課堂教學觀。課堂教學的創生取向與新知識觀的內在精髓是相通的。在創生取向的課堂教學中,使知識的教學成為教師與學生圍繞知識資源進行雙向建構的活動。 ④倡導關注過程、尊重差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關注過程的評價旨在倡導、鼓勵學生從事知識的探究活動,體驗知識的原創過程,感受知識生成的激動與歡欣,釋放知識過程性的教育功能,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創造。課堂教學評價除了具有共同的內容、標准、要求,還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課堂學習差異的尊重,實質上是尊重知識的多樣性與人之存在的個體性。 (2) 「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所獲得的發展。」其做法是: ①著眼於人的發展的教學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的原有基礎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蘊含的靜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 ②只有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停留在現有發展區的教學,只能阻礙學生的發展。真正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的過程。 ③新課程倡導內在發展,如在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定位上,強調通過課程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懷疑意識、批判意識和探究意識。 ④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僅僅要讓學生學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獲得影響今後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而且要注意讓教師在課堂里擁有創造的主動權,能充分根據自己的個性、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宋發展自己,這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目標。 二、加強德育工作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基石 我國歷來重視德育工作,在課堂教學中寓教於教學過程中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當前課堂教育改革日語深入的形勢下,除了通常說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節操、人生價值觀等德育工作之外,在提高新課堂教學實效性上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也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從一些學校研究的成果和體會中可知: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德育工作可以圍繞「學習動力教育」、「學習態度、精神教育」、「學習群體、環境教育」、「學習心理健康教育」來做;通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又可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有機的得以實現。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德育途徑:本著「以德治校,以人為本」的方針,就「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從本校實際出發,確立了「建設特色班集體以保障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意義的探究」、「構建德育網路與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關系的研究」和「提高中華傳統美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四個研究專題。具體的認識和做法是: 1.研究構建新型班集體管理模式,探究特色班集體管理目標、方法、評價的理論體系,為新型班集體管理模式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性提供理論依據。核心問題是如何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育主導價值追求發生變化的形勢下,變革傳統班集體強調管理的控制功能,忽視爭創激發學生自主發展動力的育人的功能模式,把構建「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列為新班集體建設和管理的主旋律。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依託,圍繞上述理念進行試驗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本著「身心靠自我磨礪,智力靠自我開發,人格靠自我塑造」的精神,提高學生對自我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明確自覺樹立自己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同時引導學生注意個性中的共性發展,自覺調整好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和諧相處,保證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此,針對學生思想、心理特點,學校應為學生創設自我教育施展才華的舞台,開展學生心理自主教育,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自我評價,在全校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我教育活動。 3.在「學習社會化,社會學習化」的形勢下,課堂、學校、家庭、社會將構成學生成長的一體化環境,必將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人的發展離不開所處的環境,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對學生施加好的影響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真正取得好的效果。做法是:建立家校互動平台,實現德育處、班主任、教師、學生家長網上交流;建立學校家長委員會,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積極性,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正確的人才觀、科學的教育觀,為學生的成長開辟和諧寬松的人際環境。 4.通過探索有利於增強學生德育中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效性,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構建德育教學最優化、多元智能的策略,實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發展。 總之,如何實現德育為首,寓德育於教學之中,使德育為課堂教學實效性得以真正的實施,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三、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會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1.關於學習和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顧名思義可拆分為「學」和「習」,其本質是認知和練習,關鍵是「做」,是學習過程中的「行動」。沒有學生的親身的體驗和學習全過程的經歷學習是無意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和「行動」構成過程的要素,學生的學習要在』行動中進行,沒有具體行動的學習常常是低效能的學習,學習行動的設計是在傳統教學中最被忽視的重要環節。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的思路:即人都有自我發展的先天的素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社會屬性,人都有自主活動向上的內心動力,所以,我們的教育就該是以學生為根據、為資源,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的教育,也就是以學生為活動主體的教育。為了實現這種教育,首先要研究學生,把握學生的個性與心理,做到以學生為根據;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真人真事、真實情境中去接受教育,即實行體驗和感悟性教育;要把教學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即要重視學生的態度、過程、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認真、細密、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悟學習過程,從而獲取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發展各種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教育內容到教育形式的確定,以致教育活動過程的組織等都要盡量依靠學生,學校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服務,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引導學生去讀,去想,去寫,去做,實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僅是組織、指導、技法、幫助者。這些做到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才能真正有所保證,也才真正達到了教育教學目的。學法的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是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教師傳遞;學生必須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絕不是被動地信息的吸收者。每個學生都應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構建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知識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積累,它同時包括有新舊知識的沖突而引發的思想觀念轉變和知識結構的重組。可以說學習的基本原理就是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指導學生有所發現,觸動學生思維敏感和活躍,激發學生的需求和新鮮感,從而產生「再學習」的動力。這即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的應有的學習觀。在這種認識的前提下的種種方法也才有意義,但也要警惕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流於形式,學習陷入誤區的傾向。「教無定式,學無定法」,在學習方式上,人們普遍將「發現學習」認定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有意義的學習的發生並不是以某種學習方式為條件的,接受學習也不完全等於機械學習,發現學習也並不等同於絕對有意義的學習。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各自適合運用的情況。而真正的自主學習還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總結。什麼是造成我們課堂學習方式轉變的主要阻力,怎樣在發揮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中融合新型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基礎學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這里涉及到忽略實際情況,形式主義地實施各種課堂教學改革措施,與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相背離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很好地去思考去研究去解決。 2.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基於學生是主體,教學應以學生為本、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取和提高是要依據一定的認知規律的理念,所以學生的學習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探索精神。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這種學習方式體現在: ①學習上勇於發問:面對課上課外的知識、事物,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把喜歡和善於提問作為會學習的能力和平鴿來加以倡導、表彰。發問意味著思考,會提問說明會思考。 ②學習上主動探求:遇事要有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刨根問底、探求真知精神,養成自主鑽研的習慣。 ③學習上大膽創新:學生學習主要任務是接受新知、培養自身多方生存、工作、發展的能力。但是,不排除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敢於發表己見,敢於鶴立雞群的應得到重視、提倡。對於「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本著「重學習結果,更重學習過程」的原則給予熱情的肯定和鼓勵,因為這關繫到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長期發展。 (2).群體合作式的學習。作為社會的人,獨立思考學習不可少,與他人、群體一起共同學習更不可少;因為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更多的學習是在集體的場合里進行的,班級、小組方式的學習是一種不可少的方式。這種合作學習方式表現為: ①認真參與團隊學習:無論學習的群體大小,作為學習的個人是其中的一員,均應遵守團隊學習的原則,做到圍繞主題,以自主精神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做到主動切磋、自覺參與、踴躍發表自己見解體會和心得。 ②虛心向他人學習:本著「三人行必有吾師」的精神,在群體學習中,積極自覺向他人學習。從別人的學習感受、認識、體會中獲取知識,解除疑難;或者基此自覺引發思考,提出自己相反的感受、問題或見解與他人討論。 (3).網路自主學習。 在當今信息網路極為發達的形勢下,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充分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手段進行學習。查詢資料,在更廣泛的信息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吸取。 ①查詢資料它求思路:圍繞課堂學習中的問題,查詢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資料。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 ②擴大視野提高水準:圍繞課堂學習的問題,利用網路進行延伸學習,即擴大視野、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4).實踐與實驗自主學習。 實際上就是把課本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去,或者把課上學到的東西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和印證。這種學習就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這是課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對於提高課堂實效性,培養高素質人才意義重大。 ①驗證所學知識:學生要以主人翁態度,在學習書本知識的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通過實驗印證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②實踐所學知識:學生要主動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依據所學知識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辨別真偽的能力。上海師大附中從「發展教育」理念出發,主張在學習方式上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體驗知識建構的過程,體驗精神生活的意義,體驗發現與創造的快樂。幾年來,實踐了課堂教學「五活」,即「引入含活勢,形式要活潑,氣氛要活躍,探索有活力,結尾留活意」。在學習中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懷疑意識、探究一是外部資源利用意識和合作意識。他們認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更進一步說就是人的改變,人的素質的改變。 學生的學習方法必須緊緊圍繞「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來設計。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主要採取「聚合」與「發散」兩種方式。收斂性的思維是指人在解決問題時,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依據,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去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是指人在解決問題時,會同時想到若干個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案、假設和結果,使問題的解決有較多的機會和較大的幾率。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該以「聚合式」思維方式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解決問題時必須先以基本概念、知識和經驗作初步判斷,在此基礎上再興發散思維,並開始質疑,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一味地追求「發散思維」或者「聚合思維」都是片面的。另外,課堂學習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後者是前者的延伸與鞏固,學生正是在多種綜合實踐、小組活動中得到了感受和提升,學會了合作互助。 四、教師會教、教法得當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成功要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教,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 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是學校普遍關注研究的問題,方法好比過河的橋和船,模式是從實踐中總結提升出來的模型框架,它對具體的表現形式產生指導性影響。作為教師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教學中都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方法、一定的模式進行教學,但他們所沿用的方法、模式具有優劣之分。一些教師可能憑著慣性一直沿用一種不好的方法、模式,而自己也不曾發現,不以為然;一些教師可能一直沿用一種很好的方法、好的模式,但也「身在盧山中」不知其所言。我們認為在教學第一線進行教學方法、模式的研究,能引發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思考,學會從教學實踐中提煉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保證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黨和國家一再倡導創新精神,要求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以適應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潮流,創新發展、合作互動、自主學習、啟發探究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中,不管是教育理念的革新,還是教學模式的改變,都在關注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個體的差異需求,都在致力於改變學生對於學習的認識,包括對於學習本質、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群體、情感體驗等的認識。改變學生的過程,教師的思想和行為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建構,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一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一提高教師教學效益,二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主要研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才能實現課堂教與學的高效。同時從系統論觀點出發,全面研究影響課堂教學系統的各種因子,排除干擾因子,優化教學環境,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從而消除目前存在的「粗放型」的課堂教學。 有些學校提出「『探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注重教學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尊重學生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進行的學習。 五、運用好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助推器 當前,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成趨勢,而且往往成為人們衡量課堂教學的成敗優劣的一個標准,可以說有效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是使課堂教學騰飛的助力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改變教學模式,擴大教學規模;改變學習環境,豐富信息資源;沖擊傳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形式,有利於因材施教;豐富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果;促進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操作技能;改變了學生的地位,變被動為主動,實現了教與學的民主;變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價值觀為「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觀;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具備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的物質條件不等於有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上簡單地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等於課堂教學實效性已經提高。「實物現代化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人的現代化,即人的思想觀念、能力的現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這是教育教學現代化的核心。否則教學手段仍是之後的,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可能得到整體的提高和長足的提升。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需要有現代教與學觀念的教師和學生去掌握,去運用,否則只能是「好箭束之高閣,不能射應射之的」。教學手段要綜合運用,片面強調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行的。現實教學中擯棄一切傳統教學手段,處處都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以致流於形式的觀念不可取的。正如有的學校所說「在課堂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中,表現出課件使用失當,好像課堂教學不用多媒體就意味著落後沒有創新。教學媒體與技術的運用,本身並沒有過錯,問題出在人的思想上。只有當教學媒體自覺恰當地為教學藝術服務時,才能取得錦上添花的教學效果,也才能真正實現教學創新,體現出教學媒體的價值。如果忽略對教學本身內容的扎實鑽研,對教學藝術的追求,而片面強調課件的運用或者對教學技術手段過分依賴,只能導致教學技術化的危險傾向,即陷入到了教學上的形式主義道路。」其結果往往會影響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固守傳統,認為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可以走遍課堂的思想也是要不得的。 六、提升教師的素質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根本 實施素質教育形勢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素質的提高是關鍵。現在形勢下,強調教師隊伍的建設更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時代意義。教師必須熱愛教育,為人師表,知識精博,態度嚴謹,教技高超,善於探索。」首先,我們認為是師德,即有從教的職業道德和做人育人的行為規范。其中責任感、愛心、為人典範不可或缺。第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造就一批研究型(或稱專家型)的教師。他們應該具有創新精神、研究能力,應有的特點和氣質是:能立足校本,立足課堂,從課改形勢出發,規范自己的課堂行為、課前行為和課後反思。 研究型的教師應該具有「五氣」:終身從教的志氣(他們的從教經歷和思想境界):銳意改革的勇氣(他們銳意改革和大膽創新的精神);博學多能的底氣(他們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事跡);充滿智慧的靈氣(他們成功教學的典型案例);面向未來的大氣(他們遠離功利,著眼國家的利益和學生的未來發展的教學行為)。這種特質最終均應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 當然,我們不能奢望每個教師都能成為教育專家,但是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學習、感受和體驗研究型教師的特點和氣質並為之努力奮斗,從而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供最關鍵的師資保障是必要的。 課程改革實施的決定性環節是教師的專業發展,而最具有創新力的是青年教師。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什麼樣未來人才和怎樣培養未來人才的問題;未來人才的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形成離不開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想改進學生學的方式,必

『捌』 山東公路技師學院怎麼樣

山東公路技師學院是一所很好的職業類院校,學院是國家重點技工學校,交通部教育司命名的「教學質量A級學校」、「全國交通系統規范化技工學校」,曾獲「山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先進單位」、「全省交通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學院分為主校區、無影山校區和德州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680餘畝,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工300人,在校生超過1.2萬人。

山東公路技師學院其他情況簡介。

山東公路技師學院前身是德州地區交通技工學校,1982年更名為山東省公路技工學校;2003年晉升為山東公路高級技工學校;2006年改建為山東省公路高級技工學校;2010年晉升為山東公路技師學院。2012年8月,整建制由德州搬遷至濟南。2017年3月,山東省交通幹部學校並入。

山東公路技師學院始建於1979年,隸屬於山東省交通運輸廳,是一所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主,集職工培訓、成人教育、試驗檢測、技能鑒定和駕駛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全日制公辦技師學院。

以上內容參考山東公路技師學院——學校簡介

『玖』 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2004 年以來,中央先後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開啟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

上海課程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改革重心由中小學德育課程建設轉變為注重大中小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在此進程中,構建全員、全課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來越清晰。

課程思政的意義

在一定意義上講,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並非空穴來風,它之所以能迅速得到學界的關注,引起社會的共鳴,並逐漸形成獨特的話語表達方式,是因其身上遺傳了大思政的家族基因。這種基因被時代、世情、國情三種因素重新喚醒,構成了課程思政話語表達的外在動力。

閱讀全文

與德育課程一體化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能查到酒店的促銷活動 瀏覽:642
教研電教培訓方案 瀏覽:871
翼支付線下推廣活動方案 瀏覽:414
學市場營銷學心得體會 瀏覽:525
市場營銷研究哪些內容 瀏覽:904
市場營銷學吳健安業務戰略 瀏覽:9
學校食品安全宣傳培訓的方案 瀏覽:167
雙11購物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36
農產品網路營銷量 瀏覽:119
書店網路營銷策劃活動 瀏覽:177
2016電子商務政策法規 瀏覽:11
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概況 瀏覽:695
慈善促銷方案 瀏覽:406
德芙的品牌營銷策略 瀏覽:813
網路營銷調查問卷實訓報告 瀏覽:669
市場營銷需要的素質 瀏覽:365
濟南網路營銷培訓哪裡好 瀏覽:183
火鍋店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8
銀行活動策劃方案總結 瀏覽:842
應急業務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