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首先學習社會工作這個專業對我有很大的鍛煉以及幫助,因為社會工作是充分考慮人的本質,運用盡可能有效的方法幫助受助人滿足其需要、擺脫困境的活動和過程。
但是要接觸很多其他的專業基礎,而社會工作專業不僅需要有社會工作、社會學的知識,同時還需要了解心理學和物業管理、醫學、法學等輔助學科,以助人自助為核心理念,以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為直接工作方法的學科。
所以相比較其他專業是由淺到深的去研究和學習,而我們社會工作專業像樹一樣,社會學和社會工作作為樹根,慢慢的接觸到其他領域就如同樹上的枝枝蔓蔓。
日常的學習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平時針對社會工作本專業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因為我們一切的助人行為都要建立在一個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同時多參加社會實踐,豐富工作的經歷。
B. 各位居士,我想學習佛教知識,如何入門
阿彌陀佛!隨喜贊嘆師兄的正心正念!
師兄若是想皈依,許多寺院都可以為師兄授皈依,受皈依並不分男眾女眾,只要依一顆誠摯恭敬心,願意皈依佛、法、僧三寶,即可!皈依並非出家,所以男眾女眾皆可一起皈依!師兄可以先了解一下,附近哪裡有正法寺院,找一位戒行清凈的師父,為授皈依。許多寺院,皈依儀式有各自特定的日子,可以提前去了解一下,再做決定!
師兄說得有道理,我們皈依之前,是需要對佛法有一些了解的!對佛法深入了解之後,再行皈依,心也更誠敬,更堅定明確!
師兄,學習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所講的基本和核心是什麼。不論修行任何法門,這些都是基礎!其中包括:
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是非常實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觀照,深悟其理,則看破一切虛妄顛倒,必定解脫六道!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佛留與我們末世眾生驗證佛法與否的標准和依據。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為我們總結的修行順序和次第。此八正道依次生起。我們要學習佛法,必須先有正見,有了正見,才可能有正的思維。有了正的思維才能產生正語、正業及正命。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進,否則,沒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進,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必不能導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四依止:依智不依識,識義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此四依止,如果我們能深刻體悟,如實依止,能保證我們不入邪途,不墮險坑!
可以網路視頻搜索:普願講堂
裡面有《佛陀的三法印》、《心經講解》、《如何逐漸步入佛法解脫》等系列可供師兄觀看。深入淺出,比較容易懂!
C. 出家做尼姑需要什麼條件,哪裡有寺廟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D. 志願者的基本常識
志願服務工作基礎知識
第一部分志願服務工作基礎知識:
志願服務、義務工作、志願者
志願服務或義務工作都來源於英文的Volunteer service,在本質上說都是一樣的,都是指任何人自願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而提供的服務。
志願服務泛指利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善心為鄰居、社區、社會提供非盈利、無償、非職業化援助的行為。志願者是基於道義、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責任,貢獻個人的時間、精力及精神,在不謀求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從事社會公益與社會服務事業,為改進社會和推動社會進步而提供服務的人。在香港,志願者被稱為「義工」,志願者行動叫做義務工作。在台灣,志願者稱為「志工」。
在西方較為普遍的觀點是:志願者是職業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強製法律驅使的人們的努力」,其目的在於改進社會,提供福利。
二、公益、公益活動
公益:公益從字面的意思來看是公眾的利益,多指衛生、救濟等群眾福利事業。它的實質應該說是社會財富的再次分配。
公益活動:是指一定的組織或個人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活動。公益活動的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社團活動,專業服務,文化藝術活動,國際合作,等等。
三、慈善、慈善組機構
慈善:對人關懷,側重指對人關懷而富有同情心。
慈善機構:民間非營利性組織,由捐贈人提供財產並由它自己的職員進行管理,以其收入服務於對社會有益的目的。
四、公益和慈善的區別與聯系公益事業受益面廣;慈善事業受益面小,只限於特定群體的人。
公益事業的特點主要有:①外在性。屬於公益事業的部門和企業及其活動一般處在直接生產過程、個別經營活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之外,獨立存在、並行運轉,並構成相對獨立的系統。②社會性。大部分公益事業主要依靠社會投資和建設,資金依靠國家財政解決,投資主要表現為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③共享性。公益事業的服務是為許多單位和居民共享的。④無形性。公益事業所提供的產品大多是無形的服務,而不是有形的物質產品。⑤福利性。公益事業所提供的產品帶有很大成分的社會服務和社會福利性質。
慈善事業:私人或社會團體基於慈悲、同情、救助等觀念,為災民、貧民及其他生活困難者舉辦的施捨、救助活動的統稱。其活動對象、范圍、標准和項目,由施善者確定。慈善事業常常採用一定的組織機構來進行,這類從事慈善事業的社會團體和工作機構統稱為慈善團體,社會福利院、國際SOS兒童村、各種志願者服務隊等。
大致來說,「公益」是一個大的概念,泛指為社會大眾謀利益的所有活動,其中也函蓋了「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而廣義的「慈善」概念中既包括對受助對象的物質、經濟幫助,也包括義工的義務勞動。
五、志願服務工作的五個特性:
自願性、無償性、業余性、公益性、組織性。
六、志願服務工作的類別
(一)
任何一項有利於改善社會的公益服務,都屬於志願工作的范疇。
(二)志願工作的服務范圍:直接服務、間接服務。
(三)現在常見的服務內容:幫困助殘、助學助弱、支教支教、科技推廣、義務獻血,環境保護,心理咨詢、法律維權等。
七、志願服務工作的特徵。
(一)自願。即主觀自覺選擇,沒有強制性。
(二)不圖物質報酬。即動機上不追求物質報酬,但不否定開展志願服務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
(三)服務於社會公益事業。即服務的內容應是社會公眾的公共利益和困難群體的利益,不是社會非困難群體的小團體利益;同時屬於政府職責范圍內的事情、能夠通過正常的市場交換獲得的服務(困難群體除外),一般不能作為志願者服務的內容。
(四)奉獻自己的力所能及。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智力、經驗的人是志願者外,出於自願的獻血、捐獻骨髓、捐款捐物的人,也是志願者。
(五)非本職職責范圍內。比如自來水公司修理水管的職工,如果他正在值班、正在崗位上,為用戶提供了優質的修理水管服務,那是本職工作,不是志願服務;如果他不在值班、不在崗位上,是利用業余時間自願且不取報酬地為他人提供了修理水管的服務,那他就是志願者了。 背景資料:熱心公益,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講「仁者愛人」,其精神要義便是要求人們將仁愛由己推人,由內推外,由近推遠。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墨子主張「兼愛」,希望「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與儒家思想一脈相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愛國情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積極奉獻精神;「疾惡如仇,見善若渴」的高貴品質;「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廣闊胸懷和友善;「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高風亮節,無不閃耀著真善美的光輝。但曾幾何時,社會價值觀發生混亂,是非不辯、善惡不分、明哲保身、見利忘義。甚至發生了救人者捨生取義,被救者漠然離去,救人者見義勇為反被污衊的令人痛心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改善社會風氣才成為時代進步發展的迫切要求。「公德盛則其群必盛,公德衰則其群必衰」,讓我們攜起手來,高舉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旗幟,恪守公共道德,傳播社會文明,為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
E. 少兒有必要從小學習英語嗎
英語已經漸漸的成為對小學生普及的一門功課,甚至有很多幼兒園都會有英語班的開設.可見英語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說,已經成為基礎知識學科.為了使孩子的分數提高,家長們可謂是費盡心思.那麼如果沒有參加輔導班的條件下我們該怎樣學習英語呢?現在網上有很多的在線學習課程,包括小學英語在線課程,而且很受廣大家長的喜愛,那麼小學英語在線學習的優勢具體表現在哪幾點?
(在線學習)
1.隨時隨地
小學在線英語培訓擺脫了對線下教育地點的限制.
通常的線下教育要求家長將孩子送到固定的學習點進行學習,為了接孩子,普通家長會選擇等孩子去咨詢點上課,然後一起回家.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是讓孩子們在路上來回走動,而且還要把父母的時間縮短成碎片.小學的在線英語培訓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孩子們只需要聯網電腦或iPad就可以上課.不僅可以節省父母的時間來接孩子,還可以減少在路上的來回,並確保孩子的安全.
2.強大的教師
教育機構僱用的大多數教師都是本地教師.如果他們是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他們基本上可以保證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水平.但如果它是一個稍微差一點的二線城市,就沒有很多優秀的教師,而且大多數優秀教師都在上學.因此,很難找到具有足夠上網能力的教師.在小學教授網路英語的外籍教師不限於某個地方,他們可以招募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3.家長可以隨時監督
教育機構採用的教學方法一般是父母送孩子然後關閉老師上課,很少有父母可以一直跟隨課堂.一旦教育機構不允許這樣做,父母就會讓孩子更緊張,效果更糟.小學的在線英語培訓使用"透明教室",當孩子上網時,父母也可以進入教室看孩子的學習,而不會影響孩子.孩子學完一堂課,父母如果沒有時間閱讀,也可以觀看課堂的播放.
(網路題庫真的海量)
以上是對小學英語在線教育優勢的相關介紹,總而言之,在線英語學習打破時間和地域限制,主要是基於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改變時間的靈活性確實是小學英語培訓的最佳模式.
F. 不考慮收入,你最想做什麼工作
最想在自然野生動物園里工作,一直都很想,很羨慕每天撫摸大熊貓的飼養員,每天都可以抱抱。
看到飼養員用竹筍來引誘熊貓媽媽的時候,大熊貓絲毫不在意懷里的小熊貓了,那麼隨便的就由人把它拎著毛皮捉走,怎一個頑皮了得。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當然不想這樣苟活,想成為動物們的一員,不需要自己也有皮毛爪子,尚且是個人就好,這樣可以隨便撫摸,我會把動物園毛茸茸的寶貝動物都擼一遍,純粹而自然的生活,哪怕喝露水都開心呢。
遠離世俗的現實,不用考慮人來人往的交際,而且動物的感情是誠摯的,不像人一般戴著許許多多的面具,不用在意別人的感受,我的動物,我做主,真的是很美好呢,如果可以,我願望著它們,喂它們吃食,隨意的挑逗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