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危機是什麼危機的三項標準是什麼危機發生後,通常人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找到解決的資源
一、危機
危機是突然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危及組織形象、利益、生存的突發性或災難性事故、事件等。
這些事故、事件等一般都能引起媒體的廣泛報道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對組織正常的工作造成極大的干擾和破壞,使組織陷入輿論壓力和困境之中。處理和化解危機事件,將危機轉化為塑造組織形象的契機是對組織公共關系工作水平最具挑戰性的考驗。
二 、危機的三項標准
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響的事件。
2、引起急性情緒擾亂或認知,軀體和行為等方面的改變,但其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診斷。
3、當事人或患者用平常解決問題的手段暫時不能應付或應付無效。
三、解決危機的資源
1、沉著鎮靜。
危機發生後,當事人要保持鎮靜,採取有效的措施隔離危機,不讓事態繼續蔓延,並迅速找出危機發生的原因。
2、策略得當。
即選擇適當的危機處理策略。危機處理主要策略包括:
(1)危機中止策略。企業要根據危機發展的趨勢,審時度勢,主動中止承擔某種危機損失。例如:關閉虧損工廠、部門,停止生產滯銷產品。
(2)危機隔離策略。由於危機發生往往具有關聯效應,一種危機處理不當,就會引發另一種危機。因此,當某一危機產生之後,企業應迅速採取措施,切斷危機同企業其他經營領域的聯系,及時將爆發的危機予以隔離,以防擴散。
(3)危機利用策略。即在綜合考慮危機的危害程度之後,造成有利於企業某方面利益的結果。例如: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有些企業不是忙著推銷、降價,而是眼睛向內,利用危機造成的危機感,發動職工提合理化建議,搞技術革新,降低生產成本,開發新產品。
(4)危機排除策略。即採取措施,消除危機。消除危機的措施按其性質有工程物理法和員工行為法。工程物理法以物質措施排除危機,如投資建新工廠,購置新設備,來改變生產經營方向,提高生產效益。員工行為法是通過公司文化、行為規范來提高士氣,激發員工創造性。
(5)危機分擔策略。即將危機承受主體由企業單一承受變為由多個主體共同承受。如採用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發行股票等辦法,由合作者和股東來分擔企業危機。
(6)避強就弱策略。由於危機損害程度強弱有別,在危機一時不能根除的情況下,要選擇危機損害小的策略。
3、應變迅速。
以最快的速度啟動危機應變計劃。應刻不容緩,果斷行動,力求在危機損害擴大之前控制住危機。如果初期反應滯後,就會造成危機蔓延和擴大。1996年,美國某電視台的直播節目指控連鎖超市「雄獅食品」出售變質了的肉製品,結果引起該公司的股票價格暴跌。
但是,雄獅食品公司迅速採取了危機應對行動。他們邀請公眾參觀店堂,在肉製品製作區立起透明的玻璃牆供公眾監督。同時,採取了改善照明條件,給工人換新制服,加強員工培訓,大幅打折促銷等一系列措施,將客戶重新吸引回來。
經過這些強有力的實際行動,最終,食品與葯品管理局對它的檢測結果為「優秀」。此後,銷售額很快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4、著眼長遠。
危機處理中,應更多地關注公眾和消費者的利益,關注公司的長遠利益,而不僅僅是短期利益。應設身處地的、盡量為受到危機影響的公眾減少或彌補損失,維護企業良好的公眾形象。
90年代曾經紅極一時的「三株口服液」,就是因為對一場原因說不清;道不明的人命官司處理不當,對受害者漠然置之,不重視公眾利益,最終導致了公司經營的難以為繼。國內企業犯這種錯誤屢見不鮮,教訓何其深刻。
5、信息通暢。
建立有效的信息傳播系統,做好危機發生後的傳播溝通工作,爭取新聞界的理解與合作。這也是妥善處理危機的關鍵環節,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掌握宣傳報道的主動權,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以及使用互聯網、電話傳真等多種媒介,向社會公眾和其他利益相關人及時、具體、准確地告知危機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現狀,公司的應對措施等相關的和可以公開的信息,以避免小道消息滿天飛和謠言四起而引起誤導和恐慌。
二是統一信息傳播的口徑,對技術性、專業性較強的問題,在傳播中盡量使用清晰和不產生歧義的語言,以避免出現猜忌和流言。
三是設立24小時開通的危機處理信息中心,隨時接受媒體和公眾訪問。四是要慎重選擇新聞發言人。正式發言人一般可以安排主要負責人擔任,因為他們能夠准確回答有關企業危機的各方面情況。如果危機涉及技術問題,就應當由分管技術的負責人來回答。
如果涉及法律,那麼,企業法律顧問可能就是最好的發言人。新聞發言人應遵循公開、坦誠、負責的原則,以低姿態、富有同情心和親和力的態度來表達歉意,表明立場,說明公司的應對措施。
對不清楚的問題,應主動表示會盡早提供答案。對無法提供的信息,應禮貌地表示無法告之並說明原因。
6、要善於利用權威機構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為增強公眾對企業的信賴感,可邀請權威機構(如政府主管部門、質檢部門、公關公司)和新聞媒體參與調查和處理危機。
1997年,當百事可樂的軟飲料罐中發現了來歷不明的注射器時,百事公司迅速邀請五家電視台、公證機構以及政府質檢部門參加對公眾的演示活動,以證明這些異物只可能是由購買者放進去的。結果,由於措施得當及時,公眾的喧鬧很快便得到平息。
❷ 脫產和非脫產的文憑一樣嗎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是我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兩種辦學形式。
自1980年我國正式建立學位制度以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隨之發展起來,逐步由我國正規研究生教育的補充部分變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快速發展,高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同時對高級人才的層次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研究生教育是培養新時期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發展研究生教育是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必經之路。然而,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依然較為滯後,其發展規模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仍不相符合,2000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大約460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大約220萬人,而研究生招生人數僅12萬人,所佔比例分別為2.6%和5.4%。阻礙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長期以來我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單一,全日制教育受到教育資源的限制,很難在短時期內有跳躍式的發展,而非全日制則發展緩慢,尚不成氣候,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中,非全日制所佔的比例僅為9%(其中有一部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非全日制)。
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社會所需,潮流所至,大勢所趨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本文就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項重大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
一、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我國最初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被稱為"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學位"(以下稱同等學力),為了確保學位授予質量,早期的同等學力常採用與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學習的方式,但是這種單一的培養模式對在職不離崗人員的影響較大,限制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規模的發展;同時在職人員不容易與全日制學生形成群體意識,也不利於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1986年開始,國務院學位辦先後頒布了《關於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的試行辦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授予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在職人員碩士、博士學位暫行規定》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授予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在職人員碩士、博士學位暫行規定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開拓了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研究生學位的學位獲得新途徑,同時明確了在職人員申請學位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許多研究生培養單位舉辦了一些旨在為在職人員申請學位課程做准備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為在職人員提供一個學習研究生層次課程的場所,在教學上採用了在讀不離崗的方式,成為在職人員獲得研究生學位的主要途徑之一。截至1998年底,通過這條途徑獲得研究生學位的有博士573名、碩士21599名。雖然研究生課程進修班並不屬於正規研究生學位教育,但是它的存在為在職人員申請研究生學位解決了所必需的課程教育問題,成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對參加學習者的入學要求寬,時間選擇的自由度大,近幾年來深受學位申請者個人和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歡迎。然而為了爭取生源,個別單位常常在開班前的宣傳中將參加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與獲得碩士學位聯系在一起,在片面追求辦學利潤的狀況下,導致一些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質量失控。盡管自1993年起,國務院學位辦加強對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管理,先後實施的一些考試制度,從個別環節對學位授予質量進行了控制。然而一些質量不合格的學位申請者千方百計地採取一些不正規的手段對付這些質量關口,炮製假材料、考試作弊等現象屢禁不止,導致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質量失控的趨勢難以完全遏制,同等學力申請的學位很難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1991年,針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不同行業背景、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先後批准設置了MBA、建築學碩士、法律碩士、教育碩士、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博)士、MPA、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博)士等專業學位。專業學位的設置改變了我國學位類型、規格單一的狀況,為在職人員接受正規研究生教育開辟了一條途徑,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的產生標志著我國高等專業教育層次的上移,也標志著我國研究生教育開始融入終身教育的理念。但是經過幾年的運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逐步向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靠攏的趨勢,從入學考試、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論文要求到學籍管理等無一不是沿用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在就讀專業學位的在職人員基本上都是脫產學習的,因此專業學位的培養對象雖然是在職人員,但是對他們教學培養依然沒有擺脫全日制的模式。
從15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問題集中表現在規模、質量和運作模式上。規模中包含著辦學規模和專業覆蓋面的問題;質量中有入學質量和教學質量兩個層面的問題;運作模式中包括了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兩個方面的問題。
二、我國已經臭備發展非全國制研究生教育的社會環境21世紀是"知識"的世紀,"知識經濟""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等一系列新名詞已經成為尋常百姓的日常詞彙。知識時代的腳步是飛速的、迅猛的、是不可阻擋的,80年代以來世界每年發表的論文超過500萬篇,科學知識的年增長率達到12.5%,知識老化周期為3~5年,人生一世所需要的80~90%的知識是靠在職學習的。在這種形勢下經濟結構與社會框架產生了極大的變動,知識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第一生產要素,科技創新和知識的擴大再生產成為現代企業的生命線,智力資本開發和教育投資成為現代生活的主旋律。
社會的變革要求高等教育進行相應的調整。香港特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張寶德指出,未來高等教育會出現六大轉變:
1.知識的耐用性將大幅度減少,教育程度再不以學歷為衡量標准,而是以一個"終身學習戶口"概念代替;2.教育再無專利,大學教育的壟斷會徹底崩潰,教育越來越趨向全球化;3.學習可以多點"進入"或多點"退出"。一生之中每個人都會隨自己的需要多次進出教育體系,而不是象現在要有某個一定的讀書年齡段,所受的教育可能以護照形式紀錄,並隨身攜帶進入教育體系;4.學大於教。即由學生決定教師教什麼,尤其是當辦學經費跟學生走的時候,更是市場主宰一切;5.各辦學機構之間的競爭激化。將會出現明星教授和前衛的大學;6.單一學歷越來越少,一切要重新界定。
這六大轉變的核心是終身教育,而非全日制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第一步。
就我國研究生教育本身來講,也已經具備了發展非全日制教育的基本條件。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研究生招生處提供的資料,報考2001級研究生的總人數為460225人,其中應屆生20萬人,僅佔43.5%。從報名專業來看,有5個專業的報名人數超過萬人,其中MBA和法律碩士兩項專業學位的報名人數為3.8萬和1.8萬,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三名。可見在職人員對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同時也證明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同社會發展的迅猛態勢與社會市場的強烈要求相比,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是十分緩慢和滯後的。在截至1999年我國培養出的53萬學位研究生中,科學學位約佔90.1%,專業學位的約佔9.1%;其中同等學力僅佔4.2%。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規模過小不但影響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也阻礙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整體發展。為什麼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不起來呢?我認為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的體制和機制上存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
三、我國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1.明確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和內涵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是什麼?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法》的第十五條中僅規定"高等教育採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沒有對非全日制下一個確定的定義。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的界定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界中懸而未決的問題,或者說是一直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問題。
在西方先進國家,全日制(Full time)與非全日制(Part time)的界定是以年學分值來劃分的,即年學分值不足12學分的為非全日制。由於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對學分制的觀念較為淡薄,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界定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是以學生的社會身份來劃分的。一般人們認為非全日制教育是指對在職人員進行的教育,因此許多人自然而然地將非全日制教育與成人教育之間劃上了等號。這種想法是片面的,誠然非全日制的培養對象基本上是在職人員,但是這將這種表象特徵作為定義依據的話,往往會掩蓋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也會導致人們對概念的誤解和對內涵的扭曲。非全日制教育的本質在於學校與學生之間實行對教育內容和學習時間的雙向選擇,以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同時也達到了教育擴張的效果。如果片面地認為非全日制教育即成人教育的話,會導致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時只重視教育對象而忽視了更為本質的東西。
如今我國在職人員的在讀研究生基本上是全脫產學習的,學校方面對他們的教育方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標准等都是套用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一套制度,因此實質上在校的在職人員接受的是全日制教育。這些現象正是由於我們對非全日制的定義和內涵的理解不夠清晰造成的。概念的不明確導致了我們在教育觀念上產生了偏差,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無從入手。
因此明確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和定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
2.正確理解非全日制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許多人認為非全日制教育是對那些以前沒有機會或是沒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職人員進行的文化補習教育或是職業培訓。這種想法在社會上極有市場,嚴重阻礙了非全日制教育,特別是非全日制學歷、學位教育的發展。
這種思想的根源何在?我認為這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對人們形成的一種封閉的、禁錮的習慣思維。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是一種單向的封閉式教育體系,即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生的單向階段式的系統,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省略、都不能逾越,中學畢業後自然就應該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本科畢業後進入研究生階段,而不是定向委培的話,高學歷者再一次選擇低一級的學歷專業是不被允許的。例如,研究生畢業者再一次選讀本科專業的行為是很難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的。在傳統的思想下,普通高校被認為是進行職業前教育的場所,而非全日制教育是屬於職業後繼續教育的范疇。繼續教育又很容易同職業培訓班、職工大學、成人學院等辦學機構聯系起來,因此非全日制教育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都較低。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應該體現出學習型社會的特徵,反映新時代的繼續教育的理念,即多點進入和多次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里知識的層次結構繁復、內容深邃、更新速度快、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因此多次教育的理念必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而全日制教育因為在體制和機制上較為死板和僵硬,無法適應多次教育的要求。多次教育的理念能夠通過非全日制教育來得到實現,人們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時間多次重返學校進行學習和充電。在高等教育即將實現大眾化的未來,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將顯得更為迫切。
轉變思想,正確認識和理解非全日制教育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後盾。
3.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在體制上的並軌在我國的現行教育體系中,存在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形式,同時對這兩種形式教育,實行的是雙軌制的管理辦法,從招生、課程、學制、考核,到學生管理、專業設置、院系編成,甚至畢業文憑等都是不相同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間的區別已經不僅僅在於培養的形式上,它們各自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各佔一塊,互不侵犯,互不逾越,成為界線分明、相互獨立的兩個教育系統。這是因為我國在發展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起步階段,考慮到在職人員長期脫離學校教育後,知識水平較低,若和應屆生一樣選擇的話,將很難通過嚴格的正確入學考試。因此為了保障在職人員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採取了成人高考的辦法,即在職人員不參加普通高等學校選擇考試,而另行組織考試,試卷難度與正規高考相比要容易一些。由於人口考試和基礎不同,高校擔心在職人員入學後無法根上普通班的學習為他們單獨設班,同時還為他們設計了一套新的培養方案,於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學制等方面與普通班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我國高等教育的招生、培養以及畢業生數都受到國家嚴格的調控,高校基本上沒有內部淘汰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教學質量的差距日益明顯,導致了兩種文憑的產生,最後使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體制上的分化。
直接導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體制分化的原因是質量問題,其根源在於計劃經濟下的高校內部缺乏競爭機制,它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雙軌制的教育體系。質量問題快得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聲譽日下,最終只能對它敬而遠之,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十分不利。
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並軌,提高非全日制教育的質量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
4.非全日制教育實行完全學分制從字面上看,非全日制即不是全天接受教育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非全日制教育的日學習量要比全日制少,因此要完成相同量的學習任務,非全日制要比全日制所需的時間要長一些。加上非全日制教育的培養對象,在職人員因工作上的需要,學習時間的不確定性很大,因此開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必須要實行彈性學制,使得在職人員能在一段較為寬松的時期內自由地進行學習。然而現行我國高校的學制比較僵硬,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已經成為高校的金科玉律,很難有所突破,因此許多在職人員只能全脫產學習,實際上接受全日制的教育。
為什麼彈性學制的改革會如此艱難呢?除了高校後勤設施的問題外,沒有實行完全學分制也是個關鍵問題。我國高校的學分制改革的步伐是十分緩慢的,長期以來高校的課程一直以專業課為主,必修課所佔的比重極大,而且課程的年次也是固定不變,因此現行的學分制只不過單純地將原有的課程設定一定的學分值而已,沒有將學生自由選擇課程的內容和學習時間的理念融入進來,因此我國學分制的改革是不徹底的。
沒有完全學分制的支持,彈性學制是很難實現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無法進一步深化。因此完全學分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
5.將非全日制教育納入正規學校教育體系長期以來,人們將校園視作一塊"聖地"和"凈土",把它比作"象牙塔",認為學校應該遠離社會的"喧囂"和世俗的"侵蝕"。雖然我們也經常說教育要面向社會,要服務社會,但是傳統的思想觀念阻撓了我們改革的步伐,總是擔心學校是否會被社會的"不良風氣"腐化,因此一談到學校要開放就欲言又止、舉步維艱。我們的辦學實際上是封閉式的,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在這些保守思想的作崇下,我們人為地將以全日制教育為代表的學校教育與以非全日制為代表的社會教育加以強行區分,高等學校在介入社會教育時,沒在將非全日制教育當作正規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來看待,而是將其圈起來,設立一個諸如成教學院、網路學院之類的機構,實際上是將非全日制教育置於正規教育的體系之外。
有些學校甚至將非全日制教育看作是一棵"搖錢樹",只顧招生賺錢,不顧教學質量。由於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是兩個系統,非全日制的質量即使是差了些也不會影響到全日制,在評估和統計的時候非全日制往往不加以考慮,所以某些學校對非全日制這塊根本不加以重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自流,疏於管理,使得一些不良學風肆意橫行,例如集體考試作弊等,嚴重損害了非全日制教育的社會信譽。因此只有將非全日制教育納入正規學校體系,使得非全日制教育能夠影響,甚至沖擊全日制教育,才會引起校方的足夠重視。
學校的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保障。
❸ 要怎麼成為成功的商人
我認為你最好從小的生意做起,從風險小的事情做起
關於第一桶金,有的商人是上輩留下的,有的是自己白手起家的,有的是借的,有的是省吃儉用剩下的……我認為這些並不重要,關鍵你要有很強的慾望,否則你不會成功,另外最好在一下9個方面努力一下:
首先要有慾望,必須有很強的慾望,這樣才有動力
第二要有夢想,有了夢想也就有了方向
第三要有智慧,無論專業知識還是管理知識,最好你都有,如果沒有可以學些
第四要有毅力,你要做好吃苦的打算,也要做好失敗的准備,畢竟不是那麼容易成功的,希望你能不被困難嚇倒,如果萬一跌倒了,爬起來繼續戰斗,你最終會成功的
第五要制定計劃,任何東西都要有計劃,沒有計劃就如無頭的蒼蠅,打一槍換一炮的做法不會得到你想要的成功的
第六從塑造你的性格上下功夫,辦事要果斷,有激情、有決策力和感染力等等
第七要掌握方法,也就是謀略,任何事情會有不同的方法,你要想出最好的方法並實施它
第八要學會做人,做事先做人富有很深的哲理,值得深思
第九要膽大心細,要敢做,如果害怕失敗,那你永遠不會成功,許多人不敢邁出第一步原因即在於此
本來我想想十條的,但是就想了這么多,如果從這九方面努力,把這些都做好了,你肯定就是非常成功的商人了。
另外想說的是:如果有成功商人輔佐,那麼成功會很容易的,否則需要付出常人想不到的努力,我和你一樣,共同努力吧。贏在中國的主題曲「在路上」很好,也很能說明問題,希望你聽一聽,它能激人上進的,也會促使你成功,會給你增加動力的。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