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求解答
新型職業農民首先是農民,從職業意義上來說,所謂農民是指長期居住在農村社區,並以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需要符合以下4個條件:一是佔有或長期使用一定數量的生產性耕地;二是大部分時間從事農業勞動;三是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四是長期居住在農村社區。
當然,職業農民也必須符合這些條件,但與傳統農民、兼業農民不同的是,新型職業農民除了符合農民的一般條件外,還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一是以市場為主體。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而新型職業農民則充分地進入市場,並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較高的收入;二是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而且後繼有人;三是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還要求其行為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後人承擔責任。
因此,新型職業農民的經營特點既保留了傳統農業經營的優點,又避免了小農戶的弊端;既可以發揮家庭經營的優勢,又有助於融入現代農業要素。
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需要特定社會環境,就目前情況而言,為促進職業農民的成長,迫切需要提供以下4個方面的社會環境條件:
第一、確立土地流轉和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制度。只有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確立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才能營造職業農民存在和生存的法律環境。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農民土地流轉機制給工商資本或承包大戶的僱工農業不具備可持續性。主要原因一是高地租難以保證糧食生產的正常進行;二是僱工的高成本增加了農業經營者的風險;三是工商資本的短期行為難以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創新土地流轉機制,使之有利於家庭農場的形成。
第二、充分的社會尊重。農業如何增加對農民的吸引力?除了收入的原因,農民社會地位低是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業的重要原因。因此給農民充分的社會尊重和應有的社會地位是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社會環境。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需要綜合措施,首先是經濟收入的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收入要通過經營規模的擴大、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政府的扶持得以實現;其次是生活環境的改善,要推動城鄉一體化,把公共服務延伸到鄉村,使農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務,建設美麗鄉村。其三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門檻,實行新型職業農民准入制度,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第三、系統的學習條件。新型職業農民難以自然形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專門的教育培養,這是由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和責任所決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要接受全面系統的農業教育,而不是片面的專題教育或零散的技術培訓。需要專門的培訓機構針對職業農民的需求,制定培訓方案,為職業農民提高自身素質提供有效的培訓與教育服務。目前中國的新型職業農民主體是50歲左右的承包大戶和專業戶,他們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營經驗,對農業、農村有深厚的感情,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他們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利於農業文化傳承,也有利於農業後繼者的培養。
第四、城鄉一體化要素流動的環境。新型職業農民來源可以是多元化的,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鼓勵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成為城市市民的同時,也要鼓勵城鎮人才到農村經營農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真正實現城鄉人才雙向流動。只有創造有利條件使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農村徹底融入城鎮,才能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提供空間;只有鼓勵和支持致力於從事農業的人才到農村創業,農業才能獲得健康發展。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教授)
Ⅱ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有何獲,意見和建議
今年以來,新賓縣農業信息培訓中心認真貫徹省、市、縣有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目標,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項目為主攻點;以提升農民的從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突破點;以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著力點;整合各類媒體信息資源,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
一、總體完成情況
申請報名培訓學員:260人;實際參加培訓學員200人。
專業劃分:食用菌、中葯材(刺五加)、山野菜為、優質稻米,每個專業50人。
基地(教學班)劃分:紅升鄉、永陵鎮、葦子峪鎮、紅廟子鄉四個基地(教學班)。
認定情況:完成職業技能鑒定300人,中專招生考試296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300人。
二、採取主要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制定相關政策。
首先,成立以主管縣長為組長,縣政府辦公室、縣財政局、農發局、人社局、農機局、縣供銷社、信用聯社及有關鄉鎮分管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
其次,起草制定《新賓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試點方案》(新農發[2013]27號)及《新賓滿族自治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及管理辦法》(新政辦發[2013]47號)。兩個文件同時發到全縣十五個鄉鎮政府及縣直有關部門。
第三,以農發局名義召開全縣十五個鄉鎮分管領導、農業站長及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有關人員參加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動員大會,公布了《新賓滿族自治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及管理辦法》,解讀了《新賓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試點方案》。
2.結合「特色產業」、抓好「五個落實」。
一是落實培訓專業。依據新賓縣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現狀,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特點,以從事食用菌、中葯材(刺五加為主)、蔬菜(山野菜為主)、優質稻米(富硒大米為主)等為依託,落實四個專業。
二是落實培訓基地。選擇永陵鎮、葦子峪鎮、紅廟子鄉、紅升鄉農業站分別作為中葯材、山野菜、優質稻米、食用菌培訓基地。
三是落實培訓學員。按照《新賓滿族自治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及管理辦法》標准要求:種植食用菌、山野菜5畝以上;中葯材50畝以上;優質稻米100畝以上的產業大戶自願報名參加培訓。通過縣、鄉、村三級把關篩選,最終選定200名學員,按四個專業劃分,每個專業50人。
四是落實培訓場所。通過調查對比,最終確定系統知識培訓內容(專業必修課)利用撫順特產學校封閉式授課的優勢,把學員集中培訓8天,完成系統知識授課任務。《模擬操作》和《現場指導》兩個環節在鄉鎮教學基地、示範基地進行。
五是落實培訓教師。採取省、市、縣三級專家、教授聯合授課的培訓方式進行,以省級專家、特產學校的教師為主,同時還有縣級鄉土專家共同參與,讓培訓學員從不同角度學習專業知識、提高操作技能。
3.完善「規章制度」,有序實施培訓。
首先,制定培訓計劃。培訓計劃的制定,是依據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業系統培訓規范,結合新賓縣設置專業情況。培訓的內容包括農村信息化應用、農村政策法規、農業經營管理、農產品市場營銷,每門課培訓兩天。
其次,明確職責分工,公布組織機構成員名單,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如:教學班職責;班主任職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導小組名單;教學班班級組織成員名單;班級學員名單。基地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考試考核制度。上述「職責」、「名單」、「制度」按照縣農廣校統一標准、統一樣式、統一製作,分別發放到縣農廣校和四個教學基地公開、公示。
新賓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每期開始及結束,即有開班典禮,又有結業儀式,開班之初,給所有學員發相關書籍。系統培訓200名學員,分兩期(每期100人)到撫順特產學校學習,時間從9月9日——9月24日結束。10月份,結合不同專業,按照農業生產季節有序開展模擬操作及現場指導,十月末全部完成職業技能模塊(模擬操作)及專項技術模塊(現場指導)。
三、主要經驗及特點
1.各級領導重視、提升培訓高度。2013年新賓縣被省農委確定為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縣政府把此項工作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的重要職責和基本任務加以落實。
2.轉變培訓觀念、提高培訓質量。依據方案要求,結合新賓縣特色產業發展特點,經過認真調查、反復研究,最終決定打破以往的局限在某個鄉鎮或村屯培訓模式,在全縣范圍內選擇主導、特色產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帶頭人,以及青壯年農民為重點,努力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從而進一步推進新賓縣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
3.建立聯系卡片、跟蹤服務到位。培訓期間,縣農廣校為每位學員印製一張聯系卡,便於學員之間保持聯系。這次培訓班學員都是全縣特色產業發展的骨幹,長期工作在農村生產第一線,平時學習的機會不多,通過培訓不僅給每位農民學員圓了一個在中等職業院校學習的夢想,並為農民朋友提供了一次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崇尚科學的平台,所以大多數學員十分珍惜這次機遇,非常渴求專業知識,認真學習作好記錄,有部分學員還寫了心得體會。大家在學習之餘加強溝通、增進了解,營造了良好的人脈關系網路,為學員信息共享、優勢互補、跨越發展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學員們為表示誠意,給農廣校送了一面內容為「傳職業技能、創百年產業」的錦旗。
4.獎勵優秀模範、推廣先進典型。為了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有始有終、圓滿結局,年底組織召開結業總結大會,會議在新賓鎮政府會議室舉行,縣政府、縣農發局領導都親臨現場並講話,結業儀式舉行了優秀班級、優秀教師、優秀學員頒獎儀式,利用以獎代補形式鼓勵優秀學員。 5.強化信息宣傳、注重輿論導向。今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過程中,縣電視台記者都全程跟蹤采訪錄制,期間不僅在新賓新聞及時播放,還定期製作了《致富之路》專題節目,由於縣電視台的大力支持和全程參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宣傳效果。是全省試點縣宣傳報道當中的一個亮點。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過8天的系統知識學習,及3天的模擬操作、3天的現場指導,使參加培訓的學員理論水平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操作技能有了一定幅度增強,思想觀念有了前所未有的轉變,特色產業有了推陳出新的發展。
一是創新培訓方式,注重培訓實效。在培訓過程中隨時根據學員需求,採取「一問一答」、「一學一看」、「一教一做」「一科一考」機動靈活、豐富多彩的培訓方式進行。「一問一答」就是老師提問學員回答。「一學一看」,講完理論馬上到實地參觀學習,(到沈農實驗基地、食用菌基地)。「一教一做」就是手把手進行實際操作。「一科一考」就是每結束一科馬上進行考試,檢驗培訓效果,培訓期間我們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完成培訓內容,早、中、晚課余時間穿插考試及模擬操作,使培訓工作豐富多彩、緊張有序,取得了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政策支持到位,培育成效顯著:對於符合條件的、優秀的新型職業農民,由縣政府選派,進入上一級大專院校免費培訓學習。對符合條件者優先申報晉升高一級農民專業技術職稱。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優先申報承擔涉農項目,組建專業合作社的可以優先申報省、市示範社。
三是強化認定管理、提供人才保障。截止11月末,新賓縣200名學員系統培訓、模擬操作、現場指導已圓滿結束,與此同時縣農廣校積極組織四個教學班整理完善培訓機構、教學班及學員培訓檔案,使全縣200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學員建立長期的培訓記錄,形成永久性的技術檔案,並且隨著職業技能的不斷提高進行動態管理。年底之前培訓合格的每位學員都能獲得由國家人社部、農業部頒發的《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和縣政府頒發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結業證》,農發局頒發的系統知識培訓結業證,達到兩年學制後,還將獲得國家教委認證的,由遼寧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頒發的《中等專業學歷證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的實施,將為我縣特色產業發展及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五、存在問題及建議。
1、指標到位時間較晚,培訓具體實施滯後。錯過了最佳培訓時期,尤其是現場指導、參觀學習錯過了黃金季節。建議將培訓項目轉變成跨年度實施工程,或者是分二年實施,分年付款,還能達到中專兩年學制。
2、培訓資金不足,影響培訓質量。省級培訓資金每人2000元,完成14天培訓內容有困難。況且培訓資金到位不及時,勢必影響培訓項目的有效實施。
3、培育認定數量不一致,如果對沒參加培訓班的農民給予認定,對參加培訓的學員有些不公平,對明年招收學苗的選定有一定影響。
4、個別鄉鎮及部門領導不重視,工作不到位,對學員的推薦不認真,影響培訓效果和質量。
5、個別學員認識程度不高,參加學習不認真。建議用考核學員出勤率、聽課紀律、考試成績來兌現「以獎代補」資金,這對未來培訓能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6、宣傳動員不到位,存在信息死角。建議採取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宣傳動員力度,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Ⅲ 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劃的內容
准確把握幾個關鍵內容:
1、制定認定辦法
本認定辦法共有6章、27條,對認定條件、認定標准、認定程序、認定主體、承辦機構、相關責任等進行明確。環翠區認定辦法按層級報市農業局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環翠區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佔有一定的資源,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有一定的資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新時期農民。
2、明確認定標准
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根據環翠區當地產業發展水平和生產要求,以職業素養、教育培訓情況、知識技能水平、生產經營規模和生產經營效益等為參考要素,提出環翠區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條件,並根據實際建立相應等級的認定標准。
3、規范認定程序
農民自願提出認定申請,並填寫認定信息採集表,環翠區農業主管部門按照認定管理辦法要求,組織開展認定工作。對符合條件和標準的農民要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後,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環翠區農業局農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機構作為承辦機構,具體負責受理審核、建檔立冊、證書發放、信息庫管理及相關組織服務等認定事務,確保認定工作規范開展。
4、構建扶持政策體系
充分利用當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良好契機,爭取組織部、人社、發改、財政、金融等部門的支持,探索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扶持政策體系,把財政補貼資金、示範推廣項目、土地流轉政策、金融社保支持等與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認定工作掛鉤,提高認定的吸引力、含金量和認可度。同時,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的表彰獎勵機制,調動農民參與認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加強管理服務
一是做好新型職業農民信息檔案建立工作,根據工作實際明確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統計標准和指標體系。登錄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網(www.zhynm.cn),將認定和統計信息採集表錄入新型職業農民信息庫,實行電子化管理。指定專人負責信息採集、錄入和更新工作,確保信息採集質量,加強對基層工作的指導和支持認定管理。新型職業農民實行動態管理,按年度進行復核。經費由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經費中列支。
二是做好證書發放。鼓勵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培訓獲得培訓證書,同時引導他們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按照既尊重歷史又創新發展的原則,完善「綠色證書」制度,對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簡稱「新綠證」),作為享受扶持政策的有效憑證。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由農業部統一證書式樣,原則上由縣級以上(含)人民政府或授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和管理。
三是做好總結宣傳。加強認定工作的總結和交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積極宣傳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廣泛宣傳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典型事跡,努力營造認定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Ⅳ 如何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
《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二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指導、支持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設置涉農相關專業,加大農村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
第二十八條國家鼓勵城市人才向鄉村流動,建立健全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鼓勵各類人才參與鄉村建設的激勵機制,搭建社會工作和鄉村建設志願服務平台,支持和引導各類人才通過多種方式服務鄉村振興。
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為返鄉入鄉人員和各類人才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服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供相關的福利待遇。
Ⅳ 新型職業農民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農業部辦公廳印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以來,各地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進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為進一步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指導,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緊迫性
(一)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放在三農工作突出位置加以落實。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是伴隨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供求關系已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區域性短缺並存新階段,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日顯普遍。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著力解決農業生產力發展問題,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完善農業生產關系,進一步強調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力量,進一步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關鍵在於激發農民自身活力。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利於農民逐漸淡出身份屬性,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同步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各級農業部門要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重要職責,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將其放在三農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的原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動落實,培養和穩定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壯大新型生產經營主體。
(二)准確把握新型職業農民主要類型及內涵特徵。從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農業生產經營現狀及發展趨勢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主要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佔有一定的資源、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有一定的資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農業勞動力,主要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是指在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中較為穩定地從事農業勞動作業,並以此為主要收入來源,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農業勞動力,主要是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等。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是指在社會化服務組織中或個體直接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並以此為主要收入來源,具有相應服務能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主要是農村信息員、農村經紀人、農機服務人員、統防統治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
(三)進一步明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的目標任務。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關系三農發展的基礎性、長期性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結合實際做好頂層設計,並大膽試驗,積極探索路徑和方法。試點工作主要包括三項基本任務。一是探索構建一套制度體系,包括教育培訓制度、認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體系。通過試點,提出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和具體內容,力爭在制度上有所創新,在政策上取得突破。二是培養認定一批新型職業農民。以「讓更多的農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以「生產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供給社會」為方向,針對重點對象開展系統教育培訓,結合認定和扶持,加快培養一批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各試點縣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重點,確保試點期間每縣培養認定500-1000名。三是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統。建立新型職業農民信息管理系統,是實施動態管理、開展經常性培訓、提供生產經營服務、落實扶持政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各試點縣要結合實際,具體提出信息採集類別,並據此建立健全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檔案。
二、積極探索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制度
(四)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制度。各試點縣要深入開展調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當地農業勞動力狀況,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作為重點對象,根據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特點及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制定教育培訓計劃並組織實施。要堅持生產經營型分產業、專業技能型按工種、社會服務型按崗位開展農業系統培訓或實施農科職業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訓或簡單的「一事一訓」。要尊重農民意願、順應務農農民的學習規律,採取「就地就近」和「農學結合」等靈活的方式開展教育培訓。要圍繞增強教育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方法,改進考核評價辦法。要建立經常性培訓制度,各地要著眼幫助新型職業農民適應農業產業政策調整、農業科技進步、農產品市場變化和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明確經常性培訓的主要內容、方式方法、培訓機構、經費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與幹部繼續教育、工人崗位培訓相類似的新型職業農民全員經常性培訓制度。
(五)積極探索農業後繼者培養途徑。在做好對現有務農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基礎上,各地還要以保證農業後繼有人為目標,開展農業後繼者培養,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吸引農業院校特別是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回鄉務農創業,支持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招錄農村有志青年特別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的「農二代」,培養愛農、懂農、務農的農業後繼者。各試點縣要把回鄉務農創業的大學生、青壯年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作為當前農業後繼者培養重點,納入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計劃。
(六)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各地要切實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專業化、標准化水平。要統籌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加快構建和完善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等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為主體,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學、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經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訓需求。
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管理
(七)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必要性的認識。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工作,建立完整的資料庫和信息管理系統,有利於統籌培養和穩定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落實支持扶持政策;有利於實施動態管理,開展經常性培訓和跟蹤服務,幫助其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引導其更好地履行責任義務。各試點縣要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重點,研究制定認定標准和管理辦法,開展認定管理和信息檔案建立工作。
(八)明確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的基本原則。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政府主導原則。由縣級以上(含縣級)人民政府發布認定管理辦法,明確認定管理的職能部門。二是農民自願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得強制和限制符合條件的農民參加認定,主要通過政策和宣傳引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三是動態管理原則。要建立新型職業農民退出機制,對已不再符合條件的,應按規定及程序予以退出,並不再享受相關扶持政策。四是與扶持政策掛鉤原則。現有或即將出台的扶持政策必須向經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傾斜,並增強政策的吸引力和針對性。
(九)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主要內容。認定管理辦法中應明確認定條件、認定標准、認定程序、認定主體、承辦機構、相關責任,建立動態管理機制。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是認定管理的重點,主要依據「五個基本特徵」,充分考慮不同產業、不同地域、不同生產力水平等因素,分產業確定認定條件和標准。重點考慮三個因素:一是以農業為職業,主要從職業道德、農業勞動時間和主要收入來源等方面考慮;二是教育培訓情況,根據我國國情農情和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應考慮把接受過農業系統培訓、農業職業技能鑒定或中等及以上農科教育作為基本認定條件;三是生產經營規模,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且不低於外出務工收入水平確定生產經營規模,並與當地扶持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確定的生產經營規模相銜接。
四、制定和落實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
(十)加強扶持政策研究。主要研究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貸、農業補貼、農業保險、社會保障等。要將現有的特別是新增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體系,涉及宏觀或需要更高層次出台的扶持政策,應提出具體政策建議。
(十一)落實扶持政策。各試點縣要將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特別是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的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社會化服務人員、農村實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細化落實到經過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使種糧務農不吃虧、得實惠。要通過設立教育培訓專項或爭取農科職業教育資助政策等,落實教育培訓經費,試點縣陽光工程創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主要轉向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五、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各項工作
(十二)加強組織領導。各試點縣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標、任務、階段進展、政策措施和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和整體規劃。建立有農業、財政、發展改革、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金融、保險等部門參加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和試點工作季度調度制度,及時研究解決試點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統籌協調推進試點各項工作。要細化試點任務,明確責任分工,並爭取納入相關職能部門年度工作目標進行考核。
(十三)加快試點進度。要加快推進試點各項工作,盡快選定一批教育培訓對象,結合陽光工程等培訓項目開展農業系統培訓。按照認定標准,加快認定新型職業農民,落實相應的扶持政策,逐步發展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確保試點工作取得成效。
(十四)加強總結宣傳。要及時總結好經驗、好做法,宣傳好的典型,營造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良好環境,加快形成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各具特色、穩步推進的良好格局。
Ⅵ 新型農民的如何培養
怎樣培育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基本問題, 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鍵,關繫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為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國家將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農民的意願沒有得到尊重。有些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不高。在部分農村,一些與農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事務,比如土地承包、修路修橋、通電通水、農技服務、衛生保健和計劃生育等,幾乎都要依靠政府來推動。在基層幹部和農民的心目中,政府就是管農民的。而政府管得越多,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就越低;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越低,就越需要政府來推動。很多縣鄉的新農村建設都是規劃部門設計出來的,項目建設就憑個別領導一句話,「手指一條路,頭點一幢樓」,沒有徵求農民的意見,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成了農民建設家鄉的「代言人」。
農民的能力建設有待加強。我國農村的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較短,文化程度比較低,而近年來大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勞力又從農村流向了城市。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單靠這部分農民,顯然難以承擔起建設新農村的重擔。如何盡快培育並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並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已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
新農村建設資源難以瞄準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林水、科教文衛、國土等20多個部門。在一些地方,各部門各自為政,導致資金分散使用,難以實現規模和集約效益。有的部門為了立竿見影,往往會選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村莊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導致支農資金和政策被傾斜到已經良性發展的村莊。而那些亟須外力打破「貧困惡性循環」的村莊由於基礎相對較差、政策成效不明顯,難以得到優惠政策和資金的眷顧。結果是,一些富裕的試點村變成了「示範村」,越來越富;而貧困村莊卻難以改變面貌,逐漸被人遺忘。新農村建設需要「錦上添花」,但更需要「雪中送炭」。如何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提高新農村建設資源的邊際效率,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需要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培育新型農民應重點抓好以下四點:
以政府為龍頭,盡快制定出台並實施「新型農民培育計劃」,確立實施目標、實施辦法和考核標准,全面推進新型農民培育工作。
有效整合資源。政府統籌,農業部門牽頭,財政、教育、科技等各有關部門參與的綜合協調機構,集中資金,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分工協作、優勢互補,使農民培訓工作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加大培訓支持投入力度。農民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逐年有所增加。同時,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民辦培訓機構參與農民培訓工作,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體制,解決農民教育培訓經費不足的問題。
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培訓特色化、專業化,有較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系統內對農民開展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適應市場的能力。
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券制度。通過引入競爭機制,賦予農民自主選擇權,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農民的實際需求,實現培訓的多元化、個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服務,根據農民按需接受培訓後交付的培訓券向有關部門申請、領取培訓經費。 一、統一認識,強化政府的責任
統一認識,強化政府的責任是培育新型農民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證。農民素質低的現狀之所以長期沒有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培養新型農民的培育缺乏統一的認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統一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一是要認識到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的核心問題。新農村建設,歸根到底,要由千千萬萬個具體的新型農民來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的素質就決定了最終的成效,因此,新型農民的培育,就成為首要的核心問題。二是要認識到培育新型農民具有明顯公益性,政府責無旁貸。各級政府要加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力度,加大財政投入,把培育新型農民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培育新型農民。三是要認識到新型農民的培育是一項長期的歷史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新型農民的培育將貫穿於整個過程的始終。四是要樹立新型農民的人才觀,切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培育。新型農民必須代表著農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一批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起來的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重要的推動者。
二、加強農村基礎文化教育,培育和造就未來高素質的農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村基礎教育將直接決定我國未來農民隊伍的素質。因此,從長遠看,提高農民素質,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首先,要把農村義務教育擺到整個教育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其次,要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現行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和支出上的責任和義務,鞏固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再次,農村基礎教育要與農村社會經濟實際緊密結合。要結合農村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村青少年提高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的能力。
三、辦好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當代新型農民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現,如果沒有農民技能素質提高做支撐是無法想像的,而農民技能素質的提高又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實施。因此,必須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堅持「學用結合,按需施教」的原則,把農村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結合起來,適當設置相應的農村經濟、市場經濟、鄉鎮企業等專業及課程,造就和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同時也要實施專項技能培訓工程。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要提供對農民開放的農業科技培訓項目,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和科技素質,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改善傳統的務農方式,從而提高農產品產量和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增強勞動力就業能力。
四、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人文素質
文化發展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修養等精神生活,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無論是農村的發展、農村的進步,還是農民的致富,都離不開文化的哺育和支撐。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一是要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擴大廣播、電視、電影的覆蓋面,地方文化單位要積極組織實施「三下鄉」活動,地方政府可組織建立文化圖書館,同時還要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為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著力培養群眾文化工作者、民間藝人、專業文化工作者等多支文化隊伍,積極鼓勵和倡導文化工作者農村志願服務,深入農村幫助農民提高各方面的知識。三是要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村民可以自編自演一些短小精悍以及反映農村新人新事、有鄉土生活氣息的節目,以文明健康新風尚佔領農村思想陣地。
五、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民主和法治的新農村。農村經濟要發展,農村社會要進步,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的民主法制建設,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觀念。在發展基層民主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充分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針對農民法制觀念淡薄的現狀,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進行以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業法、種子法等與農民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宣傳教育。在宣傳教育中引導農民學法、懂法、守法並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加大執法力度,整治農村社會治安,凈化社會風氣,為農民群眾提供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
Ⅶ 青島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培養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人才,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以及相關管理活動。
本辦法所稱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為職業,具有較高專業技能、較好管理經驗,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農業從業者。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指教育培訓、認定服務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農民職業化促進活動。第三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堅持政府主導、自願參加、注重實效、政策扶持的原則。第四條市、有關區(市)人民政府應當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農業現代化發展體系。建立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督查考核制度和政策保障機制,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導。第五條市、有關區(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辦法的組織實施,具體工作由其所屬的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承擔。
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育、金融、海洋與漁業、林業、畜牧、農機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關工作。
鎮人民政府、農村地區街道辦事處(以下統稱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組織工作,指導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工作。
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第六條市、有關區(市)人民政府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支持社會組織、專業人士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第二章教育培訓第七條市、有關區(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八條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主體建設,健全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為依託,各類涉農培訓機構參與的多元培育體系。第九條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招投標購買服務的方式,確定參與政府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培訓機構,並向社會公布。
下列機構或者組織可以參加政府購買服務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招投標:
(一)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職業學校等;
(二)基層農業推廣服務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職業教育培訓機構設立的農民田間學校;
(三)現代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設立的實訓基地;
(四)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五)其他具備涉農培訓教育能力的機構。第十條市、有關區(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分級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培養技能型、專業型師資隊伍,建立科學的師資配置、考核和薪酬制度。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材應當選用適合本土的先進實用、通俗易懂的國家規劃教材。
建立專家咨詢評價機制,對培訓機構進行培訓能力和培訓效果評估。第十一條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農業職業教育,根據實際需要設立涉農專業,落實國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助學金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政策。支持職業學校通過彈性學制、半農半讀等方式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第十二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主要包括:
(一)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負責人和返鄉創業人員等。
(二)家庭承包經營勞動者、貧困家庭勞動者和農業經營主體從業勞動者等。
(三)村級農業技術推廣員、農產品質量監管員、農葯協管員、農業信息員、防疫安全協管員,農葯經營人員、統防統治人員,農村經紀人,農機服務人員等。第十三條市、有關區(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新型職業農民年度培訓計劃編制工作方案,明確績效目標和管理責任,分類分層次落實培訓計劃。第十四條鎮人民政府應當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作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基本服務事項,組織村(居)民委員會開展農村從業人員調查摸底,掌握從業狀況、產業規模、培訓需求等信息,建檔立冊,納入培育對象庫,組織動員有關人員報名參加培訓。
Ⅷ 新型職業農民是有證書的,如何才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科技化的發展,國家從改造農民出發,出台相關惠農政策,努力培育各種職業化農民。所謂的新型職業農民,指的是具有科學文化素養,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以農業生產為主要職業,農業收入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的從業人員。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消息稱,要想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那麼就要參加農業技能培訓,接受相關農業部門認定,且頒布新型職業農民證書。那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要什麼條件呢?要怎麼申報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從上面我們知道,新型職業農民的申報條件有很多方面,既有能力上的要求,也有年齡上的限制。現在我國大多數新型職業農民都是從傳統農民轉變而來的,對於常年從事傳統農業作業的農民朋友來說,該次國家推出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無論是對於國家的農業發展,還是對農民個人職業成長來說,都是有利的,農人們要利用好這一次機會,積極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增強自身職業技能,為以後的農業事業發展打好基礎。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和圖片來自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會第一時間內刪除
Ⅸ 如何高效的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一、對農民進行互聯網農業培訓
隨著網路教育的不斷發展,網路學習平台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網路上的免費學習課程也越來越豐富,這為農民學習農業知識提供了便利,滿足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學習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可以通過學習高質量的農業相關經營課程,學習相關農業專業知識,進一步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三、發布扶助性農業政策
政府出台扶持性農業的相關政策,可以給潛在的新型職業農民打一劑強心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了扶助性農業政策,通過頒布相關計劃,並對相關務農創業大學生給予政策支持,並提高相應的福利待遇。「一號文件」一經發布,就引起社會各方面的極大關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大學生的農村創業意識,吸引了很多大學生到農村進行創業,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村留住了很多人才,同時也降低了城市的就業壓力,實現了雙贏。
在發布扶助性農業政策的同時,需要結合阿勒泰地區的實際經驗,採取對應的有效措施,不能完全照搬別的地區政策,生搬硬套,而是應該結合阿泰勒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跟地方群眾溝通交流,聯系相關部門等措施,了解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採取措施,發布扶助性農業政策,並通過樹立示範人物的典型事例,形成典型示範帶頭作用,在阿勒泰形成新型農民轉型的良好氛圍,一定程度上促進潛在的農民進行新型職業農民的轉型,並維護住已有的新型農民,響應國家的政策,促進農業發展。
Ⅹ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培養新型農民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沒有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新農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撐。「『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素質問題,素質問題的核心是教育問題。」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