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stem課程培訓心得

stem課程培訓心得

發布時間:2022-12-23 20:54:34

㈠ 葉德衛:人文引領的STEM教育——深圳市龍崗區A-STEM的探索與實踐

德國哲學家狄爾泰曾以「自然需要說明,人則必須理解」來區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所使用的方法,而筆者想藉此來表達我們龍崗如何與STEM建立連接,說明與闡釋區域人文引領下的STEM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等理工科的簡稱,起源於美國,自提出到現在逐漸影響了全世界的教育改革,特別是科學教育。剛開始,STEM著重於單科,後來教育學者認為,僅推動單科的STEM教育是不夠的,還要加強跨學科整合,於是產生了整合性STEM的發展潮流[1]。另外,因為STEM的局限性,產生了把Arts(人文藝術學科)納入進去開展STEAM的做法,特別是美國眾議院還通過了把STEM改為STEAM的決議(2013年)[2]。該決議認為:將藝術和設計(Art and Design)納入STEM教育計劃中,有利於美國創新和經濟增長。原因是藝術家和設計師在製造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藝術和設計為我們日常生活提供了真正的解決方案,並將美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中區分開來,為經濟增長創造機會;其工具和方法也為在不斷變化的世界提供創造性解決問題和跨學科合作的新模式……

在國內,知名教育學者任友群、余勝泉等先後對STEM、STEAM的來源、演變及內涵等做了相關闡釋。2016年,我國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到「跨學科學習(STEAM)」。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和網路工作要點》中再次提到「跨學科學習(STEAM)」。STEAM在中國變成了「熱詞」,是對國外STEM教育的回應與反思。

近年來,STEAM引領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固然有對STEM教育的反思,但也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從歷史發展潮流看,全球化不可逆轉,信息革命正如火如荼,從物聯網到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智慧城市,這一切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人的精神與心靈卻走向「孤島」「隔離」;新時代,「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已明確,並影響著今後教育改革的方向。落實「立德樹人」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切都對教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率先提出STEM教育的歐美也逐漸認識到其作為「硬性技能神話的聲音正在減退」,要想「引領學校走向全面兒童教育」,一定要將「身體、心理、社會情感和傳統學術的認知發展相結合,才能作為全面教育的基礎。」

作為區域教育行政部門,我們把A從STEAM中專門拿出來,放在前面,不是為了製造新詞,其實是想更加強調A(Arts)的特性,人文精神的內涵和價值。這既是對當下STEM教育的深入反思,也是STEAM教育的一種變式。 深圳作為世界創新之都與移民城市,集聚了騰訊、華為、中信等高新技術企業,聚集了五福四海、天南海北的人,城市發展需要文化精神的培育與積淀,特別是責任與使命、理解與包容、公平與正義、創造與創新以及「同理心」等。因此,龍崗正式提出人文引領的STEM教育(A-STEM),其深層原因是區域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取向與價值追求。

2017年初,筆者帶領專業團隊開展研究,歷經從最初的想法,到概念形成,再到明確提出人文引領的STEM,始終是在不斷論證中進行的。我們邀請專家、聽取建議、不斷修改,認識—否定—再認識—再否定,螺旋式前行。在學理論證過程中,我們先後得到原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任友群教授(現為教育部教師司司長)的肯定和支持,並在其帶領下,組建了由正高級兼特級教師吳金財、吳向東等為代表的研究團隊,邀請了任友群、羅星凱、丁邦平、王素、張軍霞、葉兆寧、林君芬、李大維、詹娜、楊曉哲等專家,對課程開發、課程建設提出許多修改意見。前後歷經8個月20多次易稿,終於在2018年8月27日,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A-STEM方面的課程建設指導意見正式出台[3],這標志著龍崗A-STEM教育進入了新的里程碑。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 龍崗A-STEM中的「A」表面上是指Art(藝術)或Arts(文科),其深層次是人文精神,是真善美的價值取向,突出追求崇高的生活意義,對人有仁愛之心(同理心),對社會有正義之責,對世界有審美之慧,強調人文引領STEM課程與教學實踐,彰顯其在塑造健全人格上統領作用 。於是, A-STEM在橫向上倡導人文藝術與理工之間的跨學科交融;縱向上關注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格物致知,學以致用,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

因此,筆者認為 A-STEM是對STEM的發展和升級,立足整合STEM領域知識,強調人文藝術與理工科之間的深度融合,以人文精神為引領,以人文情懷與價值貫徹始終,以發現和創造性地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為核心的跨學科實踐課程 。

A-STEM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徵 : 一是人文引領性,旨在突出其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意義與價值,其過程中貫穿知識產權、科研誠信、倫理道德等。二是生長共創性,明確項目實踐的結果導向、工具資源、方法指引、問題疑惑及挑戰,緊扣學生興趣和研究進展而不斷生長變化,並由師生共同推動課程建設與完成。三是重構融合性,立足國家課程標准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重構,同時融合真實的現實生活情境與跨學科內容,把知識獲取和應用相統一。

總之,A-STEM是一門綜合性的項目實踐課程,著力培養人文精神引領下的學生發現和創造性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實踐能力與核心素養,旨在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意義與價值。

A-STEM教育在課程內容上堅持人文引領,立足以跨學科概念為基礎開展跨學科融合,聚焦學生挑戰真實情境中的問題,並將嚴謹科學方法和先進研究手段作為課程內容,同時從國家課程內容、時代發展需要、學生興趣愛好、區域教育資源等方面大力開發,並將其有機融合。

我們在推進舉措上,充分借鑒筆者在多年工作與研究實踐中構建而成的 「雙力驅動」模型 [4],依託「行政力」與「學術力」驅動A-STEM教育整體實施。「行政力」集中體現為以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研部門—校長為核心,通過政策文件、指導意見、督查評選等方式統籌推進;「學術力」集中體現在師生的教與學變革,以學術追求、專業精神、價值取向為內在動力,通過課程領導力提升、課程研發、課題研究、課堂革命等來驅動。

在「行政力」方面,龍崗率先出台了《深圳市龍崗區A-STEM課程指導實施意見》,成立了A-STEM課程建設指導中心,建立了「區教育局——區教研室——區A-STEM課程建設指導中心——學校A-STEM課程建設部」的管理運行機制,實施「縱向指導、橫向交流」的課程實施機制,創建實驗學校與實驗班。同時立足全區A-STEM教育建設需要,適度引進非師范類的優秀理工畢業生,與科研院校建立聯動機制,積極開展教師課程專項培訓與A-STEM案例分享交流,提升教師課程開發和實施水平。

在「學術力」方面,教師注重學生學習動機的引發與課程情感價值意義的挖掘;課程內容安排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如小學階段側重於入門級課程;初中階段要求對跨學科概念有初步理解和掌握,並能對學生判斷和行動產生影響。在教與學上, 課程建設立足開放式框架,主動尋求課堂動態生成。課程 學習,教師少干預,多激勵;多給予自我克服困難的時間和空間;強化「元認知和社會情感技能」的引領作用;注重建構與應用模型 ;注重溝通合作 與深度學習 等,促進學生自學自研,切實推動項目實踐。

STEM教育的提出,源於美國希望藉此來培養科技人才,振興國內科技及經濟發展,維持在全球領先優勢。近年來,龍崗A-STEM教育則是立足於區域現實發展與人才創新培養的需求,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化的探索與實踐。這種探索與實踐在區域影響持續擴大,特別是A—STEM課程意見出台以來,區域A—STEM教育改革進程加快,也取得了較大收獲。

1. 引領師生成長服務區域教育。 龍崗首屆A-STEM案例分享暨培訓活動隆重舉行,全區有88位小學科學教師協作創建微A-STEM創意科學實驗課程,有15位師生代表分享和展示了A-STEM課程及課題研究成果,吸引了近300名教師現場參會,特別是在網路與谷歌中都沒「A-STEM」詞條的情況下,仍有國內其他學校與教育機構的教師近2700多人,通過網路直播全程觀摩,特別是以丁邦平老師為代表的來自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專家認為龍崗A-STEM教育抓住了STEM教育之魂,並形成了區域特色。可見,龍崗A-STEM教育很好地引領了師生,輻射服務了區域教育。

2. 「雙力」驅動A-STEM教育貼地前行。 筆者作為A-STEM政策制定者、引領者、實踐者,前期積極推動A-STEM教育明確方向、意義和價值觀,後續則堅持與同道們「貼地而行」,扎實實踐。2019年3月27日,筆者為400多名老師做了「我是如何展開跨學科學習」「如何訓練自己的同理心」的課堂分享,充分激發了老師們的思考和探索積極性。由此,我們前期的行政頂層設計、組織部署、落實執行與後期師生教與學的主動變革環環相扣,橫向拓寬和縱深開展,兩者互相交叉推進。在實踐進程中,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強大,一所所志於變革的學校,一個個自覺提升自己專業能力和人生境界的老師不斷涌現;吳金財、吳向東特級教師為代表的專家團隊持續發揮著指導、示範及輻射作用,促進區域A-STEM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3. 師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龍崗A—STEM教育實現了人文與科學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及參與度,以學生愛好、個性為出發點,突出其學習的主體性、體驗性及實踐性,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其直指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具體的、流動的生命,必須加以同情的體驗才能理解其意義和本質」[5]。我們縱觀人類發展歷史,無窮無盡的探索與實踐,無外乎是對無盡空間、久遠時間、深邃的心靈與精神世界,不管時間多久、空間多廣、心靈與精神多深邃,終歸是人類自己不斷探尋「人之為人」的意義與價值,其核心為人文精神回歸與提升。

新時代背景下,A—STEM教育如何在中小學克服優秀師資相對缺乏、學業成績壓力束縛前行?如何更加高度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如何聚焦核心素養整合內容,服務於每一個人未來的終身學習,引領其為人類福祉服務?這將是龍崗A—STEM教育的方向與未來。

[1]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STEM Integration in K-12 Ecation:Status,Prospects, and anAgenda for Research[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4.

[2]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 RES. 51[EB/OL]. (2013-02-04)[2019-03-15].http://www.gpo.gov/fdsys/pkg/BILLS-113hres51ih/pdf/BILLS-113hres51ih.pdf.

[3]深圳市龍崗區教育局.《深圳市龍崗區A-STEM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深龍教通〔2018〕93號.2018-08-27.

[4]葉德衛.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結題報告《基於「雙力驅動」的區域校本研修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路徑》,2014年.

[5]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版社出版,2004.

㈡ 幼兒園教育中的STEM初探

        當下STEM是一個十分火熱的名詞,也不禁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STEM到底是什麼?它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實踐運用價值可以發揮在哪些方面?又是通過何種途徑來實現的?......帶著一系列的疑問,我開始試著去學習和了解它,雖然這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

        STEM一詞源於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本科的科學、數學和工程教育》報告中,主要是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但STEM教育並非四門學科的簡單疊加,而是具備極強的綜合性、豐富性和實踐性等特點。STEM教育理念旨在打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的獨立性,引導人們追求學科的相互聯系,追求跨學科的價值。

它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整合性:STEM教育的首要特點是整合性。傳統教育追求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每一個學科的重要性,而STEM教育不再強調學科的獨立性,而是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這四個學科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四個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跨學科的「整合取向」。「整合取向」關注各個學科或領域之間的聯系,通過活動有機地將各學科或領域的知識融合在活動過程中。STEM教育的整合方法主要有兩種:多學科方法和跨學科方法。多學科方法仍保留獨立學科的內容,注重彼此之間的聯系。跨學科方法打破學科界限,試圖在學科之間建立連接,使學科知識整合到新的領域。這對培養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實踐性:STEM教育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同時,STEM教育打破傳統教師直接傳授知識和經驗、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突出學生的中心作用,注重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在師生之間形成學習共同體,學生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獲得經驗,強化理解。幼兒園可以借鑒STEM教育理念,強調幼兒的動手探究,鼓勵幼兒在體驗中通過分析、發現、合作、創造等方式獲得結果,收獲解決問題的過程性知識。

3、情境性:STEM教育通過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生活情境,將抽象的知識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還原知識,在解決實際情境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多學科的知識,體現了情境性的特點。幼兒園也強調幼兒通過與真實情境的互動,在現實情境下解決喜聞樂見並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為此,我們可以借鑒STEM教育理念,通過還原真實生活情境,幫助幼兒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舉一反三遷移知識,辨識問題本質並靈活解決情境性問題,在真實生活體驗中獲得成長。

4、趣味性:STEM教育因為強調多個學科知識的整合,活動設計時充分考慮與學生經驗的聯系,所以具有趣味性的特點。為此,幼兒園可以借鑒STEM教育理念,肯定動機的重要性,將基於實際問題的學習內容融入游戲之中,促使幼兒投入游戲,發揮團隊協作意識,通過分享和創造等方式,學習多學科的概念與內容,促使幼兒獲得快樂感和成就感,也培養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獲得更理想的教育產出。

那麼,作為幼兒園教育如何借鑒STEM教育理念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STEM教育類似的目標意識。

        幼兒園借鑒STEM教育理念,可以將目標聚焦在鼓勵幼兒綜合運用科學經驗、技術經驗、工程經驗、數學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應樹立類似STEM教育的目標意識。首先,應當明確教學是有目的的教,在進行環境創設、課程設計時,應讓幼兒充分地與環境互動,支持不同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比如:在活動「熊寶寶的椅子」中,通過設置小小熊椅子壞了的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思考椅子由哪幾部分組成(針對科學),需要藉助哪些材料和工具(針對技術),如何設計使椅子穩固(針對工程),比較設計後各自椅子之間的載重量大小(針對數學),觀察設計的椅子與他人的區別(針對技術)。其次,應當重視幼兒的探究,多向幼兒提問,鼓勵他們進行探究。幼兒園課程中的科學與數學是我國幼兒園教師所熟悉的領域,但在教育實踐中,許多教師往往忽視了其中的教育契機。

2、領會STEM教育課程設計模式。

        由於國內STEM教育相對國外起步較晚,國內STEM教育課程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因此,借鑒國外的STEM教育的課程模式對我國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大有裨益。國外常見的STEM課程教學模式有四種,分別是項目學習、問題學習、設計學習、5E教學模式。基於項目的學習,圍繞充滿挑戰的、需要解決的、源於現實的驅動性問題,通過師生合作彼此學習,使用技術表達想法。基於問題的學習,以問題為核心,針對真實情境,突出學習者的中心地位。基於設計的學習,通過情景設計,不斷調查與探索,學習科學知識,發展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5E教學模式是以建構理論為指導,包含參與、探究、解釋、詳細說明、評價五個活動。

        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基於項目的學習和基於問題學習的課程設計模式更加適用於幼兒園。盡管現在的幼兒園課程模式中強調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並以項目活動或者主題活動形式開展,但在落地之時往往過分強調五大領域的界限,將多元的、零散的學習知識貫穿到各個領域的真實情境之中,各個領域之間沒有交叉,只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師幼共同探究,開展相關活動。而基於STEM教育理念下的課程設計模式強調在各個領域的基礎之上,既突出主題中的核心概念,也強調主概念下跨領域技能的應用,如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與科學研究能力的整合。這種交叉、整合是STEM教育的核心,也是幼兒園所應推崇的。

        為此,教師應當具有問題意識,及時發現幼兒在現實生活中的興趣點,通過具有STEM特徵的問題,發展幼兒的相關素養。如在一次戶外散步中,幼兒發現操場旁邊的孤零零的樹,對其產生好奇心,並決定在教室中製作一棵樹,教師及時捕捉教育時機,開展了「樹」的項目活動。第一天,他們計劃如何使用不同的材料建造一棵樹(針對技術);第二天,幼兒以小組形式設計樹,保證樹的平衡性和穩定性(針對工程),並觀察設計的樹存在的問題(針對科學);第三天,幼兒發現樹有樹洞,於是在班級中的樹上剪了一個洞(針對科學);第四到六天,幼兒繼續完善他們的樹,利用圓柱形積木印出葉脈,測量樹干,並注意到樹葉的對稱性(針對數學)。在今後的日子裡,幼兒繼續觀察操場的樹木,發現了蜘蛛網的存在、葉子的變化(針對科學),並利用相機、幻燈片和投影儀等工具記錄和分享下與樹互動的瞬間。在該活動中,以科學為核心,涵蓋了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學科知識概念。

3、借鑒STEM教育實施路徑。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兒童中心創辦者Susan Wood在采訪中提到ECSTEM的概念,實際上正是將STEM教育應用到早期教育的體現,ES即Early Child。她還指出,和中小學STEM課程相比,早期教育中的STEM課程只是使用的方式、道具等不同,目標都是一樣的。因此,幼兒園借鑒STEM教育理念時應當考慮學前教育的特殊性,採取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教育策略。

如:項目活動——STEM教育的特點決定了STEM教育中「真實情境」的重要性。在STEM教育中,教師基於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展規律以及當地資源選擇研究的主題,學生根據研究主題進行設計、操作,製作產品,一個STEM就是一個項目。在項目中,操作過程中包羅著數學和科學的思維,設計的過程蘊含著工程,而製作的產品正是技術的體現。在幼兒園中,可以利用項目活動開展各種探索活動,如在「三隻小豬的房子」活動中,基於幼兒所熟悉的三隻小豬的故事情境,教師可以提供給幼兒木串、工藝棒、牙簽、削尖的鉛筆、木片、紙杯、電風扇以及磁帶、活頁夾、膠水、訂書機等材料,引導幼兒使用電風扇研究風力,思考稻草屋和木頭屋倒掉的原因(針對科學);支持幼兒收集各種建造房子的材料(針對技術),設計一個比較堅固的房子(針對工程);思考如何改變或者增加材料使得房子既能保證小豬們安全,又能讓狼不會通過窗戶或煙囪等進入房子(針對技術);引導幼兒觀察附近房子的造型,思考蓋何種造型的房子是最牢固並能支撐最多的重量(針對數學)。在真實情景中,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合作學習,將知識遷移到其他情景中,實現STEM教育理念的「做中學」本質。

又如:區角活動——幼兒園可以通過區角,為幼兒提供諸多開展類似STEM教育的機會。如在戶外活動區中,為幼兒提供水桶和輪軸,通過滑輪帶動水桶,實現「提水」的目的,幫助幼兒感知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針對科學),感受到手拉動的繩子長度與水桶上升高度一致(針對數學);正確認識和使用滑輪(針對技術和工程)。在科學區中投放彩色拼貼紙、手電筒探索光與影的關系(針對數學和科學)或者光與色彩的關系(針對科學);投放斜坡與小球,探索小球移動速度與斜坡斜率的關系(針對數學、科學),正確使用斜面並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斜面,如天橋、道路等。在自然角中可以提供各種探索工具(針對技術),幼兒可以通過尺子、量繩測量植物的長度(針對數學),使用天平學習量的相對性(針對數學和技術);幼兒可以使用放大鏡觀察自然角中的蜘蛛(針對科學),區分蜘蛛這種節肢動物和昆蟲的區別(針對數學);幼兒可以使用植物噴霧器觀察蛛絲的規律(針對技術)。在音樂區投放長短不一、粗細不一的玻璃瓶,幼兒可以通過改變敲擊的玻璃瓶大小來改變音高(針對科學);也可以按照大小、粗細對玻璃瓶進行排序再演奏(針對數學);學習聲音的產生與控制(技術與工程)。在建構區中,幼兒可以建造房屋、橋梁,解決顏色搭配、形狀組合,擺放空間重心、重力、對稱、平衡等問題。

        此外,也可以將不同類型的學習區進行結合,如讓烹飪區與數學區相結合,讓幼兒使用數學區中不同形狀的模具以及烹飪區中的烤箱烘焙麵包,學習麵包在烘焙過程中物理變化的同時,也學習不同的形狀。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開設專門的類似STEM教育的學習區,為幼兒園提供豐富多彩的探索材料。

4、借鑒STEM教育理念進行評價。

        我們借鑒STEM教育理念,並整合多領域知識,那麼如何知道教育效果呢?這就需要對上述課程進行評價。受到原來的習慣影響,我們經常按照領域進行分門別類的評價,較少做多領域整合的評價。因此,在評價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STEM教育理念進行跨領域評價。跨領域評價需要把握有兩條內容:一條是怎麼做綜合性評價,另外一條是怎麼做特徵評價。傳統觀念的幼兒園綜合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注重活動過程中幼兒認知思維、社會交流、情感態度、動作技能、學習品質等方面的獲得,而借鑒STEM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教育綜合評價,應運用多個指標評價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5、借鑒STEM教育理念進行師幼互動。

如:引導提問——要吸引孩子參與討論,並了解孩子已有的概念和認識;孩子往往會提出很多問題,有的適於探究,有的不適於探究,教師要根據教學計劃,經過和孩子的對話,引導孩子將精力集中在適於探究的問題上。

如:大膽假設——常用且有效的幾種假設方式:這是一種好方法嗎?我們需要做什麼實驗?還有一些工具,他們會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本領?我們能用其他方法嗎?搜集我們需要的證據,我們能做什麼?

如:實驗引導——可以提問的方式做實驗引導:怎樣證明你的設想是正確的呢?我們需要怎麼做?誰能幫助我們?這樣做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那可能會好一點嗎?我們做這個實驗需要按照一定順序嗎?

如:尋求實證——在證實的過程中可以用問題推動探索過程的進展:我們怎麼分工?先做什麼?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問題?還有什麼工具沒試過?我們怎樣用這些物品和工具?你想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我們應該記錄什麼?是不是還需要再觀察其他現象?

又如:記錄發現——用提問的方式配合兒童對實驗結果的導出:我們發現了什麼?這說明……?它意味著什麼?這個發現和我們原來的猜想一樣嗎?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證明了我們的猜想嗎?這樣的結果令你感到驚訝嗎?

又如:交流表達——有效的問題誘導兒童對探索過程和結果的表達:我們得到結果了嗎?還有什麼不同的方法或想法嗎?你覺得使用哪種工具可以更方便地完成這個任務?為什麼他們用的也是這個工具卻沒能完成任務呢?這樣的結論和你的想法一樣嗎?·我們可以怎樣展示我們的發現或成果?

6、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拓展課程的廣度和深度。

        主要包括:物質科學——事物(材料)之間的變化和關系。生命科學——讓幼兒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找到動物、植物和昆蟲的習性。地球科學——為幼兒提供更多安全、豐富的環境,讓他們在對自然的探索和發現中學習。技術與工程——技術側重於工具的使用,簡單的機械操作。

        總之,在我看來幼兒園實施STEM教育並非拋棄原有的經驗,而是要在理解STEM理念的基礎上,對已有經驗進行改進和優化,我將結合自己的學習體驗與收獲,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探索,將具體案例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學習。

㈢ 孩子參加了校外的STEM機構的課程,但是感覺最後沒啥用

學習STEM課程還是很好的,能從小培養孩子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的興趣,激發孩子的科學創造力。
國外很早就開始對孩子實行STEM教育,也已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體系。
國內目前對STEM教育越來越重視,現在高考改革的「強基計劃」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孩子上了STEM課程,家長感覺沒啥效果,可能跟上的課程時間比較短有關,STEM的學習是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的。
如果想讓孩子在這方面能繼續發展,建議選擇合適的課程繼續學習,同時,在家裡也可以的選擇相關的繪本、動畫、課程等給孩子啟蒙,讓孩子真正喜歡上學這個。

㈣ STEM教育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

1.注重培養孩子各方面技能和認識能力
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藝術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關系。STEM教育絕不能夠獨立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只有在交互作用中,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實現深層次的學習、理解性學習、也才能真正培養兒童各個方面的技能和認識。
2.激發好奇的天性和主動探索能力
好奇不僅是兒童的天性,好奇心和創造力也是一脈相承的。孩子對事物的好奇是一種迫切認識事物的渴望,有了好奇心才能想到創造一件新的事物。因為孩子對這個事物非常感興趣,能引起他積極主動去探索其中奧秘。
3.注重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
STEM教育要求孩子們動手動腦,使得孩子注重實踐、注重動手、注重過程,但提升動手實踐能力不等於提升創造力。基於創新意識下,結合動手實踐和探索才能真正喚醒孩子與生俱來的創造力潛能。
4.引導同伴之間的合作和強調解決問題能力
在孩子鑽研一個新事物或在事物上做一些創新的改進的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孩子在自主思考和探索,也要善於與旁人或同伴交流或交換思想意見,在動手的過程中一起解決問題。

㈤ stem課程評價

作為培訓課程,stem課程確實還是可以的。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其中科學在於認識世界、解釋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技術和工程則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實現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數學則作為技術與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
STEM課程重點是加強對學生四個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學素養,即運用科學知識(如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和地球空間科學)理解自然界並參與影響自然界的過程;二是技術素養,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評價技術的能力;三是工程素養,即對技術工程設計與開發過程的理解;四是數學素養,也就是學生發現、表達、解釋和解決多種情境下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㈥ 關於拓展心得3篇

關於拓展心得 範文 1: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研討心得 為了深入實施新課程,加強小學科學學科建設,12月29日,來自桐鄉市各小學的科學骨幹老師齊聚崇德小學,交流和研討了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上午,與會老師觀摩了3節由教師自主創新的拓展課。崇德小學姜敏傑老師執教《神秘的沉浮子》以 魔術 開場,讓整節課頓時充滿了神秘感,學生求知慾望高漲,通過自主嘗試和指導改進,每位學生都成功製作出了沉浮自如的沉浮子。市實驗小學 教育 集團中山小學的朱徐傑老師執教的《壓水機》,用操作暗箱使水壓出的方式也同樣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僅製作出了“壓水機”,還深入研究了壓水機的原理。濮院小學教育集團毛衫城小學的沈亞老師執教的《糖水番薯》一課,把“教室”搬到了藍天下,學生在“鋤園”里通過合作製作出美味的番薯,體驗了勞動的快樂,培養了合作的意識。

下午,崇德小學陳梅娟老師、高橋鎮中心小學俞國興老師和毛衫城小學錢雲峰老師分別介紹了各校在拓展性課程方面的研究和成果。當緊張的聽課和交流讓有些老師有些疲倦時,嘉興市小學科學名師吳建偉老師精彩的“STEM課程”講座,則讓老師們又興奮起來了。吳老師先介紹了“STEM課程”的含義:即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數學)。然後讓老師們分小組合作進行了用“筷子搭廊橋”、“製作紙火箭”、“用塑料管演奏”等活動,讓老師們在參與、體驗中慢慢明白了科學需要創新、需要結合其他課程來發展和學習的先進教育理念。

最後,桐鄉市小學科學教研員高炳林進行了 總結 ,指出科學老師們要開闊視野去借鑒國內外優良的科學拓展課程的 經驗 ,要敢於去創新,在有目標定位與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載體去有計劃地開發與實施,扎實做好基於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工作。
關於拓展心得範文2:學習拓展心得
以前,對於“拓展培訓”這個活動僅是耳聞,但從未親身參與其中,所以也不知道所謂的“拓展”究竟是何內容。這次有機會參與團隊中每一個分子都參與其中,讓我受益匪淺,感觸良深!

本次拓展訓練中我們主要是作了放下竹竿,過木板,信任背摔,逾越障礙,擺正方形, 盲人雷陣等訓練項目。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逾越障礙”的絕壁逃生攀爬項目,堅持做好每個隊員的保護工作,這就是責任心,這就是一個團結的隊伍。大家齊心努力,爭取把所有的人全部攀爬過去,大家沒有退縮,齊心協力,一個一個的把同事送過去。一天的訓練雖然結束了,但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我還將不斷的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拓展訓練所給與我們的啟發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精神財富。它有比言語更能表達深度的內涵,不用刻板的說教,而是通過自己去體會,去感悟。拓展訓練歸來自感收益頗多:

一、樹立起了團隊精神,增強了團隊意識,方能成功

“人無完人”,這個道理恐怕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只有不斷挑戰自己、戰勝自己,我們才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近在眼前的機遇,只要我們勇於挑戰自我,勇敢的跨出這一步,我們的人生就能前進一大步,才能將本屬於自己的機會牢牢抓住。但當我們這些不完美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來以後卻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事,形成一個完美的集體,這就是團隊的魅力。尤其是“拼正方形”這個訓練這對我觸動很大,這讓我理解了一個的成功不算什麼,團體完成了任務才算成功,摒棄了一再埋怨同事的毛病,讓我看到了他們種種的優點,這對增強團隊、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至關重要。

二、增強了協作意識,加強合作意識

“竹竿傳遞”等這些集體項目讓我體會到團結協作的重要。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而一個集體團結起來凝集成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盡人意的時候,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同時我們更應該主動地去幫助別人,這樣,我們就會形成一個團結的整體,一個有凝集力、有戰鬥力的整體,一個可以克服各種困難的整體。

三、認識到了溝通的重要,計劃的目的性

在任何一個任務中,溝通是使大家凝聚的連線。如果你不能從溝通中獲得充分的信息或者通過溝通形成統一的認識和意志,那麼你的那個環節肯定出問題。這點在"走木板"任務中體現最為深刻,我們的混沌、混亂自己忙著自己做,都是未能及早地意識到溝通所致。個人之間的溝通、隊長與同學的溝通、以及經驗的主動交流等是實現集體目標的關鍵。溝通可以讓你變得主動、智慧。

四、增進了友誼,加深了理解

在進行逾越障礙的攀爬項目時,我們的同學沒有一個退縮,充當底座的男生爭搶著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肩膀托起逃生的隊員,逃生成功的隊員們加入到高空迎接隊員的隊伍,他們伸出一雙雙手,使出全身力氣,解救需要幫助的同伴。

通過拓展活動,我感悟到所謂團隊精神,是指團隊成員為了團隊的利益與目標而相互協作的作風。團隊精神的核心是奉獻,奉獻成為激發團隊成員的工作動力,為工作注入能量。團隊精神的精髓是承諾,團隊成員共同承擔集體責任。沒有承諾,團隊如同一盤散沙。做出承諾,團隊就會齊心協力,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集體。在學會團隊精神,信任,和溝通的同時,我們還收獲了許多東西:學會挑戰自己;學會正視自己的缺點,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會鼓勵他人;學會欣賞他人。
關於拓展心得範文3:素質拓展活動 心得體會
一直來我都說過,進行一項素質拓展活動/游戲/項目,進行活動的關鍵點是:玩後的分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享一下素質拓展活動的感想。只有實踐後才有親身的感想,才有感言可發。有句話說得好:親眼見得不一定是真的,親耳聞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旁聽的也未必是真的,只有親身體驗,用心體會,用心思考過,分析過才是真的!

有人這樣說過:“人都一樣,只有親身經歷的才是最難忘的,只有親身體驗的才是最真實的,只有在這種經歷和體驗中,我們才會思考那些看似簡單平凡的小問題,由此啟迪我們的思維。”通過此次訓練,我感悟頗深。

首先,團結的力量是強大的。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幾個人的力量集合起來將解決艱難的困境。項目——求生牆,也稱“ 畢業 牆”。對我來說就是感動,甚至我覺得男生在可愛的同時,也是偉大的。當最後一個隊員被大家齊心協力從四米五的高牆下拉上來的時候,那一刻的感動豈能用言語表達。一個個會心的微笑,一個個深情的歡呼都不足以淋漓盡致表現當時大家的心情。徒手翻越四米五的高牆,19名隊員全部要到達牆頂,對於我們來說,一開始的反應是“很難”,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彼此的出謀劃策下,我們成功的“獲救”,在全部逃離“危險地帶”到達頂端的那一刻我們是最自豪的,因為我們組成了最優秀的團隊。我不禁感嘆:力量的源泉來自於團結。同時,我要說的是,男生在此項目中發揮的作用是無可取代的。因為沒有他們,我們就很難成功。過程中,男生們都主動彎下腰來讓女生踏著他們堅實的肩膀向上攀爬,每個男生承受著的是重力的壓迫與責任,就算受傷了他們也堅持到最後。“女生先上”,“還有嗎?”,“加油啊”是這個項目中聽到的最多的話語,簡單而充滿了責任感,男生所表現出來的勇氣與責任感,讓每個女生感到欣慰。我不禁想為自己鼓掌,為整個大家庭鼓掌!

其次,勇氣和拼搏。提起勇氣對於一個人來說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情,這是我在完成高空抓杠的感想。在下面,作為一個觀看者,覺得那非難事,但是當我爬上高柱,在要站立起來的一瞬間,說也奇怪,我其實不害怕,也沒想過退縮放棄,但是兩條腿就是不聽使喚。也許是我恐懼吧,我猶豫了將近十幾秒,但是在家庭成員的鼓勵下,我對自己說“我行的,沒有什麼事情我是做不到的!”,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到充滿了力量,勇敢的跨出了那一步。我成功了。其實,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在極端的條件下變得困難重重,此時如果也能擁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而平常心也是需要不斷培養歷練的,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素質之一吧。

最後,信任。在玩盲人和啞子游戲後,我發現信任很重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缺少的就是信任。其實,只要我們彼此互相相信,我們獲得的將是源源不斷的幫助,也會少走彎路。當自己被遮住眼睛後,總覺得缺乏安全感。在被握著手往前行進的過程中,我告訴自己,我要相信,相信身邊的人,要信任對方。在對方貼心的指引下,我們順利踏過凹凸不平的小路,穿過一道道“防線”,也就是障礙。當自己擔當另一角色時,我想到的就是如何能夠讓對方信任自己,如何讓對方不受傷害,如何引導並讓對方理解你的意思。

短短一天的素質拓展生活讓我更進一步認識了自己,每一個項目、每一次游戲之後的溝通,都會讓我有新的收獲,帶給我無窮的啟迪,啟迪我們每個人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將自己融入到團隊中去。

所以,大家在做完一件事後,在進行一個素質拓展活動後不要忘了,大家坐下來好好分享下感想!這樣你的體會才會更多,更深,明白的才會多,活動進行得才有意義!

㈦ 如何給孩子正確的stem教育——寫給迷茫跟風的家長們

昨日,一位年長朋友私聊了我,想了解一下我分享出來的實驗小游戲。與她聊了幾句後得知,她非常喜歡我分享文章里的實驗小游戲,想給孫女買些科學小實驗的物品作禮物。奶奶說,她非常注重培養孫女的動手能力。意料之外,但倍感欣慰。隔代長輩,在孩子的養育問題上,幾乎都側重於孩子的「吃和穿」,能想到吃穿以外的教育方法的鳳毛麟角。

奶奶簡單的與我聊天中道出了一個現象:中國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強。我認為,動手能力的強弱,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不斷練習得到的。大部分中國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還是有大量時間玩樂。在玩樂中手腦並用是學齡前兒童學習進步的重要途徑。

動手能力,包含了很多元素:探索力,有好奇心,會去發現問題,發現一些科學自然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了規律和問題後要去解決它;創造力,有些問題解決起來不那麼直接,需要發揮創造力;抗挫力,問題一時半會沒有被解決,是灰心不幹了還是總結經驗繼續完成它。

而我們部分家長和部分幼兒園並不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很多幼兒園打著「雙語」的標語來吸引和迎合家長的需求,如果家長認同這樣的幼兒園,是否說明了他們非常看重英語的學習。亦或者,部分家長根本沒有主見,也就是我經常提到的,內心沒有培養孩子的教育體系,是「船長手中無羅盤」的狀態,任何方向刮來的「風」都可能是「逆風」。看重英語學習非常好,只是不建議將其在教育排序中排在非常靠前,有更重要的能力需要被放在靠前的位置。

幼兒園是被選擇的,不是討論重點,因為選擇權在家長手中。撇開選擇權,就要回到關鍵主題了: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和方法上。那位奶奶說,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怎樣陪伴孩子長大,不懂得和孩子一起成長。

奶奶說得非常到位。「不知道怎樣陪伴孩子」,在我看來,就是因為父母不知道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需要什麼,很茫然。如何做到「知道」,去找回那個「羅盤」呢?必須不斷讀好書,與身邊有想法有心得的人交流。接受和輸入新思維後,行為就會隨著改變。如果我不認同閱讀習慣的養成很重要,我就不會陪伴女兒讀繪本900多天;如果我不認同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我就不會列出100個實驗&游戲的陪伴計劃,不會認真對待女兒提出的無數「為什麼」;

學習、思考、觀察和總結,這些是家長想明白「如何有效陪伴孩子」這個問題必須要做的事。提煉出來的重要元素,是你的陪伴行為指南,而且它們是融會貫通的。就如奶奶所說的「動手能力」,包含著很多能力,不是一個單一的能力。我給女兒准備的100個實驗和游戲的初衷,是強化好奇心。但其過程,不僅強化了她的好奇心,還鍛煉了其他上述我所提到的能力。去一個「羅盤」指向的目的地,但沿途看到了意想不到的「風景」,大約就是這樣的感覺。

給孫女選擇實驗產品,奶奶的初衷,或者說奶奶手中的「羅盤」所指向的「目的地」是動手能力,對於孫女來說,沿途的「風景」會是好奇心的激發、創造力的提升、抗挫力的強化。本質上,我的行為和奶奶的行為,都能使我的女兒和她的孫女受益匪淺。

「羅盤」如果大一些,就可以對等上教育孩子的體系了。然而,試想,你手中的「羅盤」所指向的目的地,僅僅是英語學習,或者只是傳統教學中為了考試而准備的學校課本「語文、數學等」,那沿途的「風景」不敢奢望,孩子的認知世界會被嚴重壓縮。這就是為什麼逸爸不會選定一個領域的內容與大家分享的原因。育兒教育的公眾號很多,專注做一個領域的也很多,但導向性太強,容易讓家長陷入太過注重某個領域的狀態。比如,一個經常關注繪本的家長,會不知不覺地把全部教育的重心放在繪本上,而忘了拿起那個更大的「羅盤」,帶著孩子看看更多的「美景」。還是得強調下,不會否定某個教育元素,而是喜歡盡可能地梳理出一個系統,一個大局觀,一個頂層設計。

回到動手能力的話題,其實它大約有一個更時髦的描述:STEM教育。「STEM」,是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分別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STEM教育的源點,是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表的報告《本科的科學、數學和工程教育》。STEM教育進入更多教育人士的視野,已經是2009年後的事了。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給當時的總統奧巴馬發了封公開信,其主題是《改善所有美國學生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明確指出:國家的經濟繁榮和安全要求美國保持科學和技術的世界領先和指導地位。大學前的STEM教育是建立領導地位的基礎,而且應當是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就是因為美國政府拔高了STEM教育,才讓中國教育界也開始重視起來。其實,我們中國高校60%-70%的專業,都集中在STEM領域。可惜的是,在中國大學前的教育中,STEM教育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那麼,STEM教育為什麼這么重要呢?換句話說,為什麼要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首先,學習科學,在於了解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了解了自然客觀規律,就能在此基礎上改造世界,解決人類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這是學習技術和工程的作用;最後,數學是前三者的基礎工具。

有趣的是,STEM教育,在中國學校內,是有雛形的,那就是被遺忘在角落裡的「勞技課」。然而,面對著升學考試壓力,哪個老師,哪個家長會去重視勞技課?只重視課本知識的積累,不重視動手實操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如此重要的道理,我們教育部當然會明白。是時候將「勞技課」好好升級一番了。

2017年中國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學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特別把STEM教育列為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同時強調,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綜合性課程。

中國STEM教育協作聯盟創始人鄒曉東博士,在2017年上海「首屆中國STEM校長圓桌會議」上的講話值得深思,他說,「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在STEM,中國在發展STEM過程中面臨著觀念、理念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也面臨著標准、師資、教材等各方面不足,中國STEM教育協作聯盟希望通過建立公益性的行業組織,幫助學校發展基本建設,幫助科學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幫助學生創新、創造,推動STEM在中國持續發展。」

當下看重的「動手能力」這一思維,有了極高的含金量。深刻感悟: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自己再成長的過程。可惜,很多家長沒有頓悟到這點,就如奶奶說的——「不懂得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否理解這句話,成了家長群體中的分水嶺。分水嶺的一邊,願意付出,享受著付出後看到孩子的進步和自己的再成長;分水嶺的另一邊,或木訥、或抱怨、或放棄、或認為教育都是老師的責任。為了教育好女兒,我需要輸入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於是讀了數十本教育書籍,拓寬了我對教育的認知邊界;為了控制情緒,我讀了心理學方面的好書,隨後不斷練習;情緒控制住了,還要想更多好辦法幫助女兒養成各種好習慣、習得各種能力,讓我養成了思考的習慣….. 這些就是具體的再成長,它變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我獲得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沒有理由不去享受它。

㈧ 你知道孩子最需要的STEM教育嗎

「一切為了孩子!」

所有的家長朋友都抱著這樣的想法,為了孩子的教育不遺餘力。但是你真的知道孩子需要什麼,真的了解教育的潮流和走向嗎?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想要給孩子最適合、最有用的教育,卻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不,最流行的STEM教育已經風行國內外,你了解它究竟是什麼嗎?

什麼是STEM教育?

STEM課程,即專門教授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基礎知識的課程。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成為這個世界科學的基礎時,一個孩子能否掌握這些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並不期待女兒未來能以編程為生,但我希望她能做到准備,未來的世界裡人類將不可避免地和機器人協力合作,以及與各種機器接觸。這將是人工智慧領域里的高級技能。」一個讓女兒參加少兒編程培訓班的家長如此說道,他目前在北京工作,從業的領域為廣告業。

STEM教育的趨勢

STEM教育雖然從美國興起,但如今在中國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南華早報》報道稱,在技術領域方面,無論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慧,中國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在這樣大環境的驅動下,中國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佔得先機。

「中國對編程教育的需求,將會像學習英語一樣。」

據研究機構東吳證券的統計,中國目前的STEM教育市場規模約為96億元,五年內的潛在市場空間可達520億元。而據東吳證券估計,中國18歲以下的學生中,大約有4%的人在參加此類課程。

業內人員認為,自國務院今年7月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小學和中學教育課程中也將設置AI相關課程之後,中國的STEM教育市場還將進一步得到巨大推動。

「在我看來,中國對編程教育的需求,將會像學習英語一樣,」一家少兒編程網站的創始人這么說,「在全球化的時代,掌握英語就是一項基本的技能,而在人工智慧時代里,編程也將成為一種基本技能。」

孩子只學英語就夠了嗎?

「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中國學生中,只有不到1%的人學習編程。和學習英語的人相比,這個滲透率太低了,因此潛在的市場非常巨大。」這名創始人說到,「多數父母明白這一重要性。」

另一家相關公司的負責人表示,對北京的中產階層父母們來說,兩小時一節的課程花費300元到400元根本「不算什麼」。「我們已不需要再去推廣這個市場,大多數的父母們都明白讓孩子學習STEM課程的重要性,但中國整體的在線教育產業425億元的收入相比,這一市場規模仍舊相對較小。』』

「因為STEM並沒有正式被列入中國教育系統的課程中,所以大多數父母將其視作『飯後甜點』,並沒有受到像英語或數學一樣的對待,若想進入一所好的大學,這兩項課程是必修課。」

其實,中國缺乏的不僅僅是有資質的STEM教師。據人民日報的報道,中國在未來幾年內,對各類和AI相關的專業人士的需求將達到500萬。然而據領英截至今年3月的數據顯示,中國僅有5萬多在AI相關領域工作的技術專業人員。這意味著未來90%的AI領域相關職業都存在人才缺口。

想要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一定要讓孩子們盡早接觸STEM教育!!!

㈨ 淺談STEM教育真諦,國內STEM教育缺失的是什麼呢

近兩年來,STEM教育如同一陣颶風席捲中國,諸多中小學將STEM標榜為學校的特色教育,納入學科教學和日常活動,社會上的各類機構也紛紛加入隊列,群分STEM教育這塊“蛋糕”。

一時間,這個由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gineering(工程)、Maths(數學)四部分構成的單詞縮寫令整個社會躁動不已。

但在一片繁榮的盛景背後,似乎少有人追問原點,STEM到底是什麼?在中國應該如何做STEM教育?

困境:“軟體”和教師的缺失

如果說,外部器材是STEM教育的硬體,那麼課程體系則是STEM的“軟體”,而“軟體”恰恰是目前國內STEM教育最為缺乏的。魏銳將它歸因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遲滯性和市場機制的不健全。

一方面,教育采購系統主要還是支持硬體,但對課程這類軟體的支持力度不夠,無法對它進行精準評估,這就導致學校在購買課程上的艱難和迷惑。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因為現階段,研發和創新的知識產權不受保護,企業不會投入太多錢在STEM課程體系的開發上,賣設備和耗材是最直接的盈利手段。

而“軟體”的缺失也便導致了STEM教育當中理性精神的缺失,致使STEM教育停留在了動手的階段,卻不注重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而理性思維的培養是STEM教育中近乎於“靈魂”的一環。魏銳與很多企業接觸後發現,即便有一些打著培養孩子設計思維的口號,但力度仍然遠遠不夠。

㈩ 淺談如何在幼兒園開展STEM課程教學

源於美國的STEM,即便搬遷到中國,其核心也基本變化不大。美國STEM教育強調是培養孩子成為Problem Solver,應對未來挑戰,肩負美國繼續領先的重任。中國教育專家(清華附中王校長)強調是培養創新力、提高學習效率,最終提升應試成績。

向左轉|向右轉

首先,國內幼兒教育是否趨於完善,是否不需要修改。《學前教育》2014年第25期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中國學前教育與美國相比,存在三個方面的差距:一是教師(師資能力、過度關注、獎懲言辭),二是課程設置(類別劃分過清、知識灌輸、不追求創造、重知識輕實踐、強調模仿、一視同仁批量生產),三是過度秩序(約束行為)。最後提出中國幼兒教育應把「克制」教育納入「鬆散和舒適的」教育,把「封閉」教育納入「開放式」教育。《比較教育研究》中有一篇論文《中美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差異性比較》(華南師大教育科學院,袁愛玲)。中國對「科學」的定義比較狹窄,重視教幼兒現成的概念,認識具體事實,形成簡單的概括能力。把科學探索過程中的技能、科學態度或價值觀視為附屬品。雖然是一篇來自2001年的古老論文,但其中的觀點與數據恰恰可以用來驗證說明中國幼兒教育正在不斷的調整修改。牛叔從自己孩子的教育經驗談起:「學前教育要做的很多,STEM如果占內容比較多的話,恐怕有成了另一條起跑線了」。當然,類似華工啟明星這種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FabLab實驗室研發的課程體系進行本土化的二次開發也為中國STEM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選擇。

向左轉|向右轉

回顧題主的問題:到底STEM教育能否融入進學前教育環節,又是否能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去,做到本土化,而不單單停留在理念的表面?我們在游戲化STEM教育探索與實踐中,有幾點認識:1、首先從解決身邊的問題開始。這個從3歲開始,不分年齡大小。盡量選取在孩子認知邊界的問題,激發好奇心。非要把波粒二象性、海森堡不確定性、波函數講給孩子,怕是可能都超出某些大學生的認知范疇。華工啟明星的課程體系便是從4歲開始的。2、基礎是快樂的解決問題。英國的赫伯特·斯賓塞在一百多年都已經實踐證明,快樂教育對幼兒來說是多少重要。當然很多人堅定認為學習一定是痛苦的,新的認知是對已知的否定。但必須承認真正優秀學生都更加快樂學習,或者說,是因為快樂才優秀。3、重點是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探索/學習各學科知識,少劃邊界,少講解,一塊發現探索。這個對課程設計和老師教學的要求較高。新《綱要》中強調了「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科學教育應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取材,促進兒童探究能力的培養」。4、短期目標是開發潛能,開發智力,養成習慣,提高效率,綜合提升(包括成績)。在中國,不能提升成績的教育課程,都不是受歡迎的好課程。能力再強,創新再好,幼升小、月考季考期末考,是躲不過去的。總不能讓孩子和家長等到5年10年之後看課程效果。5、長期目標是培養鍛煉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表達溝通,社會能力等。在短期目標的基礎上,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鍛煉就如同日復一日的跑步、引體向上、俯卧撐,雖然看不到一時的效果,但增強了體質,未來才有用。6、終極理想是讓孩子更好應對未來挑戰。這幾天055大驅下水,戰略忽悠局張召忠局長感慨,中國後來居上,跨越發展,老海軍都看花眼了。誰會知道20年之後的中國在世界上會怎麼樣,將完全無法想像。所以,無論是我們自己在幼兒園、學前機構、游樂場、家庭等初步探索實踐,還是上海的24所幼兒園引入STEM課程,都說明STEM教育在中國的學前階段正在逐步的發展。當然,STEM教育小范圍的應用與實踐,不能推斷出未來一定會在中國進行大范圍的推廣。

閱讀全文

與stem課程培訓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默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97
電子商務專業自薦信 瀏覽:820
招贏電子商務官網 瀏覽:137
推廣普通話社團在行動實施方案 瀏覽:32
市場營銷學第五版課後題答案 瀏覽:255
少兒選拔類活動策劃方案ppt 瀏覽:279
速賣通店鋪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174
關於梳子的市場營銷策劃 瀏覽:414
施工單位培訓方案 瀏覽:217
怎麼寫品牌策劃方案 瀏覽:748
網路營銷合作協議 瀏覽:107
市場營銷以後客戶酒局 瀏覽:505
君樂寶公司官方微信營銷分析 瀏覽:570
電大廣告方案策劃包括 瀏覽:952
小學重陽節全科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0
父親節酒店營銷方案 瀏覽:326
專業名稱市場營銷 瀏覽:301
推廣成都美食活動方案小學 瀏覽:64
車位營銷策略方案 瀏覽:339
物流行業淡季營銷方案 瀏覽: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