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農民培訓計劃

農民培訓計劃

發布時間:2020-12-06 16:46:39

『壹』 2008年新型農民培訓項目驗收申請寫作方法

定義:
申請書是個人、單位、集體向組織、領導提出請求,要求批准或幫助解決問題的專用書信。

分類:
申請書的使用范圍相當廣,種類也很多。按作者分類,可分為個人申請書和單位、集體公務申請書。

注意事項:
(1)申請的事項要寫清楚、具體,涉及到的數據要准確無誤。
(2)理由要充分、合理,實事求是,不能虛誇和杜撰,否則難以得
到上級領導的批准。
(3)語言要准確、簡潔,態度要誠懇、朴實。

格式與範文分析:
(1)標題
有兩種寫法,一是直接寫「申請書」,另一是在「申請書」前加上內容,如「入黨申請書」、「調換工作申請書」等,一般採用第二種。
申請書
(2)稱謂
頂格寫明接受申請書的單位、組織或有關領導。
尊敬的校領導:
您們好!
(3)正文
正文部分是申請書的主體,首先提出要求,其次說明理由。理由要寫得
客觀、充分,事項要寫得清楚、簡潔。

我是初08級(1)班的學生XXX。我在去年的一次體育課上,由於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左腿骨折。經過一年的治療和調養,現已基本痊癒,為了不耽誤下學期的課程學習,特提出申請,請求復學。
去年住院以後,由於不能上課,就向學院提出了休學申請。在家休養這一年中,我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學習。出院不久,我就給自己制定了學習計劃。這一年來,我雖未在校學習,但並未停止學習,還讀了不少提高個人修養方面的書,如中外名著等。因此,我希望領導考慮能否讓我重新跟原班學習,我不知道這種提法是否妥當,但我希望學校請有關老師對我進行考試後再做決定。請領導考慮我的申請。
(4)結尾
寫明慣用語「特此申請」、「懇請領導幫助解決」、「希望領導研究批
准」等,也可用「此致」「敬禮」禮貌用語。
此致
敬禮!
(5)署名、日期
個人申請要寫清申請者姓名,單位申請寫明單位名稱並加蓋公章,註明
日期。
學生:XXX
XXXX年XX月XX日
好的話請採納!!!!!!!!!

『貳』 農民夜校半年總結

民工夜校教學提綱

第一節 民工夜校培訓計劃

為保證 工程順利安全地按期完成,我項目部特對所有進場施工的操作人員進行夜校培訓,保證所有進場的人員能保質保量安全地完成各自的生產任務,特製定以下培訓計劃:

教學內容:
一、 進行安全基礎知識、法規、法制教育
1、 黨和國家的安全方針、政策;
2、 安全生產法規、標准和法制觀念;
3、 本單位施工過程及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安全紀律;
4、 發生事故後如何搶救傷員、保護現場和及時報告;

二、 進行現場規章制度和遵章受紀教育
1、 本項目施工特點及施工安全基本知識;
2、 本項目安全生產制度、規定及安全注意事項
3、 本工種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4、 防火、毒、塵、爆知識及緊急情況安全處置和安全疏散知識;
5、 防護用品發放標准及使用的基本知識;

三、 進行本崗位安全操作及班組安全制度、紀律教育
1、本班組作業特點及安全操作規程;
2、班組安全活動制度及紀律;
3、愛護和正確使用安全防護裝置(設施)及個人勞動保護用品;
4、本崗位易發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範對策;
5、本崗位作業環境等安全要求;
教學計劃:
一、 對第一批剛進場的施工操作人員進行入場技能培訓和安全教育;
二、 在每周四晚對所有施工操作工人進行強化培訓和教育;

第二節 開學典禮
——主講部門:項目經理部
一、項目基本情況介紹
二、進場三級教育
第一級教育:進行安全基本知識、法規、法制教育;
第二級教育:進行現場規章制度和遵章守紀教育;
第三級教育:進行本工程崗位安全操作及班組安全制度、紀律教育。

第三節 民工夜校的重要性、農民工權益保護
——主講部門:政治工作部
一、創建民工夜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是建築業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和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大政策方針的一項重要舉措;
2、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是為了提高建築業勞動生產率,促進建築業又快又好發展;
3、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農民工在物質、文化、政治和維權等各方面的需求,使農民工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創建農民夜校的意義體現在「五個促進」
1、促進了農民工綜合素質提高;
2、促進了企業規范化管理;
3、促進了工程質量的安全生產;
4、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5、促進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
三、當前形式下提出創建民工夜校的主要目的
1、提高建築業農民工的素質和技能水平;
2、維護建築業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3、保證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
4、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四、如何利用工會組織維護民工權益
1、工會維權的必要性;
2、工會組織維護農民工經濟權益;
3、工會組織維護農民工政治權益;
五、建築職工職業道德規范
1、農民工職業道德規范;
2、項目經理職業道德規范;
3、工程技術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4、管理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5、施工作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6、後勤服務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六、工會維權的應對措施

第四節 建設行業質量安全、文明施工規定
——主講部門:安全科
一、 質量安全方面
1、勞動安全法律、法規:«勞動法»安全條款部分、«
建築法»安全條款部分、«刑法»事故處理部分、«四川省勞動安全條例»、«成都市建築施工現場監督管理規定»;
2、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紀律、責任制、安全目標、安全組織機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重點;
3、安全教育:三級安全教育分類及內容、連續性安全教育要求及內容、針對性安全教育要求及內容;
4、安全檢查:安全檢查標准、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檢查、班前和班後安全檢查及巡查;
5、«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
6、«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7、«砼結構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8、«屋面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二、文明施工方面
1、創建標准化文明施工現場的目的和意義;
2、「景觀化、標准化」的具體要求;
(1)場容場貌:施工現場維護牆及「五牌一圖」要求、施工總平面布置、材料堆碼、場地硬化及綠化、防塵等要求、場內各類標識的設置、建築及生活垃圾及污水的處理;
(2)防護設施:腳手架的搭設、三寶、四口、五臨邊的防護、各類機具設備的維護;
(3)後勤管理:辦公區域、職工宿舍。
三、外來從業人員有關政策

第五節 公司綜合治理、計劃生育等情況
——主講部門:行政科
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1、各級成立機構,落實人員、職責;
2、制度具體組織措施;
3、制度應急救援預案;
4、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
5、公司的相關管理制度。
二、安全保衛工作
1、成立機構、落實人員職責,健全相關設施;
2、制定檢查實施工作標准和相關管理制度;
3、人人參與,全員落實「三不傷害「、預防事故的要求;
4、保衛人員工作責職,加強治安防範,搞好內部保衛工作。
三、計劃生育
1、國家政策法規;
2、計劃生育指標;
3、民工住宅管理制度;

第六節 農民工勞動合同、技能鑒定情況
——主講部門:勞動管理處
一、簽訂農民工勞動合同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1、簽訂勞動合同可以有效地維護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的合法權益;
2、簽訂勞動合同有利於用人單位自主用人,也有利於勞動者自己選擇職業;
3、對農村流動就業的勞動者而言,簽訂勞動合同更是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手段;
二、勞動合同的主要內容
1、勞動合同期限;
2、工作內容;
3、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4、勞動報酬;
5、勞動紀律;
6、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
7、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三、按照勞動合同條件,按時發放農民工工資是農民工維權的主要途徑;
四、如何做好勞動保護工作;
五、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考試的意見及作用。

第七節 工程施工技術、操作技能知識
——主講部門:工程部
一、常用建築材料
1、水泥;
2、鋼材;
(1)光圓鋼筋(圓鋼);
(2)熱軋帶肋鋼筋(月牙肋);
(3)熱軋帶肋鋼筋(月牙形盤卷);
(4)鋼筋焊接。
3、砂;
4、卵石、碎石;
5、燒結普通磚;
6、燒結多空磚、規格由供需雙方協商。
二、施工技術及操作技能
1、混泥土;
2、砂漿;
3、什麼叫鋼筋砼;
4、鋼筋砼有那些優缺點;
5、什麼是鋼筋的保護層;
6、鋼筋保護層厚度是指什麼;
7、鋼筋保護層作用是什麼;
8、鋼筋砼的受力鋼筋應布置在各種梁的哪些位置;
9、砼振搗不實有什麼危害;
10、懸挑構件的澆築順序;
11、墊層的作用有那些;
12、砼為什麼會產生麻面;
13、對於表面不再裝飾的砼部位出現麻面應怎樣修補;
14、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操作時,為什麼要做到快插慢拔;
15、造成牆、柱底部「爛根)的原因是什麼。

第八節 工程質量管理、安全生產標准規范
——主講部門:質管辦
一、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相關條文學習
1、我國現行的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文件;
2、從業人員的權利和義務;
3、生產安全事故應承擔法律責任(刑法)。
二、施工現場基本安全知識
1、建築施工現場的基本特點;
2、建築施工現場最容易發生的事故種類;
3、施工現場最基本的安全生產保障措施及常識。
三、施工現場安全
1、安全生產紀律;
2、門衛制度;
3、安全教育制度;
4、安全生產檢查制度;
5、安全生產獎懲辦法及聲音處罰實施細則;
6、文明工地管理規定;
7、治安保衛、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8、職業健康管理制度;、
9、傷亡事故報告制度;
10、勞動保護用品發放管理規定;
11、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四、近期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1、物體打擊;
2、高出墜落;
3、機械傷害;
4、觸電傷害。

第九節 項目工會及勞動保護的重要作用
——主講部門:項目黨支部
一、勞動保護概念和勞動保護方針
1、勞動保護概念和方針;
2、為什麼主講「安全第一」?
二、施工現場職工必須遵守的個人勞動保護規定
三、建築施工現場必須遵守的安全生產的「六大紀律」
四、項目黨組織和工會的重要作用

第十節 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等相關知識
——主講部門:勞動管理處
一、職工工資
1、工資分配形式;
2、用人單位必須按勞動合同的約定支付勞動者的工資;
3、工資應以法寶貨幣支付;
4、用人單位應將工資發放給勞動者本人;
5、用人單位可委託銀行待發工資;
6、勞動者提供了正常勞動,用人單位不得剋扣或故意拖欠勞動者工資;
7、成都市人民政府每1-3年發布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二、社會保險
1、你有權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
2、成都市非城鎮戶籍從業人員參加綜合社會保險繳費基數;
3、參加綜合保險享受的待遇。

第十一節 項目經理部安排的學習內容
——主講部門:項目經理部
根據進場人員、工程進度、質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

『叄』 農民工免費培訓一年能享受幾次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要求和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內組的部署,從今年起在全國容啟動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每年培訓2000萬人以上,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的「春潮行動」、農業部負責的「陽光工程」、科技部負責的「星火計劃」、扶貧辦負責的「雨露計劃」等等培訓,對每年新轉移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對在崗的農民工技進行提升培訓。到2020年,基本上使農民工都能享受一次有政府補貼的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創業能力,使農民工大部分由普工成長為技工,有條件的成長為高級技工,優秀的還可以成長為技師。

『肆』 每年培訓700萬農民工這項計劃一共會開展幾年

每年培訓700萬農民工這項計劃一共會開展今、明兩年。每年培訓農民工700萬人次以上,以在崗農民工、城鎮待崗和失業農民工、農村新轉移勞動力、返鄉農民工、貧困勞動力等為實施對象。

據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負責人介紹,我國農民工總量超過2.9億,是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疫情沖擊下,勞動力市場階段性停擺,復工返崗大范圍延後,農民工就業壓力明顯上升,就業幫扶任務更重,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實施該計劃是應對當前就業形勢,加強廣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舉措,也是積極促進農民工就業,大力推進就業技能扶貧的重要手段。」該負責人說。

(4)農民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農民工穩就業職業技能培訓歷史:

據介紹,自2019年起,人社部組織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面向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鄉各類勞動者,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019年,共開展農民工各類補貼性培訓近750萬人次、貧困勞動力培訓259萬人次。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人社部立即啟動線上培訓,實施「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計劃」,開展百日免費線上技能培訓行動,支持農民工等群體參加線上培訓。

截至5月15日,線上實名注冊學員已超930萬人,開展線上培訓超過790萬人次,有力地推動了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對穩就業促就業和復工復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伍』 農民種植 創業計劃書 我剛上了一個種植培訓班,老師讓寫創業計劃書,可我不知道怎麼寫。

這個說簡單也不簡單,說難也不難,有想法就很簡單,沒想法,就很難,首先你要想著種什麼?怎麼種?種的東西,是不是市場需要的,好不好銷售,並且利潤有多高,賺不賺錢?

『陸』 浙江省農建建設的政策變遷路徑

「土地是一切產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來政權的斗爭與土地的斗爭連在一起。因此,共產黨從建黨以來一直把土地問題放在重要地位,不斷完善土地政策,解決好土地問題,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一、國民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帝國主義勢力重新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政治壓迫,在國內各派軍閥連年混戰,中國經濟發展陷於停滯甚至是倒退的境地。加上地租和高利貸的盤剝,中國的農業日益陷入嚴重的危機。在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下,土地日益集中到極少數地主手中,農民對土地的渴望更加強烈。
「共產黨必須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取消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作為黨的最主要任務,並先後發動和領導了百餘次武裝起義,打倒土豪劣紳,分配田地浮財。雖然大多數起義因為敵人的鎮壓或准備不足而失敗,卻宣傳了共產黨的土地革命主張,為以後的土地政策的制定積累了經驗。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
1928年11月毛澤東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提出應把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和開展土地革命三者結合在一起。
1929年12月湘贛邊蘇區政府制定《井岡山土地法》,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紅色政權後制定的第一個土地法。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買賣土地;除老幼疾病沒有耕種能力及服公眾勤務者外,其餘的人一律強制勞動。《井岡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國農民分配土地的神聖權利。1929年,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農民問題決議案》關於「沒收一切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精神,結合贛南土地革命的經驗將《井岡山土地法》中「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中農及富農,受到了廣大農民及富裕中農的歡迎。
1936年7月22日《中共中央關於土地政策的指示》中規定:沒收一切漢奸、賣國賊的土地及財產;對地主階級的土地、糧食、房屋、財產一律沒收;對於自由職業者、技術人員、教員、醫生、學生、小商人、手工業者等小業主的土地應給予保護,不準沒收;富農的土地及多餘的生產工具不得沒收。這一決定進一步發展完善了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取得土地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國農村經過土地改革,解除了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束縛,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黨和政府為了引導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改變農業的落後面貌,在農村開展了互相合作運動。從1953年起,各地開始普遍試行土地入股、統一經營,成立了有較多公共財產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全國基本實現初級合作化,同年秋又實現了高級合作化。農業生產合作化的實行提高了抵禦災荒的能力,使農業有力量得以擴大再生產。但中國這場社會大變革由於對農村情況估計過於樂觀,到1955年下半年後,脫離實際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運動,強調「以糧為綱」,把糧食高產作為首要目標,與此同時,人民公社運動席捲了全國,原有生產隊集體財產一律無償歸公社所有,實行單一公社所有制、公社統一核算,貧富拉平;社員的自留地被取消,自養的牲畜、自營的林木及較大的生產工具收歸社有;實行供給制或半供給制。這些錯誤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損害了農業的利益,農業生產元氣大傷。
為糾正農業合作化後期以來農村工作上的失誤,中共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步驟,推行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1980年9月14日,中央召開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專門討論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問題。並發布了座談紀要《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文件指出:實行包產到戶是聯系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措施。黨中央正式決策在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至此,中國的土地政策基本趨向成熟、完善。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柒』 對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培訓計劃、總結要怎麼寫

如果你真的要抄去做這襲工作,就單間極了.想怎麼做就怎麼寫。
先理清思路:
一、目的意義,
二、確定范圍(對象),哪部分或哪地的農民工
三、組織機構:
四、開展方式、程序(重點):比如貼宣傳話、發宣傳單、集中培訓、競賽活動
五、預期效果也可以寫在計劃里。

寫總結就把上面第四點好好總結一下,再加上實際效果就行了。

『捌』 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新農村組織工作徵文

新農村建設,精神文明現行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象描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綜合開發不謀而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異曲同工,為新時期農業綜合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寬闊的舞台,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業綜合開發標注了新的生標。
一、農業綜合開發,促進農村生產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只有生產發展,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要義,發展生產必須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業,用優良的基礎設施裝備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用優質新品改造農業,用產業化形式經營農業,只有新農業才有新農村。
海子村處於山區,主要以林業,養殖業為主,板栗做為村民主要收入,村以引進新品種,更換老樹種方法。大力對樹木進行更新換代。
精神文明建設是促進生產發展的強大動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發展要靠人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倡導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提高人的文化科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有利於促進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有利於推進新農村生產發展。因此,精神文明建設是促進新農村生產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歸宿點是農民生活富裕,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小康人均收入2000美元的標准,才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改善農業的消費結構。啟動農民增收致富這只負重大船的任務,事關小康建設進程快慢的重要因素,黨和政府十分關注,各級領導傾注了很大精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免收農業稅、農村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糧食直補、最低價保護收購等,只有農民富裕,才有新農村建設。
農業綜合開發通過改造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有效地保護了農田和生態環境,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通過適用先進技術的推廣,提高了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份額,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品味,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二、農業綜合開發,促進農村鄉風文明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歸宿點,農民是建設的主體,也是獲益的主體,新農村建設需要一支新型的農民隊伍,需要一個和諧文明的環境。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廣大農村遠沒有全面消除貧困,農村現狀仍不是很樂觀。海字村位於山區是典型「7086」部隊,在家務農人員老年人居多。這種農村勞動結構高素質的外溢性和低水平的沉澱性為新農村建設設置了障礙,與鄉風文明的要求極不適應,只有新農民才有新農村。
農業綜合開發順應了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用科技投入,啟動農民教育,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以適用技術推廣為手段,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村內通過購買,贈予等方式,獲得大量養殖,種植等方面的技術書籍,通過每周3天對村民進行開放,讓農民能接受到更先進的技術。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培養新型農民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的是農民,靠的也是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真正的主力軍,無論從當前著眼還是從長遠考慮,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把農民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引導農村廣大幹部群眾牢固樹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結合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導農民把愛家鄉、愛集體、愛社會主義聯系起來,積極投身於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要結合實際,進行新時期艱苦奮斗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鼓勵黨員幹部為新農村建設作貢獻;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農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在教育活動中,必須注意兩點:一要突出以農村黨員、幹部教育為重點,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和帶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有效開展;二要講究方式,搞好三個結合,即分散學習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思想教育與農民的生活實踐相結合,符合群眾的欣賞特點和接受能力;教育群眾與服務群眾相結合,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解決思想問題。
把普及科學知識、樹立良好社會新風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要引導農民破除不文明的風俗,改變不衛生的習慣,轉變落後的觀念,取締不健康的娛樂。一是要繼續深入開展好以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廣泛進行文明常識和科學生活方式教育。
書事良師益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我們特別注意對圖書室的建立,多讀書,讀好書,對一個的個人素質,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對整體的農村建設都有很大的幫助。整個圖書室定期的向農民開放,讓農民不出家門便可學習到更多的對自己有用的書籍。
把加強隊伍建設作為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工作隊伍,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組織保證。要從戰略的高度,切實抓好三個基本環節:一是認真配備,要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者必須有較高的政治、業務素質,要真正把那些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質高,並具備相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調整,充實到這支隊伍中來;二是合理使用。要管好用好農村精神文明工作隊伍,一方面要在工作上給予關心和支持,讓他們大膽工作,另一方面對那些年富力強,群眾公認,政績突出的同志要大膽啟用;三是精心培養,要採取多種形式和通過各種渠道,對農村精神文明工作隊伍加強政治、業務培訓,努力使他們適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只有自己做好才能更好的引導別人。

試論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七大為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桂林市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辯證統一,缺一不可。生育文明建設將為推進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新農村建設將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其精髓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思路清晰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方略。因此,要保證桂林市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就必須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把生育文明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抓緊抓好生育文明建設,堅持發展經濟和生育文明「兩手抓」,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做到經濟社會要發展、人口數量要控制、人口素質要提高、人口結構要改善,生育文明與新農村建設要同步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農村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是生育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治本之策和必由之路。
桂林市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狀況如何,作者多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呈現一片令人可喜的局面。為了加快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桂林市注重農村生育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把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納入總體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同進行,在開展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中,堅持把計劃生育工作融於到各項工作中,將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宣傳生殖保健、避孕節育知識與培育農民相結合、樹立婚育新風與生育文明相結合,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與發展新產業相結合。在推進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和探索。
一是狠抓各級培訓教育,促進群眾生育文明觀念的轉變。
農村幾千年來形成的「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思想、舊生育觀念的根深蒂固,必須依靠持之以恆的教育,才能使群眾入心入腦,提高素質,促使生育觀念的轉變。近年來,桂林市以人口學校和協會中心戶為基地,舉辦未婚青年、新婚孕產婦、已婚育齡群眾以及相關內容培訓班,就人口形勢、計劃生育政策、生殖保健、避孕節育、生育文明、農業技術等重點內容,進行系統地培訓教育。2007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221期,參學人數78000多人次。通過學習培訓,群眾提高了對國情國策的認識,掌握了更多的生育文明知識,體會到了實行計劃生育的益處。通過培訓,廣大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進一步加強,少生快富、生男生女一樣好的新風尚在桂北大地蔚然成風。
二是狠抓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更新婚育觀念。
為建設新型生育文明,全市廣泛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創造各種輿論環境,大張旗鼓地宣傳婚育新風,營造婚育新風氛圍,引導群眾更新婚育觀念,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
1、豐富活動內容,寓生育文明教育於活動之中。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正因如此,全市在廣大農村組織文藝隊、山歌隊、籃球隊,活躍鄉村文化生活,宣傳婚育新風、生育文明。文藝隊以群眾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為素材,自編自演自唱,謳歌婚育新風,倡導文明風尚;山歌隊以計生政策、婚育知識和避孕節育知識開展擂台賽,有的姑嫂、夫妻同台競賽。正是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廣大村民在活動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生育文明觀念逐步轉變。
2、塑造典型,學有榜樣。
幾年來,全市各縣、區大張旗鼓地開展「婚育新風合格戶」和「婚育新風示範戶」創建活動,樹立典型,靠典型帶動引導群眾。在創建活動中,大力向群眾傳輸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生男生女都一樣,計劃生育丈夫有責等生育文明觀念,努力創建「婚育新風合格戶」和「婚育新風示範戶」。三年來,全市共評出婚育新風合格戶786戶,婚育新風示範戶120戶。通過典型引路,現全市有2346對夫婦推遲或放棄生育二胎。
3、廣泛宣傳、營造氛圍
在生育文明建設中,採取多種形式的環境宣傳,營造溫馨和諧的宣傳氛圍。把知識性、趣味性、直觀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圖文並茂的宣傳畫製作成活動展板,擺放到人群聚集地展示宣傳;路牌、廣告牌製作溫馨醒目的宣傳畫和宣傳標語,讓群眾隨時隨地感受到計劃生育的人文關懷;利用活動室,建立圖書室和閱覽室,讓群眾在讀書中學習計劃生育知識;建立電視遠程教育,將生育文明的文藝節目及有關知識輸入電視點播系統,讓群眾在家中就可看到計生專題節目,獲得生育文明知識。
三是狠抓幫扶發展,引導群眾邁向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之路。
在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中,如何找准切合農民群眾需求的結合點?通過調研,農民最現實的願望一是當家作主,身體健康,二是經濟發展,生活富裕。因此,各級計劃生育部門緊緊把握這兩個基本點,從群眾需求出發,重點做好生殖健康服務和生產生活幫扶服務。把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通過村民選舉成立了新農村理事會、旅遊協會、水果生產協會等一系列協會組織,制定出相關的制度和章程,在理事會的管理下,發揮了較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用。
全市把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密切結合,相互滲透,在工作中突出一個「幫」字,對一些計生貧困戶實行重點幫扶,富裕戶與貧困戶實行一幫一,確保幫扶措施落實到位。把計劃生育知識培訓與農業科普知識培訓結合起來,使計生戶了解各地致富信息,開拓思路,拓寬視野,在闖市場奔小康的路上有目標。通過幫扶,廣大群眾的婚育觀念有了明顯轉變,逐步走向富裕路。各鄉、村在建設新農村的同時,大力開發旅遊資源,開展旅遊服務,建立家庭賓館和飯店,促使各項旅遊項目給計生戶增加大筆收入。現聞名全國的生態新村恭城縣蓮花鎮紅岩村,全村390人,育齡婦女87人,其中有18戶夫妻雙方都是瑤族的獨女戶,女兒都十多歲了,完全符合生育二胎的條件。但他們執意不願再生了,因為他們從實踐中看到,少生能夠減輕各種壓力,促使家庭快富、女兒健康成長;如今18戶獨女戶都放棄了二孩生育計劃。縣、鄉、村各級協會對計生戶家庭,無償傳授種養技術、提供生產資金、統一組織產品銷售,使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今,紅岩村月柿一望無際,人均有果6600公斤,人均純收入達8000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少生快富之後,紅岩村的群眾目標就是建新村。從2003年開始, 51戶群眾每戶自籌資金4至7萬元,貸款5萬元,眨眼間村子裡家家住別墅,戶戶開旅館,整潔的新農村展現在世人面前。
永福縣堡里鄉波塘村靠兔子養殖,走少生、快富、建新村的道路。波塘村計生中心戶長韋繼秀說:「村裡有十幾戶獨女戶,女兒都大了,動員她們生第二胎,她們都不願生了」。韋繼秀自己帶頭養兔,致富後把兔苗送給村裡的計生戶,現全村300多戶都成了養兔專業戶,僅此一項人均純收入就達3000多元,村裡新樓房拔地而起,成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的典範。
龍勝縣少數民族聚集區群眾婚育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少生快富建新村」的濃厚氛圍已形成,廣大群眾把對女孩的關愛升華到生女孩光榮自豪的程度。龍脊村群眾說:「生女好,哪家生女哪家福」。如今的女兒戶,吊腳樓,木結構,青瓦飛檐的房舍,依山而居,自得其樂,遊客紛紛慕名而來。

以上幾個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典範,僅是桂北新農村的縮影。全市各縣區都有代表或樣板:如興安縣的黃茅壩、陽朔縣的古板村、灌陽縣的興珠山屯、靈川縣的木匠戶村,象山區二塘鄉的紅光新村,各具特色,氣象萬千。洋溢著「少生快富建新村」的樸素生育文明氣息,催動著廣大農村朝著少生快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實踐證明,桂林市的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廣大群眾生育文明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目前,生育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正在桂北大地廣大農村蓬勃發展。

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見聞
初夏時的杭後農村,草豐糧茂,牛肥養壯,人民安居樂業,一派祥和的景象。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村各鎮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道路平坦、院落整齊、窗明幾凈,沿路亂堆亂放的柴草也沒了影兒,有些地方還乘農閑搞起了文化活動周。從這些明顯的變化中,記者感覺到,生活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他們也開始追求一種文明而時尚的生活方式,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農村在變,農民在變,他們的變化不僅僅表現在「口袋」富了,更重要的是「腦袋」也富。
老調添新詞 為農民搭建歡樂大舞台
記者到頭道橋鎮采訪時,恰逢農民文化活動周的第一天,整個集市上再也沒有套著騾車趕交流的農民了,他們開著農用車,穿著嶄新的衣服從四面八方趕來,也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來,有下棋的、拔河的、賽跑的、打籃球的、乒乓球賽......大小15個活動項目,來自10個村的500多名運動員全部參與進來,整個活動場面喊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今天,當我們再次走進這些節慶文化活動時,看到的是鑼鼓背後更深的內涵,那就是農民以嶄新的面貌對新農民、新農村一種全新的解讀。
農民這樣積極參與、豐富自己生活的活動絕非偶然,是杭後多年來通過不斷完善農村四級文體設施網路基礎上的必然結果。幾年來,杭後逐年加強對鄉鎮文化站的建設和管理,8個鎮共建起2078平方米的文化站、28個綜合活動室、內存3萬冊圖書,並建起21個「草原書屋「,基本形成了鎮有綜合活動中心、村有活動室、社有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動網路,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建陣地、搭平台。
文化如水,在幾年來不斷的滲透與吸取中,杭後農村文化呈現出紅紅火火的勢頭,農民的精神風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自發組建起34支民間文藝團隊,在農閑時節,組織一系列農民群眾喜聞樂見、踴躍參與的文體活動,頭道橋鎮的「金牛杯」農民文化周、蠻會鎮的旅遊文化節、雙廟鎮的女子籃球隊、三道橋鎮的農民趣味運動會.....。同時,還涌現出大批農民作家、農民書法家、農民收藏家、鄉土文人。目前,全旗民間文藝團隊和協會發展到34家,從業人數1565人,「文化中心戶」發展到1326家。張福寶作為全市唯一的農民火炬手,參加了北京奧運聖火鄂爾多斯站的傳遞活動。
農民在變,文明的生活方式、繁榮的文化活動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提高,在一點一點的走進村莊、走進農戶、走進農民的心田,滋養著他們的精神。
舊瓶裝新酒 為農民配送營養大餐
在采訪中,記者感受最深的是農村真的變了,而變化最大的還是農民觀念的大變化。在康爾徠園區,科技型、知識型農民隨處可見,他們憑借三元梯次的種植模式,發特色產業,種起了五花八門的品種,產出有機蔬菜。有了品牌意識的農民,建起了自己的綠色食品專賣店,拿村民孫存林的話來說「好貨就得賣好價」。
為了加速新農民的蛻變,杭後通過政府買單,農民受益的方式,結合「陽光工程」、「群英計劃」,開展了「千名幹部下鄉宣講」、「三下鄉」、「科普進萬家」等活動,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的農業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常年舉辦各類科技培訓,培訓農民10萬人次以上,全旗5萬農戶,戶戶都有科技明白人,農民的科技素質不斷加強,創業技能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涌現出許多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在這些農民的帶動下,昔日的產業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剛從河套大學培訓回來的養牛大王劉三明,帶頭建起了全鎮第一個家庭牧場,托起了現代畜牧業一片絢麗的霞光。
觀念的大轉換使農民的腦袋裡也生發出與時俱進的思想。采訪中,農業局副局長魏玉海告訴記者:「以前的農民坐在一起,談論的是昨天喝了多少、輸贏多少,現在談的是種了多少、種的什麼、怎麼個種法,明天要干什麼」。
一種方式,兩個談話內容,充分說明了農民屏棄了以往陳舊落後的生活方式,開始學會了思考,開始展望自己的前景。
在杭後農村走訪了一圈,記者感覺到農村真的變了,越變越美、越來越好,而這種變有一種精神在支撐,有一個靈魂在向前牽引,那就是農民內心世界的轉變,使無形的蛻變轉換成了現實。

閱讀全文

與農民培訓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都金銀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51
北京盈泰財富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18
市場營銷計劃產品怎麼寫 瀏覽:463
市場營銷專業辦學定位 瀏覽:121
文明有禮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979
太原電子商務企業名錄 瀏覽:472
2015珠寶類端午節促銷活動 瀏覽:169
上海市場營銷師培訓班 瀏覽:112
電子商務中的數字簽名 瀏覽:356
體育市場營銷大綱 瀏覽:319
社區垃圾分類樓組長培訓方案 瀏覽:421
招贏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體檢 瀏覽:31
鞋子促銷活動方案範文大全 瀏覽:505
5個電子商務風雲人物 瀏覽:198
萬達企業的市場營銷管理 瀏覽:760
企業貸款綜合營銷方案 瀏覽:719
舞蹈培訓開業營銷方案 瀏覽:892
大學生的活動策劃方案怎麼寫 瀏覽:843
oto推廣方案 瀏覽:90
濟南網路營銷服務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