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國內市場前景與定位

國內市場前景與定位

發布時間:2022-09-14 01:57:31

1. 我國旅遊市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2008年,我國旅遊業連續遭受金融危機和各種突發事件、不利因素的沖擊,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我國旅遊行業總體上保持了平穩發展。全年共接待入境遊客1.30億人次,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408.4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4%和2.6%;國內旅遊人數17.12億人次,收入8749.30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6.3%和12.6%;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584.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9%;旅遊業總收入1.16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5.8%。
2009年1-3季度我國旅遊業頂住了國際金融危機和甲型H1N1流感的巨大沖擊,旅遊經濟運行中的有利因素明顯增多,總體增長勢頭良好,三大市場保持「兩升一降」的格局。國內市場方面,2009年1-3季度國內旅遊人數14.5億人次,同比增長11%,國內旅遊收入7400億元,同比增長10%。入境市場方面,2009年1-3季度入境旅遊人數9400萬人次,同比下降3%,入境旅遊外匯收入280億元,同比下降7%。出境市場方面,初步統計2009年1-3季度出境旅遊人數3500萬人次,同比增長2.4%。從產業基本面來看,我國旅遊產業處於全面回升狀態,經營狀況有較大改善,旅遊就業保持穩定,旅遊投資持續活躍。旅遊產業的景氣是處於全面、大幅回升狀態。
盡管2008年的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總需求的疲軟,對我國旅遊業帶來不利影響,但我國旅遊業面臨的重大機遇和基本環境沒有改變,旅遊業總體發展趨勢也不可能改變或逆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旅遊業發展的動力依然強勁。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居民旅遊消費需求潛力依然巨大。改革開放30年奠定的堅實基礎,將有力地支撐我國旅遊業發展。
同時,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正式發布,首次提出了「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遊產業升級方向。這將為我國旅遊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預計2010年我國旅遊行業復甦趨勢明顯,行業增速將提高到16.5%,行業重新回歸快速增長。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旅遊業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二十二章。首先介紹了旅遊的定義、類型、產業特徵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等,接著分析了相關產業及因素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和國際國內旅遊業的現狀,並對中國入境旅遊市場做了細致分析。然後具體介紹了生態旅遊、黃金周旅遊、紅色旅遊、溫泉旅遊、旅遊小城鎮、主題公園、獎勵旅遊、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技旅遊、自駕車旅遊的發展。隨後,報告對旅遊業做了市場細分與消費者分析、電子商務運用及構建分析、旅遊資源分析、行業競爭分析、產業鏈構成及價值分析、商業模式分析、信息化發展分析和投資分析。市場營銷是指一個企業為適應和滿足消費者需求,從產品開發、定價、宣傳推廣到將產品從生產者送達消費者,再將消費者的意見反饋回企業的整體企業活動。企業的經營導向經歷了生產觀念導向、產品觀念導向、推銷觀念導向、營銷觀念導向、社會營銷觀念導向五個階段漸次遞進的演變過程。 旅遊市場營銷是通過分析、計劃、執行、反饋和控制這樣一個過程來以旅遊消費需求為導向,協調各種旅遊經濟活動,從而實現提供有效產品和服務,使遊客滿意,使企業獲利的經濟和社會目標。旅遊市場營銷研究的出發點是旅遊市場需要,研究的目的是獲取效益。可見,旅遊市場營銷是獲得效益的重要環節,對發展旅遊事業起到重大作用。 二、旅遊市場營銷發展現狀 我國作為世界旅遊資源第一國,擁有著世界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並且2020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目的地國。在這種供需雙向互動下,促進了我國旅遊業市場的消費需求量不斷增加,國民出境旅遊又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帶薪假期的延長使人們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長使人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這些都為我國國民創造更多出遊的條件和機會。同時,隨著我國旅遊業的逐步發展,人們外出旅遊次數的增加,人們在旅遊方面的消費變得理性化、個性化、多樣化。然而,在此蓬勃發展的旅遊市場下,我國的旅遊市場營銷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營銷中盲目進行削價競爭,營銷策略科技含量不高,不注重售後服務、不能形成良好客戶關系,以及法制意識淡薄等問題。因此我國的旅遊業要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必須靈活運用目的地整合營銷(IMC)理念,改變營銷的思考重心,由4PS(產品、價格、促銷、渠道)轉向4CS(顧客、成本、方便、溝通),建立一種由外向內的營銷策劃模式,做好市場營銷。尤其在奧運的到來為我國旅遊業和旅遊市場營銷到來了更大的機遇,至此良機時,我國旅遊市場營銷將更加科學、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 三、未來旅遊市場營銷發展趨勢 (一)加快發展旅遊網路營銷 1.大力發展網路營銷。隨著網路與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旅遊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營銷策略的多樣化,旅遊業也積極改變陳舊觀念,擠身於網路營銷的大潮之中。旅遊業網路營銷是利用電子網路這一載體的營銷活動,是利用互聯網,對旅遊市場進行更有效的細分和目標定位,對分銷、渠道、產品的定價、服務、產品理念進行更為有效的規劃和實施,創造滿足旅遊者與旅遊產品銷售者之間的交易。 旅遊業發展網路營銷具有產品和網路兩大優勢:一是旅遊產品是一種特殊的服務產品,具有生產消費同步、遠距離異地消費、消費者無法對產品預先感知等特性,成為最宜於網上查詢、瀏覽、購買的產品類型之一;二是網路擁有豐富信息源和傳遞速遞快、覆蓋面廣、自主性強、反應及時、營運方式更合理等優勢,可以有效地降低產品生產、營銷、銷售成本,節約顧客精力、時間、資金成本。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力發展網路營銷是旅遊市場營銷模式的必然趨勢之一,尤其是在我國申奧成功後,奧運帶來的巨大市場為旅遊網路營銷帶來一個難得的機遇。 2.網路營銷和傳統營銷需要緊密結合。從發展趨勢來看,網路營銷的實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網路營銷仍處於較低階段,存在著信息源真實性和更新速度、網路安全等諸多問題,致使旅遊網路營銷還不能完全發揮其優勢,成為制約我國旅遊市場營銷發展的瓶頸。在此轉變時期,只有把網路營銷和傳統營銷緊密結合,揚長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滿足顧客需要,更好地發展旅遊市場營銷,從而促進旅遊市場的繁榮興旺。 (二)加強綠色營銷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世界各國都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人們都開始追求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消費和綠色營銷。所謂綠色營銷是指企業以環境保護為經營指導思想,以綠色文化為價值觀念,以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為中心和出發點的營銷觀念、營銷方式和營銷策略。它要求企業在經營中貫徹自身利益、消費者利益和環境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旅遊業「它是個資源型產業,有賴於自然的饋贈和社會遺產」,但在現實發展中,旅遊業是「無煙產業」已受到質疑,「旅遊者帶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腳印」,隨著旅遊業的推進,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畫但很敏感的環境受到破壞,而且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這些有損環境資源現象,直接影響到旅遊業本身的發展。因此我國旅遊業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加強綠色營銷。首先,樹立以資源價值觀為中心的綠色營銷觀念。其次,確定綠色營銷目標。再次,樹立綠色營銷組合戰略。旅遊業在確立綠色營銷觀念和目標的基礎上,在旅遊產品的設計、價格、包裝、分銷、促銷和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上始終貫徹綠色原則,並科學地予以組合運用。最後,開展綠色認證。從1993 年起,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准(ISO14000),極大地推動旅遊業綠色營銷的發展。比如我國浙江省、山東省開展的創建「綠色飯店 」活動以及武夷山景區實施的ISO14000認證,為旅遊業的綠色營銷注入了新的內容。 加強開展綠色旅遊營銷,是使旅遊業真正成為與環境友好、和諧的產業,是符合旅遊者回歸大自然、愛護旅遊生態環境的潮流,是走旅遊業
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條極富生命力的營銷策略。 (三)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開展旅遊品牌營銷 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的建設,以品牌為核心進行營銷也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核心。品牌營銷是指企業通過利用消費者的品牌需求,創造品牌價值,最終形成品牌效益的營銷策略和過程。 我國旅遊業品牌建設的的精髓應在於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國旅遊業的品牌營銷對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挖掘還遠遠不夠,致使旅遊產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長。因此,必須首先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才能使旅遊產品利於不敗之地。比如,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主題公園,是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再現,這個主題公園正是因為很好地挖掘了歷史文化的內涵,在全國主題公園旅遊處於低谷的情況下,它卻能以年均效益1,500萬元以上的規模發展。同時,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又是一個需要不斷融入創新因素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原有基礎的延續。其次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開發設計的旅遊產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傳播品牌形象,這是品牌營銷的主要任務。依據我國旅遊文化,策劃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牌形象,賦予旅遊產品品牌強大的生命力,然後根據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標形象的要求、目標市場狀況以及自身的綜合條件等各種因素,科學、合理地選擇和組合傳播的方式,所選擇和組合的傳播方式要能夠全面、准確、直觀地表現出品牌的目標形象特點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企業自身經濟條件,要注意對投入與產出效益的研究,盡量花最少的錢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遊公共部門(政府及各旅遊行政部門)也要發揮一定的作用,在營銷方面主要集中於對地區、省和全國的整體性促銷上,從而帶動旅遊業有序健康的發展。

2. 淺談中國化妝品行業的現狀與未來

國內化妝品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伴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歐美及日韓大牌化妝品公司對中國市場的開拓下,國內消費者的化妝品消費理念逐步增強,國內化妝品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據Euromonitor統計數據,2011-2020年我國化妝品的市場規模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但2011-2019年市場規模增長率呈現先下降後上升趨勢。我國市場規模從2011年的331.8億美元增長到了2020年的732.0億美元,復合增長率約為9.22%。2020年的疫情對整體經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在此環境下化妝品市場規模仍能保持6.83%的正向增長率,充分體現了我國化妝品市場未來發展的無限潛力。

整體來說,目前國內的化妝品市場競爭梯隊劃分較為明顯,高端市場幾乎由國際大品牌壟斷,我國本土的化妝品品牌只在大眾化、平民化市場中才佔有一席之地。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3. 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和方向

伴隨著新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國際經濟競爭將主要表現為技術競爭,而作為科學技術載體的人力資源,必將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依託。可以說,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國家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源泉。當前,中國人均資本和資源相對短缺,人力資源較為豐富,勞動力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最大的、最現實的優勢資源。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將進一步感受經濟全球化進程,直接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人力資源開發也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並最終成為我國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決定性因素。

一、對人力資源需求狀況的影響

對人力資源需求總量的影響

就業是反映人力資源配置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入世後我國面臨的焦點問題之一。從長期來看,加入WTO將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更有效地吸引國外資金,更有利於國際製造業向國內的轉移,從而推動就業崗位在中國的配置,就業總量將有所增加。據國際失業與就業委員會、中國國際人才發展交流協會的一項預測�中國加入WTO後每年GDP多增加3個百分點。各界對入世後的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前景和帶動就業崗位增加的趨勢普遍看好。但是從短期看,國內企業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重組、兼並、關閉甚至破產會更為頻繁,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一定范圍內就業崗位的減少和結構性失業的增加。

對人力資源產業結構的影響

從產業結構看,入世對不同的行業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作用。一方面,部分行業將受到較大沖擊,如農業、汽車製造業、儀器儀表業、機械製造業等等行業,就業規模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另一方面,某些具有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的行業則面臨更大的發展空間,如紡織、食品加工等勞動力密集型的成熟製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旅遊業等新興產業。

對人力資源素質需求的影響

我國高素質人才的整體短缺已成為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入世後,市場對高學歷人才及職工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勞動力接受教育和培訓提高就業能力的願望也與日俱增。同時,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一些傳統產業的人才需求會日益減少,而適應入世後經濟發展模式的人才需求更為迫切,如農業、信息、金融、財會、外貿、法律和現代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才,生物技術、環保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熟悉世貿組織規則、適應國際競爭需要和能夠參與解決國際爭端的專門談判人才,以及跨領域、跨行業、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等。如何進一步擴大我國教育培訓規模,提供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服務,是入世提出的迫切要求之一。

對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的影響

入世對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的影響,體現在國際間流動、國內地區間流動和企業間流動三個層面。

(1)國際間人力資源競爭更為激烈。21世紀高新技術人才短缺將是一個世界現象,不僅發展中國家存在著人才短缺的危機,發達國家也同樣存在著人才短缺的困擾。據統計,在今後的幾年裡,美國短缺高新技術人才85萬人,德國短缺高新技術人才10萬人,日本短缺高新技術人才20萬人。入世後發達國家歷來憑借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科技環境吸引利用發展中國家人才的現象會愈演愈烈。

一方面我國高級專業人才流失的現象可能會加劇,如美國至2006年每年計算機人才缺口約9.5萬人,其中大部分需要從中國、印度等地招聘。因此我們將面臨在擴大我國人力資源投資和儲備的同時,防止和減少我國高級專業人才流失的問題。另一方面,入世之後帶來的就業機會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目前國內的人才儲備難以適應的,如外貿、金融等行業的專業人員需求等,需要我們大量引進海外的人力資源。近年來海外留學人員回歸祖國和外籍專業人才到中國就業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今後這一現象將更為普遍,要求我們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建設以及人才政策更加完善和具有針對性。

(2)人力資源在地區間流動進一步加快。人力資源地區間流動的主要趨勢為:貧困地區→較發達地區→發達地區,在城市間則表現為:中小城市→大中城市→核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才流動便基本遵循這一趨勢,如上海市「九五」期間引進國內優秀人才2.6萬餘人,引進海外留學人員1.5萬餘人,創辦留學人員企業900多家,總投資額達2.5億美元,引進外國專家智力500多項、900多人次;北京、深圳等城市也相繼出台吸引人才政策,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個高素質人力資源密集的人才高地。入世後隨著人口流動政策的松動以及勞動力市場的成熟,不發達地區的人才流失會進一步加快,地區間人力資源水平的差距也會進一步拉大。

(3)國內企業間的人才流動進一步加快。在國內市場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企業間的人力資源競爭也被打上了國際競爭的印記。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期內,人才流向仍將保持「國有企事業→民營企業→外商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這一趨勢。目前來看,國有企業是人力資本的凈輸出端,在人力資源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外商投資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中有較大的比重來自國有企事業單位,尤其是培養成本較高、市場需求較為緊缺的人才。但是我們也會發現,人才在流動的過程中也會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利於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的提高。只要能夠在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方面進行有效調整,國內企業也可以通過發掘和確立自身的優勢、在人力資源的流動和競爭中受益。

對我國教育和培訓發展的影響

(1)我國教育服務領域的入世承諾

教育和培訓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手段。在WTO談判協議簽署文件中,我國已簽署了《服務貿易總協定》。其中「教育服務」也被納入服務貿易范疇。據《服務貿易總協定》第13條規定:除了由各國政府完全資助的教學活動�如軍事院校以外,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均屬教育貿易服務范疇,其中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術培訓等多個方面,所有WTO成員國均有權參與競爭。WTO服務貿易總協定規定,成員國在彼此承諾願意通過談判與協商、消除彼此分歧的基礎上,促使各國政府下放辦學權力,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教育法律與法規,開放教育市場,最終在世界范圍內形成自由開放的教育市場。

根據WTO《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有關條例,「教育服務」主要有以下四種活動方式:

第一,提供遠程教育服務。WTO規定:甲方成員國有權向乙方成員國提供「跨國界」服務。在教育領域,則鼓勵甲方成員國向乙方成員國提供遠程教育課程與服務。

第二,鼓勵出國留學。WTO鼓勵甲方國家公民到乙方國家進行服務消費。在教育方面,則鼓勵甲方國家公民到乙方國家去留學、進修。

第三,提倡海外辦學。WTO鼓勵甲方成員國到乙方成員國創辦商業實體。在教育領域,則允許甲方國家的教育機構到乙方國家去開設獨資或合資學校,從事教學、科研與文化交流活動。

第四,鼓勵專業人才流動。WTO鼓勵甲方成員國聘請乙方成員國的公民去從事專業服務工作,不得予以歧視。在教育領域,則鼓勵甲方成員國接受乙方成員國的公民前來從事專業教學工作,如教授外語、數學或自然學科。

我國加入WTO的教育服務承諾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對於小學、初中教育以及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教育,我國沒有作出開放市場的承諾。�2對於出國留學和培訓,接受其他成員國來華留學生沒有限制。�3對於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學前教育和其他教育我們做出了有限開放市場的承諾。允許其他成員國來華開辦合作辦學性質的教育機構或進行其他形式的合作辦學,並允許外方在合作辦學機構中控股;其他成員國在我國要以商業存在方式開展教育服務,只能以合作辦學方式進行,不能獨立在中國境內向我國公民提供教育服務;在中國境內的中外合作辦學必須遵守《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規定。�4外籍個人教育服務提供者受到中國學校和教育機構的聘用或邀請,可以到中國提供教育服務,但外籍個人教育服務提供者必須具備學士或學士以上的學歷,從事本專業工作兩年以上,具有相應的資格證書或專業職稱。

(2)入世對我國教育服務市場的影響

教育服務市場的競爭加劇。首先,高等教育格局將受到很大挑戰。近3年來,通過大幅度擴大招生,雖然我國高校在校生翻了一番,但總體來說,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還相當短缺。近年來,許多國家十分看好中國教育市場,紛紛採取辦教育展、放寬簽證和工作條件等多種措施吸引中國學生出國留學。我國學生出國留學人數不斷增加。加入WTO將放寬國外機構進入我國合作辦學的條件,並允許其在資金投入上佔多數。這些在資金投入、辦學模式和辦學經驗方面具有相對優勢的高等教育機構,進入我國之後教育成本會大幅度下降,從而對消費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對我國現有高校形成沖擊。其次,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市場的開放程度會更高,競爭也更激烈。

教育結構的不平衡性加大。從投入看,入世將使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境外教育資源的介入也有利於加快人才的培養。但是,境外教育機構必定會考慮其利益回報。從地區分布看,他們辦學的重點將放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從教育內容看,其重點將放在市場需求旺盛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我國原已存在的東西部地區的不平衡性將加大,基礎教育薄弱相對投入不足的狀況將更加顯著。

面對入世後的這種挑戰,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去正視、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建立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下的教育新模式,就會變壓力為動力。從短期看,有利於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與轉型,從中期看,有利於增強中國教育機構的競爭力,從長期看,有利於我國教育發展宏觀環境的良性循環。

入世後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和建議

如何培育人才、如何吸引人才和如何管理人才是入世後我國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主要議題。應對入世挑戰,國家、企業和個人都要在重新定位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作用。

(一)建立市場導向的人力資源培養機制

我國的人才教育培養缺乏市場意識,沒有完全引進競爭機制,大學對人才市場需求的反應不靈敏,我國還缺乏堅實的體制化的培訓系統。目前最為要緊的是建立更能適應技能需求變化的培訓機制和培訓制度,建立技能承認制度,提高培訓質量。構造市場化、科學化和國際化的教育體制,大幅度提升中國人才的教育和培訓水平,進行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

1.堅持終身化和多樣化的人力資源開發觀念

科技的不斷發展,市場的不斷變化,要求人們樹立人力資源開發終身化的觀念。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同性質智力的成長與成熟速度是不同的,只有注重終身化開發的科學性研究,才能使人力資源開發由感性階段步入理性階段。

在堅持人力資源開發終身化的同時,應堅持人力資源開發手段的多樣化,以保證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與應用。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不但對自然界的認識更深、更廣,而且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刻。為此,對作為當代第一資源的人力資源的開發,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超過歷史上任何時代,人力資源開發的手段將更趨多樣化。中國的人力資源開發應在傳統的學校教育基礎上,發展在職培訓、考察學習、網上大學、遠距離教學、學術討論、人才沙龍等多種手段,以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時代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2.增加人力資本投資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人力資本在生產力要素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培訓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部分,也是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武器。中國的人力資源開發應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在保證國家投入的教育經費持續增加的前提下,調整投資結構,把發展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整體素質作為政府教育投資的第一要務,逐步提高國家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力度;擴大教育投資渠道,盡快出台《民辦教育法》,明確社會辦學主體的法律地位,發揮企業和社會資金在非義務教育領域的作用。

3.教育培訓與市場需求相結合。

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旨在提高整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教育培訓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部分,應以市場需求為目標,為市場服務。即應該建立一個完整的市場導向的教育培訓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解決人才與職業和崗位不適應、教育培訓畢業結業人員無法就業的問題。

引進國際先進模式,加強教育培訓方式改革。要使中國的人力資源開發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服務,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中國教育培訓事業要按照國際經濟發展的方向,以及國際先進的生產技術、產品標准、生產方式、產品質量的要求,制定新型的教育培訓規劃。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也要與國際先進水平看齊。要加強教學培訓方式的改革,引進國際上行之有效的應用性、實用化教育培訓模式。近年來,在中國引進的國際勞工組織模塊式訓練模式(MES),加拿大CBE教學體系和DACUM課程開發模式,以及德國雙軌制教育模式等,都取得過積極的效果。現階段的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應加強對各種先進教育培訓方式的引進、研究與探索,爭取早日建立適合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的教育培訓模式。

為此,在各個層面的人力資源開發計劃中,有必要統一在以下規范之下進行:(1)系統的人力資源培訓需求分析;(2)合理有效的培訓方法和培訓手段;(3)及時的培訓效果評估及跟蹤反饋。

(二)實施全方位人力資源競爭戰略

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態勢,國家、地區和企業都必須考慮如何吸納、保護和激勵人才,實施人才戰略。

1.國家戰略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國家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通訊認為)需要從戰略的高度、從國際慣例的角度去研究制定和實施新形勢下的國家人力資源戰略。人力資源戰略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入世」以後,我國不僅面臨著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在人才個體和人力資源群體素質上的競爭,而且還面臨國與國在人才戰略層面上的競爭。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去年5月份給美國國會提出的一份人才引進計劃,將原來的每年引進的人才數量11.5萬人,擴大到20萬人;美國移民小組也通過法案,撤銷外國科技人員在美工作的限制。英國在2000年向信息技術人才放寬了「勞動許可證」制度。另外,芬蘭出台了一項政策,只要某個外國人掌握高科技,那麼對你可以降低稅率,降低到當地納稅人的58%。

國際上激烈的人才競爭態勢已經展開,中國必須盡快從國際慣例的角度去研究如何應對「入世」挑戰,更新觀念,制定出前瞻性、高屋建瓴的人才戰略。與此同時,要抓緊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清理和完善,尤其是注意其中與人事、人才有關的法律法規,包括知識產權方面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勞動合同方面的以及外國人力資源中介機構准入方面的等等,從而建立健全更加符合國情、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規律的法律法規體系。

2.企業戰略

對企業而言,要盡快建立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人事管理走向現代化。一些國外先進企業的人才戰略可以借鑒,比如說摩托羅拉的人才「本土化」戰略,日本企業的「模仿型人才戰略」等等。

造成人才外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情況,不同的人員又有不同的動因,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我們思考留人的思路和辦法也必須是多途徑、全方位的,絕不能簡單地把人才外流只歸結為經濟待遇一個原因,鑽進了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只有多招並用,綜合治理,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吳德貴認為,事業留人、環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等5種辦法應當成為留人的基本招數。

(三)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企業是國家經濟競爭力的主要體現者,而當前企業間的人才競爭,更是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競爭。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是企業吸引人才的前提,也是企業人力資本轉化為生產力的保障。入世後企業將直接參與到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面臨更為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將全面而深刻地被企業所認識。建立適應入世挑戰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定立足於全方位競爭的人力資源規劃,進一步加強成本控制,提高個體工作效率和減少冗員;進行適度超前性決策,重視引進超前型、未來型人才;適應人力資源多樣性的要求,工作組織和工作設計更富有彈性;

(2)高標准選拔人才是贏得競爭的基礎,而科學精確地篩選人才是獲得高質量人才的保障,應充分利用基於心理測量學的精確化的人事測量與評價方法,提高人員招聘與選拔的效率和成功率;

(3)企業培訓將更注重企業的現實需求,更注重首創精神和多樣化技能的開發,更注重創新型、開放型領導的培養,更注重中國文化與世貿組織規則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融合。

(4)將晉升有機地與職業生涯設計相結合,強化心理契約,開發多種形式的激勵承諾和支持。

(5)薪酬福利是入世後人才競爭中最為顯性化的因素,反映市場價值的多軌制薪酬福利會成為趨勢,薪酬設計也更趨人文化。

(6)面對競爭性環境,組織文化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對人力資本、管理、經濟環境和組織變革等都需要重新定位,並在保持本土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建設具有個性化的跨文化管理體制。

4. 國內便利店市場前景如何

目前國內便利店的前景還是非常不錯的

5. 結合實際談談市場定位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何意義

物流企業實施科學而獨特的市場定位,不僅是為了滿足市場和顧客的需要,也是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各個具有差異化戰略的企業,在為各自不同的顧客群體提供差異化服務的同時,也在通過學習和積累錘煉企業的組織體制,構築周邊協作網路,從而提高服務水平和降低單位服務成本。可以說物流企業差異化戰略既是由於市場中顧客需求差異化的需要,也是物流企業自身培育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需要。 物流熱是當前國內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徵,前有「物流園區」鬧得沸沸揚揚,後有「物流成本」吵的熱熱鬧鬧。其實,自從物流被賦予為「第三利潤源」後就成了眾多眼球的聚焦之處,更吸引了無數的資金蜂擁而至,形形式式的物流企業就如雨後春筍,一個勁兒地冒出來。據稱,現在的物流企業在15,000家左右,可再仔細看看,在國內約600億的物流外包市場,竟沒有一家的市場份額超過2%。有人把如今的物流業比喻為戰國時代,即物流行業盡管群雄並起,但還缺乏真正的領軍人物,也還沒有形成諸侯割據的態勢。過於分散的結果必然帶來混亂,但正是這種混亂,使得眾多的資本蠢蠢欲動。一方面很多中小型的物流企業仍在不斷地成立,試圖從物流業中分一杯羹;另一方面,已有的大型物流企業則持續投入大量資金,佔領全國各地的物流市場,想圖霸一方。然而,分一杯羹也好,圖霸一方也好,企業在向物流行業不斷投錢之前,首先一定要想明白,這些錢投進去之後,自身在物流行業的定位是什麼? 物流業像一塊不斷膨脹的蛋糕,這種誘惑讓部分從業人員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市場定位、缺乏戰略規劃的現象普遍存在。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主要是因為當前物流市場的供需之間呈現出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導致不少專家和媒體都在說國內的物流現狀將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障礙——一方面,物流市場火熱,可很多物流公司卻抱怨說市場競爭太激烈,企業很難抓到客戶,賺不了什麼錢;另一方面,需要物流服務的公司卻埋怨找不到符合要求的物流供應商,同時認為現有的物流成本過高,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甚至有的外資企業因為物流成本高而改變原有的投資方向。本來搞集裝箱運輸的現在做開了供應鏈;原先做供應鏈的現在跑開了干線運輸;以前做小件的卻去搞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還沒有搞明白又搞開了第四方物流。什麼來錢快又省事就一窩蜂做什麼的現象在物流界相當普遍。 如果一家餐館把魚翅和粉絲在一口鍋里燉,結果是什麼?吃得起魚翅的人不願吃帶粉絲的魚翅,吃不起魚翅的人更不願意花高價去吃粉絲。高端客戶和低端客戶的錢都掙不到,這家餐館還能做大做強嗎?把本行做精做細,才能做大做強。行業中,許多企業吃了不少的虧,吃虧就吃在什麼錢都想掙。經常彎腰撿錢,勢必會影響達到目的地的時間和速度。我們必須學會放棄,先在物流業的各領域中把本業做扎實,倉儲、供應鏈、加工配送、速遞各自都做強了,從全國的概念上講,大家就是一個強有力的聯合體,就可以築起與外資競爭的銅牆鐵壁。在此基礎上,專項能力強的企業再向其他領域滲透,逐漸形成綜合性的物流公司,若干年後我們完全可以誕生中國的UPS。 定位參照:顧客需要與組織優勢 物流企業實施科學定位,選擇差異化戰略可能帶來的一個結果是顧客群縮小和單位成本的上升。從而導致服務價格的攀升。因此要十分注意以優質的獨特服務來降低客戶的價格敏感性,以差異化獨特性的深化來阻擋替代品的威脅而維護顧客的忠誠,並通過差異化品牌的創建來集中和壯大顧客群,在企業效益不斷提高的同時,實現單位服務成本和單位服務價格的下降。為此,在物流企業科學定位中,必須重點考慮市場顧客需要與企業本身的獨立優勢。 不能滿足顧客的需要,定位就會毫無意義。物流企業所擁有的最重要資產不是它的卡車、倉庫、房子,而是它的顧客資源。顧客資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變得越來越珍貴,顧客資源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財富。獲得顧客資源就有賴於顧客滿意,提高顧客的滿意度並把滿意的顧客轉變成為忠誠的顧客,最終通過留住顧客才有機會獲取顧客的終身價值。因為企業的顧客具有差異性,不同的顧客具有不同的需求、偏好和財務狀況等條件,不同的顧客對物流服務的滿意期望值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顧客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環境狀況下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任何物流企業都不可能同時提供各種不同的服務,而讓具有不同需求的顧客滿意的。物流企業差異化戰略在這里表現為,通過各個物流企業提供服務的差異化來使具有不同要求的顧客感到滿意。例如,有的物流企業是以提供快速運輸服務(如飛機)為專長,以小批量多頻次快速運輸,以滿足對商品時效具有特殊關注的客戶。有的物流企業專門提供低成本運輸服務為專長,以大批量少頻次的低成本運送,來滿足某些對運輸成本比較關注的客戶。同樣,有些物流企業可專業提供冷藏運輸服務,或類似的特殊要求運輸服務。還有的以專門地區的物流網路為專長提供服務,如以提供非洲地區物流服務為專長。顧客的需求是物流企業服務的方向,有差異化的顧客就有差異化的需求,差異化的需求就要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因此差異化顧客的客觀存在,成為物流企業差異化戰略選擇的外在依據。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科學定位,除了參考顧客的需要外,還應考察一下企業的服務能力。每一個物流企業都會有其獨到的競爭優勢與競爭資源,同樣也不可避免地會有它的短處和限制,這就構成了組織的差異化。比如有的物流企業在硬體上的優勢,有自己的飛機或輪船等運輸工具。有的在「軟體」上的優勢,如貨運代理公司,這些公司雖然沒有做第三方物流所需的硬體設備,但是他們有大量的客戶資源。還有「網路優勢」型的,如傳統的郵政服務業擁有完善的網路,無論公路、鐵路、水運還是航空都能很通暢的使用。物流企業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必須綜合考慮企業的優勢、核心競爭力、所處產業的生命周期、競爭對手的狀況、技術實力、財務能力、管理能力和外部環境等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揚長避短。如果大家都不顧自身條件的優勢與限制,都盲目地以所謂迎合顧客需求提供各色服務,其結果必然是力量分散,服務質量下降,企業優勢難以顯現,難免會在競爭中被淘汰。物流企業能力上的差異化是實施差異化戰略的內在依據,它決定了企業差異化的方向、范圍與程度。 科學定位:有機整合供給與需求 一般來說,物流企業品牌的創立關鍵在於企業定位的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是企業要對目前和未來市場有個准確的定位,從數量資料上看我國物流市場前景,在我國工業企業中,把原材料物流外包給3PL的僅18%,把銷售物流外包給3PL的也只有16%。只有把握了市場的發展動脈,才能製造出發展空間。這是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核心是STP,即細分市場(Segmenting)、目標市場選擇(Targeting)和具體定位(Positioning)。定位策略的運用,即在於創造和渲染企業和產品的個性化特色。 物流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階差確實已經給國內的物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成了整個經濟發展的障礙。但對物流行業來說,這種挑戰的背後卻蘊涵著巨大的機遇。當前不管是正准備進入國內物流行業的企業,還是已經立足於物流行業的企業,在看到眼前火熱的物流行業所給予的機會的同時,更應該仔細分析物流行業目前所遇到的挑戰。機遇帶來的是憧憬,而挑戰帶來的則是邁向憧憬的階梯,踏過一個台階就意味著離憧憬更近了一步。 現在的很多物流公司都把自己定義為整個供應鏈的方案供應商。這些企業中有的在國內的幾個大城市設立了分支機構,業務主要集中在這幾個大城市,並且提供的只是運輸和倉儲的服務,還談不上集成供應鏈服務。甚至有的企業只是買了幾十輛車,建了幾座倉庫,他們的服務距離提供整個供應鏈集成服務差的就更遠了。這也難怪有的外資企業抱怨國內的物流供應商口氣大,本事小。 其實就目前而言,集成的供應鏈服務商是一種高端的物流服務,它不僅包括原料和產品的一體化流通服務,還包括為客戶設計優化物流解決方案等服務。而縱觀國內的物流企業,真正能夠提供如此高端服務的屈指可數,而絕大多物流企業目前只能提供本地或者區域型的倉儲和配送服務。 事實上,並非聲稱提供集成供應鏈服務的企業才能生存得很好,而有一批立足於連鎖店商品配送或者大宗貨物的長途運輸的企業,他們活的反倒是十分滋潤。究其內因,在於他們能夠明確自己的定位,在某一領域做的非常專業,從而成了物流價值鏈中不可替代的環節,其區域性競爭力自然不容小覷,利潤自然也頗為豐厚。從企業的性質來看,物流企業應該把自己的公司定位在專業化、國際化的物流企業。海爾就是在滿足自身物流需求的同時,其物流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第三方物流企業,其第三方物流企業定位是以大型生產企業、商業企業和電子商務公司為服務對象,為包括原材料物流、生產物流、成品物流和銷售物流在內的供應鏈過程提供物流支持為服務內容,以提供物流能力評估、系統設計與咨詢和全過程物流代理為服務方式。

6. 目前國內寵物市場現狀及前景分析

寵物醫療成為寵物消費中「大頭」

目前,寵物已成為現代人的重要家庭成員,圍繞其吃穿用度、生老病死,形成了一條千億級的「它經濟」產業鏈。其中,需求剛性大、消費支出高的寵物醫療更占據了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成了寵物消費中的「大頭」。

1、中國寵物醫療行業處於快速發展期

目前,我國國內寵物醫療行業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萌芽期(1985-2000年):寵物消費整體市場規模較小,自1985年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開設第一個小動物門診部後,專門針對寵物的門診陸續出現,寵物醫療開始萌芽。

孕育期(2000-2010年):寵物數量快速增長,與寵物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市場活躍起來,寵物醫療行業技術水平逐步加強,行業標准逐步建立,行業開始走向規范化。

快速發展期(2010年至今):寵物消費升級,寵物主對於寵物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寵物醫療行業基礎進一步加強。



《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養寵人群地域分布呈現出下沉趨勢,三線以下城市養寵人群佔比接近40%,但考慮到未來經濟發展速度和寵物數量不會出現大幅度增長,一二線城市仍將是寵物醫院競爭的主戰場,其市場滲透率也還有增長潛力。

——以上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寵物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7. 我國國內市場經濟狀況如何發展前景怎樣

首先,我國國內市場經濟狀況挺好的,個人也比較看好我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我們現在面臨這復雜而多變的國際格局,國際關系也是瞬息萬變,新中國成立這幾十年以來,中國的復興之路走得並不容易,好在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黨和人民都交上了一份令所有人滿意,也令世界矚目的答卷,這份答卷最令人矚目的還是經濟成績。中國取得的經濟成績以及我國國內市場經濟狀況這是無需多言的,多少人盯著,但凡有一點不好,早就沸沸揚揚了,陰溝里的老鼠使再多卑鄙的手段也沒有用,通過這段時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表現,我個人是非常看好我們國家的發展前景的。

最後,個人認為在中國生活很幸福,非常安穩,只要勤勞,終究能用雙手為自己掙出一個光明的未來。我個人現在是非常慶幸自己生活在中國這樣一個穩定和諧的國家的,早早的就打上了安全的疫苗,每天安安心心上班,有多餘的時間也可以做做副業,日常生活甚至都不需要戴口罩了,在看看國外的情況,我深刻地理解到大環境是非常重要,在這樣一個和諧的環境中,只要你努力,都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的。

8. 2010年衛星定位產品國內市場前景如何

現在應用民間以車載導航為主,銷售前景與汽車銷量經濟發展狀態掛鉤,以現在形勢應該弱於09,後半年銷量會提高百分之30左右。總體來說大趨勢看好。

9. 新媒體運營的市場前景及發展定位

簡單來說就是把產品賣出去,

10. 國內房地產中介行業現狀與趨勢是什麼

房地產經紀主要上市企業:世聯地產(002285)、我愛我家(000560)、高新發展(000628)、三湘印象(000863)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房地產經紀行業發展歷程、中國房地產中介服務企業數量、中國房地產中介服務從業人員數量、中國房地產經紀業務交易規模

行業進入移動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發展階段

中國房地產經紀行業到目前為止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1998年之前的復甦期、1998-2008年的快速發展期、2008-2011年的行業整合與調整期、2011年至今的移動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發展階段。

2011年後開始出現房地產線上交易平台,標志著房地產交易O2O這一商業模式的產生。房多多、Q 房網、平安好房、愛屋吉屋、鏈家網等相繼成立,隨著行業中小企業的並購和加盟,行業集中度不斷上升,例如58同城收購安居客成立58安居客房產集團。中介行業產業鏈目前已經形成了「中小企業+大型品牌公司+O2O平台」的發展格局。

圖表1:中國房地產經紀行業發展歷程

——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房地產中介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閱讀全文

與國內市場前景與定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縣師德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
電子商務地區差異 瀏覽:499
學校食堂工人培訓方案 瀏覽:766
訥河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瀏覽:484
星巴克具體營銷戰略和方案 瀏覽:722
電子商務認證法律制度 瀏覽:275
市場營銷課總結 瀏覽:735
金生水起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646
市場營銷創業策劃書200字 瀏覽:768
活動策劃方案學校雙旦活動 瀏覽:123
北京電子商務創業園 瀏覽:851
免費下載小學校本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504
答謝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52
合作贊助策劃方案 瀏覽:949
月餅營銷方案人情消費 瀏覽:607
雷勵中國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929
南京綠燈俠電子商務 瀏覽:365
電大電子商務概真題論 瀏覽:896
網路營銷期末綜合題 瀏覽:46
徒步活動銀行營銷方案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