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農產品營銷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農產品營銷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2022-06-20 18:41:24

① 急!!求一篇關於農產品的調查報告。

我國加入WTO已超過八周年。隨著入世保護期和後過渡期的結束,我國農產品市場已成為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之一。加入WTO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和挑戰逐漸呈現,面臨國際競爭非常激烈。農產品進口貿易的壓力明顯加大,出口貿易的壁壘日益增多。在貿易自由化趨勢下如何進一步發展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如何提高農業對外貿易質量和水平,是我國發展農業經濟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就我國農產品市場開放的現狀及其進一步發展對策問題作一粗略的探討。

關鍵詞:農產品市場;開放現狀;發展對策

一、入世後我國農產品進口貿易的作用及其影響

農業問題是世界貿易談判的焦點問題之一。烏拉圭回合將農產品貿易全面納入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多哈回合使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獲得實質性進展。多哈回合後,我國堅持兌現農產品市場准入的承諾,突出的標志就是大幅度降低關稅。

入世前,農產品關稅平均為23.2%。2001年入世後大幅度降低關稅,20D2年降到15.8%,2005年降到15.3%,2006年降為15.2%。在人世後5年的過渡期內,關稅從23.2%降到15.2%,降幅為8個百分點,其幅度之大是世界少有的。現在,我國農產品關稅水平已遠遠低於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水平,成為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為國外農產品湧入我國市場打開了方便之門。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為27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7%。

國外農產品的進入對增加國內市場供應和發展我國農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正由於農產品進口的增加,解決了國內市場一些產品供需的缺口,填補了一些市場空白。例如,近幾年,我國一些大宗農產品如棉花、大豆、小麥等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進口這些農產品對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是必要的,僅廣西口岸2006年進口食用植物油就達12.1萬噸,價值5335萬美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13.1%和15.7%。同時,一些農產品的進口也促進了市場競爭。由於發達國家農產品具有先進技術和現代化規模等優勢,迫使我國進行農業技術改造,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進程,努力提高農產品技術含量和經濟效益。這有利於我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但是,農產品關稅下降也使我國農產品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發達國家農產品由於補貼,使其具有價格優勢。據統計,進口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的到岸價格,比我國國內市場價格一般要低20%~30%,這些農產品進口使我國農產品顯然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另一方面,外國農產品進口,增加了市場供給,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和農民就業。據農業部測算,如國產大豆717.8萬噸被進口大豆替代,替代面積為5790.73萬畝,由此減少827.25萬個農民就業機會,總收入就損失111.34億元人民幣。

還必須看到,隨著農產品進口加快,還會直接增加農業貿易不平衡。鑒於我國農產品供需結構和農業資源稟賦的實際狀況,農產品對外依存度比較高,今後對農產品進口增加還不可避免。糧食、棉花、食糖、羊毛、棕櫚油等農產品的關稅配額數量還維持在較高水平上,配額使用率會提高,進口仍呈擴大趨勢,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經常發生。僅2004年農產品貿易逆差就達83億美元。

綜上所述,人世以來由於關稅降低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外國農產品進口既對我國市場保證供應、填補空白、促進競爭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又對我國農業帶來較大的沖擊、加大市場風險等嚴峻挑戰。對此,我們要充分認識、正確對待。不能把我國農業面臨的某些困境歸咎於農產品進口,相反,它提示我國農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科技水平、深化農業改革,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二、入世後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特點及其原因

1.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特點自入世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在面臨國外技術壁壘影響和生產成本上漲壓力的環境下,由於發揮了其特有優勢,使之增長迅速,呈現如下特點:

第一,農產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據統計,2006年1月~10月,我國農產品出口達245.6億美元,同比增長12.7%,全年達到300億美元。

第二,農產品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蔬菜、水果、淡水魚類、園藝產品、畜禽產品等出口增長較快。2006年,深加工出口額已佔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7%。

第三,農產品出口市場格局出現新變化。對歐盟、美國、東盟、韓國、中國香港市場出口保持較穩定增長,對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出口也有一定發展。

第四,農產品出口價格穩定上漲。商務部質量監控的30種出口商品中,2006年有19種產品價格上升。2006年1月~10月農產品價格指數比上午同期上升4.8%。

2.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原因近幾年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出現上述特點,主要原因是:

第一,國家近幾年連續出台支持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有關農產品出口的優惠政策,為農產品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二,各有關部門,積極提供農產品公共信息服務。例如,推出歐盟等6個市場指南,茶葉等4個產品指南,啟用「農產品貿易專題」的新網址和標識,形成以商務部政府網站為平台,以政策發布、市場指南、產品指南、進出口統計數據、行業預警、海外快訊、市場動態為主體,以駐外機構、多地商務部門、行業組織、科研單位等渠道的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體系。

第三,各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和出口企業主動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積極發揮四體聯動應對機制,建立農產品貿易預警機制,加強政府、行業協會及其農戶間的信息溝通,做好貿易摩擦和預警工作,積極拓展新興市場。

第四,各地加快改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農產品出口,例如,加大科技投入,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增加農產品技術含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減少穀物、食用油、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不利於產品出口的種植面積,增加市場前景較好有利於出口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在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生產,推動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進程,從而擴大了農產品出口。

三、入世過渡期後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新環境及其對策建議

(一)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新環境

隨著我國人世過渡期的結束,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發展農產品貿易面臨著既有利又不利的新環境。

1.發展農產品貿易的有利環境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貿易將保持平穩增長時期,世界農產品貿易將保持較快增長。據各經濟組織預測,今後世界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4%左右,世界貿易量將增長7%左右,這顯然有利於農產品貿易。

從國內看,政府為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政策措施,各部門也先後出台支農惠農政策,商務部近年來研究制定了農產品出口發展規劃及其配套措施,這對發展農產品貿易是十分有利的。

2.發展農產品貿易的不利環境從國際看,發達國家對農業高補貼、高保護所形成的不公平的國際農產品貿易的環境沒有改變,而我國已承諾對農產品不再使用出口補貼。這在農產品進出口成本和價格上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同時,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壁壘制度化,反傾銷不斷出現,也加劇了我國拓展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難度。

從國內看,分散的小規模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業技術低在短期內難以改變,農產品出口成本由於化肥和勞動力等價格上漲而上升,影響競爭力和出口的效益。

(二)發展農產品貿易的對策建議

發展農產品貿易是我國發展農村經濟、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舉措,對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大意義,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推動其又好又快的發展,建議採取的對策措施主要有:

1.充分合理利用WTO農業規則,加強對農產品進口的調控由於我國農產品存在供需結構矛盾,今後農產品進口貿易依存度還會提高。為增強農產品進口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性,做好農產品進口的宏觀調控工作十分必要,這就需要充分合理利用WTO農業協議中關於市場准入的規定,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制度,調整農產品關稅結構,完善進口關稅配額管理。2006年國家對進口關稅配額作了一定調整,如取消豆油、棕櫚油、菜籽油3種農產品的關稅配額,對凍雞等產品繼續實行從量稅、復合稅,並根據進口平均價格的變化適當調整從量稅。通過對關稅配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實現農產品進口調控,使之既保證國內市場需要,又保證它穩定健康發展。

2.充分運用惠農支農政策,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加大農業支持力度,符合WTO農業協議規則。我國農業支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強,深化和拓寬惠農支農政策。主要包括:(1)繼續加大農業投入,對關鍵區域和主要產品生產給予補貼,重點支持;(2)繼續推進「公司+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鼓勵農產品企業加強自有基地建設,實現農業產業化、專業化,標准化,全面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安全水平;(3)加大農業技術投入與開發,提高農業科技推廣與應用的支持,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4)鼓勵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國外農業資源,開展跨國投資經營,制訂海外營銷支持計劃,積極開拓國際市場;(5)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范圍,探索農業保險與出口信用保險相結合的風險防範機制。

3.認識和正確把握國際農產品市場狀況,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要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國際市場上農產品供求狀況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據預測,小麥、粗糧和大米貿易今後將有一定增長,水產品、園藝、生鮮蔬菜和畜禽產品出口雖存在技術壁壘和質量安全問題的障礙,但前景總體看好。從我國實際看,糧食雖不是我國比較優勢產品,但糧食生產不能放鬆,要積極調整其結構,增加優質品種生產。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要積極發展農業優勢產業的優勢,培育我國比較優勢產品,可以適當減少穀物生產,增加蔬菜、園藝、水果、水產、畜禽等產品生產,在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上下工夫。同時,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增加深加工產品和名牌品牌產品出口。

4.充分發揮公共信息服務體系作用,提高服務助農水平要使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健康發展,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體系,並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這就需要整合信息資源,跟蹤監測重點市場動態,建立有效的信息發布機制,及時發布市場指南、產品指南、進口的統計數據,行業預警、海外快訊等信息。同時,要繼續加大投入,豐富信息內容,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更好地為農產品貿易服務。

5.利用和熟練掌握WTO有關條款,積極應對貿易爭端入世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不斷受到有關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救濟調查。據統計,至今有11個國家或地區共發起15起調查,涉案金額約5億美元,占同期總案件數和總涉案金額的比例分別為5%和6%。隨著國際農產品貿易的日益發展,競爭日益加劇,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採用反傾銷和各種貿易壁壘來限制進口的爭端還會增加。應對日益嚴重的農產品爭端,政府部門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四體聯動機制,發揮農產品預警機製作用,加強政府,行業協會和農戶之間的信息溝通。同時,建立WTO農產品要求的質量標准體系,安全體系和認證體系,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堅持以質量取勝。此外,出口企業要積極協助政府部門收集貿易爭端信息,參與商會,協會組織應對貿易爭端,提升應對能力。

對外貿易是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農產品貿易是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內容。我國一定要抓住機遇,發揮農產品貿易具有的自身比較優勢,沖破國外設置的各種貿易壁壘和障礙,使我國農產品市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穩定健康地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積極貢獻。

② 農業發展的趨勢怎麼樣未來十年

數字經濟賦予農業新機遇 農業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把握好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利用好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的新機遇,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開展電商業務,實現傳統農業的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在提高效率中提高產能和品質,使農業產業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

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在新一輪信息技術浪潮中,我們國家趕上了互聯網產業發展的腳步。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正在深度改變中國傳統經濟結構,互聯網和數字化推動傳統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升級。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農業產業化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體量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3%,顯著高於當年GDP增速,佔GDP比重達到32.9%,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為55%,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水平,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其中細分領域中國有四個全球第一:計算機、手機出貨量全球第一,網路零售全球第一,網民數量全球第一。我國互聯網企業在全球市值最高的15家互聯網公司中佔有6席;在全球十大獨角獸企業中占據一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就是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現時經濟環境下,充分利用數字經濟優勢,推動鄉村社會跨越式發展。

互聯網普及率提高迅速縮小了城鄉間的「數字鴻溝」

我國地域廣闊,傳統社會中城市與鄉村之間信息流動緩慢,鄉村社會發展受制於信息閉塞、教育滯後等因素影響較大。進入信息社會以後互聯網的普及逐漸縮小了城鄉間數字鴻溝,為鄉村社會培育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撐和條件。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佔比達
98.3%。我國農村網民佔比為26.3%,規模為2.11億,城鎮網民佔比 73.7%,規模為5.91億;

不同地區互聯網應用的使用率存在明顯差異,體現在應用類型和區域特點上,比如農村地區網民在商務金融類應用與城鎮地區差異較大,網路購物、網上支付等應用差距在20%—25%之間,而對於即時通信、網路音樂、網路視頻等基礎類應用,城鄉網民使用差異率較小,均在10%左右。

特別是國家積極推動的「數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隨著智能手機迭代普及,理論上講鄉村居民上網服務已經不是問題,傳統社會因為空間阻隔帶來的信息封閉、教育滯後等發展困境,今天都相對較好地依託互聯網解決,邊遠鄉村教育信息化設施可以通過「智慧課堂」獲得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鄉村居民可以很便捷地多途徑獲得外面世界的信息變革和發展經驗,這給鄉村振興實施中社會培育,提高鄉村社會信息服務和發展水平,為「人的現代化」實現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信息化服務普及、公共信息服務水平通達、網路扶貧開展,讓廣大鄉村居民實實在在共享了互聯網發展成果。

數字經濟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新型的電子商務平台

數字經濟已經深刻融入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率提升的驅動力。長期以來,對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收入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網路建設很不完善,以往更多依靠實體性農產品市場來解決銷售渠道建設問題,但互聯網為農產品市場提供了一個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24小時市場」。

如今從早期政府資助扶持的農商網到各種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各大電商集中發力農村市場,帶動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電商銷售產品的結構類型也以耐儲存產品為主導,向冷凍鏈逐步完善下的生鮮產品轉變,近幾年中國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量增長達到50%以上,增速非常快。

2017年電子商務交易額是10萬億元,農產品電子商務達到8000億元,農產品電子商務無疑成為了農產品銷售的最重要交易平台之一,在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地區都獲得了快速增長。此外,江蘇、山東、福建等省份都出現了專業性「淘寶村」,依託互聯網平台和當地傳統資源優勢,發展出具有一定集聚化效應的新產業。

數字經濟提高了農業產業的能級和效率

數字經濟帶給涉農產業更大的影響推動體現在重組產業組織系統,升級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業的能級和效率。數字經濟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數字技術具有天然的滲透性、融合性和賦能性。作為一種融合性經濟,主體雖屬於實體經濟,但又必須依託數字技術和傳統行業深度融合,藉助數字技術賦能傳統行業,通過新的生產力要素嵌入促進生產效率提高,促進高質量發展。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測算結果,數字經濟融合部分佔比不斷提升,2016年達到76%,日益成為數字經濟的主體。

現如今數字經濟給予了老手藝以新生命,藉助於互聯網平台,老藝人甚至實現了成功地創業,在虛擬空間里建立了自己的眾創空間,老手藝與新創意結合獲得了新生。美國Etsy網站已經成為今天全球最大的一個工藝品聚合電商網站,結合了線上與線下不同社區,實現了老手藝乃至於各種工藝品生產、展示、傳播、銷售一體化,社區活動又成了大家交流心得的場所,促進了手藝文化的傳承發展。2017年Etsy有494123家新賣家加入這個市場,每月新增7萬多家新店,成為Etsy史上新增賣家數量增長最快的一年,手工藝電商的發展繁榮可窺見一斑。這個案例有力地證明數字經濟賦予傳統行業以新的生命,完全可以給鄉村振興提供新的歷史機遇。

總體而言,這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緊緊把握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利用好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的新機遇,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開展電商業務,實現傳統農業的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在提高效率中提高產能和品質,使農業產業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

③ 【農產品綠色營銷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

農產品綠色營銷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

摘要:

農產品綠色營銷是國際性發展的大回趨勢,主要表現答在理論研究日趨深入,生產和消費日益普及,法規建設不斷完善等.順應這一趨勢,我們應在綠色農產品的生產開發、品牌化經營、市場體系建設、保障措施等方面採取相應對策.

全文網址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9177197

④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6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務部、財務部聯合印發的《關於2011 年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陝西等省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通知明確工作的市場化運作,鼓勵地方在規劃、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資金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對納入試點的項目,中央財政將提供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50%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間,其復合增速分別為10.1%、11.8%。《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為,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在7%以上。農產品流通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中國生產的農產品商品量約為16億噸(不計木材),較2005年增長29.6%,高出同期總產量增速12.3個百分點。而2010年中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實體農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元,占當年社會物流總額的1.78%;億元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672個,成交總額1.61萬億元,其中以批發為主的市場有979個,成交額1.39萬億元;以零售為主的市場有693個,成交額0.22萬億元。同年,中國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萬家左右,與農產品零售相關的超市連鎖總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568家,門店數量4.0113萬家,商品銷售總額5893.96億元。
不過,目前中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還不健全,基礎設施總體薄弱、信息不對稱、產銷組織化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穩步提高,農業和宏觀經濟的互動性增強,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增強,鮮活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部分地區出現買難、賣難交替的情況,價格的暴漲暴跌也時有發生,應盡快推進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進一步發展。
財政部發布消息,中央財政將下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8.05億元,大力支持以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促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升農業競爭力。財政部的舉措無疑為農村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引導作用。
農村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地方政府推動農民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不能僅限於引導農民積極種植,更應當通過各種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產業集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開拓農民增產和增收的渠道,並在適當的時候,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食品產業園區,提升縣域農業的競爭力,從而真正確立「一縣一特」產業政策的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民扶貧致富工作提供長久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⑤ 中國西部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

論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
【內容提要】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一方面可以享受WTO締約方應有的權利,同時又要承擔締約方普遍承擔的義務。正確認識WTO體制框架下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以及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缺陷,關繫到今後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方向。本文擬就我國入世後農產品貿易的機遇、挑戰和沖擊,提出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建議。
【關鍵詞】 WTO;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國內支持;貿易政策;

論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
農產品貿易與各國的利益息息相關,一直是各國保護的對象,也帶來了大量的國際貿易爭端。1994年達成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農產品協議》(Agreement On Agriculture)標志著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農產品貿易協議》旨在建立一個「公正、公平、以市場為導向」的農產品貿易體制,從而實現「消除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扭曲現象和實現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主要目標。作為世界主要農業生產和貿易國的中國在加入WTO後就面臨著如何重新確定其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問題,這個抉擇不僅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未來農產品貿易和消費的格局,而且也會影響到整個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供需情況,因此,擺在我國政府面前的問題是繼續實行農產品貿易的保護政策還是開放農產品貿易?因為農業和農產品問題涉及到安全問題、農民收入問題、農村社會穩定問題、文化問題、環保問題等等,非常重要。
一、我國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外部環境條件
貿易政策是調整國家或地區間經濟關系所採取的基本的方針政策和具體的措施,它對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產生重要影響。加入WTO後,世界以及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狀況及發展趨勢是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首要考慮因素,而世界各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是我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借鑒因素,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狀況及入世後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 影響是進行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直接依據。
(一)世界農產品貿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世界農產品貿易發展總趨勢是農產品出口量的增長率始終低於世界商品出口量的增長率。這從表1可以明顯看出。同時,農產品貿易發展速度不僅低於工業製成品貿易發展速度,而且其發展速度也有下降趨勢,這導致了世界農產品貿易在世界商品貿易中所佔比重逐步減少。1980年農產品貿易額佔世界商品貿易總額的15%,1985年下降到13.7%,1995年下降到11.8%。

農產品的貿易結構包括貿易商品結構及貿易國家和地區的分布。世界農產品的商品結構如同工業製成品貿易一樣存在水平貿易和垂直貿易兩個層次。水平貿易層次是指農業部門內各類不同產品的貿易;垂直層次的貿易是指同類農產品因加工程度和加工方式不同而產生的貿易。在世界范圍內,農產品貿易商品結構總的現狀是發達國家出口農產品中加工產品的比重高於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商品結構在各國間差別也很大。亞太地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出口農產品中加工商品所佔比重在20世紀由60年代10%提高到90年代的33%,工業化更高一些的國家,如阿根廷、巴西、馬來西亞出口農產品中加工品的比重超過70%。世界農產品出口國家格局的變化特點是:第一,世界農產品貿易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佔世界人口75%以上的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貿易量只佔30%左右;第二,世界農產品出口國家的集中度較高。目前農產品的輸出主要是北美、西歐和太平洋沿岸國家。據統計,1998年美國農產品出口佔世界出口總量的13.4%,法國佔7.7%,加拿大佔7.1%,荷蘭佔7%,歐盟佔37%。農產品進口也主要是發達國家。
由此可見,世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農產品貿易增長速度低於世界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並且在世界商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世界農產品貿易結構發展趨勢是發達國家的貿易結構優於發展中國家,而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結構也是各異的。由此可見,隨著加工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製成品與服務貿易將有較大發展,世界農產品貿易在整個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將繼續下降。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化,世界農產品貿易的絕對量仍是增加的。在貿易流向上表現為發達國家繼續控制這世界農產品貿易,而發展中國家依然嚴重依賴農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但其出口所佔份額一直在下降,世界農產品貿易的主流仍是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
(二)世界農產品貿易政策分析
農產品貿易保護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幾乎所有國家,特別是美、歐等發達國家都堅持國家干預農產品貿易的政策。由於各國經濟發展的部平衡,歐盟農業大發展並大量進入國際市場,削弱了美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霸主地位,農產品國際貿易矛盾日益尖銳農業保護主義措施相繼在各國出台,特別是在GATT的「東京回合」談判期間,世界農業保護主義大大了頂峰。現在各國的農產品貿易保護基本上都採用價格支持政策,但保證價格差別很大。此外,各國還採取其他措施,如美國的減少播種面積、規定休耕量,西歐的限制生產等來限制農產品的生產和進出口。
1998年經合組織國家對農業的援助中,支持價格的援助佔77%,絕對額高達1600億美元,直接援助只佔13%。1999年歐盟對農業市場價格的支持為530億美元,日本為340億美元,美國為320億美元。市場補貼在農業產值中所佔比重都在40%左右,日本則高達70%以上,是保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日本是農產品的凈進口國,部存在與其他國家爭奪市場問題,惟有美國和歐盟對世界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最大。美國是以巨額貿易量、歐盟則以高度保護率影響國際農產品市場。
總之,各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貿易採取獎出限入的保護政策,不僅使進口農產品在這些國家市場上所佔比重越來越小,而且直接較少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出口的外匯收入。據國際糧農組織所編制的一份研究報告估計,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部分農產品所設的貿易壁壘降低50%,將使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出口額的 1/3;而如果實行全面貿易自由化(如果可能的話)則使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增加2/3。由於各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致使農產品貿易戰愈演愈烈,嚴重阻礙和扭曲了世界農產品貿易,特別使對發展中國家影響巨大。
二、入世給我國農產品貿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無論是從短期影響,還是從長期趨勢看,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機遇是:
1、加入WTO後,可以改善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環境,可以享受50多年來關貿總協定/WTO各締約國在開放貿易,尤其是降低關稅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和成果,為我國有效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市場創造有利的環境。並通過參與多邊國際貿易體制,取得大多數成員方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為我國的農業國際化創造非常有利的環境,大大改善我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環境。
2、可以靈活運用WTO有關條款及爭端解決機制,保護國內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市場,使之免受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的沖擊。此外,加入WTO後,我國也可以以成員方的身份,全面參與國際農業多邊貿易體制安排,參與農業多邊規則的制定,維護國際農產品貿易秩序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遏制少數發達國家的單邊貿易行動和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
3、有利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非關稅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促進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烏拉圭回合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取消了非關稅措施,都以關稅及關稅配額的形式來管理農產品貿易,這樣就大大改善了農產品出口環境。如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日本、韓國在各方壓力下,終於有限度地開放了其大米市場,我國大米在這兩國市場上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但美國等大米出口國則向WTO提出,日、韓開放大米市場是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成果,只有WTO成員方才能有權享有。因我國不是WTO的成員方,所以我國不能向日、韓出口大米。再如,我國出口到歐洲的土豆,遭到歐盟歧視性的數量限制,這本不符合農業框架的規定,但由於我國不是WTO的成員方。因此,歐盟對我國採取的這一歧視性的措施,不能被WTO紀律約束。加入WTO後,這些問題均將不復存在。
4、有利於我國農業走國際化的路子。農業的國際化是指參與農業生產的國際分工,使農業資源在國際范圍內配置,按照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調整農產品結構,加強農業國際合作,從國外引進優良的農作物和畜禽品種,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積極引進外資,加快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實行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並逐步實現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在全球糧食市場經濟條件下達到國內的糧食安全。
但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
1、國內農產品市場面臨對外開放的壓力。加入WTO後,各締約方必然要求我們放開農產品價格,實行農產品生產商品化,經營市場化,實現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和國際價格的接軌。過去,由於我國的部分農產品價格,長期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因而沒有關稅,對農產品的進口限制,主要採用如進口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並通過國家進出口公司進行壟斷經營。加入WTO以後,我國需要進行關稅削減和相關政策改革,各種非關稅措施將被禁用,即要麼轉化為世貿組織所允許的關稅,也就是關稅化,要麼實行關稅配額管理,。進口方式的改變,意味著我國將按國際規則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因此,國內農產品市場面臨著國際市場的沖擊和挑戰。
2、對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多不利因素:(1)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我國資源結構嚴重不合理,人多地少,我國農戶生產規模,平均只有0.4公頃左右。小規模生產導致我國農產品生產效率低下,交易成本高,而入世後,我國的農產品生產不僅面臨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還面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迫使我們要調整農產品生產結構。(2)我國的農產品自然生產條件較差,即使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品質問題也限制了出口。我國農產品質量、品種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近幾年來國內市場上結構性短缺與過剩交替出現,我國農產品由於品質問題失去國際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如果我國不能盡快地實行按市場需求和國際質量標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我國的農產品不僅難以打入和佔領國際市場,即使是國內市場也必然受到國外農產品的沖擊。
3、政府對農業生產的調控空間和力度將受到影響。我國的農業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農業生產的管理權在農業部,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流通權在商務部,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管理權又在外貿部門。這種分割的農業管理體制,造成農業生產與市場脫節、生產與消費脫節,嚴重影響了政府在農業國際化進程中對農業的宏觀調控能力。總體上說,我國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不適應加入WTO後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的需要,也不適應農業國際化後對農業進行靈活、有效的宏觀調控的要求,並且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生產資料價格補貼等方面的支持也將受到限制。
4、加入WTO不是農產品市場的簡單開放,它蘊涵著更深層次的改革的壓力和挑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擁有占人口50—60%的農業就業人口,70%多的人生活在農村,任何一個開放的承諾都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利益格局。我國在加入WTO後承諾開放農產品市場,但決不僅僅是開放市場,還涉及在國內的農業政策上、農產品的出口競爭上、出口補貼上、有關企業的進出口經營權上、深層次的管理上等很多方面。因此,我們一定要全面考慮加入WTO以後對中國農業帶來的全面挑戰。如:《農產品協議》對國內支持有一系列的規定,我國要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要加大國內支持,但現在國內支持空間又受到限制,包括我國的糧食政策及其他宏觀政策都要做出調整,這對我國農業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我們只有通用的「綠箱政策」可以用來扶持農業發展。再如,國民待遇會導致國內市場競爭更趨激烈,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獲得貿易權後將影響中國整個農產品營銷體系、服務體系,尤其是跨國公司的進入。
三、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各國都應用自己比較成本較低的產品換取比較成本較高的產品,然而,各國產品的比較優勢並非是靜態的,而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若要對我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進行選擇,僅了解各種農產品的靜態比較優勢遠遠不夠,應對其動態變化趨勢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才能針對不同優勢農產品的對外貿易,選擇不同的貿易保護政策。
為識別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貿易競爭力,本文採用海關統計分類法。對共22類98章產品中的六大類31章農產品進行分析,進而判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六大類農產品包括:第一類的01~05章、第二類的06~14章、第三類的15章、第四類的16~24章、第九類的44~46章、第十一類的50~53章 。根據時間序列資料的可得性,選取1995年~1999年作為分析的時間區間。
藉助於貿易競爭力指數的計算和分析,可以較為准確地考察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狀況和競爭力。貿易競爭力指數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Ci表示i類產品的出口競爭比較優勢指標,Zi與Mi分別表示i類產品的出口值與進口值。顯然-1≤Ci≤1。一般認為Ci>0表示產品具有比較優勢,Ci越接近1,表示比較優勢越大;Ci<0表示產品具有出口比較劣勢,Ci越接近-1,表示越具有比較劣勢;Ci= 0表示出口競爭力為中性。由於世界市場並不是完全競爭市場,各國存在著鼓勵出口和限制進口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尤其是在農產品國際市場,造成貿易競爭力指數不能准確反映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及競爭力的實際情況。但是作為一種靜態的分析方法,貿易競爭力指數可以考察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和特定時間內的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運用上述公式,
測算我國1995~1999年6大類31章農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結果如表2:

總體上看,1995~1999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在0.17以內,年均0.127(凈出口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12.7%),說明我國農產品貿易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微弱的比較優勢。1998~1999年的指數比1995~1996年稍高,表明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具有上升的趨勢。從六大類農產品看,貿易競爭力指數為正數的有第一類、第二類、第四類的部分農產品,表明這些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貿易競爭力指數有正有負的有第九類、第十一類,表明這兩類農產品存在比較優勢與劣勢;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負的有第三類,表明該類農產品具有比較劣勢。
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力狀況基本符合中國資源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格局,即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能力,而土地及水資源密集型的農產品的貿易處於比較劣勢,在國際市場上不具有競爭力。
四、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建議
根據入世後我國農產品貿易環境條件的分析,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應實現以下目標:第一,充分利用我國農業資源稟賦,使出口農產品生產轉移到比較優勢上來;第二,依託動態比較優勢,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升級,提高我國農業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第三,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緩解我國人均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的壓力。
入世後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必須要以制度創新為前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農業國內支持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素質、農產品品質和農產品競爭力為中心,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主題,適度開放與有效保護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資源配額效率,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產品貿易戰略,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促進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按照《農產品協議》的規定,各成員國將逐步消除和廢除市場准入的保護,通過各國實施的關稅、進口數量限制等措施來降低保護水平,建立公平的、市場導向型的農產品貿易體制。我國在加入WTO後,已承諾對農產品進口採取約束關稅方式,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國內市場准入程度將逐步提高,國內農產品市場國際化趨勢加快,因此,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國應加快農產品貿易政策的調整,盡快適應WTO體制的要求。
(一)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如果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就應當選擇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並依照比較優勢原則,合理配置土地、水、資金、技術等資源。(1)從宏觀上看,要適當減少糧棉油糖等土地資源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增加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如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前12種農產品依次為:生絲、天然蜂蜜、活豬、茶葉、花生油、玉米、黃麻和類似纖維、罐頭肉及肉製品、蓖麻油、鮮肉及冷凍肉或冷卻肉、大米、皮棉。其中有5種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系數大於0.90,具有強出口競爭力,即生絲0.93,活豬0.99,天然蜂蜜0.95,茶葉0.94,罐頭肉及肉製品0.99;有三種產品出口競爭力系數在0.60—0.90之間,即花生油0.86,鮮肉及冷凍肉0.73,罐頭菠蘿0.62,,具有中等出口競爭力;有2種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系數在0—0.6之間,即亞麻纖維0.41,玉米0.08,具有弱出口競爭力;有一種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系數小於0,即皮棉,沒有出口競爭力 。 (2)從地區結構上看,沿海地區經濟實力強,外向經濟程度高,應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生產。以開拓國際市場,獲取國際比較利益;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程度較低,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應通過技術進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如畜產品、水果等);(3)從品種結構上看,我國應引進國外優良品種,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加強和完善檢疫工作,嚴格按國際規范和慣例操作,使之符合國際通用標准,使農產品向多元化、高質量、高附加值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出口創匯能力。(4)從政府角度看,政府應充分利用加入WTO的過渡期,制定投資、技術、價格、稅收等各種優惠政策措施,支持和幫助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二)調整和改革農業國內支持政策
1、調整農業「綠箱」支持政策。入世後,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的「綠箱」政策條款,進一步擴大農業投資規模,調整投入結構,尤其要借鑒國際經驗,改革財政管理體制,提高投資效率,把農業國內支持的重點逐步轉到「綠箱」政策,從根本上提高農業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1)加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標准推廣、動植物疫病控制體系、質量標准和市場信息等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粒度,提高農業的競爭力。(2)逐步建立農業收入支持體系。為適應WTO農業協議的要求,許多國家已逐步減少農業價格支持,轉向通過建立農業收入支持體系來穩定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建議首先從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結構入手,向農業生產者提供保險,並逐步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增加保險險種。與此同時,應該建立農民收入保險制度、直接收入補貼制度,逐步使之成為保證農業生產者最低收入水平的保障手段,(3)建立農業結構調整支持體系。通過提供優惠信貸等支持措施,解決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化進程後,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市場競爭力下降的矛盾,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農村中小企業和小城鎮的發展。(4)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支持體系。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加大農村能源和生態農業示範工程建設的投資力度,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2、改革農業「黃箱」支持政策。目前中國農業「黃箱」支持尚有一定的空間,應積極研究和借鑒各國農業支持結構調整的經驗,將對部分「黃箱」支持措施轉到「綠箱」支持的合法名義下來。同時,由於各國雖然對「黃箱」支持和特定農產品支持總量進行了大孤獨削減,但對部分重點農產品卻加強了保護 。因此,我國在進行農業支持結構調整時也可借鑒國際經驗,加強對糧、油、糖等重點農產品的支持。(1)建立健全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保證競爭性農產品的 市場穩定。根據WTO國內支持「微量允許標准」條款,我國農產品的價格支持與補貼還有一定調節空間。應成分利用這一有利的條件,對那些競爭性農產品建立靈敏、高效的價格支持體系。(2)改革農業稅收制度。一是要對農產品實行低稅政策,如免徵農業稅等;二是利潤率水平大大低於同類工業和農用工業的,可以實行低稅和免稅政策,並逐步降低農用資料的價格;三是堅定費改稅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3)建立和完善對農業生產資料、信貸以及主要農產品儲運、流通、市場信息等的支持服務體系。
(三)構建農產品進出口的新體制。我國加入WTO後,就必須從市場准入、國內支持、出口補貼、衛生與食品檢驗等方面對農產品貿易政策進行系統設計,逐步實現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國際化。為此應:(1)完善關稅保護制度,建立合理的關稅結構和關稅升級制度。根據WTO協議農產品進口配額措施要實行關稅化。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這些國家在關稅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關稅高峰,即對敏感的農產品提高關稅,出現了一些高關稅農產品,二是關稅升級,即隨著農產品加工程度的提高,關稅也不斷的提高。從我國的情況看,在農產品關稅化的過程中,應該逐步減少一些農產品關稅優惠,並要完善關稅徵收手段,可以採用多種關稅計稅標准,如法定稅率、優惠稅率、特惠稅率、特別稅率等,使關稅多樣化,以適當限制國外農產品過度進入而沖擊國內農業生產。(2)構建農產品市場准入體系。根據國內農產品供求的長期發展趨勢,按國際慣例制定反傾銷、反補貼的法律,有效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這樣既可防止國外有補貼的農產品過度地進入而沖擊我國的農業生產,又可避免我國農業成為國際反傾銷的巨大受害者。(3)合理利用非關稅堡壘。如利用《農產品協議》對環境與動植物檢疫(SPS)的規定,進一步加強進出口動植物檢疫工作。在出口方面,加強質量檢測,促進我國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減少出口貿易障礙;在進口方面,制定嚴格的、動態的、具有靈活性的動植物檢疫標准,加強對農產品的檢測,限制國外有疫情農產品及劣質農產品的進入。
(四)建立農業保險體系。建立農業保險體系的目的在於增強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維護農民的利益。積極採取扶持農業保險的政策。政府可以通過法律的形式,依法強制保險,以保證農業風險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分散。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如美國政府為所有參加保險的農產品提供30%的保險費補貼,日本政府則對主要農產品保險給予15%的補貼,加拿大的保險范圍幾乎覆蓋了所有的農產品,農民自願參加作物保險,政府則給予50%的保險費補貼。因此,保險取代災害救濟及價格補貼,成為農民收益保險,已成為WTO體制框架下世界農業政策的新走向之一。從我國的情況看,目前的主要任務:一是把農業保險制度建設列入政府農業宏觀政策目標范圍之內;二是政府可以出資建立初始資本和准備金,適當放寬農業保險經營的進入門檻,鼓勵有條件的保險單位經營保險業務;三是確定對保險費的補貼標准,對經營農業保險實行免稅政策等。
(五)充分利用WTO《農產品協議》給予發展中國家的過渡期,培育我國的「發展中國家優勢」。《農產品協議》規定,鑒於農產品貿易的特殊性和各國農產品貿易長期游離於WTO的多邊貿易體制之外的實際情況,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有別於其他產品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強調貿易「回歸」,強調提高農產品市場准入程度,改善貿易環境,推進貿易自由化。同時,又兼顧貿易各方利益,允許在履行承諾方面有適當的彈性,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因此,我國應充分利用作為「發展中國家」這一特殊待遇優勢,在過渡期內,大力調整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1)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貿易戰略。把參與國際競爭的農產品進行分為:一是敏感性產品,按照國際通行的慣例,敏感性農產品依次為大豆、油菜籽、植物油、玉米、棉花、食糖,任何國際市場的供求變動都會影響主產國的生產者收入和市場格局,對這類農產品應當重點支持,適度保護;二是競爭性農產品,如肉類、蔬果類、加工食品等,對這些農產品,只要國內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就有可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定的地位。三是沒有發展前途的農產品或農業產業,應下決心予以調整,以優化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2)依靠科技,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強對我國農作物品種的保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品質,以優良農作物品種為龍頭,搞好農產品品牌建設,抓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建設,形成我國農產品的特殊競爭優勢。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國際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必須既有利於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又要符合國際慣例,並有利於我國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⑥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營銷環境有哪些變化

我國來農產品營銷策略的研究自進展及思考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豐產不豐收」、「價賤仍賣難」的事件頻頻發生,使得農產品營銷問題愈來愈突出。隨著農產品相對過剩時代的到來,農產品營銷困境必將嚴重製約我國大農業的發展,因此對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需要顯得極為迫切。筆者回顧了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發展,並提出建議,以期對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提供參考。1圍繞「問題」展開的階段性研究我國農產品營銷研究開展雖晚,但發展較快,研究議題較為廣泛,其中關於營銷策略的探討是近年來農產品營銷研究的主要內容。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基本圍繞各個時期農產品經營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展開,其研究范疇和內容與各時期農業經營面臨的困境緊密相關,呈現出階段性特徵。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產品進入了供應寬松乃至過剩的階段。農產品「賣難」問題開始凸現。此背景下理論界對農產品經營問題展開探討。研究者主要從產品視角探尋農產品經營困境的問題所在,普遍認為中國農產品經營的焦點問題是流通渠道不暢。原因在於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靈活、流通主體不成熟、政府宏觀調控不完善。

⑦ 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發展趨勢

隨著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發展,從以農產品生產為中心,到以農產品為中心的營銷觀念,發展到顧客需求導向和關系營銷的觀念,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1、農產品渠道結構短化。在新和經濟背景下,顧客的需求日益個性化,顧客對農產品營銷渠道過程參入程度越來越高,信息技術為異地交易提供了物質基礎,便利的運輸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物流的速度。顧客可以在市場上根據需要購買自己的農產品。如美國,78.5%的農產品通過「生產地——配送中心——超市、連鎖店——消費者」——渠道通路完成其分銷過程。只有20%的農產品通過「生產者——批發市場——銷售渠道」的傳統農產品營銷渠道。農民的集貿市場只佔1. 5%。這種渠道環節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結構已在全球形成發展趨勢。
2.渠道系統的一體化。渠道系統的一體化分為垂直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渠道集成化。垂直一體化(Verticl Marketing system)是由生產者和中間商組成的一種合體。以生產為中心的垂直一體化稱之為向上垂直一體化。以中間商為中心的垂直一體化稱之為向下垂直一體化。如我國:「公司+基地+農戶」是一種典型以生產者為中心的垂直一體化。水平一體化(Horizontal Marketing system)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渠道成員利用各自優勢聯合開拓農產品市場機會。如可口可樂公司與雀巢公司提供的品牌,共同成功開發出國際飲料咖啡。渠道集成化,也稱多渠道化(Multi channel marketing)。是指同時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營銷渠道通路進入某一細分市場。如農業綜合商社等。
3、渠道內部關系從交易關系向合作聯盟發展。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成員間,因目標不同而在運作過程也具有差異性,造成一種不一致的痛苦關系。目標不同而操作過程相同,又易產生一種誤解關系。目標相同,過程不同,從而造成一種在管理過程中的錯誤關系。隨著農產品市場營銷競爭的激烈,這種矛盾關系必然會各成員的共同利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建立起在交易關系基礎上的合作關系,在合作關系基礎上的夥伴關系和在夥伴關系基礎上的聯盟關系。

⑧ 農業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近年來我國正在逐步失去人口紅利的優勢,面臨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性具有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國有必要發展智慧農業,利用現代技術進行科學化耕作。

對於我國而言,智慧農業是我國智慧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智慧農業通過物聯網等現代技術能夠有效的解放人力,解決我國農業方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智慧農業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智慧農業行業的上市公司有中牧股份(600195)、隆平高科(000998)、海大集團(002311)、牧原股份(002714)、溫氏股份(300498)、大北農(002385)、大華農(300186)、吉峰農機(300022)、華英農業(002321)、雛鷹農牧(002477)、新都化工(002539)、賽為智能(300044)、新希望(000876)、紅太陽(000525)、四川美豐(000731)、輝豐股份(002496)等。

本文核心觀點:在我國逐漸失去勞動力紅利的背景下,我國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以解決我國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智慧農業也成功憑借現代物聯網等技術解放了勞動力,減輕了農民的勞作壓力。

1、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逐年增加

2014-2019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呈逐年增長趨勢。2019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實現12.40萬億,較2018年同比增長9.15%。

糧食是我國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而肉類和魚類的供給是我國人民補充營養的主要食物,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俗語足以說明農業在我國的重要性。但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的減少,未來我國面臨著農業領域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慧農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⑨ 農業未來發展趨勢 、

閱讀全文

與農產品營銷發展趨勢分析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市場營銷學試題及答案 瀏覽:5
五一高校公益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69
茶葉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332
學校教師培訓需求方案設計 瀏覽:449
陝西歡囍品牌營銷策劃公司 瀏覽:126
現代企業營銷管理與品牌經營 瀏覽:916
廣譽遠品牌營銷總監 瀏覽:51
網路營銷站點策劃 瀏覽:304
怎麼能查到酒店的促銷活動 瀏覽:642
教研電教培訓方案 瀏覽:871
翼支付線下推廣活動方案 瀏覽:414
學市場營銷學心得體會 瀏覽:525
市場營銷研究哪些內容 瀏覽:904
市場營銷學吳健安業務戰略 瀏覽:9
學校食品安全宣傳培訓的方案 瀏覽:167
雙11購物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36
農產品網路營銷量 瀏覽:119
書店網路營銷策劃活動 瀏覽:177
2016電子商務政策法規 瀏覽:11
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概況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