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脈動市場調查

脈動市場調查

發布時間:2021-11-07 12:24:50

Ⅰ 功能性飲料消費習慣調研報告

功能性飲料消費習慣調研報告

調查時間:2014年04月01日 -2014年04月01日

調研方式:賺零用APP在線調研

功能性飲料是通過調整飲料中天然營養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適應某些特殊人群營養需要的飲品。憑借這一特點,功能性飲料在國內廣受歡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功能性飲料消費市場近況如何。

樣本設計:全國隨機抽樣,飲用功能性飲料人群,投放樣本:1000;實際回收有效樣本:703

Ⅱ 南京脈動桌面投影游戲機市場前景怎麼樣

我覺得酷岳ufo的機器好!硬體配置很人性化!配置很高的!

Ⅲ 1升的功能飲料為什麼賣的不好

市場調研機構英敏特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1-2016年運動飲料的銷售額和銷售量呈現大幅增長,增長率分別高達42.8%和39.3%,同時,能量飲料的銷售額和銷售量也分別增長40.3%和34.4%。

雖然飲料行業整體不景氣,但功能飲料卻獨領風騷。近日,市場調研機構英敏特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1-2016年運動飲料的銷售額和銷售量呈現大幅增長,增長率分別高達42.8%和39.3%,同時,能量飲料的銷售額和銷售量也分別增長40.3%和34.4%。

這一現象在全球也得到了體現。據英敏特全球新產品資料庫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新推出的能量飲料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新高,能量飲料產品的數量在2010年到2015年間增長了29%。

眾所周知,目前整個飲料行業遇到了不小危機,來自中金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全國所有超市中,茶飲料、果汁飲料、蛋白質飲料等多個飲料品類營收和銷量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如果汁飲料營收和銷量同比下滑14.4%和16.9%。並且飲料行業巨頭統一和康師傅發布的半年報也顯示,飲料板塊不景氣。其中,統一飲料業務營收同比降8.2%;康師傅飲料業務同比則大跌14.4%。為何在整個飲料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功能飲料卻一枝獨秀?

對此,英敏特最新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對運動和能量飲料需求的持續增長主要由不斷變化的消費偏好所推動,中國消費者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開始喜歡外觀看起來更像水的飲料產品,如運動水和功能性能量汽水等淡味水,這種偏好變化促使此類市場一直保持旺盛需求。確實,40%的中國消費者就表示,他們願意購買天然原料製成的有機能量運動飲料。

此外,在此背景下,功能性飲料品牌對「有機」的宣傳也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英敏特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7%的能量飲料進行了有機宣傳,高於2011年的4%,而到目前為止的2016年,多達6%的全球新品宣傳為有機產品。

除此之外,功能性飲料也確實能滿足消費者特定條件下的需求。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飲料需求分為剛性需求和休閑需求,飲料行業不景氣下休閑需求被遏制,剛性需求得到發展,而功能飲料恰恰能滿足這種剛性需求,例如運動後喝功能性飲料補充體力等。

再次,緩解當下都市人們生活壓力也是功能飲料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交銀國際最新報告顯示,功能飲料因具有高成長和不受季節因素影響等特性而被持續看好。

正是由於功能飲料市場前景好,目前眾多企業均加大力度在此布局。英敏特的報告顯示,中國運動和能量飲料市場的發展潛力以及相對較高的利潤空間促使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品牌相繼進入該市場。

從具體市場份額層面看,目前脈動和紅牛占據著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報告顯示,2015年脈動領軍運動飲料市場,銷售額和銷量市場份額分別佔63.6%和61.2%,而能量飲料市場則被紅牛主導,銷售額和銷量市場份額分別為80.6%和78.2%。

對此,紅牛集團品牌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紅牛定位為抗疲勞功能飲料,適合長時間從事體力和腦力勞動的人們飲用。而紅牛銷量的穩步增長主要歸功於公司一方面側重於產品層面宣傳,長期對易疲勞人群在飲用時機和場合方面進行提醒;另一方面側重於品牌層面的投入,主張「你的能量超乎你想像」,倡導人們挑戰自我極限,追求健康、時尚和卓越的生活態度。

而對於功能性飲料市場的未來發展,英敏特預測,2017-2021年間,運動和能量飲料的消費趨勢會繼續上揚,預計運動飲料的銷售額和銷量增長率將分別達到17.2%和16.2%,預計能量飲料的銷售額和銷量增長率將分別達到16%和15.1%。

Ⅳ 政治問題

本文先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討論民意調查的科學基礎、民意匯集功能與限制,爾後再循序導入我國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的個案分析,進而從方法學和民意調查的政治功能兩個面向,來反思當前政治民意調查或施政滿意度調查所引發的爭議問題。本研究發現目前的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仍舊面臨許多技術面的難題,例如施政滿意度的概念製作與問卷設計、電話簿的編制架構與行政區不一致、電話調查系統的抽樣架構涵蓋率偏低及其衍生的問題等,這些因素相當程度限制了政治民意調查的科學描述、解釋及預測能力。更有甚者,在調查技術尚待精益求精、尋求本土化突破之際,國內對於民意調查的操作與解讀經常偏向政治上的考量,充斥著結果論、簡化論、信賴敘述推論和至上論等迷思。本文最後提出重建政治民意調查的公信力,首要在於還給施政滿意度調查一個獨立自主的運作空間,避免政治力量或商業利益的不當侵擾,並將其制度化為政府例行業務的一部份,定期實施各種民意調查來昭信於社會大眾。
政治民意調查與商業領域的市場調查不同,這類調查旨在探求民眾對於公職選舉的候選人、重要政策議題或者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的看法。除了各類型的選舉調查之外,首長施政滿意度是目前最常見的政治民意調查主題。民意調查基金會在民國七十六年公布總統和行政院長的施政滿意度調查,開啟國內有關政府首長聲望調查的風氣之先,稍後也陸續引起其它民意調查機構的注意與跟進。歸納言之,目前常見的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是近似於英美西方國家對政治人物所實施的一種聲望調查(popularity polling)。這類民意調查通常以行政首長的整體施政表現, 或者民眾對於重大政策的反應為觀察焦點,但部份的調查也會伴隨中央各部會首長的職務表現評估。

相較於西方的施政滿意度調查一般只限於最高行政首長,我國也針對各部會首長進行職務表現的評比,這是英美國家相關的民意調查較為罕見的現象。就落實主權在民所揭示「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理想而言,本文認為施政滿意度調查不僅是一種具有科學及專業性的民意反映途徑,同時也是衡量政府首長民意支持度或認同感的重要工具。然而,就民意調查的設計與執行而言,政府首長施政表現的評估,本質上是一個相當抽象而且復雜的議題;常見的問題包括:首長的知名度經常與其施政表現的評價相互糾纏不清,受訪者對政府首長的施政評價,也經常與其個人的感覺或印象相互混雜(傅恆德,民88 年)。若是如此,首長的施政滿意度評估是否即等同於個人的知名度或印象調查?施政滿意度調查的結果又能否客觀地反應政府首長實際的施政績效?把不同性質或功能定位的政府首長一起做調查,並將評比結果加以排序比較是否具有意義呢?隨著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日益普遍化之後,這些爭議將更值得學術社群與實務界的民調工作者加以正視。

本文以國內近兩年來主要學術機構和傳播媒體的民意調查中心, 針對各級政府首長所進行的施政滿意度調查為觀察對象,透過次級數據(secondary data)的比較分析,來探討相關的民意調查在研究設計與調查執行上的優缺點。在一個多元、開放競爭的社會,民意調查已逐步建立影響政府決策的地位;不僅是許多從政人物搜尋和掌握民意脈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由於探討主題的敏感性和希望調查結果能具有統計上推論的價值,這類民意調查的爭議性通常遠高於那些以探求消費者購買意願為宗旨的市場調查。基於此,本文以下先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討論民意調查的科學基礎、政治功能與限制,希望為當前的施政滿度度調查提供一個評估與對話的基礎。爾後再循序導入我國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的個案分析,探討這類民意調查在研究設計上的優缺點。最後,從方法學和民意調查的政治功能兩個面向,來反思我國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所引發的各種爭議。

貳、民意調查的科學基礎

政治學者指出民意(public opinion)是所有個人意見的總和, 政府對於這些意見有必要慎重留意並納入決策時的參考(Key, 1961; Ranney, 1993: 123)。難怪許多民主國家和政治人物,都將民意視為一股強勁的政治力量,深深左右該國的政治運作。雖然民意經常是分散、游移不定、甚至於相互沖突,但是拜信息科技快速發展與統計抽樣原理之賜,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System, 以下簡稱CATI)大量被運用於民意調查(public opinion polls)的領域,使得掌握民意脈動的夢想愈來愈有實現的可能性。

在媒體和學術機構廣泛涉入下,民意調查似乎已成為當代政治生活的一部份,特別是選舉前夕接踵而來的電話調查詢問民眾:假如明天投票,你(你)會支持那位候選人?百家爭鳴的民意調查不僅引起社會各界許多的爭議和討論,同時也更令民眾困惑於各項調查結果的參考價值。常見的疑惑包括:受訪的民眾是否具有代表性?主持調查的機構是否公正客觀?有些民眾無法聯絡上或者拒絕合作所顯示的無響應問題(non-response problem),是否會造成抽樣調查結果的偏差?民意調查是否會淪為候選人文宣造勢的工具, 企圖來影響一般選民的投票行為?以及為什麼民意調查的預測,似乎總是與選舉結果有相當的出入?

目前流行的政治類民意調查,是否稱得上具有科學的基礎呢? 從統計學原理和調查方法的角度來說,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當代的民意調查經常是利用抽樣程序,從母體(population)隨機選取樣本(samples)來征詢民眾對某些公共議題的意見;相較於志願響應的樣本時常存在偏差,隨機樣本最大的優點是具有公正不偏性(鄭惟厚,民87 年:10)。一般而言,嚴謹的隨機抽樣設計可以產生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使得意見調查的分析結果能夠進一步推論到母體的整體實況。

採取抽樣調查的原因,不僅在於普查(census)的程序既費時又太昂貴,同時也由於實地進行測量時,抽樣調查的總和誤差(total errors)一般較普查來得低(Singleton and Straits, 1998:137 )。再者,問卷設計上必須符合調查研究的專業要求,也在在反映出民意調查的科學性;例如問卷題目的用字遣詞應避免過於艱澀難懂、籠統模糊,甚至使用一肩兩擔式問題(double barreled questions)或者掉入引導性或負載式問題(leading or loaded questions)的陷阱,同時也應注意問題選項的窮盡性和互斥性(exhaustive and mutually exclusive) (楊國樞等,民78 年;賴世培,民85 年)。換言之,唯有遵從問卷設計的各項要領與原則,才能確保民意調查工具的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1

其次,根據Singleton and Straits(1998)科學性質(nature of science) 的觀點, 民意調查的科學基礎可以分別從產品面(science as proct)和過程面(science as process)來加以評估。就產品面的特徵而言,民意調查所提供的信息應該具備某種程度的描述(description)、解釋和預測(explanation and prediction)以及理解(understanding)等功能(1998: 21-28)。然而,在實務上,不同學科所展現的理論功能具有一定的高低層次性,可以達到較高層次功能的科學知識,其理論建構的嚴謹程度也就愈高。

當中描述的功能要求民意調查能夠使用自己獨特的概念,來敘述一般民眾對於特定議題的認知或態度;例如,美國總統的聲望調查可以用來反映最高行政首長施政表現的民意支持度(approval rating)。解釋或預測的功能則表現於某些經驗法則(empricial rule) 是可以成立的前提之上, 亦即某一個變數(variable)的變化, 將會影響另一個變數狀態的改變(Babbie, 1998)。根據過去的選舉經驗法則,在民調獲得高支持度的候選人,通常會有較大的當選機率。基於此,台灣選舉所謂的「西瓜效應」建議,為避免將選票虛擲在當選希望渺茫的參選人身上,選情被看好的候選人往往在投票日前,較容易獲得游離或未決定選民的青睞。

理解功能的實現, 則建構在確定的因果關系(causal relationship)基礎之上,這種因果關系必須同時兼顧統計上的關連性、影響方向確定以及可以祛除假性關系(non-spuriousness)等三項條件才能達成(Nachmias and Nachmias, 1995)。由於成就因果關系的條件過於嚴苛,一般的調查研究通常無法同時滿足前述的要求。英美國家的投票行為研究雖然常假設,現任者的施政滿意度與其當選機率是呈現統計上的正相關,但由於影響選民投票取向的因素眾多,欲期建立一個選民投票行為的因果關系模式,事實上相當不容易。具體的事例如,陳水扁先生在民國八十七年尋求連任台北市長的選舉,雖然他在歷次的選舉民意調查一直享有高度的市政建設滿意度和選民支持率,但可能出於省籍情結的因素和恐獨選民的危機意識作祟,終究不敵國新兩黨支持者合流所產生的圍堵效果, 以致於不幸高票落選。顯示了突出的施政滿意度本身,並不必然可以保證當選連任。

就過程面而言,一項民意調查的執行必須妥善響應經驗主義(empiricism)、客觀性(objectivity)以及控制(control)等重要原則(Singleton and Straits, 1998: 28-34)。延續六0年代邏輯實證論者的觀點,經驗主義強調應該經由人的感官直接或間接加以觀察,來理解周遭世界現象的一種研究途徑;相對的,訴諸於直覺或權威所獲得的信息並不是科學的證據,經驗主義認為只有可以觀察的(observable)事物,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題材,觀察結果同時也必須具有測量上的意義(胡佛,民87 年;楊國樞等,民78 年)。由於政治類民意調查經常以選舉、公共議題以及首長聲望為研究對象,透過抽樣設計和電話訪問程序來測知民意的動向,顯然是符合上述經驗主義所謂可以觀察、並具有測量意義的原則。

其次,就專業倫理的規范而言,政治民意調查本來應以探求民眾真實的態度取向為最高鵠的,希望公共政策的制定能有助於實踐多數人共享的公共利益;然而,政治過程卻經常涉及各種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政策利害關系人(policy stakeholders)又難免從本位主義的立場,來操作及解讀相關的民意調查結果,以實現個人的信念或政治利益極大化為職志,致使民意調查的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可能凌駕於前述實質理性的目標之上。因此,客觀性的原則著重調查過程中,研究者必須盡量維持公正客觀,避免個人的認知、情緒、利益或價值不當介入民意調查的設計與執行,並且透過交互主觀驗證(inter-subjective testability) 的程序來獲得相對客觀(relatively objective)的結論,以代替絕對客觀(absolutely objective)事實的追求(Babbie, 1998)。交互主觀驗證的程序是以多數的意見趨勢為基礎,這與民主多數決的原理也相互吻合。

最後,控制的原則在於偵察民意調查過程各種可能的誤差或偏差(errors or bias),並且採取有效的作為來降低這些干擾因素(confounding factors)的不當影響。一個劣質的調查研究設計可能受到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的干擾,不管它是來自一種自我選擇的偏差(self-selection bias) 或者是萃取精華的偏差(creaming bias);2 例如許多叩應(CALL-IN)民意調查偏向於是自願響應的樣本,響應意見的民眾代表性令人懷疑,調查結果的參考價值自然不高。

其次,從事問卷設計時應注意問題的措詞須盡量清楚明確,不可以一題兩問或者使用引導性及負載式的問題敘述,題目或選項的排列順序是否會對調查結果造成不同的影響。這些屬於測量工具方面的偏差因素必須積極處理,才能維護民意調查結果的准確度及可靠性。

綜合言之,民意調查是屬於社會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調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這種方法系針對特定的公共議題,通常以隨機抽樣程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再藉由預擬的問卷題目來征詢民眾對於某些議題的認知或看法。根據統計推論的原理,一項嚴謹設計並加以執行的民意調查通常具有「鑒微知著」的功能,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作為描述、解釋和預測特定事件結果的水晶球。然而,民意調查的實施過程存在相當大的模糊地帶和不確定性,任何無心的疏忽或者有意的操縱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偏差,使得預測結果與事實之間充斥「差以毫釐、失之千里」的現象,也因此一項科學的民意調查必須妥善響應經驗主義、客觀性以及控制等原則。

參、民意調查的意見匯集功能與限制

以下先敘述民意調查在匯集和反映民意所擔負的政治功能,然後再談民意調查在政治過程中運作的限制。

一、民意調查的意見匯集功能

隨著民意左右當代政府運作的程度日益深化,民意調查在政府與人民之間扮演的橋梁角色也就愈來愈重要;尤其是面對民意如流水的多變與復雜特質,具有科學基礎的民意調查理想上是探求人民希望政府採取那些行動,使政府能夠迅速響應民眾偏好的一種工具。相較於其它的民意表達或利益匯集的途徑,如定期選舉、議會制度、大眾傳播媒體、政黨和利益團體各自擁有不同的缺憾,民意調查所具備的科學性、時效性、代表性和客觀性,幾乎使它成為現代民主社會生活的一部份(周祖誠,民87 年:74)。根據相關文獻的分析,民意調查的政治功能至少表現在對於選舉、政策議題以及政治人物的聲望調查等三方面,分別說明如下。

民意調查在一九三○年代發源自美國,直到五○和六○年代才開始與美國總統選舉結下不解之緣。許多總統候選人發現,民意調查的信息在協助掌握選情動態、區隔選民市場以及擬定競選策略上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約翰甘乃迪 (John Kennedy)是將民意調查應用在總統選舉的個中翹楚,他當選之後並讓民意調查專家(pollster)成為白宮的正式職位(Jacobs and Shapiro, 1994: 528)。台灣地區的選舉調查是在政治解嚴之後才逐次發展出來,成為部分候選人或政黨從事選情研判的重要工具;民國八十五年首次公民直選總統的過程中,民意調查在反映選情的角色著力日深;公元兩千年總統大選前夕,白熱化的總統選情調查,更是社會各界掌握各組參選人民意支持度的主要訊息來源。

選舉調查的政治效果主要取決於,民意調查結果是否會對選民的投票行為產生關鍵的影響。例如未決定選民(undecided voters)是否會因民意調查轉而支持較可能當選的候選人,或者逆向操作去支持聲勢落後的參選人。以美國的總統選舉為例,目前並沒有確實的證據顯示前述的勝選列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 或者同情效應(sympathy effect) 會出現(Ranney, 1993:130)。至於美國西岸的選民因與東岸時間差距三個小時,晚些結束投票是否會因東岸和中南部的選舉結果,先經媒體揭曉而降低投票意願呢?雖然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但跡象顯示部分投票意願不高的選民可能會受到影響(Ranney, ibid.)。

就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觀察,有趣的是未決定選民最後選擇偎大邊的「西瓜效應」現象似乎存在,使得選舉調查在激烈選戰中的策略性角色愈趨於白熱化,部分參選人可能藉由操縱「假民調」的方式,來干擾選民投票取向的疑慮經常涌現。現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明文禁止在選前十天內公布選舉民意調查結果,雖不免有剝奪民眾意見表述自由或藉由民意調查來了解選情變化的缺憾,但是在目前民意調查機構良莠不齊、社群成員又缺乏自清自律的專業倫理規范下,訴諸於法律禁止規定的外控途徑,似乎也是沈澱劣質民意調查在激昂選情中喧囂的必要措施。

其次,民意調查也經常扮演征詢民眾對於特定公共議題的看法,以作為政府決策參考的角色。許多位美國總統與民意調查的關系至為密切,他們素來相當倚重民意調查專家的操盤來進行重大的決策;例如甘乃迪藉助於哈利斯(Louis Harris)的民意調查來決定他的民權和外交政策(Reeves, 1993);尼克松在七0年初經由一系列民意調查最後才做成他的經濟政策,還有工資與價格管制的政策決定(Jacobs and Shapiro, 1995);布希更是一位非常敏感於民意調查結果的總統,他的掃毒政策由原來的減少毒品需求轉變為強力掃盪販毒的措施,只因為提特(Robert
Teeter)的調查顯示民眾是支持鐵腕的政策(Duffy and Goodgame, 1992);柯林頓總統則仰賴格林堡(Stanley Greenberg)所設定的電話調查系統,來探求民眾對總統經濟政策的看法,使得修正後
的經濟政策能夠在國會獲得高度的支持(Woodward, 1995)。總統在作決策時為何如此重視民意的動向呢?這可能與總統需要民意的強力支持來推動政策有些關連。學者郭漢即指出:總統若愈需要大眾的支持,就愈有必要注意民心的向背(Cohen, 1997:14)。直言之,總統重視民意的反應不僅有助於提升他的政治聲望,同時也可以增強與國會議價協商的地位,進而促使總統在
推動政策的合法化,以及實踐政治目標的能力大為提升。

最後, 民意調查也好比是一支政治溫度計(political thermometer),可以用來衡量行政首長的政治聲望甚至於民意支持的高低。以美國民意調查的運作為例,總統聲望的上下起伏一直被主要民意調查機構嚴密追蹤,並且在一個長期觀察的基礎上被用來評估總統的職務表現,使得民意調查浸染成為華盛頓政治文化的重要內涵。約翰遜即是一位相當嫻熟於民意調查事務的總統,據說他會把近期的聲望調查數字隨身放在口袋作參考(Altschuler, 1990)。不過各國公職人員聲望調查的作法,可能跟隨政府體制的特性而有所差異。在美式的總統制之下,許多民意調查一般只是針對總統的施政表現而來,卻不對閣員進行個別的聲望調查; 英國的民意調查機構對政黨聲望的重視程度,通常遠高於行政首長的聲望調查;法國屬於雙重首長制的國家,因此聲望調查的對象同時包含總統和內閣總理兩位重量級人物;我國的施政滿意度調查經常一並兼顧總統、副總統及各部會首長等三種對象,是屬於較為少見的例子(周祖誠,民87年:75-76)。

二、民意調查在實務運作上的限制

理想上民意調查在政府與人民之間可以擔負重要的溝通功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民意調查的運作卻也經常面臨許多內外在的限制因素。內在限制(intrinsic constraints)泛指,執行民意調查過程所涉及的各種概念製作、問卷設計、抽樣以及調查實施上的技術面問題,這些問題大致屬於民意測量工具本身未臻成熟而衍生的誤差或偏差; 外在限制(extrinsic constraints)指稱,民意調查在與政治過程從事互動之後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例如機構特性的影響、政治因素不當介入的干擾、選舉調查的政治化傾向、民意調查對公共政策影響的局限性等。由於政治民意調查旨在透過探求選情、了解民眾的政策偏好和政府首長的聲望試圖來左右政治過程,因此在多元利益交織的政治場域中,勢必難以維持其原有的中立客觀立場,這是社會各界在解讀與運用政治民意調查時需要深思的課題。

就內在限制的因素而言,目前各家民意調查機構CATI 系統所使用的住宅電話號碼簿, 普遍面臨抽樣架構(samplingframe)的涵蓋度偏低問題,約只包含近六成的住宅電話用戶。雖然完美的抽樣架構極其少見, 通常都會有未登錄(non-coverage)、空白或重復登錄(blank or plicated coding)等缺失(陳膺強,民83 年:62-65),但那些被遺漏的住宅電話用戶是否存在某種系統性的偏差(systematic bias),並足以干擾到調查結果是吾人所應關切的重點。其次,問卷設計上題目的敘述方式也可能影響到調查結果。曾經有一個民意調查詢問美國人民:政府是否應該在社會救助政策上投入更多?若問題的措辭使用」窮人」而非」依靠福利過日的人」,贊成增加投入的比例明顯高出甚多(Ranney, 1993: 129)。無響應(non-response)問題是目前抽樣調查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因為無響應問題造成的偏差很容易就超越信賴敘述(confidence statement)所談的隨機抽樣誤差的范圍(鄭惟厚,民87 年:39)。最常發生無響應的原因是聯絡不上受訪者或受訪者拒絕合作,這種情況下的電話調查是否會引入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有系統地排除某些預定受訪對象如窮人、攤販、夜間或流動工作者等不容易聯絡上的族群,或者遺漏主觀上較傾向於拒答者的意見,進而影響隨機抽樣程序的嚴謹性及樣本結構的代表性,都是日後從事民意調查時值得密切觀察的議題。

再就外在限制的因素而言,機構的特性可能會左右民意調查的處理方式,致使民意調查的科學性或實用價值隨著情勢的變遷而衰減。以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和新聞媒體三者來說,政府部門的民意調查通常關心訪問主題的相關性與政治含意,強調民意調查結果的政治可欲性(political desirability)遠高於對調查過程科學規范的堅持;學術機構的調查一般重視技術的完整性(technical integerity)和學術研究的價值,因此難免與政治圈內利害關系人的信息需求無法相契合; 新聞媒體從事的民意調查,傾向於強調新聞價值與時效的重要性,因此在題材的選擇上經常是事件取向,對於調查方式與結果的處理也會考量時間的因素。基於訪問的便利性,雖然CATI 已成為國內媒體最常採用的民意調查工具,但在爭取時效和針對特定新聞事件做出及時的反應等期望下,調查訪問的對象、完成的有效樣本數和品質有時難免會受到牽累。

其次,雖然民意調查本意想藉由提供相關的信息,來影響政治過程的運作,但是這項科學工具也可能因政治因素不當介入而遭受反向的操控,進而提供一些偽劣假冒的訊息來干擾社會大眾的判斷。以近年來台灣選舉中常被討論的西瓜效應和棄保效應為例,假若候選人對西瓜效應發酵的危機感愈趨強烈,選舉調查的政治化傾向即可能升高,聲勢落後的參選人往往亟欲由操縱民意調查或散播耳語等途徑來擺脫邊陲化的印象,以避免選民偎大邊的西瓜效應涌現而使自己提早出局。另外,棄保效應指稱當所支持的對象勝選希望渺茫時,有些選民會放棄最愛改投當選機會較濃的候選人,來預防最不喜歡的競爭者最後奪魁的一種策略投票行為(strategic voting)。族群之間的省籍情結或者懼怕台獨引發戰爭的心理因素,經常是激烈選戰中棄保效應滋生的溫床,在選情信息不完全、有棄保傾向的選民渴求參考訊息的情況下,各競選陣營越可能順勢操縱民意調查的數據,來誘使有利於己的棄保效應發酵。公元兩千年的總統大選過程,「宋出局」或「連老三」盈篇累牘的文宣廣告,即是為了發動棄保效應戰略的顯例;換言之,選舉調查被視為競選策略或政治工具的誘因大幅增強,民意調查已不再是反映民意脈動的中性調查工具。

最後,民意雖然對政治過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過度誇大民意調查在決策制定過程的主宰地位, 則可能失之偏頗。部分的原因來自於吾人不能將「民調」等同視為「民意」;由於任何的民意調查都會面臨不表態或拒答者的威脅,因此無論民意調查技術再怎樣的精進突破,都很難精確掌握尚未表示意見者的態度意向,使得調查結果在表彰整體民意的功能受到限制。其次,民主國家的行政首長即使經常閱讀各種民意調查的數據;然而,這些訊息所反應的民意畢竟只是影響政府決策的因素之一,而非全部分(Ranney, 1993: 130)。以美國政府為例,總統作決策時可能受到他的治國理念、世界觀以及尋求歷史上的地位等因素所左右;在另一方面,總統也可能相當關心公共政策的作為與實際績效;總統甚至於可能透過演說或其它的策略行為,來引導和塑造民意的走向(Cohen, 1997: 164)。換言之, 政府首長的決策動機與目標事實上涵蓋相當廣泛的因素,無法單獨以民意化約主義的觀點來加以詮釋;同時民意對公共政策的象徵性影響可能多過於實質上的意義,總統雖然不見得會真正依循輿情的動向來行事,但行政首長至少希望能贏取重視民意的名聲。

肆、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的個案分析

近兩年來許多新聞媒體或學術機構附設的民意調查中心,曾分別針對蕭內閣或者地方政府縣市首長進行一系列的施政滿意度調查,為國內的政治民意調查開拓另一番新氣象。根據本研究訪查結果,聯合報和TVBS 的民意調查中心在這方面的投入較為積極,約每季對蕭萬長院長及各部會首長進行一次施政表現的總體評估,其它如中央通訊社或世新大學的民意調查部門,也曾數度舉行蕭內閣的施政滿意度調查。此外,施政滿意度調查的對象也逐漸擴及到地方縣市政府及其行政首長,例如遠見雜志和TVBS 民意調查中心所執行的各縣市首長施政表現的評價,東海大學和傳訊電視分別針對中部五縣市政府首長和桃園縣府團隊,曾實施不同型態的施政滿意度調查較具有代表性。3 部分政府機關如行政院研考會或新聞局,雖然也相當重視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的議題,但這些機構通常根據媒體報導和輿情數據分析來了解民意的動向,只有少數個案才會以委外研究的方式進行大規模調查,調查結果也僅供內部參考並不對外公布。

Ⅳ 競爭對手調研的競爭對手調研包括

企業要進入新的行業或者新產品投放市場都是要經過慎重的調查和考慮,一般的市場進入決策都是在下列情況下作出的:
1. 認為該產品存在可觀的市場空缺;
2. 現有市場佔領者對消費者需求低滿足高代價;
3. 確信自己具備擊敗現有企業的能力;
4. 現有市場盈利能力具有相當的誘惑力。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 必然需要進入新的區域市場或新產品市場。但市場環境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當中,而相關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流通,導致企業的市場進入決策很難在充滿變數的市場中取得成功。如何把握市場行情的變化規律,充分了解行業競爭狀況及發展前景,是企業進入新市場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賽立信的市場進入調研從競爭情報的角度與客觀科學的深入調研,為企業找到客戶和市場的滿意答復,為企業的市場進入計劃提供有力支持。
賽立信市場進入調研內容主要有:
1. 市場進入可行性研究;
2. 行業市場及產業鏈現狀與發展趨勢;
3. 行業發展前景、特點、規律及國家政策;
4. 目標市場容量分析及產品分析;
5. 目標市場的近年發展趨勢和從業企業數據;
6. 目標市場中的主要競爭對手與潛在競爭對手分布及名單;
7. 主要競爭對手狀況,產品情況、盈利能力及市場份額等;
8. 市場合理細分、目標用戶分析及市場定位
9. 新進入者應具備的資質及進入後可能面臨的問題;
10. 市場進入策略、競爭應對策略與營銷策略建議。 賽立信可為客戶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投資收購調研服務,對您鎖定的目標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深入調研。研究范圍涉及通信、家電、機械、化工、零售、物流、食品、醫療等行業,為企業的投資收購提供規范的、權威性的可行性研究。
賽立信投資收購調研包括投資項目可行性調研和企業收購調研。
一、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
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項目投資決策階段,對擬議項目所進行的全面的技術經濟分析論證,它是投資項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內容與方法,是投資項目周期的最重要環節。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作為一項工作,包括對與項目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資料的調查、分析與預測研究,構造和比選可能的投資方案,論證項目投資的必要性、項目對主體的適用性和風險性、技術上的先進性和適用性、經濟上盈利性以及投資條件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從而為投資決策提供全面、系統、客觀的依據。
二、企業收購調研
一般來說,企業主體進行收購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目的: 為了擴大自己在某行業的市場份額,收購目前的或潛在的競爭對手——壯大自己,消滅敵人; 通過對具有先進技術的企業進行收購,確立自己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購買技術,擴大優勢; 收購不同行業的企業,避免資金集中於某一行業——分散投資風險,保持利潤穩定; 意欲進入關聯行業,對業內有價值的企業進行摸底調研——尋找利潤增長點,迅速切入; 收購本企業的上游企業或下游企業進行整合——獲得穩定的零部件、原料、半成品或產品銷售市場。
一般,企業做投資收購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財務角度入手,進行企業發展能力分析,主要考察以下八項指標:營業收入增長率、資本保值增值率、資本積累率、總資產增長率、營業利潤增長率、技術投入比率、營業收入三年平均增長率和資本三年平均增長率。
與一般的企業信用調查不同,賽立信投資收購調研有著一整套獨創的調研方法及評估工具,能夠對目標企業進行深層次的綜合調研,而不僅僅局限於官方財務報表和統計數據。
賽立信投資收購調研,立足於競爭情報調研,結合獨創的賽立信投資收購調研模型,對目標企業進行全方位深入的分析與評估,便於企業橫向比較後選擇最好的投資收購對象,作真實的價值評估及投資收購談判。
賽立信投資收購調研內容主要有:企業所處環境、行業和市場分析;企業結構分析;企業發展及投資、融資狀況;企業生產研發狀況;供應鏈狀況;人力資源狀況;產品營銷與售後服務狀況;財務狀況與財務指標分析;企業信用評價;社會評價;風險分析;等等。
賽立信投資收購調研主要幫助客戶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掌握目標企業真實財務狀況,防止投資陷阱或收購欺詐; 了解目標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調整商務合作關系; 了解目標企業的真實背景,降低信用成本; 深入了解公司的產權結構、技術實力、研發水平、員工質素等,便於作真實的價值評估及投資收購談判; 橫向比較後選擇最好的投資收購對象。 賽立信市場動態調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競爭對手動態調研和市場環境監測。
競爭對手動態調研:
作為企業競爭情報服務商,賽立信根據客戶的需求,針對目標企業或者行業內領先企業進行月度或季度的深入調研,對其經營狀況、生產研發、產品變化、營銷活動、銷售情況、市場拓展、戰略舉措、企業兼並與重組等各方面進行動態監測。
賽立信月度(季度)競爭對手動態調研報告,為客戶企業及時調整自身發展戰略以及對分支機構的績效考核等提供參考依據, 並協助客戶企業對競爭對手的即時狀況了如指掌,助其決策把握先機,快人一步。
市場環境監測:
賽立信充分利用自主研發的賽立信競爭情報管理系統(SCIS),海量收集網路上的各類信息並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每天或每周都為客戶提供最新的行業資訊及極具新聞價值的競爭對手最新動態。另外,基於我們對行業的深刻理解,賽立信行業研究中心每周都會為我們的主要服務行業出一份行業周報分析報告,每月、每半年及年終會出具行業綜述報告。對該行業的現狀進行深度剖析,並對行業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分析。 賽立信的人力資源調研有別於一般的薪酬研究或咨詢,我們更多地是對您指定的目標對象進行深入細節的調查了解,包括詳細的人員構成、機構設置、各級別員工收入、績效考核、福利制度等。
賽立信人力資源調研主要為企業達到以下目標:
了解競爭對手的人力資源水平、薪酬結構狀況、薪酬發展趨勢和變動情況,了解行業的平均薪酬水平,掌握企業人才來源群體的整體薪酬福利水平和所需人才的價格行情; 為企業做調薪、人力資本投資和成本控制提供有效依據,使企業更合理地結合自身戰略,制定出高效的、行業內更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政策和薪酬福利體系。為企業引進、激勵和保留優秀人才提供有力參考,從而在人才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戰略決策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持。
人力資源調研內容主要有:
企業概況;
企業文化及管理特點;
組織架構及人員構成;
管理、研發與營銷團隊;
各級別員工收入;
薪酬體系與福利制度;
績效考核;
人力資源政策;
人力資源效用;
人力薪酬綜合分析。 賽立信運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客觀地辨別、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有關市場以及競爭對手營銷方面的信息,並提出調研報告,以便幫助企業深入了解市場環境及競爭對手的營銷策略,及時發現問題及機會,並作為市場預測和營銷決策的依據。與狹義的市場營銷調查不同,它是對企業營銷活動全過程及整體競爭環境的分析和研究。
賽立信營銷體系專項調研從識別市場機會和問題、制定營銷決策到評估營銷活動的效果,涉及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市場競爭調研和宏觀環境;市場需求和變化趨勢;營銷組織架構;品牌定位;產品銷售狀況;價格體系;銷售渠道;營銷策略;等等。 賽立信對目標企業的生產研發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研究分析,為企業提供最新的產品生產及技術情報,以便更好地學習和吸取同行業的先進經驗和最新技術,改進企業的生產技術,提高人員的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強產品和企業的競爭力,保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通過對競爭對手生產研發的充分了解,企業能夠充分把握對手的生產能力、生產成本、技術發展水平及研發方向等,有助於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賽立信生產研發專項調研,主要是對目標企業的生產設備、生產能力、質量控制體系、上游供應商狀況、研發組織、研發流程、研發費用、研發管理與政策、新品規劃等進行深入調研。主要調研內容:產品及生產規模;生產、研發部門組織架構;生產狀況;技術水平及研發能力;生產、研發的管理與政策;等等。 賽立信專利情報情報調研,將企業本身具有的專利,和業界相關的專利事項加以比對分析,可以幫助企業達到以下目標:
1、了解當前的技術開發潮流,並規劃未來的方向;
2、發現該項技術的空白位置,適於切入新的技術領域;
3、研究相關技術的發展沿革,了解整個產業的脈動;
4、分析競爭對手之強處而避其鋒,亦發現其較弱領域,而占其利;
5、了解主要競爭者,及該行業主要發明人,以及技術主流手段的分布點,藉此知己知彼,方能為自身規劃完善的專利保護網;
6、解競爭對手技術的強、弱處,以利了解交互授權的對象,或對較弱者提出權利金的要求。
賽立信專利情報調研主要內容有:行業專利數據分析、區域分析、類型分析、主要競爭公司分析、申請人分析和發明人分析、法律狀態分析、專利產生率、專利成長率、技術發展趨勢、目標企業專利申請專利情況、專利管理情況,等等。 通過對目標企業倉儲物流組織、流程、費用、經營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調研,客戶可以全面了解目標企業如何管理物流體系與控制物流成本,從而為客戶設計高效合理的物流體系及管理戰略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依據。
賽立信倉儲物流調研主要內容有:企業產品及規模;銷售渠道建設;企業信息化;物流運作;物流組織架構;倉儲運輸;關聯部門情況分析;物流管理;物流費用;等等。
【歡迎與賽立信競爭情報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賽立信研究集團旗下,廣州賽立信商業徵信有限公司競爭情報事業部,為企業提供專業優質的競爭對手調研、行業分析研究、競爭情報整體解決方案、競爭情報管理系統等競爭情報產品與服務。】

Ⅵ 運動飲料的排行榜

運動飲料是可以有針對性地補充運動時丟失的營養,起到保持、提高運動能力,加速運動後疲勞消除的作用。
健力寶運動飲料--2010年廣州亞運會指定運動飲料(廣東健力寶集團有限公司)
英菲運動飲料--2010年內蒙自治區十二屆運動會指定運動飲料(香港岸西控股有限公司)
萬和威力特氨基酸粉(深圳萬和制葯有限公司)
顛覆電解質運動飲料(廣州千點雪食品公司)
激活活性維生素水飲品(杭州娃哈哈集團)
寶礦力水特電解質補充飲料(天津大冢飲料公司)
佳得樂運動飲料(上海波蜜食品公司)
脈動維生素飲料(廣東樂百氏公司)
力水運動飲料(上海錦江麒麟飲料食品公司)
維體運動飲料(上海三得利梅林食品公司)
怡冠運動飲料(廣州潤田怡冠保健品公司)
體飲平衡飲料(浙江巨能東方控股公司)

Ⅶ 脈動調查問卷

脈動市場調查問卷

1、你開始喝脈動有多久了?
1、1 – 6個月 2、6 – 12個月 3、1年-2年 4、2年以上

2、每一周里你會喝多少瓶脈動?
1、1 瓶或少於一瓶 2、2 – 3 瓶 3、4 – 6 瓶 4、每天至少一瓶

3、哪一種口味的脈動是你經常喝的呢?
1、西柚 2、藍莓 3、桔子 4、冰梅 5、青檸 6、其它的

4、那麼, 為什麼你會喜歡它呢?
1、因為它是一個馳名的牌子並且廣泛被認識.
2、因為此牌子代表了一種很好的質量.
3、因為你對它十分有忠誠.
4、它會使你聯想到你所喜歡的東西.
5、其它的

5、你對它的包裝有什麼評價呢?
1、很時尚很有活力 2、還不錯,有一定的吸引力 3、比較普通 4、沒有什麼吸引力

6、您買脈動時注重的是什麼?
1、口感 2、品牌 3、價錢 4、其他

7、您認為現在市場上脈動的價格如何?
1、很貴 2、可以接受 3、便宜

8、您一般會在什麼心情下喝脈動?
1、開心時 2、煩悶時 3、無聊時 4、傷心時 5、其他

9、您一般在哪些場合下喝脈動?
1、正常進餐 2、特別節日 3、聚會 4、周末 5、野餐 6、休息放鬆 7、其他

11、您認為應該在增加什麼口味?

閱讀全文

與脈動市場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幼兒教師的培訓方案 瀏覽:906
市場營銷構架的內容 瀏覽:901
雙11活動策劃方案ppt模板 瀏覽:37
市場營銷案例蘇果案例 瀏覽:124
葯品促銷活動方案目標 瀏覽:325
壽險營銷促銷方案 瀏覽:137
化妝品營銷策劃方案摘要 瀏覽:820
物理學科培訓實施方案範文 瀏覽:44
口腔市場營銷部成立框架 瀏覽:511
市行政執法培訓方案 瀏覽:357
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原因 瀏覽:997
促銷活動策略有哪些 瀏覽:769
築雲電子商務系統怎麼樣 瀏覽:909
市場營銷講座筆記 瀏覽:586
電視節目策劃方案範本 瀏覽:880
物業服務企業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535
八一建軍節促銷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7
池州學院市場營銷考綱 瀏覽:219
學雷鋒活動綠色校園的策劃方案 瀏覽:540
百度pos機推廣方案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