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丹霞山營銷案例分析

丹霞山營銷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2021-09-09 07:34:49

① (10分)【旅遊地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 丹霞山位於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仁化縣境內,距

(1)當地氣候炎熱多雨,淋溶作用強烈(2分);土層和岩層呈紅色(2分);地殼上升,流水侵蝕,而形成丹霞地貌(2分)。
(2)珠三角城市、港澳地區及周邊省市(2分)距離近,交通方便,經濟發達,丹霞山游覽價值高(2分)

② 馮景蘭與丹霞地貌

堵海燕史靜安麗芝

(中國地質圖書館)

馮景蘭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教育家,是我國近代地質工作的先驅。馮景蘭在兩廣地區、黃河及黑龍江流域的新構造運動、地貌、成礦控制、成礦規律及地質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際工作,對許多方面發表了獨到的、深邃的見解,不僅在當時具有奠基和開創意義,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馮景蘭生平

馮景蘭生於1898年,河南省唐河縣人,青年時期留學美國,1923年學成歸國。他長期從事地質科學和地質教育事業,辛勤地工作了50多年,是我國近代地質和地質教育事業的先驅之一。馮景蘭在我國近代礦床學,尤其是在金、銅等礦床地質學方面,做了不少奠基性的工作,受到學術界的贊譽和推崇。

1918年馮景蘭公費赴美留學,入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學習,1921年畢業,獲礦業地質工程師學位。同年,馮景蘭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礦床學、岩石學和地文學,1923年獲碩士學位,是年回國,走上了獻身於祖國地質教育事業和礦產地質勘查事業的漫長道路。

1923~1927年,馮景蘭任河南中州大學講師、教授和礦物地質系主任。他結合教學工作,研究了開封附近黃河沿岸的沙丘。這是馮景蘭與黃河治理和開發結下不解之緣的開端。1927年馮景蘭到河北昌平黑山寨分水嶺調查金礦地質。這是我國最早進行的現代金礦床地質工作之一。

1927~1929年,馮景蘭任兩廣地質調查所(廣州)技正。他先後與朱翙聲、樂森

等共同工作,調查了廣九鐵路沿線地質(1927年)。他們還對粵北地質礦產(1927年年底)和粵漢線廣州至韶關段(1929年)沿線地質礦產進行了綜合考察工作。

1929~1933年,馮景蘭任北洋大學教授,講授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和普通地質學等課程,同時接受清華大學聘請,在清華大學兼職任課。這段時期,馮景蘭調查過瀋海鐵路沿線地質礦產、河北宣龍鐵礦、陝北地質等。馮景蘭這時不僅致力於國內地質教育和地質調查實踐,而且還關注著國際上地質學的動態,並且盡量將主要信息介紹到國內,以提高地質工作的水平。除介紹國外火山學研究的進展外,為促進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他還編著了《探礦》一書。該書於 193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不止一次再版,發行甚廣。該書內容全面且簡明扼要,介紹了當時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可以說該書是現在《找礦勘探地質學》的前身。同年,他還發表了「放射性與地熱學說」一文。

1933年起,馮景蘭受聘於清華大學,任教於地學系,講授礦床學、礦物學及岩石學等課程。1933~1937年暑假期間馮先生調查了河北平泉、山西大同、山東招遠以及泰山地區等處的地質、岩石和礦產。馮景蘭是招遠玲瓏金礦地質研究的先行者之一。這時,馮景蘭指導王植先生對山東泰山地質進行研究,這是國內最早的從事前寒武系課題的研究工作。

抗戰時期,馮景蘭隨學校搬遷,又為抗戰尋找礦產資源。1937年抗日戰爭伊始,清華大學南遷長沙再遷昆明。馮景蘭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1945年兼任雲南大學工學院院長及采礦系主任。這段時期,馮景蘭既執掌教務又致力於川康滇等省的銅礦地質等工作,以支持抗戰。

當時,野外工作頗多,如1938年秋雲南省永勝地區銅礦、1939年西康滎經銅礦和四川省彭縣銅礦、1940年西康東部和四川西部各銅礦、1942年雲南東川各銅礦和雲南路南等處的地質礦產調查。在上述工作基礎上,1942年馮景蘭完成了《川康滇銅礦紀要》一書。該書獲當時教育部學術獎。在隨後的《川康滇銅礦的表生富化問題》中,馮景蘭論述了上述3省銅礦的表生富化現象及其形成的地質地理條件。此外,馮景蘭還做過不少其他的礦產地質調查工作,包括1941年西康會理天寶山鉛鋅礦和滇緬公路西段保山、昌寧、順寧、蒙化地質及礦產,1942年雲南路南縣地質礦產,1944年雲南滇緬鐵路沿線地質,1945年雲南玉溪縣地質礦產和雲南呈貢縣地質等,還撰文討論川康滇銅礦業的將來、雲南之造礦時期及礦產區域和雲南地質礦產及礦業等。

馮景蘭一向注意水資源狀況及水系問題。1941年發表了「中國水系的不對稱特點」,論述了淮河、渭河、海河、遼河、塔里木河、西江、揚子江各水系的不對稱特點,並分析其原因。1946年發表「雲南大理縣之地文」,認為該地區有分水嶺遷移及改流現象,可以利用地文特點,自甸頭開渠,提出了開發水力和水利資源的卓越見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年過半百的馮景蘭更加煥發了青春活力。他積極參加祖國的建設事業,先後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任教,還奉命奔走於祖國的河山之間,從事礦產勘測和水力資源的調查研究。

1951年6月,馮景蘭被任命為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參與對新中國地質工作的全面規劃。1954年,馮景蘭著文「黃河的特點和問題」。是年,馮景蘭被聘為黃河規劃委員會地質組組長。同年12月,馮景蘭參加編寫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調查報告」中的地質部分,文中特別指出:黃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須大規模地、積極地推進。

1956年馮景蘭參加了全國12年科學發展規劃工作,同年被選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出席了全國和北京市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1957年,馮景蘭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一級教授,還有許多社會兼職,這些名譽、地位並不是他刻意追求的,而是社會和地質界對他全部工作成果的肯定。

馮景蘭從1923年學成回國至1976年辭世,獻身祖國的地質事業53年,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包括兩廣地質、丹霞地形、川康滇銅礦、豫西礦產、鐵(公)路路線地質、金礦地質等,還在黃河及黑龍江流域地質地貌、新構造運動及工程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實際工作,編著礦床學教科書,在成礦理論(成礦封閉說、礦床共生、成礦控制及成礦規律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這些都是後人的楷模。

二、馮景蘭關於丹霞地貌的論述

1.發現「丹霞地貌」這種獨特的地貌,並在1928年著文中有詳細精闢的論述

1927~1929年馮景蘭任兩廣地質調查所(廣州)技正,與同事實地調查兩廣地質和礦產,著有「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質礦產」(馮景蘭、朱翙聲)、「廣東粵漢線沿線地質」(馮景蘭、張會若)、「廣西遷江合山羅城寺門煤田地質」(馮景蘭、樂森

)、「廣西東北部地質」(馮景蘭)、「兩廣地質礦業概要」(馮景蘭)、「兩廣的地質問題」(馮景蘭)、「Some problems in the geology of Kwangtung and Kwangsi」(馮景蘭)等。這是中國人自己首次在兩廣境內進行的現代地質調查工作。

1927年冬,馮景蘭等在粵北地質調查中,對這一地區的地形、地層、構造及礦產進行了考察和研究,特別注意到該區第三紀紅色砂礫岩系廣泛分布,在仁化縣的丹霞山發育最完全,因而命名為「丹霞層」。該層厚300~500m,產狀平緩,經風化剝蝕後形成懸崖峭壁,到處奇峰林立,構成獨特的地形,即「丹霞地形」。

馮景蘭等當時對此進行了研究,在1928年發表的論文「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質礦產」(馮景蘭、朱翙聲)中對這種地形(貌)特徵、分布、形成等均作了詳細精闢的闡述,摘錄如下:

「紅色岩系礫石、砂岩、頁岩及紅土本系最易鑒別之特徵,為血紅之顏色,故以紅色岩系名之,紅色岩系在本區中,位於各種岩石之上部,覆蓋一切岩石,分布廣,仁化之南,曲江之北,雞籠之西,大井之東,南雄平原之內,湞水河谷之旁,到處皆紅岩系,總計面積,不下五千餘方里。

紅色岩系,雖以顏色為其特徵,上下一致,無甚差別,而其構成物質之粗細,則大不同。略言之,可分上下兩部:下部以礫岩及有交互層(cross bedding)之紅砂岩為主,間有一尺或數寸之紅頁岩及紅土為主,間有厚約數分以至數尺之砂岩層,或灰砂岩層。上下兩部之厚度,因沉積與侵蝕之關系,各處不同。丹霞山附近,幾全屬紅地系之下部,厚約三百餘公尺。南雄西北,蒼石楊歷岩等處之紅礫岩系,厚亦三百公尺,南雄城南下部紅色岩系,比較最薄,不過數十公尺,紅色岩系之下部,在南雄盆地中,發育最盛,其厚約三四百公尺,然因質太疏鬆,沖洗甚易,經過近代之沖洗,其遺留之厚薄亦殊為一致也。

以堪作代表之地域命名,則上部厚約三四百公尺之紅土及紅頁岩,可名之曰南雄層,在南雄附近,最為發育下部厚約三百餘公尺之紅礫岩砂岩,可名之曰丹霞層,在仁化城南三十里之丹霞山發育最盛。丹霞層傾斜約在十度與十五度之間,與其下層均不整合構成丹霞層之物質,亦不一致,視其所從來之岩石而異,簡言之,凡與皇岡嶺系岩石接近之處,紅礫岩中之礫石,多為石英,或硅質圓塊,顯見由皇岡嶺系或梅嶺系岩石,侵蝕而來,凡近石灰岩露頭之處,紅礫岩中之礫岩,間有石灰岩塊,丹霞始興等處,其例甚多。與花崗岩接觸處,常見有花崗岩及已經變為長石砂岩之礫塊。各種礫塊,常由紅色黏土結合一處,故驟望之,全體皆紅。砂岩粒多硅質,粗細不一,常雜以紅色黏土,與花崗岩相接觸之砂岩,常雜有高嶺化之長石晶粒,顯見由花崗岩直接風化而來,雜入他種物質甚少。砂岩之交互層理,有時紋理細致,宛如紅綃錦岩(丹霞山下,距丹霞山寺約二里許)之名,即由此而得。錦岩佛穴中,有堅固之紅泥砂岩,突起成龜裂狀之花紋,鑲於交互層砂岩之邊緣,宛如錦幕下之花邊,似為曬隙(sun cracks)中充填物質之遺跡,然而當地人民已認為天造地設,神奇無倫矣。

紅色岩繫上部之南雄層,以血紅色之黏土(據分析結果,含鐵約百分之三)及頁岩為主,間以薄層之砂岩,或含鈣砂岩、礫岩甚罕見,全部岩層,傾斜平緩,約在十度與十五度之間,與其下之丹霞層相整合,侵蝕而後,每成顯著之小階級地,在南雄平原中更為顯著。地面紅土風化破碎,成為疏鬆小粒,大如小米,經雨亦鬆散如沙,不甚黏結狀頗特別。且紅土之內,每見薄如紙片之鈣質小脈橫黏土層理,特出於疏鬆之紅土中,似由浸下之石灰質溶液充填於紅土裂縫中而成。

本紅色岩系之位置,及其與下部岩石之關系言之時代最新似無可疑謂為第三紀產物,亦尚可信南雄層比丹霞層屬於第三紀之前其南雄層當於第三紀之後期,丹霞層與南雄層似皆在濕熱之氣候下風化沉積而成,故氧化劇烈呈深紅色似皆在淺水中沉積而成,故有曬隙及交互層之諸種構造。其構成之物質似皆來自近旁未經長途之遷移,故分別作用,Sorting action不甚顯著,常與鄰近之物質相類。丹霞層可代表第三紀初期山脈初隆起時之侵蝕與沉積,故物質較粗。南雄層可代表第三紀(古、新近紀)後期地面漸趨平夷侵蝕與沉積,故物質較細。兩者似皆屬於盆地或河谷中之陸沉積(continental deposits),故化石俱甚少,紅色岩系層次頗繁,當時沉積情形之繁雜,蓋可想見。

紅色岩系,在廣東一省,分布甚廣,廣州市近郊之紅色黏土,似與本地區之南雄層相當。廣九路石下村石下山之紅礫岩砂岩,珠江口虎門山之紅礫岩砂岩,似與本區之丹霞層相當。」

在同一論文的「地形」一節中,對這一地形與地質構造、地形與岩石之關系、該地形的成因等均有精闢詳細的研究分析,摘錄如下:

「地形與地質構造之關系,在本區中,頗為顯著。中生代末或第三紀初因花崗岩之侵入,大庾嶺之隆起,造成微偏東北西南東西方向之山脈,同時始興南雄之南,似亦有火成岩侵入,而地層隆起,遂造成第三紀之紅色盆地,與此紅色盆地中之沉積。其後因丹霞南雄各紅色盆地之升起,盆地中所發生之順向河流,即向下侵蝕刻於第三紀紅色岩層之內,以造成深約千尺風景奇絕之峽谷。丹霞錦岩A榜山五馬歸槽之勝即由此而成此大構造與地形之關系也。他如梅嶺縱谷,韶關斷層谷開辟孔道,影響於地形有人事者,亦非淺鮮,詳見於構造篇中。

皇岡嶺梅嶺兩系岩層,為相間互之砂岩頁岩,易於侵蝕,故所成丘嶺均甚平坦,山坡傾斜,常在十五度以下。惟與花崗岩接觸之處,受接觸變質之影響,質堅固,耐侵蝕,亦可成高崖陡壁。然只限於局部,絕無廣大區域之皇岡嶺系或梅嶺系岩層,而呈奇特之地形,如紅色岩系者也。二疊紀及石炭紀之石灰岩,在本區中,層位較低分布不廣,間有因侵蝕或斷層之關系而露頭者,如梅嶺下金龜石、鍾鼓岩,始興南之玲瓏岩、鵝公嘴等,率皆玲瓏巧小,與紅色礫岩所成地形之高大雄厚,稜角整齊,四旁壁立,上面平坦者,迥不相侔。且其山坡傾斜,多在三十五度與五十五度之間,除斷層外,由侵蝕作用而成絕崖陡壁者,尚屬少見。侵入花崗岩,因含長石斑晶甚多,極易風化破碎,故所成山形,無甚奇特。然因其體積甚大,隆起甚高,被覆岩層之除去甚難,直接受侵蝕作用未久,故至今猶成偉大雄厚之山嶽。在湞水舟上,或南雄及始興平原中,前後左右望,凡山嶺之偉大雄厚,高入雲際者花崗岩;也附大山旁,作其邊緣者,水成岩也;水成岩山嶺之體積較大,坡度平緩者,皇岡嶺系或梅嶺系;也奇撥整齊,上部平坦,四懸絕壁者,紅礫岩層;也山谷之內,平原之中,丘嶺斷續,坡度介乎皇岡嶺系梅嶺系山嶺及絕色岩系山嶺之間者,二疊石炭紀石灰岩也;本地形以推測岩石,則數十里內之地質已了如指掌矣。」

綜上簡述,按通常用語及辭海對「發現」詞意的解釋,1927~1928年,馮景蘭等考察研究、發現了丹霞地形(貌)。他們對丹霞地形(貌)的論述引起了地質工作者的注意,開始了更多的研究。

2.對「丹霞層」、「丹霞地形」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及表述

1939年,馮景蘭在「關於『中國東南部紅色岩層之劃分』的意見」中對1935年發表的「中國東南部紅色岩層之劃分」進行了討論,再次對「丹霞層」、「丹霞地形」有進一步深入研究及表述,文中首次命名並多次使用了「丹霞地形」這一地學術語。文中說:

「……就是沒有古生物方面或構造方面之顯著證據,也可以用岩石性質、地形特點、層位上下、分布情形,作為野外調查之根據。所以在民國十六年調查丹霞山和南雄盆地時,曾分粵北之紅色岩層為丹霞層和南雄層。以丹霞層代表紅色岩層下部以礫岩砂岩為主之岩層,以南雄層代表紅色岩層上部以頁岩和砂岩為主之岩層。雖說大陸沉積,變異甚劇,丹霞層亦未常不夾有少許頁岩,南雄層中亦未嘗不可少夾礫岩,但在發育完善之丹霞層和南雄層,從地形觀點來看,至少在廣東北部,絕然不同」。

「民國十六年冬,我自南雄盆地之西北邊,進入南雄盆地,後自南雄盆地之東北邊逾大庚嶺至江西,旋後折回南雄,自南雄盆地之西南角出至始典;於南雄停留休息之數日間,更曾一度至南雄南山。故凡南雄盆地之西北、西南、東北、南各方面均經調查,均見有與古生代頁岩或花崗岩相接觸之基礫岩(丹霞層),與其上較疏鬆之頁岩砂岩層(南雄層),×(該字下載文筆者看不清)斜向盆地中心(南雄城)及其上下層次,逐漸變化之關系,頗為明顯。」

「吾所見之丹霞盆地,周圍有古生代石灰岩,真正之丹霞岩層中,石灰岩礫岩較多,黏結之力量自強,加以位於盆地中心傾角較小,故易如桂林、陽朔或路南傾斜和緩之石灰岩,切割而成絕崖陡壁。南雄盆地之邊為花崗岩(東東南、南及西北)及頁岩(東北、西南),不甚黏結,無多礫石,層不厚,質不堅,且在盆地邊緣,斜度較大,故不易形成特殊之丹霞地形……即在南雄盆地之邊緣,丹霞礫岩之厚度不同,所呈露丹霞地形之完善程度亦不同。簡言之,即在南雄盆地之西北邊,礫岩層較厚,所造成之丹霞地形亦較著,其次為南雄盆地之東北邊和西南,層厚與地形均居中等;其次為南邊及東南,層厚最小,丹霞地形之發育亦最不完善。」

「總之丹霞地形為丹霞層特點之一種……」

「……馬祖崖特立獨出,頗具丹霞地形之特色,亦為礫岩層及粗砂岩,應為馮之丹霞層……」

三、「丹霞地貌」研究的發展

1.早期研究

1927~1929年馮景蘭任兩廣地質調查所(廣州)技正,他與同事先後與朱翙聲、樂森

等共同工作,調查廣九鐵路沿線地質(1927年,這是中國人自己首次在兩廣境內進行的現代地質調查工作)、粵北地質礦產(1927年底)和粵漢線廣州至韶關段(1929年)沿線地質礦產綜合考察工作等。他們對粵北的地形、地層、構造和礦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並充分注意到區內第三紀(古、新近紀)紅色砂礫岩層廣泛分布。該層在仁化縣的丹霞山發育最完全,因而命名為「丹霞層」。丹霞層厚 300~500m,呈平緩狀產出,經風化剝蝕後形成懸崖峭壁,到處奇峰林立,構成獨特的地形。1928年,馮景蘭在廣東韶關開展地質調查時發現了分布廣泛的第三紀(古、新近紀)(6500萬年至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岩層,這種岩層在粵北丹霞山地區發育得最為完全,因被流水、風力等長期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以及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地質學碩士學位歸來的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並開始進行研究。

1928年,馮景蘭在我國粵北仁化縣注意到了分布廣泛的第三紀(古、新近紀)(6500萬~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岩層。在丹霞山地區,厚達300~500m的岩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

「丹霞地貌」研究因地質調查而起始。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馮景蘭、朱翙聲,於1928年在韶關市的曲江、仁化、始興、南雄等縣進行地質調查,為了填地質圖必須對地層進行劃分,遂將在仁化丹霞山一帶出露的一套紅色碎屑岩系定名為「丹霞層」,把其時代定為第三紀。「丹霞層」首次作為地質學名詞問世。馮景蘭對丹霞層的岩石組合、地貌特徵及形成原因、分布實例作了生動的描述:「地形與岩石的關系更為顯明,第三紀(古、新近紀)紅色岩層之下部,常為深厚堅固相間互之塊狀砂岩與礫岩,侵蝕之後,絕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堅固偉岸之堡壘,而不知其為天造地設也。南雄之蒼石寨、揚歷岩、仁化之錦岩、丹霞山、人頭石、千金寨、書堂岩、斷石岩、觀音岩、筆架山、馬頭寨、曲江之龜頭山、掛榜山、三峰岌、五馬歸槽等,皆由此種岩石侵蝕而成,峰崖崔嵬,江流奔騰,赤壁四立,綠樹上復,真嶺南之奇觀也。」馮景蘭雖未提出丹霞地貌術語,但對丹霞地貌的特徵已進行了精闢論述,為丹霞地貌的提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馮景蘭當時的身份是中山大學地質系兩廣地質調查所技正(相當於現在的教授),20世紀20~30年代,正是我國近代地理學的起步階段,嶺南地理界一系列研究可謂開風氣之先。

2.深入研究

1928年,馮景蘭等在進行粵北地形、地層、構造和礦產調查時,將發育典型的丹霞山紅色沙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其時代定為第三紀(古、新近紀)。分析了丹霞層在長期的侵蝕、風化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發育的堡壘狀的山嶺和千姿百態的地形,最早對這種獨特的地貌進行了生動地描述。1939年在與陳國達先生的商榷文章中,馮景蘭開始並多次使用「丹霞地形」的分類學術語。馮景蘭首先提出了「丹霞層」的地質學名詞,對丹霞層的岩石組合、地貌特徵及形成原因作了生動地描述,為丹霞地貌的提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發現丹霞地貌780多處,分布在26個省區。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由紅色砂礫陸相沉積岩構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區中最為詳盡和深入。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地質學家馮景蘭在粵北丹霞山調查時提出「丹霞層」。丹霞地貌是中國地質學家命名的一種特殊的岩石地貌類型,其經典定義可簡單表述為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中國地質學家馮景蘭 1928年以廣東丹霞山為代表命名「丹霞層」;1954年「地形學」改稱「地貌學」,因此「丹霞地形」相應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研究至今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國內幾十所大學和科研院所各相關領域涉足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丹霞地貌學科研究體系。在中國,從熱帶到溫帶,從濕潤區到乾旱區,從沿海丘陵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丹霞紅層分布,發育了多種成因的丹霞地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四、結論

在1928年論文「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質礦產」(馮景蘭、朱翙聲)以南雄丹霞山等地區獨特的地貌為特徵的紅層定名為「丹霞層」時,雖然並未命名丹霞地形,但從馮景蘭對這種地形的描述和成因研究,已清晰地闡明了它們的屬性,是畫了龍沒有點睛。1939年,將之命名為丹霞地形。同年,陳國達在「江西貢水流域地質」一文中起用「丹霞地形」這一術語,並未論述。陳國達和馮景蘭遠隔數千里,當時文獻信息交流十分困難,但各自在著作中都使用了「丹霞地形」地學術語。而馮景蘭明確指出:「這種地貌形成的岩石是第三紀下部紅層,即深厚堅固的塊狀砂岩和礫岩,其地形特點是陡岩絕壁、直如人造之堅固偉岸之堡疊……峰崖崔巍、赤壁四立。」它是由流水侵蝕之後形成,並舉有15例,丹霞山為最精彩之一例。陳國達使用「丹霞地形」這一術語是根據馮景蘭的描述。1943年曾昭璇提出了20m台地、200m等准平面及垂直節理對丹霞地形發育有重要影響。1946、1948年吳尚時、曾昭璇對粵北紅岩系地質與地形作了進一步論述。近年黃進發表了諸多丹霞山等實地考察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論文……考察研究在不斷深入。考察研究的范圍也日益擴大,現國內已發現的丹霞地貌有6個典型地區、780多處,分布在26個省(區、市)。廣東韶關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研究最為詳盡和深入。世界其他國家也陸續發現了同類地貌。地學術語也由60年代前的「丹霞地形」與國際接軌應用了「丹霞地貌」。「中國丹霞」已被列為世界著名自然遺產。丹霞地貌獨特的自然遺產正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生活的豐富和美好。這是馮景蘭和為此付出過或正付出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的人們最大的欣慰。

參考文獻

[1]劉浩龍.馮景蘭教授生平業績述略〔J〕.現代地質,1998(4):3~6

[2]我為祖國獻寶藏:國土資源系統院士畫冊〔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97~98

[3]馮景蘭,朱翔聲.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質礦產〔J〕.兩廣地質調查所地質年報,第1號:29~51

[4]馮景蘭.關於中國東南部紅色岩層之劃分的意見〔J〕.地質論評,1939(3~4):173~192

[5]陳安澤.丹霞地貌若干問題探討〔C〕.見:旅遊地學的理論與實踐(旅遊地學論文集第十一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88~92

③ 路線三 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地質觀察路線

具體路線為:學院—韶關仁化丹霞山—韶關市。時間為1天。

4.3.1仁化丹霞山地質路線實習內容

觀察認識地質公園區內波痕、泥裂、交錯層理及斷層。通過觀察丹霞地貌,分析其成因,初步掌握構造變動(節理)、差異風化、重力地質作用(崩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蝕溶蝕作用。

4.3.2丹霞山丹霞地貌簡介

丹霞山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城南9km,是丹霞地貌發育的典型地區。2004年2月13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中國的八家國家地質公園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丹霞山名列其中,成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圖4.11)。

圖4.11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景觀

丹霞山地質公園東西寬17.5km;南北長22.9km,總面積290km2,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圍180km2。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構成,主要部分為一長寬約5km的圓形盆地。整體為紅層峰林式結構,有大小石峰、石堡、石牆、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m,大多山峰在300~400m 之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形態各異、氣象萬千。以赤壁丹崖為特色,遠遠望去似赤城層層,雲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之意,稱之為丹霞山。韶關仁化縣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地貌:是指層厚大、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等地形。其形態類似岩溶,故又稱為「假喀斯特」。

在距今140 M a至70 M a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構造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河湖相砂礫岩層;在距今70M a前後,地殼逐漸上升而遭受侵蝕。距今6M a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m,產生許多斷層和節理,地表水、地下水沿裂隙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孤堡狀、孤峰狀紅色山群,形成了特殊的丹霞地貌。

該盆地主要部分由古近系(E)古新統組成,劃分為:上湖組,由紫紅色、褐紅色泥岩,砂質泥岩,砂礫岩,礫岩構成,產哺乳類、龜類化石,與下伏上白堊統南雄組(K2)呈整合接觸關系,厚470~600m;濃山組,由紫紅色、灰綠色泥岩,泥質砂岩夾砂岩、砂礫岩構成,產哺乳類、鱷類化石,與下伏上湖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觸關系,厚60 m。

砂礫岩、礫岩中的礫石成分復雜,以花崗岩、石英脈、安山岩等為主,其次有灰岩礫石。礫石大小懸殊,直徑一般在5~20cm 之間,大者達60cm以上,小者僅1cm 左右。礫石常呈稜角狀,排列雜亂無規律,膠結物為鐵質、鈣質及砂泥質,呈孔隙式膠結。

丹霞山古稱燒木佛舊地,名叫長老寨。明末有官員李氏兄弟來山經營,開鑿石階,修築關門,作為隱居之所,並更名為丹霞山。

丹霞山名勝古跡,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有長老峰、海螺峰、寶珠峰,中層為別傳寺,下層是錦岩洞天,均可供觀賞,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尚有廣東一丹霞」之美稱(圖4.12)。

圖4.12 丹霞山地質公園景觀

世界上的丹霞地貌約有1200處,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洲等地。我國的丹霞地貌有650多處。著名地理學家曾昭漩在比較國內外的丹霞地貌後認為:丹霞山是其中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景色最優美、研究最充分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堪稱「世界第一」,屬全球同類地質地貌中最完美的一類。

與丹霞山營銷案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市場營銷論文選題 瀏覽:788
市場營銷專碩考什麼 瀏覽:341
家裝網路營銷提成 瀏覽:427
國際市場營銷學史建軍 瀏覽:405
小學高年級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652
台州市起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7
超市6月份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649
電子商務線上線下是什麼意思 瀏覽:854
教師培訓基地學校培訓方案 瀏覽:332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現狀 瀏覽:527
買衣服怎麼做促銷活動 瀏覽:343
策劃方案的基本要素 瀏覽:75
上海飾搭電子商務 瀏覽:995
幼兒園師德師風培訓自查方案 瀏覽:554
培訓學校優質生源維護方案 瀏覽:17
快餐店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423
面試網路營銷靠譜嗎 瀏覽:972
網路營銷中免費產品的特徵有 瀏覽:210
醫療市場部營銷方案 瀏覽:611
門市活動促銷布置氣球 瀏覽:864
© Arrange www.tui18edu.com 2011-2021
湘ICP備2021004405號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