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業項目想做市場調研,從哪方面入手
農產品要調查清楚現在那種產品的需求大;哪種投入少等
弄產品你還要有相應的科技支持;考慮好客源等
B. 急求一份《關於農業生產用水的調查報告》急上交
調查報告:解讀長豐農業用水改革困惑 2005-6-27 14:58:22
【內容摘要】:2002年為配合農村費稅改革,長豐縣率先進行農業用水供給體制改革,由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供水公司直接向用水農戶賣水,開票到戶,三年實踐,結果並不理想,買賣雙方均不盡滿意,水改陷入困惑。筆者經過調研認為:農業用水實質是一種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將其完全推向市場,解決不了公共產品"外部性"問題,面對千家萬戶小農式的耕作模式,如何有效提供農村公共產品關繫到農民減負增收和農業糧食生產的穩定,農村公共產品市場化的供給目前來看,是"倉促上陣"、"操之過急",離開鄉鎮組織的介入,農民自己解決不了"搭便車"問題,集體行動會出現不一致,因此,"市場"和"政府"必須雙管齊下,才能最大限度減少二者的"失靈"。
【關鍵詞】:農業用水 農村公共產品 市場化運作 集體行動
【主要內容】:
解讀長豐農業用水改革困惑--兼對農村公共產品市場化供給的思考
"水是商品,用水就要給錢,不用水不交錢,用多少水交多少錢",這是安徽省長豐縣自2002年起進行的一場農業用水改革中向廣大農民宣傳的一個標語,其意思不言而喻就是用市場化機制來代替傳統的農業用水供給方式,力圖解決農業用水多年來吃"大鍋飯"的弊端。
官方對這次改革也比較謹慎,媒體報道也不多。《安徽水利網》2002年5月和2003年4月分別以通訊《長豐改革農業生產用水經營管理制度》和《長豐:農業用水制度改革全面推開,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作了正面報道。通訊中引用了時任縣委書記張曉麟在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全面實施農業生產用水經營管理制度改革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是加強農業用水管理,實現水管單位良性運轉的有效手段……,各地要以"水是商品"的原則,將改革全面推進,要創新工作思路,加強用水組織建設,實現供水管理方式和水電費收繳方式的轉變,全面實現農業生產用水經營權管理制度改革目標。可以說長豐縣當時作出這樣的決定是經過認真組織並下了大決心的,這樣的舉措在全國也是率先的。然而,這場農業用水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改革的目標達到了嗎?改革的主要對象--用水農戶和供水公司對市場化運作下的"水商品"是否接受呢?時隔兩年後,2004年10月《新京報》記者錢昊平深入長豐實地采訪,並以"長豐水改:挑戰"大鍋水"的困惑"為題在報紙、網路媒體上作了報道,記者用大量的人物采訪、數據說明長豐水改在實踐中"還無法逾越現有供水設施、運作規模及農戶觀念的制約",報道中引用安徽水利廳一位副廳長的話"長豐水改的思路是正確的,但與我們的現實情況至少還有20年的距離"。長豐水革三年後出現的困惑局面,值得我們深思,問題出在哪兒?是不是改革設計者當時考慮不周或者說是決策者的一廂情願?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筆者有幸於2004年初被組織部門選派到該縣羅塘鄉朱橋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親歷長豐水改的第一線,我所任職的朱橋村在長豐縣庄墓灌區,這個灌區是長豐縣農業用水改革的幾大灌區之一,2004年朱橋村農業用水所出現的各種情況事實上就是長豐縣水改的實踐中的真實寫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研究、說服價值,作為農村基層工作者,我十分留意媒體上對"三農"的報道,其中鄉村水利建設方面是當前農民在生產生活中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也是縣鄉政府部門在取消農業稅後轉變職能,改變工作方式所要面對的主要課題。為此,筆者利用自身工作方便深入調研,全面地剖析長豐水改中所涉及到的各相關要素,力圖找出導致水改困惑的原因所在,為目前我國鄉村水利建設中的一些問題提出個人的看法和建議,以期得到"三農"學者們的指導。
一、長豐縣農業用水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
(一)、水改前的農業用水體制狀況
和全國多數縣一樣,作為人民公社時期大力興修水利的結果,長豐縣農村在改革開放前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構成長豐縣農田水利建設基礎的干工程骨幹工程是各級各類的水庫和瓦埠湖、高塘湖等引水通過大型泵站提水灌溉的大型水利設施,與這些干工程相配套的是毛細血管一樣的水渠、眾多的堰塘和澗壩及各類的抽水機台。因為這些水利設施比較完善,用水成本不高,使處於江淮分水嶺地勢呈丘陵起伏狀的長豐縣,農業用水困難程度大大降低。聽當地老人講,解放前的一些高崗地只能種些旱糧,靠天收,遇到乾旱年,人畜靠牛車從幾十里外的湖泊取水飲用,解放後,人民公社組織廣大群眾大搞水利建設,靠肩抬人挑,硬是把幾十里外甚至百里外的江湖水引到自家門前,高崗低產田被改造成高產水稻良田。當然,人民公社時期的用水費用是由生產隊集體結算的,農民個人不存在什麼生產費用,人民公社解體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則由鄉鎮政府統籌,以村為單位向農戶收取農業用水費用,並且和農業稅一並收取,最後由鄉鎮和供水單位(如電灌站等)結算,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鄉鎮因多種原因並沒有足額將統籌的水費交給供水單位,逐年累欠巨額水費,不僅這樣,.鄉鎮村在實際操作中,還將農業用水水費當作"筐",什麼費都往裡裝,農業用水甚至成了農民的負擔。長豐縣水利局局長楊維國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水改前,長豐縣每年的水電費用在5000萬元左右,實際上鄉村能收入上來的費用只有3000萬,而最後能交到水利部門的只有1000萬元左右",鄉鎮截留、挪用農業水費是水改前長豐縣各鄉鎮的一個普遍現象。
(二)、水改後農業用水體制
2001年長豐縣也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取消鄉統籌和村提留,並規定鄉村不能將農業生產水費和農業稅一道收取,長豐縣政府為配合農村稅費改革,2002年3月28日出台《長豐縣農業生產用水經營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試行)》,率先對農業生產用水的供給方式進行了改革,根據水改方案,長豐縣水務局下屬18個水管單位將陸續改制為農業供水公司,供水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各灌區相應地成立農民用水協會,由協會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要和農戶意願,制定用水計劃,與農業供水公司簽訂用水協議,預交水費,農民不用水不交錢,用多少水交多少錢,水費由供水公司統一收取,直接用貨幣計征,由供水公司開據到戶,鄉村組織不得代收。由此,長豐農業用水供給體制,由過去供水單位和鄉村組織發生供水結算關系,轉變到現在供水單位直接和農民用水協會及各農戶發生供水結算關系,將整個農業用水推向市場,鄉村行政退出供水體制,"水是商品"是長豐水改的主旋律,是水改後新的供用水機制的原則。
二、農業用水市場化運作的實踐
站在第三者的位置看長豐水改,筆者認為這是一項順應時代發展的制度創新,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由政府包攬農民生產生活所需的模式,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各利益相關主體的需要,政府(縣鄉村組織、水利部門)感到力不從心了,把市場化的商品理念運用到農業用水這樣的公共產品上來,企圖用市場來調節帶有公共品性質的用水供給方式,以達到最優的結果--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化(即供水方的人、財、物花費最小而農民收益最大),這樣的邏輯符合市場經濟運作模式,也是當今社會、政府改革普遍所選的路徑。制度創新者至少認為農業用水體制改比不改要好,不改就"等死",早改比晚改好,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阻力、難度肯定有,改革不會一帆風順。那麼農業用水市場化運作到底運作得如何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筆者選擇水改中有利益關聯的三方:即庄墓供水公司(供水方),羅塘鄉政府及朱橋村(用水方)作為案例來討論,似乎很能夠說明問題,案例發生的時間為2004年。
(一)庄墓供水公司的煩惱
朱橋村位於羅塘鄉西北,農業灌溉面積3500多畝,和徐廟鄉、張祠鄉(2004年底劃入水湖鎮)接壤,使用的是庄墓供水公司(以下就稱供水公司)的二級提水,在羅塘鄉屬於尾水,這意味著只有在上游村用完水以後才能用到水,同時還牽涉到鄰鄉村民的用水,多了一層用水協調。供水公司在朱橋村河段沒一個水站,安排職工,管理這條長約3公里的河段。水改後的2002年、2003年,供水公司的運管與村民們的用水矛盾就已經顯現出來了,盡管供水公司事先都作了廣泛的宣傳與周密細致的安排,也派出了得力的職工和調來了精密的測水儀器,意欲把水象農葯、化肥等商品一樣最節約地、最成本地買到群眾手裡,既保證供水公司的正常運作,又能讓農民滿意地最劃算地用到水,實現公平、合理,達到雙贏。但是當供水公司把水打滿河道,盼望農民懷揣現鈔,有秩序地排著隊,象到商店買東西一樣來買水時,卻發生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局面,幾乎河沿所有的農戶一起抬著手扶拖拉機的柴油機跺到河埂上從河裡抽水,給錢的也抽,不給錢的也抽,把供水公司職工忙得不知所措,是啊,農民急啊,秧在地里不能栽,眼看著就要絕收,現在有水了,他哪管你是什麼商品,放到田裡再說,供水公司一看這樣哪行啊,調集人員加強管理,抓緊收水費,誰不給水費,就不給抽。膽小的,誠實的農民見能抽到水,也就把錢交上了;膽大的,狡狤的,愛貪便宜的那部分農民總是想盡辦法和你供水公司周旋,總之水要用,錢就是不交,這時什麼手段都用上,罵、偷、甚至恐嚇、動粗等應有盡有,令供水公司無法招架。好不容易河兩邊的農民抽完水了,等到開閘放水供應遠離河道的村莊時,問題就更大了,因為那些村事先也湊到一部分錢,交到供水公司了,供水公司按照你交錢多少放水,這很自然,但是供水公司根據它的計算(有的用測水儀測量流量),你交的這點錢只能放這么多的水,供水公司也要講成本,人家是企業呀,問題就在這,水道有遠近,損失多少不等,村莊里的田有高有低,實際中的水不可能按照從河道流出的多少准確地淌到農戶需要水的田裡。於是出現了一方面村莊的錢交完了,供水公司按交來的錢也把水放完關閘;而另一方面,仍有大部分交錢的農戶沒有用到水的現象,農戶找村組幹部,村組幹部找供水公司要水,供水公司又不給,吵、鬧、打、罵、動粗等又什麼手段都來了,驚動鄉鎮黨委、政府,驚動公安、司法。就是在這樣的一片無序的對峙、僵持之中,面臨著更大矛盾,更大危機之時,老天解了圍,幫了大忙。2002年、2003年兩年都是在這緊要關頭連下暴雨,農戶們都用到水,也不要爭,不要吵了,河道里水不再是有金錢價值的商品,而成了必須要泄掉的廢品了--泄洪!而就是這泄洪卻又沖掉了一部分村莊的澗壩和圍堰,受損失的農戶又要向供水公司索要賠償呢,這是後話。而此時,供水公司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打到河道里的水卻未能如期賣出,虧本啦!這時不是雙贏,而是雙虧。
(二)、三種關系的博弈
那麼,2004年又有什麼呢?庄墓供水公司吸取往年教訓,總結經驗,請求上級支持,由縣政府協調把灌區鄉鎮政府拉進來負責維持農戶用水秩序,並且改變過去先把水打滿河道再收錢為各村統一先把錢交到供水公司再打水,而且只管打水,至於水怎麼放,怎麼管理由鄉、村、組來負責,這下,鄉鎮政府又參與進來了,不過這時鄉鎮只維持秩序,不管買賣雙方成本價錢等。行政的干預不得不介入這種仍然可以稱之為"商品交易"供水關系之中來,於是原來的供水公司與農戶的二元關系中又增加了鄉鎮政府所代表的行政干預的關系,變成了三元關系,這三種關系實際上在進行一場很有講究的博奕啊!
供水公司說:我只和鄉鎮政府發生直接關系,由政府負責把農戶湊的錢交來,我才供應水,因為不給錢,交不了電費,供電局不給電呀,不願和農戶發生直接關系,由鄉村組織管理水。
鄉鎮政府說:我們是幫助供水公司來管理的,自己不落一分錢,我們出於對農民的責任,才站出來牽這個頭的,你農戶交錢買的是供水公司的水,你不給錢,人家不給你水,我鄉鎮政府不可能拿錢來給農戶買水。
農戶說:水既然是商品,我可以買,也可以不買,但無論怎樣,你先把水打到河裡,我們看到商品了,我才給錢買;否則我交錢了,你供水公司也好,鄉鎮政府也好,誰能保證我不象往年一樣抽到半就沒水了?保證我秧栽上?
鑒於往年的教訓,哪一方都不敢說有把握穩住,控制全局。再看一看實踐中這三者關系又是如何運作的吧,
2004年5月4日,朱橋村村兩委召開全村村民組長、會計、群眾代表會議貫徹、布置落實2004年的打水政策,因為一直乾旱,幾乎沒有農戶栽上秧,庄墓供水公司計算出到戶用水價格全年每畝水費是65元,水旱田都要,一個價(實際上是土地二輪承包時的計稅面積),先預收取30元/畝,而上一年的水費則是目前價格的一半。水費的提升,且如此之大,確實出乎多數農戶的預料,這給下面的收取帶來的不小的難度。04年是先把錢交上來,供水公司才打水,農戶看不到水,心裡對此就有了一定的害怕。往年因下雨中斷當時農民用水的矛盾,但所有當時的矛盾現在又出現了,因為矛盾根本沒有解決,仍然在那兒。如仍有一部分農戶沒交錢,他通過各種手段,用上水了,今年怎麼辦。別看這樣的農戶佔少數,但這少數的反作用太大了,別人看他不交錢都用上水,並且沒有任何後果,我今年再交錢不就是傻子嗎?甚至那部分討了便宜的農戶還在講風涼話:"你們家有錢,我沒有錢,但我不是照樣栽下秧,收上稻子嗎?"顯然往年沒有交水費的農戶和一部分受影響的農戶今年就更不交水費了。還有一部分群眾(佔50%)因為種種原因,不相信供水公司,甚至不相信鄉鎮政府,更不用說村委了,往年的可怕經歷時常掛在他們的嘴上,誰能消除這個陰影?因而這部分農戶一直處於觀望、矛盾之中。以上的情況在朱橋村的十個村民組都有,除此之外,還有整個村民組,因為高而遠的地理位置,往年就很難用上供水公司的水,今年的疑慮就更大了,如陳戶、楊戶、朱戶、門東、宋圩五個村民組共用一個支渠,水來時,那個抽水場面,幾乎就可以用"混戰"這個詞來形容都不過分,試想這些村民組的農戶有多重的心結啊!
這些問題放大到一個行政村,那麼問題就顯得嚴重了。經過近半個月的宣傳、動員、開會、談心,挨家挨戶地,左一輪右一輪地全村幹部齊上收水費,但水費只收到1/4,遠不能達到供水公司要求,這時,鄉鎮政府的行政力度加大了,供水公司的宣傳承諾也更具體了,村組幹部的腿更勤快了,又有觀望的群眾把水費交上了。但交上來的這部分錢村民組長還不敢交到供水公司,為什麼呢?根據供水規則:交多少錢打多少水,萬一又出現到一半錢沒了怎麼辦?畢竟你還有那部分農戶沒有把錢交上來。那時,交過錢的農戶用不上水,問題就大啦。理論上說:只要80%以上的農戶交上水費,供水公司就能確保所有農戶用不水,問題是那個20%給誰,誰都想在20%以內,這樣可以免費"搭便車"呀,都這么想,恐怕只能收到60%,水就是打不來。這樣一來,60%的農戶交上錢的就被40%沒有交錢的農戶拖住了腿,都用不上水!博奕的結果,都虧。如丁戶村民組,收上近60%的水費,剩下40%的農戶不交錢是這樣的:其中有3戶家庭特別困難,沒有錢交;有2戶是五保;有7戶存在一時講不清的原因如村裡過去差他家錢呀,供水公司佔地呀,有過去個鄉村幹部答應免去水費呀等等。這40%的農戶就是不給錢,有的說水來了,就要抽,誰不給就和誰動刀子。話講到這個地步了,水哪是什麼商品呀,是商品能是這個樣嗎?
羅塘鄉的其他使用庄墓供水公司水的村情況也差不多,但不管怎麼樣,水還是要打的,抗旱是農村的頭等大事,鄉鎮政府、供水公司(到底還是受政府領導的)在縣政府的領導巡視和督促下,克服多重困難先打水抗旱,其他的以後再說,供水公司妥協了,保證農戶抗旱用水實際上成了當時的政治任務,不僅僅是收不收水費的事了。朱橋村在6月24日歷經一個多月後,所有村民組都用上了水,抗旱栽秧全部結束。這一季,朱橋村應交水費近10萬元,實交水費6萬多一點,10個村民組中有兩個村民組,陳塘和楊戶600多畝地一分錢沒有交,但也用上水,使用庄墓供水公司水的徐廟和張祠兩鄉這一季仍沒有買水(連續三年),2004年羅塘鄉僅午季買水一次,秋季開始時也旱得很,但農戶出錢買水就更難了,情況更復雜,眼看快要成熟的水稻就要乾死絕收,農戶心急如焚,此時朱橋村也發動農戶交錢買水,但收了一個星期,全村只收上來4000多元,(筆者親自和村幹部、鄉包村幹部一同去收),恰在危難之時,2004年8月14日晚,天公作美,狂降暴雨,所有的問題矛盾又煙消雲散,對農民來說,又熬過了一年。庄墓供水公司經理春武說:"庄墓灌區2002年收了42萬元水電費,2003年收了39.5萬元,今年收了50萬元。而在水改前,每年能收到的水費在240萬元左右。"
由此看出,農業用水的市場化運作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改革目標,改革前供水公司所存在的問題現在依然存在,某些方面還加重了,利益相關三方,政府、供水公司和用水農戶可以說都不是很滿意這樣的局面,長豐水改讓人們感到很困惑,水改的路能走多遠?除此之路,還有什麼路可走?
三、農業用水的公共物品屬性
無論怎麼說,農戶用水要給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打水要電費、要人工費等等,講農業用水是商品也不為過,但問題是這種商品太特殊了,特殊在於它的公共屬性和自然屬性,這不是一般普通商品所具有的,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農業用水的性質,只有找准了它的屬性,我們才能找到原因解除困惑。
農業用水的特殊性--和一般商品相比(主要拿自來水、礦泉水等比較):
1.一般商品是可以計量的,並且一直可以到使用時。如同是液體的礦泉水,你可以用捅盛著,無論到何處,還是那麼多,但農業用水就不一樣了,上千上萬方的水你拿什麼去盛,移動呀,只能靠溝渠。
2.一般商品是可以用技術手段控制的,如城市自來水能成為地道的商品,是因為用管道、水表等一系列技術手段一家一戶控制自來水的流向,一家一戶互不幹涉,但農業用水就不行了,只能大面積使用,並且下游必須經上游,相互之間有干涉,特別是農戶的田都是一塊一塊挨著的,上游的田沒水,下游的田不可能放到水,水它不能飛。
3.一般商品,人們可以獨立獲取,如拿錢去買一瓶礦泉水;而農業用水則不行,即使你不計成本將水打來了,那麼沿水兩邊的別人都要受益,這是任何個人所不願乾的,更何況溝渠等設施你個人是完不成的。
4.一般商品,它的價格與使用量多少變化一般不大,而農業用水則不同,用的的越多,它的成本越低,越少成本越高,可以高或低出單位成本的成百上千倍。如一塊地打水的單位價格和成片地的價格相差就很大。
5.農業用水還和當地自然的雨水關系極為密切。自來水就不一樣了,居民用自來水在相當一段時間里的價格是穩定的,豐水也好,缺水也好,農業用水在缺水時,水就是錢,雨水多時,水就是害--洪澇!
以上分析了農業用水和一般商品相比較所具有特殊屬性,這里就自然地推及到農業用水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徵了:不可分割性,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最大區別在於公共產品只能由公共部門提供才是最經濟的,也只有公共部門才負有這個責任,私人部門是不會提供的,它也提供不好。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舉個朱橋村用水的例子:
據農戶反映2003年春季雨水多,供水公司管理的河道里有大量的積水,但當時還不是農戶用水的時候,供水公司職工卻想法把河水放干,說是防汛,怕河裡水太多。我們要問,若真是為了防汛,你把河水位控制在一定的高度不就行了嗎,何至於把河底水都放掉呢?事實上,供水公司職工這一行為從企業看,從私人部門的角度看是很理性的,符合"經濟人"特徵,也就是他若不放干河水,農戶就直接抽水,不給錢,因為水是天上下的,又不是你供水公司花錢打的,他若放干河水,農戶要用水時,就得交錢買水,供水公司只要賣水,收到錢了,才能完成私人產品的生產,公司才能存在,職工才能有飯吃,福利才能提高,而這恰恰是農戶所不願看到的,因為農戶的福利少啦。庄墓供水公司經理曹春武說:"不可否認,水改後農民有了節水意識,用水量少了,加上去年前年雨水較大,這對供水企業來說就不是好事,水賣不出去沒有了收入。"根據水改規定,供水公司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不賣水就不能生存,"庄墓供水公司現在運轉艱難。2002年發了半年工資,2003年全年沒發工資,今年到目前只發了2個月的工資。"
事實上供水公司運轉受到豐水期和枯水期的自然影響很大,假設在五年中,有四年是豐水,農戶不需要買水就可安種莊稼,而供水公司就得破產,但隨後一年是枯水期,乾旱無比,供水公司破產了,農戶無水可買,就會顆粒無收,在邏輯上這都是可能的。何況,供水公司全年也不是天天供水,它是季節性的,根據天氣變化而決定的,這些足以說明了農業用水公共品和自然的屬性。因此,由企業化運作的供水公司來承擔帶有公共物品特徵的農業用水供給是違背市場經濟的規律的,是違反公共經濟學原理的,
根據公共經濟學原理,農業用水具備了公共物品的三個特徵的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只能是"准公共產品"--它是相對於具備全部特徵的純公共產品而言的。如果一種產品是純公共產品的話,則它是應該由政府來提供;如果一種產品是准公共產品的話,則它們提供既可以由政府也可以由市場來提供,取決的標准在於供給過程中的效率高低。
而從上文我們不難看出,農業用水由供水公司按市場經濟方式來供給,其效率十分低下,且成本太高(包括供水公司和農戶),因此,將供水公司定性於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企業化性質就值得商榷了,市場好邏輯解決不了供水公司的困境問題,在公共品供給主體方面,市場"失靈"了,這還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最關鍵的問題,市場化解決不了公共品供給過程中出現的"搭便車"問題,這才是農業用水市場化改革的致命點,下面將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
四、"搭便車"--農民集體行動的不一致
農業用水一家一戶完不成,只能是集體行動,長豐水改不允許鄉鎮村組織再插手農民用水,改由供水公司和農戶組成的用水協會,直接談判交易,農民用水協會是個不具有任何強制力、組織力的鬆散組織,協會的運轉靠的是農民的集體行動,實踐中農民用水協會根本沒有發揮作用,也從來沒有發生過作用,供水公司只能和千家萬戶個體談判交易(交費開據、供水)。事實上,農民用水協會能夠組織起來並能發揮作用的條件是很苟刻的,目前,在長豐這樣的農村地區讓農民自行組織協會去和供水公司談判,管理農民用水等等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乏必要的社會基礎的(用水協會實際是第三組織,民間組織或者叫非政府組織,這類組織在我國也只是近年的討論關注的問題,多隻是停留在概念上,發揮不了多少作用)。農民用水協會發揮不了作用,村組幹部只好來牽這個頭,不過也只能是牽頭而已,對用水農戶也沒有約束力和強制力,農戶靠單家獨戶自覺加入集體行動,來合作完成農業用水這樣的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是農民能夠合作起來嗎?集體行動能一致嗎?還是以事實來說話,仍然以2004年羅塘鄉朱橋村午季抗旱打水為例來討論:
2004年5月18日,經過幾輪發動後,朱橋村水費預交仍十分困難,筆者以村黨支部書記身份參加了丁戶、吳戶、王莊、宋圩和朱廟五個村民組的預交水費活動,在每個村民組都召開過幾次農戶代表會,討論如何交費打水,宋圩村民組原來的村民組長不幹了,又選不出新的村民組長,只好請三個老黨員站出來挨家挨戶叫代表來開會,好不容易農戶代表三三兩兩來了,會議從下午六點一直開到晚上十點半。宋圩村民組的用水還算方便,只要河道有水,閘門一開,水就能到村莊,即使這樣群眾還是很難形成統一意見,水費交不上來,以下是部分農戶代表談話意見:
"我家去年交了錢,最後還有一塊田沒有用上水,今年這塊田錢就不交了。"
"去年我們組還有6戶沒有給一分錢,不都用上水嗎?你們村組幹部怎麼不去要,今年讓他們先給,我再交,他們若還不交錢,我家再也不交了。"
"對,今年他們這幾戶先給,不能老是我們掏錢,給他們打水,不公平吧。"
"不給錢用水就算了,他們還講風涼話:你們有錢,我就沒有,看誰能拿我怎麼樣,去年我不是照樣栽上秧了嗎?"
"你們講不給錢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我不怕,我當村幹部時(過去干過),村裡差我一萬余元的債務,這債不還,我就不給水費,但水我還要用。"
"我家四口人,我和老婆都是殘疾人,兩個孩子上學,家庭實在困難,交不起,交水費也不缺我一家。"
"我家宅基地糾紛鄉村不處理好,水費我就不交,不打水就算了。"
"你們都這樣說,那我們也沒辦法,不打水就不打水,我家有三個人在外打工,一年不收糧,餓不死的,看誰先餓死。"
會議就在這樣的爭吵中進行著,本來來的農戶代表就不全,有5戶家裡根本沒有人(在外養豬、做生意,平時不在家,栽秧時就回來,栽完就走),始終形成不了統一意見,農戶代表談不攏,陸續回家去了。
"農民很難合作,搞單干他渾身是勁,但涉及到公事時,總有人偷奸耍滑,拿他們沒辦法。"宋圩組的老黨員無奈地說。
老黨員的話說中了集體行動不一致的本質,集體行動要想成功,關鍵要解決"搭便車"的問題即如何杜絕"想用水但又不想給錢的農戶出現"。農業用水是公共產品,單家獨戶解決不了,必須採取集體行動,共同參與完成,農民也是理性的"經濟人",誰不想花小成本得大利益,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中如何防止"搭便車"現象是集體行動成敗的關鍵。正如公
C. 農村創業者進行農業市場調查的方法知多少
農村創業者在創業前對農業市場開展調研是非常重要的,具體方法有:
1、觀察法,到現場去實際考察
2、實驗法,直接將新產品投入到市場去試營銷
3、詢問法,用調查問卷、電話詢問、直接提問等,對被調查人做直觀的了解
4、情況推測,根據以往的經驗對自己的企業或產品做一個估計和比較
D. 農業經營主體制定生產經營計劃為什麼要進行農產品市場調查
1、農產品溯源體系來的源建立為農產品的安全提供了保障,有利於提升人們對於食品安全的信任;
2、溯源系統對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產品信息進行跟蹤與追溯,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可以有效追蹤到食品的源頭,及時召回不合格產品,將損失降到最低;
3、農產品溯源系統的建立,有利於真正建立農產品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質量可查、責任可究。
E. 農業市場調研
農業市場調研
的問題,你可以
直接上網查一下
F. 關於農村的市場調查報告(2000字)
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必須給農民生產生活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農村社會化服務程度就是一根理性標尺。最近,做了個調查。調查情況真實地反映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服務狀況、農民的社會心態、服務業的變化,具有普遍性、時代性和針對性,農村社會化服務任重而道遠。 (一) 。 技術服務合力難成。一項技術可以致富一方百姓,農業科技應該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發生器」。接受農業技術,農民喜歡現場指導和發放技術資料的方式。在技術推廣上,不是農民不願接受,而是工作合力存在問題。農業大縣往往是財政窮縣,鄉鎮一級的農技、農機、畜牧水產等工作服務部門經費堪虞,在工資無法保障的情況下(2006年,鄉鎮農技站人平經費只有3700多元,「既無錢養兵,又無錢打仗」,基層推廣機構基本上處於「線斷、網破、人散」的一種狀態),技術服務日顯窘境,服務方式創新舉步維艱,社會化普及性服務無法開展,服務缺位與農民群眾的要求形成強烈反差,難以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客觀需要。科技含量低的農業生產必然導致農民從事種養業收入水平在一定時期內處在一個低水平狀態。人均年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的農戶,逼近溫飽線,都很渴望有優良種子、種苗和技術指導,幫助其盡快致富。 信息服務張力有限。農民對農業信息主要反映有不知道向誰打聽、信息不及時、信息不準確、信息量太少等問題,客觀地反映了農村社會信息的不通暢。農業信息應該是覆蓋在農村社會之中的一張大網,有自上而下的傳遞,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饋,良性互動才能形成社會層面的張力,為農業生產准確定位。泉湖鎮農民胡有樂認為,農業信息對農民來講,要靠農民主動去找,沒有專業的服務機構,有時打聽到的信息難以判斷,對自己的農業生產安排無法進行信息對接,農業生產品類與市場需求難以融合。 農資服務動力不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需要種子、種苗、農葯、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由於市場放開,經營自由度擴大,購買自主權分散,形成了多元化經營和不同層面需求的農資服務格局。在農資服務中,農民特別看重的是種子、種苗。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經營新的種子、種苗時,農民很希望看到示範樣板才有信心進行變換品種。在選購農資時,農民只能靠經驗辦事,不敢冒然一試,因為農資坑農、害農事件總是存在於農村社會的某個角落。經銷商由於利益驅動、同行業帶動、競爭性互動,經營農資只求賣出去,售後服務無從談起,沒有服務動力和積極性。特別是個體戶,一旦農資出現小問題,迴避矛盾,轉嫁責任。農民對農資的價格偏高和質量信用度有爭議,糧價漲,農資也漲,農民種養的純收益被農資流通環節剝離一部分。 (二) 現階段,農民生活水平有較大幅度地改善,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將溫暖億萬農民。在問卷調查中,農村生活服務的重要性排序中,教育被擺在第一位,醫療衛生位居第二,而與其對應的滿意度,農民群眾卻很難認同,出現了重要的生活服務不滿意的現象,農村生活服務需要不斷充實和提高。 (三) 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情況是農村社會化服務的晴雨表。對服務機構的調查,涵蓋了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方面,有經營性質,也有技術推廣性質,從調查情況看,農村服務業發展需要政府支持和市場規范。 發展不規范。農村服務業是一個弱勢行業,在培育過程中,各種問題和矛盾比較突出,造成行業運作不規范,給經營性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服務方式合拍。在農村社會化服務中,農民要求服務機構和人員上門服務。服務業競爭法則促進了服務方式轉變,為農村社會化服務提供了一條現實的有效途徑。 政府投入不足。搞好服務,經費是保障。無論在經營層面,還是在技術、公益性層面,政府都應為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注入活力,投入必要的經費。在影響農村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性排序中,政府的投入位居第二。對農村經營服務業,政府應制訂可操作性政策,改善農村金融信貸環境,加大投入;改善市場環境,不要只收費不規范化管理,各級政府應制訂一個長期的發展規劃,減少人為的隨意性,使農村服務業發展有章可循,有規可施。而現階段,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已成為農村服務業發展掣肘的一個關鍵因素。 (四) 農村社會化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是農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生產關系,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手段。當前,農村社會化服務網路還不健全,服務業發展還不規范,需要政府導向、政策導航、農民導演。 當好服務主角。政府的工作就是服務,農民的要求就是政府的工作責任,農村社會化服務需要政府統領和協調。政府服務農村社會,要一手抓技術性、公益性服務,一手抓經營性服務,使兩種服務互為融合、互為促進。在技術性、公益性服務層面上,鄉鎮一級的農技、教育、農機、醫療、畜牧水產等工作部門是主體,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保障工作經費,教育新一代,推廣新種苗、應用新技術、提供新信息,成為農村經濟發
G. 准備開一家蔬菜超市,市場調研該怎麼做!
為了豐富假期生活,增加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家住在農村的我對農村的發展情況,做了針對性的調查。2010年2月6日至10日,我根據學院安排對2個行政村和10個家庭進行了調查問卷。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1)調查人群類別為:農村戶口人群。此類人群中包括農民、外地務工人員、在讀大學生。調查數量約占總數的2%。 (2)家庭收支情況,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從兩個行政村的消費水平來看,大部分村民還達不到小康水平。二、調查內容。 (1)農村人口的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主要從事職業。 (2)家庭承包土地面積、外出務工情況、糧食收入。 (3)農村的教育、醫療情況,家庭擁有的交通工具、家用電器的數量和種類,及日常消費情況。 (4)希望國家出台哪方面的惠農政策?三、調查結果。 (1)調查數據中可看出,農村人口開始邁向老齡化,未來幾年,青年人的負擔會越來越重。 (2)從事農業的勞動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素質低。未成年人輟學數量較多,而大部分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都留在了城市工作,不願回鄉發展。 (3)教育設施與條件薄弱,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缺額增大,師資力量欠佳。 (4)醫療條件落後。醫院的收費水平較高,在農村工作的醫生醫術水平也普遍較低。 (5)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地、外出打工,而經濟收入普遍較低、方式單一。 (6)大部分家庭的日常消費占總收入的比重過大。調查結果分析: 一、人口方面: (1)家庭人口數比較合理,一般45歲以下的夫婦都只擁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其中大多數夫婦只有一個孩子,這充分說明了計劃生育工作在農村做的比較好。「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已開始植入農民的思想之中,這對以後的計劃生育工作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更近一步的有利條件。 (2)由於農村經濟形勢良好,經濟發展空間較低大,農民對未來廣闊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與期待;農村家庭夫婦都齊心協力、爭先恐後的奔向致富路;所以現今農村家庭比較和諧,極少出現離婚狀況。 二、教育方面: (1)在農村中從事農業的勞動者,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科技文化素質低。 據有關權威機構統計,目前,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佔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或教育的只佔3.4%,接受過中等技術教育的僅佔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在農村中15—40歲的青壯年文盲半文盲有7200萬人,佔22.5%;小學文化程度2.07億人,佔45.4%;初中1.13億人,佔24.76%;高中和中專0.33億人,佔0.73%;大專以上僅36萬人,佔0.08%。我國農村青年同齡人中僅有5%左右能夠進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學習,每年農村有1200萬小學、初中、高中畢業生沒有進入上一級學校學習的機會,大量的青壯年農民沒有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回到農村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2)由本次調查我總結出教育現今出現的幾大問題:1、中小學生輟學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2、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缺額增大。3、不同程度的危房威脅著學生和教職工的生命安全。4、學校基礎設施薄弱。5、農村師資力量有待提高。6、教學方面:老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針對現今出現的教育問題,我提出以下建議:1、提高認識,保障義務教育發展的源泉和動力。2、進一步完善辦學管理體制。3、建立穩定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4、重點加強薄弱學校建設。5、提高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三、醫療方面 無論是就醫方便程度、醫院收費水平、醫生醫術水平都不能達到村民的滿意。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是:農村個人衛生室條件落後,葯品不齊全,無法與大型醫院相提並論。而政府在農村支持設立的大型醫院較少,導致就醫方便程度低。由於大型醫院在農村分布較少,導致了醫院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收費方面要遠遠高於個人衛生室。四、農村消費方面 (1)農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農村消費水平不斷拓寬。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逐步上升,追求精神生活和耐用品享受已成趨勢。 (2)農民收入增加,農村消費層次也在不斷提高。 (3)農民科學消費觀念不斷增強。白石鎮的農民,消費意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民從過去一味追逐低價次產品,逐步變成了價格、質量、品牌並重。在白石鎮上已有各類品牌店10餘家,連鎖超市1家,連鎖家電賣場1家。白石鎮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後,對食品的綠色化、無公害化要求越來越高。距離十公里之外的苑庄鎮就有大型無公害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有效的解決了白石鎮農民綠色蔬菜供應不足、不及時的問題。大大提高了白石鎮農民是生活質量。 五、當前農村消費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城鄉居民消費差距較大。 (2) 城鄉市場發展不平衡,農村消費所佔的比重仍然偏低。 (3) 農村零售業欠發達,商品流通不夠通暢。 當前大多數農村個體商業仍是傳統的「夫妻店」,經營規模小、層次低、業態單一,經營商品品種只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多數大件物品還得進城購買,存在農民購買商品成本高於城市現象,抑制了農民消費慾望。近年來,雖然我市農村發展一些專賣店、超市、連鎖店等新型的零售業態,但規模較少,產品單一,供需矛盾仍較突出,發揮作用有限。一些大的企業集團雖看重農村巨大的消費市場潛力,但由於農村地域廣、經營成本高、商品利潤薄、農民購買力低,很多大商家和企業集團不願意到農村開拓市場,造成農村商業流通網點少,經營形式落後,影響了農村市場的拓展和消費潛力的提升。 (4)社會保障有待完善。 近年來,我市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完善,農村低保政策、農村合作醫療、糧食補貼、中小學生學費減免,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總體上仍存在社會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服務滯後等問題,農民對未來的顧慮仍較多,自我保障意識強,防老養病、子女教育觀念仍然存在,即期消費受限制。同時,受農村傳統消費觀念影響,多數農民消費仍以「量入為出」為主。四、促進農村消費增長的對策建議: (1)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一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擴大優質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生產,積極引導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二是繼續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力度,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改善農民工待遇,解決農民工就業、子女就學等問題。三是加大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促進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四是繼續貫徹落實已經實施的農村減負政策,禁止不合理收費和亂收費現象。 (2)完善流通網路,擴大農民消費。繼續加強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大力培育農村新型流通方式,以縣城和中心城鎮為重點,積極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逐步將連鎖經營、代理銷售、配送服務等營銷方式向廣大農村延伸,著力解決農民購物「不方便、不實惠、不安全」之憂。同時,積極鼓勵大型超市到農村特別是主要農產品集中地建設基地,促進城鄉雙向流通,實現產銷對接機制,減少流通費用,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 (3)調整產品供應結構,適應消費新變化。隨著農民收入提高、農村通水、通電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家電產品如彩電、冰箱、電腦等將在農村廣泛普及,農村家電市場商機無限。加強對農村商品市場的調查研究,深入分析農村需求和農民消費的特點,開發適合農村和農民消費需求的物美價廉的產品,在品種、規格、性能、式樣上,務必講求經濟適用、操作簡單,並提供維修、配件等售後服務。農村發展緩慢的原因 1、農民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後。 2、農村基礎設施落, 產業發展受制約。 3、農業生產方式落後。 4、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緩慢。 5、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緩慢。 6、分散的小農經營方式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發展。 7、環境與人口制約著農村可持續發展。 8、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1、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援農村。 2、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3、切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4、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生產力整體水平。 5、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6、不斷創新農村經營體制。 7、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8、強化生態環境建設、控制人口增長,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 9、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在經濟危機過後,我相信我們農村的經濟會得到更好更快更完善的發展。
H. 請問海南省哪些市、縣的農業比較發達比如種菜的和伐木的比較集中的地區有哪些我做個市場調查,謝謝各
種菜的到處都有的,伐木嘛那就要看是什麼樹種了,野生的還是人種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