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文物保護的調查報告(紹興的)
把我的論文素材給你算了!!
1、紹興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跡?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紹興是中華民族立國始祖夏禹與諸侯會盟之勝地,古越國的都會。這里山明水秀,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素有山青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的美譽,,是一座有4000多年文化積淀和近2500年建城歷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紹興因其文物古跡、傳統街巷、民俗文化和濃郁的古都氛圍而成為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天賦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名人輩出,賢才 流寓,構成了紹興人文薈萃的特色。790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擁有各類文化遺跡3600餘處,至今仍保存著春秋、戰國、漢、晉、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現代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歷年來已被各級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92處,內有國家級4處(古纖道、魯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級46處、 市(縣)級142處,此外,地方館藏文物也不可小覷,3.5萬余件文物中僅一級品就達100多 件,這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託。
2、這些文物古跡的現狀如何?
在我國現有的103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由於沒能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為的破壞。從總體上說,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正面臨著九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名城保護和城市開發的矛盾。由於對歷史文化的價值和城市開發的價值在認知上出現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個案屢屢出現。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結構和當代交通需求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較窄較短,而當代交通則要求快速通暢。一些古城為了拓寬道路而破壞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後性和現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設施難以滿足當代百姓對舒適生活的追求,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政府為了改善市民生活條件,將「舊城改造」作為政府政績,古城格局隨之破壞。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護的財政保障和城市經營、開發經費的矛盾。現有的「文物保護經費」只能用於已發現文物的搶救性保護,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所需的大量經費卻缺乏財政保障,財政經費往往支持看得見「實惠」的城市經營、開發項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過程中的文化性和商業性的矛盾。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為發展旅遊業,出現了開發過度、利用過度的狀況。
第六大矛盾,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的政策不對等矛盾。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為保護古城,在老城區外圍開辟了新城區。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區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護的整體性和點、線、面保護的矛盾。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點往往著立足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而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卻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孤島」。
第八大矛盾,破壞與恢復的矛盾。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有識之士的呼籲和隨著法制化進程的加快,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歷史文化名街區的恢復開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但與前些年的破壞速度和力度相比,保護和恢復顯難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體制的矛盾。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過程中,出現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與名城古跡保護和利用相關的部門有建設、文物、旅遊、園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護,有的主利用,體制上的不相容產生的政策上的相對抗也屢見不鮮。
歷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現這些矛盾,關鍵是缺乏正確的政績觀。
自1982年以來,我國先後有103座城市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加快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決策管理者把「舊城改造」當作政績,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下,歷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認為的破壞。在「古城長高了」的歡慶聲中,高樓大廈代替了傳統街區,現代化建築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歷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株文物大樹,文物遺跡成了現代都市中的「孤島」。更有甚者,一些領導視黃鍾為瓦釜,在歷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歷史的文脈被他們活生生地阻斷。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一原則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人類進入21世紀之後,文化已經是城市的靈魂。中國的社會經濟越發達,中華七千年的文化內涵越顯得厚重。城市建設必須顧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改善人民的居住條件不應以毀壞古跡作代價。歷史文化名城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保護好這一載體,就是歷史文化名城政府的最佳政績。就紹興而言,這座古城所孕育的豐厚文化,就是當代紹興最大特色和最大財富,也是紹興發展的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城市越是現代化,越要依賴文化的支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發展力,就是促進可持續發展。
紹興在處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關繫上做了「六個堅持」的嘗試:堅持科學規劃,制定了《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規劃的指導下開展保護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復文物古跡、修繕歷史街區的各項工作,使古城保護走上健康、規范、有效的軌道;堅持重在保護,投資4億元,對8處國家級、25處省級、6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文物點,還投資11億元,對魯迅故里等7個總面積達200萬平方米的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和修繕,修繕後的倉橋直街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堅持風貌協調,保護和延續唐朝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確立的街巷格局,保護和延續古城的空間形態和建築風貌,逐步恢復「粉牆黛瓦」的建築格調;堅持文化為魂,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名人文化、古越文化、物產文化、戲劇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遺產;堅持生態和諧,十分重視對城區水系的規劃、保護和利用,疏浚養護城區17條河道,徹底整治長12公里的環城河,使城區水系暢通,死水變活,活水更清,清水長流,保持了紹興「東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堅持創建品牌,進一步塑造「江南文化看紹興、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風情看紹興」品牌,還推出了魯迅故里修學游、魯迅筆下風情游、蘭亭書法研修游、古城文化尋蹤游、跟著課本游紹興等文化產品,深受遊客歡迎。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使當代民眾共享古城文化的魅力,是一種歷史責任。歷史文化名城的執政者應該嚴格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文物法》和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把保護歷史古城與發展文化旅遊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古城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的新路,使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遺產更好地為當代社會民眾服務,促進文化旅遊繁榮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古城保護與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的多贏格局。在古城保護的進程中,紹興市已經嘗到了甜頭,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文化旅遊節節攀升,促進了古城保護與旅遊發展的良性互動。去年,紹興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523萬人次,創旅遊收入116億元,城市環境明顯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去年,紹興因此被譽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一個永恆主題,推進古城保護和發展文化旅遊良性互動也是一個重大課題。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只要我們更好地研究古城、保護古城、發展古城,一定能使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交相輝映,創造城市發展的新優勢。
3.《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介紹
《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經多次編制,本次規劃1999年3月編制完成,並於2001年12月經省政府批復實施。
一、規劃構思
1、形成一個完善的保護體系。既要保護古城的格局與傳統風貌、歷史街區、文物古跡等有形的、實體性的歷史自然文化遺產,也要保護繼承無形的優秀文化傳統。
2、在宏觀和微觀上採取多種規劃手法,保護和延續古城格局和風貌特色,實現名城的可持續發展。如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調整,人口的疏解,對過去建設性破壞逐步進行整治等。根據不同的保護對象,提出不同的保護方法,如劃定保護范圍,確定保護分級和保護要求,對建築分六類進行保護與整治等。
3、針對紹興的歷史文化遺存點多、規模不大,歷史街區又比較分散的特點,規劃構築系統,增強整體性,努力形成一個風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歷史文化積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綜合形象。一是以「線」串「點」,以「線」串「面」,通過保護城市水系,把古城內近三分之二的文保單位和七片歷史街區串連起來,形成一個能反映、代表紹興古城歷史文化特色的總體形象;二是以路串點,以綠串景;三是組織古代和近代兩條歷史文脈。
4、提出切實有效的保護規劃措施,使《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得以實施。
二、空間布局
從紹興古城的實際情況出發,紹興名城保護採取「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和風貌保護相結合。所謂「點」,就是保護61處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文物保護點。所謂「線」,就是保護「水是有城,城中有水,水巷縱橫」的「三縱、二環、六線、八池」獨特的城市河湖水系和「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無路」別具一格的水鄉風貌帶。所謂「面」,就是保護越子城、八字橋、魯迅路、西小河、蕺山、新河弄和石門檻等七片具有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與此同時,搶救和保護瀕臨破壞的以「三山二塔」為制高點與一、二層傳統民居構成的古城空間形態格局和以黑、白、灰為特點的古城色彩基調,保護六條視線走廊,控制古城建築高度。把「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和風貌保護結合起來,充分反映和展示古城的歷史文化風采。
三、創新與特色
1、規劃成果完整性。有規劃文本、圖則、說明書、基礎資料匯編、實施效果。
2、保護理論體系的完善性。從保護有形的實體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到保護無形的優秀文化傳統,從保護文化遺產到保護自然遺產,從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教訓,到指導今後工作理論,從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論證。
3、基礎資料翔實,方案科學合理,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規劃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的,非常切合紹興名城保護實際情況。規劃明確了古城的保護期限、原則、目標、范圍、內容,對不同的保護對象劃定不同的保護范圍,實行分級保護,將保護區內的建築分為保護、改善、重建、保留、整飭、拆除六類保護與整治模式,對古城內的建築、體量、形式、高度、色彩作了詳細規定,對每個文保單位和文保點及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的保護也作了具體規定。
4、文字精煉,表達准確,圖紙清晰,可看性強,圖文並茂,為規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四、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本次規劃范圍為336.5平方千米。以紹興古城8.32平方千米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重點地區。規劃古城內人口由15萬人疏解到10萬人,人均建設用地從55.5平方米上升到83平方米。古城實行「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風貌保護相結合。
「點」:保護61處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文物保護點。
「線」:保護長32.2千米,橋梁84座,18條河道構成的河湖水系;保護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無路的河道兩側各50米左右范圍的水鄉風貌帶;保護六條視線走廊。
「面」:保護五大片、二小片歷史街區。面積指標詳見表1、表2。
「古城空間形態和建築高度」:保護以三山(府山74.2米、塔山30.2米、蕺山53.3米)二塔(應天塔69.78米、大善塔40.5米)為制高點,與一、二層傳統民居組成的古城空間形態。古城范圍內禁止再新建高層建築,保護區處的新建建築高度控制在4-6層,檐口高度13.4米-19米,色調以黑、白、灰為主。
五、實施效果
依據《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投資7000萬元組織實施了越子城歷史街區內的倉橋直街(紅旗路)寶珠橋至鳳儀橋地段和蕺山歷史街區內的蕺山直街兩側(書聖故里)地段的保護整治工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其他相關項目逐步按規劃要求展開。
⑵ 我國文物保護現狀調查報告
十二生肖銅獸首,又稱圓明園十二生肖銅獸首、圓明園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圓明園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現僅有少量得以收回,因此已經成為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徵。
目前,牛、虎、猴、豬、馬5件青銅獸首已分別在2000年和2003年和2007年由愛國人士出資搶救回國,收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現已知鼠首、兔首2件在法國的博物館收藏,銅龍首、蛇首、羊首、雞首、狗首等5件仍然下落不明。
2002年,洛陽市高層決定在中心城區興建一個現代化廣場,並命名為「河洛文化廣場」。誰也沒有想到,在前期的考古發掘中,東周「天子駕六」遺存橫空出世。
「天子駕六」車馬坑南北長42.6米,東西寬7.4米,葬車26輛,馬68匹,犬7隻,人1位,車呈縱向,東西兩列擺放……洛陽,從此找到了自己作為數百載大周故都的物質載體,不再僅僅依存於史料。
在人大代表、國家文物局和媒體的干預下,洛陽市做了一定的妥協和退讓:保留一部分車馬坑,其他全部回填。回填很容易,一周即告完成。
「河洛文化廣場」即更名為「東周王城廣場」,「天子駕六」博物館坐落在廣場地下。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悠悠400年。山間碑刻林立,是中國最為盛大的古存碑林,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為魏碑體和唐楷的傳世典範。
東山賓館的位置正處於「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圈」的核心保護范圍內。作為特殊地區興建的現代化設施,龍門石窟管理局當年給國家文物局打報告,稱「改建中沒有違規擴大面積」。而事實上,東山賓館的佔地面積達500畝,超過「報告數據」幾十倍。
龍門石窟是洛陽最大的一件文物。風雨侵蝕、人為盜損和過度開發,已使得這件稀世珍寶不堪重負。1907年和1935年,這里曾經遭受過兩場劫難,西方文化強盜和利益驅使下的當地人聯手,在龍門大肆開鑿,成批量的石窟佛雕從中原輸出,流向西歐、美國和日本。
近20年流失遠甚於過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2003年的《全球防止非法販運文化財產報告》中提出一組數據,在全球47個國家的218個博物館中,藏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散落在世界各地民間收藏者手中的中國文物數量則更是不可估量。據國家文物局統計,目前全國平均每年破獲文物犯罪案件達2000餘起,其中盜掘古墓葬案件占文物犯罪總量的一半左右。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流失發生在清末民初,據統計,這一時期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一次是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多受過相關的教育,對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加以保護,然後再集中起來用輪船運往日本。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大量日本軍官舉家移民美國舊金山市,就帶去了很多的中國文物。
一次是改革開放前,那時,以國家文物商店為經營單位,政策規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後卻允許大量出口,嘉慶、道光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書畫以極便宜的價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時代的真文物,因鑒定失誤,被當成仿製品賣了
最近的一次,則屬1980年以後的走私潮,並由此形成了以港澳為跳板,從內地到歐美的中國文物走私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