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爸爸去哪兒》背後的幾個營銷關鍵詞 原文作者是誰啊
《爸爸去哪兒》的日益火爆,不僅使湖南衛視笑得合不攏嘴,其贊助商也獲益匪淺,思念食品就是其中之一。《爸爸去哪兒》成功的看似無心插柳之舉,卻隱藏了諸多的必然成功要素。作為一個營銷策劃者,我就從營銷策劃的角度來分析下《爸爸去哪兒》走紅背後的原因。
1、成熟品類引進
成熟品類的引進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早期的可口可樂到現在熱門的黃色旋風香蕉牛奶,都是將國外成熟期的品類復制到中國市場,激發市場需求,在異地生根發芽。用國外成熟品類沖擊市場一方面在消費者心智有一定的感知,降低市場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有足夠多的市場成功經驗可以借鑒,規避掉了市場開拓期彎路。
《爸爸去哪兒》亦如此,其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此節目在韓國一經推出,收視便一路飄紅,穩坐該時段收視率冠軍寶座。從受眾人群的角度,中韓文化差異性相對較小,韓國觀眾喜歡的節目復制到中國不會發生水土不服,且明星爸爸與可愛寶寶的組合賣點十足,有足夠的受眾基礎。從節目製作的角度,韓國團隊製作經驗引進,掃除了節目製作的硬體問題。無論從外在需求角度,還是從內在硬體實力,湖南衛視都駕馭自如,奠定了《爸爸去哪兒》火爆的基礎。
2、本土化包裝
正所謂「入鄉隨俗」,無論是產品還是綜藝節目本土化都是贏得消費者與受眾的重要手段。國際連鎖快餐巨頭肯德基、麥當勞紛紛推出中式米飯套餐,冰淇淋中的貴族哈根達斯也賣起了月餅。本地化實質是通過形式(口感、形態、包裝)來獲得本地消費者的情感認同。
中國的觀眾有著自己的特點,在目前的浮躁、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觀眾喜歡簡單直接的刺激感受,《中國好聲音》弱化主持人的作用,直接用內容給觀眾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韓國版《爸爸去哪兒》受韓劇影響內容拖沓,顯然不適合中國的本土觀眾的觀看習慣。湖南衛視將原版拖沓的環節省去,換成了接地氣的快節奏剪輯,馬上讓人耳目一新,迎合了中國觀眾的口味。
3、產品差異化
現在的市場屬於「亂花迷人眼」的階段,消費者(觀眾)不會記得沒有特點的產品(節目),形成自己的特點,滿足消費者(觀眾)產異化需求成為一個品牌(節目)能否留在消費者(觀眾)心中的關鍵。卡士牛奶作為一家乳製品行業新進挑戰者,如何在紅海中尋找藍海關乎到其生死。虎躍營銷總經理韓虎在調研中發現,中國市場上缺少高端牛奶這一品類,於是以此切入,開創高端品牌牛奶先河。只有做到產品差異化才能滿足隱藏消費者獨特需求,才能搶占消費者獨特心智。
在狼煙四起的熒屏,觀眾們對於千篇一律的選秀類、相親類節目早已經視覺疲勞,泛濫的煽情手法,更使得消費者產生厭煩,選秀逐漸成為比慘。突破傳統綜藝節目的窠臼,才能搶占收視率。《爸爸去哪兒》將室內綜藝升級為野外綜藝,將虛假的比慘變成突出節目的記錄性而忽略綜藝性的真人秀。父子/女搭檔真實、溫馨的小清新情調,喚起了觀眾內心最溫柔的情感。
4、明星產品塑造
明星產品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是帶動企業的引擎。娃哈哈的營養快線、銀鷺的花生牛奶就是這類明星產品。明星產品的成功不只能產生巨大的市場效益及經濟效益,通過有效的產品組合還能帶動其他產品的發展。銀鷺就是在其打造成功花生牛奶這一單品後,藉由花生牛奶的知名度把核桃牛奶推向市場。可見,明星產品的打造是企業成功一半。
剝離掉親子真人秀的新鮮形式、暫且忽略這類節目貌似樸素的包裝,會發現《爸爸去哪兒》的核心是對明星的消費。明星爸爸家加星二代的組合,滿足了普通觀眾的窺探心理,使家庭節目升級為更具娛樂性的真人秀。與此同時,由於節目的家庭型定位,一個人的觀看可以帶動全家人的觀看。
在消費者用腳說話的時代,無論是綜藝節目還是一個產品,都需要為受眾或消費者帶來無可替代的物質體驗與精神體驗。《爸爸去哪兒》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同時它也將帶領中國綜藝節目進入野外綜藝時代。相信隨著收視率的屢創新高,其廣告價值也將不可小覷。
⑵ 看《爸爸去哪兒》,觀營銷推廣之道
1、首先是一個產品品類的勝利—野外綜藝。
2、通過明星製造產品尖專叫點。
3、通過社交製造屬營銷爆點。
節目的火爆帶旺了很多不少相關的商品。這樣喜聞樂見的結果,是節目背後團隊的傾力打造。從節目引申到做網路營銷的方法,正如聚焦偉業所看到的,首先要注重產品定位,其次要通過不同的方式推廣,最後廣告投放也要精準。做到以上三點,就不怕你的產品沒人知道了。
⑶ 對比爸爸去哪兒和爸爸回來了的營銷策略有什麼差異
一個是在一起去玩一個是分開